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局部骨外露区域血管和神经的保护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98742发布日期:2018-09-11 16:57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创伤后局部骨外露区域血管和神经的保护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和工业生产的扩大化,常常会发生人身意外事故,伴随肢体创伤的发生,在发生较大的四肢创伤时,肢体中断常伴有面积较大的肌肉和皮肤缺损或坏死,以及局部骨外露。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发生肢体损伤后肢体的肌肉和皮肤有大面积的损伤或坏死,但偶尔也会存在少量的完整的血管和神经,此时,对这些尚存功能的血管和神经的保护对后期肢体的恢复治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损伤发生在肢体中端、而肢体末端尚完好的情况下,暴露在损伤部分的血管和神经对肢体功能的恢复就尤为重要了,一旦这部分血管和神经发生坏死,残存的肢体末端也将出现坏死。

目前,在对损伤肢体进行治疗的处理方式中,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acuumsealingdrainage,vsd)是比较常见的方法,其原理是使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薄膜覆盖创伤伤口(在覆盖薄膜前还会在伤口内放置负压海绵),薄膜内接负压吸引口,外接负压吸引器,在向覆盖区内导入清洗液时,开启负压吸引器,使覆盖区内保持负压,从而导入的清洗液又被吸出,进而达到促进伤口愈合以及清创的目的。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是目前临床上对肢体缺损较好的应对方法,然而该方法对幸存的血管和神经并不友好,在创伤后局部骨外露区域,骨头会完全暴露或只有少量肌肉残存,暴露在外的血管和神经既缺少遮挡又缺少软性支撑,这样,负压海绵会直接压迫在血管和/或神经上,对暴露在外的血管和/或神经造成巨大损伤,甚至引起坏死,进一步加重后期肢体恢复的难度。

目前的针对大面积的肢体组织缺损的手术中,还没有采取针对创伤后局部骨外露区域内血管和/或神经的保护措施。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避免创伤后局部骨外露区域血管和/或神经因长时间受压迫而损伤或坏死的创伤后局部骨外露区域血管和神经的保护系统。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创伤后局部骨外露区域血管和神经的保护系统,包括:

用于避免压力源挤压血管和神经的保护罩,该保护罩内形成有血管和神经的容纳空间;

用于对所述的保护罩进行塑形以使容纳空间的延伸方向与血管和神经的走向相一致的塑形装置。

本申请的保护系统包括保护罩,保护罩将创伤后外露的血管和神经罩围在容纳空间内,在创伤后外露的血管和神经外周形成一个隔离区,避免后续实施封闭负压引流术时采用的负压棉等材料压迫血管和神经。同时,由于血管和神经的走向本就是不固定的,因此本申请的保护系统中还包含了对保护罩进行塑形的塑形装置,使保护罩适应血管和神经的走向,确保保护罩能够有效发挥其对创伤后局部骨外露区域血管和神经的保护作用。

在上述的创伤后局部骨外露区域血管和神经的保护系统中,所述的保护罩的横截面呈拱形。具有拱形横截面的保护罩能够形成天然的容纳空间,不仅便于制作,而且结构稳定。

在上述的创伤后局部骨外露区域血管和神经的保护系统中,所述的保护罩包括拱形部和处于拱形部两侧的条状支撑沿部,拱形部和支撑沿部一体成型设置;两支撑沿部所共处的平面或曲面与拱形部围成所述的容纳空间,容纳空间的延伸方向与支撑沿部的延伸方向相一致。

为了使保护罩适用于更多情况,保护罩的设计以小巧为主,因此拱形部的宽度是相对较窄的。如果将拱形部直接罩设在皮肤缺损创面,在后续进行封闭负压引流时,拱形部的边缘会对创面造成损伤。通过在拱形部两侧设置支撑沿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支撑沿部的宽度大于拱形部的厚度,如此就使得安置保护罩时,皮肤缺损创面的受力点分散较为均匀,避免因受到挤压而造成进一步损伤。

在上述的创伤后局部骨外露区域血管和神经的保护系统中,所述的拱形部的内壁上系有若干缝合线,各缝合线的头端均绕过支撑沿部延伸至保护罩的外侧且穿设有缝针。在拱形部的内壁设置带线缝针后,在将保护罩安置到预设位置后,可以利用带线缝针将保护罩与损伤部位周边的组织缝合在一起,避免保护罩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移位。

