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药贴膏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58166阅读:43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中药贴膏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改进的中药贴膏及其制造方法。
众所周知,中药贴膏是我国常用外用剂型之一,它主要以橡胶作粘性体,配合填充剂(氧化锌、锌钡白、钛白粉、碳酸钙等),药用油(冬青油、樟脑、薄荷油、冰片等)和溶剂(常用120#汽油或甲苯)调和后,再投入中药加以混合,然后摊涂于背材上(织物、无纺布、纸材等),干燥后再盖上塑料薄膜或纸材等隔粘材料,最后分切成小片而制成。使用时将隔粘材料撕开,贴在患处即可。该贴膏具有使用简单、作用缓和持久,不污染衣物及皮肤、价格低廉和治疗效果较好等优点。然而,该中药贴膏及其制造方法一直存在如下不足之处;其一是使用汽油等作溶剂,而且用量大,干燥时大量挥发,污染了环境,并影响中药的药效;其二是中药含量偏低,一般为17~19%,超过20%时会造成药膏分层或药膏变软现象,不利于摊涂;其三是药膏涂布后一般经过60~120℃温度进行干燥,因此会有损于中药组份中有挥发性的药物的药效;其四是该工艺不便于将药膏层涂敷得太厚,否则溶剂和药用油会渗过背材,影响使用,因此该中药贴膏的药膏层都比较薄,其单位面积含膏量一般只有0.8~2.0克/100厘米2,使药膏的药效难以提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已有中药贴膏之不足,提供一种中药含量高,不需要加入有机溶剂和填充剂,药效显著和制造工艺比较简单的中药贴膏及其制作方法。


图1为本发明中药贴膏的剖视图。
本发明的任务是以这样的方式实现的该中药贴膏由隔粘材料(1)、药膏层(2)和背材(3)构成,其特征在于药膏层(2)中由中药粉料、粘性体和药用油构成,中药粉含量为26~50%,粘性体含量为22~50%,药用油含量为13~28%。
上述中药贴膏是以这样的工艺制成的;与已有技术相同,包括有将粘性体切胶、塑炼、称重的前工序以及在药膏面铺贴上隔粘材料和分切成片状的后工序,其特征在于在前工序后往粘性体加入药用油浸胶,然后投入中药粉混炼成药膏,接着应用辊筒压延机使药膏均匀压延于背材上。
辊筒压延机是塑胶行业常用的设备,用于将药膏压延于背材上,既可省去有机溶剂,又能增加药膏的结合力,提高药膏密度,并可增厚药膏层,延长药力的使用效果。此外,中药粉提高后,既增强药效,又可作为填充材料,所以在配方中可去除其它填充材料,因此,成品后的中药含量较一般药物贴膏含量高,同时亦消除了其它填充材料对药物和对人体皮肤的影响。本发明的中药粉可加至26~50%,中药粉加入量过小,显示不出本发明的优点,还必须补充填充剂;但超过50%时会导致药膏粘性偏低,难以将药膏压延于背材上。本发明所加入的粘性体可以是天然橡胶,亦可以是合成橡胶或固态及半固态的压敏胶粘剂,其加入量小于上述下限会使中药贴膏的粘性达不到使用要求,超过上限时则导致药膏粘性过大,既对皮肤产生物理损伤,亦不便于压延。加入药用油可提高中药粉与粘性体的混溶性,节省使用其它有机溶剂,而药用油本身亦起到一定的药效作用。药用油加入量以上述范围为合适,过小时难以使粘性体与中药粉相混和,而太多时会使成品产生渗油现象。
本发明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本中药贴膏的中药含量从现有一般不超过20%提高到26~50%,明显地提高中药贴膏的药效和持久性。
2、采用辊筒压延机压延药膏于背材上,可适当提高药膏层的厚度,使中药贴膏单位面积含膏量提高到2~8克/100厘米2,亦相应地提高了中药贴膏的疗效和药效持久性。
3、由于本发明的中药贴膏的药膏不需要加入有机溶剂,对环境不造成污染,同时又可避免有机溶剂对药物产生的影响。
4、本发明的制各可在常温下进行,无干燥工序,既节省了能耗,又可避免高温对药物的破坏以及对具有挥发性中药成份的挥发损失。
5、可避免其它填充剂对药物和人体皮肤的影响。
