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减少CT诊断床垂直运动急停距离的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22492发布日期:2021-07-20 16:01阅读:62来源:国知局
一种能减少CT诊断床垂直运动急停距离的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减少ct诊断床垂直运动急停距离的电路,属于ct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ct诊断床安规标准中需要病床急停距离小于10mm,同时需要满足急停触发后诊断床强电部分断开,电机驱动器依靠残余电能和抱闸完成制动动作,这就需要诊断床急停响应速度非常快,能在极短的时间和极短的距离内完成制动动作。

现在技术是将急停信号接入驱动器输入点,急停触发后强电部分利用接触器断开连接(接触器完全断开时间10-30ms),电机驱动器依靠这10-30ms时间和其内部残余电能开始制动,此时会产生以下两种情况:

(1)小负载时:完全掉电前,电机制动完成,电机去使能(此时诊断床会由于重力作用会有下溜风险),最后抱闸动作。

(2)大负载时:残余电能消耗完前,电机未制动成功,此时电机驱动器完全掉电,电机抱闸动作,对马达进行制动。此时制动距离大于10mm,不符合要求,往往需要将驱动制动参数调整至最大,以减少制动距离,但这种方式长此以往会大大缩短驱动制动的寿命。

基于此,做出

本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减少ct诊断床垂直运动急停距离的电路,有效降低垂直运动制动距离。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能减少ct诊断床垂直运动急停距离的电路,包括急停信号、抱闸信号、供电电压、抱闸、光耦器件、二极管、以及两个三极管;

其中光耦器件采用由发光二极管和光敏三极管组成的4引脚光耦;

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供电电压,发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光敏三极管的e极一方面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另一方面接地,光敏三极管的c极连接供电电压;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抱闸的两端分别连接供电电压和二极管d1的正极;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的基极一方面连接急停信号,另一方面接地;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抱闸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一方面通过电阻r1连接急停信号,另一方面通过电阻r2接地;所述发光二极管的正极通过电阻r3连接供电电压;所述光敏三极管的e极一方面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另一方面通过电阻r5接地,光敏三极管的c极通过电阻r4连接供电电压。

进一步地,供电电压为24v,急停信号正常时急停信号为24v,抱闸需要打开时抱闸信号为0v,抱闸需要关闭时抱闸信号悬空;急停信号异常时,急停信号为0v,抱闸关闭并保持关闭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三极管q1和三极管q2均采用npn型。

本实用新型能实现如下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急停动作过程为:当急停信号正常时,此时可以通过抱闸信号控制抱闸的打开与吸和。当急停信号异常时,抱闸会立即自动吸和,此时抱闸和电机驱动器同时制动,加快制动速度,缩短距离。经验证,采用本实用新型电路,能在急停信号触发时,同时触发抱闸信号,此时驱动器制动和抱闸制动同时动作,制动距离远远小于10mm。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一种能减少ct诊断床垂直运动急停距离的电路接线图。

标注说明:供电电压(24v电压),光耦器件u1(发光二极管正极(引脚1)、发光二极管负极(引脚2)、光敏三极管e极(引脚3)、光敏三极管c极(引脚4)),三极管q1,三极管q2,二极管d1,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及其所能达到的技术效果,能够更清楚更完善的披露,兹提供了一个实施例,并结合附图作如下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能减少ct诊断床垂直运动急停距离的电路,包括急停信号、抱闸信号、供电电压、抱闸、光耦器件、二极管、两个三极管、以及若干电阻;

其中光耦器件采用由发光二极管和光敏三极管组成的4引脚光耦;

发光二极管的正极(引脚1)通过电阻r3连接供电电压,发光二极管的负极(引脚2)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光敏三极管的e极(引脚3)一方面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另一方面通过电阻r5接地,光敏三极管的c极(引脚4)通过电阻r4连接供电电压;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抱闸的两端分别连接供电电压和二极管d1的正极;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的基极一方面通过电阻r1连接急停信号,另一方面通过电阻r2接地;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抱闸信号。

供电电压为24v,急停信号正常时急停信号为24v,抱闸需要打开时抱闸信号为0v,抱闸需要关闭时抱闸信号悬空;急停信号异常时,急停信号为0v,抱闸关闭并保持关闭状态。

三极管q1和三极管q2均采用npn型。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

a)当急停信号正常时,

i.此时急停信号为24v,24v通过r1电阻限流,驱动q2三级管,此时q2导通。

ii.抱闸信号连接至电机驱动器,当需要抱闸打开时,抱闸信号为0v,此时24v会经过r3,u1,q2至抱闸信号,光耦输出端导通。紧接着24v经过r4,u1,q1流至地,

q1的be极有驱动电流,q1导通。此时抱闸上下2端为24v和0v,抱闸打开。

iii.当需要抱闸关闭时,抱闸信号悬空,此时24v不能经过r3,u1,q2至抱闸信号,u1光耦输出端关断。24v也不能经过r4,u1(关断),q1流至地,q1be级没有驱动电流,q1为关断状态。此时抱闸下端为悬空状态,抱闸吸和(关闭)。

b)当急停信号异常时,

i.此时急停信号为0v,24v不能通过r1电阻驱动q2三级管,此时q2关断。

ii.由于q2关断,此时无论抱闸信号为24v或者0v,抱闸都是在吸和状态。

本实施例的急停动作过程:

a)当急停信号正常时,此时可以通过抱闸信号控制抱闸的打开与吸和。

b)当急停信号异常时,抱闸会立即自动吸和,此时抱闸和电机驱动器同时制动,加快制动速度,缩短距离。经验证,采用本实施例的抱闸控制回路,可以使制动距离在6mm-7mm符合相关安全标准。

以上内容是结合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所提供技术方案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只局限于上述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能减少ct诊断床垂直运动急停距离的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急停信号、抱闸信号、供电电压、抱闸、光耦器件、二极管、以及两个三极管;

其中光耦器件采用由发光二极管和光敏三极管组成的4引脚光耦;

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供电电压,发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光敏三极管的e极一方面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另一方面接地,光敏三极管的c极连接供电电压;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抱闸的两端分别连接供电电压和二极管d1的正极;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的基极一方面连接急停信号,另一方面接地;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抱闸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减少ct诊断床垂直运动急停距离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一方面通过电阻r1连接急停信号,另一方面通过电阻r2接地;所述发光二极管的正极通过电阻r3连接供电电压;所述光敏三极管的e极一方面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另一方面通过电阻r5接地,光敏三极管的c极通过电阻r4连接供电电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减少ct诊断床垂直运动急停距离的电路,其特征在于:供电电压为24v,急停信号正常时急停信号为24v,抱闸需要打开时抱闸信号为0v,抱闸需要关闭时抱闸信号悬空;急停信号异常时,急停信号为0v,抱闸关闭并保持关闭状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减少ct诊断床垂直运动急停距离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极管q1和三极管q2均采用npn型。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减少CT诊断床垂直运动急停距离的电路,涉及CT设备技术领域,包括急停信号、抱闸信号、供电电压、抱闸、光耦器件、二极管、以及两个三极管;其中光耦器件采用由发光二极管和光敏三极管组成的4引脚光耦;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供电电压,负极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光敏三极管的E极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C极连接供电电压;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抱闸的两端分别连接供电电压和二极管D1的正极;三极管Q2的基极一方面连接急停信号,另一方面接地;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抱闸信号。采用本实用新型电路,能在急停信号触发时,同时触发抱闸信号,此时驱动器制动和抱闸制动同时动作,制动距离远远小于10mm。

技术研发人员:丁文峰;金帅炯;黄振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明峰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9.14
技术公布日:2021.07.2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