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9926321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具有补益肺肾脾之气、 敛肺纳气,提高缺氧耐受力、改善脑缺血缺氧、改善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抗肺纤维 化、抗疲劳作用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背景
[0002] 中医学认为,耐缺氧能力的降低与肺肾气虚关系密切。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 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气者,人之根本。生命物质的气与其所构成 的形体,共同构成了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曰:"肺主一身之气", "诸气者,皆属于肺。"《中藏经》也指出:"肺者,生气之源。"肺为气之主,功能主气,司呼吸。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云"其肺气虚,谓之不足,则短乏少气。"《脉经?卷二》言:"肺 虚……病苦少气不足以息,嗌干不朝津液。"《医经秘旨·卷上》云"肺虚不能卫血,血溢妄 行,随气出于鼻为紐",言气虚则血失于摄;《丹台玉案·卷四》云"肺失统气之权,不能固表, 故毫毛疏豁,汗流不禁",言气虚则汗不得固。《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大气下陷方》云:"夫大 气者,内气也。呼吸之气,外气也。人觉有呼吸之外气与内气不相接续者,即大气虚而欲陷, 不能紧紧包举肺外也。" "此气一虚,呼吸即觉不利,而且肢体酸懒,精神昏愦,脑力心思,为 之顿减。若其气虚而且陷,或下陷过甚者,其人即呼吸顿停,昏然罔觉。"肺气虚是指由于肺 功能活动减弱,其临床表现有:咳喘无力、吐痰清稀、面色淡白、神疲体倦、少气短息、语声低 怯、虚汗自出,舌淡苔白,脉弱。同时,肺朝百脉,肺气虚时运血无力,血脉淤阻,故见心悸,胸 闷,头晕,喘促气急,舌唇青紫,舌质紫暗,肢冷,指甲青紫。上述肺气虚的表现与缺氧耐受力 下降的表现颇为相似。
[0003] 呼吸运动虽为肺脏所主,但亦与其他脏腑有关。《难经·四难》曰:"呼出心与肺,吸 入肾与肝。"由于肾藏精,为"封藏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肾(命门)为"十二经脉之 根,呼吸之门,三焦之源"(王肯堂《灵兰要览》),而足少阴肾经"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 中"(《灵枢。经脉》),"肾上连肺"(《灵枢?本输》),故肾的封藏作用能摄纳由肺吸入的自然 界之清气,以使呼吸调匀,深长有力。正如《医碥》所说:"气根于肾,亦归于肾。故曰肾纳气, 其息深深。"肺居上焦而司呼吸,肾位下焦而主纳气,肺肾相合,吸纳相因,则呼吸深长,节律 调匀。《类证治裁》:"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明代李梃在《医学入 门》中说:"肾有两枚,……纳气收血,化精,为封藏之本。"肾精充足,则纳气正常,呼吸深长 有力;若肾精不足,肾气亏虚,摄纳无力,则既不能摄纳由肺吸入自然界之清气,又不能调节 呼吸之深度,从而导致呼吸表浅、呼多吸少、动则气喘、气息不续等症。即如《灵枢。经脉》说 "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证治准绳》曰:"真 元耗损,喘出于肾气之奔,……乃气不归元也。"肾主纳气,肾气衰惫,摄纳无权,故见气喘难 续,夜尿频多;肾虚精亏,不能温养腰膝,故见腰膝酸软;肾精不足,髓海不充,故见耳鸣。
[0004] 因此,对缺氧耐受能力的降低,与肺肾气虚关系密切。针对肺肾气虚的人群,采用 补益肺肾脾之气,敛肺纳气的保健方法,可从根本上提高缺氧耐受力。
