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气血两虚型经行眩晕的中药冲剂及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04199阅读:44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气血两虚型经行眩晕的中药冲剂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毎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以头畢目眩、视物昏花为主的病证,称经行眩晕,其特点是眩晕症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作,同时伴有一系列月经不调及全身不适,症轻者经净后即逐渐减轻,严重者经净数日仍眩晕不止,是妇科常见病证之一。本病常见于中年妇女,病情严重者会出现晕厥。目前西医对于本病并未特效疗法,主要采用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治标不治本,且长期服用副作用较大,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为克服上述缺陷,采用中医对经行眩晕进行辨证治疗,标本兼治,无毒副作用,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经行眩晕多因阴血亏虚,肝阳偏亢,或痰湿内阻,清阳不升所致。其常见证型有气血两虚型、阴虚阳亢型、脾虚痰湿型等三种分型,本发明中药主要针对气血两虚型经行眩晕进行治疗,气血两虚型经行眩晕其临床表现为:经期或经后头晕目眩,神疲气短,心悸失眠,食欲不振,舌淡苔薄,脉细无力。其病因为素体气血亏虚,或饮食失节与忧思劳倦,损伤脾胃,气血化源不足,气虚不能载血上奉清空,不能上荣于脑而作眩晕。本发明中药根据病因对症下药,具有益气补血、健脾益胃、活血祛瘀、调经止痛、疏肝解郁、补益肝肾之功效,吸收效果好,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及临床不良反应,经临床验证对气血两虚型经行眩晕治愈率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气血两虚型经行眩晕的中药冲剂及制备方法,具有益气补血、健脾益胃、活血祛瘀、调经止痛、疏肝解郁、补益肝肾之功效,治病求源标本兼治,对于气血两虚型经行眩晕具有很好的疗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实施如下:

一种治疗气血两虚型经行眩晕的中药冲剂,制成所述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份数为:

牛奶浆根30~60份、蕨麻30~45份、黑血藤20~40份、当归15~30份、

灰树花10~30份、白术10~20份、金雀花9~20份、鹿草9~20份、

黑芝麻9~15份、卡密9~15份、隔山消9~15份、甘草6~15份、

山萸肉6~15份、灵芝6~12份、崖棕根6~12份、升麻4~10份、

阿胶4~10份、桃仁3~9份、白残花3~9份、川芎2~5份。

制成所述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份数为:

牛奶浆根45份、蕨麻40份、黑血藤30份、当归25份、

灰树花20份、白术15份、金雀花15份、鹿草15份、

黑芝麻12份、卡密12份、隔山消12份、甘草10份、

山萸肉10份、灵芝9份、崖棕根9份、升麻7份、

阿胶7份、桃仁6份、白残花6份、川芎3份。

一种治疗气血两虚型经行眩晕的中药冲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1)将牛奶浆根、蕨麻、灰树花、白术、金雀花、鹿草、黑芝麻、卡密、山萸肉、崖棕根、白残花洗净晾干后混合均匀,放入容器中,在容器中加入6~8倍量的水,加热煮沸2~3小时,冷却后取浸液;在剩余的药渣中再加入4~6倍量的水,加热煮沸1~2小时,冷却后取浸液;合并两次所得浸液,加热,蒸发浓缩为相对密度1.15~1.25的稠膏,备用;

(2)将黑血藤、当归、灵芝、桃仁放入容器中,加入3~5倍量的绍兴黄酒,煮沸后放凉,继续浸泡3~5小时,取浸液;在剩余的药渣中再加入2~4倍量的绍兴黄酒,煮沸后放凉,继续浸泡2~4小时,取浸液;合并两次所得浸液,加蒸蒸发浓缩为相对密度1.10~1.20的稠膏,备用;

(3)取净甘草片,加入炼熟的蜂蜜与少许开水,拌匀后稍闷,置炒制容器内,文火炒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放凉,粉碎研末,过100目细筛,得细粉,备用;

(4)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升麻片,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放凉,粉碎研末,过100目细筛,得细粉,备用;

(5)将阿胶粉碎研末后,加入少量的开水拌匀,然后隔水加热至阿胶完全溶化,得药液,备用。

(6)取川芎片用黄酒喷洒均匀,稍闷,置锅内炒至微焦为度,取出放凉,粉碎研末,过100目细筛,得细粉,备用;

(7)将步骤(1)、步骤(2)所得的稠膏,与步骤(5)所得的药液以及步骤(3)、步骤(4)、步骤(6)中所得的细粉混合,加辅料蔗糖和糊精混合均匀制成颗粒,干燥、整粒后,封装成每袋6g的中药冲剂。

