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近侧限位器和在近侧限位器远侧的环状锁的可再约束支架输送系统及方法

文档序号:10478052阅读:533来源:国知局
具有近侧限位器和在近侧限位器远侧的环状锁的可再约束支架输送系统及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具有近侧限位器和在近侧限位器远侧的环状锁的可再约束支架输送系统及方法。装置、系统和方法被描述并且涉及布置和再约束支架。脉管内装置具有能够相对于壳体做轴向运动的第一和第二细长管状构件,具有环状锁,其构造成在一个操作状态中固定可扩张腔内装置并且在另一个操作状态中释放该腔内装置,该腔内装置在远侧限位器的近侧被同轴地设置在第二细长管状构件上。壳体上的致动器可将第一和第二管状构件拔出或者使其前进。将第一管状构件拔出以布置支架并且使第一管状构件前进以再约束支架。在再约束之前,将第二管状构件拔出以使远侧限位器与环状锁接合。该装置可具有方向控制件,其被致动器接合以只允许第一细长管状构件相对于壳体的向近侧运动并且在脱离接合时只允许第一细长管状构件的向远侧运动。
【专利说明】具有近侧限位器和在近侧限位器远侧的环状锁的可再约束支架输送系统及方法
[000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依照35 USC§119或者巴黎公约,本申请要求2015年I月31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律师案号FSS5013USPSP)和2015年7月27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N0.(律师案号FSS5014USPSP)的优先权,这些临时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以参考的方式并入本文中,如同在本文中被全部阐述一样。
技术领域
[0002]本公开涉及医疗装置的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用于可控制地布置支架和再约束局部布置的支架的医疗装置或输送系统及方法。在一些应用中,本公开涉及用于输送在身体通道或管内使用的自扩张式管腔内移植物(“支架”)的系统,其尤其对于修复由于疾病而变窄或闭塞的血管是有用的。
【背景技术】
[0003]在医学领域,腔内假体已被广泛地用于植入血管、胆管、或者生物体的其它类似的腔管。这些假体通常被称作支架,并且用于保持、打开或扩张管状结构。由Palmaz于1985年11月7日提交的美国专利4,733,665中给出了常用支架的一个例子,该专利的全部内容以参考的方式并入本文中。这种支架常常称为球囊扩张式支架。通常,该支架是由不锈钢的实心管制成。之后,在支架的壁中制作出一系列的切割。支架具有第一较小直径,其允许通过将支架压握到球囊导管上而经过人体脉管系统输送支架。在球囊导管从管状构件内部施加径向向外延伸的力时,支架还具有第二、扩张的直径。
[0004]然而,对于在一些脉管(如颈动脉或股浅动脉)中的使用,这种支架常常是不现实的。颈动脉可容易地从人体的外部进入,并且常常可通过在一个人的颈部观察而看见。在他或她的颈动脉中放置由不锈钢等制成的球囊扩张支架的患者可能由于日复一日的活动而容易受到严重损伤。作用于患者颈部的足够大的力(例如由于下降)可导致支架塌陷从而导致对患者的损伤。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并且为了克服球囊扩张支架的其它缺点,开发了自扩张式支架。自扩张式支架像弹簧一样动作,并且在被挤压后将恢复到它们的扩张或植入构造。
[0005]美国专利4,665,771中公开了一种类型的自扩张式支架,该支架具有径向和轴向易弯曲的弹性管状主体,具有预定直径,该直径在主体的端部相对于彼此做轴向运动时是可变的,并且该支架是由多个分别为刚性但易弯曲的弹性线丝元件所组成,这些线丝元件限定径向自扩张的螺旋结构。在本技术领域,此类型的支架被称为“编织型支架”并且在本文中如此地称谓。
[0006]其它类型的自扩张式支架使用合金,如镍钛诺(镍钛合金),该合金在被设计用于插入患者身体的医疗装置中具有形状记忆和/或超弹性特性。形状记忆特性使这些装置能够发生变形从而便于将它们插入体腔或腔中,然后在身体内被加热使得该装置恢复到其“记忆的”形状。另一方面,超弹性特性通常使金属能够变形并且被约束于变形状态从而便于将容纳该金属的医疗装置插入患者身体,这种变形导致相变。一旦在体腔内,则可以除去对超弹性构件的约束,由此减小其内的应力以便超弹性构件可以通过转变到原来的相而恢复到其原来的未变形形状或者接近它(因为植入的形状被设计成具有一些变形,以便提供力来支撑打开其所被植入的血管)。
[0007]具有形状记忆/超弹性特性的合金通常具有至少两个相。这些相是马氏体相和奥氏体相,马氏体相具有相对较低的抗拉强度且在相对较低温度下是稳定的,奥氏体相具有相对较高的抗拉强度且在高于马氏体相的温度下是稳定的。
[0008]当把应力施加到显示超弹性特性的金属(如镍钛诺)的样品时,该样品处于一温度,奥氏体在高于该温度时是稳定的(即,马氏体相向奥氏体相的转变完成的温度),该样品发生弹性变形直到它达到特定的应力水平,在该应力水平,合金然后经历从奥氏体相向马氏体相的应力诱导相变。当相变进行时,合金经历显著的应变增加,但具有很少或没有相应的应力增加。应变增加而应力保持基本恒定,直到奥氏体相向马氏体相的转变完成。之后,应力的进一步增加对于导致进一步变形是必需的。马氏体金属首先在施加附加的应力时发生弹性变形然后发生具有永久残余变形的塑性变形。
[0009]如果在任何永久变形发生之前将作用于样品的负荷除去,那么马氏体样品将弹性地恢复并且转变回到奥氏体相。应力的减小首先导致应变的减小。当应力的减小达到马氏体相转变回到奥氏体相的水平时,样品中的应力水平将保持基本恒定(但显著地小于奥氏体转变到马氏体的恒定应力水平)直到向奥氏体相的转变完成,即存在显著的应变恢复但只有可忽略的相应的应力减小。在转变回到奥氏体完成之后,进一步的应力减小导致弹性应变减小。在施加负荷时在相对恒定的应力下引起显著的应变并且在除去负荷时从变形中恢复的这种能力通常被称为超弹性或伪弹性。正是由于材料的这种性质使得它可用于制造管切割自扩张式支架。现有技术中提到将具有超弹性特性的金属合金用于意图被插入患者身体内或者以其他方式在患者身体内使用的医疗装置。参见例如美国专利N0.4,665,905(Jervi s )和美国专利N0.4,925,445 (Sakamoto 等人)。
[0010]目前用于自扩张式支架的常规输送系统是所谓的“固定和拉拽(pinand pull)”系统。以下是“固定和拉拽”系统的一个示例。该输送系统包括外护套,该外护套是具有远端和近端及经过其中的腔管的细长管状构件。典型的外护套是由外聚合物层、内聚合物层以及在内层与外层之间的编织加强层所制成。加强层比内层和外层更加刚性。在“固定和拉拽”系统中,正是该外护套被“拉拽” ο “固定和拉拽”系统还包括被同轴地定位在外护套内的内轴。该轴具有在护套的远端向远侧延伸的远端以及在护套的近端向近侧延伸的近端。在“固定和拉拽”系统中,正是该轴被“固定”。
[0011]“固定和拉拽”系统还具有用于限制自扩张式支架相对于轴的向近侧运动的结构,例如被固定地附接到内轴从而充当不动的近侧限位器的环,在布置期间在向近侧收回护套时压握的支架可在近侧方向上被装载抵靠该环。该“支架限位”结构位于护套远端的近侧。位于内轴的端部处的锥形远侧顶端的尺寸可被设置成与外护套的内直径接触,并且该远侧顶端也可称为鼻锥或扩张器。
[0012]最后,“固定和拉拽”系统包括位于护套内的自扩张式支架。该支架在便于输送的其减小直径状态下与外护套的内直径发生摩擦接触,更具体地与外护套的内层的内直径发生摩擦接触。支架位于限位结构与护套的远端之间,轴的一部分被同轴地设置在支架的腔管内。在布置期间当护套被取出并且使支架与该护套一起运动时(由于支架与护套的内直径之间的摩擦接触),支架与限位结构接触。当支架的近端与限位结构接触时支架近端的向近侧运动被阻止,并且限位结构提供作用于支架的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与护套作用于支架上的摩擦力是相等且相反的。
[0013]为了从“固定和拉拽”系统布置支架,将系统引导至治疗位置。然后,操作者(医学专业人员)用一只手将在外护套的近端向近侧延伸的内轴固定到患者上。这个动作固定了内轴沿植入支架的患者腔管的纵向轴线的位置。这个动作是“固定和拉拽”系统中的“固定”步骤。医生用他或她的另一只手向近侧拉拽外护套(将外护套的一部分从患者中朝向“固定”的手拉出)从而不约束、暴露和布置支架。这个动作是“固定和拉拽”系统中的“拉拽”步骤。
[0014]另一种“固定和拉拽”系统的早期示例是如1986年4月8日提交的美国专利4,580,568中所描述的Gianturco支架输送系统。在这个现有技术的输送系统中,外护套是单一材料的管,该管不具有在其内的加强结构。具有几乎等于护套内直径的直径的圆柱形平端推送器被插入护套中位于支架后面。然后,利用推送器或内轴将支架从护套的近端推送到护套的远端。通过将内轴相对于患者身体加以固定并拉回到护套上以暴露支架而完成支架的布置,当除去径向约束力时该支架扩张,如美国专利4,580,568的图4和图5中所示,该专利的内容以参考的方式并入本文中。
