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式血浆分离IgE免疫吸附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83175发布日期:2018-10-16 20:47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一体式血浆分离IgE免疫吸附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地指一种一体式血浆分离ige免疫吸附器。



背景技术:

ige免疫吸附剂是一种抗ige抗体-载体复合物的填料,它通过化学键的作用将抗ige抗体偶联在载体基质上,利用抗ige抗体对人体ige的选择性结合进行吸附。ige免疫吸附疗法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主要用于治疗ige抗体相关的难治性哮喘。

血浆吸附疗法对比全血吸附疗法,对血细胞损伤小,对人体内环境影响小,在血液净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血浆吸附疗法的基本原理是将患者体内血液引到体外,先将血浆与血细胞分离,再针对性的将血浆中的致病物质吸附除去,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目前现有的免疫吸附治疗技术是血液从人体流出后先经血泵进入到血浆分离器内,通过血浆分离器的筛分作用将血浆与血细胞分离开,然后将分离出的血浆通过血泵再引入到免疫吸附柱内,利用免疫吸附柱内装载的免疫吸附剂的吸附作用针对性的清除血浆中的致病物质。其中,血浆分离器中充填的是空心纤维膜。这个过程中串联的设备较多,医护人员的操作难度较大,并且体外循环的血液量较大,接触的医疗器械较多,这在增加了患者的身体负担的同时也使溶血、凝血等问题出现的概率增大,增大了治疗时的安全风险。另外,全套血浆吸附器材成本也比较高。上述这些问题导致传统的血浆分离器加免疫吸附柱的治疗模式难以在国内广泛推广。

专利号为cn102631722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可进行血液净化的血浆分离吸附器,可以实现血浆分离与血浆吸附的同时进行,然而该吸附器用于吸附致病物质的吸附材料是纤维状的吸附剂,存在理论缺陷和技术瓶颈。

首先,纤维状的吸附剂一方面因其比表面积受限(两者相差数十倍),另一方面因其吸附过程中血液滞留时间(吸附材料与血液接触时间)较短,纤维状吸附剂的吸附能力十分有限,无法满足医用标准(尤其对于成分复杂的人血液中的致病物质显得杯水车薪);其次,纤维状的吸附剂制造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目前医疗用纤维状吸附剂基本处于实验室阶段,国内尚无任何纤维状吸附剂的血液净化相关产品,国外也仅有日本东丽一款产品toraymyxin,并且该产品也只能针对低丰度致病物质引起的疾病,无法应用于ige免疫吸附对应的适应症,尤其是重症患者。

而考虑到安全性,吸附器中吸附剂的体积并不能无限大,如行业标准yy0464中规定了吸附器的血室容量不能大于200ml,对应的吸附剂体积一般不大于400ml。正因为如此,纤维状的吸附剂单次吸附能力是有限的,而部分重症患者需要进行清除的致病物质往往超出单支吸附柱的吸附能力,受限于吸附能力,部分重症患者在临床上需要进行“吸附—再生—吸附”这一循环模式,以达到提升吸附能力而满足临床治疗的目的。而现有的吸附器无法实现“吸附—再生—吸附”这一循环模式。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公开号为cn102631722b的专利公开的吸附器内部并没有进行分区,导致壳体内的纤维状吸附剂存在吸附不均匀的情况,导致其实际吸附效果并不理想,吸附剂使用不完全,进一步增加了患者治疗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体式血浆分离ige免疫吸附器,其具有吸附效果好,耗材成本及治疗成本低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设计的一体式血浆分离ige免疫吸附器,包括壳体、设于所述壳体上并与其内部连通的血液入口、血液出口和血浆出口,所述壳体的内腔设有分离腔和吸附腔;所述壳体的内腔两端设有密封圈;所述分离腔内设有空心纤维膜;所述空心纤维膜的两端插设固定于所述密封圈并连通所述血液入口和血液出口;所述分离腔和吸附腔通过仅允许血浆透过的第一有孔膜连通;所述吸附腔内设有ige免疫吸附剂;所述吸附腔与所述血浆出口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吸附腔内还设有将吸附腔分隔为第一吸附腔和第二吸附腔的仅允许血浆透过的第二有孔膜;所述第一吸附腔与所述分离腔通过所述第一有孔膜连通;所述第一吸附腔内设有多个无孔膜将其分隔为多个独立的腔体,每个所述腔体内设有波浪线状的吸附剂附着膜;所述吸附剂附着膜上设有ige免疫吸附剂;所述第二吸附腔与所述血浆出口连通,所述第二吸附腔内设有游离状的ige免疫吸附剂。通过多个独立的腔体的作用,使得吸附空间被分割,避免血浆的吸附效果受到吸附器摆放位置和角度的影响,从而保证了血浆的有效吸附;同时波浪状的吸附剂附着膜也提高了吸附面积,同时也为ige免疫吸附剂提供支撑面,防止ige免疫吸附剂发生下坠沉淀而影响吸附效果。

