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经行发热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496826阅读:544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经行发热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传统草药的未确定结构的医药配制品,尤其是一种治疗经行发热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0002]每逢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以发热(体温一般在37.5° C以上)为主证,经净后发热自然退净或稍退者,称为“经行发热”。以育龄期妇女多见。常伴发于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本病属中医经行前后诸证范围。近年临床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目前,西医治疗经行发热无特效方法,只能对症治疗,虽有一定的疗效,但存在疗效不理想的不足。
[0003]中医认为,经行发热多因经期感受外邪、阴虚生热、血虚挟滞或血热外泛等所致。
[0004]根据中医理论,针对经行发热的发病机理,采用补气养血、滋阴润燥、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活血调经的治法,进行辩证配伍组方,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发明内容】

[000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治疗经行发热存在疗效不理想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配制简便、成本低、疗效显著、无副作用的治疗经行发热的中药组合物。
[0006]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经行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药原料及重量份配比为:刺五加10-30份、黄连5-20份、葛根5-25份、独叶岩珠5-25份、旱莲草5-25份、玫瑰花10-30份、木耳5_25份、马鞭草5_25份、前胡5_20份、槐花5-25份、熟地黄5-25份、天门冬5-20份、石斛5_25份、西洋参5_20份、鳖甲5_25份、浮小麦10-30份、兰石草果5-20份、乌金草5-20份、紫草5_25份、臭草5_20份、甘草5-15 份。
[0007]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经行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药原料及重量份配比为:刺五加20份、黄连10份、葛根15份、独叶岩珠15份、旱莲草15份、玫瑰花20份、木耳15份、马鞭草15份、前胡10份、槐花15份、熟地黄15份、天门冬10份、石斛15份、西洋参10份、鳖甲15份、浮小麦20份、兰石草果10份、乌金草10份、紫草15份、臭草10份、甘草10份。
[0008]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是在传统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精选药物组方。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中:刺五加具有益气健脾、补肾安神的功效;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葛根具有发表解肌、升阳透疹、解热生津的功效;独叶岩珠具有滋阴清热、解毒消肿的功效;旱莲草具有养肝益肾、凉血止血的功效;玫瑰花具有行气解郁、活血调经的功效;木耳具有补气养血、润肺止咳的功效;马鞭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肿的功效;前胡具有疏散风热、宣肺祛痰、降气止咳的功效;槐花具有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的功效;熟地黄具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的功效;天门冬具有滋阴润燥、清肺降火的功效;石斛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的功效;西洋参具有补气养阴、清热生津的功效;鳖甲具有滋阴潜阳、软坚散结、退热除蒸的功效;浮小麦具有止虚汗、养心安神的功效;兰石草果具有行气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乌金草具有平肝阳、养心安神、养血调经的功效;紫草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解毒透疹的功效;臭草具有祛风退热、利尿活血、解毒消肿的功效;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调和诸药的功效。本发明精选药物组方,其药物组分经辩证配伍,在作用上相互佐助,共奏补气养血、滋阴润燥、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活血调经的功效,对经行发热的治疗达到标本兼治。
[0009]本发明组合物的组分均采用天然的中药原料,其配制简便、药源广、成本低。本发明遵循中医的处方用药原则,各种组分药物采用水煎服用。经临床应用验证,其疗效显著可靠,药性平和,未出现毒副作用,有效率达93.3%,治愈率71.7%。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11]实施例1
一种治疗经行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刺五加20g、黄连10g、葛根15g、独叶岩珠15g、旱莲草15g、玫瑰花20g、木耳15g、马鞭草15g、前胡10g、槐花15g、熟地黄15g、天门冬10g、石斛15g、西洋参10g、鳖甲15g、浮小麦20g、兰石草果10g、乌金草10g、紫草15g、臭草10g、甘草10g。
[0012]实施例2
一种治疗经行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刺五加15g、黄连20g、葛根10g、独叶岩珠25g、旱莲草5g、玫瑰花30g、木耳10g、马鞭草20g、前胡5g、槐花25g、熟地黄10g、天门冬20g、石斛5g、西洋参15g、鳖甲10g、浮小麦25g、兰石草果12g、乌金草20g、紫草5g、臭草15g、甘草8g。
