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系统治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92072发布日期:2021-07-23 21:04阅读:66来源:国知局
微系统治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中医外治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微系统治疗装置。
背景技术
:经研究表明,人体的穴位温度和非穴位温度存在差异,大部分健康个体的穴位温度高于非穴位温度,疾病状态下的穴位温度也和健康状态下的穴位温度不同,即经络穴位处容易出现与周围皮肤温度不同的温差点。这是由于穴位处比非穴位处具有更为密集的血管和神经分布,而体表的温度主要由局部血流量的多少和局部组织代谢量决定,穴位作为气血在体表的输注点,局部血流量较大,组织代谢旺盛,产热更大,因此温度较高。穴位温度可以反映机体内部生理、病理情况以及穴位与脏腑的相关性。通过经络的联系,内在脏腑的病变可以在体表有所反应,所以可以通过经络穴位温度的变化来判断脏腑是否产生病变,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现代中医针灸机理的研究表明,穴位功能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生理状态下以“沉寂”为主,活动微弱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而在病理状态下,则具有和生理状态不同的特征,穴区反应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功能大大加强,其面积的大小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对触压敏感是腧穴(穴位)敏化的最常见反应,概括为力敏。力敏是目前针灸临床常见的腧穴敏化表现之一。传统的中医外治器具其中一种常用的治疗方式是针灸治疗,采用单独的针灸对于患者的穴位进行单点刺激,治疗时间短,刺激面积小,刺激强度较弱,而且由于穴位为动态化区域,针灸治疗为单点刺激且需要人工定位,难免穴位治疗的精准性差。另一种常用的中医外治器具是滚针,通过推动滚针滚动来刺激一部分穴位区域,但滚针的治疗方式容易刺破患者皮肤,从而引发皮肤感染,且留置时间短,持续刺激强度弱,而且滚针虽然刺激面积大,能够做到刺激整个穴位区域,但在滚动过程中除了刺激穴位区域之外,还会刺激非穴位区域,容易引起非穴位区域的不适。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针灸治疗只能进行单点刺激且定位易产生偏差,以及中医外治器具容易刺破皮肤造成感染的缺陷,提供一种微系统治疗装置。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微系统治疗装置,所述微系统治疗装置包括阵列微针芯片,其特点在于,所述阵列微针芯片包括矩阵型微针阵列,所述微针阵列由多根微针排列形成,所述微针为非圆锥形的柱状结构,且所述微针的治疗端为圆形面。在本方案中,由多根微针排列形成的微针阵列能够按摩刺激整个穴位区域,相比于单点刺激,微针阵列刺激穴位区域的面积更大,能更精准地刺激穴位治疗区域。微针为非圆锥形的柱状结构,且微针的治疗端为圆形面,因此微针为非尖头结构,能够有效降低微针在使用过程中断裂的风险,在对患者穴位的按摩刺激过程中,微针的治疗端不容易刺破患者的皮肤,从而能够实现微针阵列长时间按摩刺激患者穴位,加强治疗强度,并能够有效降低因为刺破皮肤而造成的皮肤感染的风险。较佳地,所述微针的治疗端的圆形面为平面或球面。在本方案中,微针用于触碰患者的治疗端采用平面或球面更不容易刺破患者皮肤,减少因为皮肤刺破而形成的皮肤感染,并能保证微系统治疗装置能长时间刺激对应的穴位,加强治疗强度。较佳地,所述阵列微针芯片的面积为0.2cm2-0.3cm2。在本方案中,通过限定阵列微针芯片的尺寸进而限定了用于刺激穴位的微针阵列的尺寸,使微针阵列能够尽可能只刺激穴位区域,而不刺激非穴位区域,避免造成非穴位区域的不适感。较佳地,所述阵列微针芯片的面积为0.2cm2。较佳地,所述微针为mems(微机电系统)微针,所述微针的直径为80μm-160μm,高度为120μm-220μm。较佳地,所述微针的直径为100μm,高度为200μm。较佳地,所述微针的直径为160μm,高度为220μm。较佳地,所述微针的直径为80μm,高度为160μm。