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合器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6050890发布日期:2021-07-27 15:25阅读:384来源:国知局
缝合器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外科手术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缝合器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心脏及脑血管搭桥手术中,对于第一目标体和第二目标体的缝合一般需要通过医生手工进行缝合,因此手术的成功与否由医生的手术经验和缝合技术有缝合速度关;而由于医生缝合时需要手工一针一针地将第一目标体缝合在第二目标体上,因此不仅医生的劳动强度高,并且缝合速度慢,从而造成了手术时间较长。但是对于脑血管搭桥手术而言,时间是最宝贵的,因为如果手术停留时间长,会对脑细胞的损伤大,虽然目前现有的血管吻合器能够对缝合作业起到促进作用,但是现有的血管吻合器只能对直径较大的血管的吻合有效,而冠脉搭桥和脑血管搭桥的血管一般3-5mm,使得现有的吻合器无法实施吻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缝合器及其使用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缝合手术时间长、医生劳动强度高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缝合器,包括缝合器基体,所述缝合器基体通过负压吸附作用将第一目标体定位至第二目标体上预定位置处,所述缝合器基体上设置有用于限定缝合针行走轨迹的螺旋式进针轨道,缝合针从所述螺旋式进针轨道的起始位置被推送至所述螺旋式进针轨道的终止位置后可牵引缝合线一次性地完成第一目标体和第二目标体的缝合。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螺旋式进针轨道包括至少三段弧形通道,至少三段所述弧形通道沿所述第一目标体的周向呈螺旋式分布。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相邻的所述弧形通道之间分别对应所述第一目标体和所述第二目标体,所述弧形通道与所述缝合针的初始形状相匹配,以使所述缝合针从任一所述弧形通道伸出后,能够依次穿过所述第一目标体和所述第二目标体并进入与该弧形通道相邻的另一弧形通道。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缝合器基体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二目标体接触,所述缝合器基体上设置有沿其第一端至第二端延伸的贯通孔,且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相对;所述第一目标体穿过所述贯通孔并在所述第一端处与所述第二目标体接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弧形通道的入口端均设置在所述贯通孔的侧壁上,每个所述弧形通道的出口端均设置在所述第二端上;或者

每个所述弧形通道的出口端均设置在所述贯通孔的侧壁上,每个所述弧形通道的入口端均设置在所述第二端上。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弧形通道的入口端和出口端不在同一纵向剖面上,每个所述弧形通道的入口端和与该弧形通道相邻的另一弧形通道的出口端位于同一纵向剖面上。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缝合器基体上还设置有初始进针通道,所述初始进针通道与所述螺旋式进针轨道的起始位置相连,缝合针通过所述初始进针通道进入所述螺旋式进针轨道的起始位置,

所述螺旋式进针轨道的起始位置位于第一个所述弧形通道的切线方向上,使所述缝合针可沿所述弧形通道的切线方向进入该弧形通道。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缝合器基体上还设置有出针通道,所述出针通道与所述螺旋式进针轨道的终止位置相连,所述螺旋式进针轨道的终止位置位于最后一个所述弧形通道的切线方向上,使所述缝合针可从最后一个所述弧形通道进入所述出针通道中。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缝合器基体上还设置有第一负压室和第二负压室,所述第一负压室环绕所述贯通孔的周向设置,以通过负压作用将所述贯通孔中的第一目标体固定在第二目标体上的预定位置处;所述第二负压室设置在所述缝合器基体的第二端,以固定第二目标体的一侧从而便于缝合。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缝合器基体中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负压室相连的第一负压管和与所述第二负压室相连的第二负压管,所述第一负压管和所述第二负压管均与所述缝合器基体外侧的真空源相连。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缝合器基体上还设置有用于与缝合器手柄转动连接的球形接头。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缝合器基体为分体式结构。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缝合器基体包括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所述第一基体和所述第二基体通过锁合装置连接成一个整体。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缝合器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缝合器基体的负压吸附作用将第一目标体定位至第二目标体上预定位置处;

将缝合针推送入初始进针通道;

使缝合针从初始进针通道伸出,并由螺旋式进针轨道的起始位置进入螺旋式进针轨道;

