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器具、顶端侧探头单元及基端侧探头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62244阅读:329来源:国知局
处理器具、顶端侧探头单元及基端侧探头单元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处理器具包括:基端侧探头,来自超声波振子的超声波振动从其基端部朝向顶端部传递;顶端侧探头,其能够将超声波振动从其基端部朝向在顶端部具有的处理部传递;保持部,其保持使所述顶端侧探头的所述基端部抵靠于所述基端侧探头的所述顶端部而能够将来自所述超声波振子的振动从所述基端侧探头的所述基端部向所述顶端侧探头的所述顶端部传递的状态;以及操作部,其设于所述保持部,利用使该操作部绕所述顶端侧探头和基端侧探头的中心轴线旋转的操作,使所述顶端侧探头相对于所述基端侧探头相对地绕所述中心轴线转动而使所述顶端侧探头的顶端部的所述处理部朝向期望的方向。
【专利说明】
处理器具、顶端侧探头单元及基端侧探头单元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处理器具、顶端侧探头单元及基端侧探头单元。
【背景技术】
[0002]例如在美国专利第6068647号说明书所公开的超声波处理器具中,来自超声波振子的超声波振动从基端朝向顶端传递的基端侧超声波探头的顶端侧与在顶端具有处理部的顶端侧超声波探头的基端螺纹紧固而使用。使用了以适当的设定扭矩连接该基端侧超声波探头的顶端与该顶端侧超声波探头的基端之间的扭矩扳手等工具。美国专利第6068647号说明书所公开的超声波处理器具若使旋钮旋转,则能够使超声波探头与超声波振子一起旋转,能够改变处理部的朝向。
[0003]例如美国专利第6068647号说明书所公开的处理器具在顶端侧超声波探头自身的劣化、想要使用具有不同形状的处理部的顶端侧超声波探头等情况下被从基端侧超声波探头上卸下。而且,另外的顶端侧超声波探头利用螺钉连结于基端侧超声波探头。此时,在顶端侧超声波探头相对于基端侧超声波探头的拆卸及安装中需要使用专用的工具,因此难以简单地进行更换。
[0004]在该超声波处理器具中,使超声波振子与超声波探头一体转动,适当地改变了处理部的朝向。若重复这种操作,则导致对向超声波振子单元传递电信号的线缆施加负荷,并且对使用者来说,也容易妨碍操作。具体地说,若重复这种操作,则导致在传递电信号的线缆上施加有扭转方向的负荷,在调整处理部的朝向时成为线缆的基于扭转的负荷阻力,操作性容易变差。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相对于超声波振子侧的基端侧探头容易地更换处理部侧的顶端侧探头、不用使超声波振子运动就能够相对于超声波振子调整处理部的方向的处理器具、顶端侧探头单元以及基端侧探头单元。
[0006]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处理器具包括:基端侧探头,其沿着利用其基端部与其顶端部限定的第I中心轴线延伸,来自超声波振子的超声波振动沿着所述第I中心轴线从其基端部朝向顶端部传递;顶端侧探头,其沿着利用其基端部与其顶端部限定的第2中心轴线延伸,能够将超声波振动沿着所述第2中心轴线从其基端部朝向在顶端部具有的处理部传递;保持部,其保持使所述顶端侧探头的所述基端部抵靠于所述基端侧探头的所述顶端部而能够将来自所述超声波振子的振动从所述基端侧探头的所述基端部向所述顶端侧探头的所述顶端部传递的状态,并且保持使所述第I中心轴线及所述第2中心轴线一致的状态;以及操作部,其设于所述保持部,利用使该操作部绕所述第I中心轴线及所述第2中心轴线旋转的操作,使所述顶端侧探头相对于所述基端侧探头相对地绕所述第I中心轴线及所述第2中心轴线旋转或转动而使所述顶端侧探头的顶端部的所述处理部朝向期望的方向。
[0007]本发明的其他一技术方案的顶端侧探头单元包括:顶端侧保持部,其能够相对于用于在内侧配置基端侧探头的基端侧罩拆装,该基端侧探头限定第I中心轴线且来自超声波振子的超声波振动沿着所述第I中心轴线从该基端侧探头的基端部朝向顶端部传递;以及顶端侧探头,其保持于所述顶端侧保持部,并限定第2中心轴线,能够将超声波振动沿着所述第2中心轴线从其基端部朝向顶端部的处理部传递,在安装了所述顶端侧保持部与所述基端侧罩时,在所述第I中心轴线及所述第2中心轴线一致的状态下,所述基端侧探头的所述顶端部抵靠于其基端部,并且在所述基端侧探头的所述顶端部抵靠于其基端部的状态下能够将来自所述超声波振子的振动从所述基端侧探头的所述基端部向其顶端部的处理部传递,并且通过能够相对于所述基端侧探头相对地绕所述第I中心轴线及所述第2中心轴线旋转或转动而使其顶端部的处理部朝向期望的方向。
[0008]本发明的另一其他一技术方案的基端侧探头单元包括:基端侧罩,其能够相对于用于保持顶端侧探头的顶端侧保持部拆装,该顶端侧探头限定第2中心轴线,能够将超声波振动沿着所述第2中心轴线从该顶端侧探头的基端部朝向顶端部的处理部进行传递;以及基端侧探头,其配置于所述基端侧罩的内侧,并限定第I中心轴线且来自超声波振子的超声波振动沿着所述第I中心轴线从其基端部朝向顶端部进行传递,在所述基端侧罩安装于所述顶端侧保持部时,所述第I中心轴线及所述第2中心轴线一致,其顶端部抵靠于所述顶端侧探头的基端部,并且在所述顶端侧探头的所述基端部抵靠于其顶端部的状态下能够将来自所述超声波振子的振动从其基端部向所述顶端侧探头的顶端部的处理部传递,并且通过能够相对于所述顶端侧探头相对地绕所述第I中心轴线及所述第2中心轴线旋转或转动而使所述顶端侧探头的顶端部的处理部朝向期望的方向。
【附图说明】
[0009]图1A是表示将第I实施方式的基端侧探头单元与顶端侧探头单元分离后的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
[0010]图1B是表示从图1A中的箭头IB线的方向看到的、具有凸轮槽的凸轮环的概略图。
[0011]图1C是沿着图1A中的IC一 IC线的概略横剖视图。
[0012]图1D是沿着图1A中的ID— ID线的概略横剖视图。
[0013]图2A是表示安装了第I实施方式的基端侧探头单元与顶端侧探头单元的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
[0014]图2B是表示凸轮销配置于凸轮槽的状态的展开图。
[0015]图3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第I变形例的处理器具的基端侧探头单元的概略纵剖视图。
[0016]图4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处理器具的使基端侧振动传递体的顶端侧抵靠部与顶端侧振动传递体的基端侧抵靠部相抵靠的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
[0017]图5A是第I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处理器具的使基端侧振动传递体的顶端侧抵靠部与顶端侧振动传递体的基端侧抵靠部相抵靠的状态的沿着图4中的V—V线的概略横剖视图。
[0018]图5B是第I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处理器具的使基端侧振动传递体的顶端侧抵靠部与顶端侧振动传递体的基端侧抵靠部相抵靠的状态的沿着图4中的V—V线的概略横剖视图。
[0019]图5C是第I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处理器具的使基端侧振动传递体的顶端侧抵靠部与顶端侧振动传递体的基端侧抵靠部相抵靠的状态的沿着图4中的V—V线的概略横剖视图。
[0020]图6A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处理器具的可传递超声波振动的振动传递体的连接结构的概略图。
[0021]图6B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处理器具的可传递超声波振动的振动传递体的连接结构的概略图。
[0022]图6C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处理器具的可传递超声波振动的振动传递体的连接结构的概略图。
[0023]图7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的处理器具的顶端侧探头单元的概略立体图。
[0024]图8A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的处理器具的使配置于顶端侧探头单元的基体的筒状体的外侧的可动杆的远位端相对于筒状体离开的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
[0025]图SB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的处理器具的另一变形例的使配置于顶端侧探头单元的基体的筒状体的外侧的可动杆的远位端相对于筒状体接近的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
[0026]图9A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第5变形例的处理器具的、使能够在相对于基端侧探头单元安装/拆卸时使用的夹具与顶端侧探头单元相对峙的状态的概略侧视图。
[0027]图9B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第5变形例的、使能够在相对于基端侧探头单元安装/拆卸时使用的夹具嵌合于相对于基端侧探头单元安装了顶端侧探头单元的状态的处理器具的顶端侧探头单元的状态的概略侧视图。
[0028]图9C是第I实施方式的第5变形例的处理器具的沿着图9B中的9C一 9C线的概略横剖视图。
[0029]图10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第6变形例的处理器具的顶端侧探头单元的概略纵剖视图。
[0030]图11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第6变形例的处理器具的安装了基端侧探头单元与顶端侧探头单元的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
[0031]图12A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第6变形例的处理器具的沿着图10中的XII— XII线的、释放了按压销的状态的概略横剖视图。
[0032]图12B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第6变形例的处理器具的沿着图10中的XII— XII线的、朝向中心轴线按压了按压销的状态的概略横剖视图。
[0033]图13A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第7变形例的处理器具的顶端侧探头单元的概略纵剖视图。
[0034]图13B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第7变形例的处理器具的顶端侧探头单元的筒状体的概略侧视图。
[0035 ]图13C是沿着图13A中的13C — 13C线的概略横剖视图。
[0036]图13D是沿着图13A中的13D— 13D线的概略横剖视图。
[0037]图13E是沿着图13A中的13E— 13E线的概略横剖视图。
[0038]图13F是沿着图13A中的13F— 13F线的概略横剖视图。[0039 ]图13G是沿着图13A中的13G — 13G线的概略横剖视图。
[0040]图14A是表示将第I实施方式的第8变形例的基端侧探头单元与顶端侧探头单元分离后的状态的概略侧视图。
[0041]图14B是表示安装了第I实施方式的第8变形例的基端侧探头单元与顶端侧探头单元的状态的概略侧视图。
[0042]图15是表示安装了第2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的基端侧探头单元与顶端侧探头单元的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
[0043]图16A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的在将基端侧探头单元与顶端侧探头单元配置在同一中心轴线上的状态下将连结基端侧探头单元与顶端侧探头单元的适配器配置在比连结位置靠顶端侧的位置后的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
[0044]图16B是在图16A中用椭圆包围的部位的放大图。
[0045 ]图16C是沿着图16A中的16C — 16C线的概略横剖视图。
[0046]图16D是沿着图16A中的16D— 16D线的概略横剖视图。
[0047]图16E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的在将基端侧探头单元与顶端侧探头单元配置在同一中心轴线上的状态下将连结基端侧探头单元与顶端侧探头单元的适配器配置在连结位置的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
[0048]图16F是沿着图16E中的16F— 16F线的概略横剖视图。
[0049]图17A是表示将第4实施方式的基端侧探头单元与顶端侧探头单元分离后的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
[0050]图17B是表示从图17A中的箭头17B线的方向看到的、具有凸轮槽的凸轮环的概略图。
[0051]图18是表示安装了第4实施方式的基端侧探头单元与顶端侧探头单元的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2]以下,参照【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
[0053]如图1A所示,该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0包括基端侧探头单元(超声波振子单元)12和顶端侧探头单元14。基端侧探头单元12和顶端侧探头单元14能够相对于彼此进行安装及拆卸。
[0054]该实施方式的基端侧探头单元12具有基端侧保持部(基端侧罩)22和基端侧振动传递体(基端侧探头)24。基端侧保持部22具有外壳壳体26和第I连接部28。
[0055]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例如由钛合金材料、不锈钢合金材料、铝合金材料等声音特性良好的金属材料形成。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利用其基端部与顶端部限定了中心轴线Cl。在该实施方式中,优选的是中心轴线Cl笔直。在该实施方式中,与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基端连续地配置有超声波振子单元30。
[0056]超声波振子单元30具有被后述的外壳壳体26的内周面的支承部26b支承为止转的状态的凸缘部(振子用基座)30a、固定于凸缘部30a的基端侧的超声波振子31以及一体形成于凸缘部30a的顶端并将利用超声波振子31产生的超声波振动放大的变幅杆30b。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变幅杆30b的顶端一体形成有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
[0057]凸缘部(支承部)30a形成为除圆形以外的形状。在凸缘部30a的基端配置有例如公知的BLT型的超声波振子31。超声波振子31牢固地固定于凸缘部30a的基端。另外,若从电源(未图示)经由自超声波振子31延伸出的电源线31a、31b向超声波振子31供给适当的电流,则超声波振子31振动。
[0058]超声波振子单元30在凸缘部30a的顶端侧一体形成有变幅杆30b。变幅杆30b沿着中心轴线Cl从基端侧朝向顶端侧变细,将利用超声波振子31产生的超声波振动的振幅放大。变幅杆30b的顶端侧的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保持着大致恒定的外径。
