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处理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85998发布日期:2018-06-14 22:34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使可动手柄相对于固定手柄开闭而使钳构件的顶端部相对于探头的顶端部开闭的钳子型的能量处理器具。



背景技术:

一般的钳子型的能量处理器具具有探头和能够相对于探头开闭的钳构件。钳构件的顶端部以钳构件的顶端部与探头的顶端部夹入例如生物体组织等处理对象并把持处理对象的方式相对于探头的顶端部闭合。钳构件的顶端部以钳构件的顶端部与探头的顶端部例如被压入于处理对象并扩展剥离处理对象的方式相对于探头的顶端部打开。

实施如上所述的把持动作与剥离动作的能量处理器具例如被公开于专利文献1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72757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例如包括钳构件的顶端部在内的钳构件整体由刚性较高的构件(例如金属)形成。因此,例如在把持动作中,当钳构件的顶端部例如从处理对象受到反作用力时,钳构件难以化解反作用力。因此,钳构件的变形量较小。另外,若对例如肌肉组织那样的较硬的处理对象重复把持动作与剥离动作这样的处理动作,则会产生钳构件在来自处理对象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慢慢地变形的隐患。另外,变形后的钳构件由于钳构件的刚性较高,因此产生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的隐患。作为结果,产生把持力、剥离力这样的处理力慢慢地降低的隐患。

本发明是鉴于这些情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重复处理动作也能够防止处理力慢慢地降低的能量处理器具。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能量处理器具的一技术方案包括:探头,其沿着长度轴线延伸设置;护套单元,其具有固定手柄和安装于所述固定手柄的顶端、且以所述探头的顶端部自顶端突出的状态贯穿有所述探头的护套,该护套单元沿着所述长度轴线延伸设置;可动手柄单元,其为了对处理对象进行处理的处理动作而能够相对于包括所述探头和所述护套单元的固定侧开闭;以及促进部,其设置于所述可动手柄单元,为了所述处理动作而使所述可动手柄单元相对于所述固定侧开闭,在所述可动手柄单元因开闭动作而从所述处理对象受到反作用力时,该促进部促进所述可动手柄单元向受到所述反作用力的方向的弹性变形。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即使重复处理动作也能够防止处理力慢慢地降低的能量处理器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医疗用处理装置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振子单元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包括探头的一部分截面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固定手柄的内部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

图5是表示振子壳体、筒状构件以及电连接环中的电连接状态的概略图。

图6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护套中贯穿有探头的状态的概略剖视图。

图7是图6所示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接触单元的第1槽限定部和第1突起部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

图9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钳构件未安装于护套的状态下的、护套和钳构件的概略剖视图。

图10A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促进部的结构的图。

图10B是表示把持动作中的促进部的作用的图。

图10C是表示剥离动作中的促进部的作用的图。

图11A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促进部的结构的图。

图11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促进部的结构的图。

图12A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促进部的结构的图。

图12B是表示促进部的截面的一例的图。

图12C是表示促进部的截面的一例的图。

图12D是表示促进部的截面的一例的图。

图12E是表示促进部的截面的一例的图。

图12F是图12A所示的12F-12F线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促进部的结构的图。

图14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促进部的结构的图。

图15A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促进部的构成构件的一例的图。

图15B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促进部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结构]

参照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A、图10B以及图10C说明第1实施方式。另外,在一部分附图中,为了图示的清楚化,省略了一部分构件的图示。为了图示的清楚化,例如将图10A中的第2电极部53相对于第1电极部21的位置记载为附图中的上下与图1所示的位置相反。

[医疗用处理装置1]

图1所示的医疗用处理装置1利用位于设置在后述的能量处理器具(以下,处理器具10)的探头3的顶端部的第1电极部21和位于后述的钳构件52的顶端部的第2电极部53夹入并把持生物体组织等处理对象。如图10B所示,把持通过使第2电极部53相对于第1电极部21闭合(接近)来实施。而且,医疗用处理装置1能够利用例如超声波、高频、热量等能量对把持着的处理对象进行处理。这种医疗用处理装置1是把持处理装置。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处理装置1也被用作以探头3的顶端部和钳构件52为电极而利用高频电流进行处理的双极处理装置。医疗用处理装置1还被用作利用超声波振动进行处理的超声波处理装置。

医疗用处理装置1被压入处理对象并利用探头3的顶端部和钳构件52剥离处理对象。如图10C所示,剥离通过使第2电极部53相对于第1电极部21打开(远离)来实施。

如图1所示,医疗用处理装置1具有作为供给能量用的电力的供给部发挥作用的电源单元7和利用从电源单元7供给来的能量对处理对象进行处理的处理器具10。

[电源单元7]

如图1所示,电源单元7具有控制用于超声波振动的电流的超声波控制部8和控制用于高频的电流的高频电流控制部9。电源单元7还具有电连接于超声波控制部8和处理器具10、电连接于高频电流控制部9和处理器具10的线缆6。线缆6的一端连接于电源单元7,线缆6的另一端连接于后述的振子壳体11的基端。

[处理器具10]

如图1所示,处理器具10具有振子单元2、探头3、护套单元4以及可动手柄单元5。振子单元2、探头3以及护套单元4是固定侧,可动手柄单元5是以能够相对于固定侧转动的方式可动的可动侧。

[振子单元2]

如图1和图2所示,振子单元2具有振子壳体11。如上所述,振子壳体11的基端连接于线缆6的端部。

如图2所示,振子单元2具有超声波振子12,该超声波振子12设置于振子壳体11的内部,具有用于将从超声波控制部8供给的电流转换为超声波振动的压电元件。

超声波振子12连接于电信号线13A、13B的一端。电信号线13A、13B设置于线缆6的内部。而且,电信号线13A、13B的另一端连接于电源单元7的超声波控制部8。通过从超声波控制部8经由电信号线13A、13B向超声波振子12供给电流,从而在超声波振子12中产生超声波振动。

超声波振子12与电信号线13A、13B独立地连接于电信号线17的一端。电信号线17设置于线缆6的内部。而且,电信号线17的另一端连接于电源单元7的高频电流控制部9。

电信号线13A、13B、17包含于线缆6中。

如图2所示,振子单元2还具有变幅杆15,该变幅杆15以位于超声波振子12的顶端的方式与超声波振子12的顶端相连结,对在超声波振子12中产生的超声波振动的振幅进行放大。

