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灌肠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92240发布日期:2020-07-14 17:20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一种组合式灌肠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组合式灌肠管。



背景技术:

灌肠疗法是炎症性肠病常用的治疗方法,它的优势在于药液直达病灶,直接作用于受损肠道,修复肠粘膜,减少首过消除效应。然而,市售灌肠管目前通常为一根单管,药液输入和后期粪液及药液外溢都通过这根管子,功能不分离,再次药液输入会一定程度污染药液,降低治疗效果,也不利于危重患者伤口愈合及护理。为了保证每次药液输入的干净程度,很多治疗会选择一次性灌肠管,再次药液输入需重新再次放入灌肠管,这样会增加患者痛苦,也增加患者花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式灌肠管,解决了现有的灌肠管功能不分离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组合式灌肠管,包括以下部件:输出管、输入管和管头;

所述输出管后端侧壁设置有第一通孔;

所述输入管设置在所述输出管管腔内,且所述输入管后端穿出所述第一通孔,所述输入管前端穿出所述输出管前端,所述输入管前端外管壁设置有第一环形凹槽;

所述管头后端截面设置有支撑片,所述支撑片两端设置在所述管头后端内壁上,所述支撑片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输入管前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内侧壁安装在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内;所述管头后端面设置有与所述输出管前端口管壁相匹配的第二环形凹槽;所述管头的管身均匀设置有若干第三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输出管内腔的前端设置有单向阀。

进一步地,所述管头前端为子弹头状。

进一步地,所述输出管后端口处设置有第一管帽。

进一步地,所述输入管后端口处设置有第二管帽。

进一步地,所述管头材质为乳胶。

进一步地,所述输出管外径≤3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组合式灌肠管,解决了现有的灌肠管功能不分离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组合式灌肠管可通过输入管单向输入药液或清洗液,输出管输出外溢粪液及废液,将药液或清洗液与外溢粪液及废液用不同管道运输,解决了治疗伤口的清洗液及药液污染,灌肠管功能不分离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组合式灌肠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管头的a-a向视图;

图3是图1中b处剖面图。

图中,1.输出管,2.输入管,3.管头,4.第一管帽,5.第二管帽,11.第一通孔,21.单向阀,22.第一环形凹槽,31.支撑片,32第二通孔,33第二环形凹槽,34.第三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

本技术:
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说明书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组合式灌肠管的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部件:输出管1、输入管2和管头3。输出管1后端侧壁设置有第一通孔11,输入管2设置在输出管1管腔内,且输入管2后端穿出第一通孔11,输入管2前端穿出输出管1前端,输入管2前端外管壁设置有第一环形凹槽22。

如图2所示,管头3后端截面设置有支撑片31,支撑片31两端设置在管头3后端内壁上,支撑片31上设置有第二通孔32,输入管2前端穿过第二通孔32,如图3所示,第二通孔32内侧壁安装在第一环形凹槽22内,从而使第二通孔32内侧壁卡入第一环形凹槽22,使输入管2连接牢固,不易脱落。管头3后端面设置有与输出管2前端口管壁相匹配的第二环形凹槽33,输出管1前端口的管壁卡入第二环形凹槽33,使管头与输出管1牢固连接。如图1所示,管头3的管身均匀设置有若干第三通孔34,输入的药液、清洗液等输送到管头3后通过第三通孔34喷出到需要治疗的部位,溢出的粪液及废液通过第三通孔34进入管头3,再输出到输出管1后排除体外。

如图3所示,输入管2内腔的前端设置有单向阀21,可使药液能输入到管头3,而溢出的粪液及废液等不能进入输入管2,保持输入管2的清洁。

管头3前端为子弹头状,方便灌肠管进入肠道内部,减小阻力。

输出管1后端口处设置有第一管帽4,在不需排除溢出的粪液及废液时,盖上第一管帽4使脏物不溢出。

输入管2后端口处设置有第二管帽5,当需要输入药液或清洗液时,打开第二管帽5输入,不用输入管时,盖上第二管帽5防止灰尘及其他异物等进入。

管头3材质为乳胶,可有效防止肠穿孔。

输出管1外径≤3mm,可通过电子结肠镜辅助放置于肠道。

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灌肠管,其长度可以根据实际医疗中需要的长度制作成10-200mm不等,输入管和输出管的材质可根据所需制作的管长及医疗效果选择软塑料,硬塑料及类塑料等材质。

工作过程如下:将本实用新型组合式灌肠管通过电子结肠镜辅助放置于肠道,在病变结肠膜远处用医用夹子将灌肠管前段与肠粘膜固定,输入管1和输出管2的后段在肛门外,胶布固定于肛门后外侧皮肤上,灌肠管可一直使用至治疗结束后再取出。当需要清洗或灌肠于某肠位时,取下第二管帽5,用注射器从管尾将清洗液或药液注入,单向阀21打开,清洗液或药液进入管头3后通过第三通孔34喷出到需治疗肠位,灌肠结束,用第二管帽5盖上输入管2。第一管帽4始终盖在输出管1上,当需要将溢出粪液及废液排除体外时才打开,排除完毕再盖上。灌肠管的输入管2保持了一定清洁度,也使治疗不用频繁更换灌肠管,减轻了病人痛苦,节约了患者花费。

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组合式灌肠管,解决了现有的灌肠管功能不分离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组合式灌肠管可通过输入管单向输入药液或清洗液,输出管输出外溢粪液及废液,将药液或清洗液与外溢粪液及废液用不同管道运输,解决了治疗肠道的清洗液及药液污染,灌肠管功能不分离的问题。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技术特征:

1.一种组合式灌肠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部件:

输出管(1)、输入管(2)和管头(3);

所述输出管(1)后端侧壁设置有第一通孔(11);

所述输入管(2)设置在所述输出管(1)管腔内,且所述输入管(2)后端穿出所述第一通孔(11),所述输入管(2)前端穿出所述输出管(1)前端,所述输入管(2)前端外管壁设置有第一环形凹槽(22);

所述管头(3)后端截面设置有支撑片(31),所述支撑片(31)两端设置在所述管头(3)后端内壁上,所述支撑片(31)上设置有第二通孔(32),所述输入管(2)前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32),所述第二通孔(32)内侧壁安装在所述第一环形凹槽(22)内;所述管头(3)后端面设置有与所述输出管(1)前端口管壁相匹配的第二环形凹槽(33);所述管头(3)的管身均匀设置有若干第三通孔(3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灌肠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管(2)内腔的前端设置有单向阀(2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灌肠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头(3)前端为子弹头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灌肠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管(1)后端口处设置有第一管帽(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灌肠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管(2)后端口处设置有第二管帽(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灌肠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头(3)材质为乳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灌肠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管(1)外径≤3m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组合式灌肠管,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输出管、输入管和管头;输出管后端侧壁设置有第一通孔;输入管前端穿过第一通孔,再穿过输出管内腔后穿出输出管前端,输入管前端外管壁设置有第一环形凹槽;管头后端截面设置有支撑片,支撑片两端设置在管头后端内壁上,支撑片上设置有第二通孔,输入管前端穿过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内侧壁安装在第一环形凹槽内;管头后端口设置有与输出管前端口管壁相匹配的第二环形凹槽;管头的管身均匀设置有若干第三通孔。解决了现有的灌肠管功能不分离的问题。通过输入管单向输入药液或清洗液,输出管输出外溢粪液及废液,将药液与外溢粪液及废液用不同管道运输,解决了功能分离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冯智;王俊;廖超;张程;李毅忠;王鲜庭;鄢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冯智
技术研发日:2019.09.23
技术公布日:2020.07.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