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型宫腔吸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3948阅读:3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颈型宫腔吸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进的宫腔吸管,特别是一种施行早期人工流产的颈型宫腔吸管。
现有的宫腔吸管为金属制前部微弯之管,顶端一侧凹面有一长方形开口,吸管各部分内径同样大,外径亦同样大。临床实践证明,这种吸管虽具有结构简单等优点,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一是由于吸管呈园柱体状,即各段外径相等,行宫腔吸管术时宫颈扩张须大于吸管1/2-1个号,若同等型号则因宫颈与吸管中段摩擦系数太大,形成吸管转动困难或无法转动、难以操作的状态。而宫颈扩张愈增加号数,受术者的痛苦愈大。这样就给受术者增加了一定的痛苦。二是宫腔吸管开口部分内径与其它处内径完全相等,操作时,有些较大的胚胎组织被堵在开口处难以进去,朝外牵拉时又容易滑脱;既使由于负压作用或换大Ⅰ号的吸管(其它缺陷暂不谈),有些胚胎组织进入开口后也愈来愈难深入,而极易堵在吸管中段。而中段堵塞即难取出,又不易观察吸刮状况,从而影响手术的正常运行,且给手术带来一定的盲目性。
本实用新型是在现有的宫腔吸管基础上改进而成的一种新的颈型宫腔吸管,它克服和减少了目前吸管的缺陷与不足,具有设计新颖,简单合理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即把现有的宫腔吸管的开口部分(即前段)和连接段(即后段),内外径俱增大一些(以增大1号为限),吸管呈颈型状态。这样即能很好地与同等型号的宫颈扩张器配合使用,因为同等型号造成转动困难或无法转动的原因在于宫颈与吸管中段摩擦系数太大。从而减少了扩张宫颈的一个号数,有效地避免了相应的痛苦。二是由于宫腔吸管两端内外径增大,内外径较小的中段距离相对缩短,从而也减少了中段堵塞的可能性和频率。另外宫腔吸管前段内径大于中段内径,相对增加了前段腔内(即开口部分)的容量,有些较大的胚胎组织进入开口后即被嵌顿在前段腔内而不致进入中段,这样既便于取出查看,又克服了进入中段后难以取出的弊端。
以下结合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图一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结构的主视图。
图二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结构的俯视图。
颈型宫腔吸管,由带圆弧形端头1和侧面凹形开口2且有弧向弯度6的吸管前段3,经带有弧向弯部7的吸管中段4,连接(焊接)吸管后段5组成,吸管后段5用于与负压吸机皮管相连套接(省略),其中开口2设在弧向弯6的内侧管壁上,前段3与中段4的弧向弯6、7具有同向的弧度,且中段4的内外管径均分别小于前段3和后段5的内外管径;且前段3、后段5与中段4的连接部8、9为纵截面类似梯形的圆滑过渡连接(焊接);开口2为椭圆形,并且其沿前段3纵向长度其是横向长度的1、5~2、5倍。
从图一可看出,因吸管中段(3)较前段(2)为细,深入宫腔后吸管转动自如显而易见。另外,因前段(2)的内径大于中段(3)的内径,操作时由于负压作用,有些胚胎组织将卡在前段(2)空腔内而不致继续后移,避免在吸管中段4中造成阻塞,也不致存在开口处导致滑脱。
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只要将同等型号的宫颈扩张器与之配合使用,即可起到转动自如、减少中段堵塞和开口处易滑脱的作用,效果良好,效率高,减轻受术者的痛苦。
权利要求1.一种颈型宫腔吸管,由带圆孤形端头1和侧面凹形开口2且有孤向弯度6的吸管前段3,经带有孤向弯部7的吸管中段4,连接(焊接)吸管后段5组成,吸管后段5用于与负压吸机皮管相连接,其特征在于前段3与中段4的孤向弯度6、7具有同向的孤度,开口2设在孤向弯6的内侧管壁上,且中段4的内外管径均分别小于前段3和后段5的内外管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型宫腔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段3,后段5与中段4的连接部8、9为纵截面类似梯形的圆滑过渡连接(焊接)。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颈型宫腔吸管,其特征在于开口2为椭圆形,并且,沿前段3纵向长度是其横向长度的1、5~2、5倍。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能够施行人工流产时与宫颈扩张器配合使用的宫腔吸管装置,适合于早期人工流产。它是由带有开口的吸管前段、吸管中段和连接段组成的吸管装置。它弥补了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宫腔吸管操作时宫颈扩张须大1/2—1号的不足,避免了吸管前端开口处易滑脱,中段部分易堵塞胚胎组织的弊端,结构新颖,操作方便,效率高,减轻了受术者的痛苦,易于制作和推广应用。
文档编号A61M1/00GK2143481SQ9223733
公开日1993年10月13日 申请日期1992年11月4日 优先权日1992年11月4日
发明者陈爱莲, 朱英华, 王宪军, 陈胜春, 周翠玲, 朱瑞田, 王兆菊 申请人:陈爱莲, 朱英华, 王宪军, 陈胜春, 周翠玲, 朱瑞田, 王兆菊, 王忠慧, 王素珍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