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电刺激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98692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肌肉电刺激装置的制作方法

申请是申请号为201580076749.7、申请日为2015年06月22日、发明名称为“肌肉电刺激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发明涉及一种肌肉电刺激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利用电脉冲对肌肉施加刺激的肌肉电刺激装置,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肌肉电刺激装置,该肌肉电刺激装置构成为:具备内置有电源的主体部、以及从主体部延伸设置的一对电极,将一对电极粘贴于人体,由此使电脉冲在人体流动而对肌肉施加刺激。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注册第315830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中,不过具备对肌肉施加刺激的一对电极而已。因此,例如,在有效地对在腹部中央较大范围地扩展的腹肌等肌肉施加刺激这方面存有改良的余地。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背景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对腹肌施加刺激的肌肉电刺激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一种肌肉电刺激装置,该肌肉电刺激装置具备:主体部;电源部,其收纳于所述主体部;电极部,其由所述电源部供给电力;控制部,其控制向该电极部的电力的供给;以及操作部,其构成为能够对所述控制部的控制方式进行变更,所述肌肉电刺激装置构成为:通过使所述电极部与人的腹部抵接而对该腹部施加电刺激,所述肌肉电刺激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部具备:第一电极组,其以在安装于所述腹部的正中间时位于比与所述人的身高方向平行、且从所述主体部的中心通过的中心线靠所述人的右手侧的位置的方式从所述主体部伸出;以及第二电极组,其位于比所述中心线靠所述人的左手侧的位置的方式从所述主体部伸出,

所述第一电极组与所述第二电极组之间构成为经由人体而能够通电,并且,所述第一电极组和所述第二电极组共计包含四个以上的电极。

发明效果

人的腹肌由沿身高方向延伸的两根腹直肌构成。而且,由腱划对两根腹直肌在与身高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进行划分,每根腹直肌形成有三个~四个区块。而且,在上述肌肉电刺激装置中,电极部的第一电极组和第二电极组共计包含四个以上的电极。进一步,构成为:当将上述肌肉电刺激装置安装于人的腹部时,第一电极组位于比主体部的中心线靠人的右手侧的位置,第二电极组位于比主体部的中心线靠人的左手侧的位置。因此,上述肌肉电刺激装置容易安装成各电极与腹直肌的四块以上的区块对应。因此,在各电极所对应的区块中,容易经由电极而对各运动点(存在于表皮上的、容易对与肌肉连接的神经通电的部位)施加电刺激。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对各区块的肌肉施加电刺激。由此,除了腹直肌的肌肉运动(收缩以及松弛)以外,还能够基于肌肉的运动而实现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腹直肌的肥大以及代谢的效果。

另外,当将上述肌肉电刺激装置安装于腹部时,第一电极组中所包含的电极和第二电极组中所包含的电极隔着主体部而在人的左右方向上排列。因此,在主体部的左右能够获得同等的电刺激,能够均衡地对腹肌施加刺激。

另外,在上述肌肉电刺激装置中,由于电源部收纳于主体部,因此,无需从外部供给电力,从而能够实现无线化。因此,使用便利性良好,并且,即使在没有外部电源的场所也能够使用。

另外,通过以从主体部伸出的方式而形成第一电极组以及第二电极组,由此设置为与主体部一体。因此,第一电极组以及第二电极组以保持以主体部为基准而相互确定的位置关系的状态而粘贴于腹部。由此,仅通过以主体部位于比人的肚脐略靠上侧的位置、且主体部的中心线与人的中心轴平行的方式安装于人的腹部,便能够容易地安装为各电极与腹直肌的四块以上的区块对应。因此,成为使用便利性良好的肌肉电刺激装置。

如上,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肌肉电刺激装置,该肌肉电刺激装置能够有效地对腹肌施加刺激。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实施例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后视图。

图3是实施例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侧视图。

图4(a)是图1中的iva-iva线位置截面局部放大图,图4(b)是图1中的ivb-ivb线位置截面局部放大图,图4(c)是图1中的ivc-ivc线位置截面局部放大图。

图5是对实施例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使用方式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实施例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7是表示从实施例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输出的基本波形的图。

图8是表示从实施例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输出的电压变化的图。

图9是对实施例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主动作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0是对实施例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第一中断处理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1是对实施例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第二中断处理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2是对实施例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第三中断处理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从实施例2的肌肉电刺激装置输出的脉冲串波(burstwaves)的图。

图14是表示存储于实施例2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基本波形的图。

图15是参考例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主视图。

图16是参考例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后视图。

图17(a)是表示实施例4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正面的色彩的图,图17(b)是表示孟塞尔表色系统中的色相5yr的明度和彩度的关系的图。

图18是表示评价试验中的测试图案的图。

图19是实施例5的、与图1中的iva-iva线位置相当的截面局部放大图。

图20是变形例2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后视局部放大图。

图21是图20中的xvi-xvi线位置剖视图。

图22是变形例3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后视局部放大图。

图23是实施例6的、主体部拆下后的状态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后视图。

图24是变形例5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后视局部放大图。

图25是对实施例6的电极的剥离方式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26是变形例4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后视图。

图27是变形例5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后视图。

图28是参考例2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后视图。

图29是实施例7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后视图。

图30是实施例7的、第二壳体拆下后的状态的背面局部放大图。

图31是对实施例7中的最短路径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32是变形例6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后视图。

图33是实施例8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后视图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34是实施例8的、与图1中的iva-iva线位置相当的截面中的肌肤对置部附近的放大图。

图35是变形例7的、具有弯曲且呈放射状地延伸设置的槽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局部放大后视图。

图36是变形例8的、具有两端配置于肌肤对置部的外周端缘的槽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局部放大后视图。

图37是变形例9的、具有近似椭圆形的肌肤对置部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后视图。

图38是实施例9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9是实施例9的、与图1中的iva-iva线位置相当的截面中的发声体附近的放大图。

图40是表示变形例10的、与外壳形成体分体地构成有薄壁部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41(a)是实施例10的与图1中的iva-iva线位置相当的截面局部放大图,图41(b)是与图1中的ivc-ivc线位置相当的截面局部放大图。

图42是表示实施例10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43(a)是表示实施例10中的振动体的电源操作模式的说明图,图43(b)是表示实施例10中的振动体的强度增大模式的说明图,图43(c)是表示实施例10中的振动体的强度降低模式的说明图,图43(d)是表示实施例10中的振动体的极限通知模式的说明图,图43(e)是表示实施例10中的振动体的错误模式的说明图。

图44是实施例12的、与图1中的iva-iva线位置相当的截面局部放大图。

图45是实施例13的粘贴有胶垫的状态的衬纸的主视图。

图46是实施例15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主视图。

图47是实施例16的、第二壳体拆下后的状态的背面局部放大图。

图48是表示实施例16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49是表示实施例18肌肉电刺激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50是对实施例20电极的粘贴方式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51是对实施例24的电极的粘贴方式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52是对实施例25的电极的粘贴方式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53是实施例30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上述肌肉电刺激装置以主体部位于人的肚脐的略靠上侧的位置、且主体部的中心线与人的中心轴平行的方式安装于人的腹部而使用。此外,即使安装时的主体部的位置是从肚脐的略靠上侧错开的位置,只要电极处于与腹直肌对应的位置则也能够对腹直肌施加电刺激。另外,肌肉电刺激装置能够单独地安装于人的腹部。进一步,在该肌肉电刺激装置安装于腹部的状态下,可以从该肌肉电刺激装置的上方卷绕将腹部覆盖的带。在该情况下,能够可靠地防止使用时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剥离、脱落。

优选上述第一电极组和上述第二电极组分别包含相同数量的电极。在该情况下,能够防止从电极部经由人体而流动的电流产生失衡,从而能够均衡地对腹直肌中的各电极所对应的区块的肌肉施加电刺激。

优选上述第一电极组中所包含的电极和上述第二电极组中所包含的电极构成为:在安装于上述腹部时,位于以上述中心线为基准而线对称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当将肌肉电刺激装置安装于腹部时,仅通过以使得主体部的中心线与人的中心轴平行的方式安装于人的腹部,便能够沿左右一对腹直肌地配置第一电极组中所包含的电极和第二电极组中所包含的电极。因此,能够均衡地对腹直肌中的各电极所对应的区块的肌肉施加电刺激。

优选地,上述第一电极组包含多个电极,这些电极构成为在安装于上述腹部时沿上述身高方向排列,并且,上述第二电极组包含多个电极,这些电极构成为在安装于上述腹部时沿上述身高方向排列。在该情况下,仅通过以使得主体部的中心线与人的中心轴平行的方式安装于人的腹部,便能够从各电极分别对左右一对腹直肌中的在人的身高方向上划分的各个区块的肌肉均衡地施加电刺激。

优选上述第一电极组以及上述第二电极组分别包含三个电极。在该情况下,在腹直肌被划分为六块以上的腹部中,各电极配置为与六个区块相对应,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对该区块的肌肉施加电刺激。

优选地,上述第一电极组以及上述第二电极组构成为,当安装于上述腹部时,在上述人的身高方向上形成有:位于上述第一电极组以及上述第二电极组的各自的最上侧的一对上侧电极对;位于最下侧的一对下侧电极对;以及位于上述上侧电极对与上述下侧电极对之间的一对中央电极对,与上述上侧电极对以及上述下侧电极对相比,上述中央电极对更加从上述主体部向延伸设置的方向突出。在该情况下,在腹直肌区划为六块以上的腹部中,能够更可靠地将各电极配置为与腹直肌的六个区块相对应,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对该区块的肌肉施加电刺激。

优选地,与上述下侧电极对相比,上述上侧电极对更加从上述主体部向延伸设置的方向突出。在该情况下,在腹直肌区划为六块以上的腹部中,仅通过以使得主体部的中心线与人的中心轴平行的方式安装于人的腹部,便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将各电极配置为与六个区块相对应,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对该区块的肌肉施加电刺激。

优选地,在上述第一电极组以及上述第二电极组中在彼此相邻的电极之间形成有朝向上述主体部切入的切口部。在该情况下,在使用过程中,电极部容易追随人的腹部的动作而变形,因此,能防止使用过程中的电极部从腹部的剥离、肌肉电刺激装置从腹部的脱落。另外,能够利用切口部而减少在肌肉电刺激装置与腹部之间产生的汗、蒸汽滞留的情况。由此也能防止使用过程中的电极部从腹部的剥离、肌肉电刺激装置从腹部的脱落。

实施例

(实施例1)

利用图1~图12对本例的实施例所涉及的肌肉电刺激装置进行说明。

如图1~图4、图6所示,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具备主体部10、电源部20、电极部30、控制部40以及操作部50。

如图4所示,电源部20收纳于主体部10。

如图6所示,电极部30构成为由电源部20供给电力。

控制部40控制对电极部30的电力供给。

操作部50构成为能够对控制部40的控制方式进行变更。

而且,肌肉电刺激装置1构成为:使电极部30与人2的腹部3抵接而对该腹部3施加电刺激。

如图2所示,电极部30具备第一电极组31和第二电极组32。

如图5所示,第一电极组31以安装于腹部3的正中间时位于比与人2的身高方向y平行、且从主体部10的中心通过的中心线10a更靠人2的右手侧x1的位置的方式从主体部10伸出。

如图5所示,第二电极组32以安装于腹部3的正中间时位于比中心线10a更靠人2的左手侧x2的位置的方式从主体部10伸出。

第一电极组31与第二电极组32之间构成为能够经由人2而通电。

而且,第一电极组31和第二电极组32包含共计四个以上(实施例1中为六个)的电极。

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以如下方式安装:其正面(即,后述的电极支承部121的外表面121a)及其相反侧的背面(即,在后述的基材33中作为供电极部30形成的那侧的面的背面33a)与人2的腹部3对置。而且,如图5所示,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安装于人2的腹部3而使用。而且,在本例中,将人2的身高的长度方向设为身高方向y。而且,将身高方向y上的朝向头部的方向称为上侧y1、且将朝向脚部的方向称为下侧y2。另外,面对人2的正面时,将相对于与身高方向y平行、且从肚脐3a通过的人2的中心轴2a而朝向人2的右手5a侧的方向称为右方x1,将从中心轴2a而朝向人2的左手5b侧的方向称为左方x2。而且,将右方x1和左方x2一起称为左右方向x。

以下,对肌肉电刺激装置1进行详细叙述。

如图1所示,主体部10设置于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中央。如图1以及图3所示,主体部10呈近似圆盘状。如图4所示,主体部10包含:壳体11,其对后述的电源部20以及控制部40进行收纳;以及外壳形成体12,其安装于壳体11、且形成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外壳。

如图4(a)、图4(b)、图4(c)所示,外壳形成体12具有供后述的基材33设置的那侧的面12b、及其相反侧的外表面12a。外壳形成体12由弹性体构成,在本例中,由黑色的硅胶制成。而且,如后所述,电极支承部121以将基材33的正面33b覆盖的方式从外壳形成体12伸出。由此,在主体部10的周围形成有由电极支承部121和基材33构成的伸出部120。而且,如图1所示,在电极支承部121的外表面121a形成有着色区域122,该着色区域122形成为大致沿着后述的各电极311~313、321~323的外缘的线状。在本例中,着色部122着色为橙色。

如图4(a)、图4(b)、图4(c)所示,壳体11包含:第一壳体111,其形成为凹状;以及第二壳体112,其安装于第一壳体111,且在与第一壳体111之间形成有对控制部40进行收纳的收纳部13。第一壳体111以及第二壳体112均由abs制成。而且,沿第二壳体112的外缘立起设置的肋112a与第一壳体111的外缘部111a的内侧嵌合而使得第二壳体112与第一壳体111接合。

如图1、图4(b)、图4(c)所示,在第一壳体111形成有形成后述的操作部50的一部分的第一悬臂51a以及第二悬臂51b。第一悬臂51a以及第二悬臂51b将第一壳体111的壁部的一部分挖穿而形成为悬臂梁的状态。第一悬臂51a和第二悬臂51b从身高方向y的上侧朝向下侧按照该顺序而排列。

如图1、图4(b)、图4(c)所示,两个悬臂51a、51b被外壳形成体12覆盖。而且,在外壳形成体12,在第一悬臂51a的正上方突出形成有记号“+”,在第二悬臂51b的正上方突出形成有记号“-”,并形成有操作面54,该操作面54形成后述的操作部50的一部分。根据两个悬臂51a、51b的排列,“+”成为身高方向y的上侧、且“-”成为身高方向y下侧,从而在人体工学方面容易供使用者进行操作。

如图4(a)、图4(b)、图4(c)所示,在形成于第一壳体111与第二壳体112之间的收纳部13,收纳有形成控制部40(参照图6)的控制基板41。控制基板41是印刷基板,在控制基板41设置有未图示的布线图案和电子元件42等而形成控制电路。如图4(b)所示,控制基板41借助在第一壳体111的内侧面突出形成的四个凸台116和螺钉115而固定于第一壳体111。此外,图4(b)中记载有四个凸台116中的三个。另外,在控制基板41电连接有表面安装型的小型的扬声器43。电子元件42以及扬声器43的驱动电压均为3.0v。另外,虽未进行图示,但在控制基板41搭载有使电池21的输出电压升压的升压电路。由此,电池21的电力升高为规定的电压(例如40v)而向电极部30供给。

如图4(b)、图4(c)所示,在收纳部13还收纳有形成操作部50的开关机构52。开关机构52是触摸式开关,并具备能够按下的开关部53。开关机构52与控制部40电连接。开关机构52分别配设于在第一壳体111形成的第一悬臂51a以及第二悬臂51b的正下方。由此,若经由将第一壳体111覆盖的外壳形成体12的操作面54而从外部对第一悬臂51a进行按压,则悬臂梁状态的第一悬臂51a挠曲而将开关机构52的开关部53按下。而且,若解除对操作面54的按压,则第一悬臂51a借助悬臂梁状态的第一悬臂51a的复原力而返回至原来的位置。第二悬臂51b中也构成为同样地进行按压以及按压的解除。

如图4(a)、图4(b)、图4(c)所示,在第二壳体112形成有电池保持部14,该电池保持部14对构成电源部20的电池21进行保持。由此,在主体部10内置有电源部20。电池21可以更换,例如可以设为硬币式电池或者纽扣式电池。在本例中,作为电池21而采用小型且薄型的硬币式电池(锂离子电池cr2032,额定电压为3.0v)。此外,可以取代该电池21而采用额定电压为3.0v~5.0v的电池。

在对上述电池21进行保持的电池保持部14,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有防止电池21脱落的盖15。盖15形成为比电池21大一圈的圆盘状,在其外周嵌合安装有将盖15与第二壳体112之间密封的o型环16。电池21经由未图示的导线而与控制部40电连接。如图2所示,在第二壳体112以等间隔而形成有从盖15的外周呈放射状延伸的线状的槽113。

如图4(a)、图4(b)、图4(c)所示,在第二壳体112形成有在肋112a的外侧突出的凸缘部112b。在凸缘部112b与第一壳体111的外缘部111a之间隔着未图示的防水用双面密封件而夹持有片状的基材33。基材33由pet制成。如图2所示,基材33以片状从主体部10伸出。如图1以及图3所示,作为操作面54露出的那侧的面的基材33的正面33b被从外壳形成体12伸出的电极支承部121覆盖。而且,基材33的正面33b的相反侧的背面33a在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外壳形成体12侧的面(正面)的相反侧的背面侧的整个区域内扩展。而且,利用未图示的3m公司制造的粘着胶带以及硅胶粘接处理剂将基材33和电极支承部121接合。

如图2以及图6所示,电极部30具备第一电极组31以及第二电极组32。如图5所示,第一电极组31以安装于腹部3时位于比中心线10a靠人2的右手5a侧的右方x1的方式从主体部10伸出。如图5所示,第二电极组32以安装于腹部3时位于比中心线10a靠人2的左手5b侧的左方x2的位置的方式从主体部10伸出。第一电极组31中包含作为第一电极的第一右侧电极311、作为第二电极的第二右侧电极312以及作为第三电极的第三右侧电极313,第二电极组32中包含作为第一电极的第一左侧电极321、作为第二电极的第二左侧电极322以及作为第三电极的第三左侧电极323。

各电极311~313、321~323均形成为角部带有圆弧的近似长方形。而且,各电极311~313、321~323的长边方向(例如,如图2那样,在第三右侧电极313由符号w表示的方向)大致沿着左右方向x。在本例中,各电极311~313、321~323均形成为相同的形状。对于各电极311~313、321~323的形状,例如当将长边方向的长度设为w、且将短边方向的长度设为h时,可以将h/w设为0.40~0.95,优选设为0.50~0.80,在本例中,将h/w设为0.55。

如图2所示,在各电极311~313、321~323的内侧隔开规定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形成为规定大小的六边形的电极非形成部34。另外,在各右侧电极311、312、313以从主体部10引出的方式分别形成有为了与控制部40连接的导线部311a、312a、323a。同样地,在各左侧电极321、322、323以从主体部10引出的方式分别形成有为了与控制部40连接的导线部311a、312a、323a。对各导线部311a~313a、321a~323a实施有硅涂层(siliconcoating)而使其无法与外部导通。另外,在各电极311~313、321~323中,对于与导线部311a~313a、321a~323a连接的部分及其附近区域(图2中由符号c表示的斜线区域)也实施有硅涂层而使其无法与外部导通。各右侧电极311~313相互并联连接,各左侧电极321~323也相互并联连接。

如图2所示,电极部30形成于基材33的背面33a。由此,电极部30与主体部10形成为一体。将含有银浆的导电性墨水印刷于基材33的背面33a而形成电极部30。第一电极组31以及第二电极组32中共计包含四个以上的电极。在本例中,第一电极组31和第二电极组32分别包含相同数量的电极311~313、321~323,其数量分别为三个。即,第一电极组31中具备第一右侧电极311、第二右侧电极312以及第三右侧电极313。多个第二电极组32中具备第一左侧电极321、第二左侧电极322以及第三左侧电极323。而且,在基材33中,将供第一右侧电极311、第二右侧电极312以及第三右侧电极313形成的部分分别设为第一右侧电极基部331、第二右侧电极基部332以及第三右侧电极基部333,将供第一左侧电极321、第二左侧电极322以及第三左侧电极323形成的部分分别设为第一左侧电极基部341、第二左侧电极基部342以及第三左侧电极基部343。

而且,在各电极311~313、321~323粘贴有胶垫35(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テクノゲル(st-gel)(注册商标)”,型号为sr-ra240/100)。胶垫35具有导电性,各电极311~313、321~323经由胶垫35而能够向腹部3(参照图5)通电。另外,胶垫35具有较高的粘着性,肌肉电刺激装置1隔着胶垫35而安装于腹部3。

如图2所示,胶垫35具有比各电极311~313、321~323大一圈的形状,并分别将各电极311~313、321~323覆盖。胶垫35能够更换,因此,在随着使用而导致胶垫35的粘着力降低、破损、或污垢变得显眼等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更换胶垫35。另外,可以每隔规定期间(例如,一个月、两个月等)将使用后的胶垫35更换为新品。

如图2所示,第一右侧电极311、第二右侧电极312以及第三右侧电极313均以位于比与人2(参照图5)的身高方向y平行、且从主体部10的中心通过的中心线10a靠人2的右手侧x1(第一区域g1)的方式从主体部10伸出。而且,第一右侧电极311、第二右侧电极312以及第三右侧电极313沿身高方向y从上侧朝向下侧按照该顺序而排列。

另一方面,第一左侧电极321、第二左侧电极322以及第三左侧电极323以位于从中心线10a朝向人2的左手5b侧的方向x2(第二区域g2)的方式从主体部10伸出。而且,第一左侧电极321、第二左侧电极322以及第三左侧电极323也沿身高方向y从上侧朝向下侧按照该顺序而排列。

而且,如图2所示,第一电极组31和第二电极组32构成为:当安装于腹部3(参照图5)时位于以中心线10a为基准而线对称的位置。即,构成为:当安装于腹部3时,以中心线10a为基准,第一右侧电极311和第一左侧电极321位于线对称的位置,第二右侧电极312和第二左侧电极322位于线对称的位置,第三右侧电极313和第三左侧电极323位于线对称的位置。

另外,如图2所示,第一电极组31以及第二电极组32构成为:当安装于腹部3(参照图5)时,在身高方向y上,形成有由第一电极组31以及上述第二电极组32的各自的位于最上侧的第一右侧电极311和第一左侧电极321构成的一对上侧电极对301、由位于最下侧的第三右侧电极313和第三左侧电极323构成的一对下侧电极对303、以及由位于上侧电极对301和下侧电极对303之间的一对第二右侧电极312和第二左侧电极322构成的中央电极对302。由此,上侧电极对301、中央电极对302以及下侧电极对303沿身高方向y从上侧朝向下侧按照该顺序而排列。

而且,与上侧电极对301以及下侧电极对303相比,中央电极对302更加从主体部10向延伸设置的方向(左右方向x)突出。即,当安装于腹部3时,构成中央电极对302的第二右侧电极312比构成上侧电极对301的第一右侧电极311以及构成下侧电极对303的第三右侧电极313更朝右方x1突出。同样地,构成中央电极对302的第二左侧电极322比构成上侧电极对301的第一左侧电极321以及构成下侧电极对303的第三左侧电极323更朝左方x2突出。

另外,如图2所示,上侧电极对301以越趋向伸出方向则越位于上侧的位置的方式倾斜成v字状。而且,如上所述,各电极311~313、321~323形成为相同的大小。另一方面,电极部30的基材33中的各右侧电极基部331~333比各右侧电极311~313大,各左侧电极基部341~343比各左侧电极321~323大。

另外,如图2所示,与下侧电极对302相比,上侧电极对301更加从主体部10向延伸设置的方向(左右方向x)突出。即,当安装于腹部3时,构成上侧电极对301的第一右侧电极311比构成下侧电极对303的第三右侧电极313更朝右方x1突出。同样地,构成上侧电极对301的第一左侧电极321比构成下侧电极对303的第三左侧电极323更朝左方x2突出。

而且,如图2所示,第一右侧电极基部331的下方外缘部331a朝右方x1鼓出,第一左侧电极基部341的下方外缘部341a朝左方x2鼓出。

另外,第二右侧电极基部332的中央外缘部332a朝右方x1略微鼓出,第二左侧电极基部342的中央外缘部342a朝左方x2略微鼓出。

进一步,第三右侧电极基部333的上方外缘部333a朝右方x1鼓出,第三右侧电极基部333的下方外缘部333b朝下方(y方向上的下侧方向)鼓出。另外,第三左侧电极基部343的上方外缘部343a朝左方x2鼓出,第三左侧电极基部343的下方外缘部343b朝下方鼓出。

