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头部手术引流器的固定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97426阅读:773来源:国知局
医用头部手术引流器的固定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头部手术引流器的固定装置,包括用来固定在头部的弹性固定带,用来容纳与引流管末端连接的负压硅球的弹力网袋,以及弹力带;所述弹性固定带的两端通过第一尼龙刺毛条副粘接,而弹力网袋与弹性固定带装连;所述弹力带的一端固定在弹性固定带的外侧面上,而其另一端通过第二尼龙刺毛条副与弹性固定带粘接,且由弹性固定带与弹力带粘接后形成用来夹持引流管的通道。本实用新型具有能有效固定术后患者头部引流管等优点。
【专利说明】医用头部手术引流器的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头部手术引流器的固定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神经外科患者术后使用的医用头部手术引流器的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神经外科的患者常需进行开颅手术,而患者术后需要在头部留置引流管,且引流管的末端连接负压硅球,所述引流管的作用主要是引流手术部位残留的液体及气体,负压硅球以一定的负压保证血液等液体更通畅的引流,引流出来的血液及气体等就储存在负压硅球中,医护人员在观察负压硅球快要储满需及时倾倒,这样有利于伤口的更快愈合,因此,引流管硅球这一通道是保证有效的治疗及改善患者疾病预后的关键。
[0003]在临床护理上,医护人员除了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还要保证引流管的通畅,更为重要的是颅脑损伤的患者较为烦躁,那是因为意识障碍导致患者的行为不受控制、不自主动作多、配合程度差,常常不由自主地将身上的导管意外拔出,一旦意外拔管,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还影响着临床的治疗、护理、抢救等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意外拔管后,若处理不当还会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同时护理人员也承担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对工作的积极性造成一定影响。
[0004]现在临床上,患者在头部手术后的伤口一般用敷料包扎,然后再戴上弹力网帽,而引流管及负压硅球直接从弹力网帽中穿出,因为对引流管没有高度要求,一般就放置在患者头的一侧。由于没有任何的固定措施,所以患者术后翻身或活动不当,就会使得引流管折叠、扭曲而导致引流不畅,而且患者术后常伴有意识障碍或精神症状,易发生非计划性拔管,危及患者生命。还有的术后患者因为病情需要,需反复多次复查头颅以及做核磁共振等检查,但是头部的引流管有一定的长度,负压硅球在末端有一定的重量,患者在检查运送的过程中,引流管是拖拉着的,使得使用非常不方便,而且引流管没有有效固定,极易滑脱。
[0005]现在临床护理中除了耐心劝慰患者、加强家属的看护、加强手部约束固定外,却没有在头部护理方面采取有效的约束措施。目前对于神经外科术后头部留置负压硅球引流的患者如何做到舒适、有效、安全的护理一直是临床护理的难题。


【发明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有效固定术后患者头部引流管的医用头部手术引流器的固定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0007]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医用头部手术引流器的固定装置,包括用来固定在头部的弹性固定带,用来容纳与引流管末端连接的负压硅球的弹力网袋,以及弹力带;所述弹性固定带的两端通过第一尼龙刺毛条副粘接,而弹力网袋与弹性固定带装连;所述弹力带的一端固定在弹性固定带的外侧面上,而其另一端通过第二尼龙刺毛条副与弹性固定带粘接,且由弹性固定带与弹力带粘接后形成用来夹持引流管的通道。
[000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弹性固定带还设有与其滑动配装的2个套环,且2个套环有间距分开与弹力网袋装连。
[000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弹性固定带的宽度控制在4?7厘米范围内。
[00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弹力带的宽度控制在4?7厘米范围内。
[0011]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积极效果是:采用上述装置后,使用时,将所述弹性固定带通过第一尼龙刺毛条副固定在患者的头部,引流管穿过通道,然后通过第二尼龙刺毛条副将弹性固定带与弹力带粘接,引流管末端连接的负压硅球容纳在弹力网袋中;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固定引流管和负压硅球,引流管不会再出现因折叠、扭曲而导致引流不畅的问题,患者在翻身的过程中也不会出现压到负压硅球的情况,这样,可以有效约束和固定引流管以及负压硅球,实现了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其中,10是引流袋。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以下结合附图以及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
