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静电手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179766发布日期:2022-08-17 10:43阅读:1055来源:国知局
防静电手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可穿戴的防静电设备,尤其涉及穿戴于手腕处的防静电手环。


背景技术:

2.在实验室研发测试等场景下,为了防止静电带来的不良影响,通常采取防静电措施,例如穿戴软布导电手环等。但是存在穿戴麻烦、耗费时间较多等缺点。特别是在需要频繁穿戴的情况下,导致作业效率大幅降低,甚至出现作业人员不愿意穿戴而引发电子元器件被击穿、损害等不良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技术问题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从人体可靠地导出静电且穿戴便捷的防静电手环。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防静电手环,其特征在于,包括手环本体和与所述手环本体连接的静电导线,所述手环本体包括隔着一开口相对的第一开放端和第二开放端、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开放端与所述第二开放端之间的中间部分;所述手环本体形成为能够以使所述开口变大的方式弹性变形;在所述手环本体的内部埋置有与所述静电导线电连接的导电构件,所述导电构件的局部在所述手环本体的径向内侧表面露出。
5.如上所述,由于手环本体的两开放端之间设有一开口,且手环本体能够以使该开口变大的方式弹性变形,因此,使用者可以经由被撑开的该开口而将防静电手环套在手腕上,从而实现了便捷的穿戴。
6.另外,由于导电构件的局部在手环本体的径向内侧表面露出,因此,在该防静电手环以一定的束缚弹力箍在使用者的手腕上时,导电构件中露出的部分与手腕皮肤可靠地接触,从而能够将在人体产生的静电可靠地导出。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电构件的局部在所述第一开放端、所述第二开放端以及所述中间部分的径向内侧表面露出。
8.由于导电构件在第一、第二开放端以及中间部分露出,因此增加了与手腕皮肤的接触部位,提高了静电导出的可靠性。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电构件包括设于所述中间部分的导电片。
10.由于设有接触面积相对较大的导电片,因此即使调节手环本体相对于手腕的松紧度,也能够确保导电构件与手腕的可靠接触,不容易发生接触不良。另有,导电片可以具有一定可挠性和强度,因此导电片可以随着手环本体的变形而变形,且不容易因频繁变形而发生疲劳断裂等情况。
11.在一些实施例中,内侧固定片和外侧固定片以夹持着所述导电片的方式分别固定于所述手环本体的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并且,在所述内侧固定片设有使所述导电片的一部分露出于径向内侧表面的贯通部。
12.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在中间部分安装导电片,装拆便利。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片的径向内侧表面具有多个凹凸部,所述内侧固定片的与所述导电片相接触的部分具有与所述凹凸部相配合的凹凸形状部。
14.由于导电片的径向内侧表面具有多个凹凸部,因此,能够避免导电片因多次穿戴反复变形而出现金属疲劳、撕裂等不良情况。而且,导电片上的多个凹凸部有助于增加接触面积,即使手腕皮肤不平坦也能够实现可靠的接触,进而能够可靠地导出静电。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侧固定片呈弧面形状,且越靠近端部厚度变得越薄,在所述内侧固定片固定于所述手环本体的状态,所述内侧固定片的径向内侧表面与所述手环本体的径向内侧表面形成连续的弧面。
16.由此,能够确保内侧固定片所固定的导电片与皮肤的接触,而且,还能够提高佩戴舒适度。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侧固定片具有朝向径向外侧凸起的凸台部,固定螺钉的螺柱部贯穿该凸台部并从所述凸台部突出;所述外侧固定片具有朝向径向内侧凸起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具有内螺纹;在安装状态,所述固定螺钉的所述螺柱部贯穿所述凸台部并与所述突出部的所述内螺纹紧固连接。
18.由此,能够以简单的可拆卸的结构将内侧固定片、导电片以及外侧固定片连接在一起。而且,可以通过调节固定螺钉的螺柱部与突出部的内螺纹的螺纹啮合长度,来微调手环内径的大小。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电构件还包括与所述导电片电连接的第一导电接触部和第二导电接触部,所述第一导电接触部在所述第一开放端的径向内侧表面露出,所述第二导电接触部在所述第二开放端的径向内侧表面露出。