本发明所用中药的药性如下:

牛奶浆根:味甘;辛;性温。归肺;脾;肾经。益气健脾;活血通络;祛风除湿。主治劳倦乏力;食少;乳汁不下;脾虚白带;脱肛;月经不调;头风疼痛;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痛。《闽东本草》:补中益气,健脾化湿,强筋壮骨,消肿,活血解毒。治中气虚弱,气血衰微,四肢酸软,筋骨不利,经闭,乳汁不通。

蕨麻:味甘;苦;寒。归脾;胃经。补气血,健脾胃,生津止渴,利湿。用于病后贫血,营养不良,脾虚腹泻,风湿痹痛。《西藏常用中草药》:"健脾益胃,生津止渴,益气补血,治脾虚腹泻,病后贫血,营养不良。"现代研究证明:蕨麻含收缩及松弛平滑肌的两种成分,对平滑肌有一定影响,并有强心作用。

黑血藤:味苦;涩;性凉。入肝、肾二经。补血活血;清肺润燥;通经活络。主治贫血;有经不调;肺热燥咳;咳血;腰膝酸痛;风湿痹痛;手足麻木;瘫痪。《新华本草纲要》:老茎:味涩、性凉。有补血、活血、通经壮骨的功能。用于风湿痹痛,贫血,萎黄病,月经不调,腰腿痛,瘫痪。

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主治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虚寒腹痛;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本草正》载:“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能养营养血,补气生精,安五脏,强形体,益神志,凡有形虚损之病,无所不宜。”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当归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对慢性风湿关节炎急性发作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灰树花:味甘;性平。益气健脾;补虚扶正。主治脾虚气弱;体倦乏力;神疲懒言;饮食减少;食后腹胀;肿瘤患者放疗或化疗后有上述症状者。

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主治脾气虚弱;神疲乏力;食少腹胀;大便溏薄;水饮内停;小便不利;水肿;痰饮眩晕;湿痹酸痛;气虚自汗;胎动不安。《本经逢原》载:“术,生用有除湿益燥,消痰利水,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散腰脐间血,及冲脉为病,逆气里急之功;制熟则有和中补气,止渴生津,止汗除热,进饮食,安胎之效。”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白术具有利尿、降血糖、强壮、抗凝血、抗肿瘤、抗菌、促进造血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

金雀花:味酸、涩,性温。归肝、脾经。滋补强壮,活血调经,祛风利湿。用于高血压病,头昏头晕,耳鸣眼花,体弱乏力,月经不调,白带,乳汁不足,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上海常用中草药》:"活血祛风,止咳,强壮。治头晕头痛、耳鸣眼花,肺虚久咳,小儿疳积。"

鹿草:味甘;性平。益气健脾;安神。主治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神经衰弱。

黑芝麻:味甘;性平。归肝;脾;肾经。补益肝肾;养血益精;润肠通便。用于头晕眼花,耳鸣耳聋,须发早白,病后脱发,肠燥便秘。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黑芝麻具有降血糖作用、促肾上腺作用、抗炎作用及对心血管有一定作用。

卡密:味甘酸;微咸;性温。归脾;肝;肾经。健脾胃;益气血;调有经。主治脾虚食少;消化不良;气血两亏;身体瘦弱;有经不调。

隔山消: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胃;肾经。补肝肾;强筋骨;健脾胃;解毒。主肝肾两虚;头昏眼花;失眠健忘;须发早白;阳痿;遗精;腰膝酸软;脾虚不运;脘腹胀满;性欲不振;泄泻;产后乳少;鱼口疮毒。《陕西中草药》:滋阴养血,健脾顺气,镇静止痛,催乳。治胃痛腹胀,虚劳,肾虚,腰痛,阳萎,小儿痞块,白带,乳汁不足。

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主治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本草纲目》载:“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本毒,调和从药有功。”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甘草有较强的解毒作用,还有抗溃疡、抗炎症、镇痉镇咳、降血压、降血脂、抗癌作用,广泛用于治疗咽喉炎、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咳嗽、咳血等疾病,此外还具有抗胃溃疡、抗胃炎作用。

山萸肉:味酸;性微温,归肝;肾经。补益肝肾;收敛固脱,主治:头晕目眩;耳聋耳鸣;腰膝酸软;跹精滑精;小便频数;虚汗不止;妇女崩漏。《医学入门》:山茱萸本涩剂也,何以能通发邪,盖诸病皆系下部虚寒,用之补养肝肾,以益其源,则五脏安利,闭者通而利者止,非若他药轻飘疏通之谓也。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山萸肉具有抗菌、调节免疫、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抗癌、强心等功能。

