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胃肠疾病的生物菌液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090980阅读:59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猴头菌经菌体发酵制得的多元生物菌液,特别是涉及一种治疗胃肠疾病的猴头菌经菌体发酵制得的多元生物菌液。
背景技术
: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包括:急慢性胃肠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痢疾、急性食物中毒、溃疡性结肠炎、胃肠癌等。治疗方法以抗菌抗炎、修复溃疡、抗痉挛、恢复胃肠动力、助消化、抗癌等因病施治为主,不乏治疗药剂,但现有的单一的治疗药剂大都不具备标本兼治,养治结合,多效并举,即可做为治疗药剂又可做为功能性饮,适合长期使用的特性。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对多种胃肠疾病有治疗和养护作用的生物菌液及其制备方法,该生物菌液为口服液体,可作为药剂或功能性饮品,其作用机制为:1、通过胃肠道多元益生菌的饮入抑制和杀灭存在于胃肠道的致病菌,包括幽门螺杆菌和引发急慢性胃肠炎的食物源病菌以及其他内生病菌等,达到抗菌抗炎的目的;2、利用猴头菌(猴菇菌)对消化系统的生物活性(药理作用)对抗胃肠疾病;3、利用微生物发酵中药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对抗胃肠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对损伤的胃肠粘膜形成保护和修复。本发明具有标本兼治,养治结合,多效并举,即可做为治疗药剂又可做为功能性饮,适合长期使用的优良特性。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胃肠疾病的生物菌液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一、中药培养基的制备:按照质量比称取干重为1~8份的基料、2~15份的碳源和100~200份的水,混合后加热至100℃,保持5~30min,冷却至1~45℃,过滤去除药渣后即制得中药培养基;二、接种:将步骤一制得的中药培养基转移至培养容器中,将菌种接种于中药培养基中;三、发酵:将培养容器用灭菌后的毛巾或纱布封口后,发酵温度为10~45℃,发酵7~60d,即制得本发明的治疗胃肠疾病的生物菌液;所述步骤一中的基料包括猴头菌(又称猴菇菌)(Hericiumerinaceus(RullexF.)Pers);所述猴头菌为鲜品或干品;所述步骤一中的碳源包括白糖、冰糖、麦芽糖、葡萄糖、蜂蜜、木糖醇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步骤二中的菌种包括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嗜热链球菌、粪肠球菌、BF-839脆弱拟杆菌、醋酸菌、酵母菌和乳酸菌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上述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longum)、短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breve)、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acidophylus)、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thermophilus)、BF-839脆弱拟杆菌(B.fragilis-839)、粪肠球菌(Escherichiacoli)属于胃肠益生菌,醋酸菌(Acetobactersp)、酵母菌(Candidaalbicans)和乳酸菌(Lactobacillusacidophilus)为红茶菌的主要菌种。所述猴头菌为干品。优选地,所述步骤一中的基料还包括芦荟、三七、白芨的一种或多种。优选地,所述步骤一中的基料中猴头菌、芦荟、三七、白芨的干重质量比为1~2:0.5~1:0.5~1:0.5~1。优选地,所述步骤二中的菌种还包括冠突散囊菌和/或德氏乳杆菌等其他胃肠道益生菌种。所述菌种中除了包括德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delbrueckiisubsp)、冠突散囊菌(Eurotiumcristatum)以外,菌种中还可以包含其他胃肠道益生菌和/或红茶菌中的菌种。优选地,所述步骤三中封口的毛巾的厚度为2~3层,封口的纱布厚度为5~8层。优选地,所述步骤三中发酵温度为20~35℃。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治疗胃肠疾病的生物菌液,所述生物菌液是由上述的方法制备得到的。本发明的特征和作用原理在于:将在人体胃肠道易于生存繁殖并处于优势地位而且能够抑制或杀灭胃肠道致病菌的菌种接种于含有胃肠疾病治疗养护功效的猴头菌(猴菇菌)和碳水化合物的培养基中培养成口味极佳、适合长期饮用,多效并举的多元生物菌药剂或功能性饮品,从而高效治疗胃肠道疾病。本发明治疗胃肠疾病的生物菌液及其制备方法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1、本发明的治疗胃肠疾病的生物菌液含有多种胃肠道益生菌,可抑制和杀灭存在于胃肠道的致病菌,包括幽门螺杆菌和引发急慢性胃肠炎的食物源病菌以及其他内生病菌等,达到抗菌抗炎的目的;利用猴头菌对消化系统的生物活性(药理作用)对抗胃肠疾病;利用微生物发酵中药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对抗胃肠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对损伤的胃肠粘膜形成保护和修复。