20.由于穿戴状态下,防静电手环的第一开放端和第二开放端易于与手腕皮肤接触,因此通过设于第一、第二开放端的第一、第二导电接触部,能够进一步确保防静电手环与手腕皮肤的可靠接触。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接触部经由具有可挠性的第一导电线而与所述导电片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接触部经由具有可挠性的第二导电线而与所述导电片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线的长度比所述第一导电接触部与所述导电片之间的所述手环本体的长度长;所述第二导电线的长度比所述第二导电接触部与所述导电片之间的所述手环本体的长度长。
22.由于手环本体的第一、第二接触部均与导电片电连接,因此,能够灵活地设置将静电导出的位置。另外,由于第一导电线和第二导电线具有可挠性,因此能够随着手环本体的弹性变形而变形。而且,由于第一导电线和第二导电线的长度均具有富余,因此能够避免手环本体在穿戴时变形而导致导电线被拉断等不良情况。
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电构件经由可插拔的静电导线连接扣件而与所述静电导线电连接。
24.由此,能够通过静电导线将静电导出。另外,由于静电导线可插拔,因此可以根据需要为放静电手环匹配不同规格(例如不同长度)的静电导线。
2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静电导线连接扣件包括能够导电的内扣件和外扣件,所述内扣件一体地包括筒状壁和由所述筒状壁包围的中间柱;所述外扣件固定于所述外侧固定
件,且包括内筒体和外筒体,在扣合状态,所述内扣件的筒状壁插入于所述外扣件的所述内筒体与所述外筒体之间且被夹持;所述内扣件的所述中间柱插入于所述外扣件的所述内筒体。
26.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实现静电导线扣件,而且使得静电导线连接扣件能够容易地扣接或脱开。
27.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静电导线上设有夹持件。
28.由此能够容易地将静电导线接地从而导出静电。
2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手环本体为橡胶成型件,且形成为从所述第一开放端和所述第二开放端朝着所述中间部分弹性和硬度逐渐降低。
30.由此能够实现手环本体在穿戴式的弹性变形,且能够在穿戴后牢固地束缚在使用者的手腕等部位。而且,橡胶成型件与皮肤接触时不会对皮肤造成负担,舒适性较好。
31.综上所述,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能够从人体可靠地导出静电且穿戴便捷的防静电手环,即使频繁地摘戴,也不会对使用者造成负担。
附图说明
32.图1为示意性示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防静电手环的结构的示意图。
33.图2为示意性示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防静电手环的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34.图3为示意性示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防静电手环的径向内侧的结构的示意图。
35.图4为示意性示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防静电手环的第一导电接触部及第一导电线的示意图。
36.图5为示意性示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防静电手环的静电导线连接扣件的内部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37.附图标记说明:
38.1-手环本体;1a-手环本体的径向内侧表面;1b-手环本体的径向外侧表面;11-第一开放端;12-第二开放端;13-中间部分;14-导电构件;141-导电片;142-第一导电接触部;143-第二导电接触部;144-第一导电线;145-第二导电线;146-富余段;147-凹凸部;148-通孔;15-内侧固定片;151-凸台部;152-凹凸形状部;153-螺钉孔;154-贯通部;16-外侧固定片;161-突出部;17-固定螺钉;171-螺柱部;172-螺钉头部;18-静电导线连接扣件;181-内扣件;181a-筒状壁;181b-中间柱;182-外扣件;182a-内筒体;182b-外筒体;183-内部夹紧件;2-静电导线;3-夹持件;s-开口;gnd-地电位。
具体实施方式
39.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仅用于示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不应被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或要素。
40.通过阅读下文关于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因此是示例性的,并不对本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构成限定。
41.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文中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