通过将基材33的各基部331~333、341~343形成为上述那样,如图1所示,当从正面侧观察肌肉电刺激装置1时,能够目视确认出上侧电极对301、中央电极对302以及下侧电极对303的各自的大小不同,并且能够目视确认出模仿腹部3的腹直肌4的区块4a(参照图5)的形状的形状。由此,能够给使用者带来肌肉电刺激装置1适合于腹直肌4的各区块4a的刺激的印象,能够期待提高使用者使用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积极性的效果。进一步,通过识别出这样的形状,能够使使用者联想到腹部紧绷且腹肌分块的印象。由此,通过使用肌肉电刺激装置1,能够获得用于形成腹肌分块且紧绷的腹部3的意象训练的效果。(一般充分已知通过意象训练而能提高运动效果。)

另外,如图2所示,在第一电极组31以及第二电极组32中彼此相邻的电极311~313、321~323之间形成有朝向主体部10切入的切口部17。在本例中,在第一右侧电极311与第二右侧电极312之间、第二右侧电极312与第三右侧电极313之间、第三右侧电极313与第三左侧电极323之间、第三左侧电极323与第二左侧电极322之间、第二左侧电极322与第一左侧电极321之间、以及第一左侧电极321与第一右侧电极311之间的共计六处部位形成有切口部17。进一步,在主体部10的周围的四处部位形成有贯通孔18。

接下来,利用框图对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在主体部10的内部,在电源部20、控制部40、操作部50的基础上,肌肉电刺激装置1还具备肌肤检测部402以及电池电压检测部406。

肌肤检测部402检测电极部30是否与肌肤接触。详细而言,肌肤检测部402与电极部30电连接,对第一电极组31与第二电极组32之间的电阻值进行检测。而且,对检测出的值与预先设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当检测出的值小于阈值时,检测到肌肤与第一电极组31以及第二电极组32接触。

电池电压检测部406对电源部20的电池21的电压进行检测,判定检测到的电源部20的电池21的电池电压v是否低于规定的阈值vm。在本例中,电池21的额定电压v0为3.0v,阈值vm为2.1v。

如图6所示,在电源部20具备电池21。另外,在控制部40具备输出调整部401、电源关闭计数器403、定时器404、输出模式切换部405以及输出模式存储部405a。输出调整部401对电极部30的输出电压(输出电平)进行调整。在本例中设定为:最大输出电压为40v,输出电平每下降一级,则100%输出电压降低2.0v。输出电平分为等级1至等级15的十五个等级。

电源关闭计数器403对接收到计数开始信号之后的经过时间进行测量。定时器404对接收到输出开始信号之后的经过时间进行测量。输出模式切换部405将电极部30的输出模式切换为第一输出模式、第二输出模式以及第三输出模式中的任一模式。输出模式存储部405a中存储有第一输出模式、第二输出模式以及第三输出模式。第一输出模式、第二输出模式以及第三输出模式中预先存储有作为具有脉冲组输出中断期间r1~r5的脉冲串波类型的基本波形,输出模式存储部405a构成脉冲串波类型存储部。此外,脉冲串波类型存储部405a还包含程序形式的对脉冲串波的波形的定义的记载。

接下来,对电极部30的输出模式进行说明。

首先,输出模式存储部405a中存储有图7(a)~图7(e)所示的五种基本波形b1~b5。各基本波形b1~b5包含:以100μs的间隔而输出五次由脉冲幅度为100μs的双极性波构成的电信号的共计1ms的刺激阶段p;以及不输出该电信号的规定时间的刺激停止阶段r1~r5。以规定的组合在规定期间内反复输出这样的基本波形b1~b5,由此输出以规定的周期输出刺激阶段p的脉冲串波。在本例中,刺激阶段p中的电信号的电压值最大为+40v或者-40v。

如图7(a)所示,基本波形b1(2hz)包含1ms的刺激阶段p、499ms的刺激停止阶段r1。即,基本波形b1(2hz)是以2hz的频率输出刺激阶段p的基本波形。

另外,如图7(b)所示,基本波形b2(4hz)包含1ms的刺激阶段p、249ms的刺激停止阶段r2。即,基本波形b2(4hz)是以4hz的频率输出刺激阶段p的基本波形。

另外,如图7(c)所示,基本波形b3(8hz)包含1ms的刺激阶段p、124ms的刺激停止阶段r3。即,基本波形b3(8hz)是以8hz的频率输出刺激阶段p的基本波形。

另外,如图7(d)所示,基本波形b4(16hz)包含1ms的刺激阶段p、61.5ms的刺激停止阶段r4。即,基本波形b4(16hz)是以16hz的频率输出刺激阶段p的基本波形。

另外,如图7(e)所示,基本波形b5(20hz)包含1ms的刺激阶段p、49ms的刺激停止阶段r5。即,基本波形b5(20hz)是以20hz的频率输出刺激阶段p的基本波形。

即,各基本波形b1~b5具有共同的刺激阶段p,并且刺激停止阶段r1~r5的长度不同。由此,各基本波形b1~b5中的刺激阶段p的出现频率分别设定为如上所述的规定的周期。

而且,以规定的方式对上述基本波形b1~b5进行组合而形成在输出模式存储部405a中存储的第一~第三输出模式。首先,如表1所示,第一输出模式是构成为按顺序执行下述第1状态~第4状态的热身模式。各状态的条件如下。

(1)在第1状态下,以基本波形b1(2hz)进行20秒的100%输出。此外,如图8所示,在第1状态的开始5秒内,进行使输出电压从0%逐渐增大而达到100%的、所谓的软启动。

(2)在第2状态下,以基本波形b2(4hz)进行20秒的100%输出。

(3)在第3状态下,以基本波形b3(8hz)进行10秒的100%输出。

(4)在第4状态下,以基本波形b4(16hz)进行10秒的100%输出。

而且,第一输出模式的持续期间(即,第1状态~第4状态的持续期间的合计)为1分钟。在这样的第一输出模式下,构成为基本波形的频率从2hz向16hz阶梯式地升高,因此将第一输出模式称为热身模式。

[表1]

(表1)

第一输出模式(热身模式)

在作为这样的热身模式的第一输出模式下,随着脉冲串波的频率从2hz向16hz阶梯式地升高,肌肉的运动频率升高,从而使该肌肉、身体逐渐升温。由此,防止产生血压的急剧升高、该肌肉的暂时性的供氧不足等。另外,由于该肌肉逐渐升温,从而血流量增加而使得该肌肉的柔软性提高。由此,在后续的训练模式下,更容易获得对肌肉的刺激所引起的效果。另外,通过在训练模式之前先执行该热身模式,使用者能够适度地习惯刺激,因此提高了身体感受。

接下来,如表2所示,第二输出模式是构成为按顺序执行下述第1状态~第4状态的训练模式。各状态的条件如下。

(1)在第1状态下,在以基本波形b5(20hz)进行3秒的100%输出之后,维持无输出的状态2秒。在5分钟内反复执行该输出。

(2)在第2状态下,在以基本波形b5(20hz)进行3秒的100%输出之后,以基本波形b2(4hz)进行2秒的100%输出。在5分钟内反复执行该动作。

(3)在第3状态下,在以基本波形b5(20hz)进行4秒的100%输出之后,以基本波形b2(4hz)进行2秒的100%输出。在5分钟内反复执行该动作。

(4)在第4状态下,在以基本波形b5(20hz)进行5秒的100%输出之后,以基本波形b2(4hz)进行2秒的100%输出。在5分钟内反复执行该动作。

此外,如图8所示,在第二输出模式下,在第1状态~第4状态的各自的开始5秒内,进行使输出电压从0%逐渐增大而达到100%的、所谓的软启动。

而且,第二输出模式的持续期间为20分钟。在这样的第二输出模式下,在将频率为20hz的基本波形b5维持了规定期间之后,在规定期间内维持无输出的状态或者频率为4hz的基本波形b2,因此,在有效地刺激肌肉这方面表现优异。因此,将第二输出模式称为训练模式。

[表2]

(表2)

第二输出模式(训练模式)

接下来,如表3所示,第三输出模式是构成为按顺序执行下述第1状态~第4状态的放松模式。各状态的条件如下。

(1)在第1状态下,以基本波形b4(16hz)进行10秒的输出。

(2)在第2状态下,以基本波形b3(8hz)进行10秒的输出。

(3)在第3状态下,以基本波形b2(4hz)进行20秒的输出。

(4)在第4状态下,以基本波形b1(2hz)进行20秒的输出。

此外,在第三输出模式下,如图8所示,对于各状态下的输出,在第1状态开始时设为100%,并逐渐减小在第4状态结束时变为50%。

而且,第三输出模式的持续期间为1分钟。在这样的第三输出模式下,构成为基本波形的频率从16hz向2hz阶梯式地降低,因此将第三输出模式称为放松模式。

[表3]

表3

第三输出模式(放松模式)

在作为这样的放松模式的第三输出模式下,伴随着脉冲串波的频率从16hz向2hz阶梯式地降低,肌肉的运动频率降低,从而该升温的肌肉、身体逐渐冷却。而且,积极地将在先前的训练模式下在肌肉中产生的疲劳物质从该肌肉排出,防止疲劳物质在该肌肉中过度残留。

如上,连续地执行第一输出模式(热身模式)、第二输出模式(训练模式)以及第三输出模式(放松模式)的情况下的合计时间为22分钟。此外,在本例中,如图8所示,在第一输出模式与第二输出模式之间、以及第二输出模式的各状态之间的共计四处,分别设置有2秒的休止期间。因此,包含该休止期间的整个过程的合计时间为22分8秒。

接下来,以下对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使用方式进行详细叙述。

对图9所示的主动作流程s100进行说明。在主动作流程s100中,首先,将操作面54的“+”按下2秒(s101)。由此,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电源接通而启动肌肉电刺激装置1,并且由扬声器43发出对已启动的情况进行通知的通知音(“哔—”)(s102)。之后,肌肉电刺激装置1变为输出待机状态并将输出电平设为0,并且将操作部50的输入设为无效化(s103)。

接下来,利用肌肤检测部402对肌肤是否与电极部30接触进行检测(s104)。在检测到肌肤与电极部30接触的情况下(s104中的是),将操作部50有效化(s105)。然后,通过操作部50输入输出电平(s106)。从操作部50的操作面54进行输出电平的输入。每当对操作部50的操作面54的“+”进行按压时,输出电平增大一个等级,每当对操作面54的“-”进行按压时,输出电平减小一个等级。当设定输出电平时,从控制部40向定时器404发送输出开始信号,在定时器404中开始测量(s107)。另外,在使用时间中(从操作部50的有效化之后直至关闭电源为止)的任意时刻都能够进行输出电平的操作。

自定时器404的测量开始时(经过时间为0)起直至经过1分钟的时间为止的期间内,将电极部30的输出模式设为第一输出模式(热身模式)(s108)。如果达到1分钟的经过时间,则由输出模式切换部405将电极部30的输出模式切换为第二输出模式(训练模式),直至经过时间达到21分钟为止维持20分钟(s109)。当达到21分钟的经过时间时,由输出模式切换部405将电极部30的输出模式切换为第三输出模式(放松模式),直至经过时间达到22分钟为止维持1分钟(s110)。当达到22分钟的经过时间时,结束定时器404的测量(s111)。然后,使肌肉电刺激装置1停止(s112)。这样,通过执行s108至s111而执行第一输出模式(热身模式)、第二输出模式(训练模式)以及第三输出模式(放松模式)的一套输出模式而结束。此外,上述经过时间不包含各个休止期间的2秒。

另一方面,在利用肌肤检测部402判定为肌肤未与电极部30接触的情况下(s104中的否),由扬声器43发出通知该情况的通知音(“哔、哔、哔”)(s113)。然后,在电源关闭计数器403中开始进行经过时间的测量(s114)。

接下来,利用肌肤检测部402对肌肤是否与电极部30接触进行检测(s115)。在利用肌肤检测部402检测到肌肤与电极部30接触的情况下,返回至上述步骤s103而变为输出待机状态(s115中的是)。另一方面,在利用肌肤检测部402判定为肌肤未与电极部30接触的情况下(s115中的否),判定电源关闭计数器403中的经过时间是否超过了2分钟(s116)。在判定为电源关闭计数器403中的经过时间未超过2分钟的情况下(s116中的否),再次返回至s115,利用肌肤检测部402对肌肤是否与电极部30接触进行检测。另一方面,在s116中,在判定为电源关闭计数器403中的经过时间超过了2分钟的情况下(s116中的是),关闭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电源(s117)。

接下来,对插入上述主动作流程s100中的s105~s110之间优先进行处理的中断处理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作为第一中断处理,执行肌肤检测中断处理s200。肌肤检测中断处理s200作为当电极在使用过程中途从人体脱离时自动地将电源关闭的功能而使用。在肌肤检测中断处理s200中,首先,利用肌肤检测部402对肌肤是否与电极部30接触进行检测(s201)。在利用肌肤检测部402检测到肌肤与电极部30接触的情况下(s201中的是),返回至主动作流程s100中的原来的流程。另一方面,在利用肌肤检测部402判定为肌肤未与电极部30接触的情况下(s201中的否),由扬声器43发出通知该情况的通知音(“哔、哔、哔”)(s202)。然后,电源关闭计数器403开始对经过时间的测量(s203)。

接下来,利用肌肤检测部402对肌肤是否与电极部30接触进行检测(s204)。在利用肌肤检测部402检测到肌肤与电极部30接触的情况下,返回至主动作流程s100中的步骤s103(s204中的是)。另一方面,在利用肌肤检测部402判定为肌肤未与电极部30接触的情况下(s204中的否),判定电源关闭计数器403中的经过时间是否超过了2分钟(s205)。在判定为电源关闭计数器403中的经过时间未超过2分钟的情况下(s205中的否),再次返回至s204,利用肌肤检测部402对肌肤是否与电极部30接触进行检测。另一方面,在s205中,在判定为电源关闭计数器403中的经过时间超过了2分钟的情况下(s205中的是),关闭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电源(s206)。

接下来,如图11所示,对作为插入上述主动作流程s100中的s105~s110之间优先进行处理的第二中断处理的电池电压降低处理s300进行说明。电池电压降低处理s300是在电池21的电池电压降低的情况下自动地关闭电源的功能。由此,使用者能够在需要应对电池的更换的情况下等容易地获知该状况。首先,利用电池电压检测部406对检测到的电源部20的电池21的电池电压v是否低于规定的阈值vm进行判定(s301)。在判定为电池电压v不低于规定的阈值vm的情况下(s301中的否),返回至主动作流程s100中的原来的流程。另一方面,在判定为电池电压v低于规定的阈值vm的情况下,由扬声器43发出通知该情况的通知音(“哔、哔、哔”)(s302)。然后,从控制部40向电源关闭计数器403发送计数开始信号,在电源关闭计数器403中开始进行经过时间的测量(s303)。

接下来,对电源关闭计数器403中的经过时间是否超过了2分钟进行判定(s304)。在判定为电源关闭计数器403中的经过时间未超过2分钟的情况下(s304中的否),再次返回至s304。在判定为电源关闭计数器403中的经过时间超过了2分钟的情况下(s304中的是),关闭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电源(s305)。

接下来,如图12所示,对作为插入上述主动作流程s100中的s105~s110之间优先进行处理的第三中断处理的中断处理s400进行说明。首先,利用控制部40对按下操作部50的操作面54的“-”按钮的时间是否达到2秒以上进行判定(s401)。在判定为按下“-”按钮的时间未达到2秒以上的情况下(s401中的否),返回至主动作流程s100中的原来的流程。另一方面,在判定为按下“-”按钮的时间达到2秒以上的情况下(s401中的是),由扬声器43发出通知将关闭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电源而结束的情况的通知音(“哔-”)(s402)。然后,关闭电源(s403)。

以下,对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作用效果进行详细叙述。

根据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电极部30的第一电极组31和第二电极组32包含共计四个以上的电极311~313、321~323。进一步,构成为:当将肌肉电刺激装置1安装于人2的腹部3时,第一电极组31位于比主体部10的中心线10a靠人2的右手侧x1(第一区域g1)的位置,第二电极组32位于比主体部10的中心线10a靠人2的左手侧x2(第二区域g2)的位置。因此,肌肉电刺激装置1容易安装成:使得各电极311~313、321~323与四个以上的区块对应。因此,在各电极311~313、321~323所对应的区块中,容易经由电极311~313、321~323而对各自的运动点(存在于表皮上的、容易向与肌肉连结的神经通电的部位)施加电刺激。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对各区块4a的肌肉施加电刺激。由此,除了腹直肌的肌肉运动(收缩以及松弛)以外,能够通过肌肉的运动而实现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腹直肌的肥大及代谢的效果。

另外,第一电极组31配置于右手侧x1(第一区域g1),第二电极组32配置于左手侧x2(第二区域g2),因此,当将肌肉电刺激装置1安装于腹部3时,第一电极组31和第二电极组32隔着主体部10而在人2的左右方向x上排列。因此,能够对主体部10的左右侧施加同等的电刺激,从而能够均衡地刺激腹肌(腹直肌4)。

另外,在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电源部20收纳于主体部10,因此,无需从外部供给电力,为无线方式。因此,使用便利性良好,并且在没有外部电源的场所也能够使用。

另外,第一电极组31以及第二电极组32形成为从主体部10伸出,由此设置为与主体部10形成为一体。因此,第一电极组31以及第二电极组32在以主体部10为基准保持彼此处于特定的位置关系的状态下粘贴于腹部3。即,在本例中,第一右侧电极311位于主体部10的右方x1侧的上侧。第二右侧电极312位于主体部10的右方x1侧的中央侧。第三右侧电极313位于主体部10的右方x1侧的下侧。第一左侧电极321位于主体部10的左方x2侧的上侧。第二左侧电极322位于主体部10的左方x2侧的中央侧。第三左侧电极323位于主体部10的左方x2侧的下侧。由此,仅通过以主体部10位于人2的肚脐3a的略靠上侧的位置、且主体部10的中心线10a与人2的中心轴2a平行的方式安装于人2的腹部3,便能够容易地将第一电极组31以及第二电极组32安装成与腹肌(腹直肌4)的四个以上的区块4a对应。因此,成为使用便利性良好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

另外,在本例中,第一电极组31和第二电极组32分别包含相同数量的电极311~313、321~323。由此,能够防止从电极部30经由人体而流动的电流产生失衡,从而能够均衡地对腹直肌4的各电极311~313、321~323所对应的区块4a的肌肉施加电刺激。

另外,在本例中,第一电极组31中所包含的右侧电极311~313和第二电极组32中所包含的左侧电极321~323构成为:当安装于腹部3时,位于以中心线10a为基准而线对称的位置。由此,当将肌肉电刺激装置1安装于腹部3时,仅通过以主体部10的中心线10a与人2的中心轴2a平行的方式安装于人2的腹部3,便能够沿左右一对腹直肌4地配置第一电极组31中所包含的右侧电极311~313以及第二电极组32中所包含的左侧电极321~323。因此,能够均衡地对腹直肌4中的各电极311~313、321~323所对应的区块4a的肌肉施加电刺激。

另外,在本例中,第一电极组32包含构成为在安装于腹部3时沿身高方向y排列的多个右侧电极311~313,并且第二电极组32包含构成为在安装于腹部3时沿身高方向y排列的多个左侧电极321~323。由此,仅通过以主体部10的中心线10a与人2的中心轴2a平行的方式安装于人2的腹部3,便能够均衡地由各电极311~313、321~323对左右一对腹直肌4的每条腹直肌中的沿人2的身高方向y而划分出的区块4a的肌肉分别施加电刺激。

另外,在本例中,第一电极组31以及第二电极组32分别包含三个电极311~313、321~323。由此,仅通过以主体部10的中心线10a与人2的中心轴2a平行的方式安装于人2的腹部3,便能够在腹直肌4划分为六块以上的腹部3将各电极311、312、313、321、322、323配置为与六个区块4a对应,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对该区块4a的肌肉施加电刺激。

另外,在本例中,第一电极组31以及第二电极组32构成为当安装于腹部3时在人2的身高方向y上形成有:一对上侧电极对301,它们位于第一电极组31以及第二电极组32的各自的最上侧;一对下侧电极对303,它们位于最下侧;以及一对中央电极对302,它们位于上述上侧电极对301与上述下侧电极对303之间。而且,与上侧电极对301以及下侧电极对303相比,中央电极对302更加从主体部10向延伸设置的方向(即,左右方向x)突出。由此,仅通过以主体部10的中心线10a与人2的中心轴2a平行的方式安装于人2的腹部3,便能够在腹直肌4划分为六块以上的腹部3将各电极311、312、313、321、322、323更可靠地配置为与六个区块4a对应,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对该区块4a的肌肉施加电刺激。

另外,在本例中,与下侧电极对303相比,上侧电极对301更加从主体部10向延伸设置的方向(即,左右方向x)突出。由此,在腹直肌4划分为六块以上的腹部3,仅通过以主体部10的中心线10a与人2的中心轴2a平行的方式安装于人2的腹部3,便能够将各电极311、312、313、321、322、323进一步可靠地配置为与六个区块4a对应。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对该区块4a的肌肉施加电刺激。

另外,在本例中,在第一电极组31以及第二电极组32中在彼此相邻的电极311~313、321~323之间,形成有朝向主体部10切入的切口部17。由此,在使用过程中,电极部30容易追随人2的腹部3的动作而变形,因此能防止电极部30在使用过程中从腹部3剥离、或者肌肉电刺激装置1从腹部3脱落。另外,利用切口部17能够减少在肌肉电刺激装置1与腹部3之间产生的汗、蒸汽滞留的情况。由此也能够防止使用过程中的电极部30从腹部3的剥离、肌肉电刺激装置1从腹部3的脱落。

在本例中,各电极311~313、321~323均形成为角部带有圆弧的近似长方形。而且,各电极311~313、321~323的长边方向大致沿着左右方向x。由此,各电极311~313、321~323在该各电极311~313、321~323延伸设置的方向上扩展,因此能够进一步扩大能施加电刺激的范围,能够有效地对在较大的范围内扩展的腹直肌施加电刺激。

另外,在本例中,各电极311~313、321~323均形成为相同的形状。由此,能够防止经由各电极311~313、321~323而流动的电流的失衡,从而能够均衡地对腹直肌4施加电刺激。

另外,在本例中,在第二壳体112形成有槽113。槽113从盖15的外周以放射状呈线状延伸,因此能够将在主体部10与腹部3之间产生的汗向主体部10的外侧引导。由此,能够抑制汗、蒸汽在主体部10与腹部3之间滞留。进一步,在主体部10的周围形成有贯通孔18。因此,容易使通过槽113向主体部10的外侧引导的汗经由贯通孔18而从肌肉电刺激装置1和腹部3之间排出。

另外,在本例中,包含:主体部10;多个电极部30,它们输出电刺激;电源部20,其对电极部30供给电力;控制部40,其控制电源部20的电力供给;以及操作部50,其构成为能够对控制部40的控制方式进行变更,电源部20内置于主体部10。由此,无需在外部准备对电极部30供给的电力,因此在难以确保电源的室外、外出地等也能够容易地使用。另外,由于无需用于与电源连接的软线等,因此提高了使用便利性,并且便携性也很优异。

另外,在本例中,电极部30在从主体部10延伸设置的片状的基材33形成有:多个电极311~313、321~323;以及导线部311a~313a、321a~323a,它们经由控制部40而将电极311~313、321~323和电源部20电连接。由此,在从主体部10延伸设置的片状的基材33形成有电极部30,能够将主体部10和电极部30一体化。因此,无需用于将主体部10和电极部30连接的软线等。由此,电源部内置于主体部,并且主体部和电极部实现了一体化,因此能够发挥优异的便携性而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使用。而且,通过将电源部20、主体部10以及电极部30一体化,肌肉电刺激装置1相对于人体2的安装、拆卸变得容易,特别是即使在刚使用完肌肉电刺激装置1之后的该肌肉疲劳的状态下,也能够容易地将肌肉电刺激装置1拆下。因此,肌肉电刺激装置1更适合于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通过上述的电刺激而有效地刺激肌肉。

