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固定胃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65959阅读:751来源:国知局
免固定胃管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品,尤其涉及一种免固定胃管。



背景技术:

胃管,是由鼻孔插入,经咽喉部,通过食道进入胃中;在临床上凡是不能经过口腔进食的病人,均需要插入胃管,既能由胃管注入食物和药物,也能由胃管进行肠胃减压。可是现有的胃管在插入之后在鼻腔处使用医用胶布粘住,使胃管位置固定,这种很容易因为医用胶布的粘住人鼻腔周围时脱落,患者出汗或脸部活动都很容易脱落,不安全;而且在插入后,胃管下端在体内也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免固定胃管,胃管自行进行位置的固定,进入胃部的胃管下端的端部也稳定,不会造成危险,操作方便,提高了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免固定胃管,包括第一输送口、输送管、第二输送口、抵接部和气囊;

所述输送管包括内层通道和外层通道,所述外层通道环套在内层通道的外围;所述外层通道与所述第一输送口连通,所述内层通道与第二输送口连通;所述抵接部设置在外层通道外围且靠近所述第一输送口处,所述抵接部为所述外层通道径向向外延伸的圆环凸起;所述气囊为具有一定厚度的圆盘状,且所述气囊与所述外层通道连通。

本实施例优选的,所述气囊设置在远离所述第一输送口的一端,当胃管进入人体后,所述抵接部位于鼻腔外部的同时所述气囊位于贲门处。

本实施例优选的,还包括气压阀、牵拉线和固线件;所述气压阀设置在所述气囊上,并位于所述气囊内部;所述气压阀的阀门与所述牵拉线的一端连接,所述牵拉线的另一端通过外层通道延伸至第一输送口外,所述固线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口上,所述牵拉线的另一端可拆卸的固定在所述固线件上。

本实施例优选的,还包括通气管,所述通气管的一端设置出气口,所述靠近出气口处设置有缓冲囊,所述通气管的另一端设置注气口,所述缓冲囊的一侧设置有控制阀;

所述内层通道的一侧设置有凸起的滑道通槽,所述通气管可滑动的设置在所述内层通道内,且所述控制阀的阀门被抵接在滑道通槽内。

本实施例优选的,所述滑道通槽的侧壁上分别向两侧设置有第一侧通槽和第二侧通槽,所述控制阀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限位片和第二限位片,所述第一限位片和第二限位片可分别伸入第一侧通槽和第二侧通槽,并可分别在第一侧通槽和第二侧通槽内滑动。

本实施例优选的,所述输送管的管壁内设置有X跟踪线。

本实施例优选的,所述输送管外壁上设置有刻度线。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因设置有抵接部,可在胃管插入后抵接部抵接在人体鼻腔的外侧,不会使得胃管下滑,造成危险;同时输气管下端设置有气囊,在胃管插入后,通过第二输送口对气囊进行充气臌胀,气囊保证了胃管下端的稳定性,提高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胃管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可显示内层通道的胃管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一输送口设置固线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设置通气管时的胃管侧视局部剖视图;

图5为输送管的一侧端视图;

图6为通气管设置在内层通道内时的一侧端剖视图。

图中标记示意为:1-第一输送口;2-输送管;3-第二输送口;4-抵接部;5-气囊;6-内层通道;7-外层通道;8-气压阀;9-牵拉线;10-固线件;11-通气管;12-出气口;13-缓冲囊;14-控制阀;15-滑道通槽;16-第一侧通槽;17-第二侧通槽;18-第一限位片;19-第二限位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免固定胃管,包括第一输送口1、输送管2、第二输送口3、抵接部4和气囊5;所述输送管2包括内层通道6和外层通道7,所述外层通道7环套在内层通道6的外围;所述外层通道7与所述第一输送口1连通,所述内层通道6与第二输送口3连通;所述抵接部4设置在外层通道7外围且靠近所述第一输送口1处,所述抵接部4为所述外层通道7径向向外延伸的圆环凸起;所述气囊5为具有一定厚度的圆盘状,且所述气囊5与所述外层通道7连通。将胃管通过病患的鼻腔插入,直达胃处,因设置有抵接部4,抵接部4的外径比鼻腔孔大,所以被阻挡在鼻腔外部,有效的防止了胃管往下坠的情况,省去了利用黏贴粘黏胃管,避免了利用医用粘条黏贴时若病患出汗或脸部运动造成黏贴不黏连脱落的情况;现有的胃管进入人体后,由于人体环境的影响,胃管进入的部分不稳定,可能产生晃动等不稳定情况对病患造成不适;因此本发明结构设置气囊5,可以在胃管进入人体后,通过第一输送口1连通的外层通道7对气囊5进行充气,臌胀后的气囊5会对进入胃部的胃管进行稳定,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同时医护人员可以通过第二输送口3连通的内层通道6对病患进行食物和或药物等的注入;由于设置了内层通道6和外层通道7,两层通道的设置互相并不影响,分别实施对操作,极其方便。