[0015]如图1、2所示,一种医用头部手术引流器的固定装置,包括用来固定在头部的弹性固定带I,用来容纳与引流管8末端连接的负压硅球7的弹力网袋2,以及弹力带3 ;所述弹性固定带I的两端通过第一尼龙刺毛条副4粘接,而弹力网袋2与弹性固定带I装连;所述弹力带3的一端固定在弹性固定带I的外侧面上,而其另一端通过第二尼龙刺毛条副5与弹性固定带I粘接,且由弹性固定带I与弹力带3粘接后形成用来夹持引流管8的通道6。
[0016]如图1所示,为了便于调整弹力网袋2的位置,所述弹性固定带I还设有与其滑动配装的2个套环9,且2个套环9有间距分开与弹力网袋2装连。
[0017]本实用新型所述弹性固定带I的宽度控制在4?7厘米范围内。
[0018]本实用新型所述弹力带3的宽度控制在4?7厘米范围内。
[0019]在临床中,有的患者使用的引流管末端连接的是引流袋,而本实用新型用来固定引流管的通道6也同时能用来固定引流袋。
[0020]采用本实用新型后,具有以下优点:
[0021]1、能够妥善固定患者头部的引流管及负压硅球;那是因为有些患者翻身不当,头部的引流管就会扭曲、折叠,或者将负压硅球压在枕头下,严重时,还会导致引流管滑脱;有的烦躁患者在躁动时身体坐起,这样,引流管及负压硅球就会悬空,由于负压硅球内贮存着一定的血液,这样就会因为重力的作用使引流管被拔出;采用本实用新型后,将所述弹性固定带I缠在患者的头部,并且根据患者的头围选择相应的第一尼龙刺毛条副4将其两端粘接,然后将引流管穿过通道6,再将弹力带3通过第二尼龙刺毛条副5与弹性固定带I粘接,所述引流管末端连接的负压硅球放置在弹力网袋2内,这样可以有效固定负压硅球,也能够清楚的观察负压硅球的引流量及引流液颜色,确保引流管得到安全的管理。
[0022]2、由于弹力网袋2可以通过套环7沿着弹性固定带I移动,这样,可以随患者不同的体位进行放置,医护人员建议烦躁患者放在额头。
[0023]3、患者在进行各项检查时,引流管和负压硅球是搭在头上的,但是因负压硅球的重力作用而会牵拉引流管,严重者会引起引流管脱落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而采用本实用新型后就能妥善固定了引流管及硅球,预防非计划拔管。
[0024]4、神经外科患者有时会有多根管道并存的,那是因为患者不能进食,但是为了保证营养的摄入,常需留置胃管,从胃管中进行肠内营养;本实用新型对胃管也能起到固定作用,因为留置胃管留在外面的长度有50-60CM,烦躁患者就算做好手部约束,但是如果移动头部,手还是能够触碰胃管,严重时会导致意外拔管,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可以把胃管盘曲后放置在弹力网袋2中,能有效起到固定胃管作用,可以防止拔管。
[0025]5、本实用新型还适用于头部其它有悬挂高度的引流管(脑室外引流),当这类患者在复查头颅CT时,同样也能起到固定作用,只需要把引流管夹毕后放置在弹力带3上即可。(因为在检查运送过程中,为了预防液体返流引起颅内感染,需要夹扁引流管。)
[0026]临床中,神经外科的患者在开颅术后常发生皮下积液的情况,严重者会发展为感染,甚至导致手术失败。皮下积液的主要原因为脑脊液外渗,其次由细胞组织间炎性反应及渗出,发生机制是开颅术后脑脊液产生及循环发生改变,蛛网膜破裂,脑脊液经蛛网膜裂孔流至硬脑膜下与蛛网膜之间;术后脑内压力失去平衡会导致脑内容物重新分配;术中若硬脑膜缝合不严密,则存在活瓣样破口,如果颅内压增高,使脑脊液不断渗出到皮下,且不能回到硬膜内,便可发生皮下积液并不断扩大;手术创伤、积血、异物刺激周围组织导致细胞组织间炎性反应及渗出亦可造成皮下积液。皮下积液一旦形成,皮下穿刺后加压包扎为首选方法,一般临床常用的弹力绷带包扎使用中,医生力度难以掌握,导致包扎过紧,会形成头皮坏死;包扎太松,会起不到加压固定作用。本实用新型的弹力固定带I是有松紧的,这样松紧程度就非常容易掌握,操作又简便,使用效果很好。
[0027]本实用新型小试结果显示,其效果是很好的。同时,本实用新型还具有便于清洗和消毒等优点。
【权利要求】
1.一种医用头部手术引流器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来固定在头部的弹性固定带(1),用来容纳与引流管(8)末端连接的负压硅球(7)的弹力网袋(2),以及弹力带(3);所述弹性固定带(I)的两端通过第一尼龙刺毛条副(4)粘接,而弹力网袋(2)与弹性固定带(I)装连;所述弹力带(3)的一端固定在弹性固定带(I)的外侧面上,而其另一端通过第二尼龙刺毛条副(5)与弹性固定带(I)粘接,且由弹性固定带(I)与弹力带(3)粘接后形成用来夹持引流管(8)的通道(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头部手术引流器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固定带(I)还设有与其滑动配装的2个套环(9),且2个套环(9)有间距分开与弹力网袋(2)装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头部手术引流器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固定带(I)的宽度控制在4?7厘米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头部手术引流器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力带(3)的宽度控制在4?7厘米范围内。
【文档编号】A61M1/00GK204158779SQ201420533197
【公开日】2015年2月18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7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17日
【发明者】祝晓娟, 柏慧华, 葛娟, 周鹏 申请人: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