使缝合针依次经过螺旋式进针轨道的每个弧形通道;

使缝合针由螺旋式进针轨道的终止位置进入出针通道;

待缝合针有一部分伸出所述出针通道,通过牵引缝合针,使其牵引缝合线沿缝合针的行走轨迹一次性地完成第一目标体和第二目标体的缝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螺旋式进针轨道,使缝合针从螺旋式进针轨道的起始位置被推送至螺旋式进针轨道的终止位置后就可牵引缝合线一次性地完成第一目标体和第二目标体的缝合,因此缝合速度大幅提升,例如可在5分钟这样短的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手术,从而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并其由于医生无需再一针一针地进行缝合,而是一次性就可以完成缝合作业,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医生的劳动强度。并且本发明的缝合器能够适合于直径为3-6mm第二目标体的缝合作业,因此较之现有的血管吻合器,本发明的缝合器在冠脉搭桥和脑血管搭桥手术中具有显著的优势。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缝合器的轴向剖视图;

图2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缝合线的行走轨迹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缝合器基体;200-螺旋式进针轨道;300-第一目标体;400-第二目标体;500-缝合针;

210-弧形通道;110-贯通孔;120-初始进针通道;130-出针通道;140-第一负压室;150-第二负压室;160-球形接头;170-锁合装置;180-第一负压管;190-第二负压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缝合器,例如可以是应用于血管搭桥手术中的缝合器。具体来说,本发明的缝合器包括缝合器基体100,缝合器基体100通过负压吸附作用将第一目标体300定位至第二目标体400上预定位置处。其中,第一目标体300例如可以是人工血管,第二目标体400例如可以是具有病变部位的原生血管,其中原生血管的直径可以是3-6mm。因此本发明的缝合器能够完成微细血管的缝合,而这是现有的大血管吻合器所无法完成的,因此能够满足心脏搭桥和脑搭桥的临床需求。

第一目标体300的两端需要分别缝合在第二目标体400上的病变部位,以起到代替病变部位的人工血管的作用。因此,第一目标体300的轴向方向与第二目标体400的轴向方向并不平行,第一目标体300的端部例如可以竖直地放置在第二目标体400的侧壁上,使第一目标体300的端部与第二目标体400的轴向相互垂直。

缝合器基体100上设置有用于限定缝合针500行走轨迹的螺旋式进针轨道200,通过螺旋式进针轨道200可使用于缝合的缝合针500以螺旋形式在第一目标体300的周向上进针,从而缝合针500从螺旋式进针轨道200的起始位置被推送至螺旋式进针轨道200的终止位置后可牵引缝合线一次性地完成第一目标体300和第二目标体400的缝合。

图1所示出的缝合针500为在下文所述的初始进针通道120中的示意。由于初始进针通道120为管状,因此缝合针500在初始进针通道120中被拉长为细长状,但是由于缝合针500是由记忆合金、高弹性不锈钢或者其他恢复性强的金属材料制成的,因此在缝合针500被从初始进针通道120中推出后,缝合针500能够恢复到其初始形状,缝合针500在初始状态时缠绕在针辊上,因此缝合针500的初始状态也可以是螺旋状。

因此本发明通过采用螺旋轨道的原理,利用提前定型的缝合针500在螺旋轨道中行走,模拟人工缝合的针距及针脚形状,带动缝合线将第一目标体300缝合到第二目标体400上,能够极大地提高缝合速度并降低医生的劳动强度。在缝合过程中完全模拟人工缝合的过程,因此并未引入其他材料和部件,进而减少血管再狭窄的几率。

下面将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螺旋式进针轨道200。

螺旋式进针轨道200包括至少三段弧形通道210,至少三段弧形通道210沿第一目标体300的周向呈螺旋式分布,且每段弧形通道210在第一目标体300的周向上均匀分布,从而使缝合针500的进针均匀,可使缝合的针距以及缝合的力度保持一致,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更具体地,例如可以设置8个弧形通道210,下文将以8个弧形通道210为例进行说明。可以理解地,弧形通道210的数量可以根据第二目标体400的直径进行选择,例如针对直径较大的第二目标体400,可以适应性地增加弧形通道210的数量;针对直径较小的第二目标体400,可以适应性地减小弧形通道210的数量,因为弧形通道210的数量越多,则缝合的针距越小。