变幅杆15借助绝缘构件15a安装于振子壳体11。变幅杆15利用绝缘构件15a相对于振子壳体11电绝缘。变幅杆15具有形成于变幅杆15的顶端部的内螺纹部16。

[探头3]

如图3所示,探头3沿着长度轴线C延伸设置。探头3具有柱状。探头3具有形成于探头3的基端部、并用于螺纹接合于变幅杆15的内螺纹部16的外螺纹部19。

通过螺纹接合,探头3安装于变幅杆15。由此,在超声波振子12中产生的超声波振动经由变幅杆15和探头3传递至探头3的顶端。即,超声波振动从探头3的基端向顶端传递。另外,超声波振动是振动方向与振动的传递方向一致的纵向振动。

通过将探头3安装于变幅杆15,从而从高频电流控制部9经由电信号线17、超声波振子12以及变幅杆15直至探头3的顶端部形成了高频电流的探头侧电流路径。探头3具有形成于探头3的顶端部的第1电极部21。即,利用探头侧电流路径,在高频电流控制部9与第1电极部21之间沿着长度轴线C传递高频电流。

[护套单元4]

如图1所示,护套单元4沿着长度轴线C延伸设置。护套单元4具有固定手柄22和安装于固定手柄22的顶端的护套23。

如图1和图4所示,固定手柄22具有作为外壳部发挥作用的手柄外壳27。手柄外壳27具有设置于手柄外壳27的后述的第2开闭方向侧的部位、并作为固定侧搭指部发挥作用的固定手柄环28。

如图4所示,在固定手柄22中,手柄外壳27具有设置于手柄外壳27的内部、并固定于手柄外壳27的筒状构件29。探头3的基端延伸设置至筒状构件29的内部。而且,在筒状构件29的内部,如上所述,探头3安装于变幅杆15。而且,筒状构件29隔着绝缘构件31支承着探头3和变幅杆15。由此,防止探头3及变幅杆15与筒状构件29之间的接触,探头3及变幅杆15与筒状构件29之间电绝缘。

在比筒状构件29靠外周方向侧的位置设置有电连接环32。电连接环32以固定于手柄外壳27的状态设置。在筒状构件29与电连接环32之间卡合有振子壳体11的顶端部。通过振子壳体11的顶端部卡合于筒状构件29与电连接环32之间,从而振子壳体11连结于固定手柄22(护套单元4)。在振子壳体11连结于固定手柄22的状态下,振子壳体11的顶端部的外周部与电连接环32相接触,振子壳体11的顶端部的内周部与筒状构件29相接触。

如图1和图4所示,手柄外壳27具有设置于手柄外壳27(固定手柄22)的第2开闭方向(图1和图4所示的箭头A2的方向)侧的部位、并相对于长度轴线C倾斜的倾斜平面33。该倾斜平面33设置于比固定手柄环28靠顶端方向侧的位置。倾斜平面33随着从第1开闭方向(图1和图4所示的箭头A1方向)朝向第2开闭方向去而位于基端方向侧。换言之,倾斜平面33从手柄外壳27的顶端方向侧朝向基端方向侧上升倾斜。因此,倾斜平面33与长度轴线C之间的角度具有锐角的角度β。

如图1和图4所示,手柄外壳27具有设置于倾斜平面33的两个作为操作输入部的输入按钮35A、35B。通过按压输入按钮35A、35B,从而输入手术者的操作。输入按钮35A、35B的按压方向与倾斜平面33垂直。

如图1和图4所示,手柄外壳27具有设置于倾斜平面33的内周方向侧的开关部37A、37B和电路板38。开关部37A的开闭状态利用在输入按钮35A中的输入操作进行切换。同样地,开关部37B的开闭状态利用在输入按钮35B中的输入操作进行切换。

图5是概略表示振子壳体11、筒状构件29以及电连接环32中的电连接状态的图。如图4和图5所示,手柄外壳27具有设置于手柄外壳27的内部的3条电信号线39A、39B、39C。电信号线39A借助电路板38电连接于开关部37A。电信号线39B借助电路板38电连接于开关部37B。电信号线39C借助电路板38电连接于开关部37A和开关部37B。电信号线39C是作为开关部37A和开关部37B的接地线而共用的公共线。

如图5所示,电连接环32具有第1电连接部42A、第2电连接部42B以及第3电连接部42C。第1电连接部42A与第2电连接部42B之间、第2电连接部42B与第3电连接部42C之间以及第1电连接部42A与第3电连接部42C之间电绝缘。电信号线39A连接于第1电连接部42A。电信号线39B连接于第2电连接部42B。电信号线39C连接于第3电连接部42C。

如图5所示,振子壳体11具有第1导电部43A、第2导电部43B以及第3导电部43C。第1导电部43A、第2导电部43B以及第3导电部43C沿着长度轴线C延伸设置。第1导电部43A与第2导电部43B之间、第2导电部43B与第3导电部43C之间以及第1导电部43A与第3导电部43C之间电绝缘。在振子壳体11连结于固定手柄22(护套单元4)的状态下,第1导电部43A的顶端部仅与电连接环32的第1电连接部42A电接触。同样地,第2导电部43B的顶端部仅与电连接环32的第2电连接部42B电接触。而且,第3导电部43C的顶端部仅与电连接环32的第3电连接部42C电接触。

如图5所示,第1导电部43A的基端部连接于电信号线45的一端。第2导电部43B的基端部连接于电信号线46的一端。第3导电部43C的基端部连接于电信号线47的一端。电信号线45、46、47设置于线缆6的内部。电信号线45、46、47的另一端连接于电源单元7。

像以上那样,从开关部37A经由电信号线39A、第1电连接部42A、第1导电部43A、电信号线45直至电源单元7形成了第1电信号路径。从开关部37B经由电信号线39B、第2电连接部42B、第2导电部43B、电信号线46直至电源单元7形成了第2电信号路径。而且,从开关部37A和开关部37B经由电信号线39C、第3电连接部42C、第3导电部43C、电信号线47直至电源单元7形成了接地路径。

通过按压输入按钮35A,从而开关部37A成为关闭状态,第1电信号路径与接地路径之间利用开关部37A电连接。由此,从开关部37A向电源单元7传递电信号。而且,例如从超声波控制部8经由电信号线13A、13B向超声波振子12供给电流,在超声波振子12中产生超声波振动的同时,切换为从高频电流控制部9输出高频电流的状态。