另外,在本例中,在电源部20具备能够更换的电池21。由此,仅通过更换电池21便能够进行电力的补充,因此容易以电池容量以上的电力而长时间地使用。由此,无需内置过大容量的电源,因此能够使装置小型化。

另外,可以将电池21设为纽扣式电池或者硬币式电池,在本例中为硬币式电池。由此,电池21变得小型,因此有助于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小型化。而且,由于伴随着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小型化而能够实现轻量化,因此电极部30难以从使用者的身体剥离、脱落,在提高了使用便利性的同时,还提高了便携性。进一步,由于电池21还是薄型的,因此还有助于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薄型化。而且,由于肌肉电刺激装置1形成为薄型,使用者能够以安装有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状态从其上方穿着衣服。因此,能够在上下班途中、上下学途中、做家务、上班等工作中、其他各种各样的状况下使用肌肉电刺激装置1。另外,与其他干电池等相比,纽扣式电池具有在较高的工作电压下稳定的放电特性,因此能够使肌肉电刺激装置1在较长时间内稳定地执行动作。

另外,可以采用额定电压为3.0v~5.0v的电池作为电池21,在本例中,采用3.0v的电池21。由于肌肉电刺激装置1所具备的电子元件42、扬声器43等的驱动电压一致,因此无需为了驱动这些电子元件42、43而另外配备降压电路、升压电路。由此,能够有助于小型化。

另外,可以代替上述可更换的电池21而在上述电源部20内置可充电的电池。作为这样的电池的充电单元,可以具备能够与外部电源连接的供电用的端子,也可以具备使用电磁感应的非接触型的供电部。在该情况下,由于能够反复使用该电池,因此与使用非充电型的电池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消耗品。

此外,在本例中,供电极部30形成的基材33从主体部10延伸设置,并且粘接有从外壳形成体12延伸设置的电极支承体121,由此电极部30和主体部10形成为一体。取而代之地,也可以将基材33和主体10形成为分体结构,并且将电极支承体121和外壳形成体12形成为分体结构,由此构成为主体部10和电极部30在非使用时能够相互分离。在该情况下,能够将电极部30从主体部10分离而更换为其他方式的电极部。另外,由于电极部30不具有电子元件,因此通过分离而能够容易地对电极部30进行清洗。

在本例中,基于上述表2所示的第1状态~第4状态而执行第二输出模式(训练模式)。取而代之地,如以下所示的变形例1那样,可以在与本例同等的第1状态~第4状态中,在第2状态和第3状态之间执行表4所示的第2a状态,并在第3状态与第4状态之间执行表4所示的第3a状态。

[表4]

(表4)

第二输出模式(训练模式)

如表4所示,以如下方式执行第2a状态以及第3a状态。

(2a)在第2a状态下,以基本波形b2(4hz)进行10秒的100%输出之后,以基本波形b3(8hz)进行10秒的100%输出,进一步,此后以基本波形b4(16hz)进行10秒的100%输出。

(3a)在第3a状态下,以基本波形b2(4hz)进行10秒的100%输出之后,以基本波形b3(8hz)进行10秒的100%输出,进一步,此后以基本波形b4(16hz)进行10秒的100%输出。

此外,在该变形例中,与本例的第二输出模式(参照表2)相比而追加了第2a状态以及第3a状态,因此,连续地执行表4所示的第一输出模式(热身模式)、第二输出模式(训练模式)以及第三输出模式(放松模式)的情况下的合计时间为23分钟。此外,将该合计时间不包含各个休止期间的2秒。

在第2a状态下,构成为基本波形的频率从4hz向16hz阶梯式地升高,因此,从第2a状态向第3状态切换时的频率变化变得平滑。同样,从第3a状态向第4状态切换时的频率变化变得平滑。而且,在该变形例中,相对于本例的情况,因增加了第2a状态以及第3a状态而使得第二输出模式(训练模式)下的电刺激的类型大幅地变化。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因使用者习惯该电刺激而导致身体感受下降,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刺激腹直肌。此外,在这样设定第二输出模式(训练模式)的该变形例1中,也能够起到与本例同等的作用效果。

此外,在本例中,对导线部311a~323a以及与导线部311a~323a连接的各电极311~313、321~323的一部分(图2中由符号c表示的斜线区域)实施有硅涂层。由此,能够防止因电荷集中于导线部311a~323a、311a~323a的狭窄的区域而在通电时产生疼痛。

另外,作为其他变形例,在各电极311~313、321~323中,与由符号c表示的斜线区域相比,可以将实施上述硅涂层的区域进一步从导线部311a~313a、321a~323a扩大至各电极311~313、321~323的中央附近。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使用与本例同等的形状的胶垫35。据此,各电极311~313、321~323的实质上作为电极而发挥功能的区域相互隔离,因此,容易在左右方向x上增大被施加电刺激的部位。其结果是,使用者容易意识到对腹部3的更大的范围施加了电刺激,提高了使用感受。

此外,在这样的变形例中,由于将各电极311~313、321~323的形状(包含实施有硅涂层的区域的电极整体的形状)设为与本例相同,因此,能够将该各电极311~313、321~323的形状的外形作为将胶垫35粘贴于规定位置时的向导,从而胶垫35的粘贴变得容易。

此外,在本例中,构成为以六个电极311~313、321~323逐个与腹直肌4的区块4a的每一个区块分别对应的方式而能够对六个区块4a施加电刺激,但是,也可以取而代之地形成为:电极部30具备四个电极、且该电极跨越多个区块4a。另外,可以构成为:电极部30具备八个电极、且以该电极逐个与腹直肌4的区块4a的每一个区块对应的方式而能够对八个区块4a施加电刺激。

如上,根据实施例1,可提供能够有效地对腹肌(腹直肌4)施加刺激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

(实施例2)

对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肌肉电刺激装置进行说明。

以往,广泛已知若使得电流在肌肉纤维中流动则会引起肌肉收缩。特别是在医疗、体育运动的领域中,实现了以增强肌肉为目的的灵活运用。具体而言,采用了如下肌肉刺激方法:经由粘贴于人体的电极而进行通电,基于电信号而使肌肉紧张以及松弛。而且,作为使肌肉收缩的电信号,特别是低频信号较为有效。这是因为,随着该电信号的频率的升高,肌肉便不再进行收缩。

然而,在将电信号设为低频的情况下,因人的皮肤表面的电阻等的影响而容易产生疼痛。另一方面,具有如下性质:在将电信号设为高频的情况下,难以受到上述电阻等的影响而难以产生疼痛。因此,有时使用者因电脉冲而皮肤感觉疼痛,在使用该肌肉电刺激装置时的身体感受这方面存有改善的余地。另一方面,为了减轻使用者的疼痛,仅通过减小电脉冲的电压、或者单纯地提高频率则无法有效地刺激肌肉。

在实施例2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还鉴于上述这样的问题而以如下方式构成。此外,对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将其说明及其使用方式的说明省略。另外,当在本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附图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相同时,代替使用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

实施例2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构成为对肌肉施加电刺激。而且,如图13所示,该电刺激通过反复输出由脉冲组输出期间p和脉冲组输出中断期间r1~r5构成的脉冲串波(图7所示的基本波形b1~b5)而成。

如图14所示,在脉冲组输出期间p,间隔输出停止时间n1~n5而输出多个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

在脉冲组输出中断期间r1~r5比输出停止时间n1~n5更长地停止脉冲信号的输出。

接下来,对实施例2的电极部30的输出模式进行说明。

首先,在作为持续时间存储部的输出模式存储部405a中存储有图7所示的五种脉冲串波类型(基本波形b1~b5)。各基本波形b1~b5由脉冲组输出期间p和脉冲组输出中断期间r1~r5构成。即,各基本波形b1~b5具有共同的脉冲组输出期间p,并且脉冲组输出中断期间r1~r5的长度不同。

如图14所示,在脉冲组输出期间p,间隔输出停止时间n1~n5而输出多个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在本例中,输出五个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即,在脉冲组输出期间p内,按顺序执行第一矩形波脉冲信号s1、第一输出停止时间n1、第二矩形波脉冲信号s2、第二输出停止时间n2、第三矩形波脉冲信号s3、第三输出停止时间n3、第四矩形波脉冲信号s4、第四输出停止时间n4、第五矩形波脉冲信号s5、第五输出停止时间n5。

而且,在实施例2中,各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的脉冲幅度、脉冲电压恒定,输出停止时间n1~n5的持续时间也恒定。在本例中,各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的脉冲幅度为100μs,脉冲电压在100%输出时为40v或者-40v,输出停止时间n1~n5的持续时间为100μs。因此,脉冲组输出期间p的持续时间为1ms。而且,各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的电压极性按照输出顺序而交替地变更。即,第一矩形波脉冲信号s1、第三矩形波脉冲信号s3以及第五矩形波脉冲信号s5具有正极性,第二矩形波脉冲信号s2以及第四矩形波脉冲信号s4具有负极性。

如上所述,脉冲组输出期间p中的各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的脉冲幅度以及各输出停止时间n1~n5的持续时间分别为100μs。因此,脉冲组输出期间p中的各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的脉冲周期为200μs,十分短暂。因此,使用者将这些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识别为一次电刺激。此外,脉冲组输出期间p中的各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的频率为5,000hz。

在各基本波形b1~b5中,在脉冲组输出中断期间r1~r5不输出脉冲信号。而且,脉冲组输出中断期间r1~r5的持续时间比脉冲组输出期间p的持续时间长。在本例中,如图7所示,脉冲组输出期间p的持续时间为1ms,脉冲组输出中断期间r1~r5的持续时间分别为499ms、249ms、124ms、61.5ms、49ms。这样,与脉冲组输出期间p中的输出停止时间相比,脉冲组输出中断期间r1~r5具有非常长的持续时间。

因此,如图13所示,第一脉冲串波(2hz)由1ms的脉冲组输出期间p、以及499ms的脉冲组输出中断期间r1构成。即,第一脉冲串波(2hz)是以2hz的频率输出脉冲组输出期间p。

另外,第二脉冲串波(4hz)由1ms的脉冲组输出期间p、以及249ms的脉冲组输出中断期间r2构成。即,第二脉冲串波(4hz)是以4hz的频率输出脉冲组输出期间p。

另外,第三脉冲串波(8hz)由1ms的脉冲组输出期间p、以及124ms的脉冲组输出中断期间r3构成。即,第三脉冲串波(8hz)是以8hz的频率输出脉冲组输出期间p。

另外,第四脉冲串波(16hz)由1ms的脉冲组输出期间p、以及61.5ms的脉冲组输出中断期间r4构成。即,第四脉冲串波(16hz)是以16hz的频率输出脉冲组输出期间p。

另外,第五脉冲串波(20hz)由1ms的脉冲组输出期间p、以及49ms的脉冲组输出中断期间r5构成。即,第五脉冲串波(20hz)是以20hz的频率输出脉冲组输出期间p。

而且,通过以规定的组合在规定期间内反复输出基本波形b1~b5(参照图7),如图13(a)~13(e)所示,输出规定的脉冲串波。而且,如上所述,由于使用者将脉冲组输出期间p中的多个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识别为一次电刺激,因此,如图13(a)所示,在重复基本波形b1的第一脉冲串波中,输出频率为2hz的电刺激。同样地,在重复基本波形b2的第二脉冲串波中,输出频率为4hz的电刺激,在重复基本波形b3的第三脉冲串波中,输出频率为8hz的电刺激,在重复基本波形b4的第四脉冲串波中,输出频率为16hz的电刺激,在重复基本波形b5的第五脉冲串波中,输出频率为20hz的电刺激。

而且,通过适当地选择存储于输出模式存储部405a的基本波形b1~b5,由此将规定频率的脉冲串波进行组合而构成存储于作为持续时间存储部的输出模式存储部405a中的第一~第三输出模式。

在实施例2中,与实施例1的情况相同,实施第一输出模式(热身模式)、第二输出模式(训练模式)、第三输出模式(放松模式)。

即,如上述表1所示,第一输出模式下的各状态的条件如下。

(1)在第1状态下,以第一脉冲串波(2hz)进行20秒的100%输出。此外,如图8所示,在第1状态的开始5秒内,执行使输出电压从0%逐渐增大而达到100%的、所谓的软启动。

(2)在第2状态下,以第二脉冲串波(4hz)进行20秒的100%输出。

(3)在第3状态下,以第三脉冲串波(8hz)进行10秒的100%输出。

(4)在第4状态下,以第四脉冲串波(16hz)进行10秒的100%输出。

而且,第一输出模式的持续期间(即,第1状态~第4状态的持续期间的合计)为1分钟。在这样的第一输出模式下,构成为脉冲串波的频率从2hz向16hz阶梯式地升高。

接下来,如上述表2所示,第二输出模式下的各状态的条件如下。

(1)在第1状态下,在以第五脉冲串波(20hz)进行3秒的100%输出之后,维持无输出的状态2秒。在5分钟内反复执行该动作。

(2)在第2状态下,在以第五脉冲串波(20hz)进行3秒的100%输出之后,以第二脉冲串波(4hz)进行2秒的100%输出。在5分钟内反复执行该动作。

(3)在第3状态下,在以第五脉冲串波(20hz)进行4秒的100%输出之后,以第二脉冲串波(4hz)进行2秒的100%输出。在5分钟内反复执行该动作。

(4)在第4状态下,在以第五脉冲串波(20hz)进行5秒的100%输出之后,以第二脉冲串波(4hz)进行2秒的100%输出。在5分钟内反复执行该动作。

此外,如图8所示,在第二输出模式下,在第1状态~第4状态的各自的开始5秒内,执行使输出电压从0%逐渐增大而达到100%的、所谓的软启动。

而且,第二输出模式的持续期间为20分钟。在这样的第二输出模式下,在将频率为20hz的第五脉冲串波维持规定期间之后,在规定期间内维持无输出的状态或者频率为4hz的第二脉冲串波,因此,在有效地刺激肌肉这方面表现优异。

接下来,如上述表3所示,第三输出模式是构成为按顺序执行下述的第1状态~第4状态的放松模式。各状态的条件如下。

(1)在第1状态下,以第四脉冲串波(16hz)进行10秒的输出。

(2)在第2状态下,以第三脉冲串波(8hz)进行10秒的输出。

(3)在第3状态下,以第二脉冲串波(4hz)进行20秒的输出。

(4)在第4状态下,以第一脉冲串波(2hz)进行20秒的输出。

此外,在第三输出模式下,如图8所示,对于各状态下的输出,在第1状态开始时设为100%,并使其逐渐减小而在第4状态结束时变为50%。

而且,第三输出模式的持续期间为1分钟。在这样的第三输出模式下,构成为脉冲串波的频率从16hz向2hz阶梯式地降低。

如上,连续地进行第一输出模式(热身模式)、第二输出模式(训练模式)以及第三输出模式(放松模式)的情况下的合计时间为22分钟。此外,在本例中,如图8所示,在第一输出模式与第二输出模式之间、以及第二输出模式的各状态之间的共计四处位置分别设置有2秒的休止期间。因此,包含该休止期间的整个过程的合计时间为22分8秒。

以下,对实施例2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作用效果进行详细叙述。

在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形成电刺激的第一~第五脉冲串波,在脉冲组输出期间p内间隔输出停止时间n1~n5而输出多个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因此,成为在脉冲组输出期间p内分断为多个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的状态。由此,与在脉冲组输出期间p内不分断而是连续地输出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的情况相比,在使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的合计输出时间相同的同时,能够减小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的每一个脉冲信号的脉冲幅度。其结果是,在维持从肌肉电刺激装置1输出而在肌肉或者与肌肉连接的神经中流动的电刺激的同时,能够减轻使用者的疼痛,因此能够改善使用肌肉电刺激装置1时的身体感受。

另外,在脉冲串波(基本波形b1~b5)中,构成为在脉冲组输出期间p内间隔输出停止时间n1~n5而输出多个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但即使同具有与该脉冲组输出期间p相同的期间、连续输出的脉冲输出期间的脉冲串波相比,输出脉冲的期间p也是相同的。因此,即使在具有间隔有输出停止时间n1~n5的脉冲组输出期间p的脉冲串波中,也能够获得与具有未间隔输出停止时间的脉冲输出期间的脉冲串波接近的身体感受。

另外,由于在脉冲组输出期间p内间隔输出停止时间n1~n5而输出多个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因此,脉冲组输出期间p的持续时间为将多个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的脉冲幅度和所有的输出停止时间n1~n5合并后的时间。因此,与在这样的脉冲组输出期间p的持续时间中不分断而是持续输出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的情况相比,脉冲组输出期间p的持续时间相同,并且实际的脉冲信号输出时间相应地缩短了输出停止时间n1~n5的部分,因此能够减少消耗电力。因此,通过低容量的电源也能够进行驱动,因此有助于装置的小型化。

另外,形成电刺激的脉冲串波由脉冲组输出期间p和脉冲组输出中断期间r1~r5构成,脉冲组输出中断期间r1~r5的持续时间比脉冲组输出期间p中的输出停止时间n1~n5长。由于脉冲串波中具备这样的脉冲组输出中断期间r1~r5,因此,不对脉冲组输出期间p进行变更而仅将脉冲组输出中断期间r1~r5的持续时间变更为规定的长度便能够容易地将脉冲串波的频率设定为期望的值。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控制以输出由具有适合于使肌肉收缩、松弛的频率的脉冲串波构成的电刺激,并且能够高效地刺激肌肉。

在本例中,脉冲组输出期间p中包含极性互不相同的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由此,在一个脉冲串波(基本波形b1~b5)内容易消除电荷的失衡,因此能够进一步减轻使用者的疼痛。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使用肌肉电刺激装置1时的身体感受以及易用性。

进一步,如本例这样,在按照“正、负、正、负、正”的顺序输出第一脉冲串波中的在第一脉冲组输出期间p内所输出的五个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的情况下,能够按照“负、正、负、正、负”的顺序输出在第一脉冲串波之后接着到来的第二脉冲串波中的在第二脉冲串输出期间内所输出的五个矩形波脉冲信号。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第二脉冲串波可靠地消除在第一脉冲串波中产生的电荷的失衡,因此能够进一步减轻使用者的疼痛。进一步,在上述第二脉冲串输出期间内,仅使在上述第一脉冲组输出期间p内输出的多个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的极性反向(使电位颠倒)即可,因此,与分别控制各脉冲串输出期间内的每一个矩形波脉冲信号的极性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控制负荷。

此外,在本例中,在相同的脉冲组输出期间p内包含极性互不相同的矩形波脉冲信号s1、s3、s5和矩形波脉冲信号s2、s4,但也可以以下述方式取代该方式。可以将第一脉冲串波的第一脉冲组输出期间p内的所有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的极性设为正,并将在第一脉冲串波之后间隔脉冲组输出中断期间r1~r5而到来的第二脉冲串波的第二脉冲串输出期间内的所有矩形波脉冲信号的极性设为负,并重复第一脉冲串波和第二脉冲串波。在该情况下,在每一个脉冲组输出期间内,矩形波脉冲信号的极性相同,但在反复输出的脉冲串波整体中,包含极性互不相同的矩形波脉冲信号。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二脉冲串波可靠地消除在第一脉冲串波中产生的电荷的失衡,因此,能够进一步减轻使用者的疼痛。

在本例中,脉冲组输出中断期间r1~r5的持续时间比脉冲组输出期间p的持续时间(1ms)长。由此,由于利用脉冲组输出中断期间r1~r5而充分确保在脉冲串波中反复输出的脉冲组输出期间p的间隔,因此,能够使使用者容易地将脉冲组输出期间p中的多个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识别为一次电刺激。其结果是,能够由高频(在本例中,频率为5,000hz)的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输出低频(本例中为2~20hz)的脉冲串波,能够输出适合于刺激肌肉的电刺激。

在本例中,具有:脉冲串波类型存储部(输出模式存储部405a),其预先存储有多个脉冲串波类型(基本波形b1~b5),这些脉冲串波类型(基本波形b1~b5)因脉冲组输出期间p的持续时间相同且脉冲组输出中断期间r1~r5的持续时间不同而具有互不相同的频率;以及频率设定部(输出模式切换部405),其从存储于脉冲串波类型存储部(输出模式存储部405a)的多个脉冲串波类型(基本波形b1~b5)中选择任意脉冲串波类型,由此设定电刺激中的脉冲串波的频率。由此,在脉冲串波类型存储部(输出模式存储部405a)预先存储有多个规定频率的脉冲串波类型(基本波形b1~b5),因此,当对脉冲串波的频率进行变更时,仅通过频率设定部(输出模式切换部405)从存储于脉冲串波类型存储部(输出模式存储部405a)的脉冲串波类型中选择规定的脉冲串波类型即可,脉冲串波的频率的变更变得容易。由此,成为适合于高效地刺激肌肉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

另外,在本例中,脉冲串波中的矩形脉冲信号s1~s5的脉冲幅度以及输出停止时间n1~n5恒定。由此,容易基于脉冲串波的频率而对施加给肌肉的电刺激进行变更。因此,基于脉冲串波的频率而对电刺激的调整变得容易,容易输出适合于有效地刺激肌肉的电刺激。

另外,在本例中,电极部30具有三个以上的电极311~313、321~323。如上所述,因脉冲组输出期间p中包含输出停止时间n1~n5而减少了消耗电力,因此,即使在具备三个以上的电极311~313、321~323的本结构中,也能够施加充分的电刺激。由此,能够对大范围的肌肉施加电刺激,因此能够高效地刺激肌肉。

如上,根据实施例2,能够提供如下肌肉电刺激装置1,除了能起到与实施例1同等的作用效果以外,该肌肉电刺激装置1还能够提高使用时的身体感受,并且能够高效地刺激肌肉。

(实施例3)

对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肌肉电刺激装置进行说明。

作为利用电信号对肌肉施加刺激的肌肉电刺激装置,日本特开2009-142624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肌肉电刺激装置:该肌肉电刺激装置输出通过重复输出期间和无输出期间而成的电刺激,在输出期间内,以规定时间输出由使用者选择的、属于4~20hz的频域的脉冲状的电信号,在无输出期间内,以规定时间不输出该电信号。在这样的装置中,起到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肌肉的肥大或代谢的效果。

然而,在上述公报所公开的结构中,在输出的电刺激中,在因上述输出期间内的电信号使得肌肉收缩而导致疲劳物质滞留于肌肉的情况下,由于在上述无输出期间内未输出任何电信号,因此,也有可能在上述无输出期间内未将疲劳物质从肌肉充分排出。因此,若长时间使用则疲劳物质容易蓄积于肌肉,容易对使用者施加过度的负担,有可能损害使用感受。另外,输出的电刺激不过是通过重复上述输出期间和上述无输出期间而构成的,上述输出期间中的电信号的输出类型不过是针对每种输出模式而仅准备了单一的类型而已。因此,基于输出的电刺激的肌肉的收缩方式容易变得单调,在使得使用者积极地持续使用这方面存有改善的余地。

在实施例3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还鉴于上述这样的问题而以如下方式构成。此外,对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将其说明及其使用方式的说明省略。另外,当在本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附图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相同时,代替使用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

实施例3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构成为对肌肉施加电刺激。

而且,该电刺激通过交替地重复第一输出期间(后述的表5中的2-1、3-1、4-1)和第二输出期间(后述的表5中的2-2、3-2、4-2)而构成,在第一输出期间内,输出引起肌肉不完全以及完全强缩中的至少一个的第一电信号(图13所示的第五脉冲串波),在第二输出期间内,输出引起肌肉单收缩的第二电信号(第二脉冲串波)。

在实施例3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与实施例2的情况相同,实施第一输出模式(热身模式)、第二输出模式(训练模式)、第三输出模式(放松模式)。而且,本例的第二输出模式实质上与实施例1以及实施例2的情况相同,如表5所示,为了便于说明,将第二输出模式下的第1~第4状态分别划分为第一输出期间(1-1、2-1、3-1、4-1)和第二输出期间(1-2、2-2、3-2、4-2)。

[表5]

(表5)

第二输出模式(训练模式)

接下来,如表5所示,实施例3中的第二输出模式是构成为按顺序执行下述的第1状态~第4状态的训练模式。实质上与实施例1以及实施例2的情况相同,各状态的条件如下。

(1)在第1状态下,在以第五脉冲串波(20hz)进行3秒的(表5中的1-1)100%输出之后,维持无输出的状态2秒(表5中的1-2)。在5分钟内反复执行该动作。

(2)在第2状态下,在以第五脉冲串波(20hz)进行3秒的(表5中的2-1)100%输出之后,以第二脉冲串波(4hz)进行2秒(表5中的2-2)的100%输出。在5分钟内反复执行该动作。