请实施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42.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径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制。
43.此外,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4.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技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45.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47.本技术涉及用于将人体携带的静电荷导出的可穿戴式防静电设备。传统的可穿戴式防静电设备例如有软布导电手环等。这样的传统的防静电手环普遍选用纤维布材料,材质软榻,无固定形状。在穿戴式,通常需要两个人来配合着操作,单人佩戴和摘除都十分不便。而且,穿戴过程耗费较多时间,特别是在需要频繁穿戴的情况下,导致作业效率大幅降低,甚至出现作业人员不愿意穿戴而引发电子元器件被击穿、损害等不良情况。
48.传统的可穿戴式防静电设备还包括其他类型的防静电手环。但是这些传统的手环无法达到精密元器件(例如半导体领域)对静电防护的要求。而且,已有的手环无法同时满足佩戴便捷和可靠防静电两方面的要求。
49.本技术的发明人鉴于上述情况开发出了一种穿戴便捷且能够可靠防静电的防静电手环。本技术的防静电手环具有便于穿戴的结构,而且可以弹性变形,因此穿戴后可自动地箍紧在手腕上,即使不手动调节也不会脱落,而且能够可靠地导出静电。
50.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防静电手环(以下,有时简称为“手环”)包括手环本体1和与手环本体1连接的静电导线2。手环本体1包括隔着一开口s相对的第一开放端11和第二开放端12、以及连接于第一开放端11与第二开放端12之间的中间部分13。手环本体1形成为能够以使开口s变大的方式弹性变形。在手环本体1的内部埋置有与静电导线2电连接的导电构件14,导电构件14的局部在手环本体1的径向内侧表面1a露出。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省略了在后说明的静电导线连接扣件18(参见图5)的图示。
51.具体而言,手环本体1如图1和图2所示整体上形成为c字形。而且,手环本体1可以为橡胶成型,且可以弹性变形。例如手环本体1形成为从所述第一开放端和所述第二开放端
朝着所述中间部分弹性和硬度逐渐降低。因此,开口s可以在外力的作用下扩大,当撤去外力时,开口s在手环本体1的复原力的作用下朝着变小的方向变化。
52.因此,当穿戴该防静电手环时,只需将手环的开口1对准手腕按压,手腕一边撑开开口s,一边滑入手环本体1的环内空间,于是实现了手环的穿戴。当要摘除手环时,与上述穿戴动作相反地,将开口1对准手腕并进行使手腕与手环分开的相对运动,则手腕一边撑开开口s,一边从手环本体1的环内空间脱出,于是实现了手环的摘除。
53.可以将手环本体1的内径设置得小于手腕的外径(可以参照常见手腕的尺寸),因此在穿戴状态下,手环本体1被略微撑开,可以有一定弹力地箍在手腕的皮肤表面,于是手环本体1的径向内侧表面1a能够以较大的面积贴合于手腕皮肤。
54.由于导电构件14的局部在手环本体1的径向内侧表面1a露出,因此,在该手环以一定的束缚弹力箍在使用者的手腕上时,导电构件14中露出的部分与手腕皮肤可靠地接触,从而能够将在人体产生的静电可靠地导出。
55.另外,关于制成手环的橡胶,只要能够实现手环的功能,对于橡胶的选择没有限制。但是,从佩戴舒适性的角度考虑,优选皮肤触感好、对皮肤负担小的橡胶。关于橡胶的厚度等,只要能够实现确保手环本体1的强度,可以根据情况具体设定。
56.关于导电构件14的具体的露出位置,作为一例,导电构件14的局部可以在第一开放端11、第二开放端12以及中间部分13的径向内侧表面露出。
57.由于在将手环穿戴于手腕的状态下,第一开放端11、第二开放端13以及中间部分13通常被认为是始终与手腕皮肤相接触的部位,因此,露出位置设置在这几个部位有助于确保与皮肤的可靠接触,进而有助于确保将静电可靠地导出。
58.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构件14包括设于中间部分3的导电片141。该导电片141例如为导电铜片。关于导电片141的大小和厚度,没有特别限制,只要适合于手环本体1,可以根据情况具体设定。
59.由于设有接触面积相对较大的导电片141,因此即使调节手环本体1相对于手腕的松紧度,也能够确保导电构件与手腕的可靠接触,不容易发生接触不良。另有,导电片141可以具有一定可挠性和强度,因此导电片141可以随着手环本体1的变形而变形,且不容易因频繁变形而发生疲劳断裂等情况。
60.导电片141可以在成型手环本体1时就一体地成型于手环本体1的内部,但是径向内侧的一部分露出于手环本体1的径向内侧表面。
61.导电片141也可以是相对于手环本体1可拆卸的部件。在一些实施例中,内侧固定片15和外侧固定片16以夹持着导电片141的方式分别固定于手环本体1的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并且,在内侧固定片15设有使导电片141的一部分露出于径向内侧表面1a的贯通部154。