在本方案中,由mems(微机电系统)技术成型的微针能够达到更小的尺寸,微针的尺寸一方面应该能够满足足够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应该保证微针在使用过程中不易断裂且不容易刺破患者皮肤。较佳地,所述微系统治疗装置还包括固定面,所述阵列微针芯片设于所述固定面上。在本方案中,对患者进行一次治疗的时间一般在6小时至72小时之间,固定面能够保证阵列微针芯片在治疗期间内稳定地固定在患者需要进行按摩刺激的穴位处,实现对患者穴位持续地刺激。较佳地,所述固定面上还设有穴位传感器,所述穴位传感器与所述阵列微针芯片位于所述固定面的同一端面上。在本方案中,穴位和非穴位、健康态穴位和病态穴位的压力、温度、痛阀存在特异性,可以通过压力和/或温度的数据检测结果来判断阵列微针芯片是否正好定位在穴位区域,以及判断对于患者的治疗是否有缓解或改善,从而实现精准治疗,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较佳地,所述穴位传感器包括穴位温度传感器和/或穴位压力传感器。在本方案中,穴位和非穴位、健康态穴位和病态穴位的温度和压力都存在特异性,可以采用穴位温度传感器和/或穴位压力传感器来检测治疗前后穴位的温度和/或压力的变化情况,进行治疗评估,多种检测数据也能使最后的检测结果更加准确。较佳地,所述穴位传感器设于所述阵列微针芯片的四周。在本方案中,穴位传感器的设置位置应该保证穴位传感器不用影响阵列微针芯片对穴位区域的刺激,并能够准确检测相应的穴位数据。较佳地,所述固定面为医用胶布。在本方案中,医用胶布是一种医疗领域常用的固定结构,价格便宜且容易获取,卫生标准合格,降低患者皮肤感染的风险。较佳地,所述固定面为带穿戴式薄膜显示屏的薄膜传感器。在本方案中,薄膜传感器检测出的穴位数据可以直接由相应的薄膜显示屏显示,无需再配置专门用于显示穴位传感器检测数据的显示屏,使检测数据更加直观、易获取。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由多根微针排列形成的微针阵列能够按摩刺激整个穴位区域,相比于单点刺激,微针阵列刺激穴位区域的面积更大,能更精准地刺激穴位治疗区域。微针为非圆锥形的柱状结构,且微针的治疗端为圆形面,因此微针为非尖头结构,能够有效降低微针在使用过程中断裂的风险,在对患者穴位的按摩刺激过程中,微针的治疗端不容易刺破患者的皮肤,从而能够实现微针阵列长时间按摩刺激患者穴位,加强治疗强度,并能够有效降低因为刺破皮肤而造成的皮肤感染的风险。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微系统治疗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微系统治疗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微系统治疗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微系统治疗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微系统治疗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效果实施例5的经过微系统治疗装置治疗后的皮肤表面图。图7为图6的a部区域放大图。图8为本发明效果实施例5的未经过微系统治疗装置治疗后的皮肤表面图。图9为图8的c部区域放大图。图10为本发明效果实施例6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的情况统计图。附图标记说明:1阵列微针芯片11微针2固定面3穴位传感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微系统治疗装置,如图1-2所示,微系统治疗装置包括阵列微针芯片1,阵列微针芯片1上包括由多根微针11排列形成的微针阵列,相邻的两个微针11之间的中心距离为500μm,通过阵列微针芯片1来实现对皮部、穴位的多靶点精准治疗。多根微针11成矩阵型排列,在硅片上进行光刻作用以形成阵列微针芯片1。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相邻的两个微针11之间的中心距离还可以设计成其他尺寸,优选在300μm-500μm。为了使微针阵列能够刺激患者的整个穴位区域,并且尽可能只刺激患者的穴位区域,而不刺激患者的非穴位区域,阵列微针芯片1的面积应该等于或略大于所需刺激的穴位大小,优选为0.2cm2-0.3cm2,从而既能保证微针阵列对穴位区域的刺激面积足够大,也能尽可能避免造成非穴位区域的不适。