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电药煲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3692阅读:19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动电药煲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煎煮中药的药煲,尤其是一种可无人看管的自动电药煲。
传统的药煲形似茶壶,使用时,把中草药放入药煲,加水三碗,用明火或炭火或电炉等煮至一碗水即可。这种药煲通常有两大缺点一是不易掌握煮药的时间和煮好的药液量,而且煮药时需留人看管。药液过多或过少的情况时有发生,稍不注意有时还会把药烧焦;二是药煎煮好之后,必须马上把药液倒出,否则,药渣还会把已煮好的药液倒吸干。用这种传统的方法煮药,不仅费时,而且十分费事。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传统煮药煲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能自动断电并自动控制药液量,而且不必马上将药液倒出的电药煲。
本实用新型由药物容器盖、药物容器、药液容器、弹簧式电加热装置、加热腔壁、控制腔壁及相应的控制元件与配件构成。其基本原理是用两个容器(药物容器与药液容器)把水及煎煮物分开,然后利用药物容器固定、药液容器可浮动的安装方式,使这两个容器分别处于两个不同的的运动系统中,从而实现了对水重量的单独检测,并利用弹簧升缩的特性,达到检测及控制药液量的目的,并实现上述发明目的。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阐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药物容器俯视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吊环。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图。
用金属板或其它合适的材料作为加热腔壁(5)加工一个圆桶状或其它形状的加热腔(4)。在加热腔(4)中置一圆形的药液容器(3),药液容器(3)和药物容器(2)为陶瓷或金属制品,以陶瓷为最佳。药物容器(2)置于药液容器(3)之中,二者之间有一间隙(26)。药物容器(2)的底部与药液容器的间隙(31)的距离根据容器的大小及一般服药的量设定,通常以一碗可容100~200毫升的药液容量为宜。药液容器(3)上端与药物容器(2)的突缘(29)之间也有一个间隙(32)。间隙(32)和间隙(31)随着药液容器(3)内水的容量的增减而扩大或缩小。在药液容器的一外侧有一导槽(25),水过满时从此排出。药液容器(3)的两上端开有两个小孔(33),用吊环(34)插入该孔后可将容器(3)提出。
药物容器(2)的周围及底部开有许多药液通孔(27),壁周的通孔的直径从下至上逐渐增大,底部的通孔可有大有小,亦可大小一样,直径2~10毫米不等。药物容器(2)亦可用不锈钢做成网状结构。药物容器(2)的上部有一容器盖(1),盖上开有1~3个出气孔(28)。药物容器(2)的上方有一突缘(29)架设在加热腔(4)的上周壁上。用金属板或其它合适的材料作为控制腔壁(7)加工成圆桶状或其它形状的控制腔(6),控制腔(6)内为一弹簧式的可调控电加热装置(30)。电加热装置(30)由发热板(8)、弹簧帽(10)。隔热室(11)、导杆(12)、导套(13)、弹簧(14)、信号灯(15)、压板(16)、电源插座(17)、调节丝杆(18)、丝杆螺母(19)、手轮(20)、底板(22)、微动开关(23)等组成。整个电加热装置通过底脚(21)连接骨架螺栓(24)和底板(22)支撑,发热板的下方被硅酸铝纤维(9)节能保温材料或其它合适的保温材料所包裹。手轮(20)、底板(22)、调节丝杆(18)、丝杆螺母(19)构成弹簧的预紧力装置。螺杆(35)上与弹簧帽(10)连接,下与压板(16)连接,并与微动开关(23)、信号灯(15)、插座(17)及相应的电路一起构成电源控制装置。
电加热装置的连接结构为在控制腔(6)的中央垂直放置一个能承受高温的弹簧(14),其上端有一弹簧帽(10),弹簧帽又是弹簧一端的弹簧座。弹簧座的上方为隔热室(11),顶端穿过发热板(8)与加热腔(4)内的药液容器(3)的底部相接触。在弹簧(14)及重量的作用下,药液容器可作上下浮动。弹簧帽(10)的下方是一个圆环形压板(16)。如果弹簧受到足够的向下压力,则向下运动的压板(16)会触动安装在其下方的微动开关(23)。因此,弹簧帽也是一个驱动部件。弹簧(14)的中央有导杆(12)和导套(13),这是弹簧(14)运动的导轨。弹簧(14)的下端座落在一个带有弹簧座的调节丝杆(18)上,并通过丝杆螺母(19)与手轮(20)连接。
微动开关(23)以常开状态串接在电路上,使用时,通过电源插座(17)先接上电源,由于微动开关处于断开状态,因此发热板(8)并未导通,只有当药液容器装入水,且重量达到一定的压力时才导通。
