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仿生按摩仪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66634发布日期:2020-09-01 18:20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仿生按摩仪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按摩保健用品,尤其涉及按摩保健用品内部传动机构。



背景技术:

按摩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逐渐总结认识和发展起来的,当下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及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天然疗法的追求显著增加,按摩器械行业发展迅速。上世纪80年代至今,经过数十年发展,按摩器械在中国现已发展为集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庞大产业链,在按摩器械方面我国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众多按摩器械中,便携式按摩仪占领了市场很大的比重。便携式按摩仪体型大小不一,有小型也有中型;该类产品动力来源均为电机,供电方式有所不同,不可拆卸锂电池、5号充电电池、交流直供等为主流方式;在与人体接触的按摩头位置,有单头、双头、三头、四头等设计。虽然从外形上看便携式按摩仪种类繁多,但是其本质都是通过直流有刷电机通过传动装置将动力传递至按摩头部位,市面上现有的便携按摩仪大多数是通过按摩头的振动实现按摩功能,振动的方式有的是通过偏心轮引起,也有平面转动往复机构使按摩头在平面内成一定规律转动。

现在市面上的便携按摩仪由于传动性能和工作原理限制,整机大都存在以下问题。偏心轮振动型动力传输系统是通过偏心轮高速转动引起按摩头的振动从而达到按摩保养的效果,但此种设计由于以整体振动为输出,所以整机噪音和抖动偏大,用户使用体验差,此外长期的高频振动对产品零部件本身的强度也有很大的影响,但由于此类按摩头力度强劲,许多便携式按摩仪仍使用此类设计;平面往复机构式产品大多选用双头或四头按摩头,此方案较偏心轮振动方案运行相对平稳,噪音也有所降低,但是按摩头在水平或竖直平面内的运动频率较低,且按摩力度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并不能达到缓解疼痛、活血化瘀等预期效果。

针对用户操作体验和使用效果问题,现公开一种便携式仿生按摩仪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携式仿生按摩仪结构,其包括外壳及设置在外壳内部的复位弹簧、凸轮轴、凸轮、按摩头底座、按摩头、从动齿轮、主动齿轮、齿轮轴、联轴器及电机;

电机通过联轴器及齿轮轴带动主动齿轮,主动齿轮带动从动齿轮在竖直平面内转动,从动齿轮套设在凸轮轴上,从动齿轮带动凸轮轴转动,凸轮套设在凸轮轴上,随凸轮轴一起转动;

复位弹簧一端与外壳连接,另一端与按摩头底座连接,凸轮与按摩头底座接触,凸轮转动,带动按摩头底座运动,按摩头与按摩头底座连接,按摩头随按摩头底座运动,复位弹簧使按摩头底座在到达最低点后顺利复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凸轮为两个,两个凸轮的最远点和最近点反向布置,两个独立的按摩头底座实现了反向运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复位弹簧为四个,按摩头底座为两个,按摩头为四个。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电池,电池为电机提供电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池为充电电池。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使用全新的传动方式,较原有偏心振动方案无高频振动,噪音与振动改善明显,提高用户主动使用体验;

较传统往复结构,动力传输更加直接,触感更加强烈,按摩效果有所提升;

可通过凸轮的外轮廓实现冲击过程的加速、保持与缓速,创新四头双排循环冲击,进一步实现仿生按摩;

整机体积小,携带、储存、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仿生按摩仪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仿生按摩仪结构透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仿生按摩仪结构部分部件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角度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俯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a-a截面图;

图7是图5中b-b截面图。

图中各部件名称如下:

外壳1、复位弹簧2(4个)、电池3、凸轮轴4、凸轮5(2个)、按摩头底座6(2个)、按摩头7(4个)、从动齿轮8、主动齿轮9、齿轮轴10、联轴器11、电机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便携式仿生按摩仪结构,包括外壳1、复位弹簧2、电池3、凸轮轴4、凸轮5、按摩头底座6、按摩头7、从动齿轮8、主动齿轮9、齿轮轴10、联轴器11、电机12。

