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534404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属于中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偏头痛是一种出现反复轻度或重度头痛的慢性疾病,通常伴有各种自主神经系统症状。通常这种头痛为单侧性质(仅涉及一侧头部),并伴有搏动,可持续2-72小时。相关症状可能包括恶心、呕吐、恐光(对光线更加敏感)、恐声(对声音更加敏感),且肢体活动会加重疼痛的感觉。三分之一的偏头痛患者均能感到病症先兆:短暂的视觉、感觉、语言或肢体障碍都意味着头痛即将发作。
[0003]偏头痛的病因被认为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综合作用所致。大约三分之二的病例都有遗传因素的原因。荷尔蒙水平的波动也可能是一个因素:在青春期之前,受到偏头痛影响的男童比女童要稍多,但在此之后,受到偏头痛影响的女性则比男性要多出两至三倍。通常在怀孕期间,偏头痛的影响会减弱。偏头痛的准确致病原理目前尚不得而知。但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因为神经血管紊乱所导致的。目前主要的病理将其解释为大脑皮层的兴奋度增强,以及脑干中三叉神经核里的神经元的痛感控制异常。
[0004]推荐初始治疗可使用简单的镇痛药,如布洛芬和醋氨酚来治疗头痛,而使用止吐剂来治疗恶心,防止呕吐。特殊药剂,如曲普坦类或麦角胺则可在简单的镇痛药效果不佳时选用。这些西药都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且这些药物在短期内有一定的疗效,但要长期根治偏头痛西药则显得力不从心。

【发明内容】

[000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西药对治疗偏头痛不理想及存在副作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疗效显著、无副作用的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是由以下重量的中药制成:茯苓10 — 15g、天麻20—30g、钩藤20—30g、黄芪12 — 15g、牛膝12 — 15g、柴胡10 — 15g、防风6 — 10g、三七6 — 10g、老鹤草10 — 15g、当归12 — 15g、何首乌6 — 10g、桃仁10 — 15g、佛手8— 10g、知母10 — 15g、降香8— 1g,白芍20— 25g、南沙参8— 10g、荔枝核6— 1go
[0007]优选为,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是由以下重量的中药制成:茯苓12g、天麻25g、钩藤28g、黄芪12g、牛膝14g、柴胡12g、防风8g、三七8g、老鹤草12g、当归14g、何首乌8g、桃仁12g、佛手8g、知母12g、降香9g、白芍22g、南沙参8g、荔枝核8g。
[0008]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中,宁心安神之功效。
[0009]天麻:味甘,性平;归肝经;具有息西风平肝,平抑肝阳,驱风通络之功效。
[0010]钩藤:味甘,性凉;归肝、心包经;具有熄风定惊,清热平肝之功效。
[0011]黄芪:味甘;性温;归肺、脾经;具有补益脾肺,固表止汗,利尿消肿,托毒敛疮之功效。
[0012]牛膝:味苦、酸;性平;归肝、肾经;具有补肾肝,请筋骨,活血通经,引血下行,利尿通淋之功效。
[0013]柴胡:味苦,性微寒;归肝、胆经;具有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之功效。
[0014]防风:味辛、甘;性微温;归膀胱、肺、脾经;具有祛风发表,胜湿止痛,止痉之功效。
[0015]三七:味甘、味苦;性温;归肝、胃经;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
[0016]老鹤草:味苦、辛;性平;归肝、脾、肾经;具有祛风利湿,通经络,止泻痢,活血消肿之功效。
[0017]当归:味甘、辛、苦,性温,归心、肝、脾经;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汤通便之功效。
[0018]制何首乌:味甘、涩;性微温;归肝、肾经;具有补益精血,固肾乌须之功效。
[0019]桃仁:味苦、甘;性平;有小毒;归心、肝、大肠经;具有活血祛瘀,润肠通便之功效。
[0020]佛手:味苦、辛、酸;性温;归肝、胃、肺经;具有疏肝行气,和胃止痛,燥湿化痰之功效。
[0021]知母:味苦、甘,性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止渴除烦之功效。
[0022]降香:味辛,性温;归肝、脾、心经;具有行气活血,止痛、止血之功效。
[0023]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和营,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功效。
[0024]南沙参:味甘;性微寒;归肺、胃经;具有养阴清热,润肺化痰,益胃生津之功效。
[0025]荔枝核: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肾、胃经;具有行气散结,祛寒止痛之功效。
[0026]制备方法
将上述中药按照传统的制备方法制成汤剂,每天早晚各口服一次。
[0027]本发明药物的动物毒性试验
取家兔60只,雌雄兼用,体重2.0-3.0kg,分为两组,一组为超剂量实验组,另一组为正常量实验组。超剂量组为30ml / kg,正常量组为10 ml / kg,给药方式为灌胃法给药,每天早晚各一次,连续服用30天,每天观察给药反应,结果表明二组家兔活动、饮食正常,药物无不良毒副作用。
[0028]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以养血活血、清热疏肝、祛瘀通络、镇痉止痛为治疗原则,组份中的各种原料药物相互协调在一起,能够起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药效,可有效调节患者机体的阴阳平衡和自我协调能力,具有吸收效果好,疗效显著,无副作用,安全性高的优点。