相邻的弧形通道210之间分别对应第一目标体300和第二目标体400。由于缝合针500需要从一个弧形通道210中伸出并分别穿过第一目标体300和第二目标体400,因此相邻的弧形通道210之间所对应的部分即为第一目标体300和第二目标体400的一部分。

弧形通道210与缝合针500的初始形状相匹配,例如弧形通道210的形状与缝合针500的其中一部分的形状相同,从而可使缝合针500从任一弧形通道210伸出后,能够依次穿过第一目标体300和第二目标体400并进入与该弧形通道210相邻的另一弧形通道210。

由于螺旋式进针轨道200的结构稳定,因此只要保证缝合针500的形状和螺旋式进针轨道200中弧形通道210的形状相同,缝合针500就会沿着螺旋式进针轨道200从起始位置贯穿至终止位置,并完成一圈的缝合动作。

缝合器基体100的第一端(如图1所示的下端)用于与第二目标体400接触,缝合器基体100上设置有沿其第一端至第二端(如图1所示的上端)延伸的贯通孔110,第一目标体300穿过贯通孔110并在第一端处于第二目标体400接触。

由于缝合针500由其中一个弧形通道210的入口端进入该弧形通道210,并从其出口端伸出,伸出后的缝合针500穿过第一目标体300和第二目标体400的一部分后,进入与该弧形通道210相邻的下一个弧形通道210中(即模拟人工缝合时缝合的其中一针),并重复上述过程,直至缝合针500已经围绕第一目标体300的周向一圈(如图2所示,示出了缝合针500的行走轨迹)。因此每个弧形通道210的入口端均设置在贯通孔110的侧壁上,每个弧形通道210的出口端则均设置在第二端上。可以理解地,还可使每个弧形通道210的出口端均设置在贯通孔110的侧壁上,每个弧形通道210的入口端则均设置在第二端上。

并且由于缝合针500从上一个弧形通道210进入下一个弧形通道210可对应于人工缝合时完成的其中一针,那么当缝合针500分别经过每个弧形通道210即可对应人工缝合时缝合完成了多针,由此当缝合针500从最后一个弧形通道210,即螺旋式进针轨道200的终止位置伸出后,可拖拽缝合线,使缝合线经过缝合针500走过的轨迹,则缝合针500就可一次性地完成缝合动作,而无需人工一针一针地穿入和拉出,从而使缝合速度大幅提升,并且还能保证缝合质量(可控制缝合针距、均匀程度、缝合力度均一化,并能保证血管不渗血)。

进一步地,每个弧形通道210的入口端和出口端不在同一纵向剖面上,每个弧形通道210的入口端和与该弧形通道210相邻的另一弧形通道210的出口端位于同一纵向剖面上,以形成在第一目标体300的周向上螺旋式行进的螺旋式进针轨道200。

缝合器基体100上还设置有初始进针通道120,初始进针通道120与螺旋式进针轨道200的起始位置相连,缝合针500通过初始进针通道120进入螺旋式进针轨道200的起始位置。螺旋式进针轨道200的起始位置位于第一个弧形通道210的切线方向上,使缝合针500可沿弧形通道210的切线方向进入该弧形通道210。也就是说,缝合针500首先进入初始进针通道120,并由螺旋式进针轨道200的起始位置进入螺旋式进针轨道200中。