[0015]另一种市场上的早期自扩张式支架是Wallstent。该支架是编织的,并且在其被布置时改变长度(缩短)和直径(增加),并且其长度的改变是明显的。授予Wal Isten的美国专利4,655,771(在下文中称为“Wallsten”)描述了几种用于编织型支架的输送系统,该专利中被称为“管状主体”。Wallsten的图11中示出了这些输送系统中的一个,其被如下描述“在图11中示出了用于使管状主体扩张的组件的另一个实施例。该组件构成易弯曲的器械,该器械用于把处于收缩状态的管状主体导入例如血管中然后当定位在其内时使该管状主体扩张。器械的各部分是由易弯曲的外管61和同轴的、也是易弯曲的内管62组成。在外管的一端,布置有操作构件63。另一个操作构件64附接到内管62的自由端。这样,内管62可相对于外管61轴向地位移。在内管62的另一端附接有活塞65,该活塞65当运动时沿外管61的内壁行进。当器械将要被使用时,首先将处于收缩状态的管状可扩张主体69放置在管61内,带有活塞65的内管62位于外管61的后部66中。在图11中,活塞65的起始位置是用虚线表示在67处。这样,在起始位置,管61的一部分被收缩的管状主体69填充。在植入期间,将装置的易弯曲管状部插入血管的用于植入的位置。然后,使构件64在箭头68的方向上运动,将收缩的主体69经过管61的端部70推出,使管状主体69的离开管端部70的那部分扩张直到在其扩张位置71其与脉管壁72的内部接合。为简单起见,在图11中将管状主体69和71图示为两条弯曲形状的线。就扩张的主体21与脉管壁72接合而言,通过使构件63在箭头73的方向上运动而使管端部70运动。通过活塞65推靠主体60的一端,而使收缩的主体69运动。因此,通过构件64和63的同时的相反方向的运动而进行植入,构件64的位移大于构件63的位移”。如同用于Gianturco支架的输送系统,其护套未被加强,而是单一材料的管,并且其内轴不延伸穿过支架,而是终止于被约束在外护套远端处的支架的近端。内轴与外护套是同轴的,并且具有大于减小直径的“受约束”或压握支架的内直径的外直径。
[0016]当自扩张式支架从其受约束以便输送的构造转变到在患者脉管的腔管内的其布置的扩张状态时,总长度会由于被称为缩短(foreshortening)的效应而减小。所发生的缩短的量取决于支架的设计以及在布置期间所经历的径向扩张的量。患者脉管的精确几何形状可能不是已知的并且可能经受变化和不规则性,包括不同程度的脉管钙化。缩短百分比通常被定义为输送导管装载状态(压握)与标称布置直径(即,当布置时支架意图具有的标记直径,即,“10 _支架”具有10 _的标称布置直径)之间的支架长度的变化除以输送导管装载状态(压握)时的支架长度,再乘以100。一些自扩张式支架被设计成将支架缩短限制到不明显的量(例如,小于10%)。然而,由于设计、布置环境和其它因素,自扩张式支架可缩短达明显的量(例如,多于10%)。
[0017]当发生明显的缩短时,将支架布置在体腔或腔(如脉管、动脉、静脉或导管)内的其预期轴向位置会更加困难。缩短效应可表现在支架的远端,当支架在近端布置在体腔或腔中(例如当支架的远端扩张并与脉管内壁接合或者两种情况)时支架的远端可向近侧运动。由于缩短所导致的这些运动,可使支架从其预期位置移位,从而导致布置在错误的或不是最理想的位置。
[0018]将自扩张式支架布置在非预期的位置可能不能解决被治疗的疾病,例如当支架未覆盖脉管的患病部分的全长或者未在动脉瘤上架桥时。在这些情况中所采用的常规策略可包括将另一个支架放置在重叠的位置。然而,这增加了手术的长度和难度。此外,布置在非预期位置可能例如通过阻碍与另一个脉管的连接而不期望地影响脉管系统的解剖结构。因此,期望将放错位置的支架重新定位而不是布置另一个支架。
[0019]为了便于使支架重新定位,存在一些技术用于在完全地布置支架之前将支架再约束在输送系统的外护套内,并且支架的近端留在外护套内。可通过使外护套在支架上向远侧滑动并且将其径向地压缩回到其压握直径,而再约束支架。为了对抗由于使护套在支架上行进时的摩擦所产生的护套作用于支架上的轴向力,可约束支架的近端使其不能相对于护套和内构件向远侧运动。一些输送系统设计提供用于约束支架的近端使其不能向远侧运动的特征,参见例如2009年10月5日提交的共同未决的共同受让的美国专利申请序列号12/573,527(律师案号FSS5004USNP)和2012年6月12日提交的序列号13/494,567(律师案号FSS5004USCIP),这两个专利申请以参考的方式并入本文中,以及欧洲专利申请N0.0696442A2和美国专利公开N0.2007/0233224 Al。现有装置的一个非最佳特性在于当把细长导管构件14朝向操作者向回拉(S卩,向近侧)以便布置支架时,需要接受用于支架的环状锁构件与近端限位构件之间的松弛。

【发明内容】

[0020]因此,我们已认识到期望的是提供便于再约束局部布置支架从而允许重新定位的自扩张式支架输送系统和方法。类似地,期望提供补偿支架缩短的自扩张式支架输送系统和方法。如下面的资料所描述的本公开的技术满足了这些和其它目的。
[0021]本公开包括一种用于布置和再约束可扩张腔内装置的脉管内装置,该装置具有:壳体;从壳体延伸且能够相对于壳体做轴向运动的第一细长管状构件;从壳体延伸且能够相对于壳体做轴向运动的第二细长管状构件,第二细长管状构件具有远端,远端带有径向突出的远侧限位器,其中,第二细长管状构件被同轴地设置在第一细长管状构件内;环状锁,环状锁构造成在一个操作状态中固定可扩张腔内装置而在另一个操作状态中释放腔内装置,其中,环状锁被同轴地设置在第二细长管状构件上并且被同轴地设置在第一管状构件内,并且其中,环状锁具有小于远侧限位器的有效外直径的内直径;在相对于壳体的固定远侧位置被设置在第一细长管状构件内的近侧限位器,其中,环状锁在近侧限位器的远侧;在壳体上的旋钮,旋钮被柔性环构件联接到第一细长管状构件,使得旋钮的操纵使第一细长管状构件相对于壳体轴向地运动;以及在壳体上的滑动件,滑动件联接到柔性环构件。
[0022]在一个方面,旋钮可提供机械利益,使得第一细长管状构件相对于壳体的对应轴向运动小于输入运动。
[0023]在一个方面,环状锁可具有多个凹陷,这些凹陷构造成捕获可扩张腔内装置的元件。
[0024]在一个方面,摩擦致动器可在壳体的远侧被同轴地设置在第一细长管状构件上。
[0025]在一个方面,所述装置可包括被同轴地设置在第二细长管状构件内且从壳体延伸经过远侧限位器的内细长管状构件,其中,该内细长管状构件具有腔管、与腔管流体连通的近侧端口以及具有与腔管流体连通的多个孔眼的远侧部分。所述脉管内装置还可具有锥形的远侧顶端,该远侧顶端具有多个凹槽,这些凹槽构造成当远侧顶端邻接第一细长管状构件的远端时允许从第三细长管状构件的孔眼中供应的流体的流出。
[0026]本公开还包括一种可再约束支架输送系统,该系统具有:壳体;从壳体延伸且能够相对于壳体做轴向运动的第一细长管状构件;从壳体延伸且能够相对于壳体做轴向运动的第二细长管状构件,第二细长管状构件具有远端,远端带有径向突出的远侧限位器,其中,第二细长管状构件被同轴地设置在第一细长管状构件内;环状锁,环状锁被同轴地设置在第二细长管状构件上且被同轴地设置在第一管状构件内,并且其中,环状锁具有小于远侧限位器的有效外直径的内直径;被可释放地固定到环状锁的自扩张支架;在相对于壳体的固定远侧位置被设置在第一细长管状构件内的近侧限位器,其中,环状锁在近侧限位器的远侧;在壳体上的旋钮,旋钮被柔性环构件联接到第一细长管状构件,使得旋钮的操纵使第一细长管状构件相对于壳体轴向地运动;以及在壳体上的滑动件,滑动件联接到柔性环构件。
[0027]本公开还包括一种用于布置和再约束可扩张腔内装置的方法。该方法可包括:提供脉管内装置,该装置具有:壳体;从壳体延伸且能够相对于壳体做轴向运动的第一细长管状构件;从壳体延伸且能够相对于壳体做轴向运动的第二细长管状构件,第二细长管状构件具有远端,远端带有径向突出的远侧限位器,其中,第二细长管状构件被同轴地设置在第一细长管状构件内;可释放地固定可扩张腔内装置的环状锁,其中,环状锁被同轴地设置在第二细长管状构件上并且被同轴地设置在第一管状构件内,并且其中,环状锁具有小于远侧限位器的有效外直径的内直径;在相对于壳体的固定远侧位置被设置在第一细长管状构件内的近侧限位器,其中,环状锁在近侧限位器的远侧;在壳体上的旋钮,旋钮被柔性环构件联接到第一细长管状构件;以及在壳体上的滑动件,滑动件联接到柔性环构件;将脉管内装置的远端定位在患者脉管系统内的期望位置;并且操纵旋钮以使第一细长管状构件相对于壳体向近侧轴向地运动以便使可扩张腔内装置的一部分暴露。
[0028]在一个方面,可操纵在壳体上的滑动件以使第一细长管状构件相对于壳体向近侧轴向地运动。
[0029]在一个方面,可操纵在壳体上的联接到第二细长管状构件的第二致动器从而使第二细长管状构件相对于壳体向近侧轴向地运动直到远侧限位器与环状锁接合。
[0030]在一个方面,可使第一细长管状构件相对于壳体向远侧运动从而再约束可扩张腔内装置。在使第一细长管状构件向远侧轴向地运动的同时可将力施加到第二致动器,以保持远侧限位器与环状锁接合。
[0031]在一个方面,通达第二致动器可包括去除设置在第二致动器上的盖,从而当去除盖时第二致动器是可见的。
[0032]在一个方面,当使第一细长管状构件相对于壳体向远侧轴向地运动时,可操纵在壳体的远侧被同轴地设置在第一细长管状构件上的摩擦致动器。
[0033]在一个方面,脉管内装置可具有被同轴地设置在第二细长管状构件内且从壳体延伸经过远侧限位器的内细长管状构件,其中,内细长管状构件包括腔管、与腔管流体连通的近侧端口以及具有与腔管流体连通的多个孔眼的远侧部分。在将脉管内装置的远端定位在期望位置之前,可将冲洗流体供应至近侧端口从而导致冲洗流体从孔眼流动。脉管内装置可具有带多个凹槽的锥形远侧顶端,使得将冲洗流体供应至近侧端口导致冲洗流体被传送经过第三细长管状构件的孔眼并且当远侧顶端邻接第一细长管状构件的远端时从凹槽流出。
【附图说明】
[0034]进一步的特征和优点将从如附图中所示出的本公开优选实施例的以下更具体的说明变得明显,在附图中,遍及所有视图,相同的附图标记通常指代相同的部件或元件,并且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处于初始构造的可再约束支架输送系统;
图2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具有局部布置的支架的可再约束支架输送系统;
图3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准备好进行再约束的可再约束支架输送系统;