在上述的创伤后局部骨外露区域血管和神经的保护系统中,所述的保护罩由刚性内芯和包裹在该刚性内芯外周的亲人体外套组成。刚性内芯使得保护罩能够始终保持形状而不会轻易发生变形,确保容纳空间足够大以有效保护血管和神经;而亲人体外套则具有与人体组织更加亲和的组织相容性,避免人体组织对保护罩产生排斥。

在上述的创伤后局部骨外露区域血管和神经的保护系统中,所述的塑形装置包括:

用于使保护罩在同一平面上发生扭转的第一塑形单元;

用于使保护罩在连续曲面上发生折弯的第二塑形单元。

血管和神经的走向并不是直线,不仅会同一平面上发生偏离直线方向的弯曲,而且还有可能沿着四肢骨面在连续曲面上折弯。本申请的第一塑形单元和第二塑形单元则能够使保护罩完全适应创伤后局部骨外露区域血管和神经的走向,使保护罩1与血管和神经的走向保持一致,确保有效保护。

在上述的创伤后局部骨外露区域血管和神经的保护系统中,所述的第一塑形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塑形模具,相邻的两个塑形模具之间相互铰接,每个塑形模具内均开设有用于供保护罩穿过的型腔,所有型腔连成保护罩容置空间。相互铰接的两个塑形模具可以绕铰接点转动,当将保护罩置入塑形模具中后,通过驱使塑形模具发生一定角度的转动,就可以使保护罩在同一平面上发生相应的扭转,从而实现对保护罩的塑形。

在上述的创伤后局部骨外露区域血管和神经的保护系统中,相邻的两个塑形模具通过铰接件相互铰接,所述的铰接件包括设置在其中一个塑形模具上的第一铰接座,以及设置在另一个塑形模具上的第二铰接座,第一铰接座和第二铰接座之间错位设置;第一铰接座上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二铰接座上开设有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之间穿设有销轴;

在同一塑形模具上,所述的第一铰接座有至少两对,同属一对的两个第一铰接座对称设置在型腔两侧;

在同一塑形模具上,所述的第二铰接座有至少两对,同属一对的两个第二铰接座对称设置在型腔两侧。

本申请在同一塑形模具上成对地设置第一铰接座和/或第二铰接座,如此即便于根据血管和神经的具体走向决定到底将处于型腔哪一侧的第一铰接座和第二铰接座之间安装销轴,在哪一侧安装销轴即决定了保护罩往哪个方向扭转。错位布置使得未安装销轴的第一铰接座和第二铰接座不会发生碰撞。

在上述的创伤后局部骨外露区域血管和神经的保护系统中,所述的第二塑形单元包括若干塑形杆,所述的保护罩上设有供所述的塑形杆穿过的第三通孔,塑形杆的外径与第三通孔的内径相适应。通过将两根塑形杆穿插在第三通孔中后,操作者手持塑形杆并施力,从而使保护罩发生相应的变形。

在一般情况下,两根塑形杆即可实现基本的塑形功能。

在上述的创伤后局部骨外露区域血管和神经的保护系统中,所述的塑形杆包括处于塑形杆中段的手持部,在该手持部与塑形杆的其中一个端部之间,所述的塑形杆的外周壁上带有顶块,该顶块与容纳空间的内壁相贴合;在该手持部与塑形杆的另一个端部之间,所述的塑形杆的外周壁上带有夹块,该夹块与容纳空间的外壁相贴合。顶块和夹块分别与容纳空间的内外壁相贴合,这就使得从塑形杆传递到保护罩上的力的作用面积更大,使得保护罩能够均匀变形,避免保护罩因突然受力而发生不必要的形变。

本申请在同一塑形杆上设置顶块和夹块,从而一根塑形杆即可实现两用,既丰富了塑形杆的功能,又简约了本申请保护系统的零件数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申请的保护系统包括保护罩,保护罩将创伤后外露的血管和神经罩围在容纳空间内,在创伤后外露的血管和神经外周形成一个隔离区,避免后续实施封闭负压引流术时采用的负压棉等材料压迫血管和神经。同时,由于血管和神经的走向本就是不固定的,因此本申请的保护系统中还包含了对保护罩进行塑形的塑形装置,使保护罩适应血管和神经的走向,确保保护罩能够有效发挥其对创伤后局部骨外露区域血管和神经的保护作用。

