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神经根管探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335735阅读:527来源:国知局
一种神经根管探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医疗辅助器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脊柱手术中的操作工具,具体为一种神经根管探子,主要用于术中探查椎间孔和神经根管内的空间大小,确定术中神经根周围的减压范围,提高术中有效减压效果和术后患者预后,减少手术失败的风险。
【背景技术】
[0002]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重,脊柱退行性疾病患者的数量日益增多。其中绝大部分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压迫症状,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通过手术来解除脊髓神经的压迫,其中包括椎管内、椎间孔和神经根管内的压迫。对于椎管内减压效果可以通过神经剥离子探查或肉眼观察来确定,目前已经成为成熟的手术技巧和方法。而对于椎间孔和神经根管内的减压效果,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工具和方法来探查和确定。为解决上述问题,有的术者采用神经剥离子轻柔牵拉神经根来探查椎间孔和神经根出口处的张力,但该方法只能明确神经根进入椎间孔和神经根出口局部的受压情况,并不能清楚的明确神经根在椎间孔以远及神经根管内行走区域的张力及受压情况。其他工具均不能对神经根管内进行安全有效的探查,因此,不能明确该区域内神经根受压情况及减压效果。如果仅仅探查椎间孔及神经根出口局部神经根张力及减压效果,而忽略了神经根管内神经根行走区域内的受压情况,可能会造成术中神经根减压无效或不彻底,导致患者术后神经压迫症状缓解不理想,使得手术效果大打折扣,增加了二次手术的可能性,给患者带了巨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发明内容】

[000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神经根管探子,该神经根管探子可以探查神经根管内的通畅性、空间大小及周围组织张力情况,明确术中神经根出口处及神经根管内的减压范围,提高了术中神经根管有效减压的效果,改善了患者的预后,降低手术失败发生率。
[0004]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种神经根管探子,该神经根管探子是由探头、连接段和手柄依次连接构成的一体式结构,所述的探头整体为纺锤形结构,探头包括尖头、中央部和基底部,其中尖头为钝圆状,尖头整体直径均匀增大,在尖头的末端处为中央部,也是整个探头上直径最大处;自中央部开始直径逐渐减小,形成与连接段连接的基底部;探头的轴向上,尖头的长度大于基底部的长度。
[0006]进一步地,在探头沿轴向的截面中,尖头处的夹角记为α?,中央部的夹角记为α 2,则有:α 2 > a 10
[0007]进一步地,在探头沿轴向的截面中,基底部的边缘轮廓由两段对称且与中央部相接的侧面圆弧与连接两段侧面圆弧的底面圆弧构成,底面圆弧与连接段连接;其中侧面圆弧的曲率大于底面圆弧的曲率。
[0008]进一步地,所述的连接段为L形结构,由前臂和后臂构成,前臂细而后臂粗,前臂和后臂之间的夹角度数为120°。
[0009]进一步地,所述的手柄为圆柱形结构,手柄上自末端至前端的方向直径逐渐减小;在手柄上设置有防滑段。
[0010]进一步地,所述的连接段的前臂与探头的基底部固定连接,且探头的轴心线与前臂的轴心线重合。
[0011]进一步地,所述的探头在轴向上,其整体长度为4?8_,尖头的长度为4_。
[0012]进一步地,在垂直于探头轴向的方向上,探头的最大直径为5_。
[0013]进一步地,在手柄的轴向上,手柄的长度为100mm,手柄末端直径为8mm,防滑段的长度为70mmo
[0014]进一步地,所述的前臂的长度为15?25mm,后臂的长度为25?35mm。
[0015]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0016]1.本发明提出一种专门用于探查椎间孔和神经根管区域的工具,明确该区域内神经根受压情况,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0017]2.利用本装置可探查椎间孔和神经根管内的空间大小,确定术中神经根周围的减压范围,提高术中有效减压效果和术后患者预后,减少手术失败的风险;
