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合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6050893发布日期:2021-07-27 15:25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缝合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外科手术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缝合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心脏及脑血管搭桥手术中,对于第一目标体和第二目标体的缝合一般需要通过医生手工进行缝合,一般是通过医生手工一针一针地将第一目标体缝合在第二目标体上,因此不仅医生的劳动强度高,并且缝合速度慢,从而造成了手术时间较长。因此需要一种能够自主送针并且能够一次性完成缝合作业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缝合装置及其使用方法,用于实现自主送针并能够一次性完成缝合作业。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缝合装置,包括缝合器基体和设置有缝合针及缝合线的进针控制器;

所述缝合器基体将第一目标体定位至第二目标体上预定位置处,所述缝合器基体上设置有用于限定所述缝合针行走轨迹的螺旋式进针轨道;

所述进针控制器与所述缝合器基体转动连接,所述进针控制器中设置有进针通道,所述进针通道与所述螺旋式进针轨道相连;

所述进针控制器驱动所述缝合针在所述进针通道中向所述螺旋式进针轨道行进,使所述缝合针从所述螺旋式进针轨道的起始位置被推送至所述螺旋式进针轨道的终止位置后可牵引缝合线一次性地完成第一目标体和第二目标体的缝合。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螺旋式进针轨道包括至少三段弧形通道,至少三段所述弧形通道沿所述第一目标体的周向呈螺旋式分布。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相邻的所述弧形通道之间分别对应所述第一目标体和所述第二目标体,所述弧形通道与所述缝合针的初始形状相匹配,以使所述缝合针从任一所述弧形通道伸出后,能够依次穿过所述第一目标体和所述第二目标体并进入与该弧形通道相邻的另一弧形通道。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缝合器基体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二目标体接触,所述缝合器基体上设置有沿其第一端至第二端延伸的贯通孔,且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相对;所述第一目标体穿过所述贯通孔并在所述第一端处与所述第二目标体接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弧形通道的入口端均设置在所述贯通孔的侧壁上,每个所述弧形通道的出口端均设置在所述第二端上;或者

每个所述弧形通道的出口端均设置在所述贯通孔的侧壁上,每个所述弧形通道的入口端均设置在所述第二端上。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弧形通道的入口端和出口端不在同一纵向剖面上,每个所述弧形通道的入口端和与该弧形通道相邻的另一弧形通道的出口端位于同一纵向剖面上。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缝合器基体上还设置有初始进针通道,所述初始进针通道与所述螺旋式进针轨道的起始位置相连,缝合针通过所述初始进针通道进入所述螺旋式进针轨道的起始位置;

所述螺旋式进针轨道的起始位置位于第一个所述弧形通道的切线方向上,使所述缝合针可沿所述弧形通道的切线方向进入该弧形通道。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缝合器基体上还设置有出针通道,所述出针通道与所述螺旋式进针轨道的终止位置相连,所述螺旋式进针轨道的终止位置位于最后一个所述弧形通道的切线方向上,使所述缝合针可从最后一个所述弧形通道进入所述出针通道中。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缝合器基体上还设置有第一负压室和第二负压室,所述第一负压室环绕所述贯通孔的周向设置,以通过负压作用将所述贯通孔中的第一目标体固定在第二目标体上的预定位置处;所述第二负压室设置在所述缝合器基体的第二端,以固定第二目标体的一侧从而便于缝合。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缝合器基体中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负压室相连的第一负压管和与所述第二负压室相连的第二负压管,所述第一负压管和所述第二负压管均与所述缝合器基体外侧的真空源相连。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缝合器基体为分体式结构。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缝合器基体包括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所述第一基体和所述第二基体通过锁合装置连接成一个整体。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进针控制器包括:

线轴,其上卷绕有缝合针及缝合线;

转动臂,其与所述缝合器基体转动连接;以及

进针器壳体,其下端与所述转动臂转动连接,所述进针器壳体的上端与所述线轴连接,所述进针通道分别设置在所述转动臂和所述进针器壳体中;