由多根微针11排列形成的微针阵列能够按摩刺激整个穴位区域,相比于单点刺激,微针阵列刺激穴位区域的面积更大,能更精准地刺激穴位治疗区域。通过限定阵列微针芯片1的尺寸进而限定了用于刺激穴位的微针阵列的尺寸,使微针阵列能够仅刺激穴位区域,而不刺激非穴位区域,避免造成非穴位区域的不适感。微针11采用圆柱形结构,其治疗端为圆形的平面,微针11的治疗端与患者的皮肤接触,进而刺激患者的穴位区域,圆形的平面形状不容易刺破患者的皮肤,降低皮肤感染的风险,能够实现微针阵列对患者穴位区域的长期持续进行按摩刺激。其中,微针11的治疗端是指微针11与患者皮肤接触的一端。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微针11的结构不局限于圆柱形,还可以设计成其他非圆锥形的柱状结构,但为了保证微针11的治疗端不刺破患者的皮肤,其治疗端优先采用圆形面,例如可以将微针11设计成圆台形的柱状结构。微针11为非尖头结构,能够有效降低微针11在使用过程中断裂的风险,在对患者穴位的按摩刺激过程中,微针11的治疗端不容易刺破患者的皮肤,从而能够实现微针阵列长时间按摩刺激患者穴位,加强治疗强度,并能够有效降低因为刺破皮肤而造成的皮肤感染的风险。微针11采用mems(微机电系统)微针,由mems(微机电系统)技术成型的微针11能够达到更小的尺寸,在阵列微针芯片1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可以设置更多数量的微针11,从而对患者产生更强的刺激效果,微针11的高度也可以较小,在治疗过程中不容易刺破患者的皮肤。微针11的直径为100μm,高度为200μm,既能够达到刺激皮部、穴位区域作用,产生足够的治疗效果,在使用过程中微针11也不容易产生断裂且不容易刺破患者皮肤,降低皮肤感染的风险。对于儿童患者,还可以相应地降低微针11的高度,例如采用直径为100μm,高度为160μm的微针11。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微针11还可以采用其他尺寸,用于成人时较为优选的是直径为80μm-160μm,高度为120μm-220μm;用于儿童时优选是直径为80μm-100μm,高度为120μm-160μm。微系统治疗装置还包括固定面2,阵列微针芯片1设于固定面2中能够帖敷于患者皮肤的一面上,通常情况下,对患者进行一次治疗的时间一般在6小时至72小时之间,固定面2能够保证阵列微针芯片1在治疗期间内稳定地固定在患者需要进行按摩刺激的穴位处,使阵列微针芯片1能够长期留置在患者需要进行治疗的区域,实现对患者穴位持续地刺激,加强治疗强度,提高治疗效果,克服传统中医外治器具治疗时间较短的缺陷。固定面2的面积优选为2cm2-4cm2,将固定面2的尺寸设计成较小的形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以仅露出对应穴位处的皮肤,固定面2尺寸较小,因此微系统治疗装置的整体所占面积较小,更容易被隐藏,减少对患者形象的影响。而且由于固定面2通常采用较薄的材料,固定面2的面积过大容易使部分固定面2互相粘接,影响帖敷效果。固定面2采用医疗领域常用的医用胶布,价格便宜且容易获取,卫生标准合格,降低患者皮肤感染的风险。实施例2本实施例的结构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微针11的治疗端的结构以及相邻的两个微针11之间的中心距离不同。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圆柱形微针11,微针11的治疗端为圆形的球面,相邻的两个微针11之间的中心距离为300μm。球面结构能够有效降低微针11在使用过程中断裂的风险,且能够在加强对患者穴位区域的刺激的同时而不容易刺破患者的皮肤,从而能够实现微针阵列长时间按摩刺激患者穴位,加强治疗强度,并能够有效降低因为刺破皮肤而造成的皮肤感染的风险。实施例3本实施例的结构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固定面2上还设有穴位传感器3。穴位传感器3与阵列微针芯片1位于固定面2的同一端面上,即穴位传感器3也设于固定面2中能够贴敷于患者皮肤的一面上。穴位和非穴位的压力、温度、痛阀存在特异性,可以通过压力和/或温度的数据检测结果来判断阵列微针芯片1是否正好定位在穴位区域,进行精准治疗。