图4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在再约束期间的可再约束支架输送系统;
图5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在再约束之后的可再约束支架输送系统;
图6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返回到布置构造的可再约束支架输送系统;
图7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可再约束支架输送系统的壳体的内部视图;
图8A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可再约束支架输送系统的致动器元件;
图SB示出了图8A中所示系统的致动器的替代实施例;
图SC示出了图SB中的致动器的相关部件的透视图;
图8D示出了位于手柄的近端的部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9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可再约束支架输送系统的方向控制组件;
图10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处于支架布置构造的可再约束支架输送系统的方向控制组件;
图11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处于支架再约束构造的可再约束支架输送系统的方向控制组件;
图12示出了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可再约束支架输送系统;
图13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具有近侧限位器的可再约束支架输送系统; 图14A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具有单个端口冲洗的可再约束支架输送系统;
图14B示出了可去除盖的内表面的下侧的透视图;
图15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具有单个端口冲洗的可再约束支架输送系统的端视图;
图16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处于受约束构造的自扩张式支架;并且图17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处于布置构造的自扩张式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35]在开始,应该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具体例示的材料、架构、例行程序、方法或结构,因为这些可以变化。因此,尽管多个此类选项(类似于或等同于本文中所描述的那些)可以用于本公开的实施或实施例,但本文中描述了优选的材料和方法。
[0036]也应当理解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本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目的,而并非意图是限制性的。
[0037]下面结合附图所陈述的详细说明意图是用作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而并非意图代表可以实施本公开的仅有的示例性实施例。遍及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示例性的”指的是“充当示例、例子或例证”,并且不必被理解成比其它示例性实施例更加优选或更加有利。详细说明包括具体细节,用于提供对本说明书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尽理解的目的。本领域技术人将会理解的是,本说明书的示例性实施例可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施。在一些情况下,众所周知的结构和装置是以方框图形式示出,以便避免使本文中给出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新颖性变得难以理解。
[0038]仅为了方便和清楚的目的,可关于附图使用方向性术语,例如顶部、底部、左、右、上、下、在上方、在上面、在下方、在下面、在后面、在背面和在前面。这些和类似的方向性术语不应被理解成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0039]除非另有规定,本文中所使用的全部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所理解的相同的含义。
[0040]如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可扩张腔内装置”不仅包括可被另一个装置(例如球囊)扩张的装置,而且包括可在无需另一个装置的情况下能够自扩张以便扩张到其操作构造的装置。最后,如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包括复数所指对象,除非上下文中明确地另有所指。
[0041]在自扩张式支架与细长管状构件的内直径处于摩擦接触的支架输送系统(例如包括由镍钛诺制成的自扩张式支架的那些支架输送系统)中,摩擦可以是相当高的。在不使用对抗作用于支架的近侧力的近侧限位器或一些其它机构的情况下,将外细长管状构件向近侧拔出可能无法成功地暴露并由此释放支架。相反,可用管状构件向近侧拉拽支架。因此,大部分的自扩张式支架输送系统具有所谓的近侧限位器的结构,当使外管状构件向近侧平移以暴露并布置支架时该近侧限位器向支架的近端施加相等且相反的力。取决于支架的设计,这可弹簧加载支架抵靠限位器,并且当远端不再受到外管状构件的约束时远端可向远侧弹出。该运动连同扩张时支架的缩短可以导致支架被沿脉管的轴线纵向地布置在不同于期望位置的位置。当确定了局部布置的支架处在不是最理想的位置时,为了解决这些和其它情况,本公开的技术提供了一种支架输送系统,其具有再约束局部布置的支架从而将支架重新定位以便布置在更期望位置的能力。
[0042]再约束包括使外管状构件向远侧行进,使得其在扩张的支架上滑动并且压缩扩张的支架,直到支架的全长受到约束并且不再与脉管壁接触。当返回到此构造时,可在没有拉伸或者以其他方式损伤血管的危险的情况下将支架重新定位。因此,本公开的支架输送系统可包括近侧限位器,以将向远侧的反作用力施加于支架的近端上从而抵消沿与外管状构件接触的支架的外直径的近侧摩擦力从而允许拔出管状构件从而在布置期间暴露支架。与此同时,本公开的支架输送系统可具有远端限位结构,以施加向近侧的作用力,在再约束期间,该向近侧的作用力抵消与使管状构件在支架的外直径上行进相关联的向远侧作用的摩擦力。
[0043]当使管状构件向远侧行进时不能提供足够的反作用力会具有不期望的后果。例如,在被局部地布置之后支架的远端可与脉管壁接触,使得当使在较小直径处的支架的一个部分朝向支架的相对不动的扩张直径远端行进时,由于与外管状构件的摩擦所造成的支架的向远侧运动可导致支架的在紧靠约束管状构件远端的远侧的那部分反转进入(局部地)布置的支架的已释放的部分。作为另一个例子,与脉管壁接触的支架的扩张部分可向远侧滑动,从而导致创伤。在本领域中,已知系统用于提供如上所述施加合适的向近侧的反作用力的结构。然而,表现出明显缩短的支架在再约束时可具有显著的长度增加。因此,当以补偿该长度增加的方式再约束支架时,本公开的技术提供作用于支架的近侧取向的反作用力。
[0044]一种可再约束支架输送系统实施例包括如图1中示意性示出的脉管内装置10,并且通常可具有:沿纵向轴线L-L延伸的壳体12、从壳体12延伸且能够相对于壳体12做轴向运动的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其也可被称为护套或外构件)以及也从壳体12延伸且能够相对于壳体14做轴向运动的第二细长管状构件16。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可具有任何合适的结构,例如挤出聚合物与被包封在聚合物中的加强层(例如金属编织物)的复合结构,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了解的。第二细长管状构件16被同轴地设置在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内。壳体12承载多个致动器,可操作这些致动器从而实现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和第二细长管状构件16相对于壳体12的运动。
[0045]如图中所示,第一致动器构造成旋钮18。例如,旋钮18可以是由短圆柱体形成的拨轮,该拨轮可具有压花的或者有纹理的外直径以便在无滑动的情况下协助将力从操作者传递到拨轮。取决于使旋钮18旋转的方向,可使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相对于壳体12前进或者退出。在此实施例中,第二致动器构造成滑动件20(例如突片、按钮或旋钮)。滑动件20可联接到第二细长管状构件16,从而滑动件20在近侧方向的运动使第二细长管状构件16相对于壳体12退出,并且滑动件20在远侧方向上的运动使第二细长管状构件16相对于壳体12前进。