[0059]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在其顶端具有用于抵靠于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后述的基端侧抵靠部(基端面)55的顶端侧抵靠部(顶端面)25。在该实施方式中,顶端侧抵靠部25形成为与中心轴线Cl正交的面。
[0060]优选的是,外壳壳体26由具有耐热性并且具有电绝缘性的塑料材料等形成。外壳壳体26具有形成为筒状的主体26a。在主体26a上形成有将超声波振子单元30的凸缘部30a支承为止转了的状态的支承部26b。在将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配置于外壳壳体26的主体26a的状态下,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中心轴线Cl与外壳壳体26的中心轴线一致。
[0061]在该实施方式中,外壳壳体26的主体26a中的、沿着中心轴线Cl的顶端侧的内周面形成为用于收纳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后述的基体56的收纳部26c。
[0062]在外壳壳体26的主体26a的顶端的内周面、即收纳部26c的顶端的内周面上形成有环状凹部26d。在环状凹部26d内固定有第I连接部(基端侧连接部)28。
[0063]第I连接部28具有固定于外壳壳体26的主体26a的顶端部的环状凹部26d的凸轮环32和形成于凸轮环32的凸轮槽34。凸轮环32例如利用螺纹固定等适当地固定于外壳壳体26的主体26a的顶端部。凸轮环32沿着中心轴线Cl具有顶端的顶端边缘部32a和基端的基端边缘部32b。凸轮环32的基端边缘部32b抵接于外壳壳体26的环状凹部26d,被限制了沿着中心轴线Cl向基端侧的移动。
[0064]如图1B所示,凸轮槽34在凸轮环32的顶端边缘部32a形成有开口34a。开口34a中的沿着凸轮环32的周向的开口宽度形成得稍微大于后述的凸轮销84的外径。在开口34a上连续地形成有相对的倾斜面34b。倾斜面34b的宽度形成得稍微大于凸轮销84的外径。在凸轮槽34中的、相对于开口 34a的远位,与倾斜面34b连续地形成有将凸轮销84保持为卡合的状态的卡合部34c。在倾斜面34b与卡合部34c之间形成有限制凸轮销84从卡合部34c向倾斜面34b移动的移动限制部34d。
[0065]凸轮槽34可以是一个,但是也优选为两个、3个等多个。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1A所示,一对凸轮槽34相对于中心轴线Cl相对。另外,也优选的是,凸轮槽34形成在相对于中心轴线Cl离开了例如90度的位置等适当的位置。
[0066]该实施方式的顶端侧探头单元14具有顶端侧振动传递体(顶端侧探头)54和能够相对于基端侧保持部22拆装的顶端侧保持部52。顶端侧保持部52具有基体56、旋转旋钮(护套)58以及第2连接部(顶端侧连接部)60。
[0067]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例如由钛合金材料、不锈钢合金材料、铝合金材料等声音特性良好的金属材料形成。在该实施方式中,说明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和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使用例如相同成分的钛合金材料的情况。另夕卜,当然,在该实施方式中,一体形成于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超声波振子单元30的凸缘部30a和变幅杆30b也使用相同的钛合金材料。
[0068]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利用基端部与顶端部限定中心轴线C2。在该实施方式中,优选的是,中心轴线C2笔直。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在其基端部与顶端部之间形成有凸缘部54a。凸缘部54a形成为除圆形以外的形状。
[0069I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在凸缘部54a的基端侧形成有能够从基端侧朝向顶端侧传递振动的第I振动传递部54b。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第I振动传递部54b在其基端具有直接抵靠于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顶端侧抵靠部25的基端侧抵靠部55。基端侧抵靠部55形成为与中心轴线C2正交的面。
[0070]优选的是,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侧抵靠部55的外径与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侧抵靠部25的外径相同,或者形成得稍微大于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侧抵靠部25的外径。另外,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侧抵靠部55的外径也可以形成得稍微小于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侧抵靠部25的外径。
[007?]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在凸缘部54a的顶端侧形成有能够从基端侧朝向顶端侧传递振动的第2振动传递部54c。在第2振动传递部54c的顶端形成有对生物体组织进行处理的处理部54d。处理部54d例如能够与处理对象相匹配地选择刀片状、钩状、刮刀状等。另外,处理部54d也可以在第2振动传递部54c的顶端适当地弯曲。
[0072]第I振动传递部54b和第2振动传递部54c既可以分别从其基端部到顶端部保持大致恒定的外径,亦可以如图1A所示,在至少一部分中,从基端侧朝向顶端侧将外径形成得较小。
[0073]基体56形成为供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贯穿的筒状。优选的是,基体56由具有耐热性并且具有电绝缘性的塑料材料等形成。基体56—体具有形成为筒状块状的基部62、形成于基部62的顶端侧的旋钮连结部64以及形成于基部62的基端侧的管部66。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基体56的内侧配置有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第I振动传递部54b。另外,如图2A所示,当基端侧探头单元12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相连接后,在基体56的内侧配置有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
[0074]基体56的内径形成得稍微小于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第I振动传递部54b和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外径。因此,第I振动传递部54b能够相对于基体56绕其中心轴线C2旋转。
[0075]在旋钮连结部64上,以能够绕中心轴线C2旋转操作的方式连结有形成为筒状的旋转旋钮58。优选的是,旋转旋钮58在使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顶端的处理部54d自顶端突出的状态下发挥作为覆盖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第2振动传递部54c的外周的护套的作用。
[0076]旋转旋钮58具有旋钮主体72、与形成于基部62的顶端侧的旋钮连结部64相连结的基体连结部74以及将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支承为止转的状态的支承部76。
[0077]旋钮主体72供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贯穿,处理部54d从旋转旋钮58的顶端沿着中心轴线C2向顶端侧突出。旋钮主体72的外周面形成为使用者使旋钮58绕中心轴线C2旋转的操作部(旋转操作部)72a。旋钮主体72的顶端的内周面形成为以能够使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第2振动传递部54c绕中心轴线C2转动或旋转的方式支承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第2振动传递部54c的支承部72b。
[0078]在旋转旋钮58的旋钮主体72的内周面上形成有支承部76。支承部76将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凸缘部54a支承为止转的状态。其支承位置是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侧抵靠部55抵接于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侧抵靠部25、且在振动从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基端向第I振动传递体54的顶端传递的状态下成为振动的波节位置的位置。
[0079]然后,若保持基体56的基部62并使旋转旋钮58的旋钮主体72的外周面的操作部(旋转操作部)绕中心轴线C2转动或旋转,则伴随着旋转旋钮58的旋钮主体72的转动或旋转,第2振动传递体24绕中心轴线C2转动或旋转。即,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能够相对于基体56的基部62和管部66自如地转动或旋转。
[0080]如图1D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基体连结部74上,绕中心轴线C2并以适当的间隔支承有多个滚珠78 ο而且,使旋钮连结部64与基体连结部74之间的摩擦减少。
[0081]在该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滚珠78支承于基体连结部74的情况,但是滚珠78当然也可以支承于旋钮连结部64。即,在旋钮连结部64与旋转旋钮58之间支承有多个滚珠78,特别优选的是,在旋钮连结部64和旋转旋钮58中的一者上支承有多个滚珠78。因此,使旋钮连结部64与旋转旋钮58之间的旋转的摩擦力减少。
[0082]除了滚珠78支承于旋钮连结部64或基体连结部74以外,也优选的是,在旋钮连结部64与旋转旋钮58之间配置有推力滚珠轴承等容许绕中心轴线C2的转动或旋转的轴承。此夕卜,在旋钮连结部64与旋转旋钮58之间,取代滚珠78或推力滚珠轴承,例如优选配置有润滑性片构件、自润滑套筒等。
[0083]在此,在基体56的旋钮连结部64与旋转旋钮58的基体连结部74之间,优选的是利用彼此的连结而产生了例如ON?500N左右的按压力。因此,在顶端侧探头单元14单体中,在使旋转旋钮58相对于基体56绕中心轴线C2转动或旋转时,能够容易地进行操作。
[0084]另外,如后所述,基端侧探头单元12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相连接,产生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侧抵靠部25与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侧抵靠部55之间的摩擦力。此时,通过利用后述的施力体86调整顶端侧抵靠部25与基端侧抵靠部55之间的摩擦力,从而能够适当地设定使旋转旋钮58转动或旋转所需的力(旋转旋钮58的转动难度或旋转难度)。
[0085]在基体56的基部62的基端与管部66的基端之间形成有第2连接部60。第2连接部60具有滑动件82、凸轮销84以及施力体86。
[0086]在基体56的基部62的基端形成有供滑动件82施力、抵接的环状的抵接部(滑动件抵接部)62a。抵接部62a形成于基体56的管部66的顶端,作为相对于中心轴线C2向径向外方突出的外方凸缘发挥作用。另外,在基体56的管部66的基端形成有相对于中心轴线C向径向外方突出的外方凸缘66a。
[0087]在基体56的管部66的外侧配置有环状的滑动件82。滑动件82能够与基体56的管部66的外周面协作而沿着中心轴线C2在抵接部62a与外方凸缘66a之间移动。另一方面,滑动件82在管部66的外周止转,防止了绕中心轴线C2的转动或旋转。
[0088]凸轮销84具有以相对于滑动件82防脱的状态被支承的支承部84a和能够相对于支承部84a旋转的旋转体84b。凸轮销84相对于滑动件82而言其周向的位置不移动,而能够绕与中心轴线C2正交的轴线转动或旋转。旋转体84b位于凸轮销84中的、相对于中心轴线C2在径向上远位的位置。而且,旋转体84b比环状的滑动件82及管部66的基端的外方凸缘66a向中心轴线C2的径向外方突出。
[0089]凸轮销84可以在滑动件82上仅配置有一个,但是如图1C所示,也优选为两个、3个等多个。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1A和图1C所示,一对凸轮销84以能够卡合于一对凸轮槽34的方式相对于中心轴线C2相对。另外,也优选的是,凸轮销84形成在相对于中心轴线C2离开了例如90度的位置等适当的位置。
[0090]施力体86在该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压缩螺旋弹簧。施力体86被支承在管部66的基端的外方凸缘66a与滑动件82之间。施力体86克服欲进行压缩的力,因此对滑动件82相对于外方凸缘66a沿着中心轴线C向顶端侧的基部62的抵接部62a施力。
[0091]另外,施力体86除了压缩螺旋弹簧以外,还能够适当地使用碟形弹簧、多重碟形弹貪等。
[0092]另外,在基体56的基部62的基端形成有在基端侧探头单元12安装于顶端侧探头单元14后供外壳壳体26的主体26a的顶端抵接或接近的、环状的相对面62b。相对面62b形成于抵接部62a的进一步靠外周的位置。
[0093]在此,当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与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处于相接触的状态时,根据超声波振子31的特性来调整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长度以使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与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之间的接触部(边界)成为振动的波腹位置。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与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之间的边界在振动的波腹位置时,应力消失。另一方面,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与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之间的边界在振动的波节位置时,无法传递振动。另外,为了对生物体组织进行适当的处理而调整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长度以使得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顶端的处理部54d成为振动的波腹位置。
[0094]一般来说,在对生物体组织进行处理的处理器具中使用的超声波振子31被驱动的驱动频率为例如1kHz?10kHz左右。