例如,穴位传感器3可以采用用于检测穴位温度的穴位温度传感器和/或用于检测穴位压力的穴位压力传感器来检测穴位的温度和/或压力的变化情况,通过检测穴位温度、压力和痛阀等变化判断阵列微针芯片1是否正好定位在穴位区域。为了保证穴位传感器3不用影响阵列微针芯片1对穴位区域的刺激,并能够准确检测相应的穴位数据,穴位传感器3设于阵列微针芯片1的四周,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穴位传感器3来获取不同的检测数据,使最终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实施例4本实施例的结构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穴位传感器3的作用不同。健康态穴位和病态穴位的压力、温度、痛阀存在特异性,在治疗过程中,通过检测微系统治疗装置中的穴位传感器3的数据的变化,可以对患者的治疗进行评估,判断治疗是否缓解或改善患者的疾病状态。例如,穴位传感器3可以采用用于检测穴位温度的穴位温度传感器和/或用于检测穴位压力的穴位压力传感器来检测穴位的温度和/或压力的变化情况,通过检测穴位温度、压力和痛阀等变化判断对于患者的治疗是否有效果,多种检测数据能使最后的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实施例5本实施例的结构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微针11的尺寸不同。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由直径为100μm,高度为200μm的微针11组成的微针阵列,对患者进行透皮试验。将微系统治疗装置中的微针阵列对准患者的穴位,通过固定面2将微系统治疗装置固定在患者的皮肤表面,微针11持续地对穴位进行刺激,达到治疗的目的。实施例6本实施例的结构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微针11的尺寸不同。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由直径为160μm,高度为220μm的微针11组成的微针阵列,对患者进行定向透药。在微针11上涂抹治疗相应疾病的药物,将微系统治疗装置贴在患者对应的穴位上,促进穴位靶向透药的治疗,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实施例7本实施例的结构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微针11的尺寸不同。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由直径为80μm,高度为200μm的微针11组成的微针阵列,对患者的面部穴位区域进行刺激。患者的面部整体尺寸较小,适用于较小尺寸的微针11和微针阵列,避免微针阵列刺激其他非治疗区域,引起患者的不适,微系统治疗装置用于面部时相应的固定面2尺寸也优选设计成较小的尺寸。实施例8本实施例的结构与实施例7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微针11的尺寸不同。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直径为80μm,高度为160μm的微针11组成的微针阵列,对患者的眼部穴位区域进行刺激。患者的眼部整体尺寸较小,适用于较小尺寸的微针11和微针阵列,避免微针阵列刺激其他非治疗区域,引起患者的不适,微系统治疗装置用于眼部时相应的固定面2尺寸也优选设计成较小的尺寸。实施例9本实施例的结构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阵列微针芯片1的尺寸不同。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尺寸为0.2cm2的阵列微针芯片1,阵列微针芯片1中的微针阵列的尺寸与所需进行治疗刺激的穴位区域大致相同,从而既能刺激完整的穴位区域,也能不刺激非穴位区域,造成非穴位区域的不适。实施例10本实施例的结构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固定面2的尺寸不同。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尺寸为2cm2的固定面2,微系统治疗装置用于对患者进行镇痛试验,通过微针11对穴位的刺激来减缓患者的疼痛感。