一种复方接骨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772586阅读:4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复方接骨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复方接骨中药及其制备方法,该中药按重量份数比由下列组分制成:鳖甲25-28份、龟板23-27份、地鳖虫22-27份、海马12-18份、续断12-15份、当归10-15份、黄芪10-13份、川芎10-12份、丹参10-15份及延胡索13-18份。本发明中药主要对各类型骨折,包括久治不愈的陈旧性和粉碎性骨折,只要对位对线良好者,均可服用,无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本药经人体吸收,具有行气、活血、止痛、消肿,改善微循环,迅速修复骨折损伤,缩短愈合时间的功效。
【专利说明】一种复方接骨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中药药剂,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复方接骨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人体发生骨折是伤科常见的疾病,其特点是突然发生、伤痛严重。多见于儿童及老年人,中青年人也时有发生。病人常为一个部位骨折,少数为多发性骨折。对此类病,要及时治疗,如治疗不当,会造成终生残废。
[0003]中医在临床上治疗此类疾病,自古以来就有悠久的历史,疗效也较好,但存在止痛消肿慢、疗程长,治疗时间常要100天左右才能恢复健康,患者需要忍受长时间的疼痛。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方接骨中药及其制备方法,该中药止痛治疗效果好、疗程短。
[0005]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复方接骨中药,按重量份数比由下列组分制成:鳖甲25-28份、龟板23-27份、地鳖虫22-27份、海马12-18份、续断12-15份、当归10-15份、黄芪10-13份、川芎10-12份、丹参10-15份及延胡索13-18份。
[0006]优选地,上述一种复方接骨中药,按重量份数比由下列组分制成:鳖甲25份、龟板25份、地鳖虫25份、海马15份、续断15份、当归12份、黄芪12份、川弯12份、丹参12份及延胡索15份。
[0007]上述一种复方接骨中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取细沙子放到热锅里,将鳖甲和龟板一起炒,炒制时这两种药会发出声音(噼啪噼啪的声音),当炒到这两种药没有声音的时候即炒制结束,取出鳖甲、龟板,同剩余的药物组分一起粉碎成细末即可。
[0008]本发明各组分的药理分析:
鳖甲:咸、寒;滋肾潜阳,软坚散结;主治骨蒸劳热、疟母、胁下坚硬、腰痛、经闭症瘕等症。
[0009]龟板:甘、咸,寒;骨胶质、水解物、多种氨基酸、蛋白质、脂肪及钙盐等。滋肾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主治阴虚阳允、阴虚内热、虚风内动、肾虚骨痿、阴血亏虚、惊悸、失眠、健忘等症。
[0010]地鳖虫:咸、寒;有破瘀血、续筋骨的功效。
[0011]海马:甘,温;具有强身健体、补肾壮阳、舒筋活络、消炎止痛、镇静安神、止咳平喘等功效。
[0012]续断:苦、甘、辛,微温。补肝肾、续筋骨、调血脉。治腰背酸痛、足膝无力、胎漏、崩漏、带下、遗精、跌打损伤、金疮、痔漏、痈疽疮肿等。
[0013]当归:甘、辛、温;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用于血虚,面色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痛经、虚寒性腹痛、冠心病、心绞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痛证。
[0014]黄芪:甘,微温;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慢性肾炎、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
[0015]川芎:辛,温。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主治月经不调、胁痛、胸痹、疮疡肿痛、跌打损伤、头痛、风湿痹痛。
[0016]丹参:微寒、苦。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用于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心绞痛。
[0017]延胡索:辛、苦,温。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用于气滞血瘀诸痛。
[001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与现有的【背景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中药主要对各类型骨折,包括久治不愈的陈旧性和粉碎性骨折,只要对位对线良好者,均可服用,无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本药经人体吸收,具有行气、活血、止痛、消肿,改善微循环,迅速修复骨折损伤,缩短愈合时间的功效。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提供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以助于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这些实施例。
