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手环式可调节穴位按摩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1773079阅读:630来源:国知局
新型手环式可调节穴位按摩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按摩领域,尤其是新型手环式可调节穴位按摩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常规的按摩手环,诸如,CN204048339U公开的“一种多功能按摩手环”,CN105147262A公开的“一种按摩式智能心率手环”,CN204048334U公开的“一种带温度测量装置的按摩式手环”等,存在缺点在于:按摩头部一般与手环壳体或手环表带连为一体,均为固定式不可调节,导致按摩头部作用于腕部(穴位)的按摩压力不能根据使用者的需求任意控制,可能出现有压痛不适感或按摩力度较小,导致按摩效果较差,用户体验不是最为理想。其次,按摩头部一般采用环列方式分布,缺乏针对性,无法重点照顾内关穴等重点穴位。鉴于上述,亟待设计一种新型的手环式可调节穴位按摩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按摩头部不可调节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的手环式可调节穴位按摩结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新型手环式可调节穴位按摩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有,手环表带;手环壳体,其系由上壳部及下壳部组成,所述上壳部具有上壁,所述上壁上具有上通孔,所述上通孔的内周面上具有内螺纹;所述下壳部具有下壁,所述下壁与所述上壁系上下相对,所述下壁上具有下通孔,所述下壁上还具有环形凸缘且所述环形凸缘系环绕于所述下通孔设置以形成凹槽容置空间;调整旋钮,其具有旋转部及螺纹部,所述螺纹部的外周面上具有外螺纹,所述螺纹部处于所述上通孔内,藉由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相配合,使得所述调整旋钮以可活动地方式结合于所述上壳部;以及,按摩头部,其处于所述凹槽容置空间内,所述按摩头部系沿上下方向设置,所述按摩头部的上端部与所述螺纹部系上下相对,所述按摩头部的下端部经所述下通孔穿出于所述手环壳体外。作为新型手环式可调节穴位按摩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上壳部还具有上侧壁,所述上侧壁自所述上壁的周缘始向下延伸,所述下壳部还具有下侧壁,所述下侧壁自所述下壁的周缘始向上延伸,所述下侧壁与所述上侧壁系水平相对;所述上侧壁的底缘处形成卡扣部,所述下侧壁的底缘处或所述下壁的周缘处形成卡槽部,藉由所述卡扣部与所述卡槽部相配合,以实现所述上壳部与所述下壳部以卡扣的方式相结合。作为新型手环式可调节穴位按摩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上壁、所述上侧壁及所述下侧壁上分别具有上表带穿设孔、上侧表带穿设孔及下侧表带穿设孔,所述手环表带穿绕于所述上侧表带穿设孔、所述下侧表带穿设孔及所述上表带穿设孔中。作为新型手环式可调节穴位按摩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上壁上具有螺母容纳部,所述螺母容纳部内容纳有螺母,所述螺母的孔为所述上通孔,所述螺母的螺纹为所述内螺纹;所述旋转部上形成螺钉容纳部,所述螺钉容纳部内容纳有螺钉,所述螺钉为所述螺纹部,所述螺钉的螺纹为所述外螺纹。作为新型手环式可调节穴位按摩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按摩头部的外周面与所述下通孔的内周面相配合;所述按摩头部的外周面上具有导向凹槽,所述导向凹槽系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环形凸缘的内周面上具有导向凸部,所述导向凸部系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导向凹槽与所述导向凸部相配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具有按摩作用,且可根据使用者的需要,调节按摩头部的按摩压力以达到最佳的按摩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外观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爆炸状态)。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组合状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请参见图1至3,图中所示的是新型手环式可调节穴位按摩结构。所述按摩手环主要由手环表带1、手环壳体2、调整旋钮3及按摩头部4组成。所述手环表带1与手表表带相同或类同,主要起连接、佩戴之用。所述手环表带1的材质可以是塑料、金属、橡胶材质。所述手环壳体2由上壳部21及下壳部22组成。所述上壳部21具有上壁211及上侧壁212。所述上侧壁212自所述上壁211的周缘始向下延伸。所述上侧壁212的底缘处形成卡扣部(图中未示)。所述下壳部22具有下壁221及下侧壁222。所述下侧壁222自所述下壁221的周缘始向上延伸。所述上壁211与所述下壁221系上下相对。所述上侧壁212与所述下侧壁222系水平相对,即左右前后相对。所述下侧壁222的底缘处或所述下壁221的周缘处形成卡槽部2221。藉由所述卡扣部与所述卡槽部2221相配合,以实现所述上壳部21与所述下壳部22以卡扣的方式相结合。为了将所述手环表带1与所述手环壳体2相结合,所述上壁211、所述上侧壁212及所述下侧壁222上分别有上表带穿设孔2110、上侧表带穿设孔2120及下侧表带穿设孔2220,这样,所述手环表带1的一端部从所述手环壳体2外依次经所述上侧表带穿设孔2120、所述下侧表带穿设孔2220穿进所述手环壳体2内,再经所述上表带穿设孔2110穿出至所述手环壳体2外,最后,所述手环表带1的端部与所述手环表带1自身相结合,形成环扣结构。所述上壁211上具有上通孔213,所述上通孔213的内周面上具有内螺纹。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壁211上具有螺母容纳部214,所述螺母容纳部214内容纳有螺母215,所述螺母215的孔为所述上通孔213,所述螺母215的螺纹为所述内螺纹。所述下壁221上具有下通孔223,所述下壁221的顶面上还具有环形凸缘224且所述环形凸缘224系环绕于所述下通孔223设置,所述环形凸缘224内形成凹槽容置空间。所述调整旋钮3具有旋转部31及螺纹部32。所述旋转部31处于所述螺纹部32的上方。所述螺纹部32系上下方向设置。所述螺纹部32的外周面上具有外螺纹,所述螺纹部32处于所述上通孔213内,藉由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相配合,使得所述调整旋钮3以可活动地方式结合于所述上壳部21上。本实施中,所述旋转部31上形成螺钉容纳部311,所述螺钉容纳部311内容纳有螺钉321,所述螺钉321为所述螺纹部32,所述螺钉321的螺纹为所述外螺纹。所述按摩头部4为常用的按摩部件。所述按摩头部4处于所述凹槽容置空间内且竖直设置。所述按摩头部4的上端部与所述螺纹部32的下端部系上下相对(两者可以相抵、相连、或存在小间隙),所述按摩头部4的下端部经所述下通孔223从所述下壳部22穿出,且所述按摩头部4的外周面与所述下通孔223的内周面相配合。为了保证所述按摩头部4上下动作更为平稳,所述按摩头部4的外周面上具有一道或多道导向凹槽40,所述导向凹槽40系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环形凸缘224的内周面上具有一道或多道导向凸部2240,所述导向凸部2240系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导向凹槽40与所述导向凸部2240相配合。以此,所述按摩头部4有两重定位,第一,所述下通孔223的定位,第二,所述导向凹槽40的定位。使用方式:先将按摩手环佩戴在手上或其他人体部位,调整按摩手环的佩戴位置,以将所述按摩头部4落于某一穴位或穴位区域(比如,内关穴)。然后,根据使用者自身的需要,通过调整所述调整旋钮3以改变所述按摩头部4的上下位置,进而控制所述按摩头部4对该穴位或穴位区域的压力。举例说明:若使用者需要对穴位进行较强的按摩刺激,旋转所述调整旋钮3,所述螺纹部32令所述按摩头部4下移。反之,令所述按摩头部4上移。以上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