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心内科新型穿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58433发布日期:2020-06-20 15:09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心内科新型穿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心内科新型穿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心包穿刺是心内科治疗中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心包积液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用穿刺针将心包穿刺并将积液抽出,临床上所使用的心包穿刺针主要由针体、针柄和针芯构成,针体前端锋利,由于穿刺深度不好控制,针尖很容易刺伤心肌,给患者增加了痛苦,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操作十分麻烦、费时费力,给医务人员增加了工作难度,同时在引流时容易出现引流液堵塞引流管,导致需要更换新的穿刺引流装置,从而给患者又增加了痛苦。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心内科新型穿刺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穿刺针穿刺深度易于控制以及采用多根引流管以防止单一引流管堵塞而出现引流不佳的心内科新型穿刺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心内科新型穿刺装置包括:套管,所述套管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吸盘,且套管的侧壁开设有与套管平行设置的滑腔;穿刺针,所述穿刺针设置在套管内并通过锁定机构与套管连接,所述锁定机构包括固定板、开口套环和螺纹固定杆,所述固定板固定安装在穿刺针的侧壁,且固定板延伸出滑腔并与滑腔滑动接触,所述开口套环套设在套管的外侧壁并与固定板延伸段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开口套环的侧壁开设有垂直于套管的螺纹通孔,且螺纹通孔内插设有螺纹连接的螺纹固定杆;弹性软管,所述弹性软管的一端与穿刺针的针尾固定连通;分流机构,所述分流机构安装在弹性软管的另一端。

优选的,所述分流机构包括三通管、引流管和阀门,所述三通管的一侧接口与弹性软管远离套管的一端固定连接,且三通管的余下两个接口分别固定连接有规格相同的引流管,所述三通管上固定安装有两个分别控制两个引流管进出液的阀门。

优选的,所述滑腔一侧的套管外侧壁刻有刻度线。

优选的,所述穿刺针的针头延伸至吸盘内。

优选的,所述套管与吸盘的连接处固定安装有密封圈。

优选的,所述穿刺针与套管的内侧壁滑动接触。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心内科新型穿刺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心内科新型穿刺装置,医护人员在患者需要进行穿刺的方位做好标记后,将吸盘吸附在其表面,向下滑动开口套环,从而开口套环通过固定板带动穿刺针沿着套管下滑,直到开口套环滑动到与刻度线对应的位置,通过旋转拧紧螺纹固定杆使得螺纹固定杆将开口套环牢牢固定在套管的侧壁,使得穿刺针穿刺深度易于控制,避免损伤心肌,降低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难度,同时在吸盘的配合下,降低了穿刺针意外穿刺加深或穿刺变浅等现象,提高了穿刺针穿刺后的稳定性,在通过引流管引流时,打开其中一根引流管的阀门即可,而在该引流管出现有堵塞情况时,关闭其阀门,打开另一根引流管的阀门,避免了在引流管出现堵塞时需要重新更换新的刺穿引流装置,提高了本装置引流时的灵活性以及适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心内科新型穿刺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套管,2、吸盘,3、滑腔,4、穿刺针,5、锁定机构,51、固定板,52、开口套环,53、螺纹固定杆,6、弹性软管,7、刻度线,8、分流机构,81、三通管,82、引流管,83、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心内科新型穿刺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心内科新型穿刺装置包括:套管1、穿刺针4、弹性软管6和分流机构8,所述套管1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吸盘2,且套管1的侧壁开设有与套管1平行设置的滑腔3,所述穿刺针4设置在套管1内并通过锁定机构5与套管1连接,所述弹性软管6的一端与穿刺针4的针尾固定连通,所述分流机构8安装在弹性软管6的另一端。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锁定机构5包括固定板51、开口套环52和螺纹固定杆53,所述固定板51固定安装在穿刺针4的侧壁,且固定板51延伸出滑腔3并与滑腔3滑动接触,所述开口套环52套设在套管1的外侧壁并与固定板51延伸段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开口套环52的侧壁开设有垂直于套管1的螺纹通孔,且螺纹通孔内插设有螺纹连接的螺纹固定杆53。