[0095]例如,将超声波振子31的驱动频率设为F,将半波长的长度设为λ/2。因此,在使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与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在振动的波腹相抵靠的情况下,从超声波振子31的顶端到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的长度为λ/2Χη(η:1以上的整数)。同样地,从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到顶端的处理部54d的长度为λ/2 Xη(η:1以上的整数)。即,从超声波振子31到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顶端的处理部54d的长度为半波长的两倍以上的整数倍(η倍)。
[0096]因而,根据超声波振子31的选择,不仅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沿着中心轴线Cl的长度、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沿着中心轴线C2的长度发生变化,而且外壳壳体26的沿着中心轴线Cl的长度、基体56的沿着中心轴线C2的长度等也发生变化。
[0097]在此,切换能量向超声波振子31的供给的接通/断开的未图示的手动开关配置于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基体56的基部62的外周面63。另外,取代手动开关配置于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基体56的基部62,也可以使手动开关配置于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外壳壳体26。
[0098]优选的是,手动开关例如被设定为在按压的期间内向超声波振子31持续供给能量、若解除按压则能量向超声波振子31的输出停止的状态。在切换能量向超声波振子31的供给的接通/断开的情况下,也可以与手动开关一起使用脚踏开关,或者取代手动开关而使用脚踏开关。
[0099]接着,说明该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0的作用。
[0100]首先,说明安装基端侧探头单元12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情况。
[0101]使用者例如用左手把持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基体56,用右手把持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外壳壳体26。使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中心轴线C2与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中心轴线Cl 一致。将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基体56的管部66收纳于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收纳部26c。然后,如图2B中虚线所示,将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凸轮销84收纳于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凸轮槽34的开口 34a。凸轮销84沿着中心轴线Cl位于比凸轮环32的顶端边缘部32a靠基端侧的位置。此时,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侧抵靠部25接近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侧抵靠部55而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侧抵靠部55相对。
[0102]—边使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侧抵靠部25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侧抵靠部55进一步相接近,一边例如使外壳壳体26绕中心轴线Cl转动。此时,凸轮销84—边沿着凸轮槽34的倾斜面34b滑动,一边从开口 34a经由倾斜面34b朝向卡合部34c移动。由于各个凸轮销84能够绕与中心轴线C2正交的轴线旋转,因此凸轮销84的旋转体84b—边沿着凸轮槽34的倾斜面34b旋转一边从开口 34a朝向卡合部34c移动。由于凸轮销84的旋转体84b如此旋转,因此比凸轮销84固定于滑动件82时减轻了磨损。因此,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凸轮槽34的倾斜面34b的磨损减轻。通过使凸轮销84的旋转体84b如此旋转,从而使凸轮销84与凸轮槽34之间的摩擦力降低。因此,能够以比较轻的力使凸轮销84从开口 34a朝向卡合部34c移动。
[0103]随着凸轮销84从凸轮槽34的开口 34a朝向卡合部34c移动,滑动件82克服施力体86的作用力朝向管部66的外方凸缘66a移动。在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侧抵靠部25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侧抵靠部55相抵靠之后,凸轮销84向凸轮槽34的卡合部34c移动。在此,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侧抵靠部25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侧抵靠部55面接触。
[0104]这样,在凸轮销84卡合于凸轮槽34的卡合部34c的状态下,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侧抵靠部25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侧抵靠部55之间的抵靠力利用施力体86来进行调整。施力体86的作用力能够适当地进行设定,但即使在使用处理器具10时一边用一只手保持外壳壳体26—边欲用同一只手使基体56相对于中心轴线Cl、C2适当地转动,也需要可靠地维持外壳壳体26与基体56之间的嵌合(凸轮销84配置于凸轮槽34的卡合部34c的状态)的程度。另外,施力体86的作用力需要是能够使利用超声波振子31产生的超声波振动从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向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良好地传递的程度。另一方面,施力体86防止了对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侧抵靠部25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侧抵靠部55之间施加预定的力以上的不合理的力。
[0105]这样的话,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第I连接部28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第2连接部60之间相连接。另外,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基体56的基部62的基端的相对面62b与外壳壳体26的顶端抵接或接近。
[0106]此时,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侧抵靠部25被保持为抵靠于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侧抵靠部55的状态。而且,基端侧探头单元12和顶端侧探头单元14被保持为中心轴线Cl、C2—致的状态。
[0107]S卩,基端侧保持部(基端侧罩)22和顶端侧保持部52保持使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部抵靠于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部而能够将来自超声波振子31的振动从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基端部向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顶端部传递的状态,并且保持使第I中心轴线Cl及第2中心轴线C2—致的状态。
[0108]在该状态下,按压手动开关而经由电源线31a、31b向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基端的超声波振子31供给能量而产生振动。因此,超声波振动从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基端朝向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顶端的处理部54d传递。然后,利用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顶端的处理部54d对生物体组织等适当地进行处理。
[0109]另外,在超声波振动从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侧抵靠部25传递到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侧抵靠部55时,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侧抵靠部25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侧抵靠部55位于除振动的波节位置以外的位置,特别优选的位于应力消失的振动的波腹位置。
[0110]在改变处理部54d的朝向的情况下,例如用右手一边把持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外壳壳体26,一边把持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旋转旋钮58使其绕中心轴线Cl、C2旋转。在右手和左手中,未对基体56施加丝毫旋转力。
[0111]在此,能够使旋转旋钮58相对于基端侧探头单元12和基体56绕中心轴线C2转动的方向有两个方向,但是也能够向任意方向转动。
[0112]伴随着旋转旋钮58的转动,止转于旋转旋钮58的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与旋转旋钮58—起绕第2中心轴线C2转动。旋转旋钮58利用滚珠78等减轻了其与基体56之间的摩擦。因此,基体56不与旋转旋钮58—起旋转。另外,止转于外壳壳体26的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与超声波振子单元30—起维持起原状态。
[0113]然后,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侧抵靠部25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侧抵靠部55—边相对于彼此绕中心轴线Cl、C2滑动一边转动。这样的话,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绕其中心轴线C2转动,能够相对于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和超声波振子单元30改变处理部54d的朝向。因此,该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0不使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外壳壳体26以及超声波振子单元30运动就能够调整处理部54d的方向。因而,对使用者来说,不改变配置于基体56的基部62的外周面63的手动开关的位置就能够将处理部54d的方向改变为期望的方向。
[0114]改变处理部54d的方向的操作既可以用一只手来进行,也可以用两只手来进行。例如也可以是,用左手把持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旋转旋钮58,用右手把持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外壳壳体26,使左手移动,相对于外壳壳体26使旋转旋钮58相对于中心轴线Cl、C2相对转动。
[0115]在相对于基端侧探头单元12卸下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情况下,例如用左手把持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基体56(和旋转旋钮58),用右手把持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外壳壳体26。在该状态下,使顶端侧探头单元14和基端侧探头单元12两者相对于彼此向与将顶端侧探头单元14安装于基端侧探头单元12时相反的那一侧相对转动。即,施加用一只手无法使左手的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基体56与右手的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外壳壳体26这两者绕中心轴线Cl、C2向相反方向移动那样的力。
[0116]凸轮销84从凸轮槽34的卡合部34c越过移动限制部34d而配置于倾斜面34b并脱离。此时,由于滑动件82被施力体86沿着中心轴线C2向顶端侧施力,因此凸轮销84的旋转体84b—边绕其轴线旋转一边在凸轮槽34的倾斜面34b上朝向开口 34a滑动。因此,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侧抵靠部25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侧抵靠部55之间的抵靠被解除。然后,凸轮销84从凸轮槽34的开口 34a中取出。
[0117]然后,使基端侧探头单元12沿着中心轴线Cl向基端侧移动,使顶端侧探头单元14沿着中心轴线C2向顶端侧移动,使两者分开。因此,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基体56的管部66从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收纳部26c中取出。这样的话,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第I连接部28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第2连接部60之间的连接被解除。
[0118]在使用例如具有另一形状的处理部54d的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安装于基端侧探头单元12来使用。
[0119]优选的是,基端侧探头单元12被清洗、消毒、灭菌而被再利用。顶端侧探头单元14直接被废弃。另外,顶端侧探头单元14也可以被清洗、消毒、灭菌而被再利用。
[0120]如以上所说明,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0,可以说到如下内容。
[0121]通过把持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外壳壳体26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基体56,并使两者绕中心轴线Cl、C2相对地向相反方向转动,从而能够连接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第I连接部28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第2连接部60,或者解除连接。即,第I连接部28及第2连接部60协作而构成基端侧探头单元12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之间的拆装机构。这种拆装机构28、60通过使第I保持部22及第2保持部52绕第I中心轴线Cl及第2中心轴线C2相对旋转或相对转动而能够相对于彼此进行安装,并且能够拆卸。
