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儿科吸痰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73233发布日期:2021-12-31 20:14阅读:67来源:国知局
一种儿科吸痰管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儿科吸痰管。


背景技术:

2.吸痰是指应用无菌吸痰管通过负压原理将患者口、鼻、 人工气道内分泌物有效清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肺泡通气的一种方法。目前临床上普遍应用的侧壁开有小孔的吸痰管,使用时吸痰管插入患者口鼻腔后利用负压吸引分泌物,存在这样的问题:在进行负压吸引时,吸痰管开口端或管侧壁的孔会贴在气管粘膜上,造成粘膜出血水肿,进而阻塞气道。
3.呼吸系统疾病尤其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患儿,鼻腔分泌物多,易堵塞鼻腔引起患儿呼吸困难,分泌物也易倒流入咽喉引起患儿咳嗽。但由于患儿鼻腔狭小、后鼻道狭窄、鼻黏膜娇嫩, 现有技术吸痰过程中易损伤粘膜导致出血。同时由于患儿对吸痰的恐惧, 不配合,加上鼻腔较狭小,吸痰管伸入鼻腔时不易把握,易碰触到鼻腔粘膜,导致出血。同时由于吸痰管侧孔较小, 遇到痰液粘稠或干燥时,不易清除。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儿科吸痰管,可以很好的避免吸痰管开口端和侧壁吸孔与气管粘膜直接接触而造成的粘膜损伤,且可以减轻患者的不适。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儿科吸痰管,包括吸痰管以及安装在吸痰管一端的鼻塞,所述鼻塞的前端开圆形孔,与吸痰管形成吸痰通道。
6.进一步地,还包括一吸痰管一体成型的连接管,连接管的内径为吸痰管的2倍,可以很好的避免吸痰管的堵塞。
7.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管一端一体成型有用于对接负压吸痰器的接头。
8.进一步地,所述鼻塞的横截面为圆形,圆形孔的外径为10mm,内径为6mm。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非侵入性操作,简单方便,操作风险小,吸痰管无需插入患者呼吸道,可以很好的避免吸痰管开口端和侧壁吸孔与气管粘膜直接接触而对粘膜造成的损伤,减少刺激不适,减轻患者的不适,提高患者的就医感受。
附图说明
10.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2.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鼻塞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14.请参阅图1

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儿科吸痰管,包括吸痰管1以及安装在吸痰管1一端的鼻塞2,所述鼻塞2的前端开圆形孔5,与吸痰管1形成吸痰通道。还包括一吸痰管1一体成型的连接管3,连接管3的内径为吸痰管1的2倍,可以很好的避免吸痰管的堵塞。
15.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管3一端一体成型有用于对接负压吸痰器的接头4。
16.本实施例中,所述鼻塞2的横截面为圆形,圆形孔的外径为10mm,内径为6mm。
17.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使用时,将吸痰管鼻塞头端置于患者鼻腔处,鼻塞与鼻腔形成密闭通道,利用负压将呼吸道分泌物吸出,避免吸痰管插入气道,造成粘膜损伤。
18.本具体实施的吸痰管,结构简单,吸痰时,通过直接连接吸痰器,使得鼻塞与鼻腔形成密闭通道,利用负压即可将呼吸道分泌物吸出,操作简单,特别适用于儿科患者。
1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儿科吸痰管,包括吸痰管(1)以及安装在吸痰管(1)一端的鼻塞(2),其特征在于:所述鼻塞(2)的前端开圆形孔(5),与吸痰管(1)形成吸痰通道,所述鼻塞(2)的横截面为圆形,圆形孔的外径为10mm,内径为6mm;还包括一吸痰管(1)一体成型的连接管(3),连接管(3)的内径为吸痰管(1)的2倍;所述连接管(3)一端一体成型有用于对接负压吸痰器的接头(4)。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为一种儿科吸痰管,包括吸痰管以及安装在吸痰管一端的鼻塞,所述鼻塞的前端开圆形孔,与吸痰管形成吸痰通道,还包括一吸痰管一体成型的连接管,连接管的内径为吸痰管的2倍。本实用新型采用非侵入性操作,简单方便,操作风险小,吸痰管无需插入患者呼吸道,可以很好的避免吸痰管开口端和侧壁吸孔与气管粘膜直接接触而对粘膜造成的损伤,减少刺激不适,减轻患者的不适,提高患者的就医感受。高患者的就医感受。高患者的就医感受。


技术研发人员:张凤琴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张凤琴
技术研发日:2020.08.06
技术公布日:2021/12/3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