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式吸氧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61658发布日期:2019-05-24 21:44阅读:532来源:国知局
气囊式吸氧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氧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囊式吸氧头。



背景技术:

如图1、图2所示,传统的吸氧管有双侧吸氧和单侧吸氧,双侧吸氧即两个鼻孔均有一个出气管,然后将氧气输送管挂在耳背上,具有操作简单的特点,单侧吸氧即一个鼻孔有出气管,在使用时,需要用医用胶布将氧气输送管贴在上嘴唇上,患者的舒适度受影响,医务人员操作也不方便。

现在医院用的要么为面罩吸氧,要么为吸氧管吸氧,吸氧管吸氧也仅有出气管和双出气管两种,且如果要单双更换时,只能更换整个输氧管(1),流程复杂。

有时候患者不仅仅要吸氧,还需要在一个鼻孔内插入一个鼻胃管,对患者进行抽胃液或者注入液体食物,双侧吸氧不能满足需求,固需要将双侧吸氧换成单侧吸氧,然后另一个鼻孔可以插入鼻胃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能够在鼻孔上自行定位固定吸氧头,不会对患者造成夹伤,可多次重复利用,且能实现单侧吸氧和双侧吸氧的快速组装及切换,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气囊式吸氧头,包括输氧管、压鼻气囊、压鼻支架和储气包,所述输氧管末端设有出气管,所述出气管固定在所述压鼻气囊上,所述压鼻气囊固定在所述压鼻支架上,所述储气包和所述压鼻气囊通过输气管连通;

所述压鼻气囊包括内鼻气囊、外鼻气囊和连接气囊,所述内鼻气囊和所述外鼻气囊位于所述连接气囊的两端,所述内鼻气囊的内腔、所述外鼻气囊的内腔、所述连接气囊的内腔和所述输气管连通,所述内鼻气囊、所述连接气囊和所述外鼻气囊依次连接形成U形;

所述压鼻支架为U形结构,所述压鼻气囊外侧固定在所述压鼻支架的内侧;

所述储气包上设有气阀。

在单侧吸氧时,将内鼻气囊塞入一个鼻孔内,挤压储气包,使得压鼻气囊鼓起,内鼻气囊和外鼻气囊体积膨胀,夹紧鼻子,实现单侧吸氧,此时另一个鼻孔可以插入鼻胃管,且两者互不干涉,当不需要插鼻胃管时,可以随时在鼻孔内插入另一个吸氧头,实现双侧吸氧,全程不需要医用胶布的粘贴,压鼻气囊和鼻子接触,避免了长时间的夹紧状态对鼻子的损伤,影响患者的使用感受。同时也避免了医用胶布在撕下时对患者皮肤的拉扯。气阀可以给储气包里面充气和放气,实现对压鼻气囊的控制,也可以单独挤压储气包实现控制,实现选择的多样式,提高适应能力。

一种方案的限定,所述内鼻气囊和鼻子接触面为弧形曲面,所述外鼻气囊和鼻子接触面为弧形曲面,所述连接气囊和鼻子接触面为弧形曲面。

和鼻子更好的接触,患者的舒适度得到提升,且夹持得更紧不易脱落。

一种方案的限定,所述出气管粘接在所述内鼻气囊的弧形曲面上。

出气管能够和内壁气囊有更多的接触面积,且避免了对鼻孔的堵塞。

一种方案的限定,所述外鼻气囊为瓦片形状,所述外鼻气囊在鼻头端的宽度大于鼻尾边的宽度,且所述外鼻气囊的边沿和鼻沟配合。

和鼻子的形状匹配,接触面积更大,固定更加的可靠。

一种方案的限定,所述压鼻支架为硬质涂覆层。

使得压鼻气囊在胀大时,往内侧胀紧,硬质涂覆层作为支撑定型结构,制造更加的方便,体积更轻。

一种并列的技术方案,所述压鼻支架为硬质板结构,所述压鼻支架内侧和所述压鼻气囊外侧紧密贴合。

板状结构可以有效的保持压鼻气囊外侧的结构,使得压鼻气囊往内侧胀紧。

一种方案的限定,所述储气包通过控制机构控制,所述控制机构包括支撑架、固定托盘、活动托盘和顶紧螺栓,所述固定托盘固定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储气包位于所述活动托盘和所述固定托盘之间,所述顶紧螺栓穿过所述支撑架,所述顶紧螺栓末端和所述活动托盘配合,所述顶紧螺栓和所述支撑架通过螺纹配合。