本实施例优选的,所述气囊5设置在远离所述第一输送口1的一端,当胃管进入人体后,所述抵接部4位于鼻腔外部的同时所述气囊5位于贲门处。这里所限定的是根据胃管和病患的具体情况设置的抵接部4和气囊5的距离及在胃管上的位置,达到抵接部4位于鼻腔外部,利用抵接部4和鼻腔的互相抵接,防止定位好的胃管再往病患身体内移动或甚至防止胃管从鼻腔内掉进病患体内;与此同时,气囊5正好位于病患的贲门处,贲门是人的消化道的一部分,为食道和胃的接口部分,设置气囊5位于贲门,减少了胃管对胃部的影响同时起到稳定胃管的作用。这里设置气囊5为具有一定厚度的圆盘状,处于贲门处,气囊5的形状更合理的与贲门贴合。

本实施例优选的,还包括气压阀8、牵拉线9和固线件10;所述气压阀8设置在所述气囊5上,并位于所述气囊5内部;所述气压阀8的阀门与所述牵拉线9的一端连接,所述牵拉线9的另一端通过外层通道7延伸至第一输送口1外,所述固线件10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口1上,所述牵拉线9的另一端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固线件10上。可以通过牵拉线9拉动气压阀8对气囊5进行放气,放气后可以将胃管顺畅的从病患体内取出;设置固线件10可以对牵拉线的另一端进行牵制,为牵拉线9进行稳定作用。当然不设置气压阀8,通过利用抽气针连通在第一输送口1上,通过外层通道7对气囊5进行抽气以达到使气囊瘪态拿出胃管的目的,设置气压阀8操作更加方便简洁。

本实施例优选的,还包括通气管11,所述通气管11的一端设置出气口12,所述靠近出气口12处设置有缓冲囊13,所述通气管11的另一端设置注气口,所述缓冲囊13的一侧设置有控制阀14;所述内层通道6的一侧设置有凸起的滑道通槽15,所述通气管11可滑动的设置在所述内层通道6内,且所述控制阀14的阀门被抵接在滑道通槽15的槽壁上。因为胃管是随着人体移动而产生运动的,比如人体翻身时胃管在体内的部分会随着在体内产生移动等,被移动过的胃管可能会出现注食不顺畅的情况;设置通气管11,可以在需要时将通气管11插入到内层通道6内,通过对通气管1的注气口进行注气,利用缓冲囊13的缓冲缓慢的将堆积在胃管内的食物冲下。通气管11可滑动的在内层通道6内移动,在移动过程中,缓冲囊13设置的控制阀14会落入滑道通槽15中,利用滑道通槽15对控制阀14的抵接来控制阀门不被打开,通气管11一边向下滑动一边冲击堆积食物的同时,一旦通气管11伸出内层通道6,也就是伸出到胃管的底端,控制阀14将不再受到滑道通槽15的抵接,控制阀14的阀门处设置弹性部件,控制阀14的阀门脱离了滑道通槽15的抵接会自动打开,缓冲囊13缓慢瘪态,此时可以将通气管11拿处。

本实施例优选的,所述滑道通槽15的侧壁上分别向两侧设置有第一侧通槽16和第二侧通槽17,所述控制阀14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限位片18和第二限位片19,所述第一限位片18和第二限位片19可分别伸入第一侧通槽16和第二侧通槽17,并可分别在第一侧通槽16和第二侧通槽17内滑动。设置所述第一限位片18和第二限位片19可分别伸入第一侧通槽16和第二侧通槽17,通气管11进入内层通道6时,第一限位片8和第二限位片19分别通过与第一侧通槽16和第二侧通槽17的配合,限定了控制阀14在滑道通槽15内的位置,可以有效的保证控制阀14的阀门和滑道通槽15的抵接稳定性,也可以有效的保证通气管11滑动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优选的,所述输气管4的管壁内设置有X跟踪线。这样可以利用X光机对胃管进入人体内的情况进行跟踪,提高安全性。

本实施例优选的,所述输送管外壁上设置有刻度线。设置刻度线可以使医护人员更准确的对胃管的伸入长度进行目测,提高安全性。

以上实施例的先后顺序仅为便于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