进针驱动单元,其与所述进针器壳体相连,当所述缝合针在所述进针通道中行进并越过所述进针驱动单元时,所述进针驱动单元驱动所述缝合针进入所述螺旋式进针轨道,并使缝合针带动缝合线进入所述螺旋式进针轨道,以完成缝合作业。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进针驱动单元包括:

进针捻轮,其至少有一部分设置在所述进针器壳体的外侧,以便于操作所述进针捻轮;

进针被动轮,其设置在所述进针器壳体中,所述进针捻轮和所述进针被动轮的轴线相互平行并且二者分别设置在所述进针通道的两侧;以及

被动轮压簧,其一端与所述进针器壳体的内壁相连,另一端与所述进针被动轮相连,所述被动轮压簧处于伸展状态时,将所述被动轮压簧压向所述进针捻轮,当所述缝合针进入所述进针捻轮和所述进针被动轮之间时,所述被动轮压簧被压缩,从而使所述进针被动轮保持与所述缝合针接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进针器壳体的上端设置有进针阻尼端盖,所述线轴与所述进针阻尼端盖相连,从而在进针时提供阻尼力。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臂包括:

第一转动臂,其下端设置有球形凹槽,所述球形凹槽与所述缝合器基体形成球形铰接;以及

第二转动臂,其下部与所述第一转动臂的上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臂的上部与所述进针器壳体转动连接。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缝合器基体的上侧还设置有球形接头,所述球形接头设置在所述球形凹槽中。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转动臂的下部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转动臂的上部至少一部分重合,所述第一转动臂的上部设置有第一调节槽,所述第二转动臂的下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调节槽相对应的第二调节槽,所述第一调节槽和所述第二调节槽通过紧固件相连。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转动臂的上部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进针器壳体的下部至少一部分重合,所述第二转动臂的上部设置有第三调节槽,所述进针器壳体的下部设置有第四调节槽,所述第三调节槽和所述第四调节槽通过紧固件相连。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调节槽、所述第二调节槽均构造为关于所述进针通道对称设置的弧形凹槽。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调节槽、所述第四调节槽均构造为关于所述进针通道对称设置的弧形凹槽。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进针控制器中还设置有负压通道,所述负压通道用于向所述缝合器基体供应真空。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进针控制器上还设置有转换阀,所述转换阀与所述负压通道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缝合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通过缝合器基体的负压吸附作用将第一目标体定位至第二目标体上预定位置处;

s20:调节缝合器基体和进针控制器之间的相对位置,以便于观察和操作;

s30:通过进针控制器将缝合针推送入初始进针通道;

s40:使缝合针从初始进针通道伸出,并由螺旋式进针轨道的起始位置进入螺旋式进针轨道;

s50:使缝合针依次经过螺旋式进针轨道的每个弧形通道;

s60:使缝合针由螺旋式进针轨道的终止位置进入出针通道;

s70:待缝合针有一部分伸出所述出针通道,通过牵引缝合针,使其牵引缝合线沿缝合针的行走轨迹一次性地完成第一目标体和第二目标体的缝合。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步骤s30包括以下子步骤:

s31:使线轴上的缝合针伸入进针通道中;

s32:当缝合针越过进针捻轮时,转动进针捻轮,使其带动进针被动轮沿与其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进而使缝合针进入初始进针通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进针控制器能够自主向缝合器基体中送针,以使缝合针能够进入螺旋式进针轨道中;并且缝合针从螺旋式进针轨道的起始位置被推送至螺旋式进针轨道的终止位置后就可牵引缝合线一次性地完成第一目标体和第二目标体的缝合,因此缝合速度大幅提升,例如可在5分钟这样短的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手术,从而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并其由于医生无需再一针一针地进行缝合,而是一次性就可以完成缝合作业,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医生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缝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缝合器的轴向剖视图;