(2)本申请的保护罩包括拱形部和处于拱形部两侧的支撑沿部,支撑沿部的宽度大于拱形部的厚度,如此就使得安置保护罩时,皮肤缺损创面的受力点分散较为均匀,避免因受到挤压而产生损伤。

(3)本申请在拱形部的内壁设置带线缝针,在将保护罩安置到预设位置后,可以利用带线缝针将保护罩与损伤部位周边的组织缝合在一起,避免保护罩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移位。

(4)本申请的保护罩由刚性内芯和包裹在该刚性内芯外周的亲人体外套组成,刚性内芯使得保护罩能够始终保持形状而不会轻易发生变形,确保容纳空间足够大以有效保护血管和神经;而亲人体外套则具有与人体组织更加亲和的组织相容性,避免人体组织对保护罩产生排斥。

(5)本申请的塑型装置包括用于使保护罩在同一平面上发生扭转的第一塑形单元和用于使保护罩在连续曲面上发生折弯的第二塑形单元,第一塑形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塑形模具,相邻的两个塑形模具之间相互铰接,相互铰接的两个塑形模具可以绕铰接点转动,当将保护罩置入塑形模具中后,通过驱使塑形模具发生一定角度的转动,就可以使保护罩在同一平面上发生相应的扭转,从而实现对保护罩的塑形;并且本申请在同一塑形模具上成对地设置第一铰接座和/或第二铰接座,如此即便于根据血管和神经的具体走向决定到底将处于型腔哪一侧的第一铰接座和第二铰接座之间安装销轴,在哪一侧安装销轴即决定了保护罩往哪个方向扭转;第二塑形单元包括若干塑形杆,通过将两根塑形杆穿插在保护罩的第三通孔中后,操作者手持塑形杆并施力,从而使保护罩发生相应的变形;本申请在塑形杆上设置顶块和夹块,顶块和夹块分别与容纳空间的内外壁相贴合,这就使得从塑形杆传递到保护罩上的力的作用面积更大,使得保护罩能够均匀变形,避免保护罩因突然受力而发生不必要的形变;本申请在同一塑形杆上设置顶块和夹块,既丰富了塑形杆的功能,又简约了本申请保护系统的零件数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创伤后局部骨外露区域血管和神经的保护系统中保护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创伤后局部骨外露区域血管和神经的保护系统中第一塑形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创伤后局部骨外露区域血管和神经的保护系统中第二塑形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采用第二塑形单元对保护罩进行塑形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一种创伤后局部骨外露区域血管和神经的保护系统,包括保护罩1、第一塑形单元2和第二塑形单元3。

如1所示,保护罩1包括拱形部11和处于拱形部11两侧的条状支撑沿部12,拱形部11和支撑沿部12一体成型设置;两支撑沿部12所共处的平面或曲面与拱形部11围成用于罩围创伤后局部骨外露区域血管和神经的容纳空间13,容纳空间13的延伸方向与支撑沿部12的延伸方向相一致,即保护罩1在长度方向上是呈条状的,依创伤后局部骨外露区域血管和神经的走向设置。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保护罩1由刚性内芯14和包裹在该刚性内芯14外周的亲人体外套15组成。刚性内芯14使得保护罩1能够始终保持形状而不会轻易发生变形,确保容纳空间13足够大以有效保护血管和神经,刚性内芯14可以采用薄钛板、不锈钢板等材料制成;而亲人体外套15则具有与人体组织更加亲和的组织相容性,避免人体组织对保护罩1产生排斥,亲人体外套15可以采用硅胶材料制成。

如图1和图2所示,拱形部11的内壁上固定有缝合线16,各缝合线16的头端穿设有缝针17,可以采用缝针17直接将缝合线16缝在拱形部11内壁上(缝针17可轻松穿插进硅胶中)。穿设有缝针17的缝合线16头端自拱形部11绕过支撑沿部12后延伸至保护罩1外侧,将保护罩1缝合至皮肤缺损区周围的肌肉或皮肤组织中,防止保护罩1发生移位。

