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中风后偏瘫阴虚风阳上扰型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8402160阅读:598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中风后偏瘫阴虚风阳上扰型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说明】-种治疗中风后偏瘫阴虚风阳上扰型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0001]
技术领域
[0002] 本发明涉及含有来源于植物、动物或矿物原料的医用配制品,特别涉及一种治疗 中风后偏瘫阴虚风阳上扰型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0003]
【背景技术】
[0004] 中风,是一个中医学名词,偏瘫是中风的最常见的表现之一,能够引起中风的常见 原因也就是引起中风偏瘫的常见原因。中风偏瘫是最常见的中风后遗症。它是指一侧肢体 肌力减退、活动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动。偏瘫病人常伴有同侧肢体的感觉障碍如冷热不知、疼 痛不觉等。有时还可伴有同侧的视野缺损,表现为平视前方时看不到瘫痪侧的物品或来人, 一定要将头转向瘫痪侧才能看到。患中风后,大部分患者都遗留偏瘫,不仅由于生活不能自 理给患者带来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更大负担,如何能使瘫痪肢体恢复功能,是患者及 家属最迫切的愿望。
[0005] 中风偏瘫的危险因素有很多,与年龄、生活习惯等都有关系。年龄越大越危险,55 岁以后发病率大大增加。而吸烟、饮酒等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增加中风的危险。老年人容 易发生中风,但不是只有老年人才会发生中风。中风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自小儿、青壮年 到老年人都可发生,只是多见于老年人而已。概括来说,它的基本病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即 血管病变基础与血管内流动着的血流动力学基础。前者以动脉粥样硬化或(和)高血压性 细小动脉硬化、动脉炎为多见;后者主要为血液成分改变与包括血压因素在内的血流动力 学改变。当管壁粗糙、血流缓慢、血压偏低、有利于血凝时,即致缺血性中风;如果流动着的 血液内含有栓子(这种栓子可来自心脏、动脉粥样硬化上的小斑块,甚至瘤细胞团),它们可 以像塞子一样,在流动过程中把相应管径的血管堵塞,造成缺血性中风。动脉粥样硬化是 中风最主要的原因,70%的中风患者患有动脉硬化,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之 一。.高血压是中风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因,脑出血患者93%有高血压病史。.脑血管先天性 异常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常见原因。心脏病,如:心内膜炎,有可能产生附壁血栓; 心动过缓则可能引起脑供血不足。代谢病中糖尿病与中风关系最密切,有30%~40%中风 患者患有糖尿病。任何导致大脑损伤的原因都可引起偏瘫,脑血管病是引起偏瘫最常见的 原因。颅脑外伤、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脑肿瘤、脑内感染、脑变性病及脱髓鞘病均可出现 偏瘫。
[0006] 偏瘫在临床上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1.轻偏瘫:在偏瘫极轻微的情况下,如进行 性偏瘫的早期,或一过性发作性偏瘫的发作间隙期,瘫痪轻微,如不仔细检查易于遗漏。 2.弛缓性偏瘫:表现为一侧上下肢随意运动障碍伴有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意肌麻痹明显 面不随意肌则可不出现麻痹,如胃肠运动、膀胱肌等均不发生障碍。3.痉挛性偏瘫:其特点 是明显的肌张力增高。上肢的伸肌群及下肢的屈肌群瘫痪明显,肌张力显著增高,故上肢表 现为屈曲,下肢伸直,手指呈屈曲状态,被动伸直手有僵硬抵抗感。4.意识障碍性偏瘫:表 现为突然发生意识障碍,并伴有偏瘫,常有头及眼各一侧偏斜。
[0007] 在中医学中,本病又名卒中。《黄帝内经》对中风已有不少记载,当时在认识上以症 状为主,描述为"偏枯"、"仆击"等,治疗则重针灸。至汉代《金匮要略》始定名为中风,将喁 僻不遂、不识人、舌强难言等症统一于一个疾病。然而,从秦汉直至隋唐,始终认为本病病因 以"虚中外风"为主,治疗多用驱风、扶正的方药,《备急千金要方》还倡用酒剂和灸法。宋、 金、元时期,对中风病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非风学说兴起,认为本病的发生与火气痰 虚有关,非独外风所致。至明代,内风为主的病因说得到肯定,从而推动了治疗的改革,出现 顺气化痰、健脾益气、养血活血、补肾滋阴等新的治法和相应的方剂,并开创闭脱救治。至清 代,中风分类趋于精细,如分为真中风、类中风、阴中、阳中、热闭、寒闭等;辨证用药更为精 当,创制了多种有效方剂,如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迄今仍广泛用于临床。临床上中医主要 将本病分为两种类型:1、气虚血瘀型:偏枯不用,或肢体麻木,兼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面 色无华,气短无力,舌淡紫或有瘀斑,苔白,脉细涩或虚弱。2、阴虚风阳上扰型:头晕目眩,耳 鸣,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艰涩,舌红,苔黄、脉弦数。