此外,缝合器基体100上还设置有出针通道130,出针通道130与螺旋式进针轨道200的终止位置相连,螺旋式进针轨道200的终止位置位于最后一个弧形通道210的切线方向上,使缝合针500可从最后一个弧形通道210进入出针通道130中。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图1为轴向剖视图,因此仅显示了两个弧形通道210。因此不能根据图1将缝合针500的轨迹认为是从初始进针通道120进入图1中右侧的那个弧形通道210后随即就进入出针通道130。应当理解地,缝合针500在进入弧形通道210后,在第一目标体300的轴向上进行螺旋式进针,从而在围绕第一目标体300的周向一圈后形成了图2所示的行走轨迹后才从最后一个弧形通道210中伸出,并进入出针通道130,由此才能够牵引缝合线经过与缝合针500相同的行走轨迹,才可完成第一目标体300周向上的一圈缝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缝合器基体100通过负压作用使第一目标体300和第二目标体400相对固定。具体地,缝合器基体100上设置有第一负压室140和第二负压室150,如图1所示,第一负压室140环绕贯通孔110的周向设置,以通过负压作用将贯通孔110中的第一目标体300固定在第二目标体400上的预定位置处;第二负压室150设置在缝合器基体100的第二端,以固定第二目标体400的一侧从而便于缝合。第二负压室150可以在第二端沿第一目标体300的轴向延伸,即设置为槽体的形式。

进一步地,缝合器基体100上还设置有用于与第一负压室140相连的第一负压管180以及用于与第二负压室150相连的第二负压管190,第一负压管180和第二负压管190分别与真空源相连,以分别向第一负压室140和第二负压室150提供真空。通过负压作用进行吸附,能够保证第一目标体300和第二目标体400的对接位置稳定,以保证缝合效果。

如图1所示,缝合器基体100上还设置有用于与缝合器手柄转动连接的球形接头160,因此可以调节角度,便于手术过程观察和操作。

缝合器基体100为分体式结构。具体地,缝合器基体100包括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通过锁合装置1170连接成一个整体。锁合装置170例如可以是锁扣、卡扣、铰链等锁紧机构,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将缝合器基体100设置为分体式结构,则在将第一目标体300的其中一端(如图1所示的下端)与第二目标体400的缝合完成后,可便于将缝合器基体100进行拆卸,以便于第一目标体300和第二目标体400相分离。随后在第二目标体400的另一目标位置处将缝合器基体100进行组合,并继续上述缝合过程,可完成第一目标体300的另一端与第二目标体400的缝合,由此可将第一目标体300的两端均缝合在第二目标体400上。

此外,缝合器基体100可以是方形或长方形结构,本发明对此并不进行限定。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缝合器通过设计巧妙的螺旋式进针轨道200,使缝合针500沿螺旋式进针轨道200行进一圈后即可牵引缝合针500完成缝合作业,其进针操作简单易行,并且能够大幅缩短缝合时间,并保证缝合效果及减小渗血。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缝合器的使用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通过缝合器基体100的负压吸附作用将第一目标体300定位至第二目标体400上预定位置处。具体地,对于第一目标体300,需要对其整个周向进行定位;对于第二目标体400,仅需定位其一侧即可。因此可通过上文所述的第一负压室140对第一目标体300进行定位,通过第二负压室150对第二目标体进行定位。

第二步,将缝合针500推送入初始进针通道120。其中,可以采用专门的送针工具推送缝合针500。

第三步,缝合针500从初始进针通道120伸出,并由螺旋式进针轨道的起始位置进入螺旋式进针轨道210。其中,螺旋式进针轨道的起始位置可以位于其中一个弧形通道210的切线方向上,由此缝合针500可以从进针通道120沿弧形通道210的切线方向进入螺旋式进针轨道200。

第四步,使缝合针500依次经过螺旋式进针轨道200的每个弧形通道210。如上所述,缝合针500从其中一个弧形通道210中伸出后,依次穿过第一目标体300和第二目标体400,并进入下一个弧形通道210,重复上述过程即可使缝合针500依次经过螺旋式进针轨道200的每个弧形通道210。

第五步,使缝合针500由螺旋式进针轨道的终止位置进入出针通道130。其中,螺旋式进针轨道的终止位置可以位于最后一个弧形通道210的切线方向上。

第六步,待缝合针500有一部分伸出出针通道130,通过牵引缝合针500,使其牵引缝合线沿缝合针500走过的行走轨迹(如图2所示)一次性地完成第一目标体和第二目标体的缝合。

第七步,对缝合线进行打结,并剪断多余的缝合线后即可完成缝合作业。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所述的“上”、“下”、“顶部”、“底部”均相对于缝合器工作时所述处的位置而言,仅仅为了叙述方便,不应对本发明造成限制。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