实施例11本实施例的结构与实施例3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穴位传感器3的类型和数量不同。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尺寸为2.5cm2的固定面2和0.2cm2的阵列微针芯片1,固定面2采用医用胶布,在阵列微针芯片1的左右两侧各设置一个穴位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穴位区域的压力数据,判断阵列微针芯片1是否正好定位在穴位区域。穴位压力传感器可以为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不局限于在阵列微针芯片1的左右两侧各设置一个穴位压力传感器,也可以在阵列微针芯片1的上下两侧各设置一个穴位压力传感器;或在阵列微针芯片1的左侧和上侧各设置一个穴位压力传感器等。穴位压力传感器的位置和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但为了使检测结果更加精准,穴位压力传感器优选设置在阵列微针芯片1的四周。本实施例中的微系统治疗装置也可以如同实施例4,用于中医精准外治,及时评估治疗效果。实施例12本实施例的结构与实施例11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穴位传感器3的类型不同。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尺寸为2.5cm2的固定面2和0.2cm2的阵列微针芯片1,固定面2采用医用胶布,在阵列微针芯片1的左右两侧各设置一个穴位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穴位区域的温度数据,判断阵列微针芯片1是否正好定位在穴位区域。穴位温度传感器可以为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不局限于在阵列微针芯片1的左右两侧各设置一个穴位温度传感器,也可以在阵列微针芯片1的上下两侧各设置一个穴位温度传感器;或在阵列微针芯片1的左侧和上侧各设置一个穴位温度传感器等。穴位温度传感器的位置和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但为了使检测结果更加精准,穴位温度传感器优选设置在阵列微针芯片1的四周。本实施例中的微系统治疗装置也可以如同实施例4,用于中医精准外治,及时评估治疗效果。实施例13本实施例的结构与实施例3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穴位传感器3的类型和数量不同。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尺寸为3cm2的固定面2和0.2cm2的阵列微针芯片1,固定面2采用医用胶布,在阵列微针芯片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一个穴位温度传感器和一个穴位压力传感器,对于压痛明显的区域,在其上下各加设一个穴位压力传感器,对于穴位皮部温度比周围皮肤温度低的区域,在其上下各加设一个穴位温度传感器。通过检测穴位区域的温度、压力数据来判断阵列微针芯片1是否正好定位在穴位区域。穴位温度传感器和穴位压力传感器均可以为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不局限于在阵列微针芯片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一个穴位温度传感器和一个穴位压力传感器,也可以在阵列微针芯片1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或在阵列微针芯片1的左侧和上侧分别设置等,具体设置位置和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本实施例中的微系统治疗装置也可以如同实施例4,用于中医精准外治,及时评估治疗效果。实施例14本实施例的结构与实施例13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穴位传感器3的数量不同。