[0029]下面结合临床资料及典型病例对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进一步说明。
[0030]一、临床资料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从2013年I月一2015年I月治疗偏头痛患者136人,其中男性57人,女性79人,年龄16—65岁,病程最短者6个月,最长者8年,平均3年。
[0031]二、治疗方法
采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所制备的汤剂,每天早晚各口服一次,5天为一个疗程。
[0032]三、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偏头痛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I年内无复发。
[0033]显效:偏头痛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
[0034]有效:偏头痛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发作次数有所减少。
[0035]无效:偏头痛临床症状无改变。
[0036]四、治疗结果
本发明治疗偏头痛患者136例,经过2—5个疗程的治疗,痊愈130例,占95.5%,有效3例,占2.2%,无效3例,占2.2%,总有效率为97.7%,未见任何副作用;治愈130例中,2个疗程治愈28例,3个疗程治愈46例,4个疗程治愈44例,5个疗程治愈12例;结果表明,本发明具有疗效好,见效快,无毒副作用,愈后不易复发的优点。
[0037]五、典型病例病例I
刘某,女,54岁,企业高管,患者自诉已患偏头痛6年之久,发作时头痛剧烈,一周发作1-3次,每次发作持续2—6个小时,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易失眠,曾服用去痛片等止疼类西药,服药后可暂时缓解症状。服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I个疗程,症状明显好转,又继续服用3个疗程,偏头痛症状完全消失,随访I年未复发。
[0038]病例2
张某,男,26岁,学生,患者自诉患有偏头痛I年,发作时轻时重,一周发作I一2次,持续时间I一2小时,失眠时,第二天头痛剧烈,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服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I个疗程,偏头痛症状明显好转,又连续服用2个疗程,偏头痛症状完全消失。
[0039]病例3
黄某,女,36岁,阵发性右侧偏头痛6个月,经常心烦,多梦,腰痛,一周发作I一2次,持续时间I一3小时。服用本本发明中药组合物3天,症状明显好转,又继续服用10天,症状完全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具体实施方式】
[0040]实施例1
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是由以下重量的中药制成:茯苓12g、天麻25g、钩藤28g、黄芪12g、牛膝14g、柴胡12g、防风8g、三七8g、老鹤草12g、当归14g、何首乌8g、桃仁12g、佛手8g、知母12g、降香9g、白芍22g、南沙参8g、荔枝核8g。将上述中药按照传统的制备方法制成汤剂,每天早晚各口服一次。
[0041]实施例2
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是由以下重量的中药制成:茯苓log、天麻28g、钩藤28g、黄芪12g、牛膝12g、柴胡14g、防风6g、三七8g、老鹤草12g、当归13g、何首乌8g、桃仁10g、佛手9g、知母13g、降香8g、白芍23g、南沙参8g、荔枝核8g。将上述中药按照传统的制备方法制成汤剂,每天早晚各口服一次。
[0042]实施例3
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是由以下重量的中药制成:茯苓Hg、天麻26g、钩藤30g、黄芪13g、牛膝13g、柴胡12g、防风10g、三七8g、老鹤草14g、当归12g、何首乌8g、桃仁14g、佛手8g、知母13g、降香9g、白芍22g、南沙参9g、荔枝核9g。将上述中药按照传统的制备方法制成汤剂,每天早晚各口服一次。
【主权项】
1.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是:由以下重量的中药制成:茯苓10— 15g、天麻20—30g、钩藤 20—30g、黄芪 12 — 15g、牛膝 12 — 15g、柴胡 10 — 15g、防风 6 — 10g、三七 6—10g、老鹤草10 — 15g、当归12 — 15g、何首乌6 — 10g、桃仁10 — 15g、佛手8 — 10g、知母10—15g、降香8 — 10g、白芍20— 25g、南沙参8 — 10g、荔枝核6 — 10g。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是:由以下重量的中药制成:茯苓12g、天麻25g、钩藤28g、黄芪12g、牛膝14g、柴胡12g、防风8g、三七8g、老鹤草12g、当归14g、何首乌8g、桃仁12g、佛手8g、知母12g、降香9g、白芍22g、南沙参8g、荔枝核8go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属于中药技术领域。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是由以下重量的中药制成:茯苓10—15g、天麻20—30g、钩藤20—30g、黄芪12—15g、牛膝12—15g、柴胡10—15g、防风6—10g、三七6—10g、老鹤草10—15g、当归12—15g、何首乌6—10g、桃仁10—15g、佛手8—10g、知母10—15g、降香8—10g、白芍20—25g、南沙参8—10g、荔枝核6—10g。
【IPC分类】A61K36-8988, A61P25-06
【公开号】CN104857324
【申请号】CN201510302653
【发明人】王中杰
【申请人】王中杰
【公开日】2015年8月26日
【申请日】2015年6月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