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型手术体位上肢约束装置

文档序号:24600479发布日期:2021-04-09 12:47阅读: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安全型手术体位上肢约束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上肢约束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安全型手术体位上肢约束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临床常用的上肢约束方法主要有两种,使用方法如下:

第一种:患者身下放置一个中单,当患者俯卧或者平卧时,将中单反折包裹上肢并将中单的边缘部分塞于患者身下固定,然后再使用约束带固定肘关节以上5cm,缺点:操作繁琐,且患者舒适度差,中单塞于患者身下不宜调整平整,长时间手术后有可能会造成压疮。另外约束带固定上肢时,上肢血液循环受阻,不利于液体通常性,固定太紧还有可能造成血管神经损伤,胸廓受压还可能影响患者呼吸通畅性,手术中无法观察及触摸穿刺的上肢,如果手术中发生液体渗出,无法及时发现。

第二种:使用宽胶带自肩峰沿上肢走形方向固定于患者身体两侧,止于股骨两侧;缺点:上肢与患者身体接触存在电灼伤的风险,术中液路及动脉监测不宜管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型手术体位上肢约束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安全型手术体位上肢约束装置,包括第一铺单、第二铺单和海绵垫,所述第一铺单与第二铺单规格相同且重叠放置,所述第一铺单与第二铺单的长边中线缝合连接,以使第一铺单分为第一裹布和第二裹布,所述第二铺单分为第三裹布和第四裹布,所述第一裹布上与第三裹布远离接触的一面缝制有三条垂直于中线的无胶自粘带刺面,所述第二裹布上与第四裹布远离接触的一面缝制有三条平行于中线的无胶自粘带毛面,所述海绵垫通过针线连接在第一裹布与第三裹布之间用于包裹上肢,且海绵垫与第一裹布与第三裹布之间的距离可调,通过所述第二裹布与第四裹布粘贴固定,所述海绵垫内面设有若干个长条形凹槽用以放置线路及管路,所述长条形凹槽上设有第一孔洞,所述第一铺单与第二铺单上对应位置设有第二孔洞用以线路及管路穿出。

进一步的,所述海绵垫外部设有与海绵垫对应孔位的防护外袋。

进一步的,所述防护外袋上固定有两个弹性约束带用以固定患者摆放体位。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铺单与第二铺单的长为100厘米,宽为70厘米。

进一步的,三条无胶自粘带刺面间隔15厘米,并且距长边10厘米。

进一步的,三条无胶自粘带毛面并列缝制,距长边5厘米。

进一步的,所述海绵垫及防护外袋上还设有用于患者手部外翻的穿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该种装置可以完全包裹上肢,使上肢皮肤与身体隔离,避免电灼伤的发生,约束上肢方便、快捷、安全、有效,而且在海绵垫内面设有长条形凹槽用以放置线路及管路,防止长时间手术造成皮肤损伤;

2、该种装置相对于普通约束带,约束体位更加符合人体生理功能,属于弹性固定,减少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3、该种装置在患者脊柱俯卧位手术结束后,翻身时约束带仍保持约束状态,使上肢与患者身体实现同轴同时整体翻动,即可以节省人力又可以有效保护上肢,同时还可以更好的保护上肢各类管路防止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铺单与第二铺单连接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铺单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铺单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护外袋安装及海绵垫安装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护外袋及海绵垫安装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海绵垫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中:1、第一铺单;2、第二铺单;3、海绵垫;4、第一裹布;5、第二裹布;6、第三裹布;7、第四裹布;8、无胶自粘带刺面;9、无胶自粘带毛面;10、长条形凹槽;11、防护外袋;12、弹性约束带;13、针线;14、第一孔洞;15、第二孔洞;16、穿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部”和“顶部”、“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安全型手术体位上肢约束装置,包括第一铺单1、第二铺单2和海绵垫3,第一铺单1与第二铺单2规格相同且重叠放置,第一铺单1与第二铺单2的长边中线缝合连接,以使第一铺单1分为第一裹布4和第二裹布5,第二铺单2分为第三裹布6和第四裹布7,第一裹布4上与第三裹布6远离接触的一面缝制有三条垂直于中线的无胶自粘带刺面8,第二裹布5上与第四裹布7远离接触的一面缝制有三条平行于中线的无胶自粘带毛面9,海绵垫3通过针线13连接在第一裹布4与第三裹布6之间用于包裹上肢,且海绵垫3与第一裹布4与第三裹布6之间的距离可调,通过第二裹布5与第四裹布7粘贴固定,海绵垫3内面设有若干个长条形凹槽10用以放置线路及管路,长条形凹槽10上设有第一孔洞14,第一铺单1与第二铺单2上对应位置设有第二孔洞15用以线路及管路穿出。