[0122]这样,在连接即安装基端侧探头单元12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或者解除连接即卸下的情况下,不需要专用的工具。因而,相对于基端侧探头单元12,能够容易地进行更换具有处理部54d的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操作。
[0123]另外,在连接了基端侧探头单元12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之后,在想要改变处理部54d的方向时,不使在基端配置有超声波振子单元30的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移动就能够使在顶端部具有处理部54d的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绕中心轴线Cl、C2转动或旋转。因此,在使用处理器具10时,能够防止对超声波振子单元30施加负荷,并且能够将处理部54d的朝向变更为合适的朝向。
[0124]此时,在施力体86的作用下,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侧抵靠部25与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侧抵靠部55在能够传递超声波振动的适当的压力的作用下相对于彼此紧贴。因此,在使超声波振子31产生了振动时,能够维持与将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侧抵靠部25与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侧抵靠部55之间螺纹固定时相同的振动传递性。
[0125]另外,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旋转旋钮58与基体56之间利用滚珠78等设为了在使用者的手指的力的作用下容易地使旋转旋钮58相对于基体56转动或旋转的状态。此时,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侧抵靠部25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侧抵靠部55以利用施力体86调整了抵靠力的状态相抵靠。因此,利用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侧抵靠部25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侧抵靠部55之间的摩擦,防止了止转支承有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旋转旋钮58相对于基体56随便转动或旋转。因此,在维持着超声波振子单元30和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位置的状态下,能够在适当的力作用于旋转旋钮58之后,才使处理部54d朝向期望的朝向。
[0126]为了使超声波振动从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向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传递,在使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部与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顶端部相抵靠时,利用施力体86施加有较大的力。该实施方式的凸轮销84在从凸轮槽34的开口 34a朝向卡合部34c时一边旋转一边移动。因此,利用施力体86施加了较大的力,但是也能够通过施加比较小的力来进行基端侧探头单元12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之间的连接。
[0127]另外,利用公知的机构,能够与超声波振动一起或者取代超声波振动将高频能量向基端侧探头单元12输入。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用超声波振动对生物体组织进行处理的处理器具10的例子,但是也能够与超声波振动一起或者取代超声波振动使用例如高频能量。这种能量的切换例如利用手动开关、脚踏开关等来进行。
[0128]若进一步说明该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0的顶端侧探头单元14,则可以说到如下内容。
[0129]处理器具10的顶端侧探头单元14具有顶端侧保持部52和第2振动传递体(顶端侧探头)54。顶端侧保持部52能够相对于保持第I振动传递体(基端侧探头)24的外壳壳体(基端侧保持部)26拆装,该第I振动传递体(基端侧探头)24限定第I中心轴线Cl并将来自超声波振子31的超声波振动沿着第I中心轴线Cl从其基端朝向顶端传递。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被保持于顶端侧保持部52,并限定第2中心轴线C2,能够将超声波振动沿着第2中心轴线C2从其基端朝向顶端的处理部54d传递。在安装了顶端侧保持部52与基端侧保持部22时在第I中心轴线Cl及第2中心轴线C2—致的状态下使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的顶端侧抵靠部25抵靠于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的基端侧抵靠部55,并且在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侧抵靠部25抵靠于基端侧抵靠部55的状态下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能够将来自超声波振子31的振动从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基端朝向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顶端的处理部54d传递。而且,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通过能够相对于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相对绕第I中心轴线Cl及第2中心轴线C2旋转或转动而能够使其顶端的处理部54d朝向期望的朝向。
[0130]而且,顶端侧保持部52具有旋转旋钮(操作部)58,该旋转旋钮(操作部)58利用使该旋转旋钮(操作部)58绕第2中心轴线C2旋转的操作使第2振动传递体(顶端侧探头)54相对于第I振动传递体(基端侧探头)24相对地绕顶端侧保持部52的第2中心轴线C2旋转或转动。
[0131]进一步说明该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0的基端侧探头单元12,可以说到如下内容。
[0132]处理器具10的基端侧探头单元12具有基端侧保持部(基端侧罩)22和第I振动传递体(基端侧探头)24。基端侧保持部22能够相对于保持第2振动传递体(顶端侧探头)54的顶端侧保持部52拆装,该第2振动传递体(顶端侧探头)54限定第2中心轴线C2,能够将超声波振动沿着第2中心轴线C2从其基端朝向顶端的处理部54d传递。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被保持于基端侧保持部22,限定第I中心轴线Cl且来自超声波振子31的超声波振动沿着第I中心轴线Cl从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基端朝向顶端传递。在基端侧保持部22安装于顶端侧保持部52时第I中心轴线Cl及第2中心轴线C2—致,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的顶端侧抵靠部25抵靠于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的基端侧抵靠部55,并且在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侧抵靠部55抵靠于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的顶端侧抵靠部25的状态下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能够将来自超声波振子31的振动从其基端向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顶端的处理部54d传递。而且,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通过能够相对于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相对地绕第I中心轴线Cl及第2中心轴线C2旋转或转动而能够使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顶端的处理部54d朝向期望的朝向。
[0133]进一步说明该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0的基端侧探头单元12,可以说到如下内容。
[0134]处理器具10具有第I振动传递体(基端侧探头)24、第2振动传递体(顶端侧探头)54、保持部(基端侧保持部(基端侧罩)22和顶端侧保持部52)以及旋转旋钮(操作部)58。第I振动传递体(基端侧探头)24沿着利用其基端和其顶端限定的第I中心轴线Cl延伸,来自超声波振子31的超声波振动沿着第I中心轴线Cl从第I振动传递体24的基端朝向顶端传递。第2振动传递体(顶端侧探头)54沿着利用其基端和其顶端限定的第2中心轴线C2延伸,能够将超声波振动沿着第2中心轴线C2从第2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朝向在顶端具有的处理部54d传递。保持部保持使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侧抵靠部55抵靠于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侧抵靠部25而能够将来自超声波振子31的振动从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基端向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顶端传递的状态,并且保持使第I中心轴线Cl及第2中心轴线C2—致的状态。旋转旋钮58设于保持部,利用使该旋转旋钮58绕第I中心轴线Cl及第2中心轴线C2旋转的操作,使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相对于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相对地绕第I中心轴线Cl及第2中心轴线C2旋转或转动而能够使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顶端的处理部54d朝向期望的朝向。
[0135]保持部(顶端侧保持部)52具有以恒定的力按压基端侧振动传递体(基端侧探头)24的顶端部与第2振动传递体(顶端侧探头)54的基端部的施力体86。
[0136]具有拆装机构,该拆装机构用于一边使基端侧振动传递体(基端侧探头)24的顶端部与顶端侧振动传递体(顶端侧探头)54的基端部相抵靠一边将基端侧保持部(基端侧罩)22和顶端侧保持部52相对于彼此进行安装,用于一边对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部与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部解除抵靠一边使基端侧保持部(基端侧罩)22和顶端侧保持部52相对于彼此脱离。
[0137]接着,使用图3说明第I实施方式的第I变形例。
[0138]在该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如图1A所示那样使用与超声波振子单元30的变幅杆30b和凸缘部30a—体的钛合金材料制杆作为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例子。在该变形例中,说明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基端的超声波振子单元30的变幅杆30b和凸缘部30a不一体形成于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而单独形成的例子。
[0139]如图3所示,超声波振子单元30具有用于传递利用变幅杆30b放大了振幅的振动的振动传递部30c。在振动传递部30c的顶端形成有内螺纹30d,在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基端形成有外螺纹24a,两者相连结。
[0140]在第I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超声波振子31借助与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体的变幅杆30b和凸缘部30a直接配置于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基端的例子。与此相对,也优选的是,在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基端利用螺钉固定振动传递部30c,在该振动传递部30c上一体形成有超声波振子单元30、即变幅杆30b和凸缘部30a。换言之,也优选的是,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基端部连结于由振动传递部30c、变幅杆30b以及凸缘部30a形成的超声波探头的顶端部。在该情况下,从超声波振子31到振动传递部30c的顶端的长度形成为半波长的长度的整数倍的长度。因此,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基端与超声波振子单元30的振动传递部30c的顶端在振动的波腹位置相连结。
[0141]因而,超声波振子单元30既可以一体地形成在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基端,也可以以能够拆装的方式独立地形成在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基端。
[0142]在第I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基端侧保持部22保持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情况,但是基端侧保持部22未必必须保持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只要将基端侧振动传递体(基端侧探头)24配置在内侧即可。即,基端侧保持部22被用作基端侧罩。这在除了以下说明的变形例以外,在第2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也是相同的。
[0143]接着,使用图4?图5C说明第I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
[0144]在图1A中,将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侧抵靠部25和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侧抵靠部55示出为与中心轴线C1、C2正交的平面。如图4所示,例如在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侧抵靠部25形成有凹部25a和圆环面(顶端面)25b,在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侧抵靠部55形成有凸部55a和圆环面(基端面)55b,也优选的是,在圆环面25b、55b彼此相抵靠的状态下,凹部25a与凸部55a能够嵌合。在圆环面25b、55b彼此相抵靠着的情况下,能够将超声波振子31产生的振动从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经由圆环面25b、55b向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传递。