62.这样的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导电片141,不仅具有装拆便利的优点,还能够容易地更换导电片141及其手环本体1中内置的其他构件。
63.关于导电片14的安装方式,具体而言,可以如图1和图2所示那样,内侧固定片15具有朝向径向外侧凸起的凸台部151,固定螺钉17的螺柱部171贯穿该凸台部151并从凸台部151突出。外侧固定片16具有朝向径向内侧凸起的突出部161,突出部161具有内螺纹(省略图示)。在内侧固定片15与外侧固定片16安装于导电片14的安装状态,固定螺钉17的螺柱部
171贯穿凸台部151(贯穿设于凸台部151的螺钉孔153)并与突出部161的内螺纹紧固连接。
64.由此,将内侧固定片15和外侧固定片16以夹持着导电片14的状态紧固在一起,由此能够将导电片14可靠地组装于手环本体1中。而且,可以通过微调螺柱部171与突出部161的内螺纹的啮合长度,来微调手环本体1的内径。
65.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导电片141的径向内侧表面1a具有多个凹凸部147,内侧固定片15的与导电片141相接触的部分具有与凹凸部147相配合的凹凸形状部152。
66.关于凹凸部147的具体形状,例如可以如图1和图2所示那样为锯齿状,也可以为波浪状等。关于凹凸部147的凹凸高度,只要不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可以根据情况具体设定。
67.另外,关于凹凸部147在导电片141上的形成区域的大小,可以形成在导电片141的整个径向内侧表面,也可以不形成在导电片的边缘位置,而主要形成在中央部分。
68.由于导电片141的径向内侧表面具有多个凹凸部147,因此,能够避免导电片因多次穿戴反复变形而出现金属疲劳、撕裂等不良情况。而且,导电片141上的多个凹凸部147有助于增加接触面积,即使手腕皮肤不平坦也能够实现可靠的接触,进而能够可靠地导出静电。
6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内侧固定片15呈弧面形状,且越靠近端部厚度变得越薄,在内侧固定片15固定于手环本体1的状态,内侧固定片15的径向内侧表面与手环本体1的径向内侧表面1a形成连续的弧面。
70.具体而言,内侧固定片15可以是沿着手环本体1的周向延伸的长条状,且具有一定宽度。当沿着手环本体1的轴线方向(垂直于图1、图2纸面的方向)观察内侧固定片15时,其具有一定弧度和厚度。在内侧固定片15安装于导电片141的情况下,该内侧固定片15的径向内侧表面与手环主体1的位于该内侧固定片15附近的内表面形成一圆滑弧面。由此,能够确保内侧固定片15所固定的导电片与皮肤的接触,而且,还能够避免因手环本体1的内表面不平整而导致佩戴时对皮肤造成负担,因此能够提高佩戴舒适度。
71.如前所述,在内侧固定片15设有用于使导电片141在径向内侧表面露出的贯通部154。此处,对贯通部154的具体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只要尽可能地使导电片141露出以供手腕接触即可。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贯通部154形成为沿着长条形的内侧固定片15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孔状,且隔着凸台部151(通孔148)设于其两侧。
7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中的圆圈包围的局部放大图所示,导电构件14还包括与导电片141电连接的第一导电接触部142和第二导电接触部143(省略图示),第一导电接触部142在第一开放端11的径向内侧表面露出,第二导电接触部143在第二开放端12的径向内侧表面露出。
73.图1中,举例示出了设于第一开放端11的第一导电接触部142和与其连接的第一导电线144,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说明。设于第二开放端12的第二导电接触部143及与其连接的第二导电线145与第一开放端11侧同样的设置,因此省略了图示及详细说明。
74.露出于外部的第一导电接触部142可以是铜等金属制成的触点或是触片,可以由单个触点或触片构成,也可以由彼此电连接的多个触点或触片构成,当然还可以由触点和触片组合构成。
75.第一导电接触部142与第一导电线144连接。第一导电接触部142附近的第一导电
线144可以如图1所示那样通过一小孔露出,也可以不露出而被手环本体1的橡胶套封闭起来。
76.关于第一导电接触部142在第一开放端11的具体设置位置,例如可以设置靠近第一开放端11的端缘的位置。只要能够确保第一导电接触部142在手环的穿戴状态下与手腕接触,对其具体位置没有严格限制。
77.如上所述,由于穿戴状态下,防静电手环的第一开放端11和第二开放端12易于与手腕皮肤接触,因此通过设于第一、第二开放端11、12的第一、第二导电接触部142、143,能够进一步确保防静电手环与手腕皮肤的可靠接触。
78.为了能够从第一、第二导电接触部142、143导出静电,第一、第二导电接触部142、143被设置成与导电片141电连接。
7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接触部142经由具有可挠性的第一导电线144而与导电片141电连接,第二导电接触部143经由具有可挠性的第二导电线145而与导电片141电连接。