(3)在第3状态下,在以第五脉冲串波(20hz)进行4秒(表5中的3-1)的100%输出之后,以第二脉冲串波(4hz)进行2秒(表5中的3-2)的100%输出。在5分钟内反复执行该动作。

(4)在第4状态下,在以第五脉冲串波(20hz)进行5秒(表5中的4-1)的100%输出之后,以第二脉冲串波(4hz)进行2秒(表5中的4-2)的100%输出。在5分钟内反复执行该动作。

此外,在第二输出模式下,在第1状态~第4状态的各自的开始5秒内,执行使输出电压从0%逐渐增大而达到100%的、所谓的软启动。

而且,在表5所示的第二输出模式下,在第2~第4状态下,如上所述,反复输出图13(e)所示的第五脉冲串波(20hz)、以及图13(b)所示的第二脉冲串波(4hz)(参照图13)。而且,具有15hz以上30hz以下的范围内的频率的第五脉冲串波(20hz)是使肌肉产生不完全强缩的电信号。另一方面,具有不足15hz的范围内的频率的第二脉冲串波(4hz)是使肌肉产生单收缩的电信号。因此,在上述第二输出模式下的第2状态下,输出通过交替地重复第一输出期间(表5中的2-1)和第二输出期间(表5中的2-2)而构成的电刺激,在第一输出期间内,输出作为使肌肉产生不完全强缩的第一电信号的第五脉冲串波(20hz),在第二输出期间内,输出作为使肌肉产生单收缩的第二电信号的第二脉冲串波(4hz)。同样地,在上述第二输出模式下的第3状态下,输出通过交替地重复第一输出期间(3-1)和第二输出期间(3-2)而构成的电刺激,在第4状态下,输出通过交替地重复第一输出期间(4-1)和第二输出期间(4-2)而构成的电刺激。此外,在本例中,采用第五脉冲串波(20hz)作为第一电信号,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具有15hz以上30hz以下的范围内的频率的脉冲串波作为第一电信号。

而且,在本例中,如上所述,第一输出期间的持续时间在第2状态下为3秒,在第3状态下为4秒,在第4状态下为5秒。另外,第二输出期间的持续时间在第2~第4状态下均为2秒。这样,在本例中,第一输出期间的持续时间比第二输出期间的持续时间长。此外,第一输出期间以及第二输出期间的持续时间并不限定于此,可以考虑电刺激整体的持续时间、该输出模式的持续时间等而适当地设定。

另外,如图13(e)以及图14所示,作为第一电信号的第五脉冲串波(20hz)中包含正极性的信号和负极性的信号。同样地,如图13(b)以及图14所示,作为第二电信号的第二脉冲串波(4hz)中也包含正极性的信号和负极性的信号。

以下,对实施例3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作用效果进行详细叙述。

在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输出的电刺激通过交替地重复第一输出期间(2-1、3-1、4-1)和第二输出期间(2-2、3-2、4-2)而构成。受到该电刺激的肌肉首先在第一输出期间(2-1、3-1、4-1)内,通过基于作为第一电信号的第五脉冲串波(20hz)的不完全强缩或者完全强缩(本例中为不完全强缩)而产生肌肉的持续收缩,能够实现对肌肉的有效的训练。由此,实现了肌肉的增强。与此相伴,在该肌肉中产生疲劳物质。然后,在第二输出期间(2-2、3-2、4-2)内,通过基于作为第二电信号的第二脉冲串波(4hz)的单收缩而促进肌肉内的血液循环,将在第一输出期间(2-1、3-1、4-1)内所产生的疲劳物质积极地从该肌肉排出。而且,在将疲劳物质充分排出之后,第一输出期间(2-1、3-1、4-1)再次到来,按顺序进行基于不完全强缩或者完全强缩的肌肉的增强、以及基于第二输出期间(2-2、3-2、4-2)内的单收缩所引起的对血液循环的促进的对疲劳物质的排出的促进。由此,即使连续地使用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疲劳物质也难以蓄积于肌肉中,因此能够高效地刺激肌肉。进一步,由于减轻了使用者的负担,因此,即使长时间使用,使用感受也很良好,能够促进使用者积极地持续使用。

在本例中,作为第一电信号的第五脉冲串波(20hz)具有15hz以上30hz以下的范围内的频率,作为第二电信号的第二脉冲串波(4hz)具有不足15hz的范围内的频率。由此,在第一输出期间(2-1、3-1、4-1)内,能够利用作为第一电信号的第五脉冲串波(20hz)而使肌肉产生不完全强缩,在第二输出期间(2-2、3-2、4-2)内,能够利用作为第二电信号的第二脉冲串波(4hz)而使肌肉稳定地产生单收缩。其结果是,在第一输出期间(2-1、3-1、4-1)内,不会使肌肉过度收缩,能够使肌肉适度地收缩。由此,能够抑制在肌肉中急剧地产生疲劳物质,能够更高效地刺激肌肉。在第一输出期间(2-1、3-1、4-1)内所产生的疲劳物质在第二输出期间(2-2、3-2、4-2)内从肌肉排出,即使连续使用也能防止疲劳物质的蓄积。

此外,在本例中,采用使肌肉产生不完全强缩的第五脉冲串波(20hz)作为第一电信号,但也可以取而代之地采用同样使肌肉产生不完全强缩的第四脉冲串波(16hz)。在该情况下也能实现与本例同等的作用效果。

此外,在第一输出期间(2-1、3-1、4-1)内,采用使肌肉产生不完全强缩的电信号作为第一电信号,但在第一输出期间(2-1、3-1、4-1)内也可以采用使肌肉产生完全强缩的电信号作为第一电信号。在该情况下,除了因第一电信号是产生不完全强缩的电信号所引起的作用效果以外,能实现与本例同等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本例中,作为第一电信号的第五脉冲串波(20hz)以及作为第二电信号的第二脉冲串波(4hz)中分别包含正极性的信号和负极性的信号。由此,容易消除电刺激中的电荷的失衡,因此能够进一步减轻使用者的疼痛。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使用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时的身体感受。

另外,在本例中,第一输出期间(2-1、3-1、4-1)的持续时间比第二输出期间(2-2、3-2、4-2)的持续时间长。由此,在输出的电刺激中,充分确保了第一输出期间(2-1、3-1、4-1),进一步提高肌肉的增强效果。

另外,在本例中,作为第一电信号的第五脉冲串波(20hz)以及作为第二电信号的第二脉冲串波(4hz)中的至少一方(在本例中为双方)通过反复输出脉冲串波(基本波形b1~b5)而构成。而且,在本例中,脉冲串波(基本波形b1~b5)具有作为分断为多个的电信号的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该脉冲串波(基本波形b1~b5)在肌肉中被识别为一个电信号。而且,与未分割的连续的电信号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分割后的每个电信号p1~p5的持续时间(脉冲幅度),因此能够减轻使用者的皮肤的疼痛。因此,能够提高使用者的身体感受。

而且,利用输出停止时间n1~n5将脉冲组输出期间p的电信号分割为多个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由此缩短脉冲组输出期间p中的连续通电时间(即,脉冲幅度)。而且,如上所述,在同一脉冲组输出期间p中,正极性和负极性的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交替地到来,能够消除电荷的失衡,并且与该脉冲组输出期间p中的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的相位相反的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接着到来。其结果是,在各电极311~323中,电荷偏向正或负的一方的状态下的连续通电时间极度缩短。

而且,在各电极311~323中,当电荷失衡的状态下,作为电极311~323的形成材料的银浆中所含有的银因空气中的亚硫酸气体等的硫磺成分而硫化发黑,从而容易变色。但是,在本例中,如上所述,正极性和负极性的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交替地到来而按顺序消除了电荷的失衡,并且电荷偏向正或者负的一方的状态下的连续通电时间极短,因此能够抑制上述硫化反应。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电极311~323发黑而变色。除此之外,有时因上述银浆中含有的银的氧化、氯化也会发黑而变色,但对此也同样能够抑制。

如上,根据本实施例3,能够提供如下肌肉电刺激装置1,除了能实现与实施例1同等的作用效果以外,该肌肉电刺激装置1还能够高效地刺激肌肉,并且,即使长时间使用,使用感受也很良好,能够促进使用者积极地持续使用。

作为参考例1,图15、图16中示出了具备两个电极的肌肉电刺激装置900。在参考例1中,作为电极,其结构与实施例1~实施例3的电极311、321相同,但具备两个大一圈的电极311、321。此外,在参考例1中,对与实施例1~实施例3同等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且省略其说明。

在参考例1中,除了因具备多于两个的电极而产生的作用效果以外,也能实现与实施例3同等的作用效果。而且,根据参考例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900,与电极为六个的情况(参照图2)相比,电极311、321的个数较少,因此,能够增大每一个电极的消耗电力,因此将各电极311、321增大了一圈。由此,能够由一个电极施加电刺激的范围扩大,容易对臂部、大腿部等较大部位的肌肉进行刺激。

(实施例4)

对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肌肉电刺激装置进行说明。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肌肉电刺激装置无需外部电源,操作部以及一对电极与主体部设置为一体,不具备将二者连接的软线等。因此,在将一对电极粘贴于人体而将该肌肉电刺激装置安装于人体的状态下,容易从其上方穿着衣服,例如在外出时等也容易使用。

然而,当在将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粘贴于人体的状态下穿着衣服时,有时会从穿着的衣服透视看到该肌肉电刺激装置。特别是当白色等明亮颜色的区域在肌肉电刺激装置的外表面较多时,更容易从穿着的衣服透视看到该肌肉电刺激装置。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在外出场所等介意他人目光的场所,难以使用该肌肉电刺激装置。

另外,当白色等明亮颜色的区域在肌肉电刺激装置的外表面较多时,与黑色等暗色的区域较多的情况相比,将光反射而难以吸收光,因此,即使该肌肉电刺激装置受到光的照射也较难变热。由此,在以提高肌肉中的老化废弃物的排出效果为目的而将肌肉加热以实现对血液循环的促进这方面存有改善的余地。

在实施例4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还鉴于上述这样的问题而以如下方式构成。此外,对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将其说明及其使用方式的说明省略。另外,当在本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附图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相同时,代替使用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

与图1~图4、图6所示的实施例1的情况相同,实施例4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具备主体部10、电源部20、电极部30、控制部40、操作部50。电源部20收纳于主体部10。

电极部30由电源部20供给电力。控制部40控制向电极部30的电力的供给。操作部50构成为能够对控制部40的控制方式进行变更。而且,如图5所示,肌肉电刺激装置1构成为:使电极部30与人体2抵接而对人体2施加电刺激。

电极部30与图2、图3所示的实施例1的情况相同,电极部30与主体部10形成为一体。

而且,构成为:当使得电极部30与人体2抵接时(参照图5),与人体2对置的那侧的相反侧的外表面12a、121a的70%以上的区域呈暗色。

如图4所示,外壳形成体12具有供后述的基材33设置的那侧的面12b、及其相反侧的外表面12a。外壳形成体12由弹性体构成,在本例中由黑色的硅胶制成。而且,电极支承部121以将基材33的正面33b覆盖的方式从外壳形成体12伸出。如图1所示,在电极支承部121的外表面12a、121a形成有着色区域122,该着色区域122形成为大致沿着各电极311~313、321~323的外缘的线状。在本例中,着色区域122着色为橙色。另外,虽未图示,但在外表面12a、121a还存在对商品名称、品牌名称、其他文字及记号等进行着色显示的区域(其他着色区域)。在外表面12a、121a中,未对着色区域122以及其他着色区域以外的区域实施着色,外壳形成体12以及电极支承部121的形成材料露出。而且,外表面12a、121a中的着色区域122和其他着色区域合计占据的比例不足30%。即,外表面12a、121a中的70%以上的区域以外壳形成体12以及电极支承部121的形成材料的弹性体未被着色的状态露出而呈暗色(本例中为黑色)。

此外,着色区域122是呈现出与着色区域122以外的区域不同的颜色的区域,通过在该区域以规定颜色的墨水等进行涂敷、印刷等而能够形成。另外,可以取而代之地利用呈现出与着色区域122以外的区域不同的颜色的部件而形成着色区域122,由此不实施上述涂敷、印刷等地形成着色区域122。

本例中的暗色是指在日本工业标准所规定的孟塞尔表色系统(jisz8721:1993)中的明度为5.0以下的颜色。而且,占据外表面12a、121a的70%以上的上述暗色的区域的孟塞尔表色系统中的明度为5.0以下,优选为4.0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下。另外,占据外表面12a、121a的70%以上的上述暗色的区域的孟塞尔表色系统中的彩度例如为3.0以下,优选为2.0以下。此外,占据外表面12a、121a的70%以上的上述暗色的区域的孟塞尔表色系统的色相并未特别限定,可以是任意值。可以利用色彩计并基于上述日本工业标准而对上述暗色区域的孟塞尔表色系统的明度、彩度以及色相进行测定。

在本例中,如图17(a)所示,在外表面12a、121a中,孟塞尔表色系统中的着色区域122的明度为6.5~7.0,彩度为12~13.5(参照示出了色相5yr中的明度和彩度的关系的图17(b))。另一方面,除了着色区域122以及其他文字区域以外的区域的明度为1.0~2.0,彩度为0。此外,图17(a)以及图17(b)实际上为彩图,但制作附图时不能由彩图来表示,因此通过灰度图来表示。

此外,上述暗色区域的测色并不局限于孟塞尔表色系统,例如可以利用cie1976l*a*b(jisz8781-4:2013)、l*c*h表色系统、亨特lab表色系统、xyz(yxy)表色系统等其他表色系统来进行。而且,这些表色系统均可以相互转换。因此,即使在利用上述其他表色系统对上述暗色区域进行测色的情况下,也可以变换为孟塞尔表色系统而表现明度、彩度以及色相。

以下,对实施例4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作用效果进行详细叙述。

根据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电极部30与主体部10形成为一体,因此无需将二者连接的软线等,在使用时电极部30和主体部10一体地安装于人体。因此,容易在安装有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状态下从其上方穿着衣服。而且,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在安装于人体2的状态下能够从外部目视确认到的外表面12a、121a的70%以上的区域呈现出暗色。因此,与白色等明亮颜色的情况相比,难以反射光,因此抑制了从穿着的衣服而透视看到肌肉电刺激装置1。由此,即使在外出场所等介意他人目光的场所,也容易使用肌肉电刺激装置1。

另外,根据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外表面12a、121a的70%以上的区域为暗色,因此,与白色等明亮颜色的情况相比,容易吸收光,因此,肌肉电刺激装置1受到光的照射而比较容易变热。因此,肌肉电刺激装置1能在使用过程中直接受到光、或者受到从衣服透射的光而比较快地变热。由此,在肌肉未变热的状态下,利用肌肉电刺激装置1使得该肌肉变热,从而促进了该肌肉的血液循环。其结果是,能够积极地将因该肌肉的收缩而产生的老化废弃物从该肌肉排出。

另外,在本例中,电极部30构成为在从主体部10延伸设置的片状的基材33形成有:多个电极311~323;以及导线部311a~313a、321a~323a,它们经由控制部40而将电极311~323和电源部20电连接。而且,外表面12a、121a形成为包含:外壳形成体12,其形成主体部10的外壳;以及电极支承部121,其从上述外壳形成体12伸出,并且形成于基材33的供电极311~323设置的那侧的相反侧。由此,通过在从主体部10延伸设置的片状的基材33形成电极部30,能够以简易的结构而将主体部10和电极部30一体化,并且容易形成为薄型结构。因此,即使在安装于人体2的状态下从其上方穿着衣服,从该衣服的上方来看也不显眼,因此,即使在介意他人目光的场所也容易使用。另外,由于容易形成为薄型结构,因此便携性也很优异。

另外,在本例中,外壳形成体12以及电极支承部121由呈现暗色的弹性体构成。而且,构成为:使得作为外壳形成体12以及电极支承部121的形成材料的弹性体在外表面12a、121a露出,由此使得外表面12a、121a呈现暗色。由此,不用实施特殊的着色便能够使得外表面12a、121a呈现暗色,因此,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另外,在本例中,形成外壳形成体12以及电极支承部121的、呈现暗色的弹性体是呈现暗色的硅胶树脂。由导热率较低的硅胶树脂形成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外壳。因此,呈现暗色的外表面12a、121a受到光而容易使外壳形成体12以及电极支承部121变热,并且外壳形成体12以及电极支承部121由导热率较低的硅胶树脂形成,因此容易维持外壳形成体12以及电极支承部121变热的状态。由此,能够进一步促进该肌肉中的血液循环,能够更积极地将该肌肉中所产生的老化废弃物排出。

在本例中,上述呈暗色的区域(外表面12a、121a中的除了着色区域122以及其他着色区域以外的区域)在孟塞尔表色系统中的明度为5.0以下。由此,呈暗色的区域的光的吸收性升高,肌肉电刺激装置1容易变热,因此进一步促进了该肌肉中的血液循环。因此,能够进一步促进上述老化废弃物的排出作用。

另外,在本例中,上述呈暗色的区域在孟塞尔表色系统中的彩度为3.0以下。由此,由于抑制了上述呈暗色区域的光的反射,因此,当在将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安装于人体2的状态下从其上方穿着衣服时,能够进一步减少从穿着的衣服透视看到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情况。

而且,在本例中,上述呈暗色的区域呈黑色。由此,孟塞尔表色系统中的明度以及彩度的二者为十分低的值,实现了以下效果的兼顾:因上述肌肉电刺激装置1变热而进一步促进老化废弃物的排出作用、以及因上述光反射抑制而进一步减少从穿着的衣服透视看到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情况。

如上,根据实施例4,能够提供如下肌肉电刺激装置1,该肌肉电刺激装置1能够实现与实施例1同等的作用效果,并且在安装于衣服的下方的状态下难以从衣服透视看到该肌肉电刺激装置1,并能够促进肌肉中的血液循环。

(评价试验)

为了对使用本发明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且穿着有衣物的状态下的透视情况进行评价,进行了以下所示的评价试验。

在该评价试验中,作为试验对象,采用了图18(a)所示的测试图案1、图18(b)所示的测试图案2、图18(c)所示的测试图案3、图18(d)所示的测试图案4、图18(e)所示的测试图案5。测试图案1~5是一条边为3cm的正方形的纸片,如图18(a)~图18(e)所示,在其表面分别以规定的图案而显示出作为呈暗色区域以黑色而着色的黑色部181和作为其他着色区域以橙色而着色的着色区域182。具体而言,各测试图案1~5均在其表面在纵向及横向上分别划分成十个格子状。而且,各格子为黑色或者橙色,黑色部181和着色区域182分别形成为规定的形状。

在本试验例中,如图18(a)~(e)所示,在测试图案1~5的任一个中,在100%时,黑色部181都占据整个区域,不存在着色区域182。在各测试图案1~5的90%时,黑色部181占据90%,着色区域182占据10%。而且,在各测试图案1~5的80%、70%、60%、50%时,黑色部181分别占据80%、70%、60%、50%,着色区域182分别占据20%、30%、40%、50%。测试图案1~5中的黑色部181以及着色区域182分别以不同的方式而形成。此外,在测试图案3~5中,与测试图案1、2相比,形成为着色区域182更分散的状态。

关于评价试验的方法,在室内的荧光灯的照明下,用衬衫将置于手掌的测试图案1~5覆盖,通过目视的方式对是否能透视看到测试图案1~5进行了评价。试验的实施者(黄色人种的男性女性)设为五名。衬衫为纯白色的男士用衬衫,材质为棉以及聚酯。评价基准如下,通过衬衫并不介意测试图案1~5的透视的情况设为○,不太在意透视的情况设为△,介意透视的情况设为×。试验由实施者各自分别执行。将各实施者的评价结果表示在表6中。而且,在各实施者的评价中,根据黑色部181的比率而针对测试图案1~5进行合计计算,在表7中示出了○以及△的数量和它们相对于分母(25个)的比率、且示出了×的数量及其相对于分母(25个)的比率。

[表6]

(表6)

[表7]

(表7)

如表6、表7所示,在全体实施者中,在黑色部181的比例为100%的情况下,所有的测试图案1~5为○,表明不介意测试图案1~5的透视。进一步,在全体实施者中,在黑色部181的比例为90%的情况下,所有的测试图案1~5为○或者△,表明不介意测试图案1~5的透视、或者不太介意测试图案1~5的透视。在黑色部181的比例为80%的情况下,以所有的测试图案1~5的92%这样的较高比例,表明不介意测试图案1~5的透视、或者不太介意测试图案1~5的透视。另外,在黑色部181的比例为70%的情况下,以所有的测试图案1~5的56%这样的一半以上的较高比例,表明不介意测试图案1~5的透视、或者不太介意测试图案1~5的透视。

另一方面,在黑色部181的比例为60%的情况下,仅达到所有的测试图案1~5的20%这样的不足一半的较低比例,表明介意测试图案1~5的透视、或者不太介意测试图案1~5的透视。同样地,在黑色部181的比例为50%的情况下,仅达到所有的测试图案1~5的16%这样的不足一半的较低比例,表明介意测试图案1~5的透视、或者不太介意测试图案1~5的透视。

根据以上评价结果能够确认:在测试图案1~5中,在黑色部181的比例为70%以上的情况下,不介意测试图案1~5的透视、或者不太介意测试图案1~5的透视。因此,如图17所示,根据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外表面12a、121a的70%以上的区域为暗色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由于抑制了从穿着的衣服透视看到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情况,因此,表明即使在外出场所等介意他人目光的场所也容易使用。

(实施例5)

对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肌肉电刺激装置进行说明。

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利用电信号对肌肉施加刺激的肌肉电刺激装置而公开了如下肌肉电刺激装置,该肌肉电刺激装置构成为:具备内置有电源且具有操作部的主体部、以及从主体部延伸设置的一对电极,将一对电极粘贴于人体,由此使电脉冲在人体流动而对肌肉施加刺激。而且,在电极粘贴有具有粘着性以及导电性的凝胶状的垫,利用该垫的粘着性而将电极以及主体部粘贴于人体,并且利用该垫的导电性而能够使电极和人体通电。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肌肉电刺激装置中,若反复使用,则垫的粘着力降低而使得电极容易从人体剥离,二者间的通电状态变差、或者异物附着于垫而导致污垢变得显眼。因此,需要在适当的时期将垫更换为新垫。而且,在更换时,需要在将旧垫从各电极揭下之后将新垫粘贴于各电极。假设在未将新垫粘贴于适当的位置而使得电极露出的情况下,在使用时因电极与人体直接接触而流通过量的电流,从而使用者有可能会感到疼痛。因此,当将新垫粘贴于各电极时,使用者需要注意不使各电极露出、且将垫粘贴于适当的位置,因此,对于垫的安装操作耗费劳力。

在实施例5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还鉴于上述这样的问题而以如下方式构成。此外,对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将其说明及其使用方式的说明省略。另外,当在本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附图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相同时,代替使用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

与图1~图4、图6所示的实施例1的情况相同,实施例5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具备主体部10、电源部20、电极部30、控制部40、操作部50、垫35。电源部20收纳于主体部10。电极部30被从电源部20供给电力。控制部40控制向电极部30的电力的供给。操作部50构成为能够对控制部40的控制方式进行变更。垫35为凝胶状,具有导电性以及粘着性,并以能够更换的方式粘贴于电极部30。而且,肌肉电刺激装置1构成为隔着垫35而从电极部30对人体2(参照图5)施加电刺激。

另外,电极部30构成为在片状的基材33形成有电极311~323(参照图2)。如图19(a)所示,在基材33形成有:垫粘贴区域36,垫35以将电极312覆盖的方式粘贴于该垫粘贴区域36;以及外缘突出部37,其与垫粘贴区域36的外缘36a的至少一部分相邻,并且在垫35的厚度方向z上突出形成。而且,外缘突出部37的厚度方向z上的长度37a比垫35的厚度35a小。

此外,虽然在图19(a)中对电极312的垫粘贴区域36以及外缘突出部37进行了说明,但对于其他电极311、313~323也同样地形成有垫粘贴区域36以及外缘突出部37。

如图2、图19(a)所示,在基材33的背面33a形成有垫粘贴区域36、以及外缘突出部37。如图2所示,在各电极311~313、321~323各自形成有垫粘贴区域36,形成为在角部具有圆弧的的近似矩形,且形成为比各电极311~313、321~323大一圈的形状。各垫粘贴区域36的外形均为大致相同的形状。

