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尿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96084发布日期:2021-07-23 21:10阅读:93来源:国知局
一次性尿布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具有腰部带的一次性尿布。



背景技术:

已知在后腰围区域配置有腰部带的一次性尿布(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一次性尿布具有:吸收性本体,具有吸收芯和与吸收芯相比位于肌肤面侧的肌肤面侧片;以及折翼部,具有与吸收性本体接合的接合区域。折翼部具有:在比接合区域靠宽度方向的外侧沿宽度方向伸缩的折翼伸缩区域;以及固定于前腰围区域的卡定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公开公报2018/055698号



技术实现要素:

在穿着这样构成的一次性尿布时,穿着辅助者将折翼部向宽度方向的外侧拉拽,使折翼部在伸长的状态下贴合于穿着者的腰周围。此时,由于折翼部与腰部带分离,因此在拉拽紧固带时,有时腰部带难以与折翼部的伸长联动而伸长。

另外,为了使折翼部和腰部带容易联动,考虑将折翼部和腰部带接近地配置或将折翼部和腰部带重叠地配置。但是,若腰部带伴随着折翼部的伸缩而紧贴于身体,则有可能腰部带的外侧缘与身体抵接或产生不适感。

因此,期望一种能够抑制由于腰部带的外侧缘与身体抵接而带来的不适感并且能够提高腰部带的贴合性的一次性尿布。

一方式的一次性尿布具有:相互正交的前后方向及宽度方向;前腰围区域、后腰围区域、以及配置在所述前腰围区域与所述后腰围区域之间的下裆区域;吸收性本体,具有吸收芯以及位于比所述吸收芯靠肌肤面侧的位置的肌肤面侧片;腰部带,在所述后腰围区域中位于比所述肌肤面侧片靠肌肤面侧的位置,且具有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伸缩的带伸缩区域;以及折翼部,具有与所述吸收性本体接合的接合区域、在比所述接合区域靠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伸缩的折翼伸缩区域、以及固定于所述前腰围区域的卡定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腰部带具有:基端部,与所述肌肤面侧片接合;以及立起部,在比所述基端部靠前侧的折痕处向后侧折返,且能够立起,所述折翼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肌肤面侧片与所述腰部带之间,所述腰部带的外侧缘配置于与所述接合区域重叠的区域。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肌肤面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的示意俯视图。

图2是沿着图1所示的2a-2a线的示意剖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伸长状态下的沿着图1所示的3a-3a线的截面中的穿着状态的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以图3为基准的截面中的穿着状态的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安装时的折翼部和腰部带的变形方式的图。

图6是从肌肤面侧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的示意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实施方式的概要

根据本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至少明确以下的事项。

一方式的一次性尿布具有:相互正交的前后方向及宽度方向;前腰围区域、后腰围区域、以及配置在所述前腰围区域与所述后腰围区域之间的下裆区域;吸收性本体,具有吸收芯以及位于比所述吸收芯靠肌肤面侧的位置的肌肤面侧片;腰部带,在所述后腰围区域中位于比所述肌肤面侧片靠肌肤面侧的位置,且具有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伸缩的带伸缩区域;以及折翼部,具有与所述吸收性本体接合的接合区域、在比所述接合区域靠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伸缩的折翼伸缩区域、以及固定于所述前腰围区域的卡定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腰部带具有:基端部,与所述肌肤面侧片接合;以及立起部,在比所述基端部靠前侧的折痕处向后侧折返,且能够立起,所述折翼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肌肤面侧片与所述腰部带之间,所述腰部带的外侧缘配置于与所述接合区域重叠的区域。

