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01609发布日期:2018-12-08 06:40阅读:1002来源:国知局
一种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被有效使用的安全采血针主要以美国碧迪公司和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安全采血针为代表。如美国壁迪公司生产的一款针头自动回缩式安全采血针,其原理是利用安装在采血针前段的弹簧和锁定装置,在采血结束后按压锁定装置解锁,弹簧会将针管回拉至针套内以避免针刺伤和交叉感染。

以美国壁迪公司生产的针头自动回缩式安全采血针为例,其产品设计存在诸多缺陷或不足,如整体体积较大(约近40毫米长),导致使用不方便,针管与针座底部有较大距离,导致针管与皮肤或血管间会产生较大斜角,使用过程中容易导致患者血管损伤,解锁弹簧的按键容易被意外触发,产品结构较复杂,生产成本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难以普遍推广使用。

安全采血针的关键技术要求主要是:

1)针管与针座底部的垂直距离不能超过1.5个毫米,否则针管与针管底座间会形成较大斜角而容易导致针尖对血管的刺伤;

2)采血针由于要较长时间固定在患者手背上不能体积太大,否则使用不方便且导致患者不适等。

市场上现有被广泛使用的传统采血针,在拔出针管时,操作人员会扳起并握住手柄来拔出针管,该操作过程会导致针管在血管内转动,存在针尖损伤血管的潜在风险(这就是经常输液的患者容易患静脉炎的原因之一)。使用过的污染针管裸露在外容易导致针刺伤和二次损伤从而导致交叉感染的风险。

上述壁迪生产的软管式安全采血针,除了使用不方便,还存在二次伤害和在拔出针管时对患者血管造成损伤的潜在风险。

其它各类安全采血针的创新设计,都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或技术难点:1)难以同时满足对采血针的技术和安全要求并实现微型化设计和使用方便。有的产品设计尚佳但却无法实现批量工业化生产也是原因之一。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

1.防止针刺伤与交叉感染:

1)最大限度的减少在输液过程中对患者可能造成的潜在血管损伤;

2)最大限度的预防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面临的潜在针刺伤和交叉感染;

3)防止医疗废物处理过程中潜在的二次损伤和环境污染;

2.产品设计微型化:

1)通过分段式组合结构来实现产品微型化,满足采血针技术要求和患者舒适感;

2)使用更加方便、舒适;

3.简化生产工艺:

1)产品设计紧凑、简洁,生产工艺简单,便于实现工业化批量生产;

2)在大幅提高产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同时,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包括:

针座,其包括从前至后依次连接的第一筒状部、第二筒状部和尾座部,第二筒状部的直径大于第一筒状部的直径;

针管;

内置滑套,其为横截面呈近似字母c字形的、两端贯通的长条块;

保护壳体,其为长条形的、两端贯通的中空壳体;以及

弹簧;

针管的尾端安装于第一筒状部内,针座的第一筒状部和针座的第二筒状部均安装于内置滑套内,第二筒状部与内置滑块相配合而可前后滑动,针座的尾座部位于内置滑套的尾端外,内置滑套安装于保护壳体内且可前后滑动,尾座部可锁定于保护壳体的尾端,弹簧套装于第一筒状部上,弹簧的前端抵于保护壳体的内壁,弹簧的尾端抵于第二筒状部的前端端面;

其中,针座和内置滑套之间设置有用于锁定第二筒状部的第一锁定结构,内置滑套和保护壳体之间设置有用于锁定内置滑套的第二锁定结构,尾座部和保护壳体之间设置有用于锁定尾座部的第三锁定结构;

当尾座部锁定于保护壳体的尾端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内置滑套的前端被保护壳体内壁限位,内置滑套的尾端被尾座部限位;当尾座部从保护壳体的尾端解锁后,弹簧的作用力推动第二筒状部向后滑动至内置滑套的锁定位置而被锁定,针座继续向后滑动并带动内置滑套向后滑动至保护壳体的锁定位置而被锁定,此时,针管可被保护壳体完全覆盖且针尖不会外露。

进一步地,第一锁定结构包括设置于第二筒状部外壁的第一定位部和设置于内置滑套内壁的第一锁定部,当第二筒状部滑动至内置滑套的锁定位置时,第一定位部被第一锁定部锁定,使得第二筒状部无法从内置滑套内滑脱。

