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壮医除瘴抗感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401999阅读:482来源:国知局
一种壮医除瘴抗感方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壮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壮医除瘴抗感方。
【背景技术】
[0002] "流感"中医称为"感冒"、"温病",重症称为"瘟疫";壮医认为,"流感"属"痧病"、 "瘴病"范畴,轻症属于痧症,重症为瘴毒;壮族民间又称"闷头拜"。从病因病机来说,人体 感受瘴毒秽气后,瘴毒秽气从口鼻直接侵入人体气道,传变到谷道、水道、龙路和火路,出现 高热不退,头痛甚则昏迷、抽搐等危重证候。从西医的角度,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一 种急性呼吸道疾病,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因具有传染性,可在人口密集地区大范围传播, 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并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0003] 目前治疗流行性感冒主要还是以西医治疗为主,西医防治流感的手段,主要是接 种流感疫苗、抗病毒及支持治疗等。该种方式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抑制感冒病毒,但容易复 发,而且会对患者的肝脏、脾胃等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壮医除瘴抗感方,该除瘴抗感方可有效地预 防和治疗流行性感冒,且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不良反应。
[0005]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一种壮医除瘴抗感方,主要由下列药物组分 配伍而成(以1日1剂量为例):古羊藤15-25g,岗梅根15-30g,山芝麻10-20g,龙脷叶 10-25g,救必应5-15g,大青叶5-15g,一点红5-20g,鱼腥草5-20g,玄参5-15g,桔梗5-20g, 连翘5-15g,炙甘草3-10g。
[0006] 本发明壮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步骤如下:将净选的组合物饮片药材按照 其原料以重量计,每日剂量放入封闭自动煎药机,加水武火煮至沸腾,然后文火煎至 180ml-220ml,复渣再煎,两次煎药所得溶液混合在一起,制成2袋,180ml-220ml/袋,混合 物为汤剂保存。用法用量为:一剂分2小袋,每次口服1袋,每日2次,以上为每日剂量。
[0007] 本发明壮药组合物所包括主要原料的特性:
[0008] 古羊藤:
[0009] 药用部位:本品为萝摩科植物马连鞍Streptoculonjuventas (Lour. )Merr.的干 燥根;性味与归经:苦、微甜,寒,有小毒。归肺、胃、肝经;功能:清热毒,除湿毒,通水道、谷 道;主治:用于贫痧(感冒),白冻(泄泻),阿意咪(痢疾),心头痛(胃痛),笨浮(水肿), 能晗能累(湿瘆);
[0010] 岗梅根:
[0011] 药用部位:本品为冬青科植物岗梅Ilex asprella (Hook. etArn. ) Champ, ex Benth.的干燥根;性味与归经:苦、甜,寒。归肺、胃经;功能:清热毒,通龙路;主治:用于贫 痧(感冒),货烟妈(咽痛),心头痛(胃痛),发旺(风湿骨痛),阿意咪(痢疾),埃病(咳 嗽),肺痈,疥疮,林得叮相(跌打损伤),肉裂(尿血);
[0012] 山芝麻:
[0013] 药用部位:本品为梧桐科植物山芝麻Helicteres angustifolia L.的干燥根或全 株;性味与归经:微苦、辣,寒。归肺、心经;功能:通气道谷道,清热毒,除湿毒,祛风毒;主 治:用于贫痧(感冒),笃麻(麻瘆),航靠谋(腮腺炎),呗农(痈疮),呗叮(疔疮),发旺 (风湿骨痛),白冻(泄泻),阿意咪(痢疾),额哈(毒蛇咬伤);
[0014] 龙脷叶:
[0015] 药用部位:本品为大戟科植物龙脷叶Sauro pus changianus S. Y. Hu的干燥叶;性 味与归经:微甜,平。归肺经;功能:通气道、谷道,润肺止咳,滑肠通便;主治:用于埃病(咳 嗽),胸闷,阿意囊(便秘);
[0016] 救必应:
[0017] 药用部位:本品为冬青科植物铁冬青Ilex rotundaThunb.的干燥树皮;性味与归 经:苦,寒。归肺、胃、大肠、肝经;功能:通谷道,清热毒,除湿毒;主治:用于货烟妈(咽痛), 痧病,胴尹(胃痛),白冻(泄泻),阿意咪(痢疾),渗裆相(烧伤);
[0018] 大青叶:
[0019] 药用部位:本品为马鞭草科植物大青Clerodendrum cyrtophylIum Turcz.的干燥 全株;性味与归经:苦,寒;功能:调气道、谷道,清热毒,除湿毒;主治:用于痧病,发得(高 热),货烟妈(咽痛),巧尹(头痛),阿意咪(痢疾),能蚌(黄疸),航靠谋(痄腮),丹毒, 火眼(急性结膜炎);
[0020] 一点红:
[0021] 药用部位:本品为菊科植物一点红Emilia sonchifolia(L. )DC.的干燥全草;性 味与归经:苦,寒。归肺、胃经;功能:通龙路火路,清热毒,祛风毒,除湿毒,杀虫;主治:用于 发旺(风湿骨痛),笨浮(水肿),能蚌(黄疸),埃病(咳嗽),贫痧(感冒),火眼,货烟妈 (咽痛),呗农(痈疮),呗叮(疔疮),呗奴(瘰疬),肉裂(血淋),隆白呆(带下),
[0022] 额哈(毒蛇咬伤);
[0023] 本发明的壮医除瘴抗感方选药合理,组方严谨,其立法包含了除瘴、祛疠、解毒的 治疗法则,实践临床证明,具有通气道,调两路的功效,因此,应用于流感的治疗,疗效显著, 无毒副作用,价格低廉且方便,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下面采用【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0025] 壮医除瘴抗感方,主要由下列药物组分配伍而成(以1日1剂量为例):古羊藤 15-25g,岗梅根15-30g,山芝麻10-20g,龙脷叶10-25g,救必应5-15g,大青叶5-15g,一点红 5-20g,鱼腥草5-20g,玄参5-15g,桔梗5-20g,连翘5-15g,炙甘草3-10g。