图3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缝合线的行走轨迹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缝合器控制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缝合器基体;200-螺旋式进针轨道;300-第一目标体;400-第二目标体;500-缝合针;

210-弧形通道;110-贯通孔;120-初始进针通道;130-出针通道;140-第一负压室;150-第二负压室;160-球形接头;170-锁合装置;180-第一负压管;190-第二负压管;

600-进针控制器;

610-线轴;611-进针阻尼端盖;

620-转动臂;621-第一转动臂;621a-球形凹槽;621b-第一调节槽;

622-第二转动臂;622a-第二调节槽;622b-第三调节槽;623-紧固件;

630-进针器壳体;631-进针通道;632-第四调节槽;

640-进针驱动单元;641-进针捻轮;642-进针被动轮;643-被动轮压簧;

650-负压通道;651-负压总管道;

660-转换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缝合装置,例如可以是应用于血管搭桥手术中的缝合装置。缝合装置包括缝合器基体100和进针控制器600。具体来说,缝合器基体100通过负压吸附作用将第一目标体300定位至第二目标体400上预定位置处。

其中,第一目标体300例如可以是人工血管,第二目标体400例如可以是具有病变部位的原生血管,其中原生血管的直径可以是3-6mm。因此本发明的缝合装置能够完成微细血管的缝合,而这是现有的大血管吻合器所无法完成的,因此能够满足心脏搭桥和脑搭桥的临床需求。因此本发明的缝合装置能够适合于直径为3-6mm第二目标体的缝合作业,因此较之现有的血管吻合器,本发明的缝合装置在冠脉搭桥和脑血管搭桥手术中具有显著的优势。

第一目标体300的两端需要分别缝合在第二目标体400上的病变部位,以起到代替病变部位的人工血管的作用。因此,第一目标体300的轴向方向与第二目标体400的轴向方向并不平行,第一目标体300的端部例如可以竖直地放置在第二目标体400的侧壁上,使第一目标体300的端部与第二目标体400的轴向相互垂直。

进针控制器600与缝合器基体100转动连接,进针控制器600中设置有进针通道631,缝合器基体100上设置有用于限定缝合针500行走轨迹的螺旋式进针轨道200,进针通道631与螺旋式进针轨道200相连。进针控制器600驱动缝合针500在进针通道631中向螺旋式进针轨道200行进,使缝合针500从螺旋式进针轨道200的起始位置被推送至螺旋式进针轨道200的终止位置后可牵引缝合线一次性地完成第一目标体300和第二目标体400的缝合。

进一步地,通过螺旋式进针轨道200可使用于缝合的缝合针500以螺旋形式在第一目标体300的周向上进针,从而缝合针500从螺旋式进针轨道200的起始位置被推送至螺旋式进针轨道200的终止位置后可牵引缝合线一次性地完成第一目标体300和第二目标体400的缝合。

图3所示出的缝合针500为在下文所述的初始进针通道120中的示意。由于初始进针通道120为管状,因此缝合针500在初始进针通道120中被拉长为细长状,但是由于缝合针500是由记忆合金、高弹性不锈钢或者其他恢复性强的金属材料制成的,因此在缝合针500被从初始进针通道120中推出后,缝合针500能够恢复到其初始形状,缝合针500在初始状态时缠绕在针辊上,因此缝合针500的初始状态也可以是螺旋状。

因此本发明通过采用螺旋轨道的原理,利用提前定型的缝合针500在螺旋轨道中行走,模拟人工缝合的针距及针脚形状,带动缝合线将第一目标体300缝合到第二目标体400上,能够极大地提高缝合速度并降低医生的劳动强度。在缝合过程中完全模拟人工缝合的过程,因此并未引入其他材料和部件,进而减少血管再狭窄的几率。