根据本方式,在穿着时穿着辅助者拉拽折翼部时,折翼伸缩区域在宽度方向上伸长。此时,随着折翼伸缩区域的伸长,腰部带也在宽度方向被拉拽,带伸缩区域也伸长,对身体的贴合性提高。另外,在穿着一次性尿布时,折翼伸缩区域伸长而向穿着者侧拉起,由于折翼部的接合区域与吸收性本体等接合,因此难以伸长,难以向穿着者侧拉起。由于腰部带的外侧缘配置于与接合区域重叠的区域,因此在折翼部伸长的状态下,难以向穿用者侧被按压,能够抑制因腰部带的外侧缘与身体抵接而带来的不适感。因此,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由于腰部带的外侧缘与身体抵接而带来的不适感并且能够提高腰部带的贴合性的一次性尿布。

根据一优选方式,可以是,在所述接合区域形成有基于热熔敷的熔敷部,所述腰部带配置于不与所述熔敷部重叠的区域。根据本方式,由于腰部带配置于不与熔敷部重叠的区域,因此即使接合区域因熔敷部而变硬,也能够抑制腰部带的不适感。

根据一优选方式,可以是,所述带伸缩区域的伸长应力比所述折翼伸缩区域的伸长应力低。根据本方式,在穿着辅助者拉拽折翼部时,腰部带容易伸长,相对于身体容易贴合。另外,折翼部比腰部带难以伸长,能够防止对穿用者的侧腰施加过剩的压力。腰部带的外侧缘位于与穿着者的侧腰对应的区域,能够进一步抑制腰部带的外侧缘与身体抵接的不适感。

根据一优选方式,可以是,所述带伸缩区域配置于不与所述折翼部重叠的区域。根据本方式,由于在与折翼部重叠的区域未配置带伸缩区域,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带伸缩区域变硬的部分被折翼部向身体按压。另外,配置于带伸缩区域的弹性构件的端缘难以与身体抵接,能够抑制该弹性构件的端缘的硬度引起的不适感。

根据一优选方式,可以是,所述带伸缩区域配置于与所述折翼部重叠的区域。

根据本方式,在拉拽折翼部时,带伸缩区域容易伸长,能够提高腰部带对身体的贴合性。

根据一优选方式,可以是,所述腰部带的后端缘位于比所述折翼伸缩区域的后端缘靠前侧的位置,所述腰部带的前端缘位于比所述折翼伸缩区域的前端缘靠后侧的位置。根据本方式,在折翼伸缩区域的前后方向的范围内配置有腰部带。因此,在拉拽折翼部时,容易经由折翼伸缩区域对腰部带的前后方向的整个区域沿宽度方向施加拉拽的力。因此,即使是较小的力,也能够使腰部带和折翼部伸长,容易贴合于身体。

根据一优选方式,可以是,在所述腰部带的外侧缘,在所述前后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有向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的凸部和在宽度方向上比所述凸部凹陷的凹部。根据本方式,腰部带的外侧缘不形成为直线状,能够减少腰部带的外侧缘与身体抵接时的接触面积,能够进一步抑制腰部带的外侧缘与身体抵接而带来的不适感。

(2)一次性尿布的整体概略结构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一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或类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但是,应该注意的是,附图是示意性的,各尺寸的比例等与现实不同。因此,具体的尺寸等应该参考以下的说明进行判断。另外,在附图相互之间也可以包含相互的尺寸的关系、比率不同的部分。

一次性尿布是带型的一次性尿布。图1是从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0的肌肤面侧观察的示意俯视图。图2是沿着图1所示的一次性尿布的2a-2a截面的示意剖视图。图1及图2表示伸长状态的一次性尿布。另外,本发明中的伸长状态是指,使一次性尿布10伸长至未形成褶皱的状态为止的状态。另外,本发明中的自然状态是指,对于收容于包装体的一次性尿布10而言,从包装体取出一次性尿布10,在20℃±2℃、相对湿度60%±5%rh的气氛下放置24小时的状态。图3是伸长状态下的沿着图1所示的3a-3a线的示意剖视图。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以图3为基准的截面中的穿着状态的图。图4所示的bl表示穿着者的身体的轮廓线。另外,在图2和图3所示的示意剖视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将各构件在厚度方向t上分离地示出,但在实际的产品中在厚度方向t上相接。