如图2所示,外缘突出部37与垫粘贴区域36的外缘36a的至少一部分相邻,并且,如图19(a)所示,该外缘突出部37突出形成于垫的厚度方向z。在本例中,外缘突出部37形成为:与垫粘贴区域36的外缘36a中的、除了将电极311~313、321~323和导线部311a~313a、321a~323a的连接部覆盖的部分的外缘36b以外的外缘整体相邻。

而且,在本例中,如图19(a)所示,外缘突出部37从垫粘贴区域36的外缘形成至基材33的缘部33d。由此,垫粘贴区域36在基材33的背面33a形成为比外缘突出部37凹陷的形状。换言之,基材33的一部分在厚度方向z上凹陷而形成凹部360,凹部360的内底面构成上述垫粘贴区域36,基材33中的凹部360的外侧区域与凹部360的内侧周面(外缘36a)一起构成外缘突出部37。

如图19(b)、图19(c)所示,在垫粘贴区域36粘贴有垫35。垫35具有导电性以及粘着性并形成为凝胶状。在本例中,作为垫35,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テクノゲル(st-gel)(注册商标)”、型号为sr-ra240/100。垫35为片状,并且具有与垫粘贴区域36的形状大致相同、且在角部具有圆弧的的近似矩形形状。

而且,如图19(b)所示,使垫35的缘部沿着外缘突出部37的壁面、且载置于垫粘贴区域36,由此将垫35粘贴于垫粘贴区域36。由此,各垫35分别将各电极311~313、321~323覆盖。而且,由于垫35具有导电性,因此,在使用时,经由各垫35而能够实现各电极311~313、321~323和腹部3(参照图5)的通电。另外,由于垫35具有较高的粘着性,因此,经由垫35而将肌肉电刺激装置1安装于腹部3。

此外,在本例中,如图19(c)所示,在垫35与外缘突出部37之间不存在空隙(间隙),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垫35与外缘突出部37之间设置空隙。即,可以使得垫35的俯视外形比垫粘贴区域36的外缘36a的俯视形状略小,由此在垫35的侧面35b与外缘突出部37之间的至少一部分设置间隙。可以在当将垫35粘贴于垫粘贴区域36时不将各电极311~323露出的范围内适当地设定该空隙。

在设置有上述空隙的情况下,当对垫35进行更换时,容易将手指等插入于在垫粘贴区域36粘贴的垫35的端部与外缘突出部37之间,容易将该垫35揭下。另外,在使用时,因空隙而在肌肤表面与基材33的背面33a之间形成空间部,因此,通过提高通气性,能够抑制汗的产生且容易将产生的汗排出。

以下对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作用效果进行详细叙述。

根据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形成有外缘突出部37,该外缘突出部37与垫粘贴区域36的外缘相邻、且在垫35的厚度方向z上突出。由此,当将垫35粘贴于垫粘贴区域36时,一边使垫35的缘部沿着外缘突出部37一边将垫35载置粘贴于垫粘贴区域36,由此能够抑制垫35的错位。由此,即使使用者不为了防止电极部30(电极311~323)露出而付出特殊的注意,也能将垫35粘贴于适当的位置而防止电极部30(电极311~323)露出。其结果是,减轻了垫35的安装操作的劳力。另外,即使在万一垫的粘着力在使用过程中减弱的情况下,也能防止垫错位而防止电极部30(电极311~323)露出。

另外,在万一垫35错位、或者使用比垫粘贴区域36小的垫的情况下,电极部30(电极311~323)有可能露出。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使用时,人体2(裸肌)和与垫粘贴区域36的外缘相邻、且突出形成的外缘突出部37接触而难以与在垫粘贴区域36内露出的电极部30(电极311~323)抵接。因此,即使在万一电极部30(电极311~323)露出的情况下,也能防止人体2(裸肌)和电极311~323直接通电。另外,粘贴于垫粘贴区域36内的垫35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由外缘突出部37覆盖,因此,能够防止垃圾、尘埃附着于垫35的侧面的该至少一部分。

另外,在本例中,基材33从主体部10延伸设置,并且,在基材33形成有经由控制部40而将多个电极311~323和电源部20电连接的多个导线部311a~323a。由此,主体部10和电极部30形成为一体,并且不需要将电极部30和电源部20连接的软线等。其结果是,提高了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使用便利性。另外,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为片状的基材33从主体部10延伸设置的结构,因此容易形成为薄型结构。由此,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便携性优异,并且即使在使用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状态下从其上方穿着衣服也难以变得显眼。因此,在外出时也容易使用肌肉电刺激装置1。

另外,在本例中,外缘突出部37形成为与垫粘贴区域36的外缘36a中的、除了将电极部30和导线部311a~323a的连接部覆盖的部分的外缘36b以外的外缘整体相邻。由此,当将垫35粘贴于垫粘贴区域36时,能够使垫35的缘部的大致整体沿着外缘突出部37地粘贴,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垫35的错位。因此,即使未对垫35的错位付出特殊的注意,也能够可靠地防止电极311~323的露出,进一步减轻了粘贴垫35时的劳力。

此外,外缘突出部37可以形成为与垫粘贴区域36的外缘36a中的、除了外缘36b以外的外缘整体相邻,并且可以以与外缘36b相邻的方式设置将导线部311a~313a、321a~323a覆盖的覆盖部件。该覆盖部件例如可以由与基材33相同的材料构成。而且,可以利用该覆盖部件和外缘突出部37以与垫粘贴区域36的外缘36a整体相邻的方式将其包围。

另外,在本例中,在基材33的一部分形成有在厚度方向z上凹陷的凹部360,凹部360的内底面构成垫粘贴区域36,基材33中的凹部360的外侧区域与凹部360的内侧周面(外缘36a)一起构成外缘突出部37。由此,仅通过在基材33形成凹部360便能够形成垫粘贴区域36和外缘突出部37的双方,二者的形成变得容易,因此,提高了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制造操作性。

此外,在本例中,如上所述,凹部360使得基材33的一部分凹陷而形成外缘突出部37。可以取而代之地以与电极311~323大致共面的方式形成基材33的背面33a,并且可以以与垫粘贴区域36的外缘36a的至少一部分相邻的方式在基材33的背面33a设置作为与基材33不同的部件的外缘突出部37。

如上,根据实施例5,能够提供一种肌肉电刺激装置1,该肌肉电刺激装置1能够实现与实施例1的作用效果同等的作用效果,并且能减轻粘贴垫35时的劳力。

此外,在本例中,如图19(a)所示,外缘突出部37从垫粘贴区域36的外缘形成至基材33的缘部33d,垫粘贴区域36形成为相比外缘突出部37而凹陷的凹状,但也可以取而代之地形成为接下来的变形例2那样。在变形例2中,如图20、图21所示,外缘突出部37与实施例5的情况下的外缘突出部37(参照图19(a))相比,外缘突出部37的宽度减小,如图21所示,形成为与垫粘贴区域36的外缘36a相邻的肋状。由此,在使用时,外缘突出部37和肌肤的接触面积减小,因此,提高了肌肤表面与基材33的背面33a之间的通气性,并且,即使在产生了汗的情况下,也容易将该汗从肌肤表面与基材33的背面33a之间排出。此外,在该变形例2中,也能够实现与实施例5的情况同等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变形例2中,外缘突出部37设置为与垫粘贴区域36的外缘36a中的、除了将电极311~313、321~323和导线部311a~313a、321a~323a的连接部覆盖的部分的外缘36b以外的外缘整体相邻,但也可以取而代之地例如图22所示的变形例3那样,以与电极322的垫粘贴区域36的外缘36a中的、垫粘贴区域36的外侧(左方向x2)的两个角部的外缘36c相邻的方式突出形成外缘突出部370。

此外,在变形例3中,如图22所示,对第二电极组32的电极322的垫粘贴区域36以及外缘突出部370进行了说明,但是,关于第二电极组32的其他电极321、323,虽未进行图示,但与电极322的情况相同地形成有垫粘贴区域36以及外缘突出部370。另外,对于第一电极组31的电极311~313的垫粘贴区域36以及外缘突出部370虽未进行图示,但以中心线10a为对称轴而分别形成为与第二电极组32的垫粘贴区域36以及外缘突出部370线对称。

在该情况下,供外缘突出部370形成的区域减小,因此,在使用时能够减小与肌肤表面的接触面积,能够进一步提高通气性。另外,外缘突出部370难以与肌肤接触,因此,在使用之后,难以残留外缘突出部370与肌肤抵接的痕迹。另外,各电极基部331~333、341~343的缘部较薄,但通过形成外缘突出部370,使得垫粘贴部36的缘部变厚而提高了刚性。由此,当从粘贴于人体的状态将该肌肉电刺激装置1拆下时,容易将垫粘贴部36的缘部抬起,从而容易将该肌肉电刺激装置1拆下。而且,在该变形例3中,除了在实施例5中以与除了将连接部覆盖的部分的外缘36b以外的外缘整体相邻的方式设置外缘突出部37而产生的作用效果以外,能够实现与实施例5的情况同等的作用效果。

(实施例6)

对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肌肉电刺激装置进行说明。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肌肉电刺激装置中,构成为:具备内置有电源且具有操作部的主体部、以及从主体部延伸设置且形成于基材的一对电极,使电脉冲从电极在人体内流动而对肌肉施加刺激。而且,利用主体部所处的片状的基材将一对电极形成为一体。在形成于基材的电极粘贴有具有粘着性以及导电性的凝胶状的垫,利用该垫的粘着性而将电极以及主体部粘贴于人体,并且利用该垫的导电性而能够使电极和人体通电。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肌肉电刺激装置中,若因反复使用而使得垫的粘着力下降,则电极有可能在使用过程中逐渐从肌肤表面剥离。而且,随着电极逐渐剥离,该电极和肌肤表面的隔着垫的抵接部分逐渐减小,该抵接部分的每单位面积的电流量逐渐增大。因此,若电极的剥离程度增大而该抵接部分的面积减小,则该抵接部分的每单位面积的电流量变得过大,使用者有可能感到疼痛。

在实施例6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还鉴于上述这样的问题而以如下方式构成。此外,对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将其说明省略。另外,当在本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附图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相同时,代替使用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

与实施例1中图1、图2所示的结构相同,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分别具备多个在基材33形成的电极311~313、321~323、以及多个具有导电性以及粘着性的凝胶状的垫35。而且,肌肉电刺激装置1构成为:隔着垫35而从电极311~313、321~323对人体2(参照图5)施加电刺激。

而且,在基材33形成有垫粘贴部361~363、371~373,垫35以将电极311~313、321~323覆盖的方式粘贴于上述垫粘贴部361~363、371~373。

多个电极311~313、321~323中包含具有将电极311~313、321~323覆盖的垫35的面积的10%~65%的面积的电极311~313、321~323。

此外,可以将垫35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置于垫粘贴部361~363、371~373。例如,在垫35的粘着力降低的情况下、垫35的污垢变得显眼的情况下,可以将垫35从垫粘贴部361~363、371~373拆下,在对该垫35进行清洁之后再次安装于垫粘贴部361~363、371~373,或者可以将垫35从垫粘贴部361~363、371~373拆下并将新的垫35安装于该垫粘贴部361~363、371~373。另外,肌肉电刺激装置1可以构成为:在流通过程中,在该垫粘贴部361~363、371~373不设置垫35,使用者在使用时或者使用之前将垫35安装于垫粘贴部361~363、371~373。另一方面,可以构成为:将垫35固接于垫粘贴部361~363、371~373而无法将该垫35拆下、或者不设想对其进行更换。因此,该肌肉电刺激装置1只要构成为至少在其使用状态下将垫35粘贴于垫粘贴部361~363、371~373即可。

如图23所示,在本例中,与主体部10接合的片状的基材33向外侧伸出而形成各电极基部331~333、341~343。而且,电极基部331~333分别以从中心线10a离开的方式在朝向右方x1的伸出方向331x~333x上伸出。此外,伸出方向331x、332x略微朝向y方向的上方,伸出方向333x略微朝向y方向的下方。另外,电极基部341~343分别以从中心线10a离开的方式在朝向左方x2的伸出方向341x~343x上伸出。此外,伸出方向341x、342x略微朝向y方向的上方,伸出方向343x略微朝向y方向的下方。各电极基部331~333、341~343的伸出方向331x~333x、341x~343x并不限定于此,可以考虑电极311~323的配置等而适当地决定。

如图23、图24所示,各垫35的外形比各电极311~313、321~323的外形大,各垫35的面积比各电极311~313、321~323的面积大。而且,各垫35粘贴于垫粘贴部361~363、371~373。垫粘贴部361~363、371~373是包含供垫35粘贴的区域的部分,在本例中,使电极基部331~333、341~343的外形比垫35的外形大一圈,由此将该电极基部331~333、341~343的背面33a的整个区域作为垫粘贴部361~363、371~373。

如图23所示,在垫粘贴部361~363、371~373中,电极311~313、321~323位于接近垫粘贴部361~363、371~373的一个端部(在本例中为端部361a~363a、371a~373a)的那侧。而且,端部361a是在垫粘贴部361中如图23所示那样从正面观察基材33时距基材33的中心33c最远的端部。同样,各端部362a、363a、371a~373a也分别是在垫粘贴部362、363、371~373中从正面观察基材33时距基材33的中心33c最远的端部。

各垫35粘贴于垫粘贴部361~363、371~373而分别将各电极311~313、321~323的整个区域覆盖。如图24所示,垫35包含将电极312的整个区域覆盖的电极覆盖部350、以及未将电极312覆盖的电极未覆盖部353。电极未覆盖部353具有从电极覆盖部350的外缘351中的、电极基部332的伸出方向332x的相反侧的外缘351a大幅地伸出的垫伸出部352。

而且,如图24所示,在电极未覆盖部353中,垫伸出部352的伸出量(外缘351a与垫伸出部352的伸出方向332x的相反侧的外缘352a之间的最短距离)w1,充分大于垫35的电极未覆盖部353中的、从电极覆盖部350的外缘351中的电极基部332的伸出方向332x侧的外缘351b的伸出量w2、从与电极基部332的伸出方向332x以及厚度方向z(参照图25)正交的方向332y的外缘351c、351d的伸出量w3、w4。由此,垫伸出部352在电极基部332的伸出方向332x的相反侧大幅地伸出。此外,在将电极311、313、321~323覆盖的垫35中,也包含同样地形成的电极覆盖部350、以及具有垫伸出部352的电极未覆盖部353。

在本例中,各垫35具有比各银浆印刷部311b~323b的外形略大的外形,并以将各银浆印刷部311b~323b的整个区域覆盖的方式粘贴。而且,在本例中,如图24所示,垫伸出部352的伸出量w1与电极312的伸出方向332x的长度w0大致相同。因此,垫伸出部352的面积比电极312的面积大。此外,在其他电极311、313、321~323中也一样。

接下来,如图25(a)、图25(b)所示,在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对使用过程中第二右侧电极312从肌肤表面6开始剥离的情况进行说明。首先,如图25(a)所示,在通常状态下,垫35的整个区域与肌肤表面6密接,第二右侧电极312的整个区域隔着该垫35而与肌肤表面6抵接。因此,第二右侧电极312和肌肤表面6的隔着垫35的抵接部分g与电极覆盖部350的整个区域一致。

这里,腹部3的肌肤表面6的曲率在从肚脐3a(参照图5)朝向肋腹3b的方向上逐渐增大。而且,在本例中,如图25(a)、图25(b)所示,从肚脐3a朝向肋腹3b的方向与电极基部332的伸出方向332x大致一致,肌肤表面6随着沿伸出方向332x前进而曲率逐渐增大。

而且,在因反复使用等而使得垫35的粘着力降低的情况下,如图25(b)所示,存在第二右侧电极312从肌肤表面6开始剥离的情况。若详细说明,在基材33的电极基部332的外缘332b、即电极基部332的伸出方向332x的前端,垫35从肌肤表面6脱离,第二右侧电极312从肌肤表面6开始剥离。而且,第二右侧电极312的该剥离向电极基部332的伸出方向332x的相反方向发展。而且,随着该剥离的发展,第二右侧电极312和肌肤表面6的隔着垫35的抵接部分g逐渐减小。而且,在图25(b)所示的状态下,抵接部分g变得极小。然而,在垫35中,电极覆盖部350不过在极小的抵接部分g经由电极覆盖部350而与肌肤表面6接触,但垫伸出部352与肌肤表面6接触。因此,来自第二右侧电极312的电流经由极小的抵接部分g处的电极覆盖部350、以及垫伸出部352而在肌肤表面6流动。由此,即使在这样的状态下,从第二右侧电极312在肌肤表面6流动的电流也不会过度集中,使用者难以感到疼痛。此外,在其他各电极311、313、321~323中也一样。

以下对实施例6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作用效果进行详细叙述。

在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具备电极311~323,该电极311~323具有垫35的面积的10%~65%的面积。在这样的电极311~323中,由于面积比垫35的面积小,因此,在粘贴于垫粘贴部361~373的垫35形成有将电极311~323覆盖的电极覆盖部350、以及未将电极覆盖的电极未覆盖部353。电极覆盖部350与电极311~323和肌肤表面6的双方接触,因此,电流从电极311~323在与电极覆盖部350接触的肌肤表面6积极地流动。另一方面,电极未覆盖部353设置于基材33中未形成电极311~323的区域,因此,电流并不积极地流动。

而且,在因垫35的粘着力下降而使得电极覆盖部350开始脱离的情况下,隔着电极覆盖部350的电极311~323和肌肤表面6的抵接部分逐渐减小,但电极未覆盖部353维持为与肌肤表面6抵接的状态。因此,即使上述抵接部分减小,经由电极未覆盖部353也确保了肌肤表面6的通电面积,因此,能够防止肌肤表面6的每单位面积的电流量变得过大而缓和电力的集中,从而能够抑制使用者感到疼痛的情况。

另外,垫35的面积充分大于电极311~323的面积,因此,即使在粘贴垫35时略微产生错位,也能够利用该垫35而可靠地将电极311~323覆盖。由此,能够提高组装操作性,并且能够防止电极311~323从垫35露出而直接与肌肤表面抵接。另外,由于防止了电极311~323从垫35露出,因此,在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使用后等,当将肌肉电刺激装置1从人体2拆下时,能够防止手与电极311~323直接抵接。

另外,在本例中,垫粘贴部361~373具有作为对垫35的粘贴位置进行显示的粘贴位置显示部的银浆印刷部311b~323b。由此,更容易将垫35粘贴于适当的位置,提高了组装操作性。

另外,在本例中,电极311~323位于接近垫粘贴部361~373中的一个端部361a~373a的那侧。由此,即使在垫35从电极311~323所处的那侧的端部362a以外的某处位置剥离的情况下,由于维持为垫35中的将电极311~323覆盖的电极覆盖部350与肌肤表面6抵接的状态,因此,也能够使其更加难以产生电力的集中,容易抑制使用者感到疼痛的情况。

另外,在本例中,一个端部361a~373a在垫粘贴部361~373中从正面观察基材33时形成为距基材33的中心33c最远的端部361a~373a。由此,由于多个电极311~323位于各垫粘贴部361~373中的接近距基材33的中心33c最远的端部361a~373a的那侧,因此,容易增大电极311~323间的距离。因此,从各电极311~323输出的电刺激容易到达人体2的更靠内侧的肌肉、即位于人体2的距肌肤表面6较深的位置的肌肉。其结果是,能够高效地刺激这样的肌肉。

此外,在本例中,如上所述,电极311~323位于垫粘贴部361~373中的接近端部361a~373a的那侧,但也可以取而代之地使其位于垫粘贴部361~373中的接近基材33的中心33c的那侧。在该情况下,在因垫35的粘着力降低而使得垫35开始剥离的情况下,电极未覆盖部353容易在电极覆盖部350脱离之前脱离。而且,在电极未覆盖部353开始脱离的情况下,电极覆盖部350维持为与肌肤表面6抵接的状态,因此难以产生电力的集中。因此,使用者容易在感到疼痛之前就注意到垫35(电极未覆盖部353)的剥离。其结果是,促使在感到疼痛之前重新粘贴垫35。

另外,在本例中,多个电极311~323中包含:位于由作为从基材33的中心33c通过的假想中心线的中心线10a分割为两部分的其中一方的电极(电极311~313)、以及位于另一方的电极(电极321~323)。由此,电极311~313和电极321~323配置为隔着假想中心线(中心线10a)而分离,因此,从各电极311~323输出的电刺激更容易从肌肤表面6到达人体2的位于较深位置的肌肉。其结果是,能够更高效地刺激这样的肌肉。

另外,在本例中,基材33具有多个电极基部331~333、341~343。由此,在多个电极基部331~333、341~343分别形成的多个电极311~323与主体部10形成为一体,因此,在使用时,能够一并粘贴多个电极311~323。因此,减轻了粘贴多个电极311~323时的劳力,提高了使用便利性。另外,垫35容易从电极基部331~343的端部332b向电极基部331~343的伸出方向331x~343x的相反方向剥离。因此,若垫35从电极基部331~343的端部332b朝向电极基部331~343的伸出方向331x~343x的相反方向而从肌肤表面6逐渐剥离,则垫35中的隔着将电极311~323覆盖的电极覆盖部350而接触的电极311~323和肌肤表面6的抵接部分g逐渐减小,但垫35中的从电极覆盖部350向电极基部331~343的伸出方向331x~343x的相反方向伸出的垫伸出部352维持为与肌肤表面6抵接的状态。因此,即使上述抵接部分g减小,也能经由垫伸出部352而确保肌肤表面6的通电面积,因此,能够防止肌肤表面6的每单位面积的电流量变得过大,从而能够抑制使用者感到疼痛的情况。

此外,在基材33中,可以基于电极311~323的配置等而适当地决定电极基部361~373伸出的方向(伸出方向331x~343x)。例如,可以设为从作为从基材33的中心33c通过且与基材33的主面33b平行的假想中心线的中心线10a分离的方向,进一步,可以在基材33中设置在从中心线10a分离的方向上伸出的中转部、并设为从该中转部朝向任意位置的方向。

另外,在本例中,主体部10位于基材33的中心33c。由此,能够紧凑地形成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能够缩短主体部10与各电极311~323之间的路径,因此,能够使电流高效地在各电极311~323中流动。

另外,在本例中,对银浆印刷部311b~323b的一部分实施硅涂层,使得电极311~323小于银浆印刷部311b~323b。由此,与未实施上述硅涂层而将银浆印刷部311b~323b的整个区域设为该电极311~323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各电极311~323的面积。其结果是,能够降低装置整体的消耗电力。而且,垫35具备垫伸出部352,从而能确保垫的大小。另外,能够抑制向各电极311~323供给的电流量的降低,因此,即使如本例这样采用硬币式电池作为电池21,也能够设为具备六个电极311~323。

另外,银浆印刷部311b~323b的实施有硅涂层的部分不作为电极而发挥作用,但成为粘贴垫35时的引导。即,银浆印刷部311b~323b形成用于显示对垫35进行粘贴的位置的粘贴位置显示部。若以将作为粘贴位置显示部的银浆印刷部311b~323b的整体覆盖的方式粘贴垫35,则垫35能够将电极311~323的整个区域覆盖,并且能够充分确保垫伸出部352的面积。

如上,根据实施例6,能够提供如下肌肉电刺激装置1,该肌肉电刺激装置1能够实现与实施例1的作用效果同等的作用效果,并且当垫35在使用过程中剥离时,能够抑制使用者感到疼痛的情况。

此外,在本例中,设为对银浆印刷部311b~323b的一部分实施硅涂层,但也可以取而代之地如图26所示的变形例4那样预先将银浆印刷部311b~323b的形状形成为与各电极311~323同等的形状,并将银浆印刷部311b~323b的大致整个区域作为各电极311~323。在该情况下,未对银浆印刷部311b~323b实施硅涂层,但与实施例1的情况相同地对导线部实施了硅涂层,从而无法与外部导通。在该情况下,除了在实施例6中将银浆印刷部311b~323b作为粘贴垫35时的引导而发挥的功能以外,能够实现与实施例6同等的作用效果。

此外,在实施例6中,具备六个电极311~313、321~323,但并不局限于此,可以设为八个。例如,在变形例5中,如图27所示,作为电极,在电极311~313、321~323的基础上,还具有第四右侧电极317以及第四左侧电极328,从而共计具有八个电极。此外,在变形例5中,对与实施例1~6同等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变形例5中,第四右侧电极317位于第二右侧电极312与第三右侧电极313之间,第四左侧电极328位于第二左侧电极322与第三左侧电极323之间。在第四右侧电极317以及第四左侧电极328中也与其他电极311~323同样地设置有垫35并且形成有垫伸出部352。