如图2和3所示,首先将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螺旋式进针轨道200。

螺旋式进针轨道200包括至少三段弧形通道210,至少三段弧形通道210沿第一目标体300的周向呈螺旋式分布,且每段弧形通道210在第一目标体300的周向上均匀分布,从而使缝合针500的进针均匀,可使缝合的针距以及缝合的力度保持一致,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更具体地,例如可以设置8个弧形通道210,下文将以8个弧形通道210为例进行说明。可以理解地,弧形通道210的数量可以根据第二目标体400的直径进行选择,例如针对直径较大的第二目标体400,可以适应性地增加弧形通道210的数量;针对直径较小的第二目标体400,可以适应性地减小弧形通道210的数量,因为弧形通道210的数量越多,则缝合的针距越小。

相邻的弧形通道210之间分别对应第一目标体300和第二目标体400。由于缝合针500需要从一个弧形通道210中伸出并分别穿过第一目标体300和第二目标体400,因此相邻的弧形通道210之间所对应的部分即为第一目标体300和第二目标体400的一部分。

弧形通道210与缝合针500的初始形状相匹配,例如弧形通道210的形状与缝合针500的其中一部分的形状相同,从而可使缝合针500从任一弧形通道210伸出后,能够依次穿过第一目标体300和第二目标体400并进入与该弧形通道210相邻的另一弧形通道210。

由于螺旋式进针轨道200的结构稳定,因此只要保证缝合针500的形状和螺旋式进针轨道200中弧形通道210的形状相同,缝合针500就会沿着螺旋式进针轨道200从起始位置贯穿至终止位置,并完成一圈的缝合动作。

缝合器基体100的第一端(如图2所示的下端)用于与第二目标体400接触,缝合器基体100上设置有沿其第一端至第二端(如图2所示的上端)延伸的贯通孔110,第一目标体300穿过贯通孔110并在第一端处于第二目标体400接触。

由于缝合针500由其中一个弧形通道210的入口端进入该弧形通道210,并从其出口端伸出,伸出后的缝合针500穿过第一目标体300和第二目标体400的一部分后,进入与该弧形通道210相邻的下一个弧形通道210中(即模拟人工缝合时缝合的其中一针),并重复上述过程,直至缝合针500已经围绕第一目标体300的周向一圈(如图2所示,示出了缝合针500的行走轨迹)。因此每个弧形通道210的入口端均设置在贯通孔110的侧壁上,每个弧形通道210的出口端则均设置在第二端上。可以理解地,还可使每个弧形通道210的出口端均设置在贯通孔110的侧壁上,每个弧形通道210的入口端则均设置在第二端上。

并且由于缝合针500从上一个弧形通道210进入下一个弧形通道210可对应于人工缝合时完成的其中一针,那么当缝合针500分别经过每个弧形通道210即可对应人工缝合时缝合完成了多针,由此当缝合针500从最后一个弧形通道210,即螺旋式进针轨道200的终止位置伸出后,可拖拽缝合线,使缝合线经过缝合针500走过的轨迹,则缝合针500就可一次性地完成缝合动作,而无需人工一针一针地穿入和拉出,从而使缝合速度大幅提升,并且还能保证缝合质量(可控制缝合针500距、均匀程度、缝合力度均一化,并能保证血管不渗血)。

进一步地,每个弧形通道210的入口端和出口端不在同一纵向剖面上,每个弧形通道210的入口端和与该弧形通道210相邻的另一弧形通道210的出口端位于同一纵向剖面上,以形成在第一目标体300的周向上螺旋式行进的螺旋式进针轨道200。

