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封闭式胆汁回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17001阅读:601来源:国知局
一种封闭式胆汁回输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有涉及一种封闭式胆汁回输装置。



背景技术: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不断深入,发现早期自体胆汁(胃液)回输有利于胃肠道功能和结构的恢复,有助于维持肠黏膜的完整性,保护肠黏膜屏障,可明显减少肠源性感染的发生,而且对腹部手术、腹腔内脏器功能恢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胆道术后胆汁回输是改变以往胆道术后“T”管外引流的传统方式,采取引流和回输相结合。将胆汁输人十二指肠,避免体液、电解质和消化液等大量丢失,纠正电解质紊乱,促进食欲,加快患者术后康复。

国内外胆道手术的重要常规方法之一就是采用胆总管T管外引流胆汁,一直延用至今,所用T管横臂置入胆总管,直臂则向外引出胆汁,时间一般为14-21日,正常人胆汁生理分泌量800-1000ml/d,每日引流出的胆汁量较大,特别是高胆汁引流量,长期胆汁外引流将造成体液水分的大量流失,此方法由于病人手术后每日将额外丢失大量胆汁,(每日500ml左右)给病人手术后康复带来消极影响,主要是病人适应不了术后大量胆汁的丢失而致水、电解质紊乱,影响脂肪的消化、脂溶性维生素吸收、肠黏膜屏障的结构与功能完整及肠道菌群平衡。同时,在部分胆道梗阻患者一般都需要采用体外引流装置,因此,胆汁回输将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胆汁回输可避免体液的丧失,防止内环境的紊乱,改善了营养状况,并能改善和减轻梗阻性黄疸病人的内毒素血症,促进免疫功能的恢复。胆汁回输可提高胆道外引流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的生存时间,降低手术病死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现有的回输方法有:1)将引流出的胆汁直接口服;2)留置胃管回输引流出的胆汁至胃;3)留置鼻肠管回输引流出的胆汁;4)空肠造瘘回输引流出的胆汁。由于胆汁味苦难以下咽,病人不易接受,且胆汁偏碱性,胃管回输胆汁或口服胆汁对胃造成刺激;而留置鼻肠管和空肠造瘘回输胆汁可将胆汁直接输入肠道,但现有技术的体外胆汁回流装置一般都需要专人值守引流,其一定程度上可以完成体外回流,然而由于需要人工值守,对人员依赖性较大,一定程度上会难以及时有效的实现回输,流量难以控制且胆汁浪费也较严重,实用性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此外,由于患者自身因素,其体内的胆汁引流出的量存在不同,当量小时,胆汁在体外有效时效为4-5小时,若不及时进行回输,将造成一定量的浪费,同时,引流出的胆汁存在细菌、结晶、胆砂、纤维分泌物等,若不对胆汁进行加热、过滤、杀菌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其回输至十二指肠内的有效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临床上使用的封闭式胆汁回输装置,以实现方便快捷、卫生可靠的胆汁收集回输,并保留胆汁全部有效成份回输至十二指肠内,达到患者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可刺激自身免疫系统,减少肠道毒素的吸收。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封闭式胆汁回输装置,包括胆汁收集袋和胆汁回输器,胆汁收集袋上设有输入管和输出管,胆汁回输器包括箱体、在箱体正面呈内凹设置的第一存贮槽、在第一存贮槽内设置的过滤器和电子秤、在箱体内设置的输送通道及沿输送通道依次设置的灭菌器、加热器、冷却器、蠕动泵和电机、以及分别与电子秤、灭菌器、加热器、冷却器和电机电连接的控制器,输送通道在靠近灭菌器的一端与第一存贮槽连通,另一端位于箱体侧壁上,过滤器可拆卸的位于第一存贮槽侧面内壁上,电子秤位于第一存贮槽底部,胆汁收集袋可置放在第一存贮槽内且位于电子秤上,其输出管设于输送通道内,输入管与过滤器连通,电机与蠕动泵相连,蠕动泵作用于输出管上。

进一步,箱体内还设有计时器,计时器与控制器电连接。

进一步,箱体内还设有用于分别存放胆汁收集袋和过滤器的第二存贮槽和第三存贮槽。

进一步,箱体正面设有显示器和调节键,显示器和调节键均与控制器电连接。

进一步,灭菌器为紫外线灭菌器。

进一步,加热器为电加热器、热油加热器、红外线加热器或微波加热器。

进一步,冷却器为空气冷却器或水冷却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利用过滤器可对引流出的胆汁中存在的结晶、胆砂、纤维分泌物等实施过滤,利用电子秤可实时对胆汁收集袋中的存量进行检测,利用灭菌器、加热器和冷却器在回输胆汁过程中可分别对流经输出管内的胆汁进行杀菌,并利用蠕动泵和控制器自动完成对胆汁存贮量的控制和自行回输。

