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溶性桑叶淡斑面膜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992250发布日期:2021-07-23 21:04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溶性桑叶淡斑面膜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化妆品,具体涉及一种桑叶淡斑面膜液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紫外线照射下,皮肤中的角质细胞产生内皮素,内皮素与黑色素细胞受体结合,黑色素细胞就收到了合成黑色素的指令,开始合成黑色素。合成过程如图3所示。

皮肤产生的自由基参与酪氨酸酶的反应过程;自由基还能与脂肪酸作用而生成丙二醛等物质,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等作用形成脂褐素沉积于皮肤上,成为多种色斑。

桑叶及桑枝用于美白已有悠久的历史,民间有人通过饮用桑树枝叶煎煮的汤剂和把新鲜桑叶捣碎敷脸来治疗色斑和青春痘。现代研究证实,桑叶、桑枝、桑白皮萃取液可通过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有效减少黑色素生成。但是由于桑叶提取物中桑叶有效物质的含量低,降低了面膜液的效果。或者,为提高桑叶提取物种有效物质的含量,纯化工艺复杂,增加了成本,导致面膜液定价过高。

另,目前市场上的面膜大多采用高吸附性的面膜布负载面膜液,也正是由于面膜布的高吸附性,在使用后,面膜布上残留过多的面膜液,导致浪费,再者面膜布若敷在脸上过久会导致面膜干燥反吸附皮肤上的水分。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桑叶提取物去除黑色素效率的可溶性桑叶淡斑面膜制备方法。

(二)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一种可溶性桑叶淡斑面膜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面膜液的制备:

s11桑叶提取物的制备:所述桑叶提取物主要从新鲜桑叶、桑枝和桑白皮中提取而得;

s12马齿笕提取物的制备:从马齿笕中经过醇提得到马齿笕提取物;

s13预先将所得桑叶提取物和马齿笕提取物混合成b相;预先将将水、甘油和茴香酸混合成c相;

s14取去离子水加热到75~80℃,依次加入银耳子实体提取物、植酸钠、1,3-丙二醇、尿囊素、1,2-戊二醇和异戊二醇搅拌混合至透明均匀后;冷却至50℃加入b相搅拌均匀;继续冷却至45℃加入c相,搅拌均匀,冷却至40℃后停止搅拌得到面膜液;

s2基底膜液的制备:将按重量份比为1∶1∶100的脱乙酰化甲壳素、木糖醇和蒸馏水混合制成基底膜液;

s3混合:将所得面膜液和基底膜液按体积比为1∶10~20混合搅拌均匀后,倒入模具中保证液体厚度为1~3mm;

s4成型:将倒完液体的模具在40~55℃下热风干燥直至面膜成型。

进一步的,步骤s11中,桑叶提取物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

将新鲜洗净的桑叶磨成浆液之后加入其相同重量份的质量浓度为10%的米浆液继续搅碎搅拌均匀,加入20~30%桑叶重量的1,3-丙二醇在35℃水浴加热25~35min,再在95℃下水浴加热15~20min后,再加入20~30%桑叶重量的连续搅拌15min后,离心除渣后得到桑叶液,将所得桑叶液通过0.35μm滤膜过滤得到桑叶提取液;

将新鲜洗净的桑枝和桑白皮分别磨成粉后混合成复合粉,加入复合粉相同重量份的去离子水后,按复合粉25000u/g的添加量加入中性蛋白酶酶解之后,在100℃下水浴加热5min灭酶,使用乙醇醇提后,用0.35μm滤膜过滤得到复合提取液;

将所得桑叶提取液和相同体积份的复合提取液混合均匀得到桑叶提取物。

进一步的,步骤s12中,马齿笕提取物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将新鲜洗净的马齿笕磨成浆液后,加30%~90%的乙醇,在温度35℃、压力0.4mpa下浸渍1小时后,加30%~90%的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小时,经过薄膜蒸发法浓缩后得到马齿笕提取物。

进一步的,步骤s14中,所述银耳子实体提取物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将新鲜的银耳子实体洗净搅碎粉后,加入其重量20~30倍的蒸馏水,在100mpa下加热20~30min后,过滤除杂,得到银耳子实体提取物。