缝合器基体100上还设置有初始进针通道120,初始进针通道120与螺旋式进针轨道200的起始位置相连,螺旋式进针轨道200的起始位置位于第一个弧形通道210的切线方向上,使缝合针500可沿弧形通道210的切线方向进入该弧形通道210。此外,缝合器基体100上还设置有出针通道130,出针通道130与螺旋式进针轨道200的终止位置相连,螺旋式进针轨道200的终止位置位于最后一个弧形通道210的切线方向上,使缝合针500可从最后一个弧形通道210进入出针通道130中。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图2为轴向剖视图,因此仅显示了两个弧形通道210。因此不能根据图2将缝合针500的轨迹认为是从初始进针通道120进入图2中右侧的那个弧形通道210后随即就进入出针通道130。应当理解地,缝合针500在进入弧形通道210后,在第一目标体300的轴向上进行螺旋式进针,从而在围绕第一目标体300的周向一圈后形成了图3所示的行走轨迹后才从最后一个弧形通道210中伸出,并进入出针通道130,由此才能够牵引缝合线经过与缝合针500相同的行走轨迹,才可完成第一目标体300周向上的一圈缝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缝合器基体100通过负压作用使第一目标体300和第二目标体400相对固定。具体地,缝合器基体100上设置有第一负压室140和第二负压室150,如图2所示,第一负压室140环绕贯通孔110的周向设置,以通过负压作用将贯通孔110中的第一目标体300固定在第二目标体400上的预定位置处;第二负压室150设置在缝合器基体100的第二端,以固定第二目标体400的一侧从而便于缝合。第二负压室150可以在第二端沿第一目标体300的轴向延伸,即设置为槽体的形式。

进一步地,缝合器基体100上还设置有用于与第一负压室140相连的第一负压管180以及用于与第二负压室150相连的第二负压管190,第一负压管180和第二负压管190分别与真空源相连,以分别向第一负压室140和第二负压室150提供真空。通过负压作用进行吸附,能够保证第一目标体300和第二目标体400的对接位置稳定,以保证缝合效果。

如图2所示,缝合器基体100上还设置有用于与缝合装置手柄转动连接的球形接头160,因此可以调节角度,便于手术过程观察和操作。

缝合器基体100为分体式结构。具体地,缝合器基体100包括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通过锁合装置170连接成一个整体。锁合装置170例如可以是锁扣、卡扣、铰链等锁紧机构,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将缝合器基体100设置为分体式结构,则在将第一目标体300的其中一端(如图2所示的下端)与第二目标体400的缝合完成后,可便于将缝合器基体100进行拆卸,以便于第一目标体300和第二目标体400相分离。随后在第二目标体400的另一目标位置处将缝合器基体100进行组合,并继续上述缝合过程,可完成第一目标体300的另一端与第二目标体400的缝合,由此可将第一目标体300的两端均缝合在第二目标体400上。

此外,缝合器基体100可以是方形或长方形结构,本发明对此并不进行限定。

因此,本发明的缝合装置通过设计巧妙的螺旋式进针轨道200,使缝合针500沿螺旋式进针轨道200行进一圈后即可牵引缝合针500完成缝合作业,其进针操作简单易行,并且能够大幅缩短缝合时间,并保证缝合效果及减小渗血。

如图4所示,下面将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进针控制器600。

进针控制器600用于向缝合器的缝合器基体(未示出)推送缝合针500及缝合线,并调节与缝合器基体的连接角度,以便于手术中的观察和操作。具体来说,进针控制器600与缝合器基体100转动连接,进针控制器600中设置有进针通道631,进针通道631与螺旋式进针轨道200相连,进针控制器600通过进针通道631可自动或半自动地向缝合器基体100推送缝合针500,并使缝合针500带动缝合线进入螺旋式进针轨道200,以完成缝合作业。

其中,进针控制器600包括线轴610、转动臂620、进针器壳体630和进针驱动单元640。线轴610上卷绕有缝合针500及缝合线;转动臂620与缝合器基体转动连接;进针器壳体630的下端与转动臂620转动连接、上端与线轴610连接;进针通道631分别设置在转动臂620和进针器壳体630中;进针驱动单元640与进针器壳体630相连,当缝合针500在进针通道631中行进并越过进针驱动单元640时,进针驱动单元640驱动缝合针500继续前进。

