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面部痘坑祛除的方法

文档序号:9623534阅读:66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面部痘坑祛除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面部痘坑祛除应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面部痘坑祛除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好发于青少年,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响很大,但青春期后往往能自然减轻或痊愈。临床表现以好发于面部的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等多形性皮损为特点。
[0003]痤疮的发生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进入青春期后人体内雄激素特别是睾酮的水平迅速升高,促进皮脂腺发育并产生大量皮脂。同时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造成导管堵塞,皮脂排出障碍,形成角质栓即微粉刺。毛囊中多种微生物尤其是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脂酶分解皮脂生成游离脂肪酸,同时趋化炎症细胞和介质,最终诱导并加重炎症反应。
[0004]青春痘/痤疮的产生一般具有以下表现:
[0005]皮损好发于面部及上胸背部。痤疮的非炎症性皮损表现为开放性和闭合性粉刺。闭合性粉刺(又称白头)的典型皮损是约1毫米大小的肤色丘疹,无明显毛囊开口。开放性粉刺(又称黑头)表现为圆顶状丘疹伴显著扩张的毛囊开口。粉刺进一步发展会演变成各种炎症性皮损,表现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和囊肿。炎性丘疹呈红色,直径1?5毫米不等;脓疱大小一致,其中充满了白色脓液;结节直径大于5毫米,触之有硬结和疼痛感;囊肿的位置更深,充满了脓液和血液的混合物。这些皮损还可融合形成大的炎性斑块和窦道等。炎症性皮损消退后常常遗留色素沉着、持久性红斑、凹陷性或肥厚性瘢痕。临床上根据痤疮皮损性质和严重程度将痤疮分为3度、4级:1级(轻度):仅有粉刺;2级(中度):除粉刺夕卜,还有一些炎性丘疹;3级(中度):除粉刺外,还有较多的炎性丘疹或脓疱;4级(重度):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及脓疱外,还有结节、囊肿或瘢痕。
[0006]对于青春痘遗留后的痘坑,痘印现有技术中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实现面部痘坑的祛除,一直是干扰人们生活、工作或学习,影响形象。

【发明内容】

[0007]现有技术难以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面部痘坑祛除的方法。
[0008]为实现该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面部痘坑祛除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面部消毒;步骤二,滚针浸泡并清洗;步骤三,表皮麻药涂敷;步骤四,药膏擦除;步骤五,种植因子液体滴入凹洞皮肤;
[0009]其中在步骤一中,采用酒精或者典伏液进行面部消毒。
[0010]在步骤二中,滚针用酒精浸泡,并采用生理盐水冲洗。
[0011 ] 在步骤三中,局部敷表皮麻药或盖上保鲜膜。
[0012]在步骤四中,用洁净的棉球擦去麻药膏。
[0013]在步骤五中,把种植因子液体滴到凹洞皮肤上,边滴边用滚针呈“米”字形滚动,滚三个“米”字后,上2遍凹洞分解液即可实现凹坑的消失。
[0014]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其中在步骤二中,滚针用酒精浸泡10min-15min,以12min为宜。
[0015]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其中在所述的步骤二中,滚针采用直径为1.3-1.7mm 的滚针。
[0016]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其中在所述的步骤三中,表皮麻药或保鲜膜在面部维持25-35分钟。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用于面部痘坑祛除的方法,采用简洁的技术方法,不仅可以方便为人们所使用,且治疗方法简单,易于推广。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0]请参阅说明书附图1,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用于面部痘坑祛除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面部消毒;步骤二,滚针浸泡并清洗;步骤三,表皮麻药涂敷;步骤四,药膏擦除;步骤五,种植因子液体滴入凹洞皮肤;
[0021]其中在步骤一中,采用酒精或者典伏液进行面部消毒;
[0022]在步骤二中,滚针用酒精浸泡,并采用生理盐水冲洗;
[0023]在步骤三中,局部敷表皮麻药或盖上保鲜膜;
[0024]在步骤四中,用洁净的棉球擦去麻药膏。
[0025]在步骤五中,把种植因子液体滴到凹洞皮肤上,边滴边用滚针呈“米”字形滚动,滚三个“米”字后,上2遍凹洞分解液即可实现凹坑的消失。
[0026]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其中在步骤二中,滚针用酒精浸泡10min-15min,以12min为宜。
[0027]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其中在所述的步骤二中,滚针采用直径为
1.3-1.7mm 的滚针。
[0028]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其中在所述的步骤三中,表皮麻药或保鲜膜在面部维持25-35分钟。
[0029]实施例1:
[0030]典型病例1,李某,女,21岁,反复发作面部青春痘有1年多的时间,以脸颊两侧为主,红肿明显,顶端白色脓胞,伴疼痛略瘙痒。使用多种药病情不见好转。并且面部痘印痘坑较多,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使用多种护肤品进行面部洁净和擦除,效果不见好转,但是采用以上面部痘坑祛除的方法,一次见效。
[0031]实施例2:
[0032]典型病例2,张XX,16岁,女,中学生,额头及脸上随时有十几颗青春痘,好了又长,一直没断过药,并且面部痘印痘坑较多,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使用多种护肤品进行面部洁净和擦除,效果不见好转,但是采用以上面部痘坑祛除的方法,一次见效。
[0033]实施例3:
[0034]典型病例3.甘XX,女35岁,私企上班,满脸都长痤疮,红肿、化脓、胀痛、而且发痒,有十几年的病程,留下的痘印痘坑等,看过中医,也看过西医,甚至冷冻过,都是吃药就好些,从未婚前就长痘开始,患者自述花了好几万的钱,什么护肤品都是上千元每套,自从用上本发明组合物后,每天晚上洗脸后涂擦3、4遍,有时白天也涂擦,20天左右明显好转,痘疮少了,痘印也没了,也未再长新痘疮,出门大约坚持用了 2个月时间,再未复发过,皮肤明显比以前红润,疤痕也少了很多。
[0035]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它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0036]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用于面部痘坑祛除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面部消毒;步骤二,滚针浸泡并清洗;步骤三,表皮麻药涂敷;步骤四,药膏擦除;步骤五,种植因子液体滴入凹洞皮肤;其特征在于: 在步骤一中,采用酒精或者典伏液进行面部消毒; 在步骤二中,滚针用酒精浸泡,并采用生理盐水冲洗; 在步骤三中,局部敷表皮麻药或盖上保鲜膜; 在步骤四中,用洁净的棉球擦去麻药膏; 在步骤五中,把种植因子液体滴到凹洞皮肤上,边滴边用滚针呈“米”字形滚动,滚三个“米”字后,上2遍凹洞分解液即可实现凹坑的消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面部痘坑祛除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在步骤二中,滚针用酒精浸泡10min-15min,以12min为宜。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面部痘坑祛除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在所述的步骤二中,滚针采用直径为1.3-1.7mm的滚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面部痘坑祛除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在所述的步骤三中,表皮麻药或保鲜膜在面部维持25-35分钟。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面部痘坑祛除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面部消毒;步骤二,滚针浸泡并清洗;步骤三,表皮麻药涂敷;步骤四,药膏擦除;步骤五,种植因子液体滴入凹洞皮肤;该用于面部痘坑祛除的方法,采用简洁的技术方法,不仅可以方便为人们所使用,且治疗方法简单,易于推广。
【IPC分类】A61M35/00
【公开号】CN105381533
【申请号】CN201510759418
【发明人】侯沛吟
【申请人】侯沛吟
【公开日】2016年3月9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