一次性尿布10具有相互正交的前后方向l和宽度方向w。前后方向l由向身体前侧和身体后侧延伸的方向规定。换言之,前后方向l是在展开的一次性尿布10中前后延伸的方向。另外,一次性尿布10具有与前后方向l和宽度方向w双方正交的厚度方向t。厚度方向t向朝向穿着者侧的肌肤面侧t1和与肌肤面侧t1相反的一侧的非肌肤面侧t2延伸。

一次性尿布10具有前腰围区域s1、后腰围区域s2和下裆区域s3。前腰围区域s1是与穿着者的前腰围(腹部)相向的区域。后腰围区域s2是与穿着者的后腰围(背部)相向的区域,包含穿着时载置身体的区域。下裆区域s3是位于穿着者的下裆且配置在前腰围区域s1与后腰围区域s2之间的区域。下裆区域s3既可以是设置有吸收芯31的缩窄部31c的区域,也可以是设置有配置于穿着者的腿围的腿围开口部的区域。在不具有吸收芯的缩窄部及腿围开口部的一次性尿布中,可以是将吸收芯或一次性尿布在前后方向上三等分的区域中的中央的区域。另外,吸收芯的缩窄部31c是从吸收芯31的外侧缘31e向宽度方向的内侧凹陷的部分,腿围开口部是从一次性尿布的外侧缘向宽度方向的内侧凹陷的部分。

一次性尿布10具有吸收性本体11、腰部带80和折翼部70。吸收性本体11至少包含吸收芯31和肌肤面侧片20。吸收芯31包含粉碎纸浆或高吸收性聚合物(sap)、或它们的混合物等吸收材料。吸收芯31可以被未图示的芯包层覆盖。可以由吸收芯31和芯包层构成吸收体。芯包层可以由薄绉纸或sms无纺布构成,且配置在吸收芯31的肌肤面侧t1和吸收芯31的非肌肤面侧t2。

如图2和图3所示,吸收性本体11具有位于比吸收芯31靠肌肤面侧t1的位置的肌肤面侧片20。肌肤面侧片20覆盖吸收芯31且遍及一次性尿布10的整体地配置。本实施方式的肌肤面侧片20包含正面片21和一对侧片22。另外,在具有芯包层的一次性尿布中,肌肤面侧片20是位于比芯包层靠肌肤面侧t1的位置的片。正面片21可以跨越吸收芯31的宽度方向w的中心而配置。侧片22可以以覆盖正面片21的两外侧部的方式配置。正面片21和侧片22例如可以由无纺布、开孔塑料膜这样的透液性片材构成。

在此,本发明中的外侧部是指,包含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缘在内的在宽度方向w上占据一定的范围的部分,外侧缘是指,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缘。另外,内侧部是指,包含宽度方向w上的内侧的缘在内的在宽度方向w上占据一定的范围的部分,内侧缘是指,宽度方向w上的内侧的缘。

一次性尿布10的吸收性本体11具有位于比吸收芯31靠非肌肤面侧t2的位置的非肌肤面侧片25。非肌肤面侧片25覆盖吸收芯31且遍及一次性尿布的整体地配置。另外,在具有芯包层的一次性尿布中,非肌肤面侧片25是位于比芯包层靠非肌肤面侧t2的位置的片。

折翼部70在后腰围区域s2中从吸收性本体11的外侧缘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折翼部至少具有由1张或2张片材构成的基座部72和与基座部72接合的卡定部73。基座部72的至少一部分与肌肤面侧片20的肌肤面侧t1接合,且从肌肤面侧片20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延伸。卡定部73设置于基座部72上,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固定于目标部95(参照图1)。折翼部70在后腰围区域s2中沿着宽度方向w延伸,通过将卡定部73固定于目标部95,从而将一次性尿布10保持在穿着者的身体上。目标部95配置在前腰围区域s1,构成为分别固定卡定部73。卡定部73既可以接合于构成基座部72的片材自身,也可以接合于从基座部72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出的分体的片材上。