进针驱动单元640包括进针捻轮641、进针被动轮642和被动轮压簧643。进针捻轮641至少有一部分设置在进针器壳体630的外侧,以便于手动操作进针捻轮641。进针被动轮642,其设置在进针器壳体630中,进针捻轮641和进针被动轮642的轴线相互平行并且二者分别设置在进针通道的两侧。被动轮压簧643的一端与进针器壳体630的内壁相连,另一端与进针被动轮642相连。被动轮压簧643处于伸展状态时,将被动轮压簧643压向进针捻轮641,当缝合针500进入进针捻轮641和进针被动轮642之间时,被动轮压簧643被压缩,从而使进针被动轮642保持与缝合针500接触。

进针时,可通过操作者手动将线轴610上的缝合针500伸入进针通道631中。可以理解地,也可通过电机驱动线轴610旋转,从而实现自动向进针通道631中送针。当缝合针500越过进针捻轮641时,通过操作者手动转动或通过电机驱动进针捻轮641转动,由于进针捻轮641与进针通道631中的缝合针500接触,并且由于被动轮压簧643的推顶使进针被动轮642也与缝合针500接触,因此当进针捻轮641转动时,通过其与缝合针500之间的静摩擦作用,以及缝合针500与进针被动轮642之间的静摩擦作用,使缝合针500不断前进。其中,进针捻轮641的转动方向与进针被动轮642的转动方向相反,例如进针捻轮641沿顺时针转动,进针被动轮642沿逆时针转动,从而驱动缝合针500前进。

进针器壳体630的上端设置有进针阻尼端盖611,线轴610与进针阻尼端盖611相连,从而在进针时提供阻尼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臂620包括第一转动臂621和第二转动臂622。第一转动臂621下端设置有球形凹槽621a,缝合器基体100的上侧还设置有球形接头160,球形接头160设置在球形凹槽621a中,从而使转动臂620(第一转动臂621)与缝合器基体100形成球形铰接,从而使第一转动臂621与缝合器基体100可以实现万向转动调节。

第二转动臂622的下部与第一转动臂621的上部转动连接,第二转动臂622的上部与进针器壳体630转动连接。具体地,第二转动臂622的下部至少一部分与第一转动臂621的上部至少一部分重合,第一转动臂621的上部设置有第一调节槽621b,第二转动臂622的下部设置有与第一调节槽621b相对应的第二调节槽622a,第一调节槽621b和第二调节槽622a通过紧固件623相连。

由于第一转动臂621的两端以及第二转动臂622的两端均构造为圆形,因此可将第一调节槽621b、第二调节槽622a均构造为关于进针通道631对称设置的弧形凹槽623。可以理解地,第一调节槽621b、第二调节槽622a还可构造为其他结构形式。

在初始状态,第一调节槽621b和第二调节槽622a完全重叠。

通过拧松紧固件623,并转动第二转动臂622,以调节其与第一转动臂621之间的重合部分,从而使第一调节槽621b和第二调节槽622a由初始的完全重叠状态调整为有部分重叠,从而可调节第二转动臂622和第一转动臂621之间的夹角。待调节到需要的角度后,拧紧紧固件623,可将第二转动臂622和第一转动臂621固定在所需位置处。

类似地,第二转动臂622的上部至少一部分与进针器壳体630的下部至少一部分重合,第二转动臂622的上部设置有第三调节槽622b,进针器壳体630的下部设置有第四调节槽632,第三调节槽622b和第四调节槽通632过紧固件623相连。并且第三调节槽622b、第四调节槽632均构造为关于进针通道631对称设置的弧形凹槽623。

在初始状态,第三调节槽622b和第四调节槽632完全重叠。

通过拧松紧固件623,并转动进针器壳体630,以调节其与第二转动臂622之间的重合部分,从而使第三调节槽622b和第四调节槽632由初始的完全重叠状态调整为有部分重叠,从而可调节进针器壳体630和第二转动臂622之间的夹角。待调节到需要的角度后,拧紧紧固件623,可将进针器壳体630和第二转动臂622固定在所需位置处。