在变形例5中也能实现与实施例6的情况同等的作用效果。而且,由于具备垫伸出部352,能够在确保垫35的大小的同时,抑制向各电极311~313、317、321~323、318供给的电流量的降低,因此,可以如变形例5那样具备八个电极。

在本例中,六个电极311~313、321~323均具有垫35的面积的10%~65%的范围内的面积,但也可以取而代之地使得肌肉电刺激装置所具备的多个电极中的、一部分电极具有大于垫35的面积的65%的面积。例如,可以形成为以下所示的参考例2那样。即,在参考例2中,如图28所示,具备三个电极314、315、324。在参考例2中,对与实施例1~6同等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参考例2中,如图28所示,从正面观察,基材33形成为近似y状。而且,在基材33的中心33c形成有主体部10。另外,在基材33的朝y方向上侧分为两股而伸出的一对电极基部334、335,分别设置有电极314、315,在基材33的朝y方向下侧伸出的电极基部344设置有电极324。

电极314、315具有与实施例6中的电极314、315同等的形状。但是,电极314的导线部314a和电极315的导线部315a,经由与二者同样地通过印刷含有银浆的墨水、且实施有涂层而形成的连结部310而连结。而且,连结部310与控制部40的输出端子(未图示)连接。

另一方面,电极324包含在基材33的背面33a形成的银浆印刷部324b。对于银浆印刷部324b并未实施涂层,银浆印刷部324b的大致整个区域成为电极324。银浆印刷部324b比形成电极314、315的银浆印刷部314b、315b小。因此,电极314、315和电极324形成为大致相同的面积。电极324经由通过印刷含有银浆的墨水、且实施有涂层而形成的导线部324a而与控制部40的输出端子中的与上述连结部310所连接的输出端子的极性相反的极性的输出端子(未图示)连接。

如图28所示,在基材33的朝y方向上侧伸出的一对电极基部334、335分别形成有垫粘贴部364、365,在朝y方向下侧伸出的电极基部344形成有垫粘贴部374。而且,垫35以将电极314、315、324覆盖的方式分别粘贴于粘贴部364、365、374。粘贴于电极324的垫35形成为与作为垫粘贴位置显示部的银浆印刷部324b的大小匹配的形状,并小于将电极314、315覆盖的垫35。而且,电极324的面积为将电极324覆盖的垫35的面积的85%。此外,与实施例6的情况相同,电极314、315的面积为将二者分别覆盖的垫35的面积的45%。

在本参考例2中,肌肉电刺激装置1所具备的多个电极314、315、324中的、一部分电极(电极324)具有大于将该电极324覆盖的垫的面积的65%的面积。但是,与实施例6相同,电极314、315的面积处于将该电极314、315覆盖的垫的面积的10%~65%的范围内。因此,在参考例2的电极314、315中,除了实施例6的具备四个以上的电极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以外,能够实现与实施例6的情况同等的作用效果。

(实施例7)

对本发明的实施例7的肌肉电刺激装置进行说明。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肌肉电刺激装置中,不过具备一对电极而已,难以对多块肌肉高效地施加电刺激。因此,考虑增加电极的数量,但若简单地增加电极的数量,则电极与控制部的通电距离容易产生偏差。而且,因这样的通电距离的偏差而使得将电极和控制部电连接的导线部的电阻根据每个电极而产生偏差,从而从各电极输出的电刺激容易产生偏差。其结果是,难以均衡地对肌肉施加电刺激。另一方面,为了抑制通电距离的偏差,若简单地将各导线部设为同等的长度,则电极的配置自由度会大幅降低,难以将电极配置于适合于对肌肉施加电刺激的位置。

在实施例7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还鉴于上述这样的问题而以如下方式构成。此外,对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将其说明及其使用方式的说明省略。另外,当在本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附图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相同时,代替使用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

如图29所示,实施例7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具备主体部10、电源部20(参照图4)、电极部30、控制部40、导线部38、39。电源部20以及控制部40收纳于主体部10。电极部30具有由电源部20供给电力的三个以上的电极311~323。控制部40控制向电极部30的电力的供给。导线部38、39将电极部30和控制部40电连接。而且,肌肉电刺激装置1构成为从电极部30对人体2(参照图5)施加电刺激。

如图29、图30所示,控制部40具有被外加同一极性的电压的多个端子451、452(461、462)。

导线部38(39)具有:端子连接部383(393),其将多个端子451、452(461、462)彼此连接;以及电极连接部385~387(395~397),其将端子连接部383(393)和电极311~313(321~323)连接。

如图31所示,从各电极311~313(321~323)至端子451、452(461、462)的最短路径l1~l3(l4~l6)的长度,与各最短路径l1~l3(l4~l6)的平均长度之差不足平均长度的20%。

在本例中,将“从各电极311~313(321~323)至端子451、452(461、462)的最短路径l1~l3(l4~l6)”规定如下。首先,在导线部38(39)中,提取出从一个电极311~313(321~323)与一个端子451、452(461、462)电连接的路径。然后,描画出将提取出的路径的各位置处的导线部38(39)的宽度方向的中央连结而成的路径假想线,将该路径假想线的长度设为该路径的长度。然后,导出从一个电极311~313(321~323)至多个端子451、452(461、462)的各个的路径的长度,将其中最短的路径设为从该电极311~313(321~323)至端子451、452(461、462)的最短路径。

如图30所示,作为导线部的第一导线部38具有第一控制部侧连接部组380、第一端子连接部383以及第一电极连接部组384。第一控制部侧连接部组380包含与属于第一端子组45的多个端子(第一端子451、第二端子452)连接的多个控制部侧连接部(第一控制部侧连接部381、第二控制部侧连接部382)。第一控制部侧连接部381、第二控制部侧连接部382分别朝主体部10侧突出。而且,与实施例1中的图4(b)所示的结构相同,第一控制部侧连接部381以及第二控制部侧连接部382分别沿第一壳体111的内壁在厚度方向上折弯,并且其前端与控制基板41平行地折弯。而且,如上所述,第一控制部侧连接部381以及第二控制部侧连接部382的前端夹入于凸台116与控制基板41之间。

另外,如图30所示,作为端子连接部的第一端子连接部383形成为:使得属于第一控制部侧连接部组380的多个控制部侧连接部(第一控制部侧连接部381、第二控制部侧连接部382)相互通电。在本例中,第一端子连接部383沿主体部10的外缘10b而形成为近似半圆弧状。而且,在第一端子连接部383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控制部侧连接部381,在另一端设置有第二控制部侧连接部382。

另外,第一电极连接部组384包含多个电极连接部(第一电极连接部385、第二电极连接部386、第三电极连接部387),它们从第一端子连接部383朝向属于第一电极组31的多个电极(第一右侧电极311、第二右侧电极312、第三右侧电极313)延伸、且与该多个电极311~313连接。在本例中,第一电极连接部385、第二电极连接部386、第三电极连接部387均形成为线状。

与第一导线部38相同,作为导线部的第二导线部39具有第二控制部侧连接部组390、第二端子连接部393以及第二电极连接部组394。第二控制部侧连接部组390包含与属于第二端子组46的多个端子(第三端子461、第四端子462)连接的多个控制部侧连接部(第三控制部侧连接部391、第四控制部侧连接部392)。而且,与第一导线部38相同,第三控制部侧连接部391以及第四控制部侧连接部392的前端夹入于凸台116与控制基板41之间。

另外,与第一导线部38的情况相同,作为端子连接部的第二端子连接部393形成为:使得属于第二控制部侧连接部组390的多个控制部侧连接部(第三控制部侧连接部391、第四控制部侧连接部392)相互通电。在本例中,与第一导线部38的情况相同,第二端子连接部393沿主体部10的外缘10b而形成为近似半圆弧状。而且,在第二端子连接部393的一端设置有第三控制部侧连接部391,在另一端设置有第四控制部侧连接部392。

与第一导线部38的情况相同,第二电极连接部组394包含多个电极连接部(第四电极连接部395、第五电极连接部396、第六电极连接部397),它们从第二端子连接部393朝向属于第二电极组32的多个电极(第一左侧电极321、第二左侧电极322、第三左侧电极323)延伸、且与该多个电极321~323连接。在本例中,第四电极连接部395、第五电极连接部396、第六电极连接部397均形成为线状。

而且,如图31(a)~图31(c)所示,第一导线部38(参照图30)分别形成有作为第一路径的第一右侧路径l1、作为第二路径的第二右侧路径l2、作为第三路径的第三右侧路径l3。第一右侧路径l1从第一端子451朝向第一右侧电极311以线状延伸、且与第一右侧电极311连接。第二右侧路径l2从第一端子451以及第二端子452经由第一端子连接部383而与第二右侧电极312连接。第三右侧路径l3从第二端子452经由第一端子连接部383而与第三右侧电极313连接。而且,在第一导线部38中,各路径l1~l3是与各电极311~313分别连接的最短路径。

第一导线部38的各路径l1~l3的长度与它们的平均长度之差不足平均长度的20%,优选不足平均长度的18%,更优选不足平均长度的15%。在本例中,各路径l1~l3的长度分别为40mm、35mm、31mm,对它们进行平均所得的平均长度为35.33mm。而且,各路径l1~l3的长度与上述平均长度之差分别为4.67mm、0.33mm、4.33mm,为上述平均长度的13.21%、0.93%、12.26%。

另外,如图31(a)~图31(c)所示,第二导线部39(参照图30)分别形成有作为第一路径的第一左侧路径l4、作为第二路径的第二左侧路径l5、作为第三路径的第三左侧路径l6。第一左侧路径l4从第三端子461朝向第一左侧电极321以线状延伸、且与第一左侧电极321连接。第二左侧路径l5从第三端子461以及第四端子462经由第二端子连接部393而与第二左侧电极322连接。第三左侧路径l6从第四端子462经由第二端子连接部393而与第三左侧电极323连接。而且,在第二导线部39中,各路径l4~l6是与各电极321~323分别连接的最短路径。

与第一导线部38同样地,第二导线部39的各路径l4~l6的长度与它们的平均长度之差不足平均长度的20%,优选不足平均长度的18%,更优选不足平均长度的15%。在本例中,各路径l4~l6的长度分别为40mm、35mm、31mm,对它们进行平均所得的平均长度为35.33mm。而且,各路径l4~l6的长度与上述平均长度之差分别为4.67mm、0.33mm、4.33mm,为上述平均长度的13.21%、0.93%、12.26%。

如图29所示,第一右侧电极311、第二右侧电极312以及第三右侧电极313以位于同一假想直线f1上的方式排列。另外,第一左侧电极321、第二左侧电极322以及第三左侧电极323也以位于同一假想直线f2上的方式排列。而且,在本例中,假想直线f1、f2与中心线10a平行。

以下对实施例7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作用效果进行详细叙述。

在上述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从多个电极311~313(321~323)的各电极至端子451、452(461、462)的最短路径l1~l3(l4~l6)的各长度与最短路径l1~l3(l4~l6)的平均长度之差不足该平均长度的20%。因此,电极311~313(321~323)与控制部40的通电距离难以产生偏差,能够降低将电极311~313(321~323)和控制部40电连接的导线部38(39)的电阻在每个电极中的偏差。因此,从各电极311~313(321~323)输出的电刺激难以产生偏差,能够均衡地对肌肉施加电刺激。

另外,在控制部40具备被外加相同极性的电压的多个端子451、452(461、462)。而且,在导线部38(39)设置有:端子连接部383(393),其与上述多个端子451、452(461、462)连接;以及电极连接部385~387(395~397),其将端子连接部383(393)和电极311~313(321~323)连接。由此,能够在将经由导线部38(39)的最短路径l1~l3(l4~l6)维持为较短的同时提高电极311~313(321~323)的配置自由度。其结果是,容易将电极311~313(321~323)配置于适合于对肌肉施加电刺激的位置。

另外,在本例中,多个电极311~313(321~323)配置为位于同一假想直线f1(f2)上。由此,容易使电极311~313(321~323)与如腹直肌4那样排列于直线上的多个区块4a分别对应,因此能够有效地刺激腹直肌4等的肌肉。

另外,在本例中,具备两个相同极性的端子451、452(461、462)。由此,能够以较少的结构而缩短与各电极311~313(321~323)之间的最短路径l1~l3(l4~l6),并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另外,在本例中,电极部30的第一电极组31具有三个电极311~313,第二电极组32具有三个电极321~323。由此,能够使电极311~313与腹直肌4在身高方向y上划分出的三个区块4a对应,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刺激腹直肌4。

另外,在本例中,多个端子451、452、461、462、电极311~312、321~323以及导线部38、39分别配置于由从主体部10的中心通过的中心线10a划分出的两部分中的一方的区域(第一区域g1)和另一方的区域(第二区域g2)的双方。而且,配置于一方的区域(第一区域g1)的电极311~312和配置于另一方的区域(第二区域g2)的电极321~323构成为被外加极性互不相同的电压。由此,通过以中心线10a与人2的身高方向y平行的方式安装于腹部3的正中央,容易使各电极311~312、321~323位于与左右的腹直肌4分别对应的位置,因此成为适合于刺激腹直肌4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

另外,在本例中,端子连接部(第一端子连接部383以及第二端子连接部393)沿主体部10的外缘10b而形成。由此,容易使导线部(第一导线部38以及第二导线部39)形成得较短,因此能够高效地输出电刺激。

此外,在本例中,经由螺钉115而将多个控制部侧连接部381、382、391、392和控制部40紧固连结固定,但也可以取而代之地利用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对多个控制部侧连接部381、382、391、392进行夹持并以压接的方式使它们与控制部40连接而将它们固定。

如上,根据实施例7,能够提供如下肌肉电刺激装置1,该肌肉电刺激装置1能够实现与实施例1的作用效果同等的作用效果,并且能够降低从各电极311~323输出的电刺激的偏差,且能够提高电极311~323的配置自由度。

在实施例7中,具备六个电极311~313、321~323,但也可以如图17所示的变形例6那样设为具备八个电极311~314、321~324。在变形例6中,对与实施例1~7同等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变形例6中,如图32所示,第一电极组31中包含第四右侧电极314,该第四右侧电极314位于比第三右侧电极313更接近主体部10、且比第二右侧电极312距主体部10更远的位置,并位于第二右侧电极312与第三右侧电极313之间,且与第一右侧电极311、第二右侧电极312以及第三右侧电极313一起以圆弧状或者线状而排列。

第二电极组32中包含第四左侧电极324,该第四左侧电极324位于比第三左侧电极323更接近主体部10、且比第二左侧电极322距主体部10更远的位置,并位于第二左侧电极322与第三左侧电极323之间,且与第一左侧电极321、第二左侧电极322以及第三左侧电极323一起以圆弧状或者线状而排列。

而且,第一导线部38具有第四右侧路径l7,该第四右侧路径l7从第一端子451以及第二端子452经由第一端子连接部383而与第四右侧电极314连接,并且具有与第一右侧路径l1大致相同的长度。因此,第四右侧路径l7的长度与最短路径的平均长度之差也不足该平均长度的20%。

另外,第二导线部39具有第四左侧路径l8,该第四左侧路径l8从第三端子461以及第四端子462经由第二端子连接部393而与第四左侧电极324连接,并且具有与第一左侧路径l4大致相同的长度。因此,第四左侧路径l8的长度与最短路径的平均长度之差也不足该平均长度的20%。

在变形例6中也能够实现与实施例7同等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变形例6中,电极部30的第一电极组31以及第二电极组32分别具有四个电极311~314、四个电极321~324。由此,当腹直肌4在长度方向(身高方向y)上划分为四个区块时,能够使电极与每一个区块4a对应,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刺激腹直肌4。

另外,在变形例6中,第四右侧电极314以及第四左侧电极324位于以中心线10a为基准而线对称的位置。由此,成为更适合于刺激腹直肌4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

(实施例8)

对本发明的实施例8的肌肉电刺激装置进行说明。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肌肉电刺激装置中,主体部和电极实现了一体化,能够在衣服的下方佩戴使用。因此,能够在佩戴使用上述装置的状态下进行日常活动。

然而,在长时间地持续佩戴使用现有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因在装置与肌肤之间滞留的汗、湿气等而使得使用者感到不悦感。因此,难以以在佩戴使用肌肉电刺激装置的状态下进行日常活动的方式而使用现有的装置,多数情况下仅在使用装置时才佩戴使用肌肉电刺激装置。

另一方面,肌肉受到刺激的时间越长,肌肉电刺激装置的增强肌肉的效果越高。故此,在肌肉电刺激装置的佩戴使用时间受限的现状下,在提高增强肌肉的效果这方面存有界限。为了进一步提高增强肌肉的效果,期望容易长时间地持续佩戴使用的肌肉电刺激装置。

在实施例8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还鉴于上述这样的问题而以如下方式构成。此外,对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将其说明及其使用方式的说明省略。另外,当在本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附图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相同时,代替使用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

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具有两个以上的电极311~313、321~323(参照图2),构成为经由这些电极311~313、321~323而能够对肌肉施加电刺激。与实施例1中图1~图3所示的结构相同,肌肉电刺激装置1具有:主体部10,其对电极311~313、321~323供给电力;以及伸出部120,其从主体部10朝外侧伸出、且呈片状。在伸出部120的一侧的表面配置有电极311~313、321~323。

与实施例1中图3以及图4(a)~图4(c)所示的结构相同,主体部10具有在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使用时朝向人体侧的肌肤对置部101。如图33及图34所示,肌肤对置部101在其外表面具有多个槽113,这些槽113的至少一端113a配置于肌肤对置部101的外周端缘或者其附近。伸出部120在主体部10的周围具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孔18。

如图4(a)~图4(c)以及图33所示,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肌肤对置部101是主体部10的第二壳体112以及盖15。

如图33所示,多个槽113配置于比肌肤对置部101中的盖15更靠外侧、即配置于第二壳体112的外表面。如图33以及图34所示,本例中的槽113从仰视时的肌肤对置部101的中央以放射状延伸。各个槽113呈直线状,其一端113a配置于第二壳体112的外周端缘。另外,槽113的另一端113b配置于第二壳体112中的盖15侧的缘部。

如图2所示,在主体部10的周围配置有四处孔18。更具体而言,四处孔18配置于将主体部10包围的导线部311a~313a、321a~323a的外侧。如图33所示,四处孔18中的两处孔18a配置于比主体部10靠上侧y1的位置。四处孔18中的剩余两处孔18b配置于比主体部10靠下侧y2的位置。另外,一对孔18a以及一对孔18b分别配置为彼此在左右方向x上排列。

如图2以及图33所示,配置于上侧y1的一对孔18a配置为:将它们连结而成的假想直线m1从主体部10的上侧y1通过,并且从后述的第一电极对301与第二电极对302之间通过。另外,配置于下侧y2的一对孔18b配置为:将它们连结而成的假想直线m2从主体部10的下侧y2通过、且从后述的第二电极对302与第三电极对303之间通过。

另外,孔18a以及孔18b分别沿假想直线m1以及假想直线m2延伸。

此外,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

以下对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作用效果进行详细叙述。

肌肉电刺激装置1在肌肤对置部101(第二壳体112)的外表面具有多个槽113,这些多个槽113的一端113a配置于肌肤对置部101的外周端缘。另外,伸出部120在主体部10的周围具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孔18。因此,肌肉电刺激装置1在佩戴使用的过程中能够自然地将在其与人体之间所产生的汗、湿气等向外部排出。故此,肌肉电刺激装置1能够减轻长时间佩戴使用时的不悦感,从而能够容易地在长时间内持续佩戴使用。另外,能够在佩戴使用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状态下进行日常活动的方式使用肌肉电刺激装置1。

另外,伸出部120具有两对孔18a、18b。这些孔18配置为:将孔18a彼此连结而成的假想直线l1以及将孔18b彼此连结而成的假想直线l2分别从相对于主体部10偏离的位置通过。因此,在使肌肉电刺激装置1弯曲时,主体部10难以对弯曲造成妨碍。

另外,肌肉电刺激装置1配置为六个电极311~313、321~323排列成两列。而且,孔18配置为:假想直线m1、m2沿作为一方的电极列的右侧电极组31和作为另一方的电极列的左侧电极组32的排列方向(左右方向x)延伸。故此,通过以使得假想直线m1、m2沿着人体2的左右方向x的方式佩戴使用肌肉电刺激装置1,能够进一步抑制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剥离、脱落等。

另外,肌肉电刺激装置1配置为:假想直线l1从第一电极对301与第二电极对302之间通过、且假想直线l2从第二电极对302与第三电极对303之间通过。故此,肌肉电刺激装置1能够实现提高电极311~313、321~323的耐久性、提高相对于身体的弯曲的追随性以及电极311~313、321~323的位置与腹直肌4的适合性的所有效果。故此,肌肉电刺激装置1能够特别适合使用于向腹部3佩戴使用。

如上,根据本例,能够提供如下肌肉电刺激装置1,该肌肉电刺激装置1能够实现与实施例1的作用效果同等的作用效果,并能够提高使用时的身体感受,且能够高效地刺激肌肉。

另外,槽113的形状、数量以及位置并不限定于实施例8的方式,可以变更为各种方式。例如,如图35所示的变形例7那样,槽113可以具有以螺旋状弯曲的形状。另外,如图36所示的变形例8那样,槽113可以具有如下形状:两端113a、113b配置于肌肤对置部101的外周端缘,俯视时呈近似u字状。槽113的形状、宽窄以及个数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以及变形例,可以变更为各种方式。

另外,图中虽未示出,但孔18的形状、数量以及位置也并不限定于实施例8的方式,可以变更为各种方式。例如,实施例8中的孔18呈近似长圆状,但孔18的形状也可以设为圆形。

另外,实施例8中示出了后视时的肌肤对置部101的形状为圆形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例子,但也可以取而代之地形成为接下来的变形例9那样。如图37所示,变形例9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e具有主体部10e、以及从主体部10e朝外侧伸出的伸出部120e。在伸出部120e的一侧的表面以两列排列设置有八个电极311~314、321~324。这些电极311~314、321~324构成沿身高方向y排列的四对电极对301~304。在本例中,为了便于说明,将四对电极对301~304中的最上侧y1的电极对称为第一电极对301,从第一电极对301起朝向下侧y2按顺序称为第二电极对302、第三电极对303以及第四电极对304。

主体部10e具有后视时呈近似椭圆形的肌肤对置部101e。与实施例1相同,肌肤对置部101e是第二壳体112以及盖15。在肌肤对置部101的比盖15靠外侧的位置配置有多个槽113。

另外,在主体部10e的周围配置有两对孔18(18a、18b)。孔18中的配置于上侧y1的一对孔18a配置为:将它们连结而成的假想直线m1从比主体部10e靠上侧y1的位置通过。另外,一对孔18a配置为:假想直线m1从第二电极对302的上侧y1的端缘附近通过。

配置于下侧y2的一对孔18b配置为:将它们连结而成的假想直线m2从比主体部10e靠下侧y2的位置通过。另外,一对孔18b配置为:假想直线m2从第三电极对303的下侧y2的端缘附近通过。

其他与实施例8相同。此外,只要未特别说明,则图37中所使用的符号中的与实施例1~8相同的符号表示与实施例1~8相同的结构要素等。

变形例9与实施例8相同,具有孔18以及槽113,因此,能够减轻长时间佩戴使用时的不悦感,能够容易长时间地持续佩戴使用。另外,变形例9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e与实施例8相同,能够特别适合使用于向腹部佩戴使用。

(实施例9)

对本发明的实施例9的肌肉电刺激装置进行说明。

在长时间地持续佩戴使用专利文献1的肌肉刺激装置的情况下,汗、湿气等容易滞留于装置与肌肤之间。若汗、湿气等侵入主体部,则有可能损伤主体部内的电子元件,因此,优选这种肌肉刺激装置为防滴型的或者具有更进一步的防水性能。然而,若将上述装置设为防水构造,则主体部被密闭,因此,从主体部产生的声音难以向外部传播。故此,现有的装置存在如下问题:使用者难以识别出装置接受了操作,使用便利性变差。

在实施例9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还鉴于上述这样的问题而以如下方式构成。此外,对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将其说明及其使用方式的说明省略。另外,当在本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附图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相同时,代替使用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