折翼部70具有接合区域75和折翼伸缩区域76。在图1中,对接合区域75和折翼伸缩区域76分别标注不同的斜线来表示。接合区域75是与吸收性本体11接合的区域。本实施方式的接合区域是折翼部70与肌肤面侧片20通过粘接剂接合而成的区域。接合区域75是在俯视时吸收性本体11与折翼部70重叠的区域中的相互接合的区域,不包含相互不接合的区域。对于接合区域75而言,可以在该区域内不遍及整个面地接合,可以在该区域内包含少量的(例如,区域的5%以内)未接合的部分。如图2所示,接合区域75的外侧缘75e可以位于比腰部带80的外侧缘80e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位置。接合区域75的至少一部分在俯视时可以与腰部带80的第一基端部87重叠。

折翼伸缩区域76是在比接合区域75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位置沿宽度方向w伸缩的区域。因此,折翼伸缩区域76不包含在接合区域75中伸缩的区域。折翼伸缩区域76可以是构成基座部72的片材自身伸缩的区域,也可以是配置在片材之间的橡胶线等弹性构件伸缩的区域。另外,在基座部72整体伸缩的结构中,基座部72中的比接合区域75靠宽度方向的外侧的区域构成折翼伸缩区域76。折翼伸缩区域76的外侧缘既可以与折翼部70的外侧缘一致,也可以与卡定部73的内侧缘73i一致。折翼伸缩区域76的内侧缘是接合区域75的外侧缘。

一次性尿布10具有在后腰围区域s2配置于肌肤面侧片20的肌肤面侧t1的腰部带80。腰部带80构成为能够在宽度方向上伸缩,在穿着时从肌肤面侧片20浮起,形成收容排泄物的第一凹坑p1。第一凹坑p1收容向腰部开口66侧移动的排泄物,构成本发明的凹坑。关于腰部带80的结构,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腰部开口66是由一次性尿布的后端缘10r和前端缘10f构成,在卡定部73固定于目标部95的状态下围绕腰围的部分。

(3)腰部带的结构

接着,对腰部带8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如图2和图3所示,腰部带80可以由片材81折返而构成。片材81可以层叠多个片。腰部带80可以具有与片材81接合的带弹性构件82。在其他方式中,可以是腰部带80不具有带弹性构件82,片材81自身具有伸缩性。本实施方式的腰部带80的片材81包含第一无纺布层811、第二无纺布层812、以及配置于第一无纺布层811与第二无纺布层812之间的膜层813。

第一无纺布层811和第二无纺布层812由相同的无纺布构成,在腰部带80的折返部86的顶点折返。第一无纺布层811在腰部带80位于最靠肌肤面侧片20侧的位置。另外,在其他方式中,腰部带80既可以仅由膜层813构成,也可以仅由膜层813和第一无纺布层811构成。

第一无纺布层811和第二无纺布层812也可以由不同的无纺布构成。

带弹性构件82由线状或带状的弹性构件构成,在沿宽度方向w伸长的状态下固定于片材81。本实施方式的带弹性构件82固定于第一无纺布层811与膜层813之间。带弹性构件82在前后方向l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带弹性构件82在后述的相向部83和折返部86分别配置有多个。

腰部带80具有:立起部85,构成为能够相对于肌肤面侧片20立起;以及基端部,与肌肤面侧片20接合。基端部具有成为立起部85的立起支点的基端缘。基端部具有位于腰部带80的外侧部的第一基端部87和位于腰部带80的后端部的第二基端部84。第一基端部87和第二基端部84与肌肤面侧片20相向,且与肌肤面侧片20接合。