综上,本发明的生物菌液具有标本兼治,养治结合,多效并举的优良特性。2、本发明采用的所有原材料全部为药食通用,所以即可做为治疗药剂也可做为功能性饮品,无毒副作用,适合长期饮用。3、本发明所制得的生物菌液(猴头菌多元生物菌液)口味酸甜且带有猴头菌特有的山珍鲜香,不同于其他药剂难以入口。4、本发明将猴头菌和传统红茶菌的双重功效相叠加,因而具有增加机体免疫力,调节其他体统功能的良好作用。5、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易于推广。6、本发明所获得的生物菌液口味极佳,常喝不厌,可和酒类调配成低度酒。具体实施方式通过以下实施例和验证试验对本发明的治疗胃肠疾病的生物菌液及其制备方法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1本实施例的治疗胃肠疾病的生物菌液按以下步骤制备:一、中药培养基的制备:分别称取基料、碳源和水,混合后加热至100℃,保持5min,冷却至15℃,过滤去除药渣后即制得中药培养基;二、接种:将步骤一制得的中药培养基转移至培养容器中,将菌种接种于中药培养基中;三、发酵:将培养容器用灭菌后的纱布封口,封口的纱布厚度为5层,发酵温度为10℃,发酵60d,即制得本实施例的治疗胃肠疾病的生物菌液;步骤一中的基料中猴头菌为干品。本实施例中培养基中基料的选择及其他原料的量见表1,菌种的选择见表2。实施例2本实施例的治疗胃肠疾病的生物菌液按以下步骤制备:一、中药培养基的制备:分别称取基料、碳源和水,混合后加热至100℃,保持30min,冷却至35℃,过滤去除药渣后即制得中药培养基;二、接种:将步骤一制得的中药培养基转移至培养容器中,将菌种接种于中药培养基中;三、发酵:将培养容器用灭菌后的纱布封口,封口的纱布厚度为6层,发酵温度为25℃,发酵20d,即制得本实施例的治疗胃肠疾病的生物菌液;步骤一中的基料中猴头菌为干品。本实施例中培养基中基料的选择及其他原料的量见表1,菌种的选择见表2。实施例3本实施例的治疗胃肠疾病的生物菌液按以下步骤制备:一、中药培养基的制备:分别称取基料、碳源和水,混合后加热至100℃,保持15min,冷却至20℃,过滤去除药渣后即制得中药培养基;二、接种:将步骤一制得的中药培养基转移至培养容器中,将菌种接种于中药培养基中;三、发酵:将培养容器用灭菌后的毛巾封口,封口的毛巾的厚度为2层,发酵温度为35℃,发酵7d,即制得本实施例的治疗胃肠疾病的生物菌液;步骤一中的基料中猴头菌为鲜品。本实施例中培养基中基料的选择及其他原料的量见表1,菌种的选择见表2。实施例4本实施例的治疗胃肠疾病的生物菌液按以下步骤制备:一、中药培养基的制备:分别称取基料、碳源和水,混合后加热至100℃,保持20min,冷却至45℃,过滤去除药渣后即制得中药培养基;二、接种:将步骤一制得的中药培养基转移至培养容器中,将菌种接种于中药培养基中;三、发酵:将培养容器用灭菌后的纱布封口,封口的纱布厚度为8层,发酵温度为45℃,发酵7d,即制得本实施例的治疗胃肠疾病的生物菌液;步骤一中的基料中猴头菌为干品。本实施例中培养基中基料的选择及其他原料的量见表1,菌种的选择见表2。实施例5本实施例的治疗胃肠疾病的生物菌液按以下步骤制备:一、中药培养基的制备:分别称取基料、碳源和水,混合后加热至100℃,保持25min,冷却至1℃,过滤去除药渣后即制得中药培养基;二、接种:将步骤一制得的中药培养基转移至培养容器中,将菌种接种于中药培养基中;三、发酵:将培养容器用灭菌后的毛巾封口,封口的毛巾的厚度为3层,发酵温度为20℃,发酵40d,即制得本实施例的治疗胃肠疾病的生物菌液;步骤一中的基料中猴头菌为鲜品。本实施例中培养基中基料的选择及其他原料的量见表1,菌种的选择见表2。表1实施例1-5中各原料的选择及用量(单位:g)注:上表中未填写即为无。表2实施例1-5中采用的菌种注:上表中未填写即为无。以上表格中,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longum)、短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breve、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acidophylus)、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thermophilus)、BF-839脆弱拟杆菌(B.fragilis-839)、粪肠球菌(Escherichiacoli)属于胃肠益生菌,醋酸菌(Acetobactersp)、酵母菌(Candidaalbicans)和乳酸菌(Lactobacillusacidophilus)为红茶菌的主要菌种。另外还列举了德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delbrueckiisubsp)、冠突散囊菌(Eurotiumcristatum)。验证试验为了表明本发明的治疗胃肠疾病的生物菌液对胃肠疾病的治疗效果,与猴菇菌(猴头菌)水煎液进行比较。方法:将9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本发明观察组和猴菇菌(猴头菌)水煎液对照组,分别采用本发明药剂及猴菇菌(猴头菌)水煎液治疗,连用30天,判断疗效。慢性胃炎系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浸润为主,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有少量存在。病因以幽门螺杆菌感染为主,也包括自身免疫,十二指肠液反流及其他方面的因素。病位可累及胃大弯,胃小弯,胃窦甚至全胃。1资料1.1病例选择90病例均经医院胃镜,病理检查确诊。男58例,女22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21岁,平均47.5岁。病程2~31年,平均9.8年;浅表性胃炎38例,萎缩性胃炎26例,胆汁反流性胃炎16例,糜烂性胃炎10例,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46例,不典型增生8例。