优选地,第一定位部包括滑块,第一锁定部包括长槽孔和第一弹性臂,长槽孔沿内置滑套的轴向设置,第一弹性臂设置于长槽孔的尾段处,滑块被限制在长槽孔的长度范围内滑动;当滑块沿着长槽块滑动至长槽孔尾端的过程中,第一弹性臂被滑块推动产生弹性变形而使滑块通过,当滑块到达长槽孔尾端时,第一弹性臂变形恢复,使得滑块被锁定而无法反向滑动。

更优选地,第一定位部还包括两个侧滑块,两个侧滑块分别设置于滑块的两侧,第一锁定部还包括两条第一滑槽,两条第一滑槽沿内置滑套的轴向设置且分别设置于滑槽孔的两侧,两个侧滑块分别被限制在两条第一滑槽的长度范围内滑动,使得第二筒状部无法沿径向方向从内置滑套内滑脱。

进一步地,第二锁定结构包括设置于内置滑套上的第二定位部和设置于保护壳体内壁的第二锁定部,当内置滑套滑动至保护壳体的锁定位置时,第二定位部被第二锁定部锁定,使得内置滑套无法从保护壳体内滑脱。

优选地,第二定位部包括两个凸块,两个凸块分别设置于内置滑套的两个轴向截面上,第二锁定部包括两条第二滑槽和两个第二弹性臂,两条第二滑槽沿保护壳体轴向对称设置,两个第二弹性臂分别设置于两条第二滑槽的尾段处,两个凸块分别被限制在两条第二滑槽的长度范围内滑动;当两个凸块分别沿着两条第二滑槽滑动至两条第二滑槽尾端的过程中,两个第二弹性臂分别被两个凸块推动产生弹性变形而使两个凸块通过,当两个凸块分别到达两条第二滑槽尾端时,两个第二弹性臂变形恢复,使得两个凸块被锁定而无法反向滑动。

进一步地,第三锁定结构包括设置于尾座部上的第三定位部和设置于保护壳体尾端的第三锁定部;当第三定位部锁定于第三锁定部上时,尾座部锁定于保护壳体的尾端,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当第三定位部与第三锁定部解锁时,弹簧的作用力推动第二筒状部,使得针座向后移动。

优选地,第三定位部包括两根爪部,两根爪部对称设置在尾座部的尾端端面上且与第二筒状部的中心轴线相垂直;第三锁定部包括第一片状部和两个条形孔部,第一片状部从保护壳体的尾端沿轴向延伸而出,第一片状部可沿径向拨动,两个条形孔部对称开设于第一片状部上;通过操作第一片状部,使得两根爪部分别插入两个条形孔部,或使得两根爪部分别与两个条形孔部解锁。

优选地,第三定位部包括第一按压部和第一凸起,第一按压部从尾座部的尾端沿轴向延伸而出,第一按压部可沿径向按压,第一凸起设置于第一按压部的外壁;第三锁定部包括两个第二片状部和第一卡槽,两个第二片状部从保护壳体的尾端沿轴向延伸而出且相邻设置,其中一个第二片状部设置第一卡槽;通过操作第一按压部,使得第一凸起卡入第一卡槽,或使得第一凸起与第一卡槽解锁。

优选地,第三定位部包括两个第二凸起,两个第二凸起分别设置于尾座部的两侧;第三锁定部包括两个第二按压部和两个第二卡槽,两个第二按压部分别由保护壳体尾端的两侧向后延伸形成,两个第二按压部可相向按压,两个第二卡槽分别设置于两个第二按压部上;当两个第二按压部分别锁定于两个第二卡槽上时,尾座部锁定于保护壳体的尾端,当手持两侧第二按压部相向按压时,两个第二凸起分别与两个第二卡槽解锁。

进一步地,针管到下保护壳体外壁的最大垂直距离小于等于1.5毫米,以免针管与针管底座间会形成较大斜角而容易导致针尖对血管的刺伤。由于上保护壳体和下保护壳体的分离式设计,使得针管到下保护壳体的外周面的最大垂直距离能够设计到小于等于1.5毫米。

再进一步地,第一筒状部的中心轴线与第二筒状部的中心轴线相平行,第一筒状部的中心轴线位于第二筒状部的中心轴线和下保护壳体的内壁之间,可以进一步地减小上述的针管到下保护壳体外壁的最大垂直距离。