[0046]通常,滑动件20可联接到第二细长管状构件16,从而滑动件20的直线运动以1:1的比率被转化成第二细长管状构件16的直线运动。滑动件20具有从最远侧位置到最近侧位置的行进范围。正如将下面在一些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当处在其最远侧位置时,滑动件20接合与旋钮18相关联的方向控制件(图1中未示出),使得旋钮18只可在相对于壳体12拔出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的方向上旋转。相应地,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的运动被限制到向近侧运动。当滑动件20从其最远侧位置向近侧运动时,其与方向控制件脱离接合,使得旋钮18只可在使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前进的方向上旋转,从而将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限制为仅做向远侧运动。
[0047]内管状构件22也可从壳体12延伸并且具有与壳体的固定关系,从而在其远端终止于扩大的锥形顶端24,该锥形顶端可以是一体的或分开的并且也可被称为鼻锥或扩张器。内管状构件22具有在其近端与其远端之间延伸的腔管26。内管状构件可由用于导丝管的聚酰亚胺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聚合物的其它组合制成。在一个方面,远侧顶端24可以是不透射线的。腔管26的尺寸可被设置成在导丝28上紧密地跟随。如图中所示,导丝28可从壳体12中经过合适的阀30(例如鲁尔锁)向近侧延伸,该阀30与腔管26流体连通并且导丝28也可向远侧延伸超过顶端24。在不使用导丝的实施例中,内构件可以是无腔管的实心细长圆柱形构件。
[0048]可将支架32设置在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的远端内,使得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的内直径将支架32约束在其压握形状。当支架被压握时,支架32与环状锁34接合,从而限制支架32相对于环状锁34的纵向运动,并且在布置期间当支架32扩张时,其从环状锁34释放。环状锁34可具有小于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的内直径的最大外尺寸,以在通过分别拔出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或者使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前进而进行的支架32的布置或再约束期间减小摩擦。
[0049]第二细长管状构件16的远端延伸超过环状锁34并且包括径向突出的远侧限位器36,远侧限位器36具有大于环状锁34的内直径的有效外直径,使得第二细长管状构件16的向近侧运动可导致远侧限位器36与环状锁34接合。当把支架压握时远侧限位器36的外尺寸小于支架32的内直径,从而可在没有来自支架32的干扰的情况下使远侧限位器36移动到环状锁34的远侧。可将任何合适的结构用于第二细长管状构件16,包括例如编织物加强的聚酰亚胺。当滑动件20处在相对于壳体12的其最远侧位置时,远侧限位器36可处在与环状锁34的初始位置间隔期望距离的预定位置处,以适应在布置期间当使支架32扩张时由于缩短所造成的环状锁34的向远侧运动。
[0050]第三细长管状构件38也可以以固定关系从壳体12延伸,具有远端,该远端具有构造成从近侧方向与环状锁34接合的直径,使得第三细长管状构件38的端部充当近侧限位器40。第三细长管状构件38可被同轴地设置在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内并且被同轴地设置在第二细长管状构件16上。因为第三细长管状构件38具有与壳体12的固定关系,所以远侧限位器40也保持固定位置,而当适当地操纵旋钮18和滑动件20时,可分别使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和第二细长管状构件16连同远侧限位器36相对于其前进或者退出。第三细长管状构件38可具有在长度上变化的物理性质,例如通过具有由聚合材料形成的相对易弯曲的远侧长度和由不锈钢海波管形成的相对刚性的近侧长度。在替代的结构中,第三细长管状构件38可在全长上具有基本恒定的柔性的物理性质。可用于第三细长管状构件38的结构的合适聚合材料的一个例子是聚醚醚酮(PEEK)。
[0051]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壳体12具有采用快速布置滑动件42的形式的另一个致动器。正如将在下面详细地描述,滑动件42可被固定到壳体12内的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使得操作者可操纵滑动件42以实现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的1:1相对运动以便布置或者再约束支架32。快速布置滑动件42可具有在壳体12上的行进范围,其足以允许将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完全地退出从而完全地暴露支架32以便布置。可存在超过此长度的行进范围的近侧界限。在示出的实施例中,快速布置滑动件42的轮廓不延伸超过壳体12的最外表面以降低由于突出结构卡在某物体上而引起的滑动件的非预期平移的可能性。
[0052]在另一方面,脉管内装置10还可具有采用抓握器44形式的摩擦致动器,以促进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的直接操纵。在一个实施例中,抓握器44可由被同轴地设置在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上的弹性聚合材料形成。通常,抓握器44位于壳体12的远侧,但仍然位于患者的进入点的近侧。尽管抓握器44可同轴地沿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滑动,但当施加向内的压力时抓握器44可显示与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的更大程度的摩擦并且允许手动地使管状构件前进或退出。例如,如果单独地操纵壳体12上的致动器以实现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或其它管状构件的期望运动,在患者身体外的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的长度可能使得脉管内装置10的管状部分将倾向于弯曲。因此,抓握器44允许在距离患者身体近得多的位置将力施加到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以降低任何弯曲倾向。
[0053]只作为例子并且不是限制性的,操作者可通过操作旋钮18而启动支架32的布置,这可提供机械利益以允许更大程度地控制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的运动。一旦操作者对支架32的放置满意,则可能希望操纵快速布置滑动件42以完成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的拔出并释放支架32。然而,如果在完成布置之前希望再约束支架32,则操作者可在相反的方向上操纵旋钮18和/或使用抓握器44以使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在支架32上反方向前进。
[0054]为了便于将支架32放置在患者脉管系统内的期望位置,可将一个或多个不透射线标志固定到脉管内装置10的管状构件的(一个或多个)位置。例如,在内管状构件22上示出了标志46。尽管只为了说明的目的而图示为位于远侧限位器36的远侧,但标志46可根据需要而定位以提供关于支架32的放置的反馈和/或指示在再约束支架32之前可将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拔出的限量可能不再是实用的或安全的。
[0055]正如将会理解的,标志46可构造为近侧放置标志,用于输送系统的初始定位并且在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的收回期间用于布置支架32。可将近侧放置标志用作轴向位置的指示,在该轴向位置处,如果被布置到其标称直径那么支架的近端将靠在脉管壁上。因为内管状构件22保持相对于壳体12固定,所以在手术期间标志46可保持不变。估计支架的近端所到达的位置对于操作者是有用信息,并且在手术期间使近侧放置标志有时轴向地运动可以导致在放置支架时的错误,或者不必要地再约束和再布置,如果这种运动不是由操作者所导致的。
[0056]在另一方面,标志46可被定位成充当再约束界限标志,如所述的。这通过指示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的最远的收回(在此之后仍然可以可靠地再约束支架32)而对于操作者是有用信息,并且可以在观察荧光检查仪时被看见(显示在靶区中的所有不透射线结构)。如下面所讨论的,再约束界限标志可以相对于快速布置滑动件42的位置替代地或者另外地定位在壳体12上。
