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胫骨后内侧平台接骨板

文档序号:26139661发布日期:2021-08-03 14:23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一种胫骨后内侧平台接骨板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胫骨后内侧平台接骨板。



背景技术:

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属于高能量性损伤,在临床上并不多见,但随着我国交通业与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导致该疾病的发生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患者病情较为复杂,常伴有关节面移位,极易发生漏诊、误诊等现象,加上位置偏后,治疗起来相当困难。情况较为严重时,一般会采用接骨板内固定的方式对骨折端进行固定。而现有的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接骨板存在许多缺点,例如:接骨板头部未设置克氏针孔,手术中无法对接骨板进行临时固定,不易对关节腔进行初步定位,容易将锁定螺钉置入关节腔,关节囊有撕裂时不便于固定缝合;接骨板远端未设置克氏针孔,固定近端时远端容易翘起不贴合骨面,不利于远端临时固定及确定接骨板位置;较长的接骨板体部未设置克氏针孔,骨折范围较大且粉碎性骨折时,不能对小骨块进行固定;接骨板背侧面未设置凹槽,且锁定钉孔分布较多,虽固定稳固但影响血供,容易导致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接骨板设置较多锁定孔,易造成应力集中,增加二次骨折风险;接骨板较长,无法满足当今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的需求。因此,亟需一种胫骨后内侧平台接骨板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胫骨后内侧平台接骨板,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胫骨后内侧平台接骨板,包括接骨板本体,所述接骨板本体整体呈l形,分为近平台段和远平台段,所述近平台段为向内弯曲的弧面结构,符合胫骨后内侧平台解剖结构特点,所述远平台段采用斜面结构和平面结构,所述斜面结构与近平台段平滑连接,所述近平台段从上到下依次开有近平台克氏针孔和近平台锁定孔,所述近平台锁定孔设有多个,并沿近平台段排成一排分布,所述远平台段从上到下依次开有远平台上克氏针孔、远平台上锁定孔、远平台下锁定孔和远平台下克氏针孔。

优选地,所述远平台下克氏针孔位于远平台段下端部,所述远平台上克氏针孔和远平台上锁定孔位于斜面结构上,所述远平台下锁定孔和远平台下克氏针孔位于平面结构上。

优选地,所述近平台克氏针孔设有2个,沿近平台段左右分布。

优选地,所述近平台段背面的上端边沿处开设有引线槽,所述引线槽与近平台克氏针孔连通。

优选地,所述近平台锁定孔设有3个,且沿近平台段均匀分布。

优选地,所述接骨板本体的边缘为光滑弧面结构。

优选地,所述接骨板本体厚度为2-2.5mm,长度为3.3-5.5cm,宽度为0.8-3.4cm。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本装置的宽度和曲度是根据胫骨后内侧平台解剖结构设计,是解剖锁定板,无需术中塑形就能与骨皮质紧密贴合,既不会降低接骨板强度,也不会延长手术时间;接骨板相邻锁定孔之间有一定距离,且厚度均匀,因此接骨板整体性强、强度高,降低术后内固定失败的风险;接骨板整体长度短,术中只需小切口便可置入接骨板,减少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创伤,减少肌肉、软组织、血管神经损伤的风险,为微创小切口手术提供可能;接骨板在靠近胫骨后内侧平台部分(近平台段)、远离胫骨后内侧平台部分(远平台段)设计有克氏针孔、锁定孔,孔道分布相对均匀,适用于胫骨后内侧平台简单及某些复杂骨折;接骨板在靠近胫骨后内侧平台位置设计厚度薄,且呈弧形设计,插入接骨板可与骨面贴合,减少肌腱、韧带、软组织的摩擦损伤;接骨板边缘为曲面设计,减少与软组织摩擦,降低术后不适感,利于早期锻炼和康复治疗;接骨板近平台段设计范围合理,且为弧形解剖设计,可用于骨折块较大或者粉碎性骨折;接骨板两端均设有克氏针孔,可用于临时固定,在接骨板近胫骨后内侧平台部分的克氏针孔(近平台克氏针孔)中置入克氏针可帮助术者判断接骨板是否放置在合适位置及置入螺钉是否进入关节腔;接骨板远离胫骨后内侧平台部分的最远端克氏针孔(远平台下克氏针孔)中置入克氏针穿透胫骨单皮质可用于微调接骨板的位置协助将接骨板固定在胫骨正中间,远平台上克氏针孔可用于固定特殊的骨折(如碎骨块)或骨折线附近的临时固定;接骨板远离胫骨后内侧平台部分设置有远平台上锁定孔,该孔可联合远平台上克氏针孔(可用大的点式复位钳钳夹固定恢复胫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更好的微调骨折端并加压固定使骨面和接骨板更贴合,达到完美解剖复位;接骨板的远平台下克氏针孔可用于微调接骨板的位置协助将接骨板固定在胫骨正中间,联合远平台下锁定孔稳定锁定接骨板的远平台段和骨的位置,进一步加强固定骨折端;胫骨后侧平台骨折通常偏向内侧或者外侧,整个后侧平台完全骨折的病人很少,而且胫骨后侧平台的内侧和外侧的解剖结构和特点也完全不相同,表面结构凸凹不平,弧度也不一样,所以该接骨板设计合理,具有实际的实用性,针对具体类型骨折具体治疗,减少不必要的创伤和损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正面图;