[0026] 本发明的壮药方剂其制备过程为:将净选的组合物饮片药材按照其原料以重量 计,每日剂量放入封闭自动煎药机,加水武火煮至沸腾,然后文火煎至180ml-220ml,复渣再 煎,两次煎药所得溶液混合在一起,制成2袋,180ml-220ml/袋,混合物为汤剂保存。用法用 量为:一剂分2小袋,每次口服1袋,每日2次,以上为每日剂量。
[0027] 1、本发明的疗效判定标准:疾病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和 《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相关标准。临床痊愈:治疗48h内体温正常,症状体征消失, 且无反复;显效:治疗48h内体温正常,其余症状的积分值降低2/3以上;有效:治疗72h内 体温正常,但仍有反复,其余症状的积分值降低2/3-1/3 ;无效:治疗72h病情无好转或恶 化。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时行感冒的临床研宄指导原则》:临床痊愈:临床症 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少多95%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状积分 减少多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症状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 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状积分减少不足30% {注: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 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 100% }。症状疗效判定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时行感 冒的临床研宄指导原则》[5]:退热起效时间:根据不同药物的退热起效时间制定;退热时 间: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用以说明试验药的退热效果;痊愈:治疗3d以内,体温正常, 症状消失,且无反复;显效:治疗3d以内,体温基本正常,主要症状消失;有效:治疗3d,体 温下降,但仍有反复,主要症状部分消失;无效:治疗3d,体温未降,症状无明显改善。
[0028] 统计分析:采用SPSS13. 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τ士S)表示,两组治疗 前后的变化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两组治疗前后的变 化采用X2检验。有效性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和Wilc-oxon秩和检验评估有效性指标。所有 统计均采用双侧检验,以P < 〇.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029] 2 结果
[0030] 2.1体温变化比较
[0031] 2. I. 1不同时间点体温变化率的比较体温变化率为患者入组时体温与服药后不同 时间点体温之间的差值占入组时体温的百分比,用Δ t表示。设t0为患者入组时体温,tla、 t2a、t3a各为患者服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下午两点时的体温;tlb、t2b各为服药后 第1天、第2天晚间八点时的体温。对两组患者治疗第1天下午两点、第1天晚间八点、第 2天下午两点、第2天晚间八点及治疗第3天下午两点时的体温变化率进行组间比较,经t 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1。
[0032] 表1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体温变化率的比较(PP) (X±S,%)
【主权项】
1. 一种壮医除瘴抗感方,其特征在于,由下列药物组分配伍而成古羊藤15-25g,岗梅 根15-30g,山芝麻10-20g,龙脷叶10-25g,救必应5-15g,大青叶5-15g,一点红5-20g,鱼腥 草5_20g,玄参5_15g,桔梗5_20g,连翘5_15g,炙甘草3-10g。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壮医除瘴抗感方,其特征在于:其剂型为汤剂。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壮医除瘴抗感方,主要由下列药物组分配伍而成:古羊藤15-25g,岗梅根15-30g,山芝麻10-20g,龙脷叶10-25g,救必应5-15g,大青叶5-15g,一点红5-20g,鱼腥草5-20g,玄参5-15g,桔梗5-20g,连翘5-15g,炙甘草3-10g;其剂型为汤剂,本发明的壮医除瘴抗感方选药合理组方严谨,其立法包含了除瘴、祛疠、解毒的治疗法则,实践临床证明,具有通气道,调龙路、调火路的功效,因此,应用于流感的治疗,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价格低廉且方便,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IPC分类】A61P11-00, A61K36-855, A61P31-16
【公开号】CN104721391
【申请号】CN201510043554
【发明人】林辰, 贾微
【申请人】广西中医药大学
【公开日】2015年6月24日
【申请日】2015年1月2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