需要说明的是:医护人员在患者需要进行穿刺的方位做好标记后,将吸盘2吸附在其表面(穿刺前穿刺针4处于吸盘2内部,开口套环52处于滑腔3最高处),计算好穿刺深度的需要,向下滑动开口套环52,从而开口套环52通过固定板51带动穿刺针4沿着套管1下滑,直到开口套环52滑动到与刻度线7对应的位置,通过旋转拧紧螺纹固定杆53使得螺纹固定杆53将开口套环52牢牢固定在套管1的侧壁,使得穿刺针4穿刺深度易于控制,避免损伤心肌,降低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难度,同时在吸盘2的配合下,降低了穿刺针4意外穿刺加深或穿刺变浅等现象,提高了穿刺针4穿刺后的稳定性。

参考图1所示,所述分流机构8包括三通管81、引流管82和阀门83,所述三通管81的一侧接口与弹性软管6远离套管1的一端固定连接,且三通管81的余下两个接口分别固定连接有规格相同的引流管82,所述三通管81上固定安装有两个分别控制两个引流管82进出液的阀门83。

需要说明的是:在通过引流管82引流时,打开其中一根引流管82的阀门83即可,而在该引流管82出现有堵塞情况时,关闭其阀门83,打开另一根引流管82的阀门83,避免了在引流管82出现堵塞时需要重新更换新的刺穿引流装置,提高了本装置引流时的灵活性以及适用性。

参考图1所示,所述滑腔3一侧的套管1外侧壁刻有刻度线7,便于控制穿刺针4穿刺的深度,使得医护人员工作的便捷性。

参考图1所示,所述穿刺针4的针头延伸至吸盘2内,降低穿刺针4穿刺深度与刻度线7之间的误差。

参考图1所示,所述套管1与吸盘2的连接处固定安装有密封圈,降低了吸盘2吸附力不足的现象。

参考图1所示,所述穿刺针4与套管1的内侧壁滑动接触,避免了穿刺针4在套管1中发生摆动的现象,导致穿刺针4的穿刺效果不佳。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心内科新型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套管(1),所述套管(1)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吸盘(2),且套管(1)的侧壁开设有与套管(1)平行设置的滑腔(3);

穿刺针(4),所述穿刺针(4)设置在套管(1)内并通过锁定机构(5)与套管(1)连接,所述锁定机构(5)包括固定板(51)、开口套环(52)和螺纹固定杆(53),所述固定板(51)固定安装在穿刺针(4)的侧壁,且固定板(51)延伸出滑腔(3)并与滑腔(3)滑动接触,所述开口套环(52)套设在套管(1)的外侧壁并与固定板(51)延伸段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开口套环(52)的侧壁开设有垂直于套管(1)的螺纹通孔,且螺纹通孔内插设有螺纹连接的螺纹固定杆(53);

弹性软管(6),所述弹性软管(6)的一端与穿刺针(4)的针尾固定连通;

分流机构(8),所述分流机构(8)安装在弹性软管(6)的另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内科新型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机构(8)包括三通管(81)、引流管(82)和阀门(83),所述三通管(81)的一侧接口与弹性软管(6)远离套管(1)的一端固定连接,且三通管(81)的余下两个接口分别固定连接有规格相同的引流管(82),所述三通管(81)上固定安装有两个分别控制两个引流管(82)进出液的阀门(8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内科新型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腔(3)一侧的套管(1)外侧壁刻有刻度线(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内科新型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刺针(4)的针头延伸至吸盘(2)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内科新型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1)与吸盘(2)的连接处固定安装有密封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内科新型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刺针(4)与套管(1)的内侧壁滑动接触。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心内科新型穿刺装置。所述心内科新型穿刺装置包括套管、穿刺针、弹性软管和分流机构,所述套管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吸盘,且套管的侧壁开设有与套管平行设置的滑腔,所述穿刺针设置在套管内并通过锁定机构与套管连接,所述锁定机构包括固定板、开口套环和螺纹固定杆,所述固定板固定安装在穿刺针的侧壁,且固定板延伸出滑腔并与滑腔滑动接触,所述开口套环套设在套管的外侧壁并与固定板延伸段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开口套环的侧壁开设有垂直于套管的螺纹通孔,且螺纹通孔内插设有螺纹连接的螺纹固定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心内科新型穿刺装置具有穿刺针穿刺深度易于控制以及采用多根引流管以防止单一引流管堵塞而出现引流不佳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李红;李颖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李红
技术研发日:2019.07.18
技术公布日:2020.06.1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