在实施时,可在药膏组成中加入不大于6%的经提取浓缩的中药软膏体,以便一些不易加工成粉的中药或经提取浓缩后更为有效的中药加入。此外,中药粉的细度必须大于或等于199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中粉要求,否则制出的药膏不够光滑,软为粗糙,而且不利于药力的发挥。为了调节粘性体的加工性能和粘结性,改善粘性体的柔软性和成品的耐寒性,可加入少量软化剂,(如凡士林、羊毛脂、石腊、椰子油和蓖麻油等),其加入量以不大于8%为合适,过多时易使药膏渗油和失去粘性。为了提高粘性体的粘性,可适当加入一些如松香、萜烯类树脂、脂肪族碳氢树脂、芳香族石油树脂等粘性树脂,其加入量以小于10%为合适,有增加粘性效果,但过多时粘性增大不便于压延和使用。
应用实例;1、骨刺膏的生产取天然橡胶2.5公斤,经切胶塑炼后加入冬青油1.5公斤、椰子油0.3公斤混炼,然后加入松香树脂0.4公斤、中药粉2.0公斤、炎痛静粉0.2公斤及中药浓浸膏(1→10)0.4公斤混炼均匀,然后出胶放在辊筒压延机上将药膏均匀压延于漂白布上,最后铺上透明塑料薄膜分切成小片状即可。
2、风湿跌打膏的生产;取天然橡胶3公斤经切胶塑炼后与相溶后的冰片1.0公斤,薄荷油0.3公斤,樟脑0.3公斤,白矿油0.1公斤混炼,然后加入凡士林0.10公斤,羊毛脂0.15公斤,β-蒎烯树脂0.3公斤以及中药粉3.2公斤混炼均匀,出胶后放在辊筒压延机上将药膏均匀压延于漂白布,铺上塑料薄膜分切成小片状即可。
3、拔湿止痛膏的生产取天然橡胶2.0公斤,经切胶塑炼后,与相溶的冬青油0.8公斤,樟脑0.8公斤混炼,然后加入中药粉3.3公斤混炼均匀压延于漂白布上,铺上隔粘纸材,分切成小片状即可。
4、腰痹膏的生产取顺丁橡胶2.3公斤、石腊0.1公斤,塑炼加入相溶的薄荷油0.30公斤,冰片0.5公斤混炼,然后加入中药粉2.0公斤,松香0.45公斤,混炼均匀,出胶后放在辊筒压延机上将药膏均匀地压延于漂白布上,铺上隔粘玻璃纸,分切成片状即可。
权利要求
1.一种改进的中药贴膏,由隔粘材料(1)、药膏层(2)和背材(3)构成,其特征在于药膏层(2)由粘性体、中药粉和药用油组成,其中粘性体为22~50%、中药粉为26~50%、药用油为13~28%。
2.一种上述中药贴膏的制造方法,包括有将粘性体切胶、塑炼、称重的工序以及在药膏面上铺贴上隔粘材料和分切成片状的后工序,其特征在于在前工序后往粘性体内加入药用油浸胶,然后投入中药粉混炼成药膏,接着应用滚筒式压延机将药膏均匀压延于背材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贴膏,其特征在于在药膏内还加入不大于6%的经提取、浓缩的中药软膏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贴膏,其特征在于中药粉的细度应大于或等于199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中粉要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贴膏,其特征在于在药膏内还加入不大于8%的软化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贴膏,其特征在于在药膏内还加入不大于10%的粘性树脂。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改进的中药贴膏及其制造方法,其特征是药膏含26~50%中药粉、20~50%粘性体和13~28%药用油,在制造时将配制好的药膏放入辊筒压延机内使之均匀压延于背材上。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中药含量高和单位面积含膏量高的优点,可有效地提高中药贴膏和药效持久性。此外,在制造过程中不需加入有机溶剂和其它填充剂,亦无干燥程序,因此不污染环境,对药物不造成损害。本发明适合于制造各种用途的中药贴膏。
文档编号A61K9/06GK1171936SQ96119120
公开日1998年2月4日 申请日期1996年7月26日 优先权日1996年7月26日
发明者刘柏民 申请人:广州卫生材料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