进一步地,还包括翼片,翼片套于保护壳体上,翼片为双翼翼片,双翼翼片对称设置且可对折后重叠在一起。

优选地,保护壳体的尾端向后延伸形成手持部,手持部和尾座部均呈近似字母u字形开口状且开口朝后设置,尾座部的前段内置于手持部的内侧并与手持部锁定,尾座部的尾段位于手持部的尾端后;第三定位部包括两个第三按压部和两个第三凸起,两个第三按压部为尾座部尾段的两侧壁,两个第三凸起分别设置于尾座部前段的两侧壁上;第三锁定部包括两个第三卡槽,两个第三卡槽分别设置于手持部的两侧壁上;当两个第三凸起分别与两个第三卡槽锁定时,两个第三按压部分别位于手持部的两侧壁的尾端后,当相向按压尾座部尾端两侧的两个第三按压部时,两个第三凸起分别与两个第三卡槽解锁。

进一步地,第一筒状部的中心轴线与第二筒状部的中心轴线共轴。

进一步地,保护壳体由上保护壳体和下保护壳体扣合组成,内置滑套安装于上保护壳体内,内置滑套的两个轴向截面贴合于下保护壳体的内壁。

本发明采用特殊设计的针座以及位于针座中段和后端的卡位锁定突起来实现与针座安全保护壳体以及位于针座与保护壳体之间的可移动内置滑块之间的锁定,滑动与再锁定;针座(针管)的自动回缩是通过安装于针座前段的弹簧来实现。

本发明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的装配步骤如下:

1)针座组装:将针管安装于针座的第一筒状部的前端;

2)将针座的第二筒状部卡入内置滑套,使尾座部位于内置滑套的尾端外;

3)将弹簧套于第一筒状部上;

4)将组装好的内置滑套、针座和弹簧放入上保护壳体中,使弹簧的前端抵于保护壳体的内壁,弹簧的尾端抵于第二筒状部的前端端面;

5)将下保护壳体盖上与上保护壳体扣合而组成保护壳体,此时保护壳体尾端的第三锁定部与尾座部的第三定位部相锁定而将尾座部锁定于保护壳体的尾端,同时内置滑套被针座的尾座部锁定;

6)将翼片套于保护壳体外周面。

本发明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防止针刺伤与交叉感染:

1)最大限度地减少在输液过程中对患者可能造成的潜在血管损伤;

2)最大限度地预防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面临的潜在针刺伤和交叉感染;

3)防止医疗废物处理过程中潜在的二次损伤和环境污染;

2.产品设计微型化:

1)通过分段式组合结构来实现产品微型化,满足采血针技术要求和患者舒适感;

2)使用更加方便、舒适;

3.简化生产工艺:

1)产品设计紧凑、简洁,生产工艺简单,便于实现工业化批量生产;

2)在大幅提高产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同时,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的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的针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的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的内置滑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的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的内置滑套的仰视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的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的上保护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1的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的上保护壳体的仰视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1的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的上保护壳体的剖视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1的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的下保护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1的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的下保护壳体的俯视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2的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2的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尾端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2的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的针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2的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的针座的尾端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3的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的俯视示意图;

图15为实施例3的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实施例3的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在使用后的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实施例4的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实施例4的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的针座的俯视示意图;

图19为实施例4的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的针座的仰视示意图;

图20为实施例4的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的上保护壳体的俯视示意图;

图21为实施例4的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的上保护壳体的仰视示意图;

图22为实施例4的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的下保护壳体的俯视示意图;

图23为实施例4的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的下保护壳体的仰视示意图;

图24为实施例4的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在使用后的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如下:

1针座

11第一筒状部

12第二筒状部

13尾座部

131爪部

132第一按压部

133第一凸起

134第二凸起

135第三按压部

136第三凸起

14衬套

15滑块

16侧滑块

2针管

3内置滑套

31长槽孔

311尾端通孔

312鱼钩状通孔

32第一弹性臂

33第一滑槽

34凸块

4保护壳体

41上保护壳体

411第三筒状部

412第四筒状部

413凹槽

414第一片状部

415条形孔部

416第二片状部

417第一卡槽

418第二按压部

419第二卡槽

4110手持部

4111第三卡槽

4112圆形凹槽

42下保护壳体

421第二滑槽

422第二弹性臂

423圆形凸起

5翼片

6护套

7另一针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说明书附图介绍本发明的几个较佳实施例,举例证明本发明可以实施,可以向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完整介绍本发明,使其技术内容更加清楚和便于理解。本发明可以通过许多不同形式的实施例来得以体现,其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文中提到的实施例,本文的附图和说明本质上是举例说明而不是限制本发明。在附图中,结构相同的部件以相同数字标号表示,各处结构或功能相似的组件以相似数字标号表示。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包括:针座1,其包括从前至后依次连接的第一筒状部11、第二筒状部12和尾座部13,第二筒状部12的直径大于第一筒状部11的直径;针管2(图中未示出),其前端朝前延伸,尾端安装于第一筒状部11内;内置滑套3,其为横截面呈近似字母c字形的、两端贯通的长条块,第一筒状部11和第二筒状部12均安装于内置滑套3内,第二筒状部12与内置滑块15相配合而可前后滑动,尾座部13位于内置滑套3的尾端外;保护壳体4,内置滑套3安装于保护壳体4内且可前后滑动,尾座部13可锁定于保护壳体4的尾端;以及弹簧(图中未示出),其套装于第一筒状部11上,弹簧的前端抵于保护壳体4的内壁,弹簧的尾端抵于第二筒状部12的前端端面。其中,针座1和内置滑套3之间设置有用于锁定第二筒状部12的第一锁定结构,内置滑套3和保护壳体4之间设置有用于锁定内置滑套3的第二锁定结构,尾座部13和保护壳体4之间设置有用于锁定尾座部13的第三锁定结构。

当尾座部13锁定于保护壳体4的尾端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内置滑套3的前端被保护壳体4内壁限位,内置滑套3的尾端被尾座部13限位;当尾座部13从保护壳体4的尾端解锁后,弹簧的作用力推动第二筒状部12向后滑动至内置滑套3的锁定位置而被锁定,针座1继续向后滑动并带动内置滑套3向后滑动至保护壳体4的锁定位置而被锁定,此时,针管2可被保护壳体4完全覆盖且针尖不会外露。

如图2所示,第一筒状部11的中心轴线n-n与第二筒状部12的中心轴线m-m相平行。第二筒状部12的一部分上设置有一设定长度的衬套14,衬套14只覆盖在第一筒状部11的一部分外周面上,衬套14的外周面用于安装弹簧。

所述第一锁定结构包括第一定位部和第一锁定部。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筒状部12外壁的前端设置有第一定位部,第一定位部包括滑块15。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内置滑套3为横截面呈近似字母c字形的、两端贯通的长条块,内置滑套3的内壁设置有第一锁定部,第一锁定部包括长槽孔31和第一弹性臂32,长槽孔31沿内置滑套3的轴向设置且位于内置滑套3宽度方向的中线上,第一弹性臂32设置于长槽孔31的尾段处,具体地,长槽孔31的尾端形成一宽度渐渐收窄的尾端通孔311,尾端通孔311弯折后再向长槽孔31的前端延伸,形成一鱼钩状通孔312,从而在尾端通孔311中形成第一弹性臂32。所述滑块15被限制在长槽孔31的长度范围内滑动,当滑块15沿着长槽块滑动至长槽孔31尾端的过程中,第一弹性臂32被滑块15推动产生弹性变形而使滑块15通过,当滑块15到达长槽孔31尾端时,第一弹性臂32变形恢复,使得滑块15在内置滑套3的轴线方向被锁定而无法反向滑动。在弹簧的作用力下,当第二筒状部12与内置滑套3锁定后,第二筒状部12会带动内置滑套3的尾端从保护壳体4内滑出。

如图2所示,第一定位部还包括两个侧滑块16(图中有一个侧滑块16被挡住),两个侧滑块16对称设置于滑块15的两侧。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锁定部还包括两条第一滑槽33(图中有一个第一滑槽33被挡住),两条第一滑槽33沿内置滑套3的轴向设置且对称设置于滑槽孔的两侧,内置滑套3的前端端面上开设置有卡口,卡口的宽度与两个侧滑块16在第二筒状部12上的位置相适应,以供两个侧滑块16从内置滑套3的前端分别嵌入两条第一滑槽33内。两个侧滑块16分别被限制在两条第一滑槽33的长度范围内滑动。当第二筒状部12在安装到内置滑套3中时,第二筒状部12在径向方向的移动被限位而无法沿径向方向从内置滑套3内滑脱,这样第二筒状部12和内置滑套3的装配结构更加稳固。