进一步的,步骤s14中所得面膜液,各组分按重量百分比分别为:银耳子实体提取物0.1~0.3%、植酸钠0.03~0.06%、1,3-丙二醇6~9%、尿囊素0.03~0.15%、1,2-戊二醇2~4%、异戊二醇1~3%、甘油1~3%、茴香酸1~3%、氢氧化钠1~3%、桑叶提取物3~6%、马齿笕提取物0.5~2%和余量的去离子水。

进一步的,步骤s14中所得面膜液,各组分按重量百分比分别为:银耳子实体提取物0.2%、植酸钠0.05%、1,3-丙二醇7%、尿囊素0.1%、1,2-戊二醇3%、异戊二醇2%、甘油1%、茴香酸1%、氢氧化钠1%、桑叶提取物5%、马齿笕提取物1%和余量的去离子水。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经过本发明方法制备得到的面膜中的面膜液具有较强的抗黑色素能力,且本发明的制备方法简单,可降低成本。

2.本发明方法得到的面膜,可溶性强,且安全性高,无需添加防腐剂,不造成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不同浓度桑叶提取物吸收紫外线的能力;

图2为不同浓度桑叶提取物对酪氨酸酶酶的抑制率;

图3为皮肤合成黑色素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发明,以便于理解,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一种可溶性桑叶淡斑面膜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面膜液的制备:

s11桑叶提取物的制备:所述桑叶提取物主要从新鲜桑叶、桑枝和桑白皮中提取而得;

s12马齿笕提取物的制备:从马齿笕中经过醇提得到马齿笕提取物;

s13预先将所得桑叶提取物和马齿笕提取物混合成b相;预先将将水、甘油和茴香酸混合成c相;

s14取去离子水加热到75~80℃,依次加入银耳子实体提取物、植酸钠、1,3-丙二醇、尿囊素、1,2-戊二醇和异戊二醇搅拌混合至透明均匀后;冷却至50℃加入b相搅拌均匀;继续冷却至45℃加入c相,搅拌均匀,冷却至40℃后停止搅拌得到面膜液;

s2基底膜液的制备:将按重量份比为1∶1∶100的脱乙酰化甲壳素、木糖醇和蒸馏水混合制成基底膜液;

s3混合:将所得面膜液和基底膜液按体积比为1∶10~20混合搅拌均匀后,倒入模具中保证液体厚度为1~3mm;

s4成型:将倒完液体的模具在40~55℃下热风干燥直至面膜成型。

进一步的,步骤s11中,桑叶提取物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

将新鲜洗净的桑叶磨成浆液之后加入其相同重量份的质量浓度为10%的米浆液继续搅碎搅拌均匀,加入20~30%桑叶重量的1,3-丙二醇在35℃水浴加热25~35min,再在95℃下水浴加热15~20min后,再加入20~30%桑叶重量的连续搅拌15min后,离心除渣后得到桑叶液,将所得桑叶液通过0.35μm滤膜过滤得到桑叶提取液;

将新鲜洗净的桑枝和桑白皮分别磨成粉后混合成复合粉,加入复合粉相同重量份的去离子水后,按复合粉25000u/g的添加量加入中性蛋白酶酶解之后,在100℃下水浴加热5min灭酶,使用乙醇醇提后,用0.35μm滤膜过滤得到复合提取液;

将所得桑叶提取液和相同体积份的复合提取液混合均匀得到桑叶提取物。

进一步的,步骤s12中,马齿笕提取物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将新鲜洗净的马齿笕磨成浆液后,加30%~90%的乙醇,在温度35℃、压力0.4mpa下浸渍1小时后,加30%~90%的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小时,经过薄膜蒸发法浓缩后得到马齿笕提取物。

进一步的,步骤s14中,所述银耳子实体提取物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将新鲜的银耳子实体洗净搅碎粉后,加入其重量20~30倍的蒸馏水,在100mpa下加热20~30min后,过滤除杂,得到银耳子实体提取物。

进一步的,步骤s14中所得面膜液,各组分按重量百分比分别为:银耳子实体提取物0.1~0.3%、植酸钠0.03~0.06%、1,3-丙二醇6~9%、尿囊素0.03~0.15%、1,2-戊二醇2~4%、异戊二醇1~3%、甘油1~3%、茴香酸1~3%、氢氧化钠1~3%、桑叶提取物3~6%、马齿笕提取物0.5~2%和余量的去离子水。

