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检测功能的智能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88090阅读:513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检测功能的智能床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智能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具有检测功能的智能床。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寿命也在不断提高,老龄化人口也越来越多,人们的身体容易处于亚健康状态,对于人体健康状态的检测,通常选择通过到医院进行专门的体检,存在的缺陷是:费用较高,需要占用较多的时间,由于工作或生活的干扰因素,存在忘记去医院体检的情况。如何实现快捷、方便、准确的检查人们的健康状态,及时发现人体的健康隐患,进而达到及时治疗病情的目的,是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具有检测功能的智能床。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具有检测功能的智能床,包括床板、扶手和靠背;其中,所述床板表面设置有重量感应装置,所述扶手上设置有血压检测袖带,所述靠背上设置有心电图检测装置和体温检测装置;所述靠背上还设置有连接所述重量感应装置、血压检测袖带、心电图检测装置和体温检测装置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通过无线或有线连接有遥控器;所述控制器包括相电连接的采样芯片、数据处理器芯片和显示器。

本发明所述的具有检测功能的智能床,其中,所述靠背设置有用于收纳所述心电图检测装置的检测探头的第一容纳腔。

本发明所述的具有检测功能的智能床,其中,所述扶手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血压检测袖带的第二容纳腔。

本发明所述的具有检测功能的智能床,其中,所述靠背上还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语音提示播放装置。

本发明所述的具有检测功能的智能床,其中,所述体温检测装置为红外线体温检测装置。

本发明所述的具有检测功能的智能床,其中,所述靠背上还设置有脉搏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具有检测功能的智能床上设置与控制器连接的重量感应装置、血压检测袖带、心电图检测装置和体温检测装置,以便于随时对使用用户进行身体基础参数测量,使用护随时知道自己身体状况,如有问题可随时就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具有检测功能的智能床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具有检测功能的智能床智能检测部分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具有检测功能的智能床,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床板1、扶手2和靠背3;其中,所述床板1表面设置有重量感应装置41,所述扶手2上设置有血压检测袖带42,所述靠背3上设置有心电图检测装置43和体温检测装置44;所述靠背3上还设置有连接所述重量感应装置41、血压检测袖带42、心电图检测装置43和体温检测装置的控制器4,所述控制器4通过无线或有线连接有遥控器;所述控制器4包括相电连接的采样芯片、数据处理器芯片和显示器。通过在具有检测功能的智能床上设置与控制器连接的重量感应装置、血压检测袖带、心电图检测装置和体温检测装置,以便于随时对使用用户进行身体基础参数测量,使用护随时知道自己身体状况,如有问题可随时就医。

上述具有检测功能的智能床中,控制器4设置于与靠背连接的翻折板6上。使用时,可将控制器4翻折至用户身体前方,便于操作控制。

优选地,上述具有检测功能的智能床中,翻折板6通过可弯折连接杆5与所述靠背3连接,以便于用户调整控制器4相对于用户身体的位置,便于操作控制。

上述具有检测功能的智能床中,靠背3设置有用于收纳所述心电图检测装置43的检测探头的第一容纳腔,该第一容纳腔设置于靠背3的内部,并在靠背3的两侧面分别设置有开口。

上述具有检测功能的智能床中,扶手2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血压检测袖带42的第二容纳腔,该第二容纳腔可设置于扶手2的其中一侧内,在不需要使用血压检测袖带时,将其收纳于该第二容纳腔内。

上述具有检测功能的智能床中,靠背3上还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器4电连接的语音提示播放装置,以便于提示用户不同检测装置的测量方式,可自动识别用户使用的是哪一种测量装置,并作出相应的提示。

优选地,上述具有检测功能的智能床中,体温检测装置为红外线体温检测装置。

优选地,上述具有检测功能的智能床中,靠背上还设置有脉搏计。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