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临床护理用辅助起身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12083发布日期:2021-09-29 03:16阅读:68来源:国知局
一种临床护理用辅助起身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临床护理用辅助起身器。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抗疾病的方法越来越多,手术在疾病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手术完成后患者往往不能自己起身,辅助起身器在临床护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现有的辅助起身器不能根据情况改变位置,且患者不能缓缓加力对患者有一定的危险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临床护理用辅助起身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一种临床护理用辅助起身器,包括床体、支腿、支架、框架、第一把手、第二把手、第三把手,所述床体的底部设有四个螺钉安装的支腿,床体的前后两侧设有螺栓安装的支架,支架的顶部安装有框架,且框架位于床体的中间上方,框架的底部为敞口设计,框架的其他三面为封闭设计,第一把手、第二把手、第三把手均与框架连接,且第一把手、第二把手、第三把手能沿框架的长边方向进行前后移动,第一把手、第二把手、第三把手的长度依次变短。
6.优选的,所述框架的两侧开设有凹槽,支架经凹槽与框架连接,凹槽的下方设有转轴,框架内设有第一滚筒、第二滚筒,第一滚筒通过皮带与第二滚筒连接,第一把手、第二把手、第三把手与皮带连接。
7.优选的,所述第一滚筒及第二滚筒的表面开设有齿槽,皮带上开设有齿痕,齿槽与齿痕啮合,第一滚筒、第二滚筒的圆心处安装有固定轴,第一滚筒、第二滚筒经固定轴固定在框架内。
8.优选的,所述支架呈l型设计,支架上开设有缺口,且缺口靠近框架的凹槽设计,转轴的末端与轴承连接,轴承上焊接有限位柱,限位柱与缺口相匹配。
9.优选的,所述框架的内至少设有三个把手,且第一把手、第二把手、第三把手上均套设有防滑垫。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利用支架将辅助起身器进行安装,易于安装、拆卸;框架内的第一把手、第二把手、第三把手的长度不同,不同的患者能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同时患者也可长的把手向短的把手缓慢过渡,从而使患者缓缓加力降低了患者的不适感;第一把手、第二把手、第三把手能随皮带进行移动从而适应不同体型的患者;支架与凹槽连接后利用限位柱固定防止支架滑脱。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临床护理用辅助起身器示意图。
12.图2为本实用新型临床护理用辅助起身器的框架分解示意图。
13.图3为本实用新型临床护理用辅助起身器的第一滚筒与第二滚筒示意图。
14.图4为本实用新型临床护理用辅助起身器的支架与限位柱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阐述。
16.如图1

4所示,一种临床护理用辅助起身器,包括床体1、支腿2、支架3、框架4、第一把手5、第二把手6、第三把手7,所述床体1的底部设有四个螺钉安装的支腿2,床体1的前后两侧设有螺栓安装的支架3,支架3的顶部安装有框架4,且框架4位于床体1的中间上方,框架4的底部为敞口设计,框架4的其他三面为封闭设计,第一把手5、第二把手6、第三把手7均与框架4连接,且第一把手5、第二把手6、第三把手7能沿框架4的长边方向进行前后移动,第一把手5、第二把手6、第三把手7的长度依次变短,框架4的两侧开设有凹槽8,支架3经凹槽8与框架4连接,凹槽8的下方设有转轴9,框架4内设有第一滚筒10、第二滚筒12,第一滚筒10通过皮带11与第二滚筒12连接,第一把手5、第二把手6、第三把手7与皮带11连接,第一滚筒10及第二滚筒12的表面开设有齿槽13,皮带11上开设有齿痕,齿槽13与齿痕啮合,第一滚筒10、第二滚筒12的圆心处安装有固定轴14,第一滚筒10、第二滚筒12经固定轴14固定在框架4内,支架3呈l型设计,支架3上开设有缺口15,且缺口15靠近框架4的凹槽8设计,转轴9的末端与轴承16连接,轴承16上焊接有限位柱17,限位柱17与缺口15相匹配,框架4的内至少设有三个把手,且第一把手5、第二把手6、第三把手7上均套设有防滑垫。
17.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与精神的情况下,对实施方式所进行的改变、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临床护理用辅助起身器,包括床体(1)、支腿(2)、支架(3)、框架(4)、第一把手(5)、第二把手(6)、第三把手(7),其特征在于,所述床体(1)的底部设有四个螺钉安装的支腿(2),床体(1)的前后两侧设有螺栓安装的支架(3),支架(3)的顶部安装有框架(4),且框架(4)位于床体(1)的中间上方,框架(4)的底部为敞口设计,框架(4)的其他三面为封闭设计,第一把手(5)、第二把手(6)、第三把手(7)均与框架(4)连接,且第一把手(5)、第二把手(6)、第三把手(7)能沿框架(4)的长边方向进行前后移动,第一把手(5)、第二把手(6)、第三把手(7)的长度依次变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临床护理用辅助起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4)的两侧开设有凹槽(8),支架(3)经凹槽(8)与框架(4)连接,凹槽(8)的下方设有转轴(9),框架(4)内设有第一滚筒(10)、第二滚筒(12),第一滚筒(10)通过皮带(11)与第二滚筒(12)连接,第一把手(5)、第二把手(6)、第三把手(7)与皮带(11)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临床护理用辅助起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滚筒(10)及第二滚筒(12)的表面开设有齿槽(13),皮带(11)上开设有齿痕,齿槽(13)与齿痕啮合,第一滚筒(10)、第二滚筒(12)的圆心处安装有固定轴(14),第一滚筒(10)、第二滚筒(12)经固定轴(14)固定在框架(4)内。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临床护理用辅助起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3)呈l型设计,支架(3)上开设有缺口(15),且缺口(15)靠近框架(4)的凹槽(8)设计,转轴(9)的末端与轴承(16)连接,轴承(16)上焊接有限位柱(17),限位柱(17)与缺口(15)相匹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临床护理用辅助起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4)的内至少设有三个把手,且第一把手(5)、第二把手(6)、第三把手(7)上均套设有防滑垫。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临床护理用辅助起身器,包括床体、支腿、支架、框架、第一把手、第二把手、第三把手,所述床体的底部设有四个螺钉安装的支腿,床体的前后两侧设有螺栓安装的支架,支架的顶部安装有框架,且框架位于床体的中间上方,框架的底部为敞口设计,框架的其他三面为封闭设计,第一把手、第二把手、第三把手均与框架连接,且第一把手、第二把手、第三把手能沿框架的长边方向进行前后移动,第一把手、第二把手、第三把手的长度依次变短。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第一把手、第二把手、第三把手的设计能使患者缓缓起身。设计能使患者缓缓起身。设计能使患者缓缓起身。


技术研发人员:郭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郭锋
技术研发日:2021.01.19
技术公布日:2021/9/2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