通过按压输入按钮35B,从而开关部37B成为关闭状态,第2电信号路径与接地路径之间利用开关部37B电连接。由此,从开关部37B向电源单元7传递电信号。而且,例如切换为仅从高频电流控制部9输出高频电流而不产生超声波振动的状态。

如图5所示,振子壳体11还具有沿着长度轴线C延伸设置的第4导电部43D。第1导电部43A、第2导电部43B以及第3导电部43C均与第4导电部43D之间电绝缘。第4导电部43D的基端部连接于电信号线48的一端。电信号线48设置于线缆6的内部。电信号线48的另一端连接于电源单元7的高频电流控制部9。在振子壳体11连结于固定手柄22(护套单元4)的状态下,仅第4导电部43D的顶端部与筒状构件29电接触。

如图4所示,筒状构件29连接于电信号线49的一端。电信号线49的另一端连接于护套23。像以上这样,在高频电流控制部9与护套23之间,经由电信号线48、第4导电部43D、筒状构件29、电信号线49传递高频电流。

如图4和图6所示,护套23设置在比探头3靠外周方向侧的位置。在护套23中,以作为探头3的顶端部发挥作用的第1电极部21自护套23的顶端部突出的状态贯穿有探头3。

如图6所示,护套23具有在护套23的径向上设置在探头3与护套23之间、并支承探头3的支承构件51。支承构件51由绝缘材料形成。支承构件51防止探头3与护套23之间的接触,使探头3与护套23之间电绝缘。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构件51配置在超声波振动的波节位置。由此,更有效地防止探头3与护套23之间的接触。另外,支承构件51的数量既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只要设有至少一个支承构件51即可。

[可动手柄单元5]

如图1和图10A所示,可动手柄单元5为了对处理对象进行处理的处理动作而能够相对于包括探头3和护套单元4的固定侧开闭。可动手柄单元5具有设置于可动手柄单元的基端部、并在处理动作中作为力点发挥作用的可动手柄25。可动手柄25能够以与长度轴线C垂直的后述的转动轴R为中心沿着绕转动轴的方向相对于固定手柄22向开闭方向开闭。可动手柄25具有作为可动侧搭指部发挥作用的可动手柄环26。可动手柄25能够在图1的箭头A1的方向所示的、与长度轴线C正交的第1开闭方向(第1方向)和图1的箭头A2的方向所示的、作为与第1开闭方向相反的相反方向的第2开闭方向(第2方向)上相对于固定手柄22开闭。可动手柄25位于比固定手柄22靠第1开闭方向侧的位置。可动手柄25的轴线L1以相对于长度轴线C具有锐角的角度α的状态倾斜。

可动手柄单元5还具有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护套23的顶端部的钳构件52和设置在可动手柄25与钳构件52之间的中继构件57。通过将钳构件52安装于护套23,从而可动手柄单元5连结于护套单元4。钳构件52具有设置于可动手柄单元5的顶端部、在处理动作中作为作用点发挥作用并且作为钳构件顶端部发挥作用的第2电极部53。钳构件52以能够以转动轴R为中心绕转动轴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护套23的顶端部。钳构件52伴随着可动手柄25的开闭而以转动轴R为中心转动,从而钳构件52能够相对于作为探头3的顶端部发挥作用的第1电极部21向与长度轴线方向和转动轴方向交叉、详细地说垂直的开闭方向开闭。钳构件52能够相对于设置于探头3的顶端部的第1电极部21开闭。钳构件52具有位于比探头3的第1电极部21靠第2开闭方向(图1和图6所示的箭头A2的方向)侧的位置的第2电极部53。第2电极部53电连接于护套23。第2电极部53具有设置于第2电极部53(钳构件52)的外表面的第1开闭方向(图1和图6所示的箭头A1的方向)侧的部位、并与第1电极部21相对的探头相对部55。同样地,第1电极部21具有设置于第1电极部21的外表面的第2开闭方向侧(图1和图6所示的箭头A2的方向)的部位、并与第2电极部53相对的钳构件相对部58。

可动手柄单元5具有设置于可动手柄单元5与护套23之间的连结部、并作为转动中心发挥作用的转动轴R。转动轴R设置为与长度轴线C交叉进而与长度轴线C垂直,并且与第1开闭方向和第2开闭方向垂直。可动手柄单元5绕该转动轴转动。

因此,通过使可动手柄25向第1开闭方向移动而使可动手柄25相对于固定手柄22进行打开动作,从而钳构件52向第2开闭方向移动。由此,钳构件52相对于第1电极部21成为打开位置。

通过使可动手柄25向第2开闭方向移动而使可动手柄25相对于固定手柄22进行闭合动作,从而钳构件52向第1开闭方向移动。由此,钳构件52相对于第1电极部21成为闭合位置。

即,钳构件52以转动轴R为中心相对于护套23转动,从而钳构件52相对于第1电极部21在打开位置与闭合位置进行开闭动作。

如上所述,第2电极部53电连接于护套23。因此,在护套23与第2电极部53之间传递高频电流。在高频电流控制部9与护套23之间经由电信号线48、第4导电部43D、电信号线49传递高频电流。因而,从高频电流控制部9经由电信号线48、第4导电部43D、电信号线49、护套23直至钳构件52的第2电极部53形成了钳构件侧电流路径。即,利用钳构件侧电流路径,在高频电流控制部9与第2电极部53之间传递高频电流。

另外,在护套23的外表面和钳构件52的除探头相对部55以外的部分的外表面上,例如进行了绝缘性的涂覆处理。因此,在手术者的手等接触到护套23的外表面或钳构件52的外表面的情况下也防止了触电。钳构件52与可动手柄25之间的中继构件57由绝缘材料形成。因此,防止高频电流从钳构件52向可动手柄25传递。

[电接触单元60]

如图7所示,处理器具10还具有电接触单元60,该电接触单元60设置于护套23与钳构件52之间,并保持在护套23与钳构件52的第2电极部53之间总是传递高频电流的状态。该电接触单元60为了使钳构件52以转动轴R为中心相对于护套23转动而作为连结护套23和钳构件52的连结部发挥作用。电接触单元60在钳构件52上具有沿着转动轴R向外周方向凹陷的第1槽状部61A和第2槽状部61B。第1槽状部61A朝向与转动轴R平行的第1转动轴线方向(图7所示的箭头B1的方向)凹陷。第2槽状部61B朝向作为与第1转动轴线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第2转动轴线方向(图7所示的箭头B2的方向)凹陷。第1槽状部61A由第1槽限定部62A限定,第2槽状部61B由第2槽限定部62B限定。