[0145]在图5A所示的例子中,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侧抵靠部25的凹部25a形成为圆柱状的空间。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侧抵靠部55的凸部55a—体地具有相对于中心轴线C2以例如大致60度的等间隔形成的3个圆弧面92a和形成于圆弧面92a之间的凹面92b。形成凹面92b的面位于比圆弧面92a接近中心轴线C2的位置。凸部55a的沿着中心轴线C2的相对于圆环面(基端面)55b的高度小于凹部25a的沿着中心轴线Cl的相对于圆环面(顶端面)25b的深度。因此,凹部25a的周围的圆环面(顶端面)25b与凸部55a的周围的圆环面(基端面)55b以相抵靠的状态紧贴。
[0146]而且,圆柱状的凹部25a的内周面与3个圆弧面92a相对于彼此面接触,并形成为能够转动或旋转。此时,根据凹部25a与凸部55a之间的关系,在绕中心轴线Cl、C2滑动而转动或旋转时,能够维持中心轴线Cl、C2—致的状态。
[0147]另外,在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侧抵靠部25与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侧抵靠部55相抵接时,也能够使中心轴线Cl、C2—致。因此,能够防止中心轴线Cl、C2之间的轴线偏移。
[0148]另外,如果在凸部55a中沿着中心轴线C2将基端侧设为顶端细的倾斜面,并在接近圆环面55b的位置形成为图5A所示的状态,则在凹部25a与凸部55a相嵌合时,能够更容易地使中心轴线Cl、C2—致。
[0149]在图5B所示的例子中,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侧抵靠部55的凸部55a—体地具有3个圆弧94a和相对于中心轴线C2以120度的等间隔形成的3个突部94K3个圆弧94a与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侧抵靠部25的凹部25a的内周面分开。各个突部94b形成于圆弧94a之间。各个突部94b的远位端位于相对于中心轴线C2比圆弧94a远位的位置,能够相对于凹部25a的内周面滑动。即,圆柱状的凹部25a的内周面与3个突部94b形成为能够相对于彼此转动或旋转。即使凸部55a形成为图5B所示的状态,也与图5A所示的例子相同地根据凹部25a与凸部55a之间的关系,在绕中心轴线Cl、C2滑动而转动或旋转时,能够维持中心轴线Cl、C2—致的状态。另外,3个突部94b相对于凹部25a的内周面既可以线接触,也可以点接触。在线接触的情况下,各个突部94b与中心轴线C2平行地延伸。
[0150]在图5C所示的例子中,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侧抵靠部55的凸部55a形成为圆柱状。另一方面,在凹部25a内形成有朝向中心轴线Cl向径向内方突出、并能够抵接于凸部55a的外周面的3个突部96。即使凸部55a形成为图5C所示的状态,也与图5A所示的例子相同地根据凹部25a与凸部55a之间的关系,在绕中心轴线Cl、C2滑动而转动或旋转时,能够维持中心轴线Cl、C2—致的状态。另外,3个突部96相对于凸部55a的外周面既可以线接触,也可以点接触。在线接触的情况下,各个突部96与中心轴线Cl平行地延伸。
[0151]图5A?图5C的、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侧抵靠部25与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侧抵靠部55在两者相抵靠时能够使中心轴线Cl、C2—致。另外,在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侧抵靠部25与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侧抵靠部55绕中心轴线Cl、C2转动时,能够维持使中心轴线Cl、C2—致的状态。
[0152]接着,使用图6A?图6C说明第I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
[0153]在第I实施方式中,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与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使用了相同的材料。此外,也优选的是,适当地改变两者的材料,使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侧抵靠部25形成得相对于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侧抵靠部55难以磨损。使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侧抵靠部25形成得相对于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侧抵靠部55难以磨损是由于基端侧探头单元12被再利用的概率高于顶端侧探头单元14被再利用的概率。
[0154]如图6A所示,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也可以不是一体,而形成为两体。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沿着中心轴线C2从基端侧朝向顶端侧具有基端侧振动传递部(第I传递部)154a和顶端侧振动传递部(第2传递部)154b。在基端侧振动传递部154a的顶端形成有内螺纹155a,在顶端侧振动传递部154b的基端形成有外螺纹155b,两者相连结。即,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两个杆状构件利用作为连结部155的螺钉155a、155b沿着中心轴线C2相连结。
[0155]另外,基端侧振动传递部154a的顶端与顶端侧振动传递部154b的基端之间的连结部相当于振动的波腹位置。
[0156]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侧振动传递部154a由比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软、且杨氏模量比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杨氏模量低的材料形成。具体地说,例如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和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顶端侧振动传递部154b使用6-4Ti等钛合金材料,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侧振动传递部154a使用铝合金材料。
[0157]在此,在第I实施方式中,如图2A所示,说明了使钛合金材料制的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侧抵靠部55直接抵靠于相同的钛合金材制的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侧抵靠部25、并相对于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改变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处理部54d的朝向等操作的例子。在此,如图6A所示,能够进行使铝合金材料制的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侧振动传递部154a的基端侧抵靠部55抵靠于钛合金材料制的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侧抵靠部25、并相对于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改变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处理部54d的朝向等操作。在该情况下,能够适当地增长从超声波振子30到处理部54d的距离。而且,由于铝合金材料制的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侧振动传递部154a的基端侧抵靠部55比钛合金材料制的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侧抵靠部25软、杨氏模量低,因此能够防止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侧抵靠部25的磨损等劣化。因而,能够使基端侧探头单元12长寿命化。
[0158]另外,由于基端侧抵靠部55比顶端侧抵靠部25软,因此在使顶端侧抵靠部25抵靠于基端侧抵靠部55时,与两者由相同的材料形成的情况相比,易于使顶端侧抵靠部25紧贴于基端侧抵靠部55。因此,在使顶端侧抵靠部25抵靠于基端侧抵靠部55时,能够提高两者的紧贴性。因此,与基端侧抵靠部55和顶端侧抵靠部25这两者使用相同的材料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预先使两者相抵靠的力量。因此,利用施力体86的调整,能够使连结基端侧探头单元12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时的力量、使它们分离时的力量比第I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情况小。
[0159]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也可以基端侧振动传递部154a使用不锈钢材料,顶端侧振动传递部154b使用钛合金材料。即使适当地使用这些材料,也能够与图6A所示的状态相同地进行使用。
[0160]而且,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也可以基端侧振动传递部154a使用铝合金材料,顶端侧振动传递部154b使用不锈钢材料。即使适当地使用这些材料,也能够与图6A所示的状态相同地进行使用。
[0161]图6B所示的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侧振动传递部154a形成得比图6A所示的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侧振动传递部154a充分短。图6B所示的基端侧振动传递部154a也可以是例如数毫米左右。在该情况下,基端侧振动传递部154a的基端侧抵靠部55和连结部155均位于振动的波腹位置附近。另外,在该情况下,在基端侧抵靠部55与连结部155之间不存在振动的波节位置。
[0162]图6B所示的结构适合在缩短从超声波振子31到处理部54d的长度并增大振幅的情况、与图6A所示的结构相比欲以较大的振幅进行振动的情况下采用。
[0163]在图6C所示的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与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之间配置有能够相对于两者拆装的中间构件157。即,顶端侧抵靠部25与基端侧抵靠部55既可以相互直接抵靠,也可以隔着中间构件157间接抵靠。
[0164]中间构件157具有供顶端侧抵靠部25嵌合并抵靠的基端侧凹部157a和供基端侧抵靠部55嵌合并抵靠的顶端侧凹部157b。
[0165]中间构件157使用了比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软、且声音特性良好的材料(易于传递振动的材料)。在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由钛合金材料形成的情况下,中间构件157例如使用铝合金材料。
[0166]中间构件157嵌合于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和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中间构件157的沿着中心轴线C1、C2的长度(有助于振动传递的厚度)只要是例如数毫米左右即可。
[0167]在安装基端侧探头单元12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时,中间构件157例如在施力体86的作用力下安装于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与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之间。在绕中心轴线C2改变处理部54d的朝向的情况下,中间构件157既可以与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起旋转,也可以与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起维持其位置。
[0168]此外,也可以对第I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侧抵靠部25实施表面涂层处理。即使在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和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由相同的材料(例如钛合金材料)形成的情况下,通过进行氮化处理、陶瓷喷渡等表面涂层处理,也能够防止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侧抵靠部25的磨损。
[0169]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除了使用钛合金材料以外,还能够使用声音特性良好的、例如铝合金材料。在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使用铝合金材料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在顶端侧抵靠部25进行固化铝阳极化处理、陶瓷喷渡等表面处理。
[0170]如果使用对顶端侧抵靠部25实施了这种表面处理的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则在用于生物体组织时强度充分,能够防止声音特定良好的钛合金材料、铝合金材料的劣化,能够延长寿命。
[0171]接着,使用图7?图8B说明第I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
[0172]如图7和图8A所示,在该变形例中,基体56相对于其中心轴线C2在基端侧具有与基部62连续且覆盖第2连接部60的筒状体68。
[0173]在基体56的筒状体68的外周面上,以能够以与中心轴线C2正交的枢支轴144为支点转动的方式配置有一个或多个可动杆(扭矩施加部)142。因此,可动杆142的后述的远位端142b能够利用枢支轴144放大及缩小外径。可动杆(可动部)142在安装基端侧探头单元12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时及使它们脱离时使用。可动杆142在将顶端侧探头单元14相对于基端侧探头单元12安装时及卸下时被施加有负荷,因此优选的是,利用具有刚性的例如不锈钢材料等形成。