电机12通过联轴器11及齿轮轴10带动主动齿轮9,主动齿轮9带动从动齿轮8在竖直平面内转动,从动齿轮8套设在凸轮轴4上,从动齿轮8带动凸轮轴4转动,凸轮5套设在凸轮轴4上,随凸轮轴4一起转动;

复位弹簧2一端与外壳1连接,另一端与按摩头底座6连接,凸轮5与按摩头底座6接触,凸轮5转动,带动按摩头底座6运动,按摩头7与按摩头底座6连接,按摩头7随按摩头底座6运动,复位弹簧2使按摩头底座6在到达最低点后顺利复位。

本款便携式仿生按摩仪使用电池3为动力来源,电池3优选为充电电池。通过电机12输出动力,经过齿轮传动组改变动力传输方向,即经过联轴器11、齿轮轴10、主动齿轮9、从动齿轮8改变动力传输方向。动力传输至凸轮轴4后带动凸轮5转动,两个凸轮的最远点和最近点反向布置,动力经凸轮传递至按摩头底座6从而带动按摩头7工作,实现对人体按摩。由于两凸轮的最远点与最近点反向布置,所以两个独立的按摩头底座实现了反向运动,从而模拟人手双手捶背一上一下的原理,通过凸轮5外轮廓的设计,可实现按摩冲击过程中加速、匀速保持、减速的全过程,最大程度实现仿生按摩,复位弹簧2的存在也能使按摩头底座在到达最低点后顺利复位。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便携式仿生按摩仪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外壳(1)及设置在外壳(1)内部的复位弹簧(2)、凸轮轴(4)、凸轮(5)、按摩头底座(6)、按摩头(7)、从动齿轮(8)、主动齿轮(9)、齿轮轴(10)、联轴器(11)及电机(12);

电机(12)通过联轴器(11)及齿轮轴(10)带动主动齿轮(9),主动齿轮(9)带动从动齿轮(8)在竖直平面内转动,从动齿轮(8)套设在凸轮轴(4)上,从动齿轮(8)带动凸轮轴(4)转动,凸轮(5)套设在凸轮轴(4)上,随凸轮轴(4)一起转动;

复位弹簧(2)一端与外壳(1)连接,另一端与按摩头底座(6)连接,凸轮(5)与按摩头底座(6)接触,凸轮(5)转动,带动按摩头底座(6)运动,按摩头(7)与按摩头底座(6)连接,按摩头(7)随按摩头底座(6)运动,复位弹簧(2)使按摩头底座(6)在到达最低点后顺利复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仿生按摩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5)为两个,两个凸轮(5)的最远点和最近点反向布置,两个独立的按摩头底座(6)实现了反向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便携式仿生按摩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弹簧(2)为四个,按摩头底座(6)为两个,按摩头(7)为四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仿生按摩仪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池(3),电池(3)为电机(12)提供电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便携式仿生按摩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3)为充电电池。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携式仿生按摩仪结构,其包括外壳及设置在外壳内部的复位弹簧、凸轮轴、凸轮、按摩头底座、按摩头、从动齿轮、主动齿轮、齿轮轴、联轴器及电机;电机通过联轴器及齿轮轴带动主动齿轮,主动齿轮带动从动齿轮在竖直平面内转动,从动齿轮套设在凸轮轴上,从动齿轮带动凸轮轴转动,凸轮套设在凸轮轴上,随凸轮轴一起转动;复位弹簧一端与外壳连接,另一端与按摩头底座连接,凸轮与按摩头底座接触,凸轮转动,带动按摩头底座运动,按摩头与按摩头底座连接,按摩头随按摩头底座运动,复位弹簧使按摩头底座在到达最低点后顺利复位。使用全新的传动方式,噪音与振动改善明显,提高用户主动使用体验。

技术研发人员:刘晓康;陈锦;宋江波;赵晓文;庄天峰;朱健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康瑞普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2.20
技术公布日:2020.09.0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