第一基端缘是第一基端部87与立起部85的交界,与立起部85在宽度方向w上相邻。第一基端缘由第一基端部87的内侧缘87i(参照图2)构成。第一基端部87从第一基端缘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延伸。第一基端部87的外侧缘87e可以配置在腰部带80的外侧缘80e的附近,可以到达腰部带80的外侧缘80e。第二基端缘是第二基端部84与立起部85的交界,与立起部85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第二基端缘由第二基端部84的前端缘84f(参照图3)构成。第二基端部84从第二基端缘向后侧延伸。第二基端部84的后端缘84r可以延伸至腰部带80的后端缘80r。

腰部带80构成为能够在宽度方向w上伸缩。腰部带80既可以构成为通过带弹性构件82在宽度方向上伸缩,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使片材具有伸缩性而在宽度方向上伸缩。腰部带80只要构成为至少立起部能够收缩即可,也可以构成为立起部和基端部整体能够收缩。

腰部带80具有在腰部带80位于最靠肌肤面侧片20侧的相向部83。相向部83是能够与肌肤面侧片20抵接的部分,由包含位于最靠肌肤面侧片20侧的片材81且未以折痕fl为基点折返的部分构成。折痕fl位于相向部83的前端缘。本实施方式的相向部83是相对于折痕fl未折返的部分,位于比折痕fl靠后侧的位置。在图3中,对相向部83标注斜线来表示。

在相向部83设置有第一基端部87、第二基端部84以及延伸部88。延伸部88是从第二基端缘向前侧延伸的区域。延伸部88是左右的第一基端缘间的区域。延伸部88构成立起部85的一部分。

如图4所示,通过由延伸部88和肌肤面侧片20夹着的空间,形成朝向前侧开口的第一凹坑p1。通过第一凹坑p1能够收容从下裆区域s3侧向腰部开口66侧扩散的排泄物。第一凹坑p1的后端缘是第二基端部84的前端缘84f,第一凹坑p1的外侧缘是第一基端部87的内侧缘。即,第一凹坑p1由第二基端部84的前端缘84f和一对第一基端部87的内侧缘包围。第一凹坑p1的前端缘成为相向部83的前端缘83f。

腰部带80具有相对于相向部83折返而成的折返部86。折返部86是以折痕fl为基点向肌肤面侧折返而成的部分。折返部86是在图3中未标注斜线的腰部带的部分。如图4所示,折返部86向远离肌肤面侧片20的一侧折叠,成为与身体接触的区域。通过设置能够相对于延伸部88立起的折返部86,腰部带相对于肌肤面侧片20更容易上升,更容易确保由第一凹坑p1形成的收容空间。另外,变形例的腰部带80也可以不具有折返部86。

折返部86的至少一部分构成肌肤抵接面89a。肌肤抵接面89a是在腰部带位于最靠肌肤面侧的面,且是与穿着者的肌肤抵接的面。本实施方式的腰部带80在折返部86的整体形成有肌肤抵接面89a。但是,在其他方式中,在折返部86的一部分进一步向肌肤面侧折弯的结构中,在进一步折弯的部分形成肌肤抵接面。

折返部86从相向部83的前端缘83f向后侧延伸。在伸长状态下,折返部86的后端缘86r既可以与相向部83的后端缘83r一致,也可以比相向部83的后端缘83r靠前侧,还可以比相向部83的后端缘83r靠后侧。

变形例的腰部带也可以在折返部86的后端缘86r以沿宽度方向w延伸的折痕为基点,向远离肌肤面侧片20的一侧折叠。通过进一步折叠折返部86,腰部带80更容易向穿用者侧立起,腰部带80更容易与身体接触。另外,在变形例中,既可以构成为在相向部83与肌肤面侧片20之间收容排泄物,也可以构成为在从折痕fl向后侧延伸的折返部86与进一步折叠的折返部86之间收容排泄物。