[0174]在基体56的筒状体68的外周面68a上形成有收纳可动杆142的、优选的是例如与中心轴线C2平行地具有长度轴线的收纳部168a和供可动杆142的卡合突起142a卡合的卡合凹部168b。在可动杆142上,以枢支轴(可动部)144为支点配置有扭力弹簧(可动部)146a。通过使扭力弹簧146a朝向收纳部168a对可动杆142施力,从而可动杆142收纳于收纳部168a。因此,在进行使用了超声波振动的处理的过程中,尽量防止了可动杆142急剧向外侧打开或者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可动杆142遮挡使用者的视场。
[0175]例如在安装基端侧探头单元12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情况下,使可动杆142克服扭力弹簧146a的作用力绕枢支轴144转动。即,如图8A中实线所示,使可动杆142转动而立起。此时,使可动杆142的卡合突起142a与筒状体68的卡合凹部168b相卡合。因此,能够维持为可动杆142立起的状态。
[0176]这样,在维持为可动杆142立起的状态时,相对于中心轴线C2与基体56的筒状体68的外周面68a之间的距离Dl,中心轴线C2与可动杆142立起至极限的状态的、相对于枢支轴144而言的远位端142b之间的距离D2满足DI < D2。
[0177]因此,与使用者把持筒状体68的外周面使基体56绕中心轴线C2旋转时相比,把持可动杆142使基体56绕中心轴线C2旋转时能够对基体56施加较大的扭矩。因而,在安装基端侧探头单元12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情况下,与把持基体56的外周面68a使顶端侧探头单元14绕中心轴线C2转动时相比,使立起的可动杆142的远位端142b绕中心轴线C2转动时能够减小施加于使用者的负荷。通过如此使用可动杆142,从而能够克服施力体86的作用力来安装基端侧探头单元12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在使基端侧探头单元12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脱离的情况下,能够减轻对使用者的负荷。
[0178]另外,在使可动杆142立起至极限的状态下,通过使可动杆142的远位端142b勾挂卡合于卡合凹部168b,从而能够保持可动杆142的位置。因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使立起的可动杆142的远位端142b绕中心轴线C2转动。
[0179]图8B中示出了不同于图8A的可动杆142与扭力弹簧146a的、可动杆142与扭力弹簧(可动部)146b之间的关系。图8A所示的扭力弹簧146a通过施力将可动杆142向收纳部168a内拉拽。另一方面,图8B所示的扭力弹簧146b通过施力朝向收纳部168a按压可动杆142。
[0180]使用者将手指放入基体56的外周面的收纳部168a与可动杆142的远位端142b之间。因此,在将克服扭力弹簧146b的作用力使可动杆142收纳于例如收纳部168a内的状态设为O度时,能够适当地将可动杆142立起至大致90度的范围。与使用者保持基体56的外周面68a使其绕中心轴线C2转动而相对于基端侧探头单元12进行安装或脱离时相比,使立起的可动杆142的远位端142b绕中心轴线C2转动时能够以较轻的力相对于基端侧探头单元12进行安装或脱离。
[0181 ]接着,使用图9A?图9C说明第I实施方式的第5变形例。
[0182]在该变形例中,主要说明在相对于基端侧探头单元12安装、脱离顶端侧探头单元14时使用的夹具(拆装辅助器具)210。
[0183]如图9A?图9C所示,在该变形例中,基体56相对于其中心轴线C2在基端侧具有与基部62连续且覆盖第2连接部60的筒状体268。在筒状体268的外周面268a形成有多个凸部(扭矩施加部)268b。凸部268b也可以在基部62的筒状体268的外周面268a上仅形成有一个,但是在该变形例中,例如形成在相对于中心轴线C2在周向上每错开了90度的位置。即,在该变形例中,基体56在其筒状体268的外周面268a上具有4个凸部268b。
[0184]夹具(扭矩施加部)210具有嵌合筒212和一对翼部(扭矩施加部)216,该嵌合筒212具有与配置于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基体56的外周面268a的凸部268b相嵌合的凹部214,该一对翼部(扭矩施加部)216形成于嵌合筒212的外周面,相对于形成于筒状体268的外周面268a的凸部268b的顶部较大地选取了相对于中心轴线C2的距离。
[0185]在安装基端侧探头单元12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情况下,借助处理部54d、旋转旋钮58使夹具210的嵌合筒212嵌合于基体56的基部62的外周面63。在该状态下,使用者用另一只手把持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外壳壳体26的外侧,使中心轴线Cl、C2—致并使外壳壳体26相对于夹具210相对转动。由于翼部216位于相对于中心轴线C2比基部62的外周面63靠远位的位置,因此能够以比直接把持基部62的外周面63时轻的力产生较大的扭矩。因此,使用者通过使用夹具210,从而能够克服施力体86的作用力以更轻的力容易地安装基端侧探头单元12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
[0186]在使基端侧探头单元12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脱离的情况下,也通过使用夹具210,从而能够克服施力体86的作用力以更轻的力容易地使基端侧探头单元12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脱离。
[0187]形成于该变形例的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基体56的外周面268a的凸部268b也作为防滑件发挥作用。凸部268b的顶点位于相对于中心轴线C2比基体56的外周面268a靠远位的位置。因此,即使仅靠使用被形成于基体56的外周面268a的凸部268b,也能够安装基端侧探头单元12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能够使基端侧探头单元12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脱离。夹具210也可以在即使把持被形成于基体56的外周面268a的凸部268b也难以相对于基端侧探头单元12安装或脱离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情况下进行使用。
[0188]另外,在此,说明了在基体56的筒状体268的外周面268a上形成凸部268b、在夹具210的嵌合筒212上形成凹部214的例子。也优选的是,在夹具210的嵌合筒212上形成朝向中心轴线C2突出的凸部,使作为防滑件形成于基体56的筒状体268的外周面268a的凹部与该凸部两者相嵌合。
[0189]接着,使用图10?图12B说明第I实施方式的第6变形例。
[0190]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该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0的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基体56上未形成有基部62(参照图1A)。基体56—体地具有旋钮连结部64和管部66。在旋钮连结部64的顶端形成有在外周具有多个嵌合槽368a的延伸筒368。
[0191]在旋转旋钮58的旋钮主体72上形成有沿与中心轴线C2正交的、在径向上贯穿的通孔372。在通孔372内,以能够利用施力体371向与中心轴线C2正交的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有被向径向外方施力的按压销370。若使用者朝向中心轴线C2按压按压销370的远位端370a,则能够使接近其中心轴线C2的中心侧端部370b克服施力体371的作用力朝向中心轴线C2移动。此时,能够将按压销370的中心侧端部370b嵌入多个嵌合槽368a中的一个。
[0192]按压销370的施力体371的作用力小于第2连接部60的施力体86的作用力,若用一只手的手指按压按压销370,则能够使按压销370容易地落入旋转旋钮58的通孔372并嵌合于嵌合槽368a。
[0193]另外,在该变形例中,基体56的基部62并不存在。因此,在切换向超声波振子31的输出的接通/断开的未图示的手动开关配置于处理器具10的情况下,该手动开关优选的不是配置于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基体56,而是配置于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外壳壳体26。
[0194]接着,简单地说明该变形例的处理器具10的作用。
[0195]在将顶端侧探头单元14安装于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情况下,朝向中心轴线C2压入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旋转旋钮58的按压销370的远位端370a而使其接近。因此,中心侧端部370b进入延伸筒368的嵌合槽368a之一。因此,防止旋转旋钮58相对于基体56的旋转。在该状态下,与第I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情况相同地,例如用右手把持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外壳壳体26,用左手一边按压按压销370—边把持旋转旋钮58,将顶端侧探头单元14安装于基端侧探头单元12。
[0196]在使用超声波振动进行处理的情况下,使手指从按压销370放开,解除按压销370的按压。此时,按压销370的中心侧端部370b在施力体371的作用力的作用下自嵌合槽368a脱出。
[0197]解除按压销370的按压,在将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外壳壳体26、振子单元30以及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成为在其原来位置的状态下,使旋转旋钮58绕中心轴线C2转动。此时,由于按压销370的中心侧端部370b未配置于嵌合槽368a,因此止转于旋转旋钮58的支承部76的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凸缘部54a相对于止转于外壳壳体26的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和超声波振子单元30转动。
[0198]因此,在将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外壳壳体26以及振子单元30维持在其原来的位置的状态下,能够使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绕中心轴线Cl、C2转动。因而,相对于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外壳壳体26以及振子单元30,能够使处理部54d朝向适当的朝向。
[0199]在将基端侧探头单元12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之间拆卸开的情况下,按压按压销370,使中心侧端部370b嵌合于多个嵌合槽368a中的一个。一边维持该状态,一边向与将顶端侧探头单元14安装于基端侧探头单元12时相反的那一侧转动。
[0200]S卩,该变形例的旋转旋钮(操作部)58和顶端侧保持部(保持部)52具有限制相对于彼此绕第I中心轴线Cl及第2中心轴线C2旋转的限制部368a、370。该限制部368a、370能够相对于顶端侧保持部52选择性地限制相对于彼此绕第I中心轴线Cl及第2中心轴线C2旋转、并能够选择性地解除限制。
[0201]根据该变形例的处理器具10,如果是朝向中心轴线C2按压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按压销370且按压销370的中心侧端部370b嵌合于嵌合槽368a的状态,则无法将基端侧探头单元12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分离。因此,在使用处理器具10的过程中,能够可靠地防止基端侧探头单元12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不经意地分离。
[0202]接着,使用图13A?图14B说明第I实施方式的第7变形例。
[0203]该变形例的基端侧探头单元12与第I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不同之处在于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面25相对于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外壳壳体26的顶端的位置。如图14A所示,在该变形例中,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面25沿着中心轴线CI位于比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外壳壳体26的顶端靠顶端侧的位置。
[0204]如图13A和图13B所示,该变形例的基体56在管部66的外侧与中心轴线C2呈同心状地具有筒状体468。在筒状体468的顶端部的外周面上,在中心轴线C2的周向上呈环状形成有嵌合部469。嵌合部469交替具有多个凸部469a和多个嵌合槽469b。各个凸部469a沿着中心轴线C2形成为越靠顶端侧越变细。在嵌合槽469b内,旋转旋钮58的后述的突起473能够与中心轴线C2平行地进行出入。
[0205]另外,在基体56的顶端侧形成有筒状的旋钮连结部464。
[0206]该变形例的旋转旋钮58具有旋钮主体472、操作体472a以及护套472b。旋钮主体472与护套472b—体化(参照图13A和图13C)。
[°207 ]如图13A所示,在旋钮主体47 2上贯穿有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在旋钮主体472的外周配置有操作体472a。操作体472a相对于旋钮主体472被例如螺旋弹簧等施力体472c沿着中心轴线C2向基端侧施力。施力体472c配置在旋钮连结部464的外周面与旋钮主体472的内周面之间。施力体472c的一端(顶端)支承于旋钮主体472,另一端(基端)支承于操作体472a。如图13A和图13F所示,在操作体472a中的、支承有施力体472c的另一端的位置形成有能够相对于筒状体468的嵌合部469的嵌合槽469b出入的多个突起473。突起473从操作体472a的内周面朝向中心轴线C2突出。另外,该施力体472c的作用力(按压力)小于沿着中心轴线C2对滑动件82向顶端侧施力的施力体86。
[0208]若使操作体472a克服施力体472c的作用力向中心轴线C2的轴向顶端侧移动(参照图14A和图14B中的虚线),则突起473自筒状体468的嵌合槽469b伸出且操作体472a能够相对于筒状体468绕中心轴线C2旋转。另一方面,若释放操作体472a,则被施力体472c的作用力施力的突起473进入嵌合槽469b内(参照图14A和图14B中的实线)。此时,由于嵌合部469的凸部469a形成得顶端变细,因此不管操作体472a相对于筒状体468的位置如何,突起473都被向嵌合槽469b内引导。因此,嵌合部469的凸部469a用于将突起473向嵌合槽469b内引
B
寸ο
[0209]如图13A、图13D以及图13E所示,旋钮主体482与操作体472a被止转。因此,不管是操作体472a向中心轴线C2的轴向顶端侧移动,还是操作体472a向中心轴线C2的轴向顶端侧,旋钮主体482与操作体472a都一起绕中心轴线C2旋转。
[0210]如图13F所示,优选的是,操作体472a的内周面的突起473隔开适当的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在此,优选的是,嵌合槽469b的数量多于突起473的数量。
[0211]护套472b具有基体连结部474和支承部476。基体连结部474连结于基体56的旋钮连结部464。支承部476将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凸缘部54a支承为止转的状态。而且,该护套472b利用例如PTFE材料等具有耐热性、耐摩擦性的材料保护着第2振动传递部54c中的、自旋钮主体472突出的适当的位置。