海绵垫3外部设有与海绵垫3对应孔位的防护外袋11,防止海绵垫3弄脏。

防护外袋11上固定有两个弹性约束带12用以固定患者摆放体位。

第一铺单1与第二铺单2的长为100厘米,宽为70厘米。

三条无胶自粘带刺面8间隔15厘米,并且距长边10厘米。

三条无胶自粘带毛面9并列缝制,距长边5厘米。

海绵垫3及防护外袋11上还设有用于患者手部外翻的穿孔16,方便对患者动脉穿刺。

工作原理:该种装置在具体使用时,首先将患者摆放体位放置于体位垫上后,将患者双上肢放置于海绵垫3及防护外袋11内,海绵垫3内面设有若干个长条形凹槽10用以放置线路及管路,长条形凹槽10上设有第一孔洞14,防护外袋11外部设有与海绵垫3对应孔位,第一铺单1与第二铺单2上对应位置设有第二孔洞15用以线路及管路穿出,防止长时间手术造成皮肤损伤,防护外袋11上设有两个弹性约束带12用以固定患者摆放体位,然后利用第一裹布4和第三裹布6包裹上肢,包裹完成后,再利用第四裹布7折叠至第二裹布5上,并通过无胶自粘带毛面9与无胶自粘带刺面8相粘贴,即可完成上肢的固定,海绵垫3及防护外袋11上还设有用于患者手部外翻的穿孔16,方便对患者动脉穿刺,该种装置约束起来十分快捷方便、安全有效,该种装置相对于普通约束带,约束体位更加符合人体生理功能,属于弹性固定,减少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安全型手术体位上肢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铺单(1)、第二铺单(2)和海绵垫(3),所述第一铺单(1)与第二铺单(2)规格相同且重叠放置,所述第一铺单(1)与第二铺单(2)的长边中线缝合连接,以使第一铺单(1)分为第一裹布(4)和第二裹布(5),所述第二铺单(2)分为第三裹布(6)和第四裹布(7),所述第一裹布(4)上与第三裹布(6)远离接触的一面缝制有三条垂直于中线的无胶自粘带刺面(8),所述第二裹布(5)上与第四裹布(7)远离接触的一面缝制有三条平行于中线的无胶自粘带毛面(9),所述海绵垫(3)通过针线(13)连接在第一裹布(4)与第三裹布(6)之间用于包裹上肢,且海绵垫(3)与第一裹布(4)与第三裹布(6)之间的距离可调,通过所述第二裹布(5)与第四裹布(7)粘贴固定,所述海绵垫(3)内面设有若干个长条形凹槽(10)用以放置线路及管路,所述长条形凹槽(10)上设有第一孔洞(14),所述第一铺单(1)与第二铺单(2)上对应位置设有第二孔洞(15)用以线路及管路穿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型手术体位上肢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海绵垫(3)外部设有与海绵垫(3)对应孔位的防护外袋(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安全型手术体位上肢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外袋(11)上固定有两个弹性约束带(12)用以固定患者摆放体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型手术体位上肢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铺单(1)与第二铺单(2)的长为100厘米,宽为70厘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型手术体位上肢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三条无胶自粘带刺面(8)间隔15厘米,并且距长边10厘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型手术体位上肢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三条无胶自粘带毛面(9)并列缝制,距长边5厘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型手术体位上肢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海绵垫(3)及防护外袋(11)上还设有用于患者手部外翻的穿孔(16)。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安全型手术体位上肢约束装置,第一铺单与第二铺单规格相同且重叠放置,第一裹布上与第三裹布远离接触的一面缝制有三条垂直于中线的无胶自粘带刺面,第二裹布上与第四裹布远离接触的一面缝制有三条平行于中线的无胶自粘带毛面,海绵垫内面设有若干个长条形凹槽用以放置线路及管路,长条形凹槽上设有第一孔洞,第一铺单与第二铺单上对应位置设有第二孔洞用以线路及管路穿出,该种装置可以完全包裹上肢,使上肢皮肤与身体隔离,避免电灼伤的发生,该种装置相对于普通约束带,约束体位更加符合人体生理功能,属于弹性固定,减少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技术研发人员:贾士超;王振洲;杨淑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0.06.10
技术公布日:2021.04.0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