如图2所示,折返部86的外侧部经由接合部98与腰部带的未折返的部分(相向部83)接合。接合部98在折返部86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部设置有一对。一对接合部98之间的区域的折返部86相对于相向部83向穿着者侧立起,构成本申请发明的立起部85。

立起部85跨越相向部83和折返部86而设置。立起部85的至少一部分构成为在比基端部靠前侧的折痕fl处向后侧折返,能够相对于基端部向肌肤面侧立起。通过折返部86和相向部83形成向腰围开口66侧开口的第二凹坑p2。如图4所示,在穿着状态下在肌肤抵接面89a与肌肤抵接的状态下,当相向部83离开身体时,第二凹坑p2的空间因身体的运动而变形。例如,在穿着者成为前屈的姿势的情况下等,在腰部开口66离开穿着者的腰部时,折返部86与相向部83的空间扩大,腰部带80的立起部85容易追随身体。因此,能够抑制排泄物向腰部开口66侧的泄漏。此外,立起部85能够从基端部立起,即使在排泄物渗出到基端部附近的情况下,排泄物也难以到达穿着者。因此,能够抑制排泄物附着于肌肤。

腰部带80的立起部85具有在宽度方向w上伸缩的带伸缩区域r80。带伸缩区域r80是在宽度方向w上伸缩的区域。带伸缩区域r80可以设置于相向部83和折返部86双方。在图1和图2中,示出了带伸缩区域r80。此外,对于在相向部83伸缩的区域和在折返部86伸缩的区域的配置不同的结构,在任一方伸缩的区域成为带伸缩区域r80。

接着,基于图5对安装时的变形方式进行说明。图5是以图2的截面为基准的示意截面,是示意性地表示安装时的折翼部70和腰部带80的变形方式的图。图5(a)是折翼部70未被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拉拽的状态。腰部带80的带伸缩区域r80在宽度方向w上收缩。图5(b)是从图5(a)所示的状态将折翼部70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拉拽的状态。图5(c)是从图5(b)所示的状态向宽度方向的外侧进一步拉拽折翼部70的状态。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在图5中,仅图示出腰部带80、折翼部70以及肌肤面侧片20,省略其他构件。

折翼部70的至少一部分在厚度方向t上配置于肌肤面侧片20与腰部带80之间。在穿着带型的一次性尿布10时,在将穿着者的后背载置于后腰围区域s2的状态下,使下裆区域s3与穿着者的胯裆抵接,并且利用前腰围区域s1覆盖穿着者的腹部。而且,安装辅助者为了将折翼部70的卡定部73固定在目标部95上,将折翼部70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拉拽。若穿着者的体压施加于一次性尿布的宽度方向的中央,折翼部70被向宽度方向的外侧拉拽,则如图5(b)所示,折翼伸缩区域76容易先于带伸缩区域r80在宽度方向上伸长。

此时,由于折翼部70的至少一部分在厚度方向t上配置于肌肤面侧片20与腰部带80之间,因此折翼部70与腰部带80容易联动。伴随着折翼伸缩区域76的伸长,腰部带80也在宽度方向被拉拽,带伸缩区域r80也伸长,腰部带80相对于身体的贴合性提高。另外,折翼部70只要在厚度方向上配置于肌肤面侧片20与腰部带80之间即可,也可以在肌肤面侧片20与腰部带80之间配置折翼部70以外的构件。