[0057]图1的构造示出了脉管内装置10准备好在导丝28上前进到患者脉管系统中的期望位置以便布置支架32,例如在由脉管壁48所限定的体腔内。如图所示,环状锁34被近侧限位器40接合,从而当把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拔出时阻止支架32的向近侧运动。图2-6中示意性地示出包括旋钮18和滑动件20的致动器的示例性操作和操纵,以及在脉管内装置10的远端布置并再约束支架32所形成的效果。在身体中的初始构造中使环状锁34邻接近侧限位器36的益处是当把远侧不透射线的支架标志设置在目标位置时操作者可立即开始收回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而不必在布置之前将近侧限位器与环状锁之间的间隙封闭。这简化了手术并缩短了与手术相关的时间,并且随之而来提供了患者可暴露辐射量的减小。
[0058]开始于图2,一旦使脉管内装置10前进到患者脉管系统内的期望位置,则如图所示操作者可使旋钮18旋转(和/或操纵快速布置滑动件42)以拔出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当从支架32拔出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时,支架32的不受约束的部分在脉管内扩张,从而与体腔的脉管壁48接触。由于这是明显缩短的支架,所以支架32的全长已经缩短,并且该缩短的至少一部分已经发生在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内。已扩张到与脉管壁48接触的支架32的远端可在脉管内保持相对不动。因此,如图所示,支架32的近端和可释放地固定的环状锁34已在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内向远侧轴向地平移达近侧限位器40与环状锁34之间的空间,该近侧限位器40相对于壳体12和患者可以是固定的。
[0059]第二细长管状构件16和相应地远侧限位器36的位置保持相对不动,远侧限位器36位于推送器管近侧限位器40的远端的足够远侧处,该支架32的缩短不会把环状锁34推送成与其接触或者限制由于缩短所造成的支架32的向远侧运动。如果操作者对所布置支架的位置满意,那么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可被完全地收回支架32的近端,从而允许其扩张成沿其全长与脉管48接触并且由于径向扩张而从环状锁34释放。正如可以看见的,当把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拔出时,快速布置滑动件42也已相对于壳体12向近侧平移。根据需要,可利用旋钮18和滑动件42中的一者或两者实现支架32的布置。
[0060]替代地,如果期望将支架32重新定位并且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尚未被拔出经过合适的再约束界限标志(如标志46),则可以如关于图3-5所描述的来实施支架32的再约束。为了如图3中示意性地示出的开始再约束操作,可操纵滑动件20从壳体12上的其最远侧位置向近侧运动。当滑动件20向近侧运动时,其导致第二细长管状构件16的对应的向近侧运动直到远侧限位器36与环状锁34接合。当远侧限位器36与环状锁34接触时,可感觉到阻力。由于缩短,当已布置了较大部分的支架32时,滑动件20的相对较小的向近侧运动会与使远侧限位器36与环状锁34接合有关。正如将在下面更详细地描述,使滑动件20向近侧移位可使与旋钮18相关联的方向控制件脱离接合,从而允许使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前进同时防止进一步的拔出。
[0061]接着,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前进以再约束支架32。可通过操纵旋钮18和/或滑动件42而实施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的前进。然而,由于可能发生在与患者或其它来源对接的导引器的止血阀处的摩擦,所期望的是操纵抓握器44以将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推送到患者的身体内,从而导致其在支架32上前进并且再约束支架32。如上所述,抓握器44可位于相对靠近导引器的位置以降低当施加推力时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发生弯曲的倾向。
[0062]操作者可利用触觉反馈来保持滑动件20上的期望水平的张力,从而保持远侧限位器36与环状锁34的接合并且补偿当支架长度由于被再约束而增加时支架32的任何相对的向近侧运动。用期望量的近侧力保持远侧限位器36与环状锁34接触可将支架32保持在张紧状态并且协助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在支架32上前进而不是将支架32的受约束部分向远侧推送,这可能导致支架在脉管系统中的非预期运动。施加到远侧限位器36的近侧力并非意图将支架32向近侧拉拽。由于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与旋钮18和滑动件42之间的联接,不论操作者是否操纵致动器或者使用抓握器44来实现前进,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的前进导致旋钮18的旋转和滑动件42在所指示方向上的运动。当操作者施加力以将远侧限位器36保持成与环状锁34接合时,滑动件20也可向近侧运动,并且当被再约束时支架32变长。
[0063]当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已在支架32的全长上前进时,脉管内装置10可处于图5中示意性地示出的构造。远侧限位器36仍然可与环状锁34接合,并且滑动件20可定位在相对于壳体的其最远侧位置的近侧。然而,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以及快速布置42已返回到它们的初始位置,支架32被完全径向约束。随后,如图6中示意性地示出,操作者可操纵滑动件20以使其返回到相对于壳体12的其最远侧位置。这导致第二细长管状构件16相对于近侧限位器40向远侧前进,从而使脉管内装置10返回到图1中所示的构造,从而可根据需要将支架32重新定位。在具有方向控制件的实施例中,使滑动件20返回到其最远侧位置会使方向控制件重新接合,从而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可被拔出并且不前进。
[0064]对于一个实施例,图7-11中示出了关于壳体12及其致动器的合适实施方式的进一步细节。开始于图7,示出了壳体12的示意性剖开图。旋钮18(在此视图中为了清楚起见被去除)与方向控制组件50相关联,如下面所描述的,方向控制组件50进而联接到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的近端52。近端52还直接地联接到快速布置滑动件42。利用连接杆54将滑动件20联接到第二细长管状构件16的近端56。第三细长管状构件38的近端58在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和第二细长管状构件16的近端之间的位置附着到壳体12。在第二细长管状构件16的近端56的近侧,内管状构件22的近端60附着到壳体12。
[0065]如上所述,该构造允许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和第二细长管状构件16相对于壳体12独立地前进或拔出,而第三细长管状构件38和内管状构件22具有固定的相对位置。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被同轴地设置在第三细长管状构件38上,该第三细长管状构件38被同轴地设置在第二细长管状构件16上,第二细长管状构件16进而被同轴地设置在内管状构件22上。方向控制组件50包括传动齿轮62,该传动齿轮62与旋钮18共用一个轴并且被固定到旋钮18,从而旋钮18和传动齿轮62—起旋转。传动齿轮62的齿与传动滑轮64啮合从而将旋钮18的旋转运动转移到传动滑轮64。柔性环构件(在此视图中未示出)被设置在传动滑轮64周围和惰滑轮66周围。滑动件42被柔性环构件承载并且被固定到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的近端52,如所述的。如果需要,可调节齿轮比和/或滑轮直径而提供机械利益,从而便于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的拔出和/或前进,如上所述。例如,可减小来自旋钮18的旋转输入,以输出减小的线性输出并且对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的运动施加更大的控制。替代地,根据需要,可增加给定的旋转输入,以实现更快速的拔出或者前进。
[0066]图8A中示意性地示出了柔性环驱动系的元件,在此实施例中柔性环构件被实施为皮带68。正如将理解的,柔性环构件也可以是V型带、有齿皮带、链条、筋或者任何其它合适的构造。皮带68在传动滑轮64和惰滑轮66的周围行进。此外,皮带68被固定到滑动件42,该滑动件42进而被固定到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的近端52。因此,旋钮18的旋转运动被转换成直线运动从而根据旋转方向使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前进或者拔出。柔性环构件可处在充分的张紧状态下以便赋予与传动滑轮轴70的期望程度的摩擦。
[0067]柔性环构件可构造成在最高预计的操作负载下呈现相对低的伸长(例如大约3%),因为张紧构件的任何拉长可被视为对于操作者的输入延迟或误差。此外,可将弹簧元件插入柔性环构件路径从而提供恒定的张力并且增加与传动滑轮64的摩擦。可采用替代的或其它的技术来增加摩擦,例如通过使用在传动滑轮轴周围的柔性环构件的多次卷绕。此外,可将V形槽与单个卷绕一起使用或者将螺旋槽与多次卷绕一起使用,从而增强与柔性环构件的接合。