进一步的,步骤s14中所得面膜液,各组分按重量百分比分别为:银耳子实体提取物0.2%、植酸钠0.05%、1,3-丙二醇7%、尿囊素0.1%、1,2-戊二醇3%、异戊二醇2%、甘油1%、茴香酸1%、氢氧化钠1%、桑叶提取物5%、马齿笕提取物1%和余量的去离子水。

本发明通过米浆液来提取桑叶中黄酮类物质的提取率,并将桑枝和桑白皮的提取液与桑叶中提取液混合,进一步提高桑叶提取液的抗黑色素的能力。另,步骤s12中,通过中性蛋白酶酶解提取得到更多的抗氧化小分子肽类物质,与其它抑黑物质(如黄酮类)进入皮肤表层基底,可以还原自由基,从而降低黑色素物质的生成率。

使用本发明的面膜,只需在洗净后的脸部,弄湿脸部,将面膜紧贴在面部上,在面膜上继续拍打水分或者精华液;或者采用喷雾的方式,将水分喷洒在面膜上,直到面膜被脸部吸收

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一种桑叶提取物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

s1桑叶提取液的制备:将新鲜洗净的桑叶磨成浆液之后加入其相同重量份的质量浓度为10%的米浆液继续搅碎搅拌均匀,加入25%桑叶重量的1,3-丙二醇在35℃水浴加热30min,再在95℃下水浴加热18min后,再加入28%桑叶重量的连续搅拌15min后,离心除渣后得到桑叶液,将所得桑叶液通过0.35μm滤膜过滤得到桑叶提取液;

s2桑枝和桑白皮复合提取液的制备:将新鲜洗净的桑枝和桑白皮分别磨成粉后,按重量比1∶1混合成复合粉,加入复合粉相同重量份的去离子水后,按复合粉25000u/g的添加量加入中性蛋白酶,在35℃下酶解25min后,在100℃下水浴加热5min灭酶,使用3倍复合粉重量的质量浓度为75%乙醇醇提后,35℃下加热30min,用0.35μm滤膜过滤得到复合提取液;

s3将所得桑叶提取液和相同体积份的复合提取液混合均匀得到桑叶提取物。

本实施例制备得到的桑叶提取物,具有较强的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可抑制90%以上酪氨酸酶的活性,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本实施例1的提取物冷冻干燥后,制成不同浓度的溶液,分别测试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如图1所示。在其质量浓度为0.05%就能达到很强的吸收紫外线的能力,随着浓度的增加,吸收能力增加。

本实施例1的提取物冷冻干燥后,分别称取相同的量,分别用质量浓度为50%的酒精水溶液稀释成浓度为5%的三组样品液,一组经过4500lx的强光处理10天,一组在60℃高温下处理10天,一组未经过任何处理,常温下放置10天后,将三组样品液吸收紫外吸收的能力,得到的如图2所示的数据。可知,本发明得到的桑叶提取物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经强光、高温作用后,仍然具有优越的吸收紫外线的效果。

本实施例1的提取物冷冻干燥后成桑叶冻干粉,与去离子水配成不同溶液的浓度,每种浓度的溶液与酪氨酸酶一同加入到酪氨酸溶液中反应后,测定在470nm波长的吸光度值,并以去离子水替代溶液与酪氨酸酶加入到酪氨酸溶液中显示为棕色作对比,并换算抑制率。

当桑叶冻干粉的添加量为10-30ppm时,可抑制50%酪氨酸酶的活性;

当桑叶冻干粉的添加量为20-40ppm时,可抑制70%酪氨酸酶的活性;

当桑叶冻干粉的添加量为40-60ppm时,可抑制80%酪氨酸酶的活性;

当桑叶冻干粉的添加量为50-100ppm时,可抑制90%酪氨酸酶的活性;

对比例1

其它同实施例1,不同点在于将米浆液替换为相同重量份的淀粉液,无步骤s2和s3,所得的桑叶提取液就是桑叶提取物。

对比例2

其它同实施例1,不同点在于将米浆液替换为相同体积的蒸馏水。

对比例3

其它同实施例1,不同点在于将米浆液替换为相同体积的淀粉液。

对比例4

其它同实施例1,不同点在于不进行酶解和灭酶的步骤,无步骤“按复合粉25000u/g的添加量加入中性蛋白酶,在35℃下酶解25min后,在100℃下水浴加热5min灭酶。”

将实施例1和对比例1~4得到的提取物冷冻干燥后成桑叶冻干粉后,分别配制成50ppm的溶液分别测定其清除dpph的能力。

实施例1的溶液,可抑制90%酪氨酸酶的活性;