腰部带80的外侧缘80e在俯视时配置于与接合区域75重叠的区域。由于穿着辅助者在穿着时将折翼部70向宽度方向w拉拽,因此在折翼部70的折翼伸缩区域76伸长的状态下容易与身体抵接。此时,如图5(c)所示,折翼伸缩区域76由于伸长而向穿着者侧拉起,接合区域75由于与吸收性本体11等接合,因此难以向穿着者侧拉起。由于腰部带80的外侧缘80e配置于与接合区域75重叠的区域,因此在折翼部70伸长的状态下,难以向穿着者侧被按压,能够抑制腰部带80的外侧缘80e与身体抵接而带来的不适感。另外,通过折翼伸缩区域76能够提高对穿着者的侧腰的贴合性。因此,能够在抑制因腰部带80的外侧缘80e与身体抵接而引起的不适感的同时提高腰部带80的贴合性,使腰部带持续贴合于腰部。另外,可以使腰部带80的外侧缘80e的前后方向上的整个区域与接合区域75重叠,也可以使腰部带80的外侧缘80e的前后方向上的一部分与接合区域75重叠。

如图1所示,可以在接合区域75形成基于热熔敷的熔敷部77。熔敷部77接合折翼部70和肌肤面侧片20。腰部带80可以配置在不与熔敷部77重叠的区域。基于热熔敷的熔敷部77与基于粘接剂的接合相比,不仅容易形成在接合面,而且容易形成在折翼部70的厚度方向t的整体。因此,如果折翼部70的熔敷部77与腰部带80重叠,则硬度会传递到腰部带80,有可能产生不协调感。由于腰部带80配置于不与熔敷部77重叠的区域,因此,假设即使接合区域75因熔敷部77而变硬,也能够抑制腰部带80的不协调感。

另外,接合区域75既可以仅由熔敷部77形成,也可以由粘接剂和熔敷部77形成。在接合区域75由粘接剂和熔敷部77形成的结构中,可以是仅基于粘接剂的接合区域与腰部带80重叠,且基于熔敷部77的接合区域不与腰部带80重叠。

带伸缩区域r80的伸长应力可以低于折翼伸缩区域76的伸长应力。即,带伸缩区域r80比折翼伸缩区域76容易伸长。在穿着辅助者拉拽折翼部70时,带伸缩区域先伸长,腰部带80相对于身体容易贴合。另外,折翼部比腰部带难以伸长,能够防止对穿用者的侧腰施加过剩的压力。腰部带的外侧缘位于与穿着者的侧腰对应的区域,能够进一步抑制该外侧缘与身体抵接的不适感。

需要说明的是,在带伸缩区域r80及折翼伸缩区域76的伸长应力的测量中,使用(株)岛津制作所制的autograph型拉拽试验机(例如ag-1kn1)。首先,在使一次性尿布10的后腰围区域s2伸长至在其表面由各带弹性构件82的收缩作用产生的褶裥消失的程度的状态下,在测量了带伸缩区域r80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之后,利用切割器将带伸缩区域r80以该尺寸切断。以包含带弹性构件82的方式切取带伸缩区域r80而作为试样。另外,在使一次性尿布10的折翼部70伸长至在其表面由折翼伸缩区域76的收缩作用产生的褶裥消失的程度的状态下,在测量了折翼伸缩区域76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之后,利用切割器将折翼伸缩区域76以该尺寸切断,作为试样。接着,将各试样的一端夹持于固定夹头,将另一端夹持于可动夹头,以300mm/min的速度伸长至初始尺寸的约90%的大小后反转,求出使各试样收缩至初始尺寸的约75%的大小时的拉拽载荷(n),换算为每单位宽度(mm)的应力(n/mm)而作为伸长应力。

带伸缩区域r80可以配置在不与折翼部70重叠的区域。带伸缩区域r80的外侧缘可以位于比翼片部70的内侧缘70i靠宽度方向w的内侧的位置。与在腰部带80中在宽度方向上不伸缩的区域相比,带伸缩区域r80在伸缩时容易变硬。由于在与折翼部70重叠的区域未配置带伸缩区域r80,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带伸缩区域r80而变硬的部分被折翼部70按压于身体,能够抑制不协调感。另外,配置于带伸缩区域r80的弹性构件的端缘难以与身体抵接,能够抑制该弹性构件的端缘的硬度引起的不适感。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带伸缩区域r80通过粘接剂固定有线状或带状的弹性构件的方式中,通过该粘接剂的固化,带伸缩区域r80容易变硬。根据该结构,通过在与折翼部70重叠的区域未配置带伸缩区域r80,能够进一步抑制不协调感。