如图1、图5至图9所示,保护壳体4由上保护壳体41和下保护壳体42扣合组成,内置滑套3安装于上保护壳体41内,内置滑套3的两个轴向截面贴合于下保护壳体42的内壁。其中,如图5至图7所示,上保护壳体41包括从前至后依次连接的第三筒状部411、第四筒状部412和横截面呈字母c字形的凹槽413,第四筒状部412的直径大于第三筒状部411的直径,第三筒状部411的中心轴线o-o和第四筒状部412的中心轴线h-h相平行,针座11的第一筒状部11穿入第三筒状部411和第四筒状部412,衬套14的长度与第四筒状部412相适应。具体地,第三筒状部411的前端开口,以供针座1的第一筒状部11的前端伸出;弹簧的前端抵于第三筒状部411和第四筒状部412之间形成的台阶面上;内置滑套3设置于第四筒状部412和凹槽413内,内置滑套3的前端端面到第三筒状部411和第四筒状部412之间的台阶面具有一定间隙,以供容纳压缩的弹簧的一部分,弹簧的另一部套于第一筒状部11上且位于内置滑套3内。

所述第二锁定结构包括第二定位部和第二锁定部。如图3所示,所述内置滑套3上设置有第二定位部,第二定位部包括两个凸块34,两个凸块34分别设置于内置滑套3的两个轴向截面上。如图8和图9所示,所述下保护壳体42的内壁设置有第二锁定部,第二锁定部包括两条第二滑槽421和两个第二弹性臂422,两条第二滑槽421沿下保护壳体42的轴向对称设置,两个第二弹性臂422分别设置于两条第二滑槽421的尾段处。两个凸块34分别被限制在两条第二滑槽421的长度范围内滑动。当两个凸块34分别沿着两条第二滑槽421滑动至两条第二滑槽421尾端的过程中,两个第二弹性臂422分别被两个凸块34推动产生弹性变形而使两个凸块34通过,当两个凸块34分别到达两条第二滑槽421尾端时,两个第二弹性臂422变形恢复,使得两个凸块34被锁定而无法反向滑动。

所述第三锁定结构包括第三定位部和第三锁定部。如图2所示,所述尾座部13上设置有第三定位部,第三定位部包括两根爪部131,两根爪部131对称设置在尾座部13的尾端端面上且与第二筒状部12的中心轴线相垂直。如图5至图7所示,所述上保护壳体41的尾端设置有第三锁定部,包括第一片状部414和两个条形孔部415,第一片状部414从上保护壳体41的尾端沿轴向延伸而出,第一片状部414可沿径向拨动,两个条形孔部415对称开设于第一片状部414上。当两根爪部131分别插入两个条形孔部415时,所述尾座部13锁定于保护壳体4的尾端,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当拨动第一片状部414时,两根爪部131分别与两个条形孔部415解锁,使得尾座部13从保护壳体4的尾端解锁,在弹簧的作用力下,针座1的第二筒状部12被向后推动。

如图1所示,还包括翼片5,翼片5套于保护壳体4的第四筒状部412上,翼片5为双翼翼片,双翼翼片对称设置且可对折后重叠在一起。翼片5为弹性塑胶材质,翼状叶片的表面还可分布有颗粒状的突起或花纹等其他防滑结构,以便防滑。通过这样的结构,能避免针管2在血管内转动,降低了针尖损伤血管的潜在风险。

其中,针管2到下保护壳体42外壁的最大垂直距离为1.4毫米。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尽可能减小针管2的中心轴线与针座1底部的垂直距离,以免针管2与针管2底座间会形成较大斜角而容易导致针尖对血管的刺伤,将内置滑套3设计成横截面呈近似字母c字形的、两端贯通的长条块,将保护壳体4拆分成有利于开模生产的上保护壳体41和下保护壳体42,还将针座1的第一筒状部11的中心轴线与第二筒状部12的中心轴线平行设置,并使第一筒状部11的中心轴线位于第二筒状部12的中心轴线和下保护壳体42的内壁之间,以进一步减小针管2到下保护壳体42外壁的最大垂直距离。装配时,内置滑套3安装于上保护壳体41内,内置滑套3的两个轴向截面贴合于下保护壳体42的内壁,装有针管2的第一筒状部11靠近下保护壳体42的内壁,使得针管2的轴线到下保护壳体42外壁的最大垂直距离能够设计到不超过1.5毫米。