[0212]接着,说明该变形例的处理器具10的作用。
[0213]在安装基端侧探头单元12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情况下,例如用右手把持基端侧探头单元12,用左手把持顶端侧探头单元14。此时,在左手中,把持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筒状体468,或者以操作体472a位于图14A中的实线位置的状态把持操作体472a和筒状体468。而且,如图14A所示,使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顶端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基端绕中心轴线Cl、C2相对转动而嵌合。此时,将操作体472a预先保持在实线位置。
[0214]在相对于超声波振子单元30、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改变处理部54d的朝向的情况下,如图14B所示,在安装了基端侧探头单元12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状态下,使操作体472a克服施力体472c的作用力向虚线位置移动。即,操作体472a的突起473相对于嵌合槽469b的嵌合被解除。在操作体472a位于虚线位置的情况下,操作体472a的突起473自嵌合槽469b伸出。因此,操作体472a能够绕中心轴线C2旋转。
[0215]此时,操作体472a使旋钮主体472、护套472b、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体旋转。因此,若使操作体472a在移动到虚线位置的状态下绕中心轴线C2转动,则能够相对于基体56的筒状体468和基端侧探头单元12改变处理部54d的朝向。若在该状态下释放操作体472a,则在施力体472c的作用力的作用下,操作体472a的突起473嵌合于嵌合槽469b。因此,在相对于基体56的筒状体468和基端侧探头单元12使处理部54d朝向了期望的朝向的状态下,能够进行适当的处理。此时,嵌合槽469b在筒状体468的周向上存在得比突起473的数量多。因此,能够绕中心轴线C2细微调整处理部54d的朝向。
[0216]在相对于基端侧探头单元12拆卸而分离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情况下,在将操作体472a配置在图14B中的实线所示的位置的状态下,使顶端侧探头单元14相对于基端侧探头单元12绕中心轴线Cl、C2向与安装时相反的方向转动。
[0217]S卩,该变形例的旋转旋钮(操作部)58和顶端侧保持部(保持部)52具有限制相对于彼此绕第I中心轴线Cl及第2中心轴线C2旋转的限制部469、472a、472c、473。这些限制部469、472a、472c、473能够相对于顶端侧保持部52选择性地限制相对于彼此绕第I中心轴线Cl及第2中心轴线C2旋转、能够选择性地解除限制。
[0218]根据该变形例的处理器具10,能够使旋转旋钮58的操作体472a相对于基体56的转动位置、即处理部54d的朝向每隔适当的角度发生变化。因此,使用者能够将处理部54d相对于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外壳壳体26和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基体56的位置总是维持在期望的合适的角度。因而,使用者能够将处理部54d的方向确定在适应(日文:慣机fc)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外壳壳体26和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基体56的位置。因此,使用者易于使用处理器具10来进行处理。
[0219]接着,使用图15说明第2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是包括各个变形例在内的第I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与第I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或具有相同的功能的构件尽量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另外,该实施方式作为第I实施方式的第6变形例(参照图10?图12B)的变形例来进行说明。
[0220]该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0相对于第I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处理器具10使基端侧探头单元12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之间的连结结构不同。该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0是将基端侧探头单元12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螺纹紧固而连结的例子。该实施方式的顶端侧探头单元14不需要第I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施力体86、滑动件82、凸轮销84。同样地,基端侧探头单元12不需要具有凸轮槽34的凸轮环32。
[0221 ]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外壳壳体26的内周面的第I连接部28在收纳部26c的内周面上具有内螺纹部532。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第2连接部60在管部66的外周面上具有外螺纹部584。
[0222]在此,按压旋转旋钮58的按压销370,在将中心侧端部370b配置于嵌合槽368a的状态下,使内螺纹部532和外螺纹部584螺纹接合。即,使旋转旋钮58与基体56—体地相对于基端侧探头单元12旋转。因此,内螺纹部532和外螺纹部584相螺纹接合。通过使内螺纹部532和外螺纹部584螺纹接合,从而使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侧抵靠部25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侧抵靠部55相抵靠。
[0223]此时,即使例如一边用右手把持外壳壳体26—边用右手的手指按压按压销370而欲操作旋转旋钮58,内螺纹部532与外螺纹部584之间也维持为螺纹接合状态。
[0224]即使处理器具10如此形成,也与第I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处理器具10相同地不必使用专用的工具就能够相对于基端侧探头单元12拆装顶端侧探头单元14,而且,在将顶端侧探头单元14适当地安装于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状态下,能够使处理部54d相对于基端侧探头单元12向期望的位置转动。
[0225]接着,使用图16A?图16F说明第3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是包括各个变形例在内的第I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与第I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或具有相同的功能的构件尽量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0226]该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0相对于第I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处理器具10使基端侧探头单元12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之间的连结结构不同。
[0227]如图16A?图16F所示,该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0具有基端侧探头单元12、顶端侧探头单元14以及拆装基端侧探头单元12和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筒状的适配器616。
?0228] 顶端侧探头单元14具有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基体56以及护套单元658。在该实施方式中,基体56与护套单元658例如利用螺纹紧固等相对于彼此固定。
[0229]基体56的内周面具有将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凸缘部54a支承为止转的状态的支承部76。基体56的外周面从基端侧朝向顶端侧具有大外径部656a和小外径部656b。在基体56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供适配器616的后述的嵌合部618d嵌合的嵌合部662和用于收纳爪部618e的爪部承受部663。嵌合部662位于大外径部656a与小外径部656b之间的边界位置。爪部承受部663形成于小外径部656b。另外,嵌合部662形成为环状。另一方面,如图16F所示,爪部承受部663相对于中心轴线C2例如每隔120度进行形成而形成有3个等形成有多个。
[0230]在基体56的基端形成有卡盘部684。如16D和图16E所示,卡盘部684相对于中心轴线C2例如每隔120度形成而形成有3个等形成有多个。卡盘部684具有朝向中心轴线C2的基端侧从基体56的基端向基端侧延伸出的延伸部684a和形成于延伸部684a中的相对于基体56的基端远位的位置、并收纳于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卡盘收纳部634的爪部684b。卡盘部684的延伸部684a相对于基体56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方延伸并突出。即,卡盘部684以能够弹性变形的方式弯曲。
[0231 ] 爪部684b在延伸部684a的远位的位置朝向中心轴线C2突出。而且,如图16B所示,爪部684b具有倾斜面684c,该倾斜面684c在比形成有爪部684b的位置朝向中心轴线C2的顶端侧限定法线NI。倾斜面684c与延伸部684a所成的角度α是从90度到180度之间的钝角。
[0232]外壳壳体26的顶端部从基端侧朝向顶端侧具有大外径部626a和小外径部626b。在大外径部626a与小外径部626b之间形成有用于收纳卡盘部684的凹状的卡盘收纳部634。卡盘收纳部634绕中心轴线Cl形成为环状。卡盘收纳部634具有倾斜面634a,该倾斜面634a在比形成有卡盘收纳部634的位置相对于中心轴线Cl离开、并且朝向基端侧限定法线N2。倾斜面634a与小外径部626b所成的角度β处于180度到270度之间。
[0233]适配器616从其内周面的基端侧朝向顶端侧具有滑动面618a、凹部618b、保持面618c、嵌合部618d以及爪部618e。
[0234]滑动面618a在基端侧探头单元12和顶端侧探头单元14配置于图16A所示的位置的状态下从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顶端侧配置于基体56和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外壳壳体26的大外径部626a的外周面。凹部618b在滑动面618a通过了卡盘部684的外侧之后恢复为卡盘部684向径向外方延伸的状态。另外,凹部618b具有在将适配器616安装于基端侧探头单元12和顶端侧探头单元14时使用的顶端侧倾斜面619。
[0235]如图16C所示,保持面618c保持卡盘部684被收纳于卡盘收纳部634的状态。嵌合部618d嵌合于基体56的嵌合部662,用于相对于基体56对适配器616定位。
[0236]在适配器616的顶端具有嵌合于基体56的爪部承受部663的多个爪部618e。爪部618e具有倾斜面618f,该倾斜面618f朝向中心轴线C2中的顶端侧限定法线N。
[0237]另外,优选的是,适配器616的外周面形成为在相对于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外周面的中心轴线Cl、C2的轴向的移动和绕轴线的移动时被防止了滑动的状态。
[0238]另外,优选的是,未图不的手动开关配置在外壳壳体26的大外径部626a的进一步靠基端侧的位置。
[0239]接着,说明该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0的作用。
[0240]说明将基端侧探头单元12、顶端侧探头单元14以及适配器616安装为适当的状态的情况。
[0241]使配置于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外壳壳体26的内侧的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中心轴线Cl与配置于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基体56和护套单元658的内侧的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中心轴线C2—致。在该状态下,使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抵靠部25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抵靠部55相抵靠。然后,使适配器616通过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基体56的外周面直至图16A所示的位置,使适配器616移动至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外壳壳体26的外周面。此时,如图16A所示,卡盘部684位于卡盘收纳部634的外侧。
[0242]然后,若使适配器616相对于基端侧探头单元12及顶端侧探头单元14沿着中心轴线Cl、C2的轴向移动,则适配器616的凹部618b向外壳壳体26的大外径部626a的外侧移动。此时,利用顶端侧倾斜面619朝向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卡盘收纳部634按压卡盘部684。然后,利用保持面618c将卡盘部684收纳于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卡盘收纳部634。进而,嵌合部618d嵌合于基体56的嵌合部662。适配器616的顶端的爪部618e卡合于基体56的外周面的爪部承受部663。
[0243]此时,在如图16B所示被限定了法线N1、N2的倾斜面684c、634a的作用下,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抵靠部25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抵靠部55以被施加了力的状态维持抵靠状态。而且,利用保持面618c限制了卡盘部684向径向外方突出。
[0244]因此,通过适当地操作手动开关,从而从超声波振子单元30经由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向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传递振动。
[0245]接着,说明相对于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外壳壳体26以及超声波振子单元30改变处理部54d的方向的情况。