80.图4示出了连接于第一导电接触部142与导电片141之间的第一导电线144。此处,第二导电线145与第一导电线144同样地设置,因此省略图示及其详细说明。
81.如图1所示,第一导电接触部142与第一导电线144电连接,第一导电线144中包括长度上的富余部146。由于设有该富余部146,因此,第一导电线144的长度比第一导电接触部142与导电片141之间的手环本体1的长度长。另外,虽然未图示,第二导电线145(省略图示)也具有富余部,因此同样地,第二导电线145的长度比第二导电接触部143与导电片之间的手环本体1的长度长。
82.第一导电线144、第二导电线145例如由铜导线构成。富余部146例如可以迂回地或是盘旋地设置于手环本体1的内部,只要容许第一、第二导电线144、145变形且不会被拉断,富余部146可以以任意方式、任意长度设置,也可以省略。
83.如上所述,由于手环本体1的第一、第二导电接触部142、143均与导电片141电连接,因此,能够灵活地设置将静电导出的位置。另外,由于第一导电线和第二导电线具有可挠性,因此能够随着手环本体的弹性变形而变形。而且,由于第一导电线和第二导电线的长度均具有富余,因此能够避免手环本体在穿戴时变形而导致导电线被拉断等不良情况。
84.需要说明的是,上文对设有第一导电接触部和第二导电接触部、第一导电线和第二导电线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两导电接触部、两侧的导电线可以关于开口s对称的设置,也可以不对称的设置,也可以在单侧设置导电接触部和导电线。
85.另外,两导电接触部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两导电线的结构、长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86.如前所述,内置于手环本体1的导电构件14通过静电导线2将静电导出,例如引向大地。
87.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构件14经由可插拔的静电导线连接扣件18而与静电导线2电连接。
88.由此,能够通过静电导线2将静电导出。另外,由于静电导线2可插拔,因此可以根据需要为放静电手环匹配不同规格(例如不同长度)的静电导线。
89.作为一例,如图5所示,静电导线连接扣件例如包括能够导电的内扣件181和外扣
件182。内扣件181一体地包括筒状壁181a和由筒状壁181a包围的中间柱181b。外扣件182设于外侧固定件16且包括内筒体182a和外筒体182b。在扣合状态,内扣件181的筒状壁181a插入于外扣件182的内筒体182a与外筒体182b之间且被夹持;内扣件181的中间柱181b插入于外扣件182的内筒体182。
90.为了使内扣件181可靠地扣接于外扣件182,在外扣件182的内筒体182a与外筒体182b之间设有以在径向上施力的内部夹紧件183。该内部夹紧件183例如由一端固定于内筒体182a或外筒体182b的弹簧构成。
91.外扣件182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地设于外侧固定件16;当然也可以采用粘接的方式固定。外扣件182还可以与外侧固定件16一体成形。只要外扣件182可以固定于外侧固定件16,可以合适地采用任何已知的方式。
92.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以简单的方式构成静电导线扣件,进而使得静电导线连接扣件18能够容易地扣接或脱开。
93.例如在内扣件181的一端连接静电导线2,由此能够将手环侧的导电线路与可接地的静电导线2连接起来。
94.内扣件181和外扣件182例如由金属材料制成。静电导线2例如为聚氨酯(pu)包覆的金属导线。
95.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静电导线上设有夹持件。如图1所述,夹持件例如为鳄鱼夹。由此能够容易地将静电导线接地gnd从而导出静电。
96.如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防静电手环的便捷穿戴和摘除,而且能够可靠地从人体引出静电。
97.另外,上文对整体上形成c形的手环进行了说明,但是手环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呈螺旋状缠绕于腕部;或者在手环的开口处设置磁性扣等。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这些变形例均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98.以上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本技术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上述实施方式仅为示例,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范围内具有与技术思想实质相同的构成、发挥相同作用效果的实施方式均包含在本技术的技术范围内。此外,在不脱离本技术主旨的范围内,对实施方式施加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的各种变形、将实施方式中的一部分构成要素加以组合而构筑的其它方式也包含在本技术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