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尺寸为3cm2的固定面2和0.2cm2的阵列微针芯片1,固定面2采用医用胶布,在阵列微针芯片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一个穴位温度传感器,在阵列微针芯片1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一个穴位压力传感器。通过检测穴位区域的温度、压力数据来判断阵列微针芯片1是否正好定位在穴位区域。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穴位温度传感器和穴位压力传感器的设置位置也可以互换,或两者交错设置。本实施例中的微系统治疗装置也可以如同实施例4,用于中医精准外治,及时评估治疗效果。实施例15本实施例的结构与实施例3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固定面2的结构不同。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带穿戴式薄膜显示屏的薄膜压力传感器作为固定面2,此时固定面2包括了穴位传感器3,无需再另外设置用于检测穴位数据的穴位传感器3。面积为0.2cm2的阵列微针芯片1设于薄膜压力传感器中用于贴合皮肤的一端,用于检测穴位区域的压力变化,通过薄膜显示屏实时监测穴位、皮部区域的压力变化,评估经络治疗的效果。薄膜压力传感器检测出的穴位数据可以直接由薄膜显示屏显示,无需再配置专门用于显示穴位传感器3检测数据的显示屏,使检测数据更加直观、易获取。本实施例中的薄膜压力传感器也可以如同实施例3和实施例4,用于判断阵列微针芯片1定位的准确性,进行中医精准外治,及时评估患者的治疗情况。实施例16本实施例的结构与实施例15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固定面2的结构不同。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带穿戴式薄膜显示屏的薄膜温度传感器作为固定面2,此时固定面2包括了穴位传感器3,无需再另外设置用于检测穴位数据的穴位传感器3。面积为0.2cm2的阵列微针芯片1设于薄膜温度传感器中用于贴合皮肤的一端,用于检测穴位区域的温度变化,通过薄膜显示屏实时监测穴位、皮部区域的压力变化,评估经络治疗的效果。薄膜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穴位数据可以直接由薄膜显示屏显示,无需再配置专门用于显示穴位传感器3检测数据的显示屏,使检测数据更加直观、易获取。本实施例中的薄膜压力传感器也可以如同实施例3和实施例4,用于判断阵列微针芯片1定位的准确性,进行中医精准外治,及时评估患者的治疗情况。效果实施例1本效果实施例是使用实施例1中的微系统治疗装置。1.实验对象:颈痛患者。2.实验人数:45人。3.选取标准:(1)经过中西医诊断,确诊为颈痛的患者;(2)年龄在18-65岁之间的成年男性或女性;(3)颈部疼痛以及颈部僵硬不适反复发作,每月发作次数大于1次并且连续发作时间超过3个月;(4)目前就诊时视觉模拟定级(vas)疼痛评分在4至7分之间(4≤vas≤7);(5)近3个月来没有接受过其它治疗;(6)局部无皮肤破损;(7)承诺在治疗期间不接受其他有关治疗方法(其中包括药物治疗);(8)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知情同意。4.排除标准:(1)颈椎外伤并且处于急性期的患者;(2)近3个月曾经接受过针灸治疗或者正在接受其他可能会影响疗效判定的治疗(包括药物等治疗)的患者;(3)既往有颈部外伤手术史或者有胸椎外伤史、有神经功能缺损、有先天脊椎异常、系统性骨或关节疾病的患者;(4)糖尿病患者或血糖偏高患者;(5)有皮肤溃破或挫裂伤口影响局部治疗患者;(6)有严重的疾病的患者(如心脑血管、神经系统、肝、肾、内分泌系统、造血系统等严重的原发性疾患或者有结核等传染病、有肿瘤等)以及精神病患者和术后患者;(7)妊娠期或者是哺乳期的妇女。5.剔除标准:(1)在治疗过程中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者;(2)出现严重的其他并发症或病情突然恶化者。6.治疗方法:对穴位和微系统治疗装置进行常规消毒,将微系统治疗装置固定在需要治疗的穴位上,轻轻按压固定,6-24小时后取下。留针期间,一般每隔4小时用手按压埋针处1-2min,以加强刺激,提高疗效。7.治疗时间:隔日进行一次治疗,3次为一疗程。8.观察指标:npq颈痛量表。