控制机构控制储气包的挤压状态,且能够自紧,将压鼻气囊胀开后,压鼻气囊一种保持胀紧状态,直到控制机构将储气包松开,气体回到储气包,压鼻气囊收缩。

一种方案的限定,所述固定托盘和所述活动托盘内侧均为弧形曲面结构。

固定托盘和活动托盘与储气包的接触面积更大,使得储气包被挤压时,不容易挣脱。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内鼻气囊和外鼻气囊的配合夹紧鼻子,压鼻支架对压鼻气囊的膨胀方向起到了限制的作用,使得压鼻气囊的膨胀方向仅能从内侧膨胀,压鼻支架为硬质涂覆层可以减轻重量,压鼻支架为板状结构,可以和压鼻气囊的接触面积更大,对压鼻气囊的限制效果更好,通过将压鼻气囊和鼻子接触面的弧形结构设计,让固定更加可靠,不易脱落,通过控制机构控制储气包的挤压状态,且可以自紧,具有操作方便的效果,同时还能通过气阀的充气和放气来控制压鼻气囊的胀紧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中双侧吸氧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背景技术中单侧吸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内鼻气囊21、外壁气囊和鼻子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控制机构5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如图3、图4、图5所示,一种气囊式吸氧头,包括输氧管1、压鼻气囊2、压鼻支架3和储气包4,所述输氧管1末端设有出气管11,所述出气管11固定在所述压鼻气囊2上,所述压鼻气囊2固定在所述压鼻支架3上,所述储气包4和所述压鼻气囊2通过输气管41连通;

如图3所示,所述压鼻气囊2包括内鼻气囊21、外鼻气囊22和连接气囊23,所述内鼻气囊21和所述外鼻气囊22位于所述连接气囊23的两端,所述内鼻气囊21的内腔、所述外鼻气囊22的内腔、所述连接气囊23的内腔和所述输气管41连通,所述内鼻气囊21、所述连接气囊23和所述外鼻气囊22依次连接形成U形;

所述压鼻支架3为U形结构,所述压鼻气囊2外侧固定在所述压鼻支架3的内侧;

所述储气包4上设有气阀42。

在单侧吸氧时,将内鼻气囊21塞入一个鼻孔内,挤压储气包4,使得压鼻气囊2鼓起,内鼻气囊21和外鼻气囊22体积膨胀,夹紧鼻子,实现单侧吸氧,此时另一个鼻孔可以插入鼻胃管,且两者互不干涉,当不需要插鼻胃管时,可以随时在鼻孔内插入另一个吸氧头,实现双侧吸氧,全程不需要医用胶布的粘贴,压鼻气囊2和鼻子接触,避免了长时间的夹紧状态对鼻子的损伤,影响患者的使用感受。同时也避免了医用胶布在撕下时对患者皮肤的拉扯。气阀42可以给储气包4里面充气和放气,实现对压鼻气囊2的控制,也可以单独挤压储气包4实现控制,实现选择的多样式,提高适应能力。

如图4所示,所述内鼻气囊21和鼻子接触面为弧形曲面,所述外鼻气囊22和鼻子接触面为弧形曲面,所述连接气囊23和鼻子接触面为弧形曲面。

和鼻子更好的接触,患者的舒适度得到提升,且夹持得更紧不易脱落。

如图4所示,所述出气管11粘接在所述内鼻气囊21的弧形曲面上。

出气管11能够和内壁气囊有更多的接触面积,且避免了对鼻孔的堵塞。

如图4所示,所述外鼻气囊22为瓦片形状,所述外鼻气囊22在鼻头端的宽度大于鼻尾边的宽度,且所述外鼻气囊22的边沿和鼻沟配合。

和鼻子的形状匹配,接触面积更大,固定更加的可靠。

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压鼻支架3为硬质涂覆层。

使得压鼻气囊2在胀大时,往内侧胀紧,硬质涂覆层作为支撑定型结构,制造更加的方便,体积更轻。

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压鼻支架3为硬质板结构,所述压鼻支架3内侧和所述压鼻气囊2外侧紧密贴合。

板状结构可以有效的保持压鼻气囊2外侧的结构,使得压鼻气囊2往内侧胀紧。

如图5所示,所述储气包4通过控制机构5控制,所述控制机构5包括支撑架51、固定托盘52、活动托盘53和顶紧螺栓54,所述固定托盘52固定在所述支撑架51上,所述储气包4位于所述活动托盘53和所述固定托盘52之间,所述顶紧螺栓54穿过所述支撑架51,所述顶紧螺栓54末端和所述活动托盘53配合,所述顶紧螺栓54和所述支撑架51通过螺纹配合。

控制机构5控制储气包4的挤压状态,且能够自紧,将压鼻气囊2胀开后,压鼻气囊2一种保持胀紧状态,直到控制机构5将储气包4松开,气体回到储气包4,压鼻气囊2收缩。

如图5所示,所述固定托盘52和所述活动托盘53内侧均为弧形曲面结构。

固定托盘52和活动托盘53与储气包4的接触面积更大,使得储气包4被挤压时,不容易挣脱。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