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造影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85446发布日期:2018-08-17 18:30阅读:118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冠脉造影导管。



背景技术:

多功能造影导管用于造影过程,输送造影液或其他药剂到血管系统的指定位置。也用于引导导丝或导管到目标位置。在使用时,因患者的主动脉增宽或左冠脉开口畸形,导管有时候无法顺利到位,反复尝试时,增加手术风险,容易造成冠脉口夹层、斑块脱落等等,增加手术时间和射线的暴露,增加造影剂的使用,不到位造影时降低冠脉造影的质量,往往需要撤出造影导管并人工塑形,或换用其他导管才能完成造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冠脉造影导管,以解决现有多功能造影导管对于主动脉增宽或左冠脉开口畸形的患者,在使用时无法顺利到位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冠脉造影导管,包括通过过渡管连通的竖直管和水平管,水平管远离过渡管的端部连通设置有尖端管,竖直管1、过渡管、水平管和尖端管的材质均为具有柔韧性和X射线可探测性的材质;尖端管与水平管的夹角α为105°~115°,过渡管的长度A为1.5cm~2.5cm。

进一步的,尖端管与水平管的夹角α为110°。

进一步的,过渡管的长度A为2c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改进过渡管的长度以及尖端管的角度,使得该冠脉造影导管不仅适合主动脉正常,还适用于主动脉增宽或左冠脉开口异常的病例,冠脉造影导管容易顺利到位,减少反复尝试造成冠脉口夹层斑块脱落等等风险,缩短手术时间和射线的暴露,从而减少造影剂的使用,增加手术安全性,提高冠脉造影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冠脉造影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冠脉造影导管置入左动脉的使用示意图;

图3为现有冠脉造影导管置入左动脉的使用示意图。

其中,1.竖直管,2.过渡管,3.水平管,4.尖端管,5.左冠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冠脉造影导管,如图1所示,包括通过过渡管2连通的竖直管1和水平管3,所述水平管3远离过渡管2的端部连通设置有尖端管4,所述竖直管1、过渡管2、水平管3和尖端管4的材质均为具有柔韧性和X射线可探测性的材质。其中,尖端管4与水平管3的夹角α为105°~115°;过渡管 2的长度A为1.5~2.5cm。其中,夹角α为110°,长度A为2cm时,效果最佳。

如图3所示,现有冠脉造影导管的尖端管4与水平管3为垂直连接关系,而且过渡管2的长度太短,通常为1cm,在使用冠脉造影导管时,因有些病人主动脉增宽或冠脉开口畸形,而使得造影导管经常无法顺利到位。

由于左冠口5到主动脉对侧距离即主动脉根部正常直径3.5-3.9cm,但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的患者主动脉直径可达4.5-5.5cm,所以本实用新型对现造影导管进行下述改进。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冠脉造影导管将尖端管4向远离竖直管1的方向弯曲,使得尖端管4与水平管3的夹角α为105°~115°,当α为110°时效果最佳,同时将过渡管2的长度A延长至2cm。这样一来,尖端管4的顶端到达竖直管1的距离至少达到5.5cm。使得在进行操作时,可以让尖端管4更接近左冠口5,无论拉伸、旋转或推入冠脉造影导管,尖端管4都更容易到位,适用于正常人或病患者。

本实用新型的冠脉造影导管使用方法为:小心将打开无菌包装,并将导管取出。使用前,用肝素盐水冲洗内腔,并将冠脉造影导管浸入肝素盐水已润滑表面。将适当大小的导丝从管座中穿入,一直通过头端大约5cm;采用经皮穿刺技术建立动脉入口;沿动脉传入导丝,然后推动导管一同进入动脉;当导管头端到达目标血管分支时,撤出导丝;在主动脉窦底通过提升、旋转或推入导管使其头端到冠脉口,在造影下确认头端位置,并将导管推送到目标位置,然后进行造影;造影完成后,将导管头端脱离冠脉口,撤出导管;将导丝穿入导管一直到导丝刚刚穿出导管头头端,将导丝和导管一起小心撤出至体外。本实用新型置入到主动脉根部时,尖端管4更接近左冠口5,只需稍加提升、旋转或推入调整过渡管2到尖端管4之间的距离,即可顺利到位,完成造影。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