紧固件623可以是铆钉、螺钉等。

此外,进针控制器600中还设置有负压通道650,负压通道650用于向缝合器基体供应真空。负压通道650可以与进针通道631平行地设置。

进针控制器600上还设置有转换阀660,转换阀660与负压通道650相连。转化阀660可以设置在进针器壳体630的一侧,其可以构造为三通阀,以分别与与两条负压通道650以及负压总管道651相连,负压总管道651与负压源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缝合装置的使用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通过缝合器基体100的负压吸附作用将第一目标体300定位至第二目标体400上预定位置处。具体地,对于第一目标体300,需要对其整个周向进行定位;对于第二目标体400,仅需定位其一侧即可。因此可通过上文所述的第一负压室140对第一目标体300进行定位,通过第二负压室150对第二目标体进行定位。

第二步,调节缝合器基体100和进针控制器600之间的相对位置,以便于观察和操作。例如可通过转动第一转动臂621,从而可调节其与缝合器基体100之间的角度。还可调节第二转动臂622与第一转动臂621以及第二转动臂622与进针器壳体630之间的角度,从而将进针控制器600调整为不干扰手术作业的视野和操作的合适的位置处。

第三步,通过进针控制器600将缝合针500推送入初始进针通道120。

具体来说,首先使线轴610上的缝合针500伸入进针通道631中。如上所述,可通过操作者手动将线轴610上的缝合针500伸入进针通道631中。可以理解地,也可通过电机驱动线轴610旋转,从而实现自动向进针通道631中送针。

其次,当缝合针500越过进针捻轮641时,转动进针捻轮641,使其带动进针被动轮642沿与其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进而使缝合针500进入初始进针通道120。如上所述,当缝合针500越过进针捻轮641时,通过操作者手动转动或通过电机驱动进针捻轮641转动,由于进针捻轮641与进针通道631中的缝合针500接触,并且由于被动轮压簧643的推顶使进针被动轮642也与缝合针500接触,因此当进针捻轮641转动时,通过其与缝合针500之间的静摩擦作用,以及缝合针500与进针被动轮642之间的静摩擦作用,使缝合针500不断前进。其中,进针捻轮641的转动方向与进针被动轮642的转动方向相反,例如进针捻轮641沿顺时针转动,进针被动轮642沿逆时针转动,从而驱动缝合针500前进。

第四步,缝合针500从初始进针通道120伸出,并由螺旋式进针轨道的起始位置进入螺旋式进针轨道210。其中,螺旋式进针轨道的起始位置可以位于其中一个弧形通道210的切线方向上,由此缝合针500可以从进针通道120沿弧形通道210的切线方向进入螺旋式进针轨道200。

第五步,使缝合针500依次经过螺旋式进针轨道200的每个弧形通道210。如上所述,缝合针500从其中一个弧形通道210中伸出后,依次穿过第一目标体300和第二目标体400,并进入下一个弧形通道210,重复上述过程即可使缝合针500依次经过螺旋式进针轨道200的每个弧形通道210。

第六步,使缝合针500由螺旋式进针轨道的终止位置进入出针通道130。其中,螺旋式进针轨道的终止位置可以位于最后一个弧形通道210的切线方向上。

第七步,待缝合针500有一部分伸出出针通道130,通过牵引缝合针500,使其牵引缝合线沿缝合针500走过的行走轨迹(如图2所示)一次性地完成第一目标体和第二目标体的缝合。

第八步,对缝合线进行打结,并剪断多余的缝合线后即可完成缝合作业。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所述的“上”、“下”、“顶部”、“底部”均相对于缝合器控制手柄工作时所述处的位置而言,仅仅为了叙述方便,不应对本发明造成限制。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