[0068]如上所述,传动齿轮62与旋钮18可以是同轴的并且被固定到旋钮18,从而这两个元件一起转动。类似地,棘轮70也可与旋钮18是同轴的并且被固定到旋钮18。在图8A的视图中,将旋钮18和传动齿轮62局部地切掉以显示棘轮70。如果需要,旋钮18、传动齿轮62和/或棘轮72可一体地形成。可通过联接件72将连接杆54固定到第二细长管状构件16的近端56,以使滑动件20从同轴设置的管状构件的纵向轴线偏离以避免与滑动件42发生干涉,从而允许它们相对于彼此运动。例如,联接件72可以是根据需要成形的单个一体化部件,以通过固定的附接而直接地连接到连接杆54和第二细长管状构件16的近端56,或者通过若干部件进行连接,使得联接件72以1:1的比率将滑动件20的直线运动直接地转换成第二细长管状构件16的直线运动。
[0069]参照图8B,示出了经由被插入开口 59b中的(构件58a的)凸形突片59a将第三细长管状构件38的近端58a的附件附着到壳体12的一个替代实施例。近端58a联接到开槽的管状构件57,该管状构件57允许构件16的近端或穿梭件56沿纵向轴线L-L在大体为直线的路径中平移并且具有很少的或没有由于滑动件20的致动所造成的连接杆54的弯曲。内管状构件22的近端60在第二细长管状构件16的穿梭件56的近侧附着到壳体12。
[0070]如图SC中所示,穿梭件56的外表面的一部分被捕获在开槽构件57的槽57a中,从而确保当穿梭件56由于由槽57a所提供的外部导轨而沿轴线L-L平移时存在很少的或者没有偏差。而且,穿梭件56设置有贯通开口 56a,在贯通开口 56a中,构件38(未图示)充当用于穿梭件56的内部导轨,在图8D中更详细示出。
[0071]图9中示意性地示出了方向控制组件50的一个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细节,其中,一个或多个弹性可偏转元件充当可与棘轮70的齿接合的棘爪。方向控制组件可包括第一弹性可偏转元件74,该第一弹性可偏转元件74具有被安装在壳体12中的一端76和相对的自由端78,该自由端78选择性地与棘轮70上的齿80接合从而允许逆时针旋转并且限制顺时针旋转,如所示的。滑动件20包括第一凸轮82,当滑动件20处在相对于壳体12的其最远侧位置时,该第一凸轮82与第一弹性可偏转元件74接合从而使自由端78与棘轮70接合。正如将会理解的,该构造允许棘轮70在(所示的透视图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因为齿80会使第一弹性可偏转元件74的自由端78发生偏转并且允许旋转。然而,棘轮70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并不使所接合的自由端78发生偏转,从而基本上防止棘轮在此方向上的旋转。由于如上所述使棘轮70联接到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所以当滑动件20处在其最远侧位置并且与方向控制组件50接合时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可被拔出但不会前进。
[0072]方向控制组件50还可包括第二弹性可偏转元件84,该第二弹性可偏转元件84具有被安装在壳体12中的一端86和相对的自由端88,该自由端选择性地与棘轮70上的齿80接合从而允许顺时针旋转并且限制逆时针旋转。当滑动件20处在相对于壳体12的其最远侧位置时,滑动件上的第二凸轮90与第二弹性可偏转元件84接合,从而使自由端88与棘轮70的齿80脱离接合。在所示的构造中,第二弹性可偏转元件84被脱离接合,以便第一弹性可偏转元件74控制棘轮70的旋转方向,如上所述。然而,当滑动件20向近侧运动时,第二凸轮90与第二弹性可偏转元件84脱离接合,使得自由端88弹回到与齿80接合的其未偏置位置。
[0073]类似地,当滑动件20向近侧运动时,第一凸轮82也与第一弹性可偏转元件74脱离接合,从而允许其采取其未偏置位置并且自由端78与齿80脱离接合。因此,滑动件20从其最远侧位置开始的向近侧运动允许棘轮70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因为齿80会使第二弹性可偏转元件84的自由端88发生偏转从而允许顺时针旋转。棘轮70的逆时针旋转被限制,因为该运动不使接合的自由端88发生偏转。此外,因为棘轮70联接到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所以当使滑动件20从其最远侧位置向近侧运动并且与方向控制组件50脱离接合时,可该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可前进但不被拔出。
[0074]图10和图11中分别示意性地示出了处于布置和再约束构造的方向控制组件50的图示。在图10中所示的布置构造中,滑动件20处在相对于壳体12的其最远侧位置,使得第一凸轮82与第一弹性可偏转元件74接合并且第二凸轮90与第二弹性可偏转元件84接合。第一凸轮82的接合使第一弹性可偏转元件74从标称脱离接合位置偏移到与棘轮70接合,并且第二凸轮90的接合使第二弹性可偏转元件84从棘轮70的其标称接合偏移开。因此,第一弹性可偏转元件74允许棘轮70逆时针转动并且限制棘轮70顺时针转动。滑动件20还可具有抓爪92,该抓爪92当处在其最远侧位置时与壳体12的突出部94锁住。因此,一旦被释放,需要比使滑动件20直线平移所需的力相对更大的力来使抓爪92发生偏转。该布置阻止了滑动件20的意外的直线平移,例如在运输期间或者使用中的操作期间,并且停留在最远侧位置直到有意地使滑动件20向近侧运动。而且,抓爪92和突出部94的相互作用提供正反馈,表明滑动件20已在再约束操作之后返回到其最远侧位置,发出信号表明方向控制组件50已被滑动件20接合并且在支架32的重新定位之后现在可将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拔出。
[0075]相应地,图11中示出了再约束构造,其中,滑动件20已运动到其最远侧位置的近侦U,如所示的。在此构造中,第一凸轮82与第一弹性可偏转元件74脱离接合,并且第二凸轮90与第二弹性可偏转元件84脱离接合。第一弹性可偏转元件74返回到其未偏置位置并且不与棘轮70接合,并且第二弹性可偏转元件84返回到其未偏置位置从而与棘轮70接合。因此,第二弹性可偏转元件84允许棘轮70顺时针转动并且限制棘轮70逆时针转动。
[0076]图12中示意性地示出了具体实施本公开的技术的替代的脉管内装置100。与在第二管状构件外还使用单独的内管状构件不同,可将与内管状构件相关的特征并入第二管状构件中。除非另有说明,类似的元件具有对应的附图标记(例如,脉管内装置110的壳体112对应于脉管内装置10的壳体12)。这样,脉管内装置100通常可包括壳体112、从壳体112延伸且能够相对于壳体112做轴向运动的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14以及也从壳体112延伸且能够相对于壳体114做轴向运动的第二细长管状构件116。壳体112上的第一致动器构造为旋钮118并且可使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14前进或者拔出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14。构造成滑动件120的第二致动器联接到第二细长管状构件116,从而滑动件120的运动使第二细长管状构件116前进并且拔出第二细长管状构件116。旋钮118也可具有如上所述的方向控制组件,以根据滑动件120是否与方向控制件接合(S卩,处在相对于壳体112的其最远侧位置)而限制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14所允许的运动方向。在此实施例中,第二细长管状构件116在其远端处终止于扩大的锥形顶端124中,并且具有在其近端和远端之间延伸的腔管126。导丝128可从壳体112向近侧延伸穿过与腔管126流体连通的合适的阀130(如鲁尔锁),并且导丝128也可向远侧延伸超过顶端124。
[0077]在不使用导丝的实施例中,第二细长管状构件116可以是无腔管的实心细长圆柱形构件。可将支架132设置在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14的远端内,用可释放地固定的环状锁134约束于压握构造中。第二细长管状构件116的远端延伸超过环状锁134并且具有可与环状锁134接合的径向突出的远侧限位器136。第三细长管状构件138也可以以固定关系从壳体112延伸,该第三细长管状构件138具有远端,该远端具有直径,构造成从近侧方向与环状锁134接合,从而形成近侧限位器140。第三细长管状构件38可具有与壳体112的固定关系,以将近侧限位器140保持在对应的固定位置。壳体112也可包括快速布置滑动件142,该快速布置滑动件142操作地连接到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14,如上所述。脉管内装置110可具有抓握器144,也类似于上述实施例。此外,第二细长管状构件116可具有一个或多个不透射线标志(如标志146),以指示支架132的近侧放置、再约束界限或者与用脉管内装置100所实施的手术相关的其它合适的指示。