对比例1的溶液,可清除69%的dpph自由基;

对比例2的溶液,可清除80%的dpph自由基;

对比例3的溶液,可清除83%的dpph自由基;

对比例4的溶液,可清除75%的dpph自由基。

以上可清除dpph自由基的数据为正常实验误差范围内所得到的最低值,由上述数据得到中性蛋白酶、米浆的添加可提高提取物抗氧化能力,进而防止黑色素的生成,桑枝和桑白皮的添加可提高桑叶提取液的抗氧化能力。

将实施例1和对比例1~4得到的提取物冷冻干燥后成冻干粉后,与去离子水配成50ppm的溶液,溶液与酪氨酸酶一同加入到酪氨酸溶液中反应后,测定在470nm波长的吸光度值,并以去离子水替代溶液与酪氨酸酶加入到酪氨酸溶液中显示为棕色作对比,并换算抑制率。

实施例1的溶液,可抑制90%酪氨酸酶的活性;

对比例1的溶液,可抑制66%酪氨酸酶的活性;

对比例2的溶液,可抑制75%酪氨酸酶的活性;

对比例3的溶液,可抑制85%酪氨酸酶的活性

对比例4的溶液,可抑制68%酪氨酸酶的活性。

以上可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数据为正常实验误差范围内所得到的最低值,由上述数据得到中性蛋白酶处理、米浆的添加可提高黑色素生成的抑制率,桑枝和桑白皮的添加可提高桑叶提取液的黑色素生成的抑制率。

实施例2

马齿笕提取物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将新鲜洗净的马齿笕磨成浆液后,加入其重量80%的质量浓度为75%的乙醇溶液,在温度35℃、压力0.4mpa下浸渍1小时后,加入马齿笕浆液其重量80%的质量浓度为75%的乙醇溶液,回流提取3次,每次1小时,经过薄膜蒸发法浓缩后得到马齿笕提取物。

实施例3

将新鲜的银耳子实体洗净搅碎粉后,加入其重量25倍的蒸馏水,在100mpa下加热25min后,过滤除杂,得到银耳子实体提取物。

实施例4

一种桑叶淡斑面膜液,其主要由以下按以下重量百分比配制而成的组分:实施例3制得的银耳子实体提取物0.2%、植酸钠0.05%、1,3-丙二醇7%、尿囊素0.1%、1,2-戊二醇3%、异戊二醇2%、甘油1%、茴香酸1%、氢氧化钠1%、实施例1制得的桑叶提取物5%、实施例2制得的马齿笕提取物1%和余量的去离子水。具体的制备方法如下:

s1将相应重量份的桑叶提取物和马齿笕提取物混合成b相;

s2预先取相应重量份的甘油、茴香酸以及与甘油相同重量份的去离子水混合成c相;

s3取去离子水加热到75~80℃,依次加入相应重量份的银耳子实体提取物、植酸钠、1,3-丙二醇、尿囊素、1,2-戊二醇和异戊二醇搅拌混合至透明均匀后;冷却至50℃加入b相搅拌均匀;继续冷却至45℃加入c相,搅拌均匀,冷却至40℃后停止搅拌。

实施例5

一种桑叶淡斑面膜液,其主要由以下按以下重量百分比配制而成的组分:实施例3制得的银耳子实体提取物0.3%、植酸钠0.05%、1,3-丙二醇6%、尿囊素0.14%、1,2-戊二醇3%、异戊二醇1%、甘油3%、茴香酸2%、氢氧化钠1%、实施例1制得的桑叶提取物6%、实施例2制得的马齿笕提取物1%和余量的去离子水。具体的制备方法如下:

s1将相应重量份的桑叶提取物和马齿笕提取物混合成b相;

s2预先取相应重量份的甘油、茴香酸以及与甘油相同重量份的去离子水混合成c相;

s3取去离子水加热到76℃,依次加入相应重量份的银耳子实体提取物、植酸钠、1,3-丙二醇、尿囊素、1,2-戊二醇和异戊二醇搅拌混合至透明均匀后;冷却至50℃加入b相搅拌均匀;继续冷却至45℃加入c相,搅拌均匀,冷却至40℃后停止搅拌。