[0005] 脑缺血缺氧是与炎症反应相关的病理过程。缺血缺氧破坏血脑屏障,血管系统的 促炎分子表达,引发炎症反应,最初表现为微血管通透性增高、白细胞浸润等。伴随早期白 细胞浸润,其他炎症因子显著积累,启动复杂信号转导途径,使内皮细胞表面表达各种勃附 分子。同时,聚集的炎症细胞释放氧自由基、蛋白水解酶及细胞激动素等,直接损伤内皮细 胞,进一步破坏血脑屏障,使外周血单核细胞更易豁附于内皮细胞,最终游移到受损脑组 织。炎症细胞到达受损脑组织后,释放多种炎症因子、细胞因子,这些因子再进一步促使炎 症细胞浸润,如此循环,加重脑缺血损伤。脑缺血根据其病理表现和临床特点可归属于中医 "缺血中风"的范围。中医学认为缺血中风的发生主要与风、火、痰、瘀、虚等因素有关,但各 家立论均不相同,具体如下:⑴风:即内、外风之别,如《内经》有"内虚邪中" "风为百病之 长"之外风说,《临证指南》"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张景岳有"非风"论。风之产生是由于 肝肾阴精亏耗,阴亏于下,风动于上而产生。中风后,因痰浊、瘀血内阻,瘫肢失用,营卫失于 正常功能,机体失去抵御外邪之能力,致"虚而受邪",气血不得畅行而致肿胀疼痛。(2)痰与 瘀:痰瘀痹阻经脉是其重要的发病机理。因瘀血阻碍津液敷布,而易致痰生,且痰瘀互换,痰 瘀痹阻贯穿中风始终。(3)火:主要为内生之火,心肝之火。刘河间认为"心火暴甚""五志过 极"可发生中风。姬晓东认为中风病以阴虚为本,而七情六欲刺激为导致机体阴虚的主要因 素,如怒气伤肝,则肝火炽盛,而有冲逆薄厥之势;或由生活失调饮食不节,热炽肠胃,伤及 阴液则易致肝阳上亢。发病机理为肝、肾、心三经阴阳失去平衡,阴虚于下,阳亢于上,使气 血向上冲逆犯脑,震扰脑络所致。(4)虚:主要为气虚、阴虚。发病机理由气虚致阴血虚所致。 徐木林:"气阴两虚血瘀是对一切中风病起支配作用的基本病机。"张树泉则认为肾虚血瘀 痰阻是中风的基本病机。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微血栓和血液动力学、血液流变障碍与中医 的"血瘀"观是一致的。血瘀是脑缺血的病理基础。因此,长期以来都主张使用以"活血化瘀" 为主的治则来治疗本病。同时中医又认为气血相关,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非瘀即阻。气虚 可致血瘀,血瘀日久又可耗气而致气虚,二者互为因果,因此气虚血瘀是脑缺血的主要病 机。中医药利用活血化瘀、益气通络的方药治疗脑缺血,其作用与现代医学的扩血管抗凝、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局部细胞代谢功能是一致的。近年来中医治疗中风病有了理论上的突 破,在重视传统风、火、痰、虚、瘀等发病机理的基础上,随着对传统毒邪认识的深化,逐渐认 识到毒邪与中风发病密切相关,认为"毒损脑络"是中风发病的关键。"脑络"是经络在脑内 之络等,是络脉与腠理、组织进行气血交换之所。具有"溢奇邪以通荣卫"(《素问?经络论篇 第五十七》)的作用。中风病发病是由于毒邪损伤脑络,络脉破损或络脉拘急瘀闭,气血输注 失常,致脑神失养,神机失守,形成神昏闭厥、半身不遂的病理状态。脑络瘀阻导致营卫失 和,卫气壅滞而化生火毒进一步损伤脑络是中风病康复困难的病机关键。随着对中风病理 机制的深入研究,为"毒损脑络"病机假说提供了现代生物学依据。脑缺血局部的缺血再灌 注,产生了大量的自由基和代谢毒性物质及兴奋性氨基酸,超过了机体对这些物质的清除 能力,即成为有害的毒性物质。它们通过各自特有的途径,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相关脑 区微血管灌流障碍,微循环淤滞。因此,缺血缺氧再灌注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是"毒损脑 络"病机假说的关键。结合这些病因病机,并结合各自不同的证候,现代中医学者亦多采取 不同的分证方法治疗中风病,其方法各有所长。
[0006]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 性气道炎症,在易感者中此种炎症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 多在夜间和(或)凌晨发生,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反应性增高。但症状可自行或经治疗缓解。 近十余年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哮喘患病率和死亡率有上升趋势,全世界 约有一亿哮喘患者,已成为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一种主要慢性疾病,我国哮喘的患病率约 为1 %,儿童可达3%,据测算全国约有一千万以上哮喘患者。中医认为哮喘的发生,系由宿 痰内伏于肺,因外感、饮食或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发,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 多属本虚标实之证。近年来,许多学者认识到瘀痰、瘀血、风等病邪为哮喘的重要病机,其中 较为重视瘀血,认为其产生与哮喘时气的升降失调而致气滞血瘀有关,也与一定脏腑功能 失调有关,有肺气或脾气虚致瘀,肾阳虚致瘀等。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肺朝百脉"和 "心主血而贯百脉"。所以肺气受伤,痰壅气塞,务必影响气血运行,心脉痹阻而致血瘀,这一 点,正与现代研究的结果相吻合。因此,补益肺肾之气,敛肺纳气,振奋脏腑机能,有效缓解 支气管哮喘。