电接触单元60在护套23的外周部上具有沿着转动轴R向外周方向突出的第1突起部63A和第2突起部63B。第1突起部63A朝向第1转动轴线方向突出,第2突起部63B朝向第2转动轴线方向突出。第1突起部63A向第1槽状部61A内插入,第2突起部63B向第2槽状部61B内插入。

图8是表示第1槽限定部62A和第1突起部63A的结构的图。另外,在以下说明中,仅说明第1槽限定部62A和第1突起部63A,但是第2槽限定部62B的结构与第1槽限定部62A的结构相同,第2突起部63B的结构与第1突起部63A的结构相同。因而,对于第2槽限定部62B和第2突起部63B,省略其说明。

如图8所示,第1槽限定部62A具有槽侧面65和槽底面67。第1突起部63A具有突出端69。第1突起部63A以与槽侧面65之间具有间隙部的状态向第1槽状部61A内插入。护套侧接触部71位于突出端69。即,护套侧接触部71设于护套23的外周部。钳构件侧接触部73位于钳构件52的第1槽限定部62A的槽底面67。即,钳构件侧接触部73设于钳构件52的内周部。钳构件侧接触部73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护套侧接触部71相接触。通过使钳构件侧接触部73与护套侧接触部71相接触,从而在护套23与钳构件52的第2电极部53之间传递高频电流。

图9是表示钳构件52未安装于护套23的状态下的、护套23和钳构件52的图。如图9所示,在钳构件52未安装于护套23的状态下,沿着转动轴R从长度轴线C到护套侧接触部71的第1尺寸T1大于沿着转动轴R从长度轴线C到钳构件侧接触部73的第2尺寸T2。通过设为这种结构,从而即使在第1突起部63A与第1槽限定部62A的槽侧面65之间设置了间隙部的情况下,也保持为钳构件侧接触部73与护套侧接触部71之间总是接触的状态。因而,保持在护套23与钳构件52的第2电极部53之间总是传递高频电流的状态。

如图8所示,第1突起部63A具有沿着转动轴R呈半球状设置至护套侧接触部71的突起侧半球部75。突起侧半球部75是沿着转动轴R随着朝向第1突起部63A的突出端69去而使与转动轴R垂直的截面积减少的突起侧截面变化部。利用突起侧半球部75,使护套侧接触部71与钳构件侧接触部73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

[弹性变形促进部(以下,称作促进部100)]

如图1、图10A、图10B以及图10C所示,处理器具10还具有例如设置于作为可动侧的可动手柄单元5的促进部100。为了把持动作、剥离动作这样的处理动作而使可动手柄单元5相对于固定侧开闭,在可动手柄单元5因开闭动作而从处理对象150受到反作用力F时,促进部100促进可动手柄单元5向受到反作用力F的方向的弹性变形。如图10A所示,促进部100在处理动作结束、且反作用力F不施加于可动手柄单元5时,以可动手柄单元5向表示处理动作开始前的状态的原来的状态恢复的方式向与受到反作用力F的方向相反的侧促进可动手柄单元5的弹性变形。

[促进部100的位置]

如图1和图10A所示,促进部100例如在可动手柄单元5的轴线方向上设置于比在处理动作中作为力点发挥作用的可动手柄25侧靠第2电极部53侧的位置,该第2电极部53位于在处理动作中作为作用点发挥作用的钳构件52的顶端部侧。

如图1和图10A所示,在上述中,优选的是,促进部100在可动手柄单元5的轴线方向上设置在第2电极部53与转动轴R之间,该第2电极53位于在处理动作中作为作用点发挥作用的钳构件52的顶端部,该转动轴R在处理动作中作为支点发挥作用。

一般来说,在为了处理动作而使可动手柄单元5相对于护套单元4开闭时,在可动手柄单元5的轴线方向上,在作为作用点发挥作用的第2电极部53与作为支点发挥作用的转动轴R之间最大程度地施加反作用力F。特别是反作用力F施加于比第2电极部53侧靠转动轴R侧的位置。因此,在转动轴R侧最大程度地施加负荷,转动轴R侧需要化解负荷。

若考虑该情况,则如图1和图10A所示,进一步优选的是,促进部100在可动手柄单元5的轴线方向上设置在比第2电极部53侧靠转动轴R侧的位置,该第2电极部53位于在处理动作中作为作用点发挥作用的钳构件52的顶端部侧,该转动轴R在处理动作中作为支点发挥作用。

如图1和图10A所示,这种促进部100在可动手柄单元5的轴线方向上例如设置在钳构件52的位于第2电极部53的基端部与转动轴R之间的一部分上。促进部100通过钳构件52的一部分发生变形而形成,包含于钳构件52,并与钳构件52成一体。

[关于利用促进部100促进的弹性变形]

以下,说明把持动作中的弹性变形、把持动作结束时的弹性变形、剥离动作中的弹性变形以及剥离动作结束时的弹性变形。

[把持动作时的弹性变形]

如图10B所示,在把持动作中,若钳构件52相对于探头3闭合(朝向箭头A1方向移动),则第2电极部53在与闭合方向相反的方向、即打开方向(箭头A2方向)上从处理对象150受到反作用力F。因此,在把持动作中,促进部100促进钳构件52的弹性变形,以使得钳构件52以促进部100为中心向该打开方向弹性变形。换言之,在把持动作中,促进部100促进钳构件52的弹性变形,以使得第2电极部53以钳构件52中的促进部100为中心向该打开方向翘曲(挠曲),第2电极部53远离第1电极部21,钳构件52从直线状态成为弯曲状态,钳构件52化解反作用力F。

[把持动作结束时的弹性变形]

如图1和图10A所示,若把持动作结束、反作用力F不施加于第2电极部53,则促进部100促进钳构件52的弹性变形,以使得钳构件52向原来的状态恢复,即第2电极部53以钳构件52中的促进部100为中心向闭合方向(箭头A1方向)翘曲(挠曲),第2电极部53靠近第1电极部21,钳构件52从弯曲状态成为直线状态。

[剥离动作时的弹性变形]

