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儿卧床束缚带

文档序号:24998742发布日期:2021-05-11 14:47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一种小儿卧床束缚带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辅助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儿卧床束缚带。



背景技术:

现有骨科病房中,股骨干牵引患儿由于年幼好动又缺少约束,容易因上身移动而导致牵引位置的改变,影响牵引效果,不利于患儿的恢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小儿卧床束缚带,能够有效束缚患儿,防止因其乱动而引起的牵引位置的改变,保证牵引效果。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小儿卧床束缚带,包括围在患儿腰上的束缚带本体以及设置在束缚带本体一端的第一拉绳和设置在束缚带本体另一端的第二拉绳;

所述第一拉绳上远离束缚带本体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将第一拉绳固定在病床一侧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拉绳上远离束缚带本体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将第二拉绳固定在病床另一侧的第二连接部;

所述第一拉绳与第二拉绳交叉将束缚带本体绑缚在患儿腰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束缚带本体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连续设置有第一束缚部、第一弹性部、第二束缚部、第二弹性部和第三束缚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束缚部、第二束缚部和第三束缚部的长度相等;

所述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的长度相等。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的面积之和为束缚带本体面积的1/3~1/2。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弹性部与第二弹性部以垂直于束缚带本体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为对称轴呈轴对称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拉绳或第二拉绳上开设有供第二拉绳或第一拉绳穿过的通孔。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拉绳和第二拉绳均为y型结构。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均选用魔术贴。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互相交叉的两根拉绳将束缚带本体绑缚在患儿腰上,再将拉绳的外端固定在病床两侧的栏杆上,从而能够有效束缚患儿,防止因其乱动而引起的牵引位置的改变,保证牵引效果;

2.本实用新型的束缚带本体在束缚部中间间隔加入了弹性部,不但能够适应不同腰围的患儿,而且能够提高被束缚患儿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机构示意图。

其中:1、束缚带本体;2、第一拉绳;3、第二拉绳;4、第一连接部;5、第二连接部;6、第一束缚部;7、第一弹性部;8、第二束缚部;9、第二弹性部;10、第三束缚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

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小儿卧床束缚带,包括围在患儿腰上的束缚带本体1以及设置在束缚带本体一端的第一拉绳2和设置在束缚带本体另一端的第二拉绳3;其中,所述束缚带本体、第一拉绳和第二拉绳均采用透气的棉布制成;

所述第一拉绳上远离束缚带本体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将第一拉绳固定在病床一侧的第一连接部4,所述第二拉绳上远离束缚带本体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将第二拉绳固定在病床另一侧的第二连接部5;

所述第一拉绳与第二拉绳交叉将束缚带本体绑缚在患儿腰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束缚带本体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连续设置有第一束缚部6、第一弹性部7、第二束缚部8、第二弹性部9和第三束缚部10。其中,所述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为由棉布包裹弹性皮筋构成的褶皱结构。

具体地,所述第一束缚部、第二束缚部和第三束缚部的长度相等;

所述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的长度相等。

更具体地,所述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的面积之和为束缚带本体面积的1/3~1/2。通过严格限定弹性部占束缚带本体面积的比例,确保束缚带本体绑缚好之后两个弹性部大致位于腰侧位置,能够使得束缚带适用于不同年龄患儿的不同腰围,提高适用性和被束缚患儿的舒适性,降低其对使用束缚带的排斥情绪。

更具体地,所述第一弹性部与第二弹性部以垂直于束缚带本体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为对称轴呈轴对称设置。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拉绳或第二拉绳上开设有供第二拉绳或第一拉绳穿过的通孔。即其中一根拉绳上开设有通孔,使得另一根拉绳可以穿过,这样能够保证交叉的拉绳不会发生错位,提高绑缚的牢固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拉绳和第二拉绳均为y型结构。其中,y型结构的两个分支均固定在束缚带本体同一侧的边缘两端。通过将拉绳设置成y型结构,能够保证束缚带本体上受力均匀。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均选用魔术贴,具体地,所述魔术贴的毛面和钩面设置在第一拉绳或第二拉绳同一个面上,如钩面设置在毛面的外侧,当需要将拉绳固定在病床两侧的围栏上时,将钩面绕过围栏后粘贴到毛面上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上述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上述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小儿卧床束缚带,其特征在于:包括围在患儿腰上的束缚带本体以及设置在束缚带本体一端的第一拉绳和设置在束缚带本体另一端的第二拉绳;

所述第一拉绳上远离束缚带本体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将第一拉绳固定在病床一侧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拉绳上远离束缚带本体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将第二拉绳固定在病床另一侧的第二连接部;

所述第一拉绳与第二拉绳交叉将束缚带本体绑缚在患儿腰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儿卧床束缚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束缚带本体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连续设置有第一束缚部、第一弹性部、第二束缚部、第二弹性部和第三束缚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小儿卧床束缚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束缚部、第二束缚部和第三束缚部的长度相等;

所述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的长度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小儿卧床束缚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的面积之和为束缚带本体面积的1/3~1/2。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小儿卧床束缚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部与第二弹性部以垂直于束缚带本体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为对称轴呈轴对称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儿卧床束缚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绳或第二拉绳上开设有供第二拉绳或第一拉绳穿过的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儿卧床束缚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绳和第二拉绳均为y型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儿卧床束缚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均选用魔术贴。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小儿卧床束缚带,包括围在患儿腰上的束缚带本体以及设置在束缚带本体一端的第一拉绳和设置在束缚带本体另一端的第二拉绳;所述第一拉绳上远离束缚带本体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将第一拉绳固定在病床一侧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拉绳上远离束缚带本体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将第二拉绳固定在病床另一侧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拉绳与第二拉绳交叉将束缚带本体绑缚在患儿腰上。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束缚患儿,防止因其乱动而引起的牵引位置的改变,保证牵引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王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0.07.31
技术公布日:2021.05.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