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分泌胰岛素分区注射提示标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80076发布日期:2021-12-25 00:58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分泌胰岛素分区注射提示标识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内分泌胰岛素分区注射提示标识装置。


背景技术:

2.有些患糖尿病的病人要自己每天注射胰岛素,由于在肚脐周边一定尺寸范围内密集着丰富的血管和神经不便于打针,往往病人仅凭目测判断有时就在此处注射胰岛素,并且在肚围上打针的针孔多了不便于记忆,特别是老年人,非常可能在很短间隔时间内在同一处皮肤上反复打针,反复打针易给病人增加痛苦,并且会影响皮肤自我修复,从而影响对药物的吸收,这对患糖尿病的病人是十分不利的。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内分泌胰岛素分区注射提示标识装置,其可在肚脐周围的皮肤进行标识,无需病人记忆,即可避免短时间内在同一处皮肤上反复打针。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内分泌胰岛素分区注射提示标识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开设有肚脐孔和七组打针孔,所述肚脐孔位于底座的中部,其贯穿所述底座的上下两端面,所述肚脐孔的周向均布七组打针孔,七组打针孔环绕在肚脐孔的周向,每组打针孔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七组打针孔的第一通孔位于同一圆环线上,七组打针孔的第二通孔位于另一圆环线上,该另一圆环线与第一通孔所在的圆环线同圆心,所述圆心在肚脐孔的孔中心线上;所述底座的顶面转动设置有同环心的第一圆环板和第二圆环板,所述第一圆环板盖设在第一通孔上,其板面上开设有第一板孔,所述第一板孔通过第一圆环板相对底座转动与七组打针孔中的其中一组的第一通孔正对并连通,所述第二圆环板盖设在第二通孔上,其板面上开设有第二板孔,所述第二板孔通过第二圆环板相对底座转动与七组打针孔中的其中一组的第二通孔正对并连通;所述底座上正对每组打针孔的部分设置有第一标识,七组打针孔的第一标识各不相同,且在所述第一板孔正对第一通孔时不被所述第一圆环板遮挡,在所述第二板孔正对第二通孔时不被第二圆环板遮挡。
6.优选地,所述肚脐孔的顶部盖合有透明盖板。
7.优选地,所述第一圆环板和第二圆环板的顶面均具有转把。
8.优选地,所述第一圆环板的顶面具有第二标识,所述第二圆环板的顶面具有第三标识,所述第三标识与第二标识不相同。
9.优选地,所述第二标识设置在第一板孔旁,所述第三标识设置在第二板孔旁。
10.优选地,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绑带,所述绑带的一端固连底座的一侧侧壁,另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底座的另一侧侧壁。
11.优选地,所述底座的底部具有防滑硅胶层。
12.优选地,所述第一板孔与第一通孔的孔径相同,所述第二板孔与第二通孔的孔径
相同。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4.1、本实用新型通过底座贴合患者肚脐周围的皮肤上,通过底座上的肚脐孔正对患者肚脐的方式进行定位,通过底座上开设的七组打针孔来分天注射胰岛素,使得一周内不会存在重复注射的地方,而每组打针孔具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可使每天早晚各一次的打针不会注射在同一个地方,通过第一圆环板和第二圆环板的设计,加之第一标识的设置,可便于患者获知什么时候需要打哪里,而无需记忆,方便操作。
15.2、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便于患者操作,使用便捷,实用性好。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18.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9.图中:底座1、肚脐孔2、第二通孔3、第一通孔4、第一标识5、第一圆环板6、第二圆环板7、第一板孔8、第二板孔9、第二标识10、第三标识11、转把12、透明盖板13、肚脐定位点14。
20.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21.请参阅图1

