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胸腔镜手术的椎旁神经阻滞的置管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36859发布日期:2018-12-28 20:33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胸腔镜手术的椎旁神经阻滞的置管钳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椎旁神经阻滞置管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胸腔镜手术的椎旁神经阻滞的置管钳。



背景技术:

传统胸腔镜手术的椎旁神经阻滞是由麻醉科医生在病人清醒状态下并在超声引导下完成置管,该技术的明显缺陷在于:1.非直视状态下,存在一定的失败风险;2.病人处于完全清醒状态,完成置管操作过程病人需承受一定的穿刺疼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解决传统椎旁神经阻滞置管操作方法中所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一种用于胸腔镜手术的椎旁神经阻滞的置管钳,置管操作由胸外科医生在手术结束前,在胸腔镜的直视下完成,因此更适于操作应用,并可节约时间,提高置管效率;并且病人始终处于常规气管插管麻醉状态下,能完全避免病人感受不必要的疼痛。

一种用于胸腔镜手术的椎旁神经阻滞的置管钳,包括钳身和穿刺内芯,所述的钳身包括:头端、杆身、把持端、置管通道;所述的头端、杆身、把持端依次固定连接,所述的头端、杆身、把持端结构的中线处于同一个平面,所述的置管通道贯穿头端和杆身。

所述的杆身横截面为圆形,杆身的一端与头端呈150°~170°连接,杆身的另一端与把持端连接。

所述的头端形状为纺锤形,纺锤形头部尖角呈30°~40°,头端中间直径为杆身直径的1.3倍,头端的长度为杆身长度的0.05-0.1倍。

所述的把持端具有两个分支,两个分支固定连接,两个分支末端分别具有一个圆环结构。

所述的置管通道的中线与头端以及杆身的中线平行不重合,采用偏心设计,所述的置管通道横截面为圆形,直径为杆身直径的0.25倍。

所述的穿刺内芯包括:拉环、金属丝,拉环及金属丝固定连接,金属丝的直径为所述的置管通道的0.8倍。

所述的钳身和穿刺内芯均为不锈钢材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其提供了一种新型、高效率的用于胸腔镜手术的椎旁神经阻滞的置管钳。本发明通过置管钳建立了椎旁神经阻滞管道的通道,使神经阻滞管道通道精准到达交感神经结旁1-2cm,易于实现精准高效地放置椎旁神经阻滞管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个横截面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中,钳身1、头端2、杆身3、把持端4、置管通道5、穿刺内芯6、拉环7、金属丝8。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做进一步阐述。

如图1、2所示,一种用于胸腔镜手术的椎旁神经阻滞的置管钳,包括钳身1和穿刺内芯6,所述的钳身1包括:头端2、杆身3、把持端4、置管通道5;所述的头端2、杆身3、把持端4依次固定连接,所述的头端2、杆身3、把持端4结构的中线处于同一个平面,所述的置管通道5贯穿头端2和杆身3。

所述的杆身3横截面为圆形,杆身3的一端与头端2呈150°~170°连接,杆身3的另一端与把持端4连接。

所述的头端2形状为纺锤形,纺锤形头部尖角呈30°~40°,头端2中间直径为杆身3直径的1.3倍,头端2的长度为杆身3长度的0.05-0.1倍。

所述的把持端4具有两个分支,两个分支固定连接,两个分支末端分别具有一个圆环结构。

如图3所示,所述的置管通道5的中线与头端2以及杆身3的中线平行,但不重合,即采用偏心设计,如偏离中心三分之一处,所述的置管通道5横截面为圆形,直径为杆身直径的0.25倍。

所述的穿刺内芯6包括:拉环7、金属丝8,拉环7及金属丝8固定连接,金属丝8的直径为所述的置管通道5的0.8倍。

所述的钳身1和穿刺内芯6均为不锈钢材料。

所述的一种用于胸腔镜手术的椎旁神经阻滞的置管钳,在胸腔镜手术结束前,病人仍然处于气管插管麻醉状态下,由胸外科医生在胸腔镜的辅助直视下完成椎旁神经阻滞置管操作,首先将穿刺内芯插入钳身的置管通道,将组合好的置管钳置入预先切好的肋间位置,手持把持端,使用头端沿肋间隙分离壁层胸膜,头端到达交感神经结旁1-2cm后,保持钳身不动,抽出穿刺内芯,然后将椎旁神经阻滞管道插入置管通道,保持阻滞管道不动,缓缓抽出置管钳,完成整个置管过程。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胸腔镜手术的椎旁神经阻滞的置管钳,包括钳身和穿刺内芯。钳身包括:头端、杆身、把持端、置管通道;所述的头端、杆身、把持端依次固定连接,所述的头端、杆身、把持端结构的中线处于同一个平面,所述的置管通道贯穿头端和杆身。在胸腔镜手术中的椎旁神经阻滞置管操作时,将穿刺内芯插入置管通道,沿肋间隙分离壁层胸膜,到达交感神经结旁1‑2CM后,抽出穿刺内芯,将椎旁神经阻滞管道插入置管通道,完成整个置管过程。本发明可进行精准的椎旁神经阻滞,具有精准操作、病人无痛苦、易于实施的特点。

技术研发人员:吴明;吴紫祥;王琪;王连;潘赛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技术研发日:2018.09.26
技术公布日:2018.12.2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