灵芝:味甘苦、性平,归肺;心;脾;肾经。益气血;安心神;健脾胃。主治:虚劳;心悸;失眠;头晕;神疲乏力;久咳气喘;冠心病;矽肺;肿瘤。《神农本草经》:“赤芝,味苦平。主胸中结,益心气,补中,增慧智,不忘。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灵芝可有效地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微循环,增强心肌氧和能量的供给,因此,对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可广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等的治疗和预防。对高血脂病患者,灵芝可明显降低血胆固醇、脂蛋白和甘油三脂,并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对于粥样硬化斑块已经形成者,则有降低动脉壁胆固醇含量、软化血管、防止进一步损伤的作用。

崖棕根:味甘;辛;性温。归肺;肝;肾经。益气养血;活血调经。主治气血虚弱;倦怠无力;心悸失眠;月经不调;经闭。

升麻:味辛;甘;性微寒。归肺;脾;大肠;胃经。清热解毒;发表透疹;升阳举陷。主治时疫火毒;口疮;咽痛;斑疹;头痛寒热;痈肿疮毒;中气下陷;脾虚泄泻;久痢下重;妇女带下;崩中。《本草正》:升麻,凡痈疽痘疹,阳虚不能起发及泻痢崩淋,梦遗脱肛,阳虚下陷之类,用佐补剂,皆所宜也。若上实气壅,诸火炎上及太阳表证,皆不宜用。且其味苦气散,若血气太虚,及水火无根者,并不可用。

阿胶:味甘;性平。入肝;肺;肾经。补血;止血;滋阴;润燥。主治血虚证;虚劳咯血;吐血;尿血;便血;血痢;妊娠下血;崩漏;阴虚心烦失眠;肺虚燥咳;虚风内动之痉厥抽搐。《本草纲目》载:“男女一切风病,骨节疼痛,水气浮肿,虚劳咳嗽喘急,肺痿唾脓血,及痈疽肿毒。和血滋阴,除风润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调大肠。”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阿胶有强大的补血作用,疗效优于铁剂,能调节肌酐与肌酸水平,防止维生素e氧化破坏,促进正钙平衡,防治进行性肌营养障碍,此外还有升高血压和抗休克作用。

桃仁:味苦;甘;性平。归心;肝;大肠经。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主治经闭;痛经;癓瘕痞块;跌扑损伤;肠燥便秘。《本经逢原》载:“桃仁,为血瘀血闭之专药。苦以泄滞血,甘以生新血,治热入血室,瘀积症瘕,经闭,疟母,心腹痛,亦散肝经之血结。”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桃仁醇提液可增加静脉血管流量,舒张血管,能增加股动脉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对血管壁有直接扩张作用,维持体温和保护内脏,此外还有抑制血液凝固和溶血作用。

白残花:味酸、涩,性平。归肝;胃经。疏肝解郁,理气和胃。用于肝气郁滞、胸闷痛及肝胃气滞、脘腹胀痛、胃纳不佳等症。《本草纲目拾遗》:开胃散郁,煮粥食,助清阳之气上升,蒸露点茶,生津止渴,解暑涤烦。

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祛瘀;行气开郁;祛风止痛。主治癓瘕肿块;胸胁疼痛;头痛眩晕;风寒湿痹;跌打损伤;痈疽疮疡。《本草正》载:“散风寒,治痛,破瘀蓄,通血脉,解结气,逐疼痛,排脓消肿,逐血通经。”现代医学科学研究发现,川芎提取液对抑制白血病细胞有一定作用,制剂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尤其是对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绿脓杆菌及致病性皮肤真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川芎所含的川芎嗪、阿魏酸纳具有活血化瘀功效,可扩张冠状动脉,增进冠脉流量,缓解心绞痛,并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所含的川芎内酯有平滑肌解痉和抑制肠肌、子宫收缩等作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选用药材君、臣、左、使诸理皆备,药性相适相辅,针对病因对症下药,有益气补血、健脾益胃、活血祛瘀、调经止痛、疏肝解郁、补益肝肾之功效,吸收效果好,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及临床不良反应,经临床验证对气血两虚型经行眩晕治愈率较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

本发明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为:

牛奶浆根30~60份、蕨麻30~45份、黑血藤20~40份、当归15~30份、

灰树花10~30份、白术10~20份、金雀花9~20份、鹿草9~20份、

黑芝麻9~15份、卡密9~15份、隔山消9~15份、甘草6~15份、

山萸肉6~15份、灵芝6~12份、崖棕根6~12份、升麻4~10份、

阿胶4~10份、桃仁3~9份、白残花3~9份、川芎2~5份。

本发明药物制备方法的工艺步骤为:

(1)将牛奶浆根、蕨麻、灰树花、白术、金雀花、鹿草、黑芝麻、卡密、山萸肉、崖棕根、白残花洗净晾干后混合均匀,放入容器中,在容器中加入6~8倍量的水,加热煮沸2~3小时,冷却后取浸液;在剩余的药渣中再加入4~6倍量的水,加热煮沸1~2小时,冷却后取浸液;合并两次所得浸液,加热,蒸发浓缩为相对密度1.15~1.25的稠膏,备用;

(2)将黑血藤、当归、灵芝、桃仁放入容器中,加入3~5倍量的绍兴黄酒,煮沸后放凉,继续浸泡3~5小时,取浸液;在剩余的药渣中再加入2~4倍量的绍兴黄酒,煮沸后放凉,继续浸泡2~4小时,取浸液;合并两次所得浸液,加蒸蒸发浓缩为相对密度1.10~1.20的稠膏,备用;

(3)取净甘草片,加入炼熟的蜂蜜与少许开水,拌匀后稍闷,置炒制容器内,文火炒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放凉,粉碎研末,过100目细筛,得细粉,备用;

(4)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升麻片,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放凉,粉碎研末,过100目细筛,得细粉,备用;

(5)将阿胶粉碎研末后,加入少量的开水拌匀,然后隔水加热至阿胶完全溶化,得药液,备用。

(6)取川芎片用黄酒喷洒均匀,稍闷,置锅内炒至微焦为度,取出放凉,粉碎研末,过100目细筛,得细粉,备用;

(7)将步骤(1)、步骤(2)所得的稠膏,与步骤(5)所得的药液以及步骤(3)、步骤(4)、步骤(6)中所得的细粉混合,加辅料蔗糖和糊精混合均匀制成颗粒,干燥、整粒后,封装成每袋6g的中药冲剂。

用法用量:口服,经前5天开始服用,每日3次,每次1袋,饭前一小时以温开水冲服,10天为一个疗程。

实施例2

本发明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为:

牛奶浆根45份、蕨麻40份、黑血藤30份、当归25份、

灰树花20份、白术15份、金雀花15份、鹿草15份、

黑芝麻12份、卡密12份、隔山消12份、甘草10份、

山萸肉10份、灵芝9份、崖棕根9份、升麻7份、

阿胶7份、桃仁6份、白残花6份、川芎3份。

本实施例的药物制备方法工艺步骤及用法用量与实施例1相同。

临床资料:

1、病例选择

选择我院确诊的气血两虚型经行眩晕患者46例临床观察,女性,年龄31~47岁,平均年龄41.6岁,病程最短者1个月,最长者14个月,平均6个月。患者临床表现均为:经期或经后头晕目眩,神疲气短,心悸失眠,食欲不振,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2、治疗方法

患者服用本发明中药,口服,经前5天开始服用,每日3次,每次1袋,饭前一小时以温开水冲服,10天为一个疗程,服用1~3个疗程。

3、疗效判定:

(1)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经期或经后无头晕目眩等不良症状。

(2)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3)无效:症状同施治前无明显差异。

4、治疗结果

经服用本发明中药1~3个疗程后,46例患者中有39例治愈,治愈率84.8%,5例好转,总有效率95.7%,从治疗结果来看,本发明中药对于气血两虚型经行眩晕具有很好的疗效。

典型病例举例:

1、田××,女,35岁。该患者近3个月每逢经期常出现头晕目眩、视物昏花、神疲气短等不良症状,在我院诊断为气血两虚型经行眩晕,经服用本发明所述中药1个疗程后,上述症状完全消失,已痊愈。

2、何××,女,39岁。该患者近半年来每逢经期以及经期后时常出现头晕目眩、视物昏花、神疲气短、食欲不振等不良症状,在我院诊断为气血两虚型经行眩晕,经服用本发明所述中药2个疗程后,上述症状完全消失,已痊愈。

3、张××,女,43岁。该患者近半年来每逢经期以及经期后时常出现头晕目眩、脑空感、神疲乏力、面色委黄、食欲不振等不良症状,在我院诊断为气血两虚型经行眩晕,经服用本发明所述中药2个疗程后,上述症状明显减轻,遵医嘱继续服用本发明中药1个疗程后,上述症状完全消失,已痊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