实施例6

一种桑叶淡斑面膜液,其主要由以下按以下重量百分比配制而成的组分:实施例3制得的银耳子实体提取物0.1%、植酸钠0.06%、1,3-丙二醇8%、尿囊素0.04%、1,2-戊二醇4%、异戊二醇2%、甘油1%、茴香酸3%、氢氧化钠2%、实施例1制得的桑叶提取物3%、实施例2制得的马齿笕提取物1.9%和余量的去离子水。具体的制备方法如下:

s1将相应重量份的桑叶提取物和马齿笕提取物混合成b相;

s2预先取相应重量份的甘油、茴香酸以及与甘油相同重量份的去离子水混合成c相;

s3取去离子水加热到78℃,依次加入相应重量份的银耳子实体提取物、植酸钠、1,3-丙二醇、尿囊素、1,2-戊二醇和异戊二醇搅拌混合至透明均匀后;冷却至50℃加入b相搅拌均匀;继续冷却至45℃加入c相,搅拌均匀,冷却至40℃后停止搅拌。

对比例5

其它同实施例4,不同点在于银耳子实体提取物用相同重量的蒸馏水替换。

对比例6

其它同实施例4,不同点在于马齿笕提取物用相同重量的蒸馏水替换。

将实施例4和对比例5或6得到的提取物冷冻干燥后成冻干粉后,与去离子水配成50ppm的溶液,溶液与酪氨酸酶一同加入到酪氨酸溶液中反应后,测定在470nm波长的吸光度值,并以去离子水替代溶液与酪氨酸酶加入到酪氨酸溶液中显示为棕色作对比,并换算抑制率。

实施例1的溶液,可抑制87%酪氨酸酶的活性;

对比例5的溶液,可抑制65%酪氨酸酶的活性;

对比例6的溶液,可抑制63%酪氨酸酶的活性;

以上可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数据为正常实验误差范围内所得到的最低值,由上述数据得到银耳子实体提取物和马齿笕提取物的添加可提高黑色素生成的抑制率。

实施例7

一种可溶性桑叶淡斑面膜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基底膜液的制备:将按重量份比为1∶1∶100的脱乙酰化甲壳素、木糖醇和蒸馏水混合制成基底膜液;

s2混合:将实施例4的面膜液和基底膜液按体积比为1∶10混合搅拌均匀后,倒入模具中保证液体厚度为3mm;

s3成型:将倒完液体的模具在50℃下热风干燥直至面膜成型。

使用本发明的面膜,只需在洗净后的脸部,弄湿脸部,将面膜紧贴在面部上,在面膜上继续拍打水分或者精华液;或者采用喷雾的方式,将水分喷洒在面膜上,直到面膜被脸部吸收。

实施例8

一种可溶性桑叶淡斑面膜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基底膜液的制备:将按重量份比为1∶1∶100的脱乙酰化甲壳素、木糖醇和蒸馏水混合制成基底膜液;

s2混合:将实施例5的面膜液和基底膜液按体积比为1∶13混合搅拌均匀后,倒入模具中保证液体厚度为1mm;

s3成型:将倒完液体的模具在55℃下热风干燥直至面膜成型。

使用本发明的面膜,只需在洗净后的脸部,弄湿脸部,将面膜紧贴在面部上,在面膜上继续拍打水分或者精华液;或者采用喷雾的方式,将水分喷洒在面膜上,直到面膜被脸部吸收。

实施例9

一种可溶性桑叶淡斑面膜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基底膜液的制备:将按重量份比为1∶1∶100的脱乙酰化甲壳素、木糖醇和蒸馏水混合制成基底膜液;

s2混合:将实施例6的面膜液和基底膜液按体积比为1∶20混合搅拌均匀后,倒入模具中保证液体厚度为2mm;

s3成型:将倒完液体的模具在40℃下热风干燥直至面膜成型。

使用本发明的面膜,只需在洗净后的脸部,弄湿脸部,将面膜紧贴在面部上,在面膜上继续拍打水分或者精华液;或者采用喷雾的方式,将水分喷洒在面膜上,直到面膜被脸部吸收。

将实施例7-9的面膜进行溶解速度测定,测定方法为:将将实施例7-9的面膜分别剪取相同质量的小块面膜放入150ml、温度为35℃的水中,搅拌至完全溶解,记录溶解的时间。

经过测定,可得到实施例7、实施例8和实施例9的溶解时间放牛班为:13min、10min和8min。可知,实施例9面膜的溶解时间最短,溶解度最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