[0078]图13中示意性地示出了类似于图1的脉管内装置的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除非另有说明,类似的元件具有对应的附图标记(例如,脉管内装置210的壳体212对应于脉管内装置10的壳体12)。这样,脉管内装置200通常可包括壳体212、从壳体212延伸且能够相对于壳体212做轴向运动的第一细长管状构件214以及也从壳体212延伸且能够相对于壳体214做轴向运动的第二细长管状构件216。壳体212上的第一致动器构造为旋钮218并且可使第一细长管状构件214前进或者拔出第一细长管状构件214。构造成滑动件220的第二致动器联接到第二细长管状构件216,从而滑动件220的运动使第二细长管状构件216前进和拔出第二细长管状构件216。旋钮218也可具有如上所述的方向控制组件,以根据滑动件220是否与方向控制件接合(即,相对于壳体212处于其最远侧位置)而限制第一细长管状构件214所允许的运动方向。在此实施例中,内管状构件222从壳体212延伸,并且与壳体212可以是固定关系。内管状构件222在其远端处终止于扩大的锥形的顶端224并且具有在其近端和远端之间延伸的腔管226。
[0079]导丝228可从壳体212向近侧延伸穿过与腔管226流体连通的合适的阀230(如鲁尔锁),并且导丝228也可向远侧延伸超过顶端224。支架232可被设置在第一细长管状构件214的远端内,用可释放地固定的环状锁234约束于压握构造。第二细长管状构件216的远端延伸超过环状锁234并且具有可与环状锁234接合的径向突出的远侧限位器236。第三细长管状构件238也可以以固定关系从壳体212延伸,具有带近侧限位器240的远端,该近侧限位器240具有相对于第三细长管状构件238增加的直径以从近侧方向与环状锁234接合。在此实施例中,近侧限位器240可以是附着到第三细长管状构件238的单独的元件或者可以是一体的。第三细长管状构件238可具有与壳体212的固定关系,以将近侧限位器240保持在对应的固定位置。
[0080]壳体212也可包括快速布置滑动件242,该快速布置滑动件242操作地连接到第一细长管状构件214,如上所述。脉管内装置210可具有抓握器244,也类似于上述实施例。此夕卜,第二细长管状构件216可具有一个或多个不透射线标志(例如标志246),以指示支架232的近侧放置、再约束界限或者与用脉管内装置200所实施的手术有关的其它合适的指示。
[0081]图14A中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又一个实施例,其也类似于图1的脉管内装置,并且类似的元件具有对应的附图标记(例如,脉管内装置310的壳体312对应于脉管内装置10的壳体12),除非另有说明。这里,脉管内装置300通常可包括壳体312、从壳体312延伸且能够相对于壳体312做轴向运动的第一细长管状构件314以及也从壳体312延伸且能够相对于壳体314做轴向运动的第二细长管状构件316。构造为旋钮318的壳体312上的第一致动器可使第一细长管状构件314前进或者将第一细长管状构件314拔出。构造成滑动件320的第二致动器联接到第二细长管状构件316,从而滑动件320的运动使第二细长管状构件316前进和将其拔出。旋钮318也可具有如上所述的方向控制组件,以根据滑动件320是否与方向控制件接合(即,处在相对于壳体312的其最远侧位置)而限制第一细长管状构件314所允许的运动方向。在此实施例中,内管状构件322从壳体312延伸,并且与壳体312可以是固定关系。内管状构件322在其远端处终止于扩大的锥形顶端324并且具有在其近端和远端之间延伸的腔管326。
[0082]导丝328可从壳体312向近侧延伸穿过与腔管326流体连通的合适的阀330(如鲁尔锁),并且导丝328也可向远侧延伸超过顶端324。可将支架332设置在第一细长管状构件314的远端内,用可释放地固定的环状锁334约束于压握形状中。第二细长管状构件316的远端延伸超过环状锁334,并且具有可与环状锁334接合的径向突出的远侧限位器336。第三细长管状构件338也可以以固定关系从壳体312延伸,具有远端,远端具有增加直径的近侧限位器340以从近侧方向与环状锁334接合。第三细长管状构件338可具有与壳体312的固定关系,以将近侧限位器340保持在对应的固定位置。
[0083]如所示的,在此实施例中,环状锁334可以是自由浮动的并且具有近侧部分,该近侧部分的尺寸被设置成配合在第三细长管状构件338的内直径中。在一个方面,环状锁334的近侧部分可具有足够的距离,从而当支架332经历最大量的缩短时环状锁334的一些量仍然留在第三细长管状构件338的内直径中,从而保持环状锁334和第三细长管状构件338之间的关系。环状锁334可具有中间部分,该中间部分具有增大的直径,其可被近侧限位器340接合。环状锁334的远侧部分可具有足够的直径,以当支架被压握时与支架332接合从而将支架固定。环状锁334可以是整体的或者可以由如所期望的许多单独的元件形成。壳体312也可包括快速布置滑动件342,该快速布置滑动件342操作地连接到第一细长管状构件314,如上所述。脉管内装置310可具有抓握器344,也类似于上述实施例。此外,第二细长管状构件316可具有一个或多个不透射线标志(如标志346),以指示支架332的近侧放置、再约束界限或者与用脉管内装置300所实施的手术有关的其它合适的指示。
[0084]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壳体312可包括位于与快速布置滑动件342的行进范围相邻的合适位置的再约束界限标志350。这表示仍然将会使支架332能够被可靠地再约束的第一细长管状构件314的最远的收回。再约束界限标志350可作为位于脉管内装置300的远端的合适的不透射线标志(例如346)的替代或补充而提供。壳体312也可具有可去除盖352,以保护滑动件320并且帮助防止在支架布置期间的意外操作。如果期望将支架332重新定位,在开始再约束过程之前操作者首先去除盖352以通达滑动件320。滑动件352具有外表面352a,当把盖352安装到壳体312时操作者可看见该外表面352a。
[0085]应当指出的是,滑动件(在各种变化组合中,如元件20、120、220或320)被优选地放置在旋钮18、118、218或318的后面,从而导致使用者(例如,医生)将使用者的拇指离开旋钮(18、118、218、或318)以便使用滑动件(20、120、220或320)。通过导致使用者使用滑动运动来用滑动件(20、120、220或320),这促使使用者针对抓握器(44、144、244、344)采用类似的滑动运动来控制外轴(14、114、214或314)的任何弯曲。由于相对于旋钮和抓握器而放置滑动件,因而该构造确保了该装置的可再约束特征的正确使用。而且,盖352是安全特征,这在于其防止滑动件(20、120、220或320)的意外接合。尽管未示出,形成于盖352的下侧中的凸起部形式的几何表面构造(正的或负的表面几何形状)可以充当限位器构件,以在盖352处于适当位置时防止滑动件沿轴线运动。虽然该优选实施例提供了在旋钮后面的滑动件,但可使滑动件位于旋钮的前面也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0086]在用脉管内装置实施手术之前,可执行冲洗步骤以将空气从系统中排出从而使在手术期间可能引入的空气的量最小化。为了有助于该冲洗步骤,本公开的设计允许经过单个端口进行冲洗。如图14A中所示,内管状构件322的远侧部分可具有与腔管326流体连通的多个孔眼。在使脉管内装置310在导丝328上前进之前,可将冲洗流体(如生理盐水)的源连接到阀330以将该流体输送到腔管326的近端中。当腔管被填充时,系统中的空气将会被排出直到流体流出孔眼354并且流过第一细长管状构件314、支架332和内管状构件322之间的任何空隙。操作者可暂时地阻塞腔管326的远侧开口以迫使流体流过孔眼354。此外,如图15的端视图中示意性地示出,锥形的远侧顶端324的外直径可紧密地对应于第一细长管状构件314的内直径,使得在冲洗步骤期间多个凹槽356有助于流体和空气的流出。
[0087]如上所讨论的,可以利用具体实施了本公开的技术的脉管内输送系统来布置的支架可以是自扩张的。图16的侧视图中示意性地示出了处于压握构造的支架32的一个例子,其采用完全连接的螺旋状几何结构,具有当支架被压握时的长度L。和当支架被压握时的外直径D。。例如,当被设置在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的远侧部分中时,图16中所示的构造对应于完全受约束状态。如图中所示,合适的特征(例如眼孔等)可与环状锁34上的对应凹陷相互作用以在一个操作状态中固定可扩张腔内装置(即,支架)并且在另一个操作状态中释放可扩张腔内装置支架32。当把第一细长管状构件14完全地拔出来布置支架32时,其可根据脉管的几何形状在患者脉管内扩张,直到最大非受约束长度Ln。和直?Dn。,根据图17的侧视图中示意性地示出的其设计参数。当扩张时,支架32的特征被从环状锁34释放,从而将其释放。压握长度与标称布置长度之间的差当大于10%时被认为是明显的。当被布置时,在支架扩张时如果支架的远端与脉管壁接触,则其可相对于脉管不动。因此,当布置支架时,支架的近端可向远侧运动以允许支架扩张。
[0088]正如将会理解的,可将任何合适的设计应用于与本公开脉管内装置一起使用的环状锁。该环状锁可与处在其压握直径的支架相互作用,使得在将支架被压握在外护套中时,支架与环状锁一起运动或者以固定关系保持一起不动。支架锁可以轴向地短于支架。通常,支架锁可与压握支架的相对短的长度(高至4或5 mm)相互作用。当支架不在允许与支架锁联系的减小的直径中弹性变形(受约束)并且温度超过转变温度时,支架自扩张到其“记忆的”形状,并且不再与支架锁相互作用并且被释放。支架锁可构造成与第三细长管状构件或近侧限位器发生机械相互作用,以阻止支架和环状锁组件在近侧方向上的运动。