[0246]由于爪部618e与爪部承受部663相嵌合,因此适配器616与基体56被止转。另一方面,由于卡盘收纳部634形成为环状,因此卡盘部684能够相对于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外壳壳体26转动。因而,使用者例如用右手把持外壳壳体26,用左手把持适配器616和/或基体56的顶端部,使适配器和基体56相对于外壳壳体26绕中心轴线Cl、C2相对转动。因此,能够相对于超声波振子单元30和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改变处理部54d的方向。
[0247]说明相对于基端侧探头单元12和顶端侧探头单元14卸下适配器616的情况。
[0248]例如,在保持着基端侧探头单元12或顶端侧探头单元14与适配器616的状态下,沿着中心轴线C1、C2向彼此相反的方向施加力。使适配器616的爪部618e越过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爪部承受部663而向中心轴线C2的顶端侧移动。由于爪部618e的倾斜面618f朝向中心轴线C2的顶端侧限定了法线N,因此若一旦解除相对于爪部承受部663的卡合,则能够使适配器616相对于顶端侧探头单元14容易地向图16A所示的位置移动。
[0249]然后,在将卡盘部684配置于凹部618b的状态下,例如用右手把持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外壳壳体26,用左手把持适配器616的外周面,使其沿着中心轴线Cl、C2向彼此离开的方向移动。适配器616用滑动面618a与凹部618b之间的边界部分沿着中心轴线C2向顶端侧按压卡盘部684。因此,顶端侧探头单元14与适配器616—起自基端侧探头单元12分离。
[0250]即使处理器具10如此形成,也与第I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处理器具10相同地不必使用专用的工具就能够相对于基端侧探头单元12拆装顶端侧探头单元14,而且,在将顶端侧探头单元14适当地安装于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状态下,能够使处理部54d相对于基端侧探头单元12向期望的位置转动。
[0251]接着,使用图17A?图18说明第4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是包括各个变形例在内的第I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与第I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或具有相同的功能的构件尽量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0252]该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0相对于第I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处理器具10使基端侧探头单元12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之间的连结结构不同。
[0253]如图17A和图18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不是在顶端侧探头单元14上配置有旋转旋钮58(参照图1A),而是在基端侧探头单元12上配置有旋转旋钮758。
[0254]在该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0的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外壳壳体26的顶端形成有旋钮连结部727,并配置有旋转旋钮758。在旋转旋钮758上形成有可与外壳壳体26的旋钮连结部727相连结的壳体连结部774。另外,在旋钮连结部727与壳体连结部774之间配置有多个滚珠778,减少了旋钮连结部727与壳体连结部774之间的摩擦。
[0255]在旋转旋钮758的内周面上配置有形成有凸轮槽34的凸轮环32。如图17B所示,凸轮槽34与第I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凸轮槽相同地形成。
[0256]如上所述,顶端侧探头单元14被去除了旋转旋钮58。因此,基体56的顶端的旋钮连结部64被去除。另一方面,在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基体56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将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凸缘部54a支承为止转的状态的支承部776。另外,基体56的顶端的内周面形成为以能够绕中心轴线C2转动或旋转的方式支承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第2振动传递部54c的支承部772b。
[0257]接着,简单地说明该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0的作用。
[0258]首先,说明安装基端侧探头单元12与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情况。
[0259]如图17A所示,使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的顶端抵靠于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的基端。此时,凸轮销84配置于凸轮槽34的开口 34a。在该状态下,例如用左手把持基体56,用右手把持旋转旋钮758,使两者克服施力体86的作用力绕中心轴线Cl、C2相对转动。因此,凸轮销84卡合于卡合部34c。
[0260]在改变处理部54d的方向的情况下,用右手把持外壳壳体26,用左手使旋转旋钮758绕中心轴线Cl转动。通过旋转旋钮758的转动,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基体56和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起转动。因此,可相对于外壳壳体26、超声波振子单元30和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4改变了处理部54d的方向。
[0261]在相对于基端侧探头单元12卸下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情况下,用右手把持旋转旋钮758,用左手把持顶端侧探头单元14的基体56。然后,使其向与安装基端侧探头单元12和顶端侧探头单元14安装时相反的方向转动,彼此分离。
[0262]即使处理器具10如此形成,也与第I?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处理器具10相同地不必使用专用的工具就能够相对于基端侧探头单元12拆装顶端侧探头单元14,而且,在将顶端侧探头单元14适当地安装于基端侧探头单元12的状态下,能够使处理部54d相对于基端侧探头单元12向期望的位置转动。
[0263]另外,当然能够将图7?图8B所示的杆(扭矩施加部)142或图9A?图9C所示的夹具(扭矩施加部)210配置于图17A和图18所示的处理器具10。
[0264]至此,参照附图具体说明了几个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包括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的所有实施。
[0265]附图标记说明
[0266]10…处理器具;12...基端侧探头单元;14...顶端侧探头单元;22...基端侧保持部;24…基端侧振动传递体;25…顶端侧抵靠部;26…外壳壳体;26a…主体;26b…支承部;26c…收纳部;26d…环状凹部;28...第I连接部(基端侧连接部);30…超声波振子单元;30a…凸缘部;30b…变幅杆;31…超声波振子;32…凸轮环;34...凸轮槽;34a...开口 ;34b...倾斜面;34c…卡合部;34cl...移动限制部;52...顶端侧保持部;54...顶端侧振动传递体;54a…凸缘部;54b...基端侧振动传递部;54c...顶端侧振动传递部;54d...处理部;55...基端侦.靠部;56...基体;58...旋转旋钮;60...第2连接部(顶端侧连接部);62...基部;62a...抵接部;62b…相对面;63...外周面;64...旋钮连结部;66...管部;66a...外方凸缘;72...旋钮主体;72a…操作部;72b…支承部;74...基体连结部;76...支承部;78...滚珠;82...滑动件;84...凸轮销;84a…支承部;84b…旋转体;86…施力体。
【主权项】
1.一种处理器具,其中,该处理器具包括: 基端侧探头,其沿着利用其基端部与其顶端部限定的第I中心轴线延伸,来自超声波振子的超声波振动沿着所述第I中心轴线从其基端部朝向顶端部传递; 顶端侧探头,其沿着利用其基端部与其顶端部限定的第2中心轴线延伸,能够将超声波振动沿着所述第2中心轴线从其基端部朝向在顶端部具有的处理部传递; 保持部,其保持使所述顶端侧探头的所述基端部抵靠于所述基端侧探头的所述顶端部而能够将来自所述超声波振子的振动从所述基端侧探头的所述基端部向所述顶端侧探头的所述顶端部传递的状态,并且保持使所述第I中心轴线及所述第2中心轴线一致的状态;以及 操作部,其设于所述保持部,利用使该操作部绕所述第I中心轴线及所述第2中心轴线旋转的操作,使所述顶端侧探头相对于所述基端侧探头相对地绕所述第I中心轴线及所述第2中心轴线旋转或转动而使所述顶端侧探头的顶端部的所述处理部朝向期望的方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器具,其中, 所述保持部具有以恒定的力按压所述基端侧探头的顶端部与所述顶端侧探头的基端部的施力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器具,其中, 所述保持部具有: 罩,其将所述基端侧探头配置于其内侧;以及 顶端侧保持部,其能够相对于所述罩进行拆装,并将所述顶端侧探头保持于其内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器具,其中, 所述操作部以能够绕所述第2中心轴线旋转的方式连结于所述顶端侧保持部。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器具,其中, 所述操作部以能够绕所述第I中心轴线旋转的方式连结于所述罩。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器具,其中, 该处理器具具有拆装机构,该拆装机构一边使所述基端侧探头的所述顶端部与所述顶端侧探头的所述基端部相抵靠一边将所述罩和所述顶端侧保持部相对于彼此进行安装,一边对所述基端侧探头的所述顶端部与所述顶端侧探头的所述基端部解除抵靠一边使所述罩和所述顶端侧保持部相对于彼此脱离。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处理器具,其中, 所述拆装机构通过使所述罩和所述顶端侧保持部绕所述第I中心轴线及所述第2中心轴线相对旋转或相对转动而能够相对于彼此进行安装及相对于彼此进行拆卸。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处理器具,其中, 所述拆装机构具有配置于所述罩和所述顶端侧保持部中的至少一者的外周的扭矩施加部。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处理器具,其中, 所述扭矩施加部具有外径能够放大及缩小的可动部。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处理器具,其中, 所述扭矩施加部相对于所述顶端侧保持部能够拆装。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处理器具,其中, 所述拆装机构具有能够利用轴向上的移动对所述罩和所述顶端侧保持部进行拆装的机构。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器具,其中, 所述操作部和所述保持部具有限制相对于彼此绕所述第I中心轴线及所述第2中心轴线旋转的限制部。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处理器具,其中, 所述限制部相对于所述保持部选择性地限制相对于彼此绕所述第I中心轴线及所述第2中心轴线旋转,并选择性地解除限制。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器具,其中, 在所述基端侧探头的所述顶端部与所述顶端侧探头的所述基端部处于相接触的状态时,当振动从所述超声波振子经由所述基端侧探头传递至所述顶端侧探头的顶端部时,所述基端侧探头的所述顶端部与所述顶端侧探头的所述基端部之间的接触部是振动的波腹位置或振动的波腹位置的附近。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器具,其中, 所述顶端侧探头具有所述超声波振子的超声波振动的半波长的整数倍的长度。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器具,其中, 在所述基端侧探头的基端部固定有超声波振子。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器具,其中, 所述基端侧探头的基端部连结于超声波探头的顶端部。18.一种顶端侧探头单元,其中,该顶端侧探头单元包括: 顶端侧保持部,其能够相对于用于在内侧配置基端侧探头的基端侧罩拆装,该基端侧探头限定第I中心轴线且来自超声波振子的超声波振动沿着所述第I中心轴线从该基端侧探头的基端部朝向顶端部传递;以及 顶端侧探头,其保持于所述顶端侧保持部,并限定第2中心轴线,能够将超声波振动沿着所述第2中心轴线从其基端部朝向顶端部的处理部传递,在安装了所述顶端侧保持部与所述基端侧罩时,在所述第I中心轴线及所述第2中心轴线一致的状态下,所述基端侧探头的所述顶端部抵靠于其基端部,并且在所述基端侧探头的所述顶端部抵靠于其基端部的状态下能够将来自所述超声波振子的振动从所述基端侧探头的所述基端部向其顶端部的处理部传递,并且通过能够相对于所述基端侧探头相对地绕所述第I中心轴线及所述第2中心轴线旋转或转动而使该顶端侧探头的顶端部的处理部朝向期望的方向。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顶端侧探头单元,其中, 所述顶端侧保持部具有操作部,该操作部利用使该操作部绕所述第2中心轴线旋转的操作,使所述顶端侧探头相对于所述基端侧探头相对地绕所述顶端侧保持部的所述第2中心轴线旋转或转动。20.一种基端侧探头单元,其中,该基端侧探头单元包括: 基端侧罩,其能够相对于用于保持顶端侧探头的顶端侧保持部拆装,该顶端侧探头限定第2中心轴线,能够将超声波振动沿着所述第2中心轴线从该顶端侧探头的基端部朝向顶端部的处理部传递;以及 基端侧探头,其配置于所述基端侧罩的内侧,并限定第I中心轴线且来自超声波振子的超声波振动沿着所述第I中心轴线从其基端部朝向顶端部传递,在所述基端侧罩安装于所述顶端侧保持部时,所述第I中心轴线及所述第2中心轴线一致,其顶端部抵靠于所述顶端侧探头的基端部,并且在所述顶端侧探头的所述基端部抵靠于其顶端部的状态下能够将来自所述超声波振子的振动从其基端部向所述顶端侧探头的顶端部的处理部传递,并且通过能够相对于所述顶端侧探头相对地绕所述第I中心轴线及所述第2中心轴线旋转或转动而使所述顶端侧探头的顶端部的处理部朝向期望的方向。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基端侧探头单元,其中, 该基端侧探头单元还具有操作部,该操作部设于所述基端侧罩,利用使该操作部绕所述第2中心轴线旋转的操作,使所述基端侧探头相对于所述顶端侧探头相对地绕所述基端侧罩的所述第I中心轴线旋转或转动。
【文档编号】A61B18/00GK106028989SQ201580008904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5年4月24日
【发明人】佐内秀男, 木村健, 木村健一
【申请人】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