用户往药物容器(2)内放入药材,随后把水注入。随着水的增多,药液容器(3)将克服弹簧的作用力而向下运动。到三碗水左右的重量时,弹簧帽的压板将会压动微动开关(23),于是电路接通,指示灯亮,发热板(8)开始工作。此时,使用者可在容积许可的范围内,继续加水。
药物容器的侧壁及底部有直径2毫米、3毫米、4毫米、5毫米不等的均布小孔,侧壁的上方有8毫米直径的大孔。小孔是药液运动的通道。大孔除此作用外,还有排气的功用。
在药液沸腾后,随着水份的不断减少,药液容器的总重量也随之减少。这样,在其底部的弹簧就会推动弹簧帽向上运动。当弹簧帽的压板不能再压住微动开关(23)时,则微动开关会跳变为常开状态。此时电路被切断,工作结束。
使用者可先用双手抓住药物容器(2)上部的突缘耳,向上把此容器移出,然后用一弹性吊环,钩住药液容器(3)上方的两个小孔,向上从加热腔中提出,再把药液倒至碗中。
由于药物容器与药液容器底部之间有约一碗水的容积,因此,即使药液不倒出,也不会被药渣倒吸。
底部所设的手轮(20),可调节弹簧的预紧力。而预紧力的大小将直接决定压板压住微动开关或离开微动开关时弹簧的作用力,因而就可以决定工作完毕时药液的最终存量。预紧力大,最终存量就多;反之,就少。
本产品的陶瓷容器采用耐火陶瓷,而陶瓷容器也自成一体。因此,也可单独使用,把其作为一般药煲置于炉火中加热煎煮药物或食物。
本产品除了作煎药用外,还可作日常熬汤等用途。
本实用新型具有省时、省事、操作方便、安全等优点。不仅能自动断电控制服用的药液量,而且煮药时无需留人看管,煮好后的药,可直接置放在药煲中一段时间后再倒出来服用。此外,当停电时,还可直接使用陶制的药液容器用炉火煎煮。用此药煲熬汤,汤与渣分离,汤中无渣,所煮的鱼汤、骨头汤等无渣,饮用起来较为安全,特别适合于小儿及儿童饮用。
权利要求1.一种自动电药煲,由药物容器、容器盖、药液容器和电加热装置所组成,其特征在于A.药物容器(2)置于药液容器(3)之中,二者之间有间隙(26)、(31)和(32);B.药物容器(2)的周壁及底部开有药液通孔(27);C.加热装置为一弹簧式可调控电加热装置(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药煲,其特征在于药物容器(2)、容器盖(1)、药液容器(3)为陶瓷材料做成,并自成一体,构成可单独置于炉火中煎煮药物的药煲;药物容器(2)亦可以采用不锈钢网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药煲,其特征在于该电药煲在作为个人服用的药煲时,间隙(31)的容积设定为相当于一碗100~200毫升的药液;间隙(31)、(32)随着药液容器(3)内水的容量的增减而扩大或缩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药煲,其特征在于药物容器(2)的侧壁及底部的通液孔(27)为2~10毫米不等的均布小孔,壁周的通液孔的直径由下至上逐渐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药煲,其特征在于药物容器(2)的上方有突缘(29)架设在加热腔(4)的上周壁上,药物容器盖(1)上开有1~3个通气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药煲,其特征在于电加热装置(30)由发热板(8)、弹簧帽(10)、隔热室(11)、导杆(12)、导套(13)、弹簧(14)、信号灯(15)、压板(16)、电源插座(17)、调节丝杆(18)、丝杆螺母(19)、手轮(20)、底板(22)、微动开关(23) 所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和6所述电药煲,其特征在于由调节丝杆(18)、丝杆螺母(19)、手轮(20)、底板(22) 构成可选择药液存量的弹簧预紧力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1和6所述电药煲,其特征在于螺杆(35)上与弹簧帽(10)连接,下与压板(16)连接,并与微动开关(23)、信号灯(15)和插座(17)一起构成电源控制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药煲,其特征在于药液容器(3)的一外侧有一排水导槽(25);药液容器(3)的两上端开有两个供吊环(34)钩入的小孔(33)。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煎煮中药的药煲,尤其是一种可无人看管的自动电药煲。其由药物容器、容器盖、药液容器、弹簧式电加热装置、加热腔壁、控制腔壁及相应的控制元件与配件构成。利用两个容器把水和煎煮物分开,然后利用药物容器固定,药液容器可浮动的安装方式实现控制药液存量的目的等。药物容器和药液容器为陶瓷材料做成,并可单独置于炉火中煎煮汤药。具有省时省事、操作方便、安全等优点,煮药时可无需人看管,也无需立即把药液倒出。
文档编号A61J3/00GK2133295SQ9223301
公开日1993年5月19日 申请日期1992年9月8日 优先权日1992年9月8日
发明者钟宗煌, 林惠玲, 陈达 申请人:广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