如图10C所示,在剥离动作中,若钳构件52相对于探头3打开(朝向箭头A2方向移动),则第2电极部53在与打开方向相反的方向、即闭合方向(箭头A1方向)上从处理对象150受到反作用力F。因此,在剥离动作中,促进部100促进钳构件52的弹性变形,以使得钳构件52以促进部100为中心向该闭合方向弹性变形。换言之,在剥离动作中,促进部100促进钳构件52的弹性变形,以使得第2电极部53以钳构件52中的促进部100为中心向该闭合方向翘曲(挠曲),第2电极部53靠近第1电极部21,钳构件52从直线状态成为弯曲状态,钳构件52化解反作用力F。

[剥离动作结束时的弹性变形]

如图1和图10A所示,如剥离动作结束、反作用力F不作用于第2电极部53,则促进部100促进钳构件52的弹性变形,以使得钳构件52向原来的状态恢复,即第2电极部53以钳构件52中的促进部100为中心向打开方向(箭头A2方向)翘曲(挠曲),第2电极部53远离第1电极部21,钳构件52从弯曲状态变为直线状态。

[总结1·处理动作时的弹性变形]

这样,如图10B和图10C所示,在处理动作中,若钳构件52相对于探头3开闭(朝向箭头A1方向或箭头A2方向移动),则第2电极部53在与开闭方向相反的方向、即闭开方向(箭头A2方向或箭头A1方向)上从处理对象150受到反作用力F。因此,促进部100促进钳构件52的弹性变形,以使得钳构件52向受到反作用力F的方向弹性变形。换言之,促进部100促进钳构件52的弹性变形,以使得第2电极部53以钳构件52中的促进部100为中心向受到反作用力F的方向翘曲(挠曲),钳构件52化解反作用力F。

[总结2·处理动作结束时的弹性变形]

如图1和图10A所示,若处理动作结束,则促进部100促进钳构件52的弹性变形,以使得钳构件52向与受到反作用力F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弹性变形。换言之,促进部100促进钳构件52的弹性变形,以使得第2电极部53以钳构件52中的促进部100为中心向与受到反作用力F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翘曲(挠曲),钳构件52从弯曲状态成为直线状态。

[促进部100的结构]

如图10A所示,促进部100具有为了使钳构件52容易地弹性变形而容易地弹性变形的减壁部101。减壁部101为了使钳构件52以促进部100为中心弹性变形而通过使钳构件52在促进部100处的壁厚比钳构件52在除促进部100以外处的壁厚减少来形成。只要钳构件52在减壁部101处的壁厚比钳构件52在除减壁部101以外的减壁部101周围处的壁厚减少即可。减壁部101周围例如表示钳构件52在转动轴R与促进部100之间的部分和钳构件52在作为作用点发挥作用的第2电极部53侧与促进部100之间的部分。减壁部101例如直接设置在钳构件52的一部分上。减壁部101设置为钳构件52的一部分作为沿钳构件52的中心轴线方向形成为波状的曲折部发挥作用。例如,钳构件52在曲折部处的一部分比钳构件52的其他部分细。例如,钳构件52在曲折部处的一部分的最大厚度与钳构件52的其他部分的最大厚度大致相同。

因此,如图10A所示,减壁部101例如具有从钳构件52的打开方向侧端面朝向钳构件52的闭合方向侧端面凹陷设置的打开侧槽部103a和从闭合方向侧端面朝向打开方向侧端面凹陷设置的闭合侧槽部103b。打开方向侧端面例如是钳构件52的表面,闭合方向侧端面例如是钳构件52的背面。打开方向侧端面在把持动作时不与处理对象150相接触,在剥离动作时与处理对象150相接触。闭合方向侧端面在把持动作时与处理对象150相接触,在剥离动作时不与处理对象150相接触。打开侧槽部103a与闭合侧槽部103b在钳构件52的中心轴线方向上交替设置。优选的是,打开侧槽部103a的数量与闭合侧槽部103b的数量相同。优选的是,打开侧槽部103a的深度与闭合侧槽部103b的深度彼此相同。优选的是,打开侧槽部103a的长度与闭合侧槽部103b的长度彼此相同。打开侧槽部103a和闭合侧槽部103b与钳构件52的中心轴线方向正交设置,并沿着钳构件52的厚度方向设置。打开侧槽部103a和闭合侧槽部103b在钳构件52的宽度方向上贯穿钳构件52。打开侧槽部103a和闭合侧槽部103b作为狭缝发挥作用。

如图10A所示,减壁部101还具有通过设置闭合侧槽部103b而形成的、设置于钳构件52的打开方向侧端面侧的打开侧薄壁部105a和通过设置打开侧槽部103a而形成的、设置于钳构件52的闭合方向侧端面侧的闭合侧薄壁部105b。打开侧薄壁部105a与闭合侧薄壁部105b在钳构件52的中心轴线方向上交替设置。打开侧薄壁部105a在钳构件52的厚度方向上例如设置于比钳构件52的中心轴线靠上侧的位置。闭合侧薄壁部105b在钳构件52的厚度方向上例如设置于比钳构件52的中心轴线靠下侧的位置。打开侧薄壁部105a与闭合侧薄壁部105b通过相对于钳构件52的最大壁厚减少钳构件52的一部分的壁厚而形成,钳构件52局部壁厚减薄。打开侧薄壁部105a和闭合侧薄壁部105b的宽度与钳构件52的其他部分的宽度均匀。

在与钳构件52的中心轴线正交的钳构件52的厚度方向上,闭合侧槽部103b以与打开侧薄壁部105a相对的方式设置在与打开侧薄壁部105a同一直线上。

在钳构件52的厚度方向上,打开侧槽部103a以与闭合侧薄壁部105b相对的方式设置在与闭合侧薄壁部105b同一直线上。

如图10A所示,减壁部101还具有厚壁部107a,该厚壁部107a连接于打开侧薄壁部105a和闭合侧薄壁部105b,且具有与钳构件52的其他部分相同的厚度。厚壁部107a沿着钳构件52的厚度方向设置。

在钳构件52的中心轴线方向上,例如依次排列有打开侧槽部103a和闭合侧薄壁部105b、厚壁部107a、闭合侧槽部103b和打开侧薄壁部105a、厚壁部107a、打开侧槽部103a和闭合侧薄壁部105b、厚壁部107a……各个单元的数量并不特别限定。

这种促进部100也作为钳构件52的截面局部减少的局部截面部发挥作用。与其他部分的刚性相比,促进部100利用打开侧槽部103a和闭合侧槽部103b使钳构件52的一部分的刚性可变,以使得钳构件52的一部分的刚性低于其他部分的刚性。