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与实施例1的图2所示的结构相同,构成为:具有电极311~313、321~323,经由这些电极311~313、321~323而能够对肌肉施加电刺激。如图1~图3所示,肌肉电刺激装置1具有:主体部10,其对电极311~313、321~323供给电力;以及伸出部120,其从主体部10朝外侧伸出、且呈片状。电极311~313、321~323配置于伸出部120的一侧的表面。

如图4(a)~图4(b)所示,主体部10具有外壳形成体12,对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动作方式进行变更的操作面54配置于该外壳形成体12的外表面。另外,主体部10内置有发声体43,该发声体43以通过操作面54对动作方式进行变更为契机而发出声音。而且,如图38以及图39所示,外壳形成体12在与发声体43对置的位置处具有厚度比周围的厚度薄的薄壁部123。

如图1、图3、图4(a)~图4(c)所示,本例中的主体部10具有外壳形成体12、以及内置有发声体43的壳体11。如图4(a)~图4(b)所示,外壳形成体12呈近似杯状,在其顶部的外表面配置有操作面54。壳体11容纳于外壳形成体12的内部,构成壳体11的一部分的第二壳体112在外壳形成体12的开口面露出。如图3以及图5所示,以第二壳体112朝向人体2侧、且操作面54朝向外表面的方式佩戴使用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

如图4(a)~图4(c)所示,在壳体11内置有作为发声体43的扬声器430。扬声器430配置于操作面54侧、即在佩戴使用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状态下朝向外表面侧,并面对构成壳体11的一部分的第一壳体111。此外,在本例中,采用扬声器430作为发声体43,但也可以取代扬声器430而使用例如蜂鸣器等发出声音的电子元件。

如图38、图39、图40所示,在壳体11的与扬声器430对置的位置设置有多个开口部114(114a、114b)。在本例中,在与扬声器430的中央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开口部114a,在开口部114a的周围设置有开口直径小于其开口直径的多个开口部114b。

另外,如图38、图39所示,在外壳形成体12的与开口部114对置的位置配置有厚度比周围的厚度薄的薄壁部123。更具体而言,薄壁部123呈以与开口部114a的中央对应的位置为中心的圆形,并形成为与开口部114a以及开口部114b的双方对置。

本例的薄壁部123与外壳形成体12形成为一体,并配置为与外壳形成体12的外表面共面。即,通过使外壳形成体12的与第一壳体111对置的那侧的一部分凹陷成凹状而形成薄壁部123。

此外,实施例9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

以下对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作用效果进行详细叙述。

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壳体11容纳有作为发声体43的扬声器430,并且在与扬声器430对置的位置具有开口部114(114a、114b)。另外,外壳形成体12在与开口部114对置的位置具有薄壁部123。因此,外壳形成体12能够在确保主体部10的防水性能的同时经由薄壁部123而高效地将从扬声器430产生的声音向主体部10的外部传播。故此,肌肉电刺激装置1与现有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相比,能够由使用者容易地识别出进行操作时所产生的声音。

另外,薄壁部123与外壳形成体12形成为一体。因此,与以相对于外壳形成体12分体的方式构成薄壁部123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部件的数量。进一步,在该情况下,在制作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工序中,无需进行将薄壁部123与外壳形成体12接合的操作,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生产率。

另外,薄壁部123配置为与外壳形成体12的外表面(操作面54)共面。因此,与薄壁部123相比于外壳形成体12的外表面而朝内侧凹陷的情况相比,污垢等难以滞留于薄壁部123附近。故此,容易将肌肉电刺激装置1维持为清洁的状态。进一步,能够进一步提高外壳形成体12的外表面的美观性。

另外,外壳形成体12以及薄壁部123由硅树脂形成。因此,能够高效地将从扬声器430产生的声音向外部传播。另外,能够容易地提高主体部10的防水性能,并且能够进一步抑制薄壁部123的破损等。

如上,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能够使得使用者容易地识别出操作是否被接受,与现有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使用便利性。另外,肌肉电刺激装置1能够更高效地将从发声体43产生的声音向外部传播,因此,例如即使在穿戴于衣服中的方式下,也能够进一步提高使用便利性。

另外,实施例9中示出了将薄壁部123与外壳形成体12形成为一体的例子,但也可以取而代之地形成为接下来的变形例10那样。在变形例10中,如图40所示,将薄壁部123b与外壳形成体12形成为分体结构。更具体而言,变形例10的外壳形成体12在与扬声器430的中央对应的位置具有贯通孔124。而且,薄壁部123b与贯通孔124的缘部接合。另外,在图40所示的变形例10中,薄壁部123b与外壳形成体12的厚度方向上的壳体11侧的缘部接合。此外,其他部分与实施例9相同。对变形例10中与实施例9同等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变形例10中,作为薄壁部123b,优选采用具有透气性的材料。作为这样的材料,例如可以优选采用由ptfe(聚四氟乙烯)树脂构成的多孔质薄膜等。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以及变形例中,从发声体43产生的声音的种类并未特别限定,可以使用蜂鸣器音、电子音声等各种方式的声音。从使用者容易识别的观点出发,优选具有人类容易感到不悦感的2000hz~5000hz左右的频率的声音。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9以及变形例10中,示出了当按下操作面54的“+”而启动肌肉电刺激装置1时(图9中的s101以及s102)、以及按下“-”而使肌肉电刺激装置1结束时(图12中的s401以及s402)从发声体43产生声音的例子,但也可以在除此以外的时刻产生声音。例如,还可以在启动肌肉电刺激装置1之后,在输入输出电平时(图9中的s106),以操作面54的按下为契机而产生声音。

(实施例10)

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0的肌肉电刺激装置进行说明。

在长时间地持续佩戴使用专利文献1的肌肉刺激装置的情况下,汗、湿气等容易滞留于装置与肌肤之间。若汗、湿气等侵入主体部,则有可能损伤主体部内的电子元件,因此,优选这种肌肉刺激装置为防滴型的或者具有更进一步的防水性能。然而,若将上述装置设为防水构造,则主体部被密闭,因此,从主体部产生的声音难以向外部传播。故此,现有的装置存在如下问题:使用者难以识别出装置接受了操作,使用便利性变差。

在实施例10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还鉴于上述这样的问题而以如下方式构成。此外,对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将其说明及其使用方式的说明省略。另外,当在本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附图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相同时,代替使用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

与实施例1的图1~图3所示的结构相同,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具有:主体部10,其产生电刺激;伸出部120,其从主体部10朝外侧伸出、且呈片状;以及电极311~313、321~323,它们配置于伸出部120的一侧的表面,该肌肉电刺激装置1构成为经由电极311~313、321~323而能够对肌肉施加电刺激。

如图41、图42所示,在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代替实施例1中的扬声器43而连接有振动体431。振动体431内置于主体部10。另外,主体部10在外表面具有对控制部40的电力的供给方式进行变更的操作面54。

控制部40构成为:以电力向电极的供给方式发生变更为契机而使振动体431振动。另外,外壳形成体12将壳体11的至少一部分覆盖。

此外,实施例10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

接下来,以下对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动作流程进行详细叙述。

与实施例1的情况相同,基于图9所示的主动作流程s100而进行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主动作流程。在主动作流程s100中,首先,将操作面54的“+”按下2秒(s101)。由此,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电源接通而将肌肉电刺激装置1启动。

此时,控制部40以肌肉电刺激装置1从关闭状态切换为接通状态为契机而使振动体431以电源操作模式v1进行振动(s102中的“启动通知”)。作为电源操作模式v1,例如图43(a)所示,可以采用使振动体431振动2秒的方式。之后,肌肉电刺激装置1变为输出待机状态且将输出电平设为零,并且将操作部50的输入无效化(s103)。

接下来,利用肌肤检测部402检测肌肤是否与电极部30接触(s104)。在利用肌肤检测部402检测到肌肤与电极部30接触的情况下(s104中的是),使操作部50有效化(s105)。然后,通过操作部50输入输出电平(s106)。从操作部50的操作面54进行输出电平的输入。每当对操作部50的操作面54的“+”进行按压时,输出电平增大一个等级,每当对操作面54的“-”进行按压时,输出电平减小一个等级。

此时,控制部40以输出电平的变更为契机而使振动体431以强度变更模式进行振动(s106中的“电平变更通知”)。本例中的强度变更模式包含图43(b)所示的强度增大模式v2、图43(c)所示的强度降低模式v3以及图43(d)所示的极限通知模式v4这三种振动模式。

强度增大模式v2是在按下操作面54的“+”而使得输出电平增大时所产生的振动模式。作为强度增大模式v2,例如图43(b)所示,可以采用使振动体431振动1秒的方式。

强度降低模式v3是在按下“-”而使得输出电平减小时所产生的振动模式。作为强度降低模式v3,例如图43(c)所示,可以采用重复两次使振动体431振动0.5秒之后停止0.5秒的基本波形v30的方式。

极限通知模式v4是在输出电平为最大的状态下按下“+”时、或者在输出电平为最小的状态下按下“-”时所产生的振动模式。作为极限通知模式v4,例如图43(d)所示,可以采用重复三次使振动体431振动0.25秒之后停止0.25秒的基本波形v40的方式。

此外,从通过操作部50输入输出电平的步骤(s106)至使得肌肉电刺激装置1停止的步骤(s112)的动作流程与实施例1的情况相同。

另一方面,在利用肌肤检测部402判定为肌肤未与电极部30接触的情况下(s104中的否),控制部40产生对该情况进行通知的错误模式v5(参照图43(e))而使振动体431振动(s113中的“通知未检测到肌肤”)。作为错误模式v5,例如图43(d)所示,可以采用直至判定为肌肤与电极部30接触为止而重复使振动体431振动0.25秒之后停止0.25秒的基本波形v40的方式。

进一步,控制部40向电源关闭计数器403发送计数开始信号,在电源关闭计数器403中开始对经过时间的测量(s114)。此外,从开始对经过时间的测量的步骤(s114)至使得肌肉电刺激装置1停止的步骤(s117)的动作流程与实施例1的情况相同。

接下来,对插入上述的主动作流程s100中的s105~s110之间而优先处理的中断处理进行说明。与实施例1的情况相同,基于图10所示的肌肤检测中断处理s200而进行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作为第一中断处理的肌肤检测中断处理s200。

肌肤检测中断处理s200用作在使用过程中电极从人体脱离的情况下自动地将电源关闭的功能。在肌肤检测中断处理s200中,首先,与实施例1的情况相同,利用肌肤检测部402检测肌肤是否与电极部30接触(s201)。在利用肌肤检测部402检测到肌肤与电极部30接触的情况下(s201中的是),返回至主动作流程s100中的原来的流程。

另一方面,在利用肌肤检测部402判定为肌肤未与电极部30接触的情况下(s201中的否),控制部40与上述的s113同样地产生错误模式v5(参照图43(e))而使振动体431振动(s202中的“通知未检测到肌肤”)。而且,从控制部40向电源关闭计数器403发送计数开始信号,电源关闭计数器403开始对经过时间的测量(s203)。

此外,从接下来的由肌肤检测部402对肌肤是否与电极部30接触进行检测的步骤(s204)至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电源关闭的步骤(s206),与实施例1的情况相同。

接下来,对作为插入于上述的主动作流程s100(参照图9)中的s105~s110之间而优先处理的第二中断处理的电池电压降低处理s300进行说明。与实施例1的情况相同,基于图11所示的电池电压降低处理s300而进行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电池电压降低处理s300。

如图11所示,在电池电压降低处理s300中,首先,与实施例1的情况相同,利用电池电压检测部406对检测到的电源部20的电池21的电池电压v是否低于规定的阈值vm进行判定(s301)。在判定为电池电压v不低于规定的阈值vm的情况下(s301中的否),返回至主动作流程s100中的原来的流程。

另一方面,在判定为电池电压v低于规定的阈值vm的情况下,控制部40产生错误模式v5(参照图43(e))而使振动体431振动(s302,“通知电池电压降低”)。然后,从控制部40向电源关闭计数器403发送计数开始信号,电源关闭计数器403开始对经过时间的测量(s303)。

此外,从接下来的对电源关闭计数器403中的经过时间是否超过2分钟进行判定的步骤(s304)至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电源关闭的步骤(s305)为止,与实施例1的情况相同。

接下来,对作为插入上述的主动作流程s100(参照图9)中的s105~s110之间而优先处理的第三中断处理的中断处理s400进行说明。与实施例1的情况相同,基于图12所示的中断处理s400而进行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中断处理s400。

如图12所示,在中断处理s400中,首先,与实施例1的情况相同,利用控制部40对按下操作部50的操作面54的“-”按钮的时间是否达到2秒以上进行判定(s401)。在判定为按下“-”按钮的时间未达到2秒以上的情况下(s401中的否),返回至主动作流程s100中的原来的流程。

另一方面,在判定为按下“-”按钮的时间达到2秒以上的情况下(s401中的是),控制部40以肌肉电刺激装置1从接通状态切换为关闭状态为契机而使振动体431以电源操作模式v1振动(s402中的“结束的通知”)。作为电源操作模式,可以采用例如图43(a)所示的方式。然后,关闭电源(s403)。

以下,对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作用效果进行详细叙述。

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具有主体部10,该主体部10内置有电源部20、控制部40以及振动体431、且在外表面具备操作面54。另外,控制部40构成为:以电力向电极311~313、321~323的供给方式发生变更为契机而使振动体431振动。故此,肌肉电刺激装置1通过振动体431的振动而能够使得使用者容易地识别出操作已被肌肉电刺激装置1接受。

另外,如图9~图12、图43所示,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构成为与使用者所进行的操作对应地产生不同的振动模式。因此,能够使得使用者更容易地识别出控制部40所接受的操作的种类,能够进一步提高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使用便利性。另外,肌肉电刺激装置1能够使得使用者不凭借视觉、听觉而容易地识别出控制部40所接受的操作的种类,因此,还可以适用于在衣服下佩戴使用的方式。

另外,主体部10具有在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佩戴使用时朝向人体侧的肌肤对置部101(第二壳体112),与周围相比肌肤对置部101鼓出。因此,在佩戴使用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状态下,能够使得使用者更容易地感知到振动。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使用便利性。

进一步,电源部20配置于主体部10内的肌肤对置部101的附近。因此,能够利用使用者的体温而抑制电源部20的温度在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佩戴使用过程中过度降低。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减弱从电源部20供给的电力的变动。

如上,根据实施例10,能够提供如下肌肉电刺激装置1,该肌肉电刺激装置1能实现与实施例1的作用效果同等的作用效果,并且使用便利性良好。

另外,在实施例10中,示出了为了通知操作被接受、产生了错误而使振动体431振动的例子,但也可以在任意的通知以外的时刻使振动体431振动。例如,可以在图8中的第1状态与第2状态之间、或者第2状态与第3状态之间等使振动体431振动。

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电刺激直接使肌肉进行运动,因此,若长时间地持续使用肌肉电刺激装置1,则有时会根据情况的不同而使受到刺激的肌肉感到疲劳感等。因此,通过例如在第1状态与第2状态之间等的间隔时间使振动体431振动,能够期待解除肌肉的疲劳等的效果。另外,通过使振动体431振动而能够施加与电刺激不同的种类的刺激,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使用舒适性。

此外,实施例10中示出了针对每个操作的种类而变更振动体431的振动模式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除此以外的结构。例如,控制部40无需具备电源操作模式v1、强度增大模式v2、强度降低模式v3以及极限通知模式v4的所有模式,可以形成为不具有某种振动模式的结构。另外,例如也可以将强度增大模式设为与强度降低模式相同的振动模式。另外,图43所示的振动模式是一个例子,可以适当地变更振动的持续时间、间隔、重复次数等。即,可以设为例如在电源操作模式下使振动体431振动多次的结构等。

(实施例11)

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进行说明。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中,在电极粘贴有预先规定的尺寸的胶垫。因此,不容易根据每个使用者的喜好而对胶垫的尺寸及其导电性进行变更。

在实施例1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还鉴于上述这样的问题而以如下方式构成。此外,对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将其说明及其使用方式的说明省略。另外,当在本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附图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相同时,代替使用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

在实施例1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代替在图2中以将电极311~323覆盖的方式粘贴胶垫35的方式,以使用者所期望的大小(范围)以及厚度涂敷具有导电性以及较低粘度的粘着性的凝胶而将电极311~323覆盖。作为这样的凝胶,例如可列举为以海藻酸钠为主成分、且能够以将电极311~323覆盖的方式涂敷,并且具有在涂敷时不会轻易流失的程度的粘度的凝胶。

以将电极311~323覆盖的方式涂敷的凝胶的厚度并未特别限定,可以考虑该凝胶的导电性等而决定。例如,通过将凝胶的厚度设为较厚,能够增大该凝胶的电阻而减弱导电性,从而能够使由电极311~323施加的电刺激变得温和。

实施例1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

如上,根据实施例11,能够提供如下肌肉电刺激装置1,该肌肉电刺激装置1能够实现与实施例1的作用效果同等的作用效果,并能够根据每个使用者的喜好而容易地变更凝胶的尺寸及其导电性。

(实施例12)

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2的肌肉电刺激装置进行说明。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中,因反复使用而在粘贴于电极的胶垫附着有污垢、或者粘着力降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另行更换为新的胶垫。

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每次都更换为新的胶垫,则会增大使用者的劳力。另外,通常胶垫以在其两面粘贴有保护片的状态而在市场上流通。因此,使用者需要在更换胶垫时将该保护片从胶垫剥离,从而这样的保护片成为垃圾。而且,每当更换胶垫时都会产生这样的垃圾。进一步,电极数量越多且所使用的胶垫的个数越多,则更换时的劳力、所产生的垃圾的量越增大。

在实施例12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还鉴于上述这样的问题而以如下方式构成。此外,对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将其说明及其使用方式的说明省略。另外,当在本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附图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相同时,代替使用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

在实施例12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代替在图2中以将电极311~324覆盖的方式而粘贴的胶垫35,如图44所示,设置有通过将多个胶垫35a~35d层叠而构成的层叠胶垫354。在本例中,层叠胶垫354由四个胶垫35a~35d层叠而成。而且,层叠胶垫354构成为能够从粘贴于电极311~323的那侧的相反侧的胶垫35a按顺序剥离。

在因反复使用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而在层叠胶垫354的、粘贴于电极311~323的那侧的相反侧的胶垫35a附着有污垢、或者粘着力降低的情况下,通过将该胶垫35a剥离而能够使在胶垫35a的下侧(电极311~323侧)层叠的胶垫35b露出。由于胶垫35b由剥离的胶垫35a覆盖,因此未附着污垢,粘着力也没有降低。因此,通过将胶垫35a剥离,能够去除层叠胶垫354的污垢而使粘着力恢复。

其结果是,能够节省更换胶垫35的劳力,并且,与更换为新的胶垫35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流通时的保护片等的垃圾。另外,进一步,在电极数增多的情况下,通过针对各电极311~323使用层叠胶垫354,能够减轻更换胶垫35时的劳力、且减少伴随着更换而产生的垃圾的量。此外,在本例中也能实现与实施例1的作用效果同等的作用效果。

(实施例13)

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3的肌肉电刺激装置进行说明。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中,针对每个电极都粘贴有胶垫。而且,在因反复使用而在胶垫附着有污垢、或者粘着力降低的情况下,将胶垫更换为新的胶垫。然而,电极的数量变得越多,则更换胶垫时一个一个地粘贴胶垫的操作都会成为劳力。

在实施例13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还鉴于上述这样的问题而以如下方式构成。此外,实施例13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结构与实施例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而且,当在本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附图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相同时,代替使用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

在实施例13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当更换胶垫35时,如图45所示,使用粘贴有多个新的更换用的胶垫35的衬纸6。衬纸6为片状,且具有比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外形略大的近似四边形的外形。在作为衬纸6的供胶垫35粘贴的面的粘贴面60,印刷有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外形61以及孔18的形状618。而且,在粘贴面60,在这样的外形61中、且在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与供胶垫35粘贴位置相当的位置分别粘贴有胶垫35。在本例中,六个胶垫35分别粘贴于粘贴面60。此外,在粘贴有胶垫35的衬纸6的流通时,安装有统一将多个胶垫35覆盖的保护片(未图示)。

而且,当更换胶垫35时,首先,从肌肉电刺激装置1将胶垫35全部拆下。然后,从粘贴有胶垫35的衬纸6将保护片(未图示)拆下。之后,使衬纸6的粘贴面60与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肌肤对置部101(参照图3)侧的面对置,一边使粘贴面60的外形61与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外缘对齐,一边使粘贴面60与肌肤对置部101侧的面抵接,由此将胶垫35粘贴于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肌肤对置部101侧的面。而且,以不使胶垫35从肌肉电刺激装置1剥离的方式将衬纸6缓慢地剥离。由此,胶垫35分别粘贴于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供胶垫35粘贴的位置。此外,可以对粘贴面60实施表面处理以使得胶垫35的剥离变得容易。

如上所述,通过利用粘贴有胶垫35的衬纸6,能够将多个胶垫35统一粘贴于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规定位置。因此,与一个一个地粘贴胶垫35的情况相比,大幅减轻了更换胶垫35的劳力。另外,能够将更换胶垫35时成为垃圾的保护片设为一片,因此,能够削减垃圾的数量。

如上,根据实施例13,能够提供如下肌肉电刺激装置1,该肌肉电刺激装置1能实现与实施例1的作用效果同等的作用效果,并能够大幅减轻粘贴胶垫35时的劳力,且削减了更换胶垫时的垃圾的数量。

(实施例14)

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4的肌肉电刺激装置进行说明。

在实施例14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代替实施例1中的胶垫35而配备具有美容成分的胶垫35。胶垫35所具有的美容成分,例如可列举为起到促进代谢的效果的辣椒素、对于维持皮肤的紧致、光泽、细腻等有效的各种维生素、对于提高肌肤的保水力而有效的各种成分。胶垫35可以具有多种美容成分。

胶垫35所具有的美容成分可以预先包含于胶垫35中,也可以构成为使用者在使用时或者使用前使其浸透至胶垫35、或者将其涂敷于胶垫。

此外,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

如上,根据实施例14,能够提供如下肌肉电刺激装置1,该肌肉电刺激装置1能实现与实施例1的作用效果同等的作用效果,并且能够通过胶垫35中所含有的美容成分而实现对肌肤的美容效果。

(实施例15)

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5的肌肉电刺激装置进行说明。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粘贴于人体而使用,但其粘贴的人体的部位并未特别限定,因此,并不是特别适合于刺激规定部位的结构,在有效地刺激腹直肌这方面存有改善的余地。

在实施例15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还鉴于上述这样的问题而以如下方式构成。此外,对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将其说明及其使用方式的说明省略。另外,当在本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附图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相同时,代替使用先前在先的实施例中的附图。

在实施例15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如图46所示,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宽度(左右方向x上的长度)tw处于175.00~237.5mm的范围(第一范围)内,更优选处于187.50~225.0mm的范围(第二范围)内,在本例中,设为198.00mm。此外,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结构与实施例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

基于“厚生劳动省平成22年国民健康·营养调查第二部身体状况调查的结果”中所公开的成年人的腹围(肚脐的周围)的统计资料,计算出该腹围的1/4的长度作为腹直肌4的宽度,在61.4%的成年人中,腹直肌4的宽度处于上述第一范围内。而且,上述统计资料中的腹直肌4的宽度的中间值处于上述第二范围内。

因此,由于实施例15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宽度tw处于上述第一范围(175.00~237.5mm)内,因此,实施例15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为适合于成年人的腹直肌4的大小。进一步,由于实施例15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宽度tw处于上述第二范围(187.50~225.0mm)内,因此,实施例15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为更适合于成年人的腹直肌4的大小。因此,实施例15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容易将电极311~323安装于接近腹直肌4的位置,容易有效地对腹直肌4施加电刺激。

如上,根据实施例15,能够提供如下肌肉电刺激装置1,该肌肉电刺激装置1能实现与实施例1的作用效果同等的作用效果,并且适合于刺激腹直肌4。

(实施例16)

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6的肌肉电刺激装置进行说明。

以往,存在构成为具备多个电极而能够对多个部位同时施加电刺激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然而,不具备用于使得使用者根据身体感受而确认哪个电极对身体的何处施加电刺激的结构。

在实施例16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还鉴于上述这样的问题而以如下方式构成。此外,对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将其说明及其使用方式的说明省略。另外,当在本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附图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相同时,代替使用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

