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脉定悸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461328阅读:1104来源:国知局
通脉定悸丸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
[0001]技术领域:中医药防治心律失常研究
[0002]【背景技术】①来源:通脉定悸丸来源于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周立华教授临床长期用药经验总结,并结合现代工业制药技术加工而成。②中医机理:本方是为心律失常证属痰瘀阻络而设。方中瓜蒌化痰散结,丹参活血通经共为君药;半夏燥湿化痰,薤白通阳散结兼能行气导滞,川芎、水蛭、三七活血化瘀、通经络,诸药合用能增强君药化痰祛瘀之功为臣药;苦参具有清热燥湿,甘松具有理气止痛,开郁醒脾,现代实验研究证明二药有显著的抗心律失常作用,陈皮、柴胡、郁金理气解郁,气行则痰瘀易除,共助君药臣药化痰祛瘀,为佐药。综合本方具有化痰祛瘀为主配以定悸抗心律失常的甘松、苦参,标本兼治共凑化痰祛瘀,通脉定悸之功效。③临床疗效显著,有效率达91.5%。④药物组成:瓜蒌10g、薤白30g、清半夏12g、陈皮20g、川芎20g、丹参30g、水蛭3g、三七5g、甘松15g、柴胡12g、郁金15g、苦参16g。⑤首先提出心律失常证属痰瘀阻络。⑥2014年度从心血管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患者中其中辨证为心律失常证属痰瘀阻络的患者约有123人,在治疗上以化痰祛瘀,通脉定悸方法结合西药给予治疗,有效率达91.5%,由此看运用化痰祛瘀,通脉定悸治疗痰瘀阻络型心律失常在现代医学上是一个无法避免的现象,综合近些年来临床研究,其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疗效显著,但其作用靶点及其作用原理目前研究鲜有报道,基于此,本课题进一步探讨运用化痰祛瘀,通脉定悸法在治疗痰瘀阻络型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及干预研究,弥补目前中医治疗心律失常机制模糊的不足。
[0003]
【发明内容】
通脉定悸丸治疗痰瘀阻络型心律失常。
【具体实施方式】
[0004]一、制作流程
[0005]1、提取将加水煎煮取汁:一般操作过程如下:取通脉定悸丸组成原药材,适当地切碎或粉碎,置适宜煎煮容器中,加适量水使浸没药材,浸泡适宜时间后,加热至沸,浸出一定时间,分离煎出液,药渣依法煎出2-3次,收集各煎出液,离心分离或沉降滤过后,低温浓缩至规定浓度.稠膏的比重一般热测(80-90°C )为1.30-1.35。
[0006]为了减少通脉定悸丸的服用量和引湿性.故采用水煮醇沉淀法,即将水煎煮液蒸发至一定浓度(一般比重为1:1左右),冷后加入1-2倍置的乙醇,充分混匀.放置过夜,使其沉淀,次日取其上清液(必要时滤过),沉淀物用少量50 % -60 %乙醇洗净,洗液与滤液合并,减压回收乙醇后,待浓缩至一定浓度时移置放冷处(或加一定量水混匀)静置一定时间,使沉淀完全,滤过,滤液低温蒸发至稠膏状。
[0007]2、干燥将通脉定悸方组成药物熬汤制成颗粒之前需得到粉末,提取液必须浓缩与干燥,一定温度除去水,伴随有效成分的损失与破坏。浓缩液浓缩到20% -50%,进行干燥,喷雾干燥操作简便、速度快,产品细度均匀,干燥过程液滴干燥的实际温度仅35-50°C,在几秒或十几秒钟完成,被干燥物料不致发生过热现象,不耐热或对热不稳定的成分不致破坏。
[0008]3、制粒在干燥浸膏粉末中加入辅料,混匀后,加压成片整粒到符合要求的粒度。采用现代技术自动生产的制粒设备系统,生产通脉定悸丸,成型率为65% -70%,且每批丸剂的质量相差无几,溶出性一致。
[0009]二、成药展示名称为通脉定悸丸,处方组成:瓜蒌、薤白、清半夏、陈皮、川芎、丹参、水蛭、三七、甘松、柴胡、郁金、苦参。功能:化痰祛瘀,通脉定悸。主治:心律失常证属痰瘀阻络者。心慌、胸闷、胸痛、情志抑郁、唇甲紫绀、肌肤甲错,舌质暗瘀点或瘀斑、苔厚腻,脉象多见结、代、兼弦涩或弦滑。剂型:丸剂。规格:9g/袋*10袋/盒。用法用量:口服9g/次3次/日月用药量:9盒。
【主权项】
1.通脉定悸丸是一种中成药制剂,其包含有名称、处方组成、功能、主治、剂型、规格和用法用量。2.如权利要求书中I所述的中成药制剂,其名称为通脉定悸丸,处方组成:瓜蒌、薤白、清半夏、陈皮、川芎、丹参、水蛭、三七、甘松、柴胡、郁金、苦参。功能:化痰祛瘀,通脉定悸。主治:心律失常证属痰瘀阻络者。心慌、胸闷、胸痛、情志抑郁、唇甲紫绀、肌肤甲错,舌质暗瘀点或瘀斑、苔厚腻,脉象多见结、代、兼弦涩或弦滑。剂型:丸剂。规格:9g/袋*10袋/盒。用法用量:口服9g/次3次/日月用药量:9盒。3.如权利要求书中2中所述的制成的中成药可应用于心律失常。症见心慌、胸闷、胸痛、情志抑郁、唇甲紫绀、肌肤甲错等。
【专利摘要】通脉定悸丸来源于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周立华教授临床长期用药经验总结而成的自拟方剂通脉定悸汤,结合现代工业制药技术加工而成,用于治疗痰瘀阻络型心律失常,简化患者服药过程,变通脉定悸汤为通脉定悸丸,便于患者携带及服用,提高患者临床治病依从性。功能:化痰祛瘀,通脉定悸。主治:心律失常证属痰瘀阻络者。症见:心慌、胸闷、胸痛、情志抑郁、唇甲紫绀、肌肤甲错,舌质暗瘀点或瘀斑、苔厚腻,脉象多见结、代、兼弦涩或弦滑。
【IPC分类】A61K36/9066, A61K9/20, A61P9/06, A61K35/62
【公开号】CN105213964
【申请号】CN201510388510
【发明人】周立华, 李庆海, 杜娟, 范雅丽, 刘庆乐, 孙笑卫, 许冬阁, 李超, 兰真真, 舒云, 刁邵敏, 王娟, 张文娟, 袁利梅, 张志国
【申请人】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公开日】2016年1月6日
【申请日】2015年7月6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