优选地,所述吸附剂附着膜下端设有加厚部。通过加厚部的设置,可以提高吸附剂附着膜的承受力度,防止其破裂。

再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上还设有与所述吸附腔连通的加样口;所述加样口通过管路依次连通有泵和再生液。通过再生液的作用,使得吸附器可实现“吸附—再生—吸附”这一循环模式,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优选地,所述壳体上还设有与所述第二吸附腔连通的加样口;所述加样口通过管路依次连通有泵和再生液。

进一步地,所述ige免疫吸附剂的体积为50~1000ml。

优选地,所述空心纤维膜的表面积为0.1~2.0m2

进一步地,所述分离腔靠近第一有孔膜的一端设有用于阻挡再生液进入分离腔内的阻挡膜,且阻挡膜与壳体活动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1、通过在吸附器的内腔中设置分离腔和吸附腔,可以实现血浆分离与血浆吸附的同步进行,避免了血细胞与吸附剂的直接接触而提高了生物相容性;2、可以根据患者病情自主选择再生治疗模式或者单次吸附治疗模式,其中单次吸附治疗模式可以减少体外循环的血液体积;3、对比传统的治疗模式,降低了耗材成本和治疗成本;4、相比现有的纤维状吸附剂,本发明中的ige免疫吸附剂吸附效果更好;5、通过将吸附腔分为第一吸附腔和第二吸附腔,实现对血浆的分级吸附,吸附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体式血浆分离ige免疫吸附器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体式血浆分离ige免疫吸附器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的治疗示意图。

图中,1.壳体;2.血液入口;3.血液出口;4.血浆出口;5.分离腔;6.吸附腔;7.密封圈;8.空心纤维膜;9.第一有孔膜;10.ige免疫吸附剂;11.加样口;12.泵;13.再生液;14.第一吸附腔;15.第二吸附腔;16.第二有孔膜;17.腔体;18.吸附剂附着膜;19.无孔膜;20.加厚部;21.阻挡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一体式血浆分离ige免疫吸附器,包括壳体1、设于壳体1上并与其内部连通的血液入口2、血液出口3和血浆出口4,壳体1的内腔设有分离腔5和吸附腔6;壳体1的内腔两端设有密封圈7;分离腔5内设有空心纤维膜8;空心纤维膜8的两端插设固定于密封圈7并连通血液入口2和血液出口3;分离腔5和吸附腔6通过仅允许血液中血浆透过的第一有孔膜9连通;吸附腔6内设有ige免疫吸附剂10;吸附腔6与血浆出口4连通。壳体1上还设有与吸附腔6连通的加样口11;加样口11通过管路依次连通有泵12和再生液13。分离腔5靠近第一有孔膜9的一端设有用于阻挡再生液13进入分离腔5内的阻挡膜21,且阻挡膜21与壳体1活动连接;通过再生液13的作用,使得吸附器可实现“吸附—再生—吸附”这一循环模式,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ige免疫吸附剂10的体积优选为50~1000ml。空心纤维膜8的表面积优选为0.1~2.0m2

其中,本发明对ige免疫吸附剂10没有特别限制,由载体-配基组成。但是,ige免疫吸附剂10的代表性载体,包含多糖,如琼脂糖、纤维素、醋酸纤维素和糊精;合成聚合物,如聚苯乙烯、苯乙烯-二乙烯苯共聚物、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酯和聚乙烯醇。不溶于水的多孔载体可具有包衣层,其包含具有羟基的聚合物材料,如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的聚合物,接枝共聚物如具有聚环氧乙烷链的单体与另一可聚合单体的共聚物等。在这些载体材料中,优选琼脂糖、纤维素和聚乙烯醇,因为这些材料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的同时可以很方便的引入活性基团。ige免疫吸附剂10的代表性配基包括抗ige抗体,重组ige抗体,仿生配基以及其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分子。