在实施例16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如图47所示,不具备实施例1中的端子连接部383(393)(参照图30)。而且,在构成控制部40的控制基板41中,在第一端子451、第二端子452的基础上,第一端子组45中还具备第五端子453,在第三端子461、第四端子462的基础上,第二端子组46中还具备第六端子463。

第一电极连接部385直接与第一端子451连接,第三电极连接部387直接与第二端子452连接,第二电极连接部386直接与第五端子453连接。同样地,第四电极连接部395直接与第三端子461连接,第六电极连接部397直接与第四端子462连接,第五电极连接部396直接与第六端子463连接。

而且,在控制部40具备电极切换部407。电极切换部407对在电极311~323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控制而切换电刺激的输出状态。构成为:由设置于操作面54的电极切换开关(未图示)对电极切换部407的动作进行控制。

此外,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

在实施例16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能够利用电极切换开关例如针对上侧电极对301、中央电极对302、下侧电极对303的各电极对而切换为从电极311~323输出电刺激的状态、和不输出电刺激的状态。由此,使用者能够通过电极切换开关的操作而容易地根据身体感受来确认哪个电极311~323对哪个部位施加了电刺激。

另外,利用电极切换开关例如使得电流不在电极311~323中的一部分流动、或者减少流动的电流量,由此能够增大向其他电极的电流量。由此,能够使电力集中于所期望的电极311~323而从该电极311~323输出比其他电极311~323更强的电刺激。

另外,能够利用电极切换开关而例如对从电极311~323输出的电刺激的频率进行变更。由此,例如,能够构成为:在位于对角线上的右侧第一电极311以及第三左侧电极323的电极对、和右侧第三电极313以及第一左侧电极321的电极对中,通过使输出的电刺激的频率错开,能够在将位于对角线上的右侧第一电极311以及第三左侧电极323连结的假想线与将右侧第三电极313以及第一左侧电极321的电极对连结的假想线的交点位置(即、基材33的中心33c)施加基于干扰波的刺激。而且,可以将基于该干扰波的刺激的频率设定为4~20hz之间的规定频率。因此,可以以与实施例1的各输出模式相同的输出模式输出基于该干扰波的刺激。

如上,根据实施例16,能够提供如下肌肉电刺激装置1,该肌肉电刺激装置1能实现与实施例1的作用效果同等的作用效果,并且能够使得使用者根据身体感受更容易地确认到哪个电极311~323对身体的何处施加了电刺激。

(实施例17)

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7的肌肉电刺激装置进行说明。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中,构成为以规定的输出方式输出电刺激。然而,若长时间地维持相同的输出方式,则使用者的身体会习惯该电刺激,而降低身体感受,并且还会减弱电刺激的效果。

在实施例17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还鉴于上述这样的问题而以如下方式构成。此外,对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将其说明及其使用方式的说明省略。另外,当在本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附图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相同时,代替使用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

在实施例17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在控制部40的输出调整部401中,当以规定期间已输出同一方式的电刺激的情况下,调整为输出其他方式的电刺激。例如,可以构成为:若以规定时间输出基于图13所示的第五脉冲串波的电刺激,则切换为以规定时间输出基于图13所示的第二脉冲串波的电刺激。

此外,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

如上,根据实施例17,能够提供如下肌肉电刺激装置1,该肌肉电刺激装置1能实现与实施例1的作用效果同等的作用效果,并且能够防止因使用者的身体习惯该电刺激而引起的、身体感受的降低以及电刺激的效果的减弱。

(实施例18)

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8的肌肉电刺激装置进行说明。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中,构成为经由人的肌肤表面而对肌肉施加电刺激,但电流向人体流动的容易度根据人体肌肤中的水分量、体脂量而改变,因此,电刺激有可能因水分量、体脂量而无法充分到达肌肉。而且,由于水分量、体脂量存在个人的差异,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即便使用相同的肌肉电刺激装置,其效果也有可能产生个人差异。

在实施例18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还鉴于上述这样的问题而以如下方式构成。此外,对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将其说明及其使用方式的说明省略。另外,当在本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附图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相同时,代替使用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

在实施例18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如图49所示,在主体部10具备身体组成检测部408,该身体组成检测部408通过对电极311~323之间的电阻进行检测而检测出肌肤的水分量以及体脂量。而且,在图9所示的步骤s104中,通过利用肌肤检测部402对电极311~323之间的电阻值进行检测而检测电极部30是否与肌肤接触,并且,利用身体组成检测部408而对肌肤的水分量以及体脂量进行检测。而且,构成为:利用控制部40的输出调整部401根据水分量以及体脂量而设定输出电平(输出电压值)。具体而言,根据水分量以及体脂量,在与基准状态相比电流难以流动的情况下,将输出电平设定为高于基准状态,在与基准状态相比电流容易流动的情况下,将输出电平设定为低于基准状态。由此,即使在水分量、体脂量与基准状态时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施加与基准状态同等的电刺激。由此,能减弱因水分量、体脂量的个人差异而使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电刺激的效果不同的程度。

身体组成检测部408可以将水分量、体脂量以外的身体组成作为检测对象,并且基于该检测出的身体组成的值而设定输出电平。

如上,根据实施例18,能够提供如下肌肉电刺激装置1,该肌肉电刺激装置1能实现与实施例1的作用效果同等的作用效果,并且能够减弱因身体组成的个人差异而引起的所施加的电刺激的效果不同的程度。

(实施例19)

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9的肌肉电刺激装置进行说明。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中,并未构成为:使用者能够获取肌肉电刺激装置的各种使用履历信息、使用过程中的输出模式、输出中的电刺激的频率、电池残余量等各种各样的信息。

在实施例19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还鉴于上述这样的问题而以如下方式构成。此外,对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将其说明及其使用方式的说明省略。另外,当在本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附图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相同时,代替使用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

在实施例19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主体部10(参照图1)具有通信单元,该通信单元能够与移动终端、个人计算机等信息终端进行无线通信。另外,在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主体部10具备存储单元,该存储单元对各种使用履历信息等进行存储。而且,在操作面54具备用于进行上述通信单元的接通断开以及通信操作的通信单元操作部(未图示)。实施例19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构成为:能够利用这样的通信单元操作部经由上述通信单元而以无线的方式与信息终端进行信息的发送接收。

除了存储于上述存储单元的各种使用履历信息以外,向信息终端发送的信息例如可以是使用过程中的输出模式、输出中的电刺激的频率、电池残余量等。另外,还可以是所发送的由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身体组成检测部408(参照图49)检测出的水分量、体脂量等各种各样的身体组成的值、操作面54的操作信息(开关53的按下的有无、电极311~323的输出状态的控制信息等)、扬声器43的发声信息等的信息。另一方面,从信息终端接收的信息可以是输出模式的设定信息、电刺激的频率的设定信息、操作面54的操作信息等。

上述通信单元的种类并未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采用bluetooth(注册商标)、红外线、电磁波等。例如,可以设为经由bluetooth(注册商标)而能够与便携式信息终端、所谓的智能手机进行信息的发送接收。可以将用于发送接收该信息的专用的软件安装于智能手机等信息终端。经由该软件而能够容易地与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进行信息的发送接收。

此外,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

根据实施例19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能够与信息终端进行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各种各样的信息的发送接收,因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获得这些信息,并能够经由该通信单元而从信息终端进行对实施例19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输出模式进行变更、或者对电极311~323的输出状态进行控制等操作。

另外,实施例19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可以构成为:对于在初始状态下无法使用的特定的输出模式,在存储于存储单元的使用次数等信息达到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控制为能够使用该特定的输出模式。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用者能够获得反复使用实施例19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动机,从而能够一边享受其中的乐趣一边使用肌肉电刺激装置1。另外,使用者可以经由所谓的智能手机、pc(个人计算机)等信息终端而将输出模式变更为所期望的其他输出模式。

如上,根据实施例19,能够提供如下肌肉电刺激装置1,该肌肉电刺激装置1能实现与实施例1的作用效果同等的作用效果,并且使用者能够容易地获得上述各种信息。

(实施例20)

对本发明的实施例20的肌肉电刺激装置进行说明。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中,构成为能够利用将电极覆盖的胶垫的粘着性而将肌肉电刺激装置安装于人体。然而,存在因反复使用而在胶垫附着有污垢等导致胶垫的粘着性降低的情况。若胶垫的粘着性降低,则电极有可能在使用过程中从肌肤表面剥离而导致电刺激的施加中断、或者导致肌肉电刺激装置剥落。

在实施例20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还鉴于上述这样的问题而以如下方式构成。此外,对与在先的实施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将其说明及其使用方式的说明省略。另外,当在本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附图与在先的实施例中的附图相同时,替换使用在先的实施例中的附图。

在实施例20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如图50(a)所示,在电极312未粘贴有胶垫35。而且,对电极312进行支承的电极支承部121的中央部呈碗状地平缓弯曲而形成凹部305。凹部305的缘部306为平坦面,在凹部305的内侧面隔着基材33而设置有电极312。当对肌肉电刺激装置1进行安装时,如图50(b)所示,将电极312按压于肌肤表面6,由此利用凹部305和缘部306将肌肤表面6向凹部305的内侧吸引而使肌肤表面6与电极312抵接。

此外,其他电极311、313、321~323也为相同的结构。另外,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

根据实施例20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电极支承部121如吸盘那样发挥作用而将肌肤表面6向凹部305的内侧吸引,由此使各电极311~323可靠地与肌肤表面6抵接,并且将肌肉电刺激装置1牢固地安装于人体2。因此,不利用胶垫35便能够将肌肉电刺激装置1安装于人2。另外,由于电极支承部121如吸盘那样发挥作用,因此还能够实现对于肌肤的揉按效果。

如上,根据实施例20,能够提供如下肌肉电刺激装置1,该肌肉电刺激装置1能实现与实施例1的作用效果同等的作用效果,并且,由于不需要使用胶垫35,因此不会产生由胶垫35的粘着性降低而引起的电极311~323的剥离、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脱落。

此外,在本例中并未使用胶垫35,但也可以形成为:使用胶垫35、且在基材33的未形成电极的部分等处设置能够吸附于肌肤表面的吸附部(例如吸盘),即使在该胶垫35的粘着性降低的情况下,借助该吸附部也不会产生电极311~323的剥离、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脱落。

(实施例21)

对本发明的实施例2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进行说明。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中,经由胶垫而将电极粘贴于人体,但使用者有可能会感觉胶垫较凉而引发不悦感。

在实施例2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还鉴于上述这样的问题而以如下方式构成。此外,对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将其说明及其使用方式的说明省略。另外,当在本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附图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相同时,代替使用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

在实施例2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虽未图示,但电极支承部121(参照图2)具备发热体。发热体构成为因电力的供给而发热。该发热体由控制部40所具备的发热体控制部(未图示)控制其发热状态。

此外,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

根据实施例2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若将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电源接通,则发热体控制部控制为对发热体供给电力而使发热体发热。由此,将在隔着基材33而设置于电极支承部121的电极311~323粘贴的胶垫35加热。其结果是,能够抑制使用者感到胶垫较凉的情况,能够减弱使用者的不悦感。另外,由于发热体在使用过程中发热,肌肤表面也被加热从而可促进血液循环。

如上,根据实施例21,能够提供如下肌肉电刺激装置1,该肌肉电刺激装置1能实现与实施例1的作用效果同等的作用效果,并且能够减弱因感到胶垫较凉而引起的不悦感。

(实施例22)

对本发明的实施例23的肌肉电刺激装置进行说明。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中,主体部和电极部形成为一体,因此,在主体部产生故障、破损、或者电极部产生断裂、断线的情况下,无法分别更换,因此需要替换为新的肌肉电刺激装置。因此,修理成本较高。另外,还有在变更主体部内所具备的程序的情况下,需要准备肌肉电刺激装置整体,因此操作性较差。

在实施例22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还鉴于上述这样的问题而以如下方式构成。此外,对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将其说明及其使用方式的说明省略。另外,当在本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附图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相同时,代替使用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

在实施例22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虽未图示,但主体部10和电极部30形成为分体结构。因此,在主体部10产生故障、破损、或者电极部30产生断裂、断线的情况下,容易单独地进行更换。另外,在变更主体部10内所具备的程序的情况下,也只要仅将主体部10拆下准备即可,因此提高了操作性。

实施例22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例如构成为包含:主体单元,其一体地形成有电源部20以及控制部40和对它们进行收纳的主体部10;电极单元,其一体地形成有基材33、电极311~323;以及支承单元,其将电极支承部121单元化,并且构成为各单元彼此能够拆下。

此外,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

如上,根据实施例22,能够提供如下肌肉电刺激装置1,该肌肉电刺激装置1能实现与实施例1的作用效果同等的作用效果,并且主体部10、电极部30等的更换容易而提高了修理时的操作性。

(实施例23)

对本发明的实施例23的肌肉电刺激装置进行说明。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中,主体部和电极部形成为一体,因此无法更换电极部。因此,若想要使用与使用者的喜好、使用部位等匹配的电极,则需要针对每个使用者的喜好、每个使用部位等而准备肌肉电刺激装置。

在实施例23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还鉴于上述这样的问题而以如下方式构成。此外,对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将其说明及其使用方式的说明省略。另外,当在本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附图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相同时,代替使用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

在实施例23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虽未图示,但主体部10和电极部30形成为分体结构。而且,内置于主体部10的电源部20以及控制部40和电极部30经由可拆装的连接器而电连接,并且主体部10和电极部30以机械方式连接。可拆装的连接器的种类并未受到限定,例如可以采用插塞式连接器。

此外,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

根据实施例23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由于经由可拆装的连接器而将主体部10和电极部30连接,因此能够从主体部10拆下电极部30。而且,能够更换为具有适合于使用者的喜好、使用的部位的形状的电极的电极部。

如上,根据实施例23,能够提供如下肌肉电刺激装置1,该肌肉电刺激装置1能实现与实施例1的作用效果同等的作用效果,并且能够更换为具有适合于使用者的喜好、使用的部位的形状的电极的电极部。

(实施例24)

对本发明的实施例24的肌肉电刺激装置进行说明。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中,对电极进行支承的上盖主体部在电极部中为同样的厚度。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当在使用后将肌肉电刺激装置从人体拆下时,难以将电极部揭下。

在实施例24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还鉴于上述这样的问题而以如下方式构成。此外,对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将其说明及其使用方式的说明省略。另外,当在本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附图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相同时,代替使用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

在实施例24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如图51所示,在电极312中,电极支承部121的外缘部(主体部10的相反侧的缘部)121b与电极支承部121的中央部121c、电极支承部121的内侧部(接近主体部10的那侧的区域)121d相比形成得更厚。

此外,在其他电极311、313、321~323中也同样地形成。另外,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

在实施例24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外缘部121b较厚,因此,在使用后将肌肉电刺激装置从人体拆下时,容易将手指卡挂于外缘部121b而将电极311~323(电极支承部121)揭下。另外,与外缘部121b相比,中央部121c、内侧部121d较薄,因此,与外缘部121b相比,更容易配合身体的弯曲而弯曲。其结果是,尽管外缘部121b较厚,电极311~323也难以从肌肤表面6剥落。

如上,根据实施例24,能够提供如下肌肉电刺激装置1,该肌肉电刺激装置1能实现与实施例1的作用效果同等的作用效果,并且在使用后能够容易将肌肉电刺激装置从人体拆下。

(实施例25)

对本发明的实施例25的肌肉电刺激装置进行说明。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中,对电极进行支承的上盖主体部在电极部中为同样的厚度。因此,上盖主体部难以配合身体的弯曲而弯曲,电极有可能在使用过程中从肌肤表面剥落。

在实施例25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还鉴于上述这样的问题而以如下方式构成。此外,对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将其说明及其使用方式的说明省略。另外,当在本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附图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相同时,代替使用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

在实施例25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如图52所示,在电极312中,电极支承部121的外缘部(主体部10的相反侧的缘部)121b与电极支承部121的中央部121c、电极支承部121的内侧部(接近主体部10的那侧的区域)121d相比,形成得更薄。

此外,在其他电极311、313、321~323中也同样地形成。另外,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

在实施例25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外缘部121b较薄,因此,能够容易地使电极311~323以追随肌肤表面6的弯曲的方式弯曲。由此,能够抑制电极311~323在使用过程中从肌肤表面6剥落。成为特别适合于中央平坦、且外侧弯曲的腹直肌4等的结构。

如上,根据实施例25,能够提供如下肌肉电刺激装置1,该肌肉电刺激装置1能实现与实施例1的作用效果同等的作用效果,并且能够抑制电极311~323在使用过程中从肌肤表面6剥落。

(实施例26)

对本发明的实施例26的肌肉电刺激装置进行说明。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中,在主体部收纳有刚性较高的硬币式电池,因此,难以在使用过程中使该主体部沿着身体而弯曲。因此,在使肌肉电刺激装置更可靠地沿着身体弯曲而提高肌肉电刺激装置与肌肤表面的密接性这方面存有改善的余地。

在实施例26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还鉴于上述这样的问题而以如下方式构成。此外,对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将其说明及其使用方式的说明省略。另外,当在本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附图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相同时,代替使用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

在实施例26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虽未图示,但可以取代硬币式电池21而具备具有可挠性的电池。作为该具有可挠性的电池,例如可以采用柔性铝电池、使用了金属纤维技术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等。

此外,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

在实施例26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包括具有可挠性的电池,因此,容易在使用过程中使内置有该电池的主体部10沿着人体2而弯曲。其结果是,能够使肌肉电刺激装置1更可靠地沿着身体弯曲而提高肌肉电刺激装置1和肌肤表面6的密接性。

如上,根据实施例26,能够提供如下肌肉电刺激装置1,该肌肉电刺激装置1能实现与实施例1的作用效果同等的作用效果,并且能提高与肌肤表面的密接性。

(实施例27)

对本发明的实施例27的肌肉电刺激装置进行说明。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中,为了在操作时等产生声音,考虑将扬声器内置于主体部。通常,扬声器由刚性较高的部件构成,因此,若简单地具备刚性较高的扬声器,则难以在使用过程中使该主体部沿着身体而弯曲。因此,在使肌肉电刺激装置更可靠地沿着身体弯曲而提高肌肉电刺激装置和肌肤表面的密接性这方面存有改善的余地。

在实施例27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还鉴于上述这样的问题而以如下方式构成。此外,对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将其说明及其使用方式的说明省略。另外,当在本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附图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相同时,代替使用先前在先的实施例中的附图。

在实施例27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虽未图示,但取代扬声器43而具备具有可挠性的扬声器。作为该具有可挠性的扬声器,例如可以采用薄膜扬声器等。

此外,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

在实施例27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具备具有可挠性的扬声器,因此,容易在使用过程中使内置有该扬声器的主体部10沿着人体2而弯曲。其结果是,能够使肌肉电刺激装置1更可靠地沿着身体弯曲而提高肌肉电刺激装置1和肌肤表面6的密接性。另外,在取代扬声器43而采用薄膜扬声器的情况下,能够实现轻量化。

如上,根据实施例27,能够提供如下肌肉电刺激装置1,该肌肉电刺激装置1能实现与实施例1的作用效果同等的作用效果,并且提高了与肌肤表面6的密接性。

(实施例28)

对本发明的实施例28的肌肉电刺激装置进行说明。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中,在主体部收纳有刚性的控制基板,因此,难以在使用过程中使该主体部沿着身体弯曲。因此,在使肌肉电刺激装置更可靠地沿着身体弯曲而提高肌肉电刺激装置和肌肤表面的密接性这方面存有改善的余地。

在实施例28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还鉴于上述这样的问题而以如下方式构成。此外,对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将其说明及其使用方式的说明省略。另外,当在本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附图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相同时,代替使用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

在实施例28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虽未图示,但取代控制基板41而具备具有可挠性的基板。作为该具有可挠性的基板,例如可以采用柔性基板。

此外,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

在实施例28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在控制部40具有柔性基板,因此,容易在使用过程中使内置有该基板的主体部10沿着人体2弯曲。其结果是,能够使肌肉电刺激装置1更可靠地沿着身体弯曲而提高肌肉电刺激装置1与肌肤表面6的密接性。

如上,根据实施例28,能够提供如下肌肉电刺激装置1,该肌肉电刺激装置1能实现与实施例1的作用效果同等的作用效果,并且能提高与肌肤表面6的密接性。

(实施例29)

对本发明的实施例29的肌肉电刺激装置进行说明。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中,电极部固定于主体部,因此,粘贴两个电极的范围是非常有限的区域。因此,存在如下问题:无法适当地调整两电极之间的距离。

在实施例29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还鉴于上述这样的问题而以如下方式构成。此外,对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将其说明及其使用方式的说明省略。另外,当在本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附图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相同时,代替使用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

在实施例29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虽未图示,电极部30与主体部10形成为一体,但电极部30和主体部10的接合部成为波纹管构造(所谓的蛇腹构造)。利用在主体部10内布设的线束(未图示)将收纳于主体部10的控制部40和电极部30电连接。该线束具有即使在上述波纹管构造延伸而使得电极部30和主体部10距离最远的情况下也能够将二者电连接的足够的长度。

此外,可以取代线束而利用在形成为波纹管构造的电极支承部121的内侧面印刷的导电性墨水将电极部30和主体部10电连接。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

在实施例29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电极部30和主体部10的接合部具有波纹管构造,因此,能够容易且适当地调整两电极间的距离(第一电极组31、第二电极组之间的距离)。由此,容易将电极311~323配置于适合于对肌肉施加电刺激的场所。另外,虽然体形存在个人差异,但通过适当地调整上述两电极间的距离而容易应对这样的个人差异。

如上,根据实施例29,能够提供如下肌肉电刺激装置1,该肌肉电刺激装置1能实现与实施例1的作用效果同等的作用效果,并且能够容易且适当地调整两个电极间的距离(第一电极组31、第二电极组之间的距离)。

(实施例30)

对本发明的实施例30的肌肉电刺激装置进行说明。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中,对电极进行支承的上盖主体部在主体部的周围形成为同样的厚度。因此,若想要安装于臂部、腿部等与腹部等相比而曲率较大的部分,则上盖主体部在主体部的周围不能充分弯曲,因此有可能降低肌肉电刺激装置与肌肤表面的密接性。

在实施例30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还鉴于上述这样的问题而以如下方式构成。此外,对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将其说明及其使用方式的说明省略。另外,当在本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附图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相同时,代替使用先前的实施例中的附图。

在实施例30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如图53所示,在电极支承部121的外表面121a中的主体部10的周围设置有形成为槽状的薄壁部125a、125b、126a、126b。薄壁部125a形成为沿着假想直线m1将上侧y1的一对孔18a连接。另外,薄壁部125b形成为沿着假想直线m2而将下侧y2的一对孔18b连接。另一方面,薄壁部126a形成为与上下方向(身高方向y)平行地将上侧的一个孔18a与下侧的一个孔18b连接。另外,薄壁部126b形成为与上下方向(身高方向y)平行地将上侧的另一个孔18a与下侧的另一个孔18b连接。

由此,薄壁部125a、125b、126a、126b形成为将主体部10包围、且将在主体部10的周围形成的四个孔18连接。

此外,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等。

在实施例30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因薄壁部125a而容易在假想直线m1的位置处弯曲,因薄壁部125a而容易在假想直线m2的位置处弯曲。因此,通过使肌肉电刺激装置1在这些位置处弯曲,容易以卷绕的方式安装于臂部、腿部等曲率比腹部3的曲率大的部位。其结果是,提高了肌肉电刺激装置1与肌肤表面的密接性。例如,在安装于臂部的情况下,以左右方向x与臂部的延伸方向一致的方式使主体部10与臂部重叠而将中央电极对302粘贴于臂部,并且以将上侧电极对301以及下侧电极对303卷绕于臂部的方式使其沿假想直线m1、m2弯曲。据此,由于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通电方向(左右方向x)与臂部的肌肉的延伸方向一致,因此,能够有效地对该臂部的肌肉施加电刺激。

另外,在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中,在薄壁部126a、126b的位置处也容易弯曲。由此,由于容易使中央电极对302与身高方向y平行地弯曲,因此,容易追随肌肤表面的弯曲,从而提高了肌肉电刺激装置1与肌肤表面的密接性。

如上,根据实施例30,能够提供如下肌肉电刺激装置1,该肌肉电刺激装置1能实现与实施例1的作用效果同等的作用效果,并且能够提高与肌肤表面、特别是臂部、腿部等曲率较大的部位的肌肤表面的密接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