[0018]3.本装置根据人体解剖结构的特点,针对于不同的位置,经过科学、严密的设计,使该探子整体结构不仅方便探查,且在使用过程中不会造成临近组织的损伤,符合医生握持习惯,可操控性强,安全性好,为医生提供了一种有力的辅助工具。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探头部分的轴向截面示意图;
[0021]图3为连接段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手柄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标号代表:1_探头,2-连接段,3-手柄,11-尖头,12-中央部,13-基底部,21-前臂,22-后臂。
【具体实施方式】
[0024]针对于当前在神经根管探查过程中没有专用工具的问题,发明人从实际需求出发,结合人体生理结构特点,和手术探查过程中的实际需求,设计出了一种在使用过程中具有良好效果的工具:
[0025]—种神经根管探子,该神经根管探子是由探头1、连接段2和手柄3依次连接构成的一体式结构,所述的探头I整体为纺锤形结构,探头I包括尖头11、中央部12和基底部13,其中尖头11为钝圆状,尖头11整体直径均匀增大,在尖头11的末端处为中央部12,也是整个探头I上直径最大处;自中央部12开始直径逐渐减小,形成与连接段2连接的基底部13 ;探头I的轴向上,尖头11的长度大于基底部13的长度。
[0026]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本发明的探子,其基本结构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
[0027]1.探头 I。
[0028]探头I是本方案中最重要的一个结构,在操作过程中,探头I整体探入到神经根管和椎间孔中,通过探头I返回的触感来确定神经根管是否需要进一步减压。因此探头I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许多问题:第一,大小问题。探头I是整个探子最前端的部分,其需要深入到狭小的间隙中进行操作。那么如果其过大,则不易通过狭窄处的神经根管,过小则不能很好地反馈触感。第二,形状问题。探头I整体设计过程中,由于其承载着行进、和探查的双重作用,因此要求其整体形状不仅要有利于行进过程,还要求其能全方位地感触神经根管内的空间大小。第三,角度问题。准确把控探头I的行进方向,对整个探查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如方向出现偏差不仅难以达到既定位置,还可能造成神经损伤。然而整个探查过程是医生直接手持操作的,任何细微的动作都可能导致出偏差,因此就要求探头I的角度能与连接段2、手柄3相配合,构成一种利于探查、便于操控的结构。
[0029]由此,发明人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给出了一种探头I结构。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中提出的探头I整体为纺锤形结构,但考虑到使用过程中体积大小的因素,探头I并非对称的纺锤形结构,也就是说纺锤形结构的一端尖一些而另一端钝一些。探头I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尖头11,尖头11位于整个器械的最前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尖头11部是最先探入到神经根管中的,并在后续的操作中一直处于前端。为了便于其行进探查过程,尖头11设计为钝圆形结构,如图2所示,即尖头11可以看作是陀螺状。钝圆形结构设计,不仅便于其在探查根管时易于进入、便于行进过程,而且由于其表面光滑,也不会损伤神经。尖头11的尖部至其末端,直径均匀增大,并在其末端直径达到探头I上直径最大处,把这个位置称作中央部12。探头I的第二个部分为中央部12,中央部12的大小决定了探头I的适用性,通过中央部12能有效反馈触感,辅助医生判断。中央部12即为探头I上直径最大的位置。第三部分为基底部13,探头I自中央部12直径达到最大后,其后端需要进行收缩以限制整体大小,这部分收缩过程不是均匀的,因此造成了探头I的尖头11、基底部13不对称。如是一种对称的纺锤形结构,则将会增大探头I的整体长度,不利于操作。探头I的周向整体为光滑的圆形结构,而在其轴向上,即贯穿探头I的中心线方向上,尖头11的长度大于基底部13的长度。基底部13的另一个功能是与连接段2连接。
[0030]关于各部分的具体技术参数,进一步介绍如下:
[0031]如图2所示,图2是对探头I部分以其轴向进行截切,切后所形成的面。在探头I沿轴向的截面中,尖头11处的夹角记为α 1,中央部12的夹角记为α 2,则有:α 2 > α I。这里所述的尖头11处的夹角,是指如图2所示的夹角,即尖头11截切后,其尖部呈现出的是一个圆形的角。由于尖头11是均匀增大的,因此这里的夹角α I就是尖头11截切后形成的两条边延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