[0020]实施例一
一种复方接骨中药,按重量份数比由下列组分制成:鳖甲25份、龟板25份、地鳖虫25份、海马15份、续断15份、当归12份、黄芪12份、川芎12份、丹参12份及延胡索15份。
[0021]制备方法:取细沙子放到热锅里,将鳖甲和龟板一起炒,炒制时这两种药会发出声音(噼啪噼啪的声音),当炒到这两种药没有声音的时候即炒制结束,取出鳖甲、龟板,同剩余的药物组分一起粉碎成细末即可,包装成小袋或瓶装备用。
[0022]用法用量:口服,每次4克,每日两次,温开水送服,儿童减半。
[0023]实施例二
一种复方接骨中药,按重量份数比由下列组分制成:鳖甲26份、龟板23份、地鳖虫27份、海马18份、续断12份、当归10份、黄芪13份、川芎10份、丹参10份及延胡索18份。
[0024]上述一种复方接骨中药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一。用法用量同实施例一。
[0025]实施例三
一种复方接骨中药,按重量份数比由下列组分制成:鳖甲28份、龟板27份、地鳖虫22份、海马12份、续断13份、当归15份、黄芪10份、川芎11份、丹参15份及延胡索13份。
[0026]上述一种复方接骨中药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一。用法用量同实施例一。
[0027]本发明所用的中药原料组分可从药厂购到,其规格符合国家中药材标准即可。
[0028]本发明通过临床验证,可以计算出接骨愈合的时间,在骨折对位对线良好的情况下,成人15-18天,儿童5-7天,可以恢复正常,这就大大缩短了治疗时间(现有的接骨药都要60-100天),纵而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0029]本发明接骨中药,不但对骨折愈合有神奇的疗效,对全身退化性骨关节病,及婴幼儿或人体缺钙的补充,股骨头坏死的治疗,同样取得满意的疗效。
[0030]以下举几例典型病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接骨中药的临床效果。
[0031]病例一、林某,女,76岁,于2006年5月23曰跌倒,6月I曰,前往漳州市东浦头卫生院,经X光拍片检查,发现左手肱骨端上1/3外骨折,造成肱骨杆与尺桡骨端分离,当左手臂弯曲时形成一个洞(约1.5公分),手臂伸直时该洞消失,患者后来到漳州市中医院骨科大夫处进行外固定,20天后(因患者有十二指肠溃疡病)不便服伤药,经20天外固定后,肿不消,痛不止,后经人介绍,于7月I日来本 申请人:处开始治疗:应用本发明复方接骨中药,每天内服二次,每次一包(4克)。配合外洗中药和少许伤药,共治疗20天痊愈。2007年随访,恢复良好,无后遗症,天晴下雨不痛。
[0032]病例二、叶某,女,70岁。自诉:于1987年10月4日跌倒,经医院X光拍片检查,左侧肱骨头出现撕脱性骨折,经本 申请人:处检查,局部肿胀严重,有明显压痛,左手臂不能抬高及上举,只能抬高原来的1/5处,经本 申请人:手法复位后,服用本发明接骨中药,外用跌打愈伤散及部分伤药。于1987年10月12日,经X光拍片复查,复位良好,对位对线正常,经治疗后可抬高到原来的2/5,肿胀减轻,疼痛大减,治疗22天,于1987年10月30日复查,骨折处全部恢复,交代患者,继续调养。
[0033]病例三、游某,男,3岁。父代诉:患儿于两天前,因跌倒引起手肘关节肿胀痛,经医院X光,左侧位片(编号8917)诊为左肘肱骨远端上髁斜形骨折,尺骨远端,鹰嘴偏向内侧移位,左肘关节隙稍增宽,一、左肘肱骨上髁骨折,二、左肘关节脱位。当时左肘关节肿胀严重。治疗方案:即以手法复位,用本发明接骨中药和跌打愈伤散,二药合用,调和成糊状外敷患处,并外用小夹板固定,三天后换药,同时内服儿童量本发明中药,服药三天,一次即愈。
[0034]病例四、高某,男,13岁,于1987年8月5日上午在学校跌倒,当时左手先下地,下午3点来本 申请人:处就诊,本 申请人:检查发现左手臂弯形,向内弯曲,触诊发现,左手臂挠骨中断1/2处骨折,即给予手法复位,听到咔嚓一声,骨折端端已接上,对位对线良好,外用杉木皮夹板固定,内服本发明接骨中药,每日二包,每次服一包(4克),外用本发明接骨中药加伤药调黄酒外敷包扎夹板固定患处,只用一次,而未换药而愈。
[0035]病例五,何某,女,47岁,豆油厂工人,于1988年12月12日,经医院拍X光片诊断,骨远端内,外髁部位显双骨折,骨斜形骨折,来诊之前,在他人诊所治疗无效,其他医生外用草药治疗,引起很多水泡,为了防止病情恶化,引起骨膜发炎,先治疗外科消除水泡,再治骨折,给予服用本发明接骨中药,每天二次,每次4克,温开水送服,先后共治18天而愈。
[0036]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复方接骨中药,其特征是:按重量份数比由下列组分制成:鳖甲25-28份、龟板23-27份、地鳖虫22-27份、海马12-18份、续断12-15份、当归10-15份、黄芪10-13份、川芎10-12份、丹参10-15份及延胡索13-18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方接骨中药,其特征是:按重量份数比由下列组分制成:鳖甲25份、龟板25份、地鳖虫25份、海马15份、续断15份、当归12份、黄芪12份、川芎12份、丹参12份及延胡索15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复方接骨中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取细沙子放到热锅里,将鳖甲和龟板一起炒,炒制时这两种药会发出声音,当炒到这两种药没有声音的时候即炒制结束,取出鳖甲、龟板,同剩余的药物组分一起粉碎成细末即可。
【文档编号】A61K36/66GK104383001SQ201410739269
【公开日】2015年3月4日 申请日期:2014年12月8日 优先权日:2014年12月8日
【发明者】冯水庆 申请人:冯水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