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替换气式医用气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9428阅读:12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交替换气式医用气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用护理装置,主要涉及的是一种交替换气式医用气圈。
医用气圈充气后置于人体的局部,以改善微循环,防止褥疮发生。使用气圈的病人多为不能自主活动的重症病人,如截瘫患者等。传统的医用气圈是用医用橡胶制成环形圈(类似汽车内胎),其在使用过程中一般需2小时左右抬动病人,更换支点,否则,可使病人局部受压,影响微循环,而致局部皮肤缺血、青紫瘀血、甚至坏死。由于在抬动病人及抽拉气圈更换支点的过程中,有可能使患者原有I°-II°褥疮表面皮肤擦掉,从而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因气圈外无外套,皮肤直接与橡胶接触,从而使其透气性能差,造成潮湿、摩擦等不良物理刺激。现有的气圈采用的是气筒对气圈进行充气,由于气圈内的气体压强大小不能由病人自由调节,使用极不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由此产生,提出一种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方便,无需频繁抬动病人就可实现更换支点,改善微循环的交替换气式医用气圈。该气圈可由病人自由进行充放气,对患者皮肤无任何物理刺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其将气圈内部分隔成多个气腔,各相邻气腔均相隔不通,各间隔气腔均通过气管连通;在气圈外设置有充气气囊,并通过阀门进行控制,在气圈上还套有棉布套。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由于其采用交替充放气来改变气圈对人体的支撑点,从而避免了现有气圈需抬动病人才能更换支撑点,给病人带来不便和痛苦的弊端,大大改善了局部微循环,防止了病人长期卧床而产生的褥疮和缺血情况的发生。由于其自备充气气囊,不用打气筒,病人在卧床情况下即可自行充放气和调整气圈内的气体压强,快捷方便。由于其在气圈外套有棉布外套,从而避免了橡胶对皮肤的不良物理刺激,且可随时进行更换洗涤,以保持气圈的卫生。
本实用新型有以下附图;附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外观示意图。
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下如
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由气圈1、阀门2、3、4及气囊5组成,气圈采用医用橡胶材料制作,其内部被分隔成A、B、C、D、E、F、G、H八个气腔,其中A、B、C、D四个气腔通过内环气管6彼此连通,由阀门2控制气体的充放;E、F、G、H四个气腔通过外环气管7彼此连通,由阀门3控制气体的充放;A、B、C、D气腔与E、F、G、H各气腔隔绝不通。在气圈上还设置有用于向气圈内各气腔进行充气的气囊5,在气囊5的充气口端设置有调压阀门4,其通过三通管分别与气圈内的A、B、C、D组气腔或E、F、G、H组气腔连通。在气圈外还套有棉布外套。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需间歇交替使用,即当向A、B、C、D气腔内充气时,则将E、F、G、H四腔中的气体放掉,反之亦然。如此间歇交替使用,就可不断改变气圈对人体的支撑点,从而达到改善局部微循环的目的。气圈内A、B、C、D四气腔气体的充放过程是通过阀门1进行控制的,E、F、G、H四气腔气体的充放过程是通过阀门2进行控制的。为了便于充气,可先将待充气气腔充满气体后再放掉待放气气腔内的气体。
权利要求1.一种交替换气式医用气圈,包括气圈(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气圈(1)内设置有多个气腔,各相邻气腔均相隔不通,各间隔气腔均通过气管(6)(7)连通;在气圈外设置有用于向各气腔充气的气囊(5),并通过阀门(2)、(3)、(4)对气腔进行充放气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气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气圈(1)外套有棉布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圈(1)与气腔为一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交替换气式医用气圈。其是在气圈(1)内设置有多个气腔,各相邻气腔均相隔不通,各间隔气腔均通过气管(6)(7)连通,在气圈(1)上还设置有用于向各气腔充气的气囊(5)。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间歇交替向气腔内充气,就可不断改变气圈对人体的支撑点,达到改善局部微循环的目的,从而避免了现有气圈需频繁抬动病人来更换气圈支撑点而给病人带来的不便和痛苦。
文档编号A61F5/01GK2270476SQ9620406
公开日1997年12月17日 申请日期1996年2月8日 优先权日1996年2月8日
发明者张嫩阁, 刘伯让, 杨维晓, 何晓珍, 张建六, 徐巧妮 申请人:张嫩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