[0008] 对于该病,西医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主要有1.物理治疗:包括功能性点刺激、电 子生物反馈、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牵伸训练,肌力训练、转移训练、步态训练等。2.作业治 疗:主要训练上肢功能及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但是西医疗效不理想,并且花费时间 较长。
[0009]

【发明内容】

[0010]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具有育阴潜阳,活血通络的功效,治 疗中风后偏瘫阴虚风阳上扰型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利用传统中医理论,通过调节 机体整体的神经、免疫系统,辨证论治,对不同的病证靶向性治疗,针对想较强,给药方便, 安全有效,及时控制病情,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 活质量等。
[0011]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中风后偏瘫的药物,其中,所述药 物包括以下原料药材:牛膝、益母草、杜仲、桑寄生、人参、黄芪、山萸肉、远志、刺蒺藜、玉竹、 玫瑰花、僵蚕、鳖甲、桃仁、佛手、地龙、泽兰、石菖蒲、络石藤、麦冬、榧螺、太白花、凤凰木、龟 胶、猪毛菜、山枝根、虎尾轮。
[0012] 其中,所述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牛膝10-20重量份、益母草30-40重量份、 杜仲12_23重量份、桑寄生10_13重量份、人参15_20重量份、黄苗10_14重量份、山英肉 10-20重量份、远志13-23重量份、刺蒺藜10-14重量份、玉竹10-20重量份、玫瑰花30-35 重量份、僵蚕10-20重量份、鳖甲6-13重量份、桃仁20-30重量份、佛手10-13重量份、地龙 3_5重量份、泽兰10-20重量份、石菖蒲10-20重量份、络石藤12-20重量份、麦冬13-23重 量份、榧螺4_10重量份、太白花20-30重量份、凤凰木10-15重量份、龟I父3_7重量份、猪毛 菜20-25重量份、山枝根20-25重量份、虎尾轮10-15重量份。
[0013] 其中,还包括海决明、螭龟筒、鸡树条、琴叶榕,所述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牛 膝10-20重量份、益母草30 -40重量份、杜仲12-23重量份、桑寄生10-13重量份、人参15-20 重量份、黄苗1〇_14重量份、山萸肉1CK20重量份、远志13-23重量份、刺漢藜10-14重量份、 玉竹10-20重量份、玫瑰花30-35重量份、僵蚕10-20重量份、鳖甲6-13重量份、桃仁20-30 重量份、佛手1〇 _13重量份、地龙3_5重量份、泽兰10-20重量份、石菖蒲10-20重量份、络石 藤12-20重量份、麦冬13-23重量份、榧螺4-10重量份、太白花20-30重量份、凤凰木10-15 重量份、龟I父3_7重量份、猪毛菜20-25重量份、山枝根20-25重量份、虎尾轮10-15重量份、 海决明10-20重量份、螭龟筒4-8重量份、鸡树条10-20重量份、琴叶榕10-15重量份。
[0014] 其中,所述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牛膝15重量份、益母草35重量份、杜仲18 重量份、桑寄生12重量份、人参17重量份、黄苗12重量份、山萸肉15重量份、远志18重量 份、刺漢藜12重量份、玉竹15重量份、玫瑰花33重量份、僵蚕15重量份、鳖甲8重量份、桃 仁25重量份、佛手12重量份、地龙4重量份、泽兰15重量份、石菖蒲16重量份、络石藤17 重量份、麦冬18重量份、榧螺6重量份、太白花25重量份、凤凰木12重量份、龟胶5重量份、 猪毛菜23重量份、山枝根22重量份、虎尾轮12重量份。
[0015] 其中,所述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牛膝15重量份、益母草35重量份、杜仲18 重量份、桑寄生12重量份、人参17重量份、黄苗12重量份、山萸肉15重量份、远志18重量 份、刺漢藜12重量份、玉竹15重量份、玫瑰花33重量份、僵蚕15重量份、鳖甲8重量份、桃 仁25重量份、佛手12重量份、地龙4重量份、泽兰15重量份、石菖蒲16重量份、络石藤17 重量份、麦冬18重量份、榧螺6重量份、太白花25重量份、凤凰木12重量份、龟胶5重量 份、猪毛菜23重量份、山枝根22重量份、虎尾轮12重量份、海决明15重量份、螭龟筒6重 量份、鸡树条14重量份、琴叶格12重量份。
[0016]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所述药物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药 物的剂型为胶囊剂,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所述中药各原料药材按比例混合,加入相对于混合物质量3~5倍的醇浓度 为80~90%的乙醇,加热回流2~5小时,提取,过滤获得第一提取液;过滤获得的药渣再 加入相对于所述药渣质量1~2倍的醇浓度为80~90%的乙醇,加热回流1~3小时,提 取,过滤获得第二提取液;将第一提取液和第二提取液合并,减压浓缩除去乙醇溶剂,干燥, 获得干霄; 第二步,将第一步获得的干膏放置在超微粉碎机中粉碎1~2小时,粉碎,过筛,获得 300目~400目的超微细粉; 第三步,在第二步获得的超微细粉中依次加入滑石粉、硬脂酸镁,进行混匀处理,即得 胶囊内容物;所述超微细粉、硬脂酸镁和滑石粉的重量比为100 : 0.05~0.25 :0.05~ 〇. 2,将所述胶囊内容物装入胶囊壳体中,即得胶囊剂。
[0017] 其中,所述药物的剂型还可以为注射剂,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所述原料药材按比例混合,放入超微粉碎机中粉碎成〇. 1~10 μm体积平均 粒径的微米级颗粒和粒径小于0. 1 μπι体积平均粒径的纳米级颗粒组成的混合粉料,所述 混合粉料的得粉率至少
当前第1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