表1实验人员数据表检测数据体温(℃)36.75±0.04收缩压(mmhg)111.8±1.65舒张压(mmhg)74.02±0.94心率(次/分)74.67±1.62呼吸(次/分)18.51±0.27年龄(岁)38.69±1.83性别(男/女)5/40职业(体力/职业脑力/脑力、体力)14/28/3病程4(2,6)长期低头(是/否)39/6表2npq颈痛量表检测数据治疗前(颈痛量值)0.2202±0.0140治疗一次(颈痛量值/p值)0.1929±0.0131/0.1581疗程结束(颈痛量值/p值)0.138±0.0114/<0.0001由表2可知,治疗次数越多,颈痛量的数值越小,由于p值小于0.05,因此所检验的差别具有统计意义,由此可以推断微系统治疗装置对颈痛患者有治疗效果。效果实施例2本效果实施例是使用实施例1中的微系统治疗装置,本实施例的实验对象、实验人数、选取标准、排除标准、治疗方法和治疗时间均与效果实施例1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观察指标不同。本实施中的观察指标为mcgill疼痛量表。表3mcgill疼痛量表治疗次数越多,各数值检测结果越小,由于疗程结束后的p值小于0.05,因此所检验的差别具有统计意义,由此可以推断微系统治疗装置对颈痛患者有治疗效果。效果实施例3本效果实施例是使用实施例8中的微系统治疗装置,将微系统治疗装置消毒后,将其贴敷于眼部穴位,微针阵列分别对准睛明穴,攒竹穴、太阳穴、丝竹空,承泣穴,四白穴,并留置12小时,隔天1次,10天为一个疗程,可以有效缓解视疲劳。效果实施例4本效果实施例是使用实施例7中的微系统治疗装置,将微系统治疗装置消毒后,将其贴敷于翳风穴及辩证的面部穴位,可以有效缓解面瘫的症状。效果实施例5本效果实施例是进行了如上述实施例5中的透皮试验,使微系统治疗装置中的微针阵列对准大鼠的足三里穴位区后,将微系统治疗装置固定在大鼠上6小时,取下微系统治疗装置,分别取样经过微系统治疗装置刺激后的大鼠足三里穴位区皮肤以及未经过微系统治疗装置刺激的大鼠足三里穴位区皮肤。将两组皮肤进行石蜡切片,并对其使用甲苯胺蓝染色。通过显微镜观察两组皮肤,其中,图6-7为经过微系统治疗装置刺激后的大鼠足三里穴位区皮肤,图7为图6中的a部区域放大图,图6-7中的b部区域为经过微针阵列刺激的穴位区域;图8-9为未经过微系统治疗装置刺激的大鼠足三里穴位区皮肤,图9为图8中的c部区域放大图,图8-9中的d部区域为正常状态下未经过微针阵列刺激的穴位区域。经过图6-7和图8-9的对比,可以发现微针11并未在皮肤表面形成可见的孔径,也没有在皮肤表面形成明显规则的压痕。因此微系统治疗装置并不会刺破皮肤,在中医外治方面比较安全。效果实施例6将大鼠分为三组,进行三组不同的实验。实验1是进行了如上述实施例6中的定向透药,使用了微系统治疗装置,将微针阵列浸泡并均匀涂抹组胺(2mg/ml),将涂好组胺的微针阵列对准大鼠的足三里穴区,并将微系统治疗装置固定在大鼠上。实验2使用光滑硅片,即硅片上不设置微针阵列,将光滑硅片浸泡并均匀涂抹组胺(2mg/ml),将光滑硅片对准大鼠的足三里穴区,并将光滑硅片固定在大鼠上。实验3仅在大鼠的足三里穴区涂抹组胺(2mg/ml)。三组实验中组胺在大鼠的足三里穴区停滞一段相同的时间后,分别取三组实验中大鼠的足三里穴区的皮肤及皮下组织,进行石蜡切片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并统计各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分析不同情况下对组胺渗透效果的影响。统计结果如图10所示,最左侧点状的柱形图为实验1的统计数据,中间网格状的柱形图为实验2的统计数据,最右侧横条纹状的柱形图为实验3的统计数据,其中,统计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根据数据统计,实验1相比实验3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实验2相比实验3也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通过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的统计分析,实验1中的微系统治疗装置和实验2中的光滑硅片都能增强组胺的渗透效果,其中,实验1中的微系统治疗装置比实验2中的光滑硅片的效果更好。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除非文中另有说明。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