[0013]实施例3
一种治疗经行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刺五加25g、黄连5g、葛根20g、独叶岩珠10g、旱莲草25g、玫瑰花15g、木耳20g、马鞭草5g、前胡15g、槐花10g、熟地黄20g、天门冬5g、石斛25g、西洋参12g、鳖甲20g、浮小麦15g、兰石草果5g、乌金草15g、紫草20g、臭草5g、甘草15g。
[0014]实施例4
一种治疗经行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刺五加10g、黄连15g、葛根5g、独叶岩珠20g、旱莲草10g、玫瑰花25g、木耳5g、马鞭草25g、前胡12g、槐花20g、熟地黄5g、天门冬15g、石斛10g、西洋参20g、鳖甲5g、浮小麦30g、兰石草果12g、乌金草20g、紫草5g、臭草20g、甘草12g。
[0015]实施例5
一种治疗经行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刺五加30g、黄连12g、葛根25g、独叶岩珠5g、旱莲草20g、玫瑰花10g、木耳25g、马鞭草10g、前胡20g、槐花5g、熟地黄25g、天门冬12g、石斛20g、西洋参5g、鳖甲25g、浮小麦10g、兰石草果20g、乌金草5g、紫草25g、臭草12g、甘草5g。
[0016]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中药组合物按常规的水煎法制取药剂。具体方法如下:将组方的中药原料放入容器中,加冷水漫过药面,浸泡15?20分钟,再加水没过药面约6厘米,进行第一次煎煮,未沸前采用武火煎煮,沸后用文火煎煮20?30分钟;第二次煎煮,加水没过药面约4厘米,水沸后煎煮15?20分钟。两次煎煮取汁,合并。
[0017]本发明以实施例1所给出的一种治疗经行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做临床疗效总结如下:
一、一般性资料:本中药组合物应用于临床观察病例60例,年龄15?45岁。病程为1?3年。主要临床表现为经期发热,体温37.5°C?39°C,发热时间最短1天半,最长7天。
[0018]二、诊断依据:
1、发热见于经期或行经前后,呈周期性发作2次以上者;
2、应与月经期间外感发热相鉴别。
[0019]三、用法用量:临床应用时,一日一剂,水煎两遍取汁约400ml,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治疗期间忌生冷辛辣刺激之物。
[0020]四、疗效标准:
1、治愈:发热消失,3个月经周期无复发;
2、有效:发热减轻,或热退后3个月经周期内又见复发;
3、无效:经行发热无变化。
[0021]五、治疗效果:该临床观察病例中,服药5-20天,痊愈43例,随访未见复发;有效13例,无效4例。治疗期间未发生毒副作用。
[0022]六、典型病例:
病例1:
朱某,27岁。经行发热一年多,每至经期第二天发热,体温3 8 °C左右,伴腹痛、月经量多,夹有瘀块,不思饮食,形瘦面黄。服用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制备的药剂3天,诸症减轻,体温下降;继续服用5天,服药时月经来临,发热较前减轻;继续服用5天巩固治疗,次月经期来临不再发热,经量亦趋正常。随访三月,无经行发热。
[0023]病例2:
常某,38岁。患者经期低热多年。患者主诉:平素身体虚弱,少气无力,多年来每次行经时便出现低热,伴情绪异常,但症状不太严重,经行过后自行好转,遂未曾就诊。近期每逢经期,出现低热不适,但比往前严重,并伴腹痛,情绪低落,手热伴潮湿等症。服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制备的药剂3天,患者情绪好转,诸症减轻,体温下降。继续服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15天巩固治疗,次月经期无发热症状。随访半年,每月经来未再发热。
【主权项】
1.一种治疗经行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药原料及重量份配比为:刺五加10-30份、黄连5-20份、葛根5-25份、独叶岩珠5_25份、旱莲草5_25份、玫瑰花10-30份、木耳5-25份、马鞭草5-25份、前胡5-20份、槐花5_25份、熟地黄5_25份、天门冬5_20份、石斛5-25份、西洋参5-20份、鳖甲5-25份、浮小麦10-30份、兰石草果5_20份、乌金草5-20份、紫草5-25份、臭草5-20份、甘草5_15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治疗经行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药原料及重量份配比为:刺五加20份、黄连10份、葛根15份、独叶岩珠15份、旱莲草15份、玫瑰花20份、木耳15份、马鞭草15份、前胡10份、槐花15份、熟地黄15份、天门冬10份、石斛15份、西洋参10份、鳖甲15份、浮小麦20份、兰石草果10份、乌金草10份、紫草15份、臭草10份、甘草10份。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经行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份配比为:刺五加10-30份、黄连5-20份、葛根5-25份、独叶岩珠5-25份、旱莲草5-25份、玫瑰花10-30份、木耳5-25份、马鞭草5-25份、前胡5-20份、槐花5-25份、熟地黄5-25份、天门冬5-20份、石斛5-25份、西洋参5-20份、鳖甲5-25份、浮小麦10-30份、兰石草果5-20份、乌金草5-20份、紫草5-25份、臭草5-20份、甘草5-15份。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具有补气养血、滋阴润燥、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活血调经的功效,其治疗经行发热疗效显著,作用可靠。
【IPC分类】A61K36/899, A61P15/00, A61P29/00
【公开号】CN105250757
【申请号】CN201510681554
【发明人】汤华淑
【申请人】汤华淑
【公开日】2016年1月20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2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