[0089]类似地,支架锁可构造成与远侧限位器发生机械相互作用,以阻止支架和环状锁组件的向远侧运动。环状锁的至少一部分可由刚性材料形成,在把设计的转矩和轴向力施加到该材料时其保持大体圆柱形状。环状锁的一些实施例被动地径向地释放支架(即,支架不被环状锁约束于减小的直径)。支架锁的一些实施例主动地径向地释放支架(即,没有致动,支架锁也将支架的一部分约束于减小的直径)。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通过支架的结构元件实现支架和环状锁之间的联系。例如,支架撑杆可径向地向内延伸达一定距离,并且可与顺应在撑杆或其它结构构件周围的环状锁的可变形材料接触,以在一个操作状态中固定可扩张腔内装置(即,支架)并且在另一状态中释放可扩张腔内装置或支架。在输送系统的一些实施例中,环状锁能够自由地轴向平移并且绕管状构件(例如第二细长管状构件16)的纵向轴线旋转,环状锁被承载在该管状构件上。
[0090]在输送系统的一些实施例中,近侧限位器和远侧限位器之间的长度可以是可变的并且由操作者决定,但最初在准备好使用时,当整个支架被径向地受约束在外构件中时,环状锁的可能的轴向行进距离可以大于支架长度的百分之二十(20)以适应缩短,并且在其它实施例中大于该长度的百分之二十五(25)。在一些实施例中,环状锁在两个限位器之间的可能的轴向行进距离是可变的并且由操作者决定,但最初在准备好使用时可大于对应于最大预期缩短的预定长度。
[0091]已参考本发明的当前公开的实施例给出了前面的描述。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将会理解的是,可在不实质性地背离本发明的原理、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实施所描述的结构中的变更和变化。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附图不一定按比例绘制。因此,前面的描述不应被理解成只属于在附图中所描述和示出的确切结构,而是应被理解成与所附权利要求一致并且支持所附权利要求,所附权利要求应当具有它们最全面和合理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用于布置和再约束可扩张腔内装置的脉管内装置,包括: 壳体; 从所述壳体延伸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做轴向运动的第一细长管状构件; 从所述壳体延伸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做轴向运动的第二细长管状构件,所述第二细长管状构件具有远端,所述远端带有径向突出的远侧限位器,其中,所述第二细长管状构件被同轴地设置在所述第一细长管状构件内; 环状锁,所述环状锁构造成在一个操作状态中固定可扩张腔内装置且在另一个操作状态中释放所述腔内装置,其中,所述环状锁被同轴地设置在所述第二细长管状构件上并且被同轴地设置在所述第一管状构件内,并且其中,所述环状锁具有小于所述远侧限位器的有效外直径的内直径; 在相对于所述壳体的固定远侧位置被设置在所述第一细长管状构件内的近侧限位器,其中,所述环状锁在所述近侧限位器的远侧; 在所述壳体上的旋钮,所述旋钮被柔性环构件联接到所述第一细长管状构件,使得所述旋钮的操纵使所述第一细长管状构件相对于所述壳体轴向地运动;以及在所述壳体上的滑动件,所述滑动件联接到所述柔性环构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管内装置,其中,所述旋钮提供机械利益,使得所述第一细长管状构件相对于所述壳体的对应轴向运动小于输入运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管内装置,其中,所述环状锁包括多个凹陷,所述多个凹陷构造成捕获所述可扩张腔内装置的元件。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管内装置,还包括在所述壳体的远侧被同轴地设置在所述第一细长管状构件上的摩擦致动器。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管内装置,还包括被同轴地设置在所述第二细长管状构件内且从所述壳体延伸经过所述远侧限位器的内细长管状构件,其中,所述内细长管状构件包括腔管、与所述腔管流体连通的近侧端口以及具有与所述腔管流体连通的多个孔眼的远侧部分。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脉管内装置,其中,所述脉管内装置包括锥形的远侧顶端,所述远侧顶端具有多个凹槽,所述多个凹槽构造成当所述远侧顶端邻接所述第一细长管状构件的远端时允许从所述内细长管状构件的孔眼中供应的流体的流出。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管内装置,其中,所述滑动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致动器的后面,更靠近所述装置的使用者。8.一种可再约束支架输送系统,包括: 壳体; 从所述壳体延伸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做轴向运动的第一细长管状构件; 从所述壳体延伸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做轴向运动的第二细长管状构件,所述第二细长管状构件具有远端,所述远端带有径向突出的远侧限位器,其中,所述第二细长管状构件被同轴地设置在所述第一细长管状构件内; 环状锁,所述环状锁被同轴地设置在所述第二细长管状构件上且被同轴地设置在所述第一管状构件内,并且其中,所述环状锁具有小于所述远侧限位器的有效外直径的内直径;自扩张支架,所述自扩张支架被可释放地固定到所述环状锁; 在相对于所述壳体的固定远侧位置被设置在所述第一细长管状构件内的近侧限位器,其中,所述环状锁在所述近侧限位器的远侧; 在所述壳体上的旋钮,所述旋钮被柔性环构件联接到所述第一细长管状构件,使得所述旋钮的操纵使所述第一细长管状构件相对于所述壳体轴向地运动;以及 在所述壳体上的滑动件,所述滑动件联接到所述柔性环构件。9.一种用于布置和再约束可扩张腔内装置的方法,包括: 提供脉管内装置,所述脉管内装置具有:壳体;从所述壳体延伸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做轴向运动的第一细长管状构件;从所述壳体延伸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做轴向运动的第二细长管状构件,所述第二细长管状构件具有远端,所述远端带有径向突出的远侧限位器,其中,所述第二细长管状构件被同轴地设置在所述第一细长管状构件内;可释放地固定可扩张腔内装置的环状锁,其中,所述环状锁被同轴地设置在所述第二细长管状构件上并且被同轴地设置在所述第一管状构件内,并且其中,所述环状锁具有小于所述远侧限位器的有效外直径的内直径;在相对于所述壳体的固定远侧位置被设置在所述第一细长管状构件内的近侧限位器,其中,所述环状锁在所述近侧限位器的远侧;在所述壳体上的旋钮,所述旋钮被柔性环构件联接到所述第一细长管状构件;以及在所述壳体上的滑动件,所述滑动件联接到所述柔性环构件; 将所述脉管内装置的远端定位在患者的脉管系统内的期望位置;并且 操纵所述旋钮以使所述第一细长管状构件相对于所述壳体向近侧轴向地运动以便使所述可扩张腔内装置的一部分暴露。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还包括操纵在所述壳体上的滑动件以使所述第一细长管状构件相对于所述壳体向近侧轴向地运动。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还包括操纵联接到所述第二细长管状构件的在所述壳体上的第二致动器以使所述第二细长管状构件相对于所述壳体向近侧轴向地运动直到所述远侧限位器与所述环状锁接合。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使所述第一细长管状构件相对于所述壳体向远侧轴向地运动以再约束所述可扩张腔内装置。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在使所述第一细长管状构件向远侧轴向地运动的同时将力施加到所述第二致动器,以保持所述远侧限位器与所述环状锁接合。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还包括通过去除设置在所述第二致动器上的盖而通达所述第二致动器,从而当去除所述盖时所述第二致动器是可见的。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当使所述第一细长管状构件相对于所述壳体向远侧轴向地运动时,操纵在所述壳体的远侧被同轴地设置在所述第一细长管状构件上的摩擦致动器。16.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脉管内装置还包括:被同轴地设置在所述第二细长管状构件内且从所述壳体中延伸经过所述远侧限位器的内细长管状构件,其中,所述内细长管状构件包括腔管、与所述腔管流体连通的近侧端口以及具有与所述腔管流体连通的多个孔眼的远侧部分,还包括在将所述脉管内装置的远端定位在期望位置之前将冲洗流体供应到所述近侧端口,以导致所述冲洗流体从所述多个孔眼流动。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脉管内装置包括具有多个凹槽的锥形的远侧顶端,并且其中,将冲洗流体供应到所述近侧端口导致所述冲洗流体被传送通过所述第三细长管状构件的所述孔眼并且当所述远侧顶端邻接所述第一细长管状构件的远端时从所述凹槽流出。
【文档编号】A61F2/966GK105832453SQ201610062362
【公开日】2016年8月10日
【申请日】2016年1月29日
【发明人】T.莫克, C.莱斯, W.凯莉, E.比勒菲尔德, A.库马
【申请人】灵活支架解决方案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