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喷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091421阅读:76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特别涉及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喷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烧烫伤的严重程度主要根据烧烫伤的部位、面积大小和烧烫伤的深浅度来判断,一般分为三度:①Ⅰ度烧烫伤:只伤及表皮层,受伤的皮肤发红、肿胀,灼热疼痛,但无水泡出现;②Ⅱ度烧烫伤:伤及真皮层,局部红肿、发热,疼痛难忍,有明显水泡;③Ⅲ度烧烫伤:全层皮肤包括皮肤下面的脂肪、骨和肌肉都受到伤害,皮肤焦黑、坏死,伤及神经。

目前烧烫伤的治疗方式包括打点滴和外用药物两种,打点滴治疗通常见于Ⅲ度烧烫伤,需要伤者住院配合治疗,治疗周期长,而对于Ⅰ度或Ⅱ度烧烫伤,通常伤者会选择外用药物治疗,以不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烧烫伤的外用药物种类繁多,主要发挥消炎、止痛、生肌作用,剂型多为粉剂、膏剂。粉剂或膏剂由于剂型本身的局限,一方面用药不便,每次用药时需要清洗上次的残余药物,给伤者增加痛楚,且粉剂或膏剂容易沾染衣物、裸露于皮肤表面也影响美观,另一方面粉剂或膏剂的吸收效果不好,首先烧烫伤处的皮肤本身就收到损伤,吸收能力减弱,粉剂或膏剂中的有效成分收到剂型的限制难以被皮肤吸收,治疗效果差。

为了克服上述烧烫伤治疗方法的缺陷,现在出现诸多针对烧烫伤的喷剂,喷剂首先使用方便,其次将药物成分溶解于喷液中,皮肤的吸收效果好。譬如专利号为CN1911398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真皮烧烫伤复原的中药物喷剂及制备方法,它是由地榆、白芨、大黄、寒水石、生石灰和茶油六种原料组成,其生产方法是将上述原料药物研磨粉碎,再按重量配比置于容器内按1∶20的比例加水煎煮,常压沸腾后15~30分钟后,然后过滤去渣,掺入生石灰进行溶解后,过滤去渣,最后掺入茶油进行煎煮,常压沸腾后3~5分钟,即成。该发明专利虽然使用方便,治疗效果好,但是对于烧烫伤治疗初期的伤口,喷剂喷洒后,为避免感染仍需专业医护人员进行无菌包扎,不适用于伤者自己在家使用,对于烧烫伤治疗末期的伤口,喷剂喷洒后,虽然不需要专业医护人员进行无菌包扎,但是伤口裸露于空气之中,空气之中的细菌、尘土等沾染伤口位置,极易引发二次感染,影响伤口愈合,且增大留疤的几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治疗烧烫伤喷剂使用后仍需包扎、不宜在家使用等缺陷,提供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喷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喷剂,包括药物喷剂,所述药物喷剂由以下重量份的药物制成:

黄连 7~13份、大黄 17~23份、地榆 28~32份、虎杖 16~24份、五倍子17~23份。

上述治疗烧烫伤的中药喷剂的制备方法,所述药物喷剂的制备方法如下:

(1)按重量份取上述各原料药,加水至淹没原料药,浸泡8~12h后,开始煎煮,煎煮时间为40min,煎煮完成后取出药液;

(2)将步骤(1)煎煮所得药液静置沉淀2~4天,然后取上清液灌装即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由治疗烧烫伤的药物制成,烧烫伤处清洁消毒处理后,喷洒药物喷剂,所述药物喷剂由以下重量份的药物制成:

黄连:性寒,味苦,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

大黄:性寒,味苦,归胃、大肠、肝、脾经,具有凉血止血、抗炎镇痛、泻热解毒、化瘀通径之功效;

地榆:性寒,味苦酸,归肝、肺、肾、大肠经,具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消肿敛疮之功效;

虎杖:性微寒,味微苦,归肝、胆、肺经,具有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散火解毒之功效;

五倍子:性寒,味酸、涩,归肺、大肠、肾经,具有凉血止血、敛肺降火之功效。

因此,上述各原料药制成的药物喷剂能够快速止痛、消炎、消减渗液、促进结痂,防止伤疤的生成。而且,烧烫伤通常呈大面积且伤处不规则,喷剂在使用时,可根据烧烫伤处的形状和大小灵活喷洒,便可以将烧烫伤的各处全部覆盖,有利于发挥出治疗效果,主要适用于Ⅰ度、Ⅱ度或Ⅲ度烧烫伤,实现了烧烫伤治疗的快速、有效、不留伤疤等有益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技术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喷剂,包括药物喷剂,所述药物喷剂由以下重量份的药物制成:

黄连 7份、大黄 17份、地榆 28份、虎杖 16份、五倍子17份;

所述药物喷剂的制备方法如下:

(1)按重量份取上述各原料药,加水至淹没原料药,浸泡8h后,开始煎煮,煎煮时间为40min,煎煮完成后取出药液;

(2)将步骤(1)煎煮所得药液静置沉淀2~4天,然后取上清液灌装即得。

上述治疗烧烫伤的中药喷剂的使用方法如下:

在使用时,如有水泡,将水泡带皮完全剪除后,清洁消毒处理(如果烧烫伤面积过大,需辅用消炎药物),然后将药物喷剂喷洒于烧烫伤处。

治疗期间烧烫伤处禁止水洗,同时避免食用鱼、虾等水产品、辛辣食物,杜绝喝酒。

实施例2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喷剂,包括药物喷剂,所述药物喷剂由以下重量份的药物制成:

黄连 10份、大黄 20份、地榆 30份、虎杖 20份、五倍子20份;

药物喷剂的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喷剂,包括药物喷剂,所述药物喷剂由以下重量份的药物制成:

黄连 13份、大黄 23份、地榆 32份、虎杖 24份、五倍子23份。

药物喷剂的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同实施例1。

为了使伤口更好的隔绝空气以避免伤口发生感染,还可以在喷洒药物喷剂后,喷洒成膜喷剂,所述成膜喷剂以100重量份计,由以下重量份的药物制成:

壳聚糖 0.5~1.2份、聚乙烯吡咯烷酮 3~8份、醋酸 0.5~1.5份,余量为医用纯化水。

所述聚乙烯吡咯烷酮为PVP K25、PVP K30或PVP K40。

所述成膜喷剂的制备方法如下:

按重量份取上述各原料,首先将醋酸加入医用纯化水中,搅匀后,加入壳聚糖,搅拌至溶解并混匀,然后加入聚乙烯吡咯烷酮,搅拌至溶解并混匀,即得。

使用时,先将药物喷剂喷洒于烧烫伤处0~5min后,然后喷上成膜喷剂,待成膜后即可。成膜喷剂的喷洒范围要能全方位覆盖烧烫伤处,喷洒后等待几分钟干燥即可成膜,所形成的膜充分覆盖烧烫伤处,避免了烧烫伤处外露于空气中,杜绝了空气中的细菌、尘土等造成的感染,而且壳聚糖能够溶于弱酸水溶液中,作为一种高分子,可以形成膜结构,具有杀菌消毒作用、生物相容性好;聚乙烯吡咯烷酮(即PVP)对人体皮肤不会造成任何刺激、生物相容性好,而且不参与人体新陈代谢,为安全的药用辅料。由此,药物喷剂和成膜喷剂配合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药效试验

自2013年以来,以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中药喷剂共治疗烧烫伤患者278人,其中年龄在20岁以下的患者为97人,年龄在20岁至35岁之间的患者为135人,年龄在35岁以上的患者为46人,烧烫伤的情形有电灼伤、沸水、蒸汽、滚油、高温锅炉、火灾等。

使用本发明所述中药喷剂的方法如下:

如有水泡,将水泡带皮完全剪除后,清洁消毒处理(如果烧烫伤面积过大,需辅用消炎药物),然后将药物喷剂喷洒于烧烫伤处;

每隔2~5小时喷洒一次,根据具体烧烫伤严重程度可加大喷洒量和喷洒次数。

疗效判断标准如下:

治愈:完全愈合、不留伤疤;

有效:伤处无渗液;

无效:伤处发炎、疼痛、持续产生渗液。

治疗后的效果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使用本发明所述药物喷剂的治疗效果统计

由表1可知,本发明对Ⅰ度或Ⅱ度烧烫伤的治愈率高达85.9%,有效率更是高达99.9%,而且根据访查,患者对本发明的药物喷剂的接受度普遍较高,乐于携带使用,而且不用去医院包扎,患者在家自行使用即可,不会影响到患者的工作生活。

典型病例

刘某,男,12岁,在家里客厅玩耍时,不小心打翻热水壶,流出的滚水烫伤其左脚面,由于脚上穿有凉拖,烫伤不重,诊断为Ⅰ度烫伤,烫伤处疼痛且有渗液,家长及时送诊,消毒处理后,使用本发明所述药物喷剂喷洒于烫伤处,10min后疼痛明显减轻,将药物喷剂带回家中,按照使用方法坚持使用3天,第一天每隔4小时喷洒一次,烫伤处开始结痂,继续使用一周,结痂脱落,创面未留下伤疤。

杨某,女,25岁,夏季在外吃烧烤时,不慎碰到烧烤架,腿部烫伤,第二天送诊,皮肤溃烂,诊断为Ⅱ度烫伤,对烫伤处进行除去水泡、死皮后,使用本发明所述药物喷剂喷洒于烫伤处,10min后疼痛消除,将药物喷剂带回家中,按照使用方法坚持使用3天,每隔2小时喷洒一次,烫伤处不再溃烂,开始结痂,继续使用两周左右,每隔5小时喷洒一次,结痂脱落,创面未留下伤疤。

陈某,女,32岁,在家做饭,炸鱼时,被溅出的高温油烫伤手臂,烫伤呈多处分散,整体较轻,疼痛感较强,诊断为Ⅰ度烫伤,喷洒本发明所述药物喷剂,10min后无疼痛感,此后按照使用方法坚持使用一周,每天喷洒一次,结痂脱落,未留伤疤。

宋某,男,50岁,锅炉厂工人,在工作时不慎滑倒,背部贴靠到高温锅炉,呈大面积烫伤,诊断为Ⅱ度烫伤,送诊后,对烫伤处的衣物进行剪除清理,喷洒本发明所述药物喷剂,喷洒后30min疼痛减轻,此后按照使用方法坚持使用,开始每隔2小时喷洒一次,结痂后,然后每天喷洒一次,一个月后结痂完全脱落,仅较深的创面处留有小面积伤疤。

乔某,男,43岁,烧饼摊小贩,往炉内放烧饼时,不慎碰到炭火,手部烧伤,送诊后诊断为Ⅰ度烧伤,喷洒本发明所述药物喷剂5min后,不再感觉疼痛,坚持使用三天,结痂脱落,未留伤疤。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仅用于说明而非限制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任何对本发明进行的等同替换及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修改或局部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权利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