本实施例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的装配步骤如下:

1)针座1组装:将针管2安装于针座1的第一筒状部11的前端;

2)将针座1的第二筒状部12卡入内置滑套3,使尾座部13位于内置滑套3的尾端外;

3)将弹簧套于第一筒状部11上;

4)将组装好的内置滑套3、针座1和弹簧放入上保护壳体41中,使弹簧的前端抵于保护壳体4内壁的台阶面,弹簧的尾端抵于第二筒状部12的前端端面;

5)将下保护壳体42盖上与上保护壳体41扣合而组成保护壳体4,此时保护壳体4尾端的第三锁定部与尾座部13的第三定位部相锁定而将尾座部13锁定于保护壳体4的尾端,同时内置滑套3被针座1的尾座部13锁定;

6)将翼片5套于保护壳体4外周面。

使用方法:使用时与传统采血针的操作完全一致;只是在拔出针头时,需要一手按压住保护壳体4,另一只手拨动第一片状部414,使两根爪部131分别与两个条形孔部415解锁,从而尾座部13从保护壳体4的尾端解锁,在弹簧的作用力下,针座1的第二筒状部12从内置滑套3中被推动到锁定位置而被锁定,并带动内置滑套3从保护壳体4中被推动到锁定位置而被锁定,此时针座1和内置滑套3均不能再前后移动,针管2全部回缩至保护壳体4内,实现将针管2拔出患者体外。

实施例2

如图10至1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三锁定结构。所述第三锁定结构包括第三定位部和第三锁定部。如图10和11所示,上保护壳体41的尾端设置有第三锁定部,第三锁定部包括两个第二片状部416和第一卡槽417,两个第二片状部416从保护壳体4的尾端沿轴向延伸而出且相邻设置,其中一个第二片状部416设置第一卡槽417。如图12和图13所示,针座1的尾座部13设置有第三定位部,第三定位部包括第一按压部132和第一凸起133,第一按压部132从尾座部13的尾端沿轴向延伸而出,第一按压部132可沿径向按压,第一凸起133设置于第一按压部132的外壁。当第一凸起133卡入第一卡槽417,所述尾座部13锁定于保护壳体4的尾端,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当按压第一按压部132时,第一凸起133与第一卡槽417解锁,使得尾座部13从保护壳体4的尾端解锁,在弹簧的作用力下,针座1的第二筒状部12被向后推动。

其中,第一按压部132具有一个三角块状凸起,该三角块状凸起有一倾斜面p,倾斜面p有利于按压,而且三角块状凸起边缘的台阶与第一凸起133锁定,使得当三角块状凸起受到无意按压时不会解锁。

本实施例中,针管2到下保护壳体42的外周面的最大垂直距离为1.3毫米。

装配步骤参考实施例1。

使用方法:使用时与传统采血针的操作完全一致;只是在拔出针头时,需要一手按压住保护壳体4,另一只手按压第一按压部132,使第一凸起133与第一卡槽417解锁,从而尾座部13从保护壳体4的尾端解锁,在弹簧的作用力下,针座1的第二筒状部12从内置滑套3中被推动到锁定位置而被锁定,并带动内置滑套3从保护壳体4中被推动到锁定位置而被锁定,此时针座1和内置滑套3均不能再前后移动,针管2全部回缩至保护壳体4内,实现将针管2拔出患者体外。

实施例3

如图14和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2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三锁定结构。所述第三锁定结构包括第三定位部和第三锁定部。针座1的尾座部13设置有第三定位部,第三定位部包括两个第二凸起134(图中有一个第二凸起134被挡住),所述两个第二凸起134分别设置于所述尾座部13的两侧;上保护壳体41的尾端设置有第三锁定部,所述第三锁定部包括两个第二按压部418和两个第二卡槽419,所述两个第二按压部418由所述保护壳体4尾端的两侧向后延伸形成,所述两个第二按压部418可相向按压,所述两个第二卡槽419分别设置于所述两个第二按压部418上。装配时,推动尾座部13向前滑动,当两个第二凸起134分别卡入两个第二卡槽419,所述尾座部13锁定于保护壳体4的尾端,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当手持两侧第二按压部418相向按压时,两个第二凸起134分别与两个第二卡槽419解锁,使得尾座部13从保护壳体4的尾端解锁,在弹簧的作用力下,针座1的第二筒状部12被向后推动。

