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肌筋膜炎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19463阅读:76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骨科病的药物治疗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治疗肌筋膜炎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肌筋膜炎是一种临床常见,而又常被忽略或误诊的痛症疾病,其实质是肌肉和筋膜的无菌性炎症。当机体受到风寒侵袭、疲劳、外伤或睡眠位置不当等外界不良因素刺激时,可诱发其急性发作。肩颈腰部的肌肉、韧带、关节囊的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是本病的基本病因。若在急性期没有得到彻底治疗而转入慢性,或受到反复劳损、风寒等不良刺激,可反复出现持续或者间断的肌肉疼痛、酸软无力等症状。女性发病多于男性,本病以对症保守治疗为主,必要时手术。目前对肌筋膜炎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物理治疗科学锻炼、物理按摩、透热疗法(各式热浴、红外线、超短波、微波等),是肌筋膜炎的基础治疗,对疼痛缓解有不错疗效,但只对轻中度患者有效,且需长期坚持理疗,不能中途而废。2.西医治疗消炎镇痛、消肿解痉类药物能迅速减轻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尤其对急性期患者疗效奇佳,常用的如芬必得、扶他林等。西医封闭治疗对很多痛点局限的患者也有特效,但要注意防止可能的并发症。3.中医药治疗临床经验证实很多中药或外用膏药也能达到消肿、消炎和解痉镇痛的目的,中医按摩和手法(揉、压、拨、拿、搓、叩等)治疗也对很多患者有效。4.介入或手术治疗对极少数临床症状顽固,久治不愈的患者就需介入或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属于微创治疗,其中超声引导下的小针刀或者射频等肌肉松解治疗效果不错,如果疗效还不佳则需采用手术切除病变组织。但肌筋膜炎常为多发性病变,手术只能解决一处症状,故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具有疗效好、治愈范围广、并发症少的优点。技术实现要素:为克服现有的技术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采用中草药制备且疗效显著的治疗肌筋膜炎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治疗肌筋膜炎的药物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组分组成:沙苑子5-20份、龙胆草2-10份、白附子3-10份、黄芩5-15份和穿心莲8-20份。作为优选,由以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组分组成:沙苑子12份、龙胆草6份、白附子7份、黄芩10份和穿心莲16份。一种适用于上述一种治疗肌筋膜炎的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制备步骤为:按重量份配比称取各原料组分,置于煎药的瓦罐中,加入纯净水浸泡30-60分钟,水位没过药物,水量以药物总重量的2-3倍为宜。浸泡后用猛火煮沸,再用中小火煎煮60-120分钟,取剩余的汤汁。服用方法:倒出汤剂平均分成3份,每天早午晚各服一份,餐后1小时服用。每天更换新的药物煎煮,一个星期为一个疗程。上述各原料组分的药理及功效作用如下:沙苑子:性味:甘,温。归经:入肝、肾经。功能:补肝肾,固精,缩尿,明目。主治:肝肾虚引起的腰膝酸痛,头晕眼花,遗精早泄,遗尿,尿频,带下,目暗不明等症。龙胆草:性味:苦寒。归经:入肝、胆、膀胱径。功能: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主治:肝胆湿热郁火之日赤头晕,耳聋,耳肿,胁痛口苦,惊痫抽搐,湿热疮毒等症。白附子:性味:辛、甘、大温。归入胃经。功能:祛风痰,镇痉。主治:中风痰壅,口眼歪斜,偏正头痛,破伤风等症。黄芩:性味:苦寒。归经:入肺、脾、胆、大小肠径。功能:清热燥湿,止血安胎。主治:肺热咳嗽,血热妄行,湿热下痢,胎动不安。穿心莲:性味:苦寒。归经:入心、肺经。功能:清热、消炎、止痛、解蛇毒。主治:菌痢、肠胃炎、扁桃体炎、咽喉炎、腮腺炎、肺炎、感冒、疮疖、毒蛇咬伤。本发明通过将以上原料组分巧妙组合,科学配伍,原料之间互相协作,产生行血化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的作用,经临床使用结果证明,本发明制得的汤剂对治疗肌筋膜炎疗效显著。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实施例1一种治疗肌筋膜炎的药物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组分组成:沙苑子12份、龙胆草6份、白附子7份、黄芩10份和穿心莲16份。其制备步骤如下:s1:按重量份配比称取各原料组分,置于煎药的瓦罐中,加入纯净水浸泡30-60分钟,水位没过药物,水量以药物总重量的2-3倍为宜。s2:浸泡后用猛火煮沸,再用中小火煎煮60-120分钟,直到剩余汤剂水位在药物之下即可。实施例2一种治疗肌筋膜炎的药物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组分组成:沙苑子5份、龙胆草2份、白附子3份、黄芩5份和穿心莲8份。将以上原料按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成汤剂。实施例3一种治疗肌筋膜炎的药物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组分组成:沙苑子20份、龙胆草10份、白附子10份、黄芩15份和穿心莲20份。将以上原料按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成汤剂。实施例4临床试验报告:毒理性测试:跟据中药新药研究的有关规定,对实施例1、实施例2和实施3制备的汤剂均进行一系列的毒性测试,经测试,均未发现明显的毒性作用。本发明制备的贴剂无毒副作用。选择人群:选择临床上患有肌筋膜炎症状的200位病例,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实验组1、实验组2、实验组3和对比组4,每组均50例病例。其中实验组1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8~72岁,平均体重(53±9.5)kg,病程(13±6)月;实验组2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30~73岁,平均体重(54.5±8.5)kg,病程(13±7)月。实验组3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31~73岁,平均体重(55.5±7.5)kg,病程(12±7)月。对比组4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30~71岁,平均体重(54±9)kg,病程(13±7)月。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其中诊断标准为:1.好发于颈、肩、腰、背部,起病缓急不一。2.临床表现局部疼痛,肌肉痉挛和运动障碍。3.体检可发现患部有局限性压痛,肌肉轻度萎缩,有时可扪及“纤维炎性”结节重压有酸痛感。常见压痛部位在斜方肌、冈上肌、冈下肌、髂后上棘和骶棘肌旁。4.化验:抗“o”、血沉(esr)正常或偏高,其他指标多在正常范围内。治疗方法:实验组1服用本发明实施例1制得的汤剂,实验组2服用本发明实施例2制得的汤剂,实验组3服用本发明实施例3制得的汤剂。服用方法为:倒出汤剂平均分成3份,每天早午晚各服一份,餐后1小时服用。每天更换新的药物煎煮,一个星期为一个疗程。对比组4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一天两次,一次一片,分早晚服用,一个星期为一个疗程。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症判断疗效标准》中有关疗效标准。痊愈:疼痛消失,颈、肩、背及腰部活动基本正常。好转:疼痛减轻,功能有所改善。无效:症状无减轻,功能无改善。治疗结果:四组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后,治疗结果如下:项目总人数痊愈好转无效痊愈率好转率实验组1503315266%96%实验组2503017360%94%实验组3503116362%94%对比组4502719454%92%其中,对照组4治疗后有18例出现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20例出现了胃肠反应,便秘、消化不良等不良反应;实验组均无不良反应。由以上结果可知,本发明对治疗肌筋膜炎有显著的疗效,且见效较快。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