空心纤维膜8可以直接采用市售产品,如聚醚砜、聚砜、聚丙烯等材质的血浆分离膜等,但并不局限于上述材质。优选生物相容性较好的聚醚砜、聚砜材质的空心纤维膜。目前空心纤维膜8的生产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均可以通过商业途径购买到。

实施例2

如图2~4所示的一体式血浆分离ige免疫吸附器,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主要特征相同,区别特征在于:吸附腔6内还设有将吸附腔6分隔为第一吸附腔14和第二吸附腔15的仅允许血液中血浆透过的第二有孔膜16,第二有孔膜16可允许再生液13透过;本说明书中“仅允许血液中血浆透过”或“仅允许血浆透过”指血液中可透过的仅有血浆,而并非所有物质(血液及其他)中仅血浆可透过;第一吸附腔14与分离腔5通过第一有孔膜9连通;第一吸附腔14内设有多个无孔膜19将其分隔为多个独立的腔体17,每个腔体17内设有波浪线状的吸附剂附着膜18;吸附剂附着膜18上设有ige免疫吸附剂10;第二吸附腔15与血浆出口4连通,第二吸附腔15内设有游离状的ige免疫吸附剂10。通过多个独立的腔体17的作用,使得吸附空间被分割,避免血浆的吸附效果受到吸附器摆放位置和角度的影响,从而保证了血浆的有效吸附;比如,当现有的未进行分区的吸附器竖直摆放时,其吸附剂通常处于吸附器下端,而导致上端血浆不能有效吸附,导致血浆吸附效果差,吸附不均匀,而影响治疗效果。同时波浪状的吸附剂附着膜18也提高了吸附面积,尤其是吸附剂附着膜18如图3所示方向布置时,血浆需要多次穿透吸附剂附着膜18后才可进入第二吸附腔15,使得吸附面积增大,提升了吸附效果;同时吸附剂附着膜18也为ige免疫吸附剂10提供支撑面,防止ige免疫吸附剂10发生下坠沉淀而影响吸附效果。

吸附剂附着膜18下端设有加厚部20。通过加厚部20的设置,可以提高吸附剂附着膜18的承受力度,防止其破裂。壳体1上还设有与第二吸附腔15连通的加样口11;加样口11通过管路依次连通有泵12和再生液13。

完成一次吸附后,可先利用止血夹将血浆入口关闭,再将阻挡膜21封闭(比如插入壳体1内),使得分离腔5与吸附腔6隔离,再通过泵12将再生液13泵入第二吸附腔15内,利用再生液13恢复第一吸附腔14内的ige免疫吸附剂10和第二吸附腔15中游离状的ige免疫吸附剂10的吸附能力;再打开止血夹开启血浆入口,并将阻挡膜21打开(比如从壳体1内抽出),使得分离腔5与吸附腔6连通,重复上述过程,直至达到治疗剂量。需要说明的是,阻挡膜21的设置结构及与壳体1的连接关系采用现有技术。治疗时,患者体内血液输出后沿如图4中箭头所示方向移动,血液先通过血液入口2进入一体式血浆分离ige免疫吸附器的分离腔5内的空心纤维膜8内,而血液中的血浆可透过空心纤维膜8从而从全血中分离出来,空心纤维膜8内的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从血液出口3流出。而分离出的血浆先透过第一有孔膜9,进入各个独立的腔体17,并与腔体17内的附着在吸附剂附着膜18上的ige免疫吸附剂10接触,血浆中的治病物质被ige免疫吸附剂10所吸附,血浆得到净化。完全净化或初步净化后的血浆再通过第二有孔膜16,进入第二吸附腔15内,与该第二吸附腔15内的ige免疫吸附剂10继续接触,血浆进一步得到净化,尤其是在第一吸附腔14内未得到完全净化的血浆在此处可完全净化,最后净化的血浆从血浆出口4排出并与血液出口3流出的血液中的有形成分汇合后再次输入患者体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