[作用]

[把持动作时的促进部100的作用]

如图1、图10A以及图10B所示,若可动手柄25相对于固定手柄22闭合而使钳构件52相对于探头3闭合(朝向箭头A1方向移动),则第2电极部53与第1电极部21一起夹着并把持处理对象150。此时,第2电极部53在打开方向(箭头A2方向)上从处理对象150受到反作用力F。而且,在把持动作中,钳构件52以促进部100为中心向该打开方向弹性变形。此时,弹性变形被促进部100促进。换言之,在把持动作中,通过促进部100促进钳构件52的弹性变形,从而第2电极部53以钳构件52中的促进部100为中心向该打开方向翘曲(挠曲),第2电极部53远离第1电极部21,钳构件52从直线状态成为弯曲状态。

因此,即使处理对象150较硬而使反作用力F因该硬度而较大,钳构件52也能够利用由促进部100促进的弹性变形可靠地化解反作用力F。因此,防止钳构件52在来自处理对象150的反作用力F的作用下慢慢地变形。

由于钳构件52弹性变形,因此第2电极部53也能够沿着处理对象150的周面抵接于处理对象150。因此,把持力也能够提高。

在图10B所示的把持动作中,在钳构件52的中心轴线方向(闭合侧槽部103b的长度)方向上,闭合侧槽部103b扩展,以打开侧槽部103a的边缘部彼此相抵接的方式使打开侧槽部103a变窄。由于打开侧槽部103a的边缘部彼此相抵接,因此防止钳构件52以促进部100为中心向打开方向极度弹性变形,换言之防止钳构件52以促进部100为中心弯折。

[把持动作结束时的促进部100的作用]

如图1和图10A所示,若把持动作结束,则可动手柄25相对于固定手柄22打开,钳构件52相对于探头3打开,第2电极部53远离处理对象150,反作用力F不施加于第2电极部53。而且,钳构件52以促进部100为中心向该闭合方向弹性变形。此时,弹性变形被促进部100促进。换言之,促进部100促进钳构件52的弹性变形,从而钳构件52向原来的状态恢复,第2电极部53以钳构件52中的促进部100为中心向该闭合方向翘曲(挠曲),第2电极部53靠近第1电极部21,钳构件52从弯曲状态成为直线状态。

因此,在把持动作中以促进部100为中心向打开方向弹性变形的钳构件52伴随着把持动作的结束而向闭合方向弹性变形,可靠地恢复为原来的状态。即,若把持动作结束,则钳构件52不会继续保持在把持动作时变形了的状态。而且,在把持动作再次开始时,钳构件52成为作为上述初始状态的直线状态,在该初始状态下,第1电极与第2电极部53一起把持处理对象150。

根据上述,即使重复把持动作,钳构件52的变形也被促进部100防止,防止了把持力这样的操作力慢慢地降低。

例如,在把持动作结束之后,若钳构件52等未从在把持动作时变形了的状态恢复为原来的状态,则手术者相对于固定手柄22闭合可动手柄25时的闭合量发生改变。具体地说,若钳构件52等未从在把持动作时变形了的状态恢复为原来的状态,则即使手术者以在把持动作时变形之前的闭合量A1使可动手柄25相对于固定手柄22闭合,也产生无法获得变形之前的把持力B1的隐患。因此,若在把持动作时钳构件52等未从变形了的状态恢复为原来的状态,则若手术者不以闭合量A1以上的闭合量A2使可动手柄25相对于固定手柄22闭合,则产生无法获得把持力B1的隐患。

因此,产生手术者在操作时获得不自然感的隐患。若与闭合量相应的把持力如此慢慢地降低,则由于未从在把持动作时变形了的状态恢复为原来的状态,因此产生用于把持的操作性慢慢地降低的隐患。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防止了把持力这样的操作力慢慢地降低。因此,防止了由于把持力这样的操作力的降低而导致的把持操作性慢慢地降低。

[剥离动作时的促进部100的作用]

如图1、图10A以及图10C所示,若可动手柄25相对于固定手柄22打开,钳构件52相对于探头3打开(朝向箭头A2方向移动),则第2电极部53与第1电极部21一起剥离处理对象150。此时,第2电极部53在闭合方向(箭头A1方向)上从处理对象150受到反作用力F。因此,在剥离动作中,钳构件52以促进部100为中心向该闭合方向弹性变形。此时,弹性变形被促进部100促进。换言之,在剥离动作中,促进部100促进钳构件52的弹性变形,从而第2电极部53以钳构件52中的促进部100为中心向该闭合方向翘曲(挠曲),第2电极部53靠近第1电极部21,钳构件52从直线状态成为弯曲状态。

因此,即使处理对象150较硬而使反作用力F因该硬度而较大,钳构件52也能够利用由促进部100促进的弹性变形可靠地化解反作用力F。因此,防止钳构件52在来自处理对象150的反作用力F的作用下慢慢地变形。

由于钳构件52弹性变形,因此第2电极部53也能够沿着处理对象150的周面抵接于处理对象150。因此,剥离力也能够提高。

在图10C所示的剥离动作中,在钳构件52的中心轴线方向(闭合侧槽部103b的长度)方向上,打开侧槽部103a扩展,以闭合侧槽部103b的边缘部彼此相抵接的方式使闭合侧槽部103b变窄。由于闭合侧槽部103b的边缘部彼此相抵接,因此防止钳构件52以促进部100为中心向闭合方向极度弹性变形,换言之防止钳构件52以促进部100为中心弯折。

[剥离动作结束时的促进部100的作用]

如图1和图10A所示,若剥离动作结束,则可动手柄25相对于固定手柄22闭合,钳构件52相对于探头3闭合,第2电极部53远离处理对象150,反作用力F不施加于第2电极部53。而且,钳构件52以促进部100为中心向该打开方向弹性变形。此时,弹性变形被促进部100促进。换言之,促进部100促进钳构件52的弹性变形,从而钳构件52恢复为原来的状态,第2电极部53以钳构件52中的促进部100为中心向该打开方向翘曲(挠曲),第2电极部53远离第2电极部53,钳构件52从弯曲状态成为直线状态。

