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检耳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39350阅读:654来源:国知局
医用检耳镜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医疗诊断仪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医用检耳镜。



背景技术:

检耳镜是在医疗诊断仪器领域熟知的供专业人员和健康护理提供者用来检查病人耳朵的手持仪器。

传统的检耳镜包括一个耳镜本体、连接在耳镜本体一端的观察装置,耳镜本体的另一端具有锥形部,观察装置一般设置如透镜之类的光学镜片。使用时在锥形部上套一个窥耳器,将窥耳器插入耳朵内一端距离,通过观察装置对耳朵进行检查。

但是传统的检耳镜焦距固定,观察耳朵内的距离有限。传统的检耳镜也有将光学镜片做在耳镜本体内,以缩短焦距,提高观察距离,但同样存在观察局限的问题。参照公开号cn1829468a的中国专利耳镜。其公开了一种耳镜包括观察装置、成像透镜列、聚焦机构,通过成像透镜列成一次像扩大观察范围,同时成像透镜列与观察装置的相对移动实现焦距的调节,但是其结构很复杂,操作起来也很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焦距可调的医用检耳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医用检耳镜,包括耳镜本体、连接在所述的耳镜本体一端的观察装置,所述的耳镜本体的另一端具有能够插入耳朵内的锥形部,所述的观察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同光轴设置的光学镜片组,所述的光学镜片组包括至少一个能够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光学镜片,所述的观察装置的中心轴与所述的耳镜本体的中心轴同轴或者与所述的耳镜本体的中心轴同轴或偏离。

优选地,所述的光学镜片组包括同光轴设置的第一光学镜片、第二光学镜片,所述的第一光学镜片、第二光学镜片在光轴方向上能够相对移动。

进一步优选地,当所述的观察装置的中心轴能够与所述的耳镜本体的中心轴同轴或偏离时,所述的观察装置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在所述的耳镜本体上,所述的转轴的轴心线与所述的耳镜本体的中心轴的延伸方向相同。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观察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的耳镜本体相连接的连接壳体,所述的第一光学镜片固定设置在所述的连接壳体内。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观察装置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的连接壳体上的调节壳体,所述的第二光学镜片设置在所述的调节壳体内,当操作所述的调节壳体,所述的第二光学镜片在光轴方向上相对所述的第一光学镜片移动。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调节壳体与连接壳体相转动调节,当转动所述的调节壳体时,所述的第二光学镜片在光轴方向上相对所述的第一光学镜片移动。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第一光学镜片包括正透镜;所述的第二光学镜片包括负透镜。

优选地,所述的耳镜本体具有与所述的锥形部相连通的中空的内腔,所述的内腔中设置有照明装置。

优选地,所述的锥形部上可拆卸的安装有窥耳器。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和效果:

本发明通过设置相对可移动的两组光学镜片使得检耳镜的焦距能够进行调整,并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施例的立体图;

附图2为本实施例的一个使用状态图;

附图3为本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其中:1、耳镜本体;10、锥形部;11、内腔;2、观察装置;20、连接壳体;21、调节壳体;22、第一光学镜片;23、第二光学镜片;3、窥耳器;4、照明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案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所示的一种医用检耳镜,包括耳镜本体1、连接在耳镜本体1一端的观察装置2,耳镜本体1的另一端具有锥形部10,耳镜本体1具有与锥形部10相连通的中空的内腔11,锥形部10上可拆卸的安装有窥耳器3

在本实施例中:观察装置2包括与耳镜本体1相连接的连接壳体20、连接在连接壳体20上的调节壳体21。当连接壳体20与耳镜本体1相对固定时,观察装置2的中心轴与耳镜本体1的中心轴只能同轴;当连接壳体20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在耳镜本体1上,并且转轴的轴心线与耳镜本体1的中心轴的延伸方向相同时,当转动连接壳体20,可以使整个观察装置2的中心轴与耳镜本体1的中心轴在同轴或偏离之间进行调整,如图12所示。

如图3所示:观察装置2还包括同光轴设置的第一光学镜片22、第二光学镜片23,其中:第一光学镜片22为固定设置在连接壳体20内两片正透镜,第二光学镜片23为设置在调节壳体21内的一片负透镜。在本实施例中,调节壳体21与连接壳体20相转动调节,具体结构可以是螺纹或者其他常规调节结构,即调节壳体21可以视为一旋钮,当转动调节壳体21时,第二光学镜片23在光轴方向上相对第一光学镜片22移动。这样使得光学镜片组的焦距可调实现视野范围的调节。

此外,内腔11中设置有照明装置4。在进行使用时,还可以转动连接壳体20,使整个观察装置2的中心轴与耳镜本体1的中心轴偏离,使耳镜本体1的中空内腔11露出,通过观察装置2观察的同时还能将检查部件通过内腔11伸入耳朵内进行操作。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