一般地,在保护罩1的两端设置缝合线16即可。本实施例中,在保护罩1的同一个端部处设置两根缝合线16,两根缝合线16关于容纳空间13对称设置。

保护罩1在制作之初的长度不可能适应所有不同大小的皮肤缺损区域,在使用时难免会对保护罩1进行裁切,但裁切后保护罩1内侧的刚性内芯14就会暴露,而刚性内芯14直接与人体接触可能会引发不良反应。因此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保护罩1端部均套装有防护盖18,防护盖18也采用亲人体材料(如硅胶材料)制成。当对保护罩1进行裁切后,将防护盖18套装至裁切端面上,避免钢芯内芯暴露。

保护罩1在制作之初是较为平直的,但血管和神经的走向不可能完全平直,不仅会同一平面上发生偏离直线方向的弯曲,而且还有可能沿着四肢骨面在连续曲面上发生折弯。因此本申请采用第一塑形单元2和第二塑形单元3在使用前对保护罩1进行塑形,使保护罩1能够完全适应创伤后局部骨外露区域血管和神经的走向,使保护罩1与血管和神经的走向保持一致,确保有效保护。

如图3所示,第一塑形单元2包括至少两个塑形模具21,相邻的两个塑形模具21通过铰接件22相互铰接,每个塑形模具21内均开设有用于供保护罩1穿过的型腔23,型腔23的形状和大小与任意保护罩1部分是一致的,所有型腔23连成保护罩容置空间。

本实施例中,铰接件22包括设置在其中一个塑形模具21上的第一铰接座24,以及设置在另一个塑形模具21上的第二铰接座25,第一铰接座24和第二铰接座25之间错位设置;第一铰接座24上开设有第一通孔26,第二铰接座25上开设有第二通孔27,第一通孔26和第二通孔27之间穿设有销轴28。并且,在同一塑形模具21上,第一铰接座24有至少两对,同属一对的两个第一铰接座24对称设置在型腔23两侧;在同一塑形模具21上,第二铰接座25也有至少两对,同属一对的两个第二铰接座25对称设置在型腔23两侧。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二塑形单元3包括至少两根塑形杆4,每根塑形杆4均包括处于塑形杆4中段的手持部41,在该手持部41与塑形杆4的其中一个端部之间,塑形杆4的外周壁上带有顶块42,该顶块42与容纳空间13的内壁相贴合;在该手持部41与塑形杆4的另一个端部之间,塑形杆4的外周壁上带有夹块43,该夹块43与容纳空间13的外壁相贴合。

相应地,如图1和图5所示,保护罩1上设有供塑形杆4端部穿过的第三通孔19,塑形杆4的外径与第三通孔19的内径相适应。本实施例中,第三通孔19成排设置,可以设置一排,也可以设置几排,同属一排的所有第三通孔19沿保护罩1长度方向均匀布置,相邻两排之间的第三通孔19错位布置。

本实施例一种创伤后局部骨外露区域血管和神经的保护系统的工作原理为:

根据具体的组织缺损区域的大小、血管或神经暴露的长度,对保护罩1进行裁切,并在裁切端面套装防护盖18;

在保护罩1上穿上塑形模具21,根据血管或神经的具体走向,确定保护罩1的弯曲方向,并将销轴28安装到处于保护罩1弯曲一侧的第一铰接座24和第二铰接座25中,使各塑形模具21连接起来并使相邻两个塑形模具21绕铰接点转动,使保护罩1朝转动方向弯曲至预定位置;每完成一个弯曲即将完成工作的塑形模具21从保护罩1上拆除下来;

采用第一塑形单元2完成塑形后,取两根塑形杆4,其中一根塑形杆4自保护罩1内侧插入第三通孔19中,使顶块42贴紧拱形部11内壁;而另一根塑形杆4自保护罩1外侧插入第三通孔19中,使夹块43贴紧拱形部11外壁,操作者两手分别手持塑形杆4的手持部41并施力,从而使保护罩1发生相应的变形,使保护罩1能随血管或神经沿着四肢骨面在连续曲面上发生折弯;

塑形完成后在保护罩1的裁切端面套装防护盖18,然后将保护罩1放入组织缺损区域中,覆盖在血管和/或神经外,并利用缝针17将保护罩与组织缺损区域周边留存的组织进行缝合;然后再在保护罩1外侧放置负压海绵,进行封闭负压引流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