[0007]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 咳嗽、咳痰或伴有气喘等反复发作为主要症状,每年持续3个月,连续2年以上。早期症状轻 微,多于冬季发作,春夏缓解。晚期因炎症加重,症状可常年存在。其病理学特点为支气管腺 体增生和黏膜分泌增多。病情呈缓慢进行性进展,常并发阻塞性肺气肿,严重者常发生肺动 脉高压,甚至肺源性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多属于中医学中的"咳嗽"、"痰证"、"饮证"、"喘 证"等范畴,本病的主要症状为咳嗽和大量咳痰,也即所谓"痰饮"病。痰饮的产生,除对外感 时邪、寒冷伤肺为其诱因外,内在因素尤为重要,主要是由于三焦气化失宣,阳虚水液不运 引起。传统中医认为肺居上焦,可以同调水道;脾居中焦,可以转输水谷精微;肾居下焦,可 以蒸化水液,分清泌浊。三脏功能失常,则水液聚为饮为痰。由此可知,本病表现为肺、脾、肾 三脏虚损,以及它们相互协调关系失衡,同时又因痰、湿、寒、瘀等因素的参与愈加复杂。因 此,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病机,可以描述为:久咳不已、反复发作导致肺气不足、宣降失司, 痰饮伏肺则咳喘痰多;脾胃运化失司,痰湿内盛犯肺故咳嗽、大量咳痰;久病累及于肾,肾气 不足,摄纳无权,则气短喘促。由此可见,补益肺肾之气,加强脾胃运化水湿,可以有效的治 疗慢性支气管炎。
[0008] 肺纤维化,即肺脏间质组织由胶原蛋白、弹性素及蛋白醣类构成,当成纤维细胞受 到化学性或物理性伤害时,会分泌胶原蛋白进行肺间质组织的修补,进而造成肺脏纤维化; 即肺脏受到伤害后,人体修复产生的结果。肺纤维化归属于中医络病范畴,认为本病的病位 在肺络,基本病机为肺络痹阻,而肺络痹阻的原因多由肺肾亏虚致络中气血不足,或邪毒入 络,影响络中气血的运行及津液的输布,络失通畅或渗灌失常,导致血瘀痰凝互结阻于络中 而成。其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证,本虚以肺肾气阴两虚为主,标实指痰瘀蕴肺,而本虚为发 病的关健。因此,补益肺肾之气,使气血充盈、脉络通畅,可以有效治疗肺纤维化。
[0009] 疲劳又称疲乏,是主观上一种疲乏无力的不适感觉,疲劳不是特异症状,很多疾病 都可引起疲劳,不同疾病引起不同程度的疲劳,有些疾病表现更明显,有时可作为就诊的首 发症状。疲劳的病机主要为五脏功能虚损,机体失于气血的充养而致。气是不断运动着的精 微物质,它所反映的是脏腑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如五脏之气、六腑之气等。肾藏元真之气, 脾胃化生水谷之气,肺司呼吸之气,三者相合,内充盈脏腑经络,外敷布四肢百骸,生生不 已,生命不消。血即血液,对人体脏腑官转有濡养作用的一种赤色液体物质。气血充盛,运行 不息,以营养全身肌肉、筋骨、官转、五脏六腑,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素体虚弱,气血不 足,全身形体官穷筋骨肌肉失于孺养,一派虚弱之象,虚则不荣,则出现一系列身体疲劳症 候;脾胃素虚,失于运化,脑穷失养,血不养心,导致精神疲劳症状的产生。如神疲乏力、少气 懒言、困重嗜睡或血不养心而失眠,毛发不泽易于脱落以及"不荣而痛"的虚证疼痛现象。由 此可见,补益肺肾脾,充养气血,可以有效的治疗疲劳综合症。

【发明内容】

[0010]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补益肺肾脾之气、敛肺纳气,提高缺氧耐受力、改善 脑缺血缺氧、改善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抗肺纤维化、抗疲劳作用的中药组合物及其 制备方法;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所述中药组合物的新用途。
[0011] 本发明组合物由如下方法制成:
[0012] 原料药组成为(重量比):
[0013] 黄芪1-10重量份 红景天2-12重量份 [0014] 五
当前第1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