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佳实施方式中,一种内分泌胰岛素分区注射提示标识装置,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开设有肚脐孔2和七组打针孔,所述肚脐孔2位于底座1的中部,其贯穿所述底座1的上下两端面,所述肚脐孔2用于定位,其在底座1贴合人体皮肤时正对患者肚脐;所述肚脐孔2的周向均布七组打针孔,七组打针孔环绕在肚脐孔2的周向,每组打针孔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4,七组打针孔的第一通孔位于同一圆环线上,七组打针孔的第二通孔4位于另一圆环线上,该另一圆环线与第一通孔所在的圆环线同圆心,所述圆心在肚脐孔2的孔中心线上,七组打针孔用于定位一周内不同天的打针位置,即,星期一到星期天,一天对应一组打针孔,一天两次,每次对应一组打针孔上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4之一,这样,就可以避免一周中存在重复打针的地方的问题;所述底座1的顶面转动设置有同环心的第一圆环板6和第二圆环板7,所述第一圆环板6盖设在第一通孔上,其板面上开设有第一板孔8,所述第一板孔8通过第一圆环板6相对底座1转动与七组打针孔中的其中一组的第一通孔正对并连通,所述第二圆环板7盖设在第二通孔4上,其板面上开设有第二板孔9,所述第二板孔9通过第二圆环板7相对底座1转动与七组打针孔中的其中一组的第二通孔4正对并连通,以通过第一圆环板6和第二圆环板7的设置对打针孔进行遮盖,通过两者上板孔的设置来露出打针孔,即,转动第一圆环板6或者第二圆环板7,使其上的板孔正对某一组打针孔的即可露出需要打针的位置;所述底座1上正对每组打针孔的部分设置有第一标识5,七组打针孔的第一标识5各不相同,且在所述第一板孔8正对第一通孔时不被所述第一圆环板6遮挡,在所述第二板孔9正对第二通孔4时不被第二圆环板7遮挡,通过第一标识5的设置便于患者知道什么时候打哪里,例如,星期一的时候,就转动至星期一的标识露出即可。
22.优选地,所述肚脐孔2的顶部盖合有透明盖板13,以对肚脐进行保护,避免针扎到该处,进一步的,透明盖板13的中部具有肚脐定位点14。
23.优选地,所述第一圆环板6和第二圆环板7的顶面均具有转把12,方便转动第一圆环板6或者第二圆环板7。
24.优选地,所述第一圆环板6的顶面具有第二标识10,所述第二圆环板7的顶面具有第三标识11,所述第三标识11与第二标识10不相同,例如,第二标识10为早字标识,第三标识11为晚字标识,患者可根据早晚的区别选择转动第一圆环板6还是第二圆环板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标识10设置在第一板孔8旁,所述第三标识11设置在第二板孔9旁。
25.优选地,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绑带,所述绑带的一端固连底座1的一侧侧壁,另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底座1的另一侧侧壁,即,本装置可捆绑在患者身上,无需患者扶着就可以进行注射,提高了患者注射时的便捷性。
26.优选地,所述底座1的底部具有防滑硅胶层,提高本装置放置在患者身上的稳定性。
27.优选地,所述第一板孔8与第一通孔的孔径相同,所述第二板孔9与第二通孔4的孔径相同。
28.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实用新型所提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专利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内分泌胰岛素分区注射提示标识装置,包括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开设有肚脐孔和七组打针孔,所述肚脐孔位于底座的中部,其贯穿所述底座的上下两端面,所述肚脐孔的周向均布七组打针孔,七组打针孔环绕在肚脐孔的周向,每组打针孔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七组打针孔的第一通孔位于同一圆环线上,七组打针孔的第二通孔位于另一圆环线上,该另一圆环线与第一通孔所在的圆环线同圆心,所述圆心在肚脐孔的孔中心线上;所述底座的顶面转动设置有同环心的第一圆环板和第二圆环板,所述第一圆环板盖设在第一通孔上,其板面上开设有第一板孔,所述第一板孔通过第一圆环板相对底座转动与七组打针孔中的其中一组的第一通孔正对并连通,所述第二圆环板盖设在第二通孔上,其板面上开设有第二板孔,所述第二板孔通过第二圆环板相对底座转动与七组打针孔中的其中一组的第二通孔正对并连通;所述底座上正对每组打针孔的部分设置有第一标识,七组打针孔的第一标识各不相同,且在所述第一板孔正对第一通孔时不被所述第一圆环板遮挡,在所述第二板孔正对第二通孔时不被第二圆环板遮挡。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分泌胰岛素分区注射提示标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肚脐孔的顶部盖合有透明盖板。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分泌胰岛素分区注射提示标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环板和第二圆环板的顶面均具有转把。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分泌胰岛素分区注射提示标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环板的顶面具有第二标识,所述第二圆环板的顶面具有第三标识,所述第三标识与第二标识不相同。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分泌胰岛素分区注射提示标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标识设置在第一板孔旁,所述第三标识设置在第二板孔旁。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分泌胰岛素分区注射提示标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绑带,所述绑带的一端固连底座的一侧侧壁,另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底座的另一侧侧壁。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分泌胰岛素分区注射提示标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底部具有防滑硅胶层。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分泌胰岛素分区注射提示标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孔与第一通孔的孔径相同,所述第二板孔与第二通孔的孔径相同。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内分泌胰岛素分区注射提示标识装置,包括底座,底座开设有肚脐孔和七组打针孔,肚脐孔位于底座的中部,其贯穿底座的上下两端面,肚脐孔的周向均布七组打针孔,七组打针孔环绕在肚脐孔的周向,每组打针孔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底座的顶面转动设置有同环心的第一圆环板和第二圆环板,第一圆环板盖设在第一通孔上,其板面上开设有第一板孔,第一板孔通过第一圆环板相对底座转动与七组打针孔中的其中一组的第一通孔正对并连通,第二圆环板盖设在第二通孔上,其板面上开设有第二板孔;底座上正对每组打针孔的部分设置有第一标识。本装置可在肚脐周围的皮肤进行标识,无需病人记忆,即可避免短时间内在同一处皮肤上反复打针。皮肤上反复打针。皮肤上反复打针。


技术研发人员:李玉萍 邓惠妍 刘小娜 李义华 黄艳梅 黄国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1.02.07
技术公布日:2021/12/2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