1.2诊断标准参照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中的诊断标准并结合临床经验而制定[1]。1.3试验分组将9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治疗组45例:其中男30例,女15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23岁,平均47.6岁。病程2.5~30年,平均9.6年。对照组45例:其中男30例,女15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21岁,平均47.3岁。病程2~31年。两组各类型均等。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方法本发明观察组采用:猴菇菌(猴头菌)多元菌液(每100ML基液,基料猴菇菌干品3.5克)口服,每天三次,每次300ML,连续服用30天;对照组采用:猴菇菌(猴头菌)水煎液(每100ML,猴菇菌干品3.5克),每天三次,每次300ML,连续服用30天。用药期间禁用其他药物,停药后进行临床检查,记录结果3结果3.1疗效评定标准近期临床治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复常或消失,胃酸基本恢复正常,胆汁反流消失;显效:临床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恢复或减轻达2个级度以上(含2个级度),胃酸分泌功能和胆汁反流明显改善;有效:主要症状明显减轻,胃镜检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炎症有所减轻,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急、慢性炎症减轻1个级度以上,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减轻,胃酸分泌功能和胆汁反流改善;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而未恶化者。3.2治疗结果本发明观察组45例临床治愈25例,显效18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100%;猴菇菌(猴头菌)水煎洗液对照组45例,临床治愈6例,显效16例,有效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9%,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3。表3两组疗效比较组别例数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本发明观察组452518120100%水煎液对照组45616185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下为采用本发明的产品治疗胃肠疾病典型案例1、王某,男、42岁。主诉:呕吐、腹泻、伴头晕1天,加重伴发热半天。1天前进食不洁食物后出现恶心、呕吐,呕吐5次,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咖啡色及其他异常,呕吐后自觉轻松,逐渐出现腹痛腹泻,为脐周阵发性绞痛,腹泻为黄色不成形稀水样便。大约每2小时1次,无里急后重感,无粘液、脓血。在社区诊所给予输液治疗后无好转,(具体用药不详),呕吐、腹泻症状少减轻。自觉全身乏力,纳差,头昏,精神食欲差。来诊测体温38.6℃,诊断急性胃肠炎。给予猴菇菌多元生物菌液(基料猴头菌)口服,一日三次,每次300ML,第二天患者上述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消失,体温降至正常。2、张某,女,39岁。上腹部疼痛伴反酸恶心2天,自诉2天前饮食不当出现上腹部疼痛,呈持续性疼痛,与进食无明显关系。无明显加剧,伴反酸,恶心,欲吐,无呕血,黑便,腹泻及里急后重,无头昏、头痛、昏迷,无咳嗽咳痰咯血、胸痛,无心悸气促呼吸困难,无尿频、尿急、尿痛及血尿,曾就诊于医院急诊,诊断为“急性胃炎”。给予猴菇菌多元生物菌液(基料猴菇菌、芦荟)口服,一日三次,每次300ML,第二天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完全消失。3、黄某某,女,55岁。2016年2月5日来诊。形体稍胖,肤色黄白。主诉:反复剑突下胀痛约2年,再发1个月。病史:患者约2年前开始出现剑突下胀痛,饭后饱胀感,偶有喛气、返酸,剑突下隐痛,呈阵发性。曾行胃镜检查,提示:胃溃疡。在本院消化内科予以制酸,保护胃粘膜常规处理后,症状缓解。约1个月前,患者再次出现上述症状,再次在消化内科诊治,但症状未能缓解。此后接受猴菇菌生物菌液(基料猴菇菌、白芨、三七)治疗,口服每次200ML,每日三次,连服一个月后症状完全消失,镜检溃疡面愈合。随访6个月无复发。4、李某,女,55岁。主诉:反复腹泻、下腹部及左下腹部疼痛,黏液便,脓血便20年,严重时每天排便10—20次,呈进行性加重。患者纳呆,乏力,面色无华,消瘦,结肠镜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给予猴菇菌多元生物菌液(基料猴菇菌、三七、白芨)治疗,口服每次200ML,每日三次,连服一个月后1个月后患者腹痛、腹泻症状减轻,每天大便次数减少至5次—10次,2个月后腹泻腹痛症状完全好转,无脓血便,体重增加。每天大便次数2—3次。5、肿瘤病例分析:女,68岁。主诉:7个月前胃疼,逐渐加重,服胃舒平、去痛片等稍见缓解。3个月前持续胃痛、胃胀、呕吐,并有便血和呕血。经医院确诊为胃癌早期,浅表侵犯。接受猴菇菌多元生物菌液(基料猴菇菌、芦荟、三七、白芨)治疗,口服每次200ML,每日三次,连服三个月后症状消失,镜检未发现肿块,现仍在服用巩固。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作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