其中,两个第二凸起134的前端均设计有斜面,便于两个第二凸起134分别卡入两个第二卡槽419。

本实施例中,针管2到下保护壳体42的外周面的最大垂直距离为1.2毫米。

装配步骤参考实施例1。

使用方法:使用时与传统采血针的操作完全一致;只是在拔出针头时,需要一手按压住保护壳体4,另一只手手持两侧第二按压部418相向按压,使第二凸起134与第二卡槽419解锁,从而尾座部13从保护壳体4的尾端解锁,在弹簧的作用力下,针座1的第二筒状部12从内置滑套3中被推动到锁定位置而被锁定,并带动内置滑套3从保护壳体4中被推动到锁定位置而被锁定,如图15所示,此时针座1和内置滑套3均不能再前后移动,针管2全部回缩至保护壳体4内,实现将针管2拔出患者体外。

实施例4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为笔试采血针,与实施例1、2、3的不同之处在于保护壳体4尾端的结构、针座1的尾座部13的结构及第三锁定结构。第三锁定结构包括第三定位部和第三锁定部。

如图17和图18所示,所述针座1的尾座部13呈近似字母u字形开口状且开口朝后设置,尾座部13设置有第三定位部,第三定位部包括两个第三按压部135和两个第三凸起136,两个第三按压部135为尾座部13尾段的两侧壁,两个第三凸起136分别设置于尾座部13前段的两侧壁上。与实施例1、2、3的不同之处还在于,第一筒状部11的中心轴线与第二筒状部12的中心轴线共轴,尾座部13可安装另一针管7,该另一针管7与针管2共轴。

如图19和图20所示,上保护壳体41的尾端向后延伸形成手持部4110,手持部4110呈近似字母u字形开口状且开口朝后设置,手持部4110上设置有第三锁定部,第三锁定部包括两个第三卡槽4111,两个第三卡槽4111分别设置于手持部4110的两侧壁上。如图21和图22所示为下保护壳体42的结构,图中圆形部分为圆形凸起423,用于卡入上保护壳体41的圆形凹槽4112中,以实现上保护壳体41和下保护壳体42的扣合。

当尾座部13的前段内置于手持部4110内侧并与所述手持部锁定时,尾座部13的尾段位于手持部的尾端4110后,具体地,当两个第三凸起136分别卡入两个第三卡槽4111时,两个第三按压部135分别位于所述手持部4110的两侧壁的尾端后,所述尾座部13锁定于保护壳体4的尾端,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当从相向按压两个第三按压部135时,两个第三凸起136分别与两个第三卡槽4111解锁,使得尾座部13从保护壳体4的尾端解锁,在弹簧的作用力下,针座1的第二筒状部12被向后推动。

装配步骤参考实施例1,其中,针管2上可套装护套6。

使用方法:使用时与传统采血针的操作完全一致;只是在拔出针头时,需要一手按压住保护壳体4的手持部4110,另一只手从两侧按压两个第三按压部135,使两个第三凸起136分别与两个第三卡槽4111解锁,从而尾座部13从保护壳体4的尾端解锁,在弹簧的作用力下,针座1的第二筒状部12从内置滑套3中被推动到锁定位置而被锁定,并带动内置滑套3从保护壳体4中被推动到锁定位置而被锁定,如图23所示,此时针座1和内置滑套3均不能再前后移动,针管2全部回缩至保护壳体4内,实现将针管2拔出患者体外。

另外,本实施例笔试采血针还可去掉弹簧来使用,在拔出针头时,需要一手按压住保护壳体4的手持部4110,另一只手从两侧按压两个第三按压部135,使两个第三凸起136分别与两个第三卡槽4111解锁,再向后拉动针座1,使针座1的第二筒状部12从内置滑套3中被拉动到锁定位置而被锁定,并带动内置滑套3从保护壳体4中被拉动到锁定位置而被锁定,此时针座1和内置滑套3均不能再前后移动,针管2全部回缩至保护壳体4内,实现将针管2拔出患者体外。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定位部和锁定部,凸凹的形状可以互换,也就是说,定位部也可以是凹部,锁定部也可以是凸部,只要能够实现凹部和凸部的锁定即可。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