2、本发明利用计时器配合电子秤可对引流出的量少胆汁进行监控,确保胆汁在有效时效内完成回输工作,避免体外胆汁过久变质。

3、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做到引流出的胆汁实现全密闭式收集、过滤、杀菌和自动回输,并可以及时有效实现体外胆汁回输,相比现有技术而言,回流效率高且准确性高,实用性强。

本发明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发明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发明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

图1为本发明封闭式胆汁回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为箱体,2为第一存贮槽,3为第二存贮槽,4为第三存贮槽,5为输送通道,6为过滤器,7为电子秤,8为灭菌器,9为加热器,10为冷却器,11为蠕动泵,12为电机,13为控制器,14为计时器,15为显示器,16为调节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发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封闭式胆汁回输装置,包括胆汁收集袋(未画出)和胆汁回输器,胆汁收集袋上设有输入管和输出管,该胆汁回输器包括箱体1、在箱体1正面呈内凹设置的第一存贮槽2、在第一存贮槽2内设置的过滤器6和电子秤7、在箱体1内设置的输送通道5及沿输送通道5依次设置的灭菌器8、加热器9、冷却器10、蠕动泵11和电机12、以及分别与电子秤7、灭菌器8、加热器9、冷却器10和电机12电连接的控制器13,输送通道5在靠近灭菌器8的一端与第一存贮槽2连通,另一端位于箱体1侧壁上,过滤器6可拆卸的位于第一存贮槽2侧面内壁上,电子秤7位于第一存贮槽2底部,胆汁收集袋可置放在第一存贮槽2内且位于电子秤7上,其输出管设于输送通道5内,输入管与过滤器6连通,电机12与蠕动泵11相连,蠕动泵11作用于输出管上。

具体的,当患者进行胆道手术后,若自其体内T型引流管(未画出)引流出的胆汁需要回输时,准备好本胆汁回输装置以及新的过滤器6和胆汁收集袋,并将该过滤器6安装在本胆汁回输器的第一存贮槽2侧面内壁上,其顶部用于连通该T型引流管,而该胆汁收集袋可采用常规的引流袋,并置放在第一存储槽2内电子秤7上,其输入管与过滤器底部连通,输出管穿设在输送通道5内且输出管的输出端与回输胆汁的管路(如T型引流管或鼻肠管或空肠造瘘管等)相连;这样,从T型引流管出来的胆汁首先进入过滤器6中,可对胆汁中存在的结晶、胆砂、纤维分泌物等实施过滤,确保胆汁中的有效成份进入胆汁收集袋中,当胆汁收集袋中的胆汁存储量在高位时,由电子秤7检测出高位设定值并实时向控制器13传送数据,接着控制器13接收检测数据并进行处理,并依次控制灭菌器8、加热器9、冷却器10和电机12启动,电机12带动蠕动泵11工作,从而给予一定的辅助动力,将经过滤后在胆汁收集袋中的胆汁由输出管中经过灭菌器8一次杀菌和加热器9二次杀菌后,并由冷却器10冷却后的有效胆汁成份回输至患者体内;若当电子秤7检测出胆汁收集袋中的胆汁存储量在低位时,由电子秤7检测出低位设定值并实时向控制器13传送数据,接着控制器13接收检测数据并进行处理,并同时控制灭菌器8、加热器9、冷却器10和电机12停止,以等待下一次自动回输工作。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做到引流出的胆汁实现全密闭式收集、过滤、杀菌和自动回输,并可以及时有效实现体外胆汁回输,相比现有技术而言,回流效率高且准确性高,实用性强。

本实施例中,箱体1内还设有计时器14,计时器14与控制器13电连接。这样,当患者在排出的胆汁量少的情况下,为保证胆汁在体外的有效时效性,通过计时器14记录上次回输的时间并实时向控制器13传送数据,当计时器14记录的时间数据达到设定值时,且电子秤7检测出胆汁收集袋中的胆汁存储量高于低位设定值时,控制器13接收检测数据并进行处理,并依次控制灭菌器8、加热器9、冷却器10和电机12启动,电机12带动蠕动泵11工作,从而在胆汁的有效时效内完成量少的回输,防止胆汁变质,影响治疗。优选的,还可以在过滤器6上设置注药口(未标记),通过该注药口向胆汁注入抗生素和无毒防腐剂,已延长或预防胆汁变质。

本实施例中,箱体1内还设有用于分别存放胆汁收集袋和过滤器6的第二存贮槽3和第三存贮槽4。通过该结构设计,可在箱体1中预先存放一定量的新的胆汁收集袋和过滤器,以方便临床上的使用。

本实施例中,箱体1正面设有显示器15和调节键16,显示器15和调节键16均与控制器13电连接。通过同步在显示器上进行显示,并可以根据需要,通过调节键对胆汁的输出速度的触发条件进行设定,以满足不同的状况使用,其使用方便快捷,而且可有效的提高回输的效率。

本实施例中,灭菌器8为紫外线灭菌器;加热器9为电加热器、热油加热器、红外线加热器或微波加热器,加热器可控制和调节作用于输送管内的胆汁温度;冷却器10为空气冷却器或水冷却器。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