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神经衰弱的药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98121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是指改善神经衰弱的药剂。



背景技术:

神经衰弱:是一个比较宽泛的称谓,目前已这样称呼它包括一部分抑郁、焦虑障碍、紧张性头痛、失眠、消化不良等。它指由于长期处于紧张和压力下,出现精神易兴奋和脑力易疲乏现象,常伴有情绪烦恼、易激惹、睡眠障碍、肌肉紧张性疼痛等;这些症状不能归于脑、躯体疾病及其他精神疾病,症状时轻时重,波动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病程多迁延。

目前一般患者会服用西药改善,但西药可能会产生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根据中医对神经衰弱一症的认识机理,提供改善神经衰弱的药剂,不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药效明显,无任何添加剂,可以达到很好的改善效果。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改善神经衰弱的药剂,是由下列重量份比的原料中药组合而成:柏子仁10-20份,酸枣仁10-20份,麦冬10-20份,冬虫夏草8-12份,茯神8-12份,远志8-12份。

改善神经衰弱的药剂,是由下列重量份比的原料中药组合而成:柏子仁15份,酸枣仁15份,麦冬15份,冬虫夏草10份,茯神10份,远志10份。

本发明所提供的药剂的服用方法为:将上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用水煎服。每天1剂,15天为一疗程。

上述药剂中的各原料中药在中药大辞典中均有记载。

远志:又名葽绕、蕀蒬等,多年生草本,主根粗壮,韧皮部肉质,具有安神益智、祛痰、消肿的功能,用于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多梦、健忘惊悸,神志恍惚,咳痰不爽,疮疡肿毒,乳房肿痛。

茯神:为多孔菌科卧孔属植物茯苓的菌核,原物种为低等植物,是寄生在松树上的真菌,药用部分为干燥菌核体中间抱有松根的白色部分,性味甘、淡平,有渗湿、健脾、宁心等功能,用于痰饮、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心悸、眩晕。

冬虫夏草:又名虫草,是我国民间惯用的一种名贵滋补药材,其营养成分高于人参,可入药,也可食用,是上乘的佳肴,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冬虫夏草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滋补肺肾,对肺癌、肝癌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临床上对肺虚久咳,气喘,肺结核咯血,盗汗,肾虚腰膝酸痛,阳痿遗精,神经衰弱及化疗、放疗后的红细胞下降都有疗效。

柏子仁:中药名,为柏科植物侧柏的干燥成熟种仁,秋、冬二季采收成熟种子,晒干,除去种皮,收集种仁,生于湿润肥沃地,石灰岩石地也有生长,具有养心安神,润肠通便,止汗的功效,用于阴血不足,虚烦失眠,心悸怔忡,肠燥便秘,阴虚盗汗。

酸枣仁:别名枣仁、酸枣核、山枣仁。由鼠李科乔木酸枣成熟果实去果肉、核壳,收集种子,晒干而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去果肉及硬核,取种子,生用或微炒用。

麦冬:百合科沿阶草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根较粗,中间或近末端常膨大成椭圆形或纺锤形的小块根,茎很短,叶基生成丛,禾叶状,苞片披针形,麦冬的小块根是中药,有生津解渴、润肺止咳之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针对神经衰弱一症,本发明所提供的药剂中,对神经衰弱一症具有良好的疗效,还有调节机体、标本兼治的效果,没有不良反应,本发明无副作用,药效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改善神经衰弱的药剂,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中药组合而成:柏子仁10克,酸枣仁10克,麦冬10克,冬虫夏草8克,茯神8克,远志8克。

制备方法用常规方法。

服用方法为:将上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用水煎服。每天1剂,15天为一疗程。

实施例2改善神经衰弱的药剂,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中药组合而成:柏子仁15克,酸枣仁15克,麦冬15克,冬虫夏草10克,茯神10克,远志10克。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3改善神经衰弱的药剂,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中药组合而成:柏子仁20克,酸枣仁20克,麦冬20克,冬虫夏草12克,茯神12克,远志12克。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4:下面结合病例对本发明的效果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病例1吴某,女,57岁,服药前神经衰弱,服用本发明药物后,每天煎服1剂,服药15天后,神经衰弱症状完全消失,身体恢复正常。

病例2程某,女,70岁,服药前神经衰弱,服用本发明药物后,每天煎服1剂,服药20天后,神经衰弱症状完全消失,身体恢复正常。

病例3杜某,男,36岁,服药前神经衰弱,服用本发明药物后,每天煎服1剂,服药25天后,神经衰弱症状完全消失,身体恢复正常。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本发明的目的是根据中医对神经衰弱的认识机理,提供改善神经衰弱的药剂,其是由下列重量份比的原料中药组合而成:柏子仁10‑20份,酸枣仁10‑20份,麦冬10‑20份,冬虫夏草8‑12份,茯神8‑12份,远志8‑12份,每日1剂,15天为一疗程,本发明提供的药剂原料易得、疗效好,无副作用,经几百余例神经衰弱患者服用,经统计起有效率达92%以上。

技术研发人员:陈筠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陈筠
技术研发日:2016.07.01
技术公布日:2018.01.0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