如图1所示,可以是腰部带80的后端缘80r位于比折翼伸缩区域76的后端缘76r靠前侧的位置,且腰部带80的前端缘80f位于比折翼伸缩区域76的前端缘76f靠后侧的位置。即,可以在折翼伸缩区域76的前后方向的范围内配置腰部带80。根据这样的结构,在拉拽折翼部70时,容易经由折翼伸缩区域76对腰部带80的前后方向的整个区域沿宽度方向施加拉拽的力。因此,即使在沿宽度方向拉拽的力小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腰部带80和折翼部70伸长,容易使腰部带80与身体贴合。

另外,由于折翼部70向腰部带80的前后方向l的外侧延伸,因此腰部带80与折翼部70重叠的区域、以及腰部带80与折翼部70不重叠的区域在腰部带的前后方向的范围内在前后方向上不相邻。因此,在腰部带的前后方向的范围内,一次性尿布的厚度容易变得恒定。能够抑制因在腰部带内产生厚度差而导致腰部带的外侧缘与身体抵接的不适感。

接着,基于图6对第二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0x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0x的腰部带80x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0不同。另外,在以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的腰部带80具有带伸缩区域r80。带伸缩区域r80可以配置在与折翼部70重叠的区域。根据本方式,在拉拽折翼部70时,带伸缩区域r80容易伸长,能够提高腰部带80相对于身体的贴合性。另外,也可以是带弹性构件82到达腰部带80的外侧缘,且带伸缩区域r80到达腰部带80的外侧缘。

在腰部带80的外侧缘,可以在前后方向l上交替地配置向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的凸部pp和在宽度方向上比凸部pp凹陷的凹部rp。只要凸部pp及凹部rp的至少任一方形成有多个即可,优选凸部pp及凹部rp这两方形成多个。另外,构成腰部带80的片材81既可以是在伸长状态下具有凸部pp以及凹部rp的形状,也可以是构成腰部带80的片材81在伸长状态下是直线状,但通过带弹性构件82的收缩而在自然状态下具有凸部以及凹部的形状。另外,如图6所示,具有凹部及凸部的外侧缘既可以是曲线状的波形状,作为变形例,也可以是由直接状的凹凸的组合构成的形状。

通过在腰部带的外侧缘80e沿前后方向l交替地设置凹部rp和凸部pp,腰部带80的外侧缘80e不形成为直线状。能够减少腰部带80的外侧缘80e与身体抵接时的接触面积,能够进一步抑制因腰部带80的外侧缘80e与身体抵接而引起的不适感。

以上,使用上述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然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能够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所决定的本发明的宗旨以及范围地作为修正以及变更方式而实施。因此,本说明书的记载以例示说明为目的,对本发明不具有任何限制性的含义。

另外,在2018年12月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8-230406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照而被编入本说明书中。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由于腰部带的外侧缘与身体抵接而带来的不适感并且能够提高腰部带的贴合性的一次性尿布。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10x:一次性尿布;11:吸收性本体;20:肌肤面侧片;31:吸收芯;31c:缩窄部;70:折翼部;75:接合区域;76:折翼伸缩区域;77:熔敷部;80、80x:腰部带;80e:腰部带的外侧缘;80f:腰部带的前端缘;80r:腰部带的后端缘;84:第二基端部(基端部);85:立起部;86:折返部;87:第一基端部(基端部);fl:折痕;rp:凹部;pp:凸部;p1:第一凹坑;p2:第二凹坑;s1:前腰围区域;s2:后腰围区域;s3:下裆区域;r80:带伸缩区域;t:厚度方向;t1:肌肤面侧;t2:非肌肤面侧;l:前后方向;w:宽度方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