因此,在剥离动作中以促进部100为中心向闭合方向弹性变形的钳构件52伴随着把持动作的结束而向打开方向弹性变形,可靠地恢复为原来的状态。即,若剥离动作结束,则钳构件52不会继续保持在剥离动作时变形了的状态。而且,在剥离动作再次开始时,钳构件52成为作为上述初始状态的直线状态,在该初始状态下,第1电极部21与第2电极部53一起剥离处理对象150。

根据上述,即使重复剥离动作,钳构件52的变形也被促进部100防止,防止了剥离力这样的操作性慢慢地降低。

例如,在剥离动作结束之后,若钳构件52等未从在剥离动作时变形了的状态恢复为原来的状态,则手术者相对于固定手柄22打开可动手柄25时的打开量发生改变。具体地说,若钳构件52等未从在剥离动作时变形了的状态恢复为原来的状态,则即使手术者以在剥离动作时变形之前的打开量A1使可动手柄25相对于固定手柄22打开,也产生无法获得变形之前的剥离力B1的隐患。因此,若在剥离动作时钳构件52等未从变形了的状态恢复为原来的状态,则若手术者不以打开量A1以上的打开量A2使可动手柄25相对于固定手柄22打开,则产生无法获得剥离力B1的隐患。

因此,产生手术者在操作时获得不自然感的隐患。若与打开量相应的剥离力如此慢慢地降低,则由于未从在剥离动作时变形了的状态恢复为原来的状态,因此产生用于剥离的操作性慢慢地降低的隐患。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防止了剥离力这样的操作力慢慢地降低。因此,防止了由于剥离力这样的操作力的降低而导致的剥离操作性慢慢地降低。

[效果]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促进部100,能够使钳构件52弹性变形。因此,在把持动作、剥离动作这样的处理动作时,即使第2电极部53从处理对象150受到反作用力F,钳构件52也能够在受到反作用力F的方向上化解该反作用力F。因此,防止钳构件52在来自处理对象150的反作用力F的作用下慢慢地变形。若处理动作结束,则钳构件52能够可靠地恢复为原来的直线状态。而且,在处理动作再次开始时,钳构件52成为作为上述初始状态的直线状态,在该初始状态下,第1电极部21能够与第2电极部53一起把持处理对象150。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重复处理动作,也能够利用促进部100防止钳构件52的变形,能够防止把持力、剥离力这样的处理力慢慢地降低。作为结果,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防止由此引起的处理的操作性慢慢地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促进部100,能够使钳构件52弹性变形。因此,在把持动作、剥离动作这样的处理动作中,第2电极部53也能够沿着处理对象150的周面抵接于处理对象150。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提高把持力、剥离力这样的处理力。

一般来说,在处理动作中可动手柄单元5相对于护套单元4开闭时,在可动手柄单元5的轴线方向上,在作为作用点发挥作用的第2电极部53侧与作为支点发挥作用的转动轴R侧之间最大程度地施加反作用力F。特别是反作用力F施加于比第2电极部53侧靠转动轴R侧的位置。因此,在反作用力F施加于钳构件52的该部分时,在钳构件52上最大程度地施加负荷。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促进部100设置在比第2电极部53侧靠转动轴R侧的位置。由此,能够促进钳构件52的该部分弹性变形,钳构件52能够有效地化解反作用力F,能够减少对钳构件52的负荷。

在本实施方式中,促进部100具有减壁部101(作为曲折部发挥作用的钳构件52的一部分)。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不管是把持动作还是剥离动作,都能够利用减壁部101防止钳构件52的变形,能够防止把持力、剥离力这样的处理力慢慢地降低。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防止由此引起的处理的操作性慢慢地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促进部100具有在钳构件52的开闭方向上凹陷设置的打开侧槽部103a和闭合侧槽部103b。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处理动作中,促进部100能够促进钳构件52的弹性变形,以使得钳构件52向受到反作用力F的方向弹性变形。若处理动作结束,则促进部100能够促进钳构件52的弹性变形,以使得钳构件52向与受到反作用力F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弹性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把持动作、剥离动作中可动手柄25相对于固定手柄22开闭时,促进部100促进钳构件52的弹性变形,从而能够防止开闭力经由第2电极部53直接传递到处理对象150。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促进部100防止开闭力直接传递到处理对象150而使处理对象150被过度划伤。

[第1变形例]

另外,作为第1变形例,如图11A所示,促进部100也可以仅具有闭合侧槽部103b、打开侧薄壁部105a以及厚壁部107a。闭合侧槽部103b、打开侧薄壁部105a以及厚壁部107a均设置有多个。例如,闭合侧槽部103b彼此在钳构件52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相互隔开相等的距离设置。在钳构件52的中心轴线方向上,例如依次排列有闭合侧槽部103b和打开侧薄壁部105a、厚壁部107a、闭合侧槽部103b和打开侧薄壁部105a、厚壁部107a、闭合侧槽部103b和打开侧薄壁部105a……各个单元的数量并不特别限定。由此,表示把持动作中的翘曲力的弹性变形力与表示剥离动作中的翘曲力的弹性变形力不同,且大于剥离动作中的弹性变形力。表示把持动作结束时的翘曲力的弹性变形力与表示剥离动作结束时的翘曲力的弹性变形力不同,且大于剥离动作中的弹性变形力。因此,在处理动作中,能够对弹性变形赋予差异,能够设为在把持动作中特殊化的结构。

[第2变形例]

作为第2变形例,如图11B所示,促进部100也可以仅具有打开侧槽部103a、闭合侧薄壁部105b以及厚壁部107a。打开侧槽部103a、闭合侧薄壁部105b以及厚壁部107a分别设置有多个。例如,打开侧槽部103a彼此在钳构件52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相互隔开相等的距离设置。在钳构件52的中心轴线方向上,例如依次排列有打开侧槽部103a和闭合侧薄壁部105b、厚壁部107a、打开侧槽部103a和闭合侧薄壁部105b、厚壁部107a……各个单元的数量并不特别限定。由此,表示把持动作中的翘曲力的弹性变形力与表示剥离动作中的翘曲力的弹性变形力不同,且小于剥离动作中的弹性变形力。表示把持动作结束时的翘曲力的弹性变形力与表示剥离动作结束时的翘曲力的弹性变形力不同,且小于剥离动作中的弹性变形力。因此,在处理动作中,能够对弹性变形赋予差异,能够设为在剥离动作中特殊化的结构。

这样,促进部100只要具有闭合侧槽部103b与打开侧槽部103a中的至少一者即可。

促进部100也可以在钳构件52的中心轴线方向上不连续地设置有多个。

[第2实施方式]