图2为本发明的背面图;

图3为本发明的侧面图;

图4为本发明的工作示意图。

图中:1-接骨板本体,2-近平台段,3-远平台段,4-斜面结构,5-平面结构,6-近平台克氏针孔,7-近平台锁定孔,8-远平台上克氏针孔,9-远平台上锁定孔,10-远平台下锁定孔,11-远平台下克氏针孔,12-引线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实现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

实施例1

如图1-图3所示的一种胫骨后内侧平台接骨板,包括接骨板本体1,所述接骨板本体1整体呈l形,分为近平台段2和远平台段3,所述接骨板本体1厚度为2-2.5mm,长度为3.3-5.5cm,宽度为0.8-3.4cm,所述近平台段2为向内弯曲的弧面结构,符合胫骨后内侧平台解剖结构特点,所述远平台段3采用斜面结构4和平面结构5,所述斜面结构4与近平台段2平滑连接,所述近平台段2从上到下依次开有近平台克氏针孔6和近平台锁定孔7,所述近平台锁定孔7设有多个,并沿近平台段2排成一排分布,所述远平台段3从上到下依次开有远平台上克氏针孔8、远平台上锁定孔9、远平台下锁定孔10和远平台下克氏针孔11。

实施例2

如图1-图3所示的一种胫骨后内侧平台接骨板,包括接骨板本体1,所述接骨板本体1整体呈l形,根据接骨板本体1使用时的位置,将接骨板本体1靠近胫骨平台部分设为近平台段2、远离胫骨平台部分设为远平台段3,所述接骨板本体1的边缘为光滑弧面结构,可减少肌腱、韧带、软组织摩擦损伤及异物感,所述接骨板本体1厚度为2-2.5mm,长度为3.3-5.5cm,宽度为0.8-3.4cm,所述近平台段2为向内弯曲的弧面结构,符合胫骨后内侧平台解剖结构特点,所述近平台段2设计较薄,最薄处为2mm,所述远平台段3采用斜面结构4和平面结构5,便于接骨板本体1插入,无需塑形,减少手术操作步骤及时间,所述斜面结构4与近平台段2平滑连接,所述斜面结构4厚度约为2mm,平面结构5厚度为2-2.5mm,可保证接骨板本体1的强度,所述近平台段2从上到下依次开有近平台克氏针孔6和近平台锁定孔7,所述近平台锁定孔7设有3个,并沿近平台段2排成一排均匀分布,在手术中可置入锁定螺钉形成“竹筏效应”有效支撑关节面,所述近平台克氏针孔6设有2个,沿近平台段2左右分布,可在手术中临时固定接骨板本体1、判断接骨板本体1位置是否合适以及定位关节面,判断螺钉是否进入关节腔,所述近平台段2背面的上端边沿处开设有引线槽12,所述引线槽12与近平台克氏针孔6连通,在关节囊或韧带有撕裂时便于引缝线缝合关节囊或韧带,所述远平台段3从上到下依次开有远平台上克氏针孔8、远平台上锁定孔9、远平台下锁定孔10和远平台下克氏针孔11,所述远平台下克氏针孔11位于远平台段3下端部,在手术中用于临时固定,克氏针在此处穿透胫骨单皮质方便协助调整接骨板本体1的位置,将接骨板本体1固定在胫骨正中间位置,所述远平台上克氏针孔8和远平台上锁定孔9位于斜面结构4上,所述远平台上克氏针孔8可在手术中协助固定钳夹骨折端,帮助解剖复位,恢复胫骨平台前后方向上的宽度,所述远平台上锁定孔9内可置入皮质骨螺钉加压固定,防止在术中接骨板远端翘起移位,同时使骨和接骨板本体1更贴合,加压固定骨折端,达到解剖复位,实现butress固定原理,所述远平台下锁定孔10和远平台下克氏针孔11位于平面结构5上,所述远平台下锁定孔10内置入锁定螺钉可稳定锁定接骨板本体1的远平台段3。

本发明工艺流程和工作原理为:一种胫骨后内侧平台接骨板的具体固定方式如图4所示,首先显露和复位骨折端,将接骨板本体1与骨折处相贴合,在近平台克氏针孔6中置入克氏针临时固定接骨板本体1,确定接骨板本体1位置是否满意,在位于中间位置的近平台锁定孔7中置入皮质骨螺钉(严重骨质疏松患者使用松质骨螺钉),初步固定接骨板本体1的近平台段2在胫骨后内侧平台的位置,在远平台下克氏针孔11中置入克氏针,临时固定同时微调接骨板本体1的远平台段3,确定接骨板本体1位置位于胫骨正中间,初步复位骨折端后在远平台上克氏针孔8中使用大的点式复位钳钳夹复位和固定骨折端,在远平台上锁定孔9中置入锁定螺钉,进一步稳定锁定接骨板本体1的位置,使接骨板本体1与骨贴合,同时微调骨折端便于更好的解剖复位,拔除远平台下克氏针孔11中的克氏针,在远平台下锁定孔10中置入锁定螺钉稳定锁定,即完成骨折解剖复位,在其余近平台锁定孔7中置入锁定螺钉,最后将中间位置的近平台锁定孔7中的皮质骨螺钉换成锁定螺钉,即手术结束。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