[结构]

以下,参照图12A、图12B、图12C、图12D、图12E以及图12F,仅记载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之处。

如图12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减壁部101设置为在钳构件52的开闭方向上使钳构件52的一部分形成得比钳构件52的其他部分薄且扁平。减壁部101的中心轴线与钳构件52整体的中心轴线同轴。减壁部101的与钳构件52的中心轴线正交的截面具有以作为开闭方向的减壁部101的厚度方向的中心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的形状。因此,如图12A和图12F所示,打开侧槽部103a和闭合侧槽部103b在钳构件52的厚度方向上设置在同轴上。截面例如具有图12B、12F所示的矩形形状、图12C、12D所示的梯形形状以及图12E所示的椭圆形状中的任意形状。在如图12C、12D所示截面具有梯形形状的情况下,既可以如图12C所示上边比下边短,也可以如图12D所示上边比下边长。截面具有作为钳构件52的打开方向侧端面发挥作用的上表面和作为钳构件52的闭合方向侧端面发挥作用的下表面。上表面和下表面成为平面。

如图12B、12F所示,例如在截面具有矩形形状的情况下,

若将作为上边与下边的长度的、截面的宽度设为W,

将截面的高度设为H,则满足

H/W<1。

上述减壁部101也作为钳构件52的一部分比钳构件52的其他部分细的细径部发挥作用。

[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简化促进部100的结构,能够容易地制成促进部100。

在本实施方式中,减壁部101的中心轴线与钳构件52整体的中心轴线平行,截面具有左右对称的形状。因此,在把持动作和剥离动作中能够可靠地获得相同的弹性变形量即例如翘曲量(挠曲量),在把持动作结束时和剥离动作结束时能够容易地获得相同的弹性变形量即例如返回量。

另外,促进部100也可以在钳构件52的中心轴线方向上设置有多个。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促进部100在钳构件52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相互离开了相等的距离。

[第3实施方式]

[结构]

以下,参照图13,仅记载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之处。

本实施方式的减壁部101设置为钳构件52的一部分作为沿着与钳构件52的中心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形成为波状的曲折部发挥作用。在该情况下,打开侧槽部103a和闭合侧槽部103b例如具有L字形状。打开侧薄壁部105a和闭合侧薄壁部105b例如具有L字形状。

在打开侧槽部103a中,L字的一边与钳构件52的中心轴线方向正交地设置,L字的另一边沿着钳构件52的中心轴线方向设置。

在闭合侧槽部103b中,L字的一边与钳构件52的中心轴线方向正交地设置,L字的另一边沿着钳构件52的中心轴线方向设置。

在上述中,L字的另一边设置为在与钳构件52的中心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邻。

减壁部101还具有壁部107b,该壁部107b连接于打开侧薄壁部105a和闭合侧薄壁部105b,并沿着钳构件52的中心轴线方向设置。

[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获得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4实施方式]

[结构]

以下,参照图14,仅记载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之处。

促进部100也可以设置于作为钳构件52的顶端部发挥作用的第2电极部53。在该情况下,促进部100具有缺口部109,该缺口部109沿着钳构件52的中心轴线方向设置,通过去除钳构件52的顶端部的一部分而形成。缺口部109设置于作为钳构件52的顶端部的根部部分的第2电极部53的基端部。

[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促进部100设置于钳构件52的顶端部和钳构件52,弹性变形的部位设置有两个。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重复处理动作,也能够利用促进部100可靠地防止钳构件52的变形,能够可靠地防止把持力、剥离力这样的操作力慢慢地降低。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可靠地防止操作性慢慢地降低。在把持动作、剥离动作这样的处理动作中,第2电极部53也能够沿着处理对象的周面抵接于处理对象。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把持动作中,缺口部109促进第2电极部53的弹性变形,减壁部101促进钳构件52的弹性变形。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把持动作中,能够进一步减少对钳构件52的负荷。

[第5实施方式]

[结构]

以下,参照图15A和图15B,仅记载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之处。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促进部100的变形例。

A:如图15A所示,例如,在钳构件52的中心轴线方向上,促进部100的壁厚也可以以从促进部100的顶端部朝向促进部100的基端部变厚的方式可变。由此,能够调整弹性变形量。

B:如图15A所示,在一个打开侧槽部103a中,在钳构件52的中心轴线方向上,也可以以打开侧槽部103a的顶端部侧变浅、打开侧槽部103a的基端部侧变深的方式使一个打开侧槽部103a的深度可变。虽未图示,但是在钳构件52的中心轴线方向上,也可以以设置于促进部100的顶端部侧的打开侧槽部103a变浅、设置于促进部100的基端部侧的打开侧槽部103a变深的方式使打开侧槽部103a的深度可变。由此,能够调整弹性变形量。这一点在闭合侧槽部103b中也是相同的。

C:如图15A所示,在钳构件52的中心轴线方向上,一个打开侧槽部103a与另一个打开侧槽部103a之间的距离L1也可以可变。由此,能够调整弹性变形量。这一点在闭合侧槽部103b中也是相同的。

D:如图15A所示,在钳构件52的中心轴线方向上,各个打开侧槽部103a的长度L2也可以可变。由此,能够调整弹性变形量。由于打开侧槽部103a的长度较短,因此能够防止处理对象被夹于打开侧槽部103a。这一点在闭合侧槽部103b中也是相同的。

E:如图15A所示,形成于打开侧槽部103a的侧面与打开侧槽部103a的底面之间的角度θ也可以在各个打开侧槽部103a中可变。由此,能够调整弹性变形量。在促进部100中能够减少应力集中。能够防止处理对象被夹于打开侧槽部103a。这一点在闭合侧槽部103b中也是相同的。

F:如图15A所示,打开侧槽部103a也可以具有设置于打开侧槽部103a的底部的曲面部103c。由此,能够调整弹性变形量。这一点在闭合侧槽部103b中也是相同的。

G:打开侧槽部103a的数量并不特别限定。由此,能够调整弹性变形量。这一点在闭合侧槽部103b中也是相同的。

H:如图15B所示,促进部100的宽度也可以以比钳构件52的其他部分的宽度粗的方式相对于钳构件52的其他部分的宽度可变。由此,能够取得扁平率(H/L),能够使开闭方向上的弹性变形力可变。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本身,在实施阶段